土耳其是中东第一强国为何却没有参加二战

土耳其在二战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中立地位的,直到1945年2月战争结局已经很明显的时候才对轴心国宣战,获得了战胜国身份。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
一、贫弱的工业实力不足以参加世界大战土耳其在一战战败后被肢解,在凯末尔的领导下才避免了进一步的消亡。
虽然经过了凯末尔改革,土耳其的情况有所好转,亚欧交接的斯普鲁恩斯海峡保留了下来。
但是土耳其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军队的装备也还停留在一战以前,一旦参战必将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害,好不容易的改革发展将会前功尽弃。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他生前定下的中立原则使土耳其避免了一场不需要的战争不过,土耳其在中东也是第一大国了,其南部的阿拉伯国家都是英法的势力范围,北方的苏联在二战前还没有表现出什么向南扩张的意
可以说正在推进国内现代化改革的土耳其由于国力不足,外部的环境尚可,并没有参加战争的打算。
二、开战后灵活的外交政策使其能独善其身1939年以前,土耳其和英法、苏联以及巴尔干国家都签署了安全协议或者外交备忘录,力求保持中立。
由于前总统凯末尔的遗言:“一定要保持中立,实在不行与英国的利益保持一致。
”土耳其因该算亲西方的国家。
但战争走向改变这一局面。
由于战争前期同盟国一路败退,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安全的责任,土耳其认为也就没必要死守中立。
在德意联军入侵巴尔干半岛后,土耳其没有履行巴尔干协定为希腊出头,也没有禁止对德国的贸易和航行自由,开始对德国关系暧昧,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把几座关键的桥梁炸毁了。
之后土耳其允许德国在其境内来展“活跃的外交活动”,并扩大了资源出口的贸易额度。
作为交换,德国修复了那几座桥梁,并提供了不少交通设施和重工业产品。
本来德国希望土耳其可以入轴,帮助其进入中东,但是土耳其借口道路设施太差,需要时间建设来拖延,而不久后德国深陷苏联战场,无暇顾及土耳其的情况。
▲土耳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列强都想拉拢他,在谈判中也就有了更多筹码 战争进行到了1942年底,在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轴心国遭遇了严重失败,土耳其的立场开始受到同盟国的
苏联希望借此控制这个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重要水道,英国则希望土耳其参战使其能使用土耳其的军事基地并搅乱东南欧局势,美国对此则比较保守,认为土耳其保持现状最好。
在同盟国内意见尚未统一的时候,土耳其为了保全自己,部分同意了英国的要求,为英国提供了机场,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军火,但是仍拒绝参战。
在1943年至1944年,由于盟军在地中海地区的攻势受阻,土耳其也不敢做绝,仍保持了与德国的贸易。
不过这时苏联的势力开始进入巴尔干半岛,其扩张意
为了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土耳其与美英开展了更多接触,加上轴心国已无法在直接威胁土耳其本土,土耳其决定公开站队。
三、土耳其参战及战后地位1945年2月,轴心国败局已定,为了避免在战后利益分配上彻底被人宰割,土耳其决定参战。
不过参战的方式要考量一下,由于历史上十次俄土战争的夙怨,土耳其对再次崛起的俄罗斯十分警惕,而苏联也表现出了很强的侵略性。
为此土耳其判断应当已战胜国身份结束战争,并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避免被苏联控制。
但是苏联必然会获得战后的主导地位,仅有战胜国的身份还不够。
土耳其利用自己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与美国进行了接触。
在战后国际事务的决议中,土耳其加入了北约阵营,并在美国的庇护下保证了国家的独立性。
时至今日,土耳其仍然是决定中东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方,是该地区重要的地域性强国。
▲土耳其如今的良好情况与其实用的外交密不可分总而言之,土耳其出于自身条件的考量极力避免被卷入战争,利用自身优秀的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在列强中“走钢丝”。
这样的话也就没有必要参战了,毕竟谁也没有余力去打一个路都没通的落后国家,即使他有最好的地理优势。
并非权威解答,

参考:
土耳其既是北约成员,也是中东第一军事强国,动不动就跟美国老大翻脸,首鼠两端的外交政策令很多国家受不了,即使这样,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在中东是首屈一指的。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国家没有参与二战。
因为在法西斯德国很明显即将灭亡的时候,他才宣布加入了同盟国,最后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等于什么也做,还搏了一个好名声。
土耳其之所以没有参加二战,是因为在一战的时候,当时的土耳其加入了德军阵营,结果遭遇惨败,元气大伤,丧失了大量的土地,所以对二战心存顾虑。
再者在历史上,土耳其和俄罗斯就一直有领土纠纷,十次俄土战争让土耳其非常的慎重。
最后,土耳其没有什么完整的军工体系,一旦参战的话,势必就会受到德国的控制,难以摆脱。
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当时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多次警告政府一定要保持中立立场,逼不得已的时候要站在英国这一边,在二战当中,由于土耳其的战略位置十分特殊,所以对战双方都想尽办法拉拢土耳其。
不过土耳其继续发扬脚踩两只船的优良传统,一方面跟德国和英国保持着联系,一方面观察着最终的战局形势,当土耳其意识到德国马上要完蛋的时候,突然转变了态度,直接宣布加入同盟国。
由此我们看出,土耳其的外交政策总是变化多端,是有着优良传统和战略位置考虑的。


参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土耳其是参加二战的国家,而且在1945年2月23日,正式宣布对轴心国作战。
由于土耳其是一战中被肢解的最彻底的一个国家,领袖和人民都深深体会到世界大战对土耳其这个国家的巨大伤害,因此不贸然卷入二战是最符合土耳其利益的决定。
其实二战看似参与国很多,但真正投入巨大国力参与这场战争的国级其实并不多。
二战参与国可以分成如下四类:第一类,对战争成败起决定因素,二战主要且重要的参与国,分别是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
第二类,利益直接攸关国,如波兰,捷克,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是由于关系到自己国家存亡而直接被卷入的。
第三类,被动参与国,这些国家名义上参加了二战,但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卷入战争,更多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因素,如加拿大等,其中也不乏殖民地国家。
第四类,首鼠两端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政府对自己国家有较高的自主权,且本身有一定实力。
这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在战争初期两方都不得罪,只有当形式明朗了才宣布参战,以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代表国家就是土耳其,泰国等。

参考:

这场战争说白了就是俄罗斯与土耳其争夺地盘,俄土战争非常漫长,从16世纪一直打到了20世纪,期间双方林林总总共打了十二场战争,而土耳其只赢了一次,不仅被人分掉了很多土地,还签下了不平等条约。
第十次俄土战争结束后,由于并没有能解决巴尔干半岛的问题,所以没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这场战争土耳其是被迫参战,具体过程这里就不谈了,总之参与协约国一方的土耳其(当时叫奥斯曼帝国)是输了,学过高中历史就能知道,一战结束后,同盟一方对协约压榨的还是挺狠的,所以后来才会有二战的爆发,而奥斯曼帝国作为协约国,由于俄土战争和一战的双重打击当时是直接解体了,所以后来新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对于战争可以说是相当敏感,它们丧失了70%的土地,虽然仍是中东第一强国,但也只是世界上的二流国家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第一反应就是躲,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它哪头都不敢参加,因为如果再战败,那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土耳其了,所以它只能是在两大巨头之间小心地游走。
直到局势明朗的后期才装模作样地向轴心国宣战,捞了个战胜国的名头。

参考:
从二战开始到结束,土耳其一直在以一个打酱油的身份存在,在各大国之间左右摇摆没有什么明确的外交策略,但恰恰是这种看似不明确的政策,才体现出了土耳其政府政策的明确性,使得其在战争中能够独善其身,甚至在最后还捞到了些许的好处,避免像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损失惨重。
土耳其为什么不参战?
首先就自身而言,当时的土耳其军事实力并不能和现在相比,远远算不上中东第一军事强国。
不仅军队缺乏必要装备、工业基础也相对薄弱,一战失败的影响还想阴魂一样困扰着土耳其的高层,再加上金融危机的重创远没有释去,如何把这烂摊子收拾干净才是土耳其的当务之急。
二战时期的土耳其总统曾多次强调:一旦有战事,土耳其要做的就是严格执行中立政策,如果非要站队,那就选择符合英国利益的道路。
很明显土耳其也不相信复仇的德国能有多厉害。
在两边胜负都无法预测时,土耳其一边和同盟国这边签着协议,一边对德国表现出暧昧的态度,在德国入侵希腊之时,土耳其既没有履行合约,也没有出兵阻止德国,还一度保持着和德国的交流贸易,但是对于德国
1942年之后纳粹迅速败亡也让土耳其彻底失去了加入轴心国的雄心。
土耳其这种脚踩两条船的态势其实不难理解,一个是胜负未定,另外一个原因是其中立的态度对于双方来说都可以接受,也非常符合本国的情况,土耳其也不希望自己盲目的参战导致其国内的改革前功尽弃,而且土耳其还做梦发个美国那样的战争财,依靠出口铬金属大赚了一笔。
可以说在当时,土耳其的做法无疑是对的,既没有受到战争的波及,也没有得罪任何的一方,在战后还得到了美国的认可迅速加入了北约,国内的世俗化改革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到现在埃尔多安领导下的土耳其已经是中东第一大经济体,在军事政治上东亚凌驾于伊拉克、沙特、伊朗等石油富国。
土耳其依靠北约成员的身份与欧洲和祖国展开贸易合作,目前土耳其伊敏已经是欧洲一大族群,其政治影响力堪称“小中国”。
这一切都证明二战不参战的决定是多么英明。

参考:
土耳其为何没参加二战?
可以说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吧,一是土耳其在一战中的损失过大,人们普遍厌战惧战,二是土耳其在一战之后陷入经济困境,军队实力严重落后,第三则是当时与同盟国和轴心国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让它也没法轻易选边站队。
土耳其的困境土耳其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正是因为一战战败。
一战结束之后,原本散居在奥斯曼帝国各地的大量土耳其族人被强制遣返土耳其,同时因为丧失大片领土,土耳其的经济也陷入崩溃。
因此在二战爆发时,土耳其经济仍然处于恢复期,仍未走出经济困难,整个国家几乎没有人想再次卷入战争。
(一战后的土耳其)而经济崩溃的另一个直接结果是土耳其军队在二战爆发时装备极度落后,战斗力极差。
土耳其陆军在当时只有20万人,而且其装备基本还完全是一战时期的水平,士兵普遍装备的还是毛瑟、曼立夏和李-恩菲尔德等老式步枪,而且即使这样还存在严重的枪支短缺情况。
比如1940年,一位土军中的英国军事顾问就曾经汇报说土耳其希望英国为其提供15万支步枪。
土耳其空军在1937年时只有137架作战飞机,而其中只有一半在当时属于没有完全过时的机型。
同时土耳其空军只有300名飞行员,而且训练水平极差。
之后几年土耳其空军也进行了大规模扩军,向英国派出大量飞行员学员受训,但因为基础太差,在英国受训期间,仅仅因为飞行事故就死了13人。
到二战爆发时,土耳其空军一共拥有了370架各式作战飞机和450名飞行员,但这一力量和当时两个阵营的主要国家相比仍然是不值一提的。
(二战期间的土耳其战机)土耳其海军则更为落后,当时分别只有不到10艘主战水面战舰和潜艇,以及十几艘小艇,而且全都严重过时,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
最突出的一点是整个土耳其海军没有任何防空能力,如遇空袭基本上就是等死了。
(1936年停泊在马耳他港口的土耳其舰队,在当时已极度落后)和各交战国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土耳其在二战期间没有参战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和德国以及英国同时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土耳其在一战时和德国是盟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战后这种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持。
土耳其长期大量向德国出口铬铁矿石,这种矿石是制造各种武器装备必备的材料,因此也是德国战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之一。
所以德国为了确保铬铁矿石的稳定供应,不会主动去进攻土耳其。
(二战期间的土耳其总统依诺努)而在一战结束之后,南欧地区基本都成为了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在南欧有很强的军事存在,土耳其军队对英军的依赖度也比较高,所以和英国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二战期间,丘吉尔曾在1943年1月30日秘密访问土耳其,与土耳其总统依诺努会面,稳定土耳其局势,后来土耳其甚至受邀参加了1943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开罗会议,依诺努在会上和罗斯福和丘吉尔进行了会面。
期间丘吉尔也曾想让土耳其在巴尔干地区开辟第二战场,但罗斯福认为凭土耳其的军事实力当时开战风险太大。
而依诺努则很清楚土耳其在一战惨败之后已经无力再战,因此保持中立的态度也非常坚定。
因此直到1944年4月,当德国在战场上败局已定时,土耳其才开始了明显的选边站队举动,宣布中止向德国出口铬铁矿石。
然后又在当年8月与其断交,在1945年2月向轴心国宣战。
但直到二战结束,土耳其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加入战斗,但这也是和土耳其当时的国力相符的。

参考:
土耳其实际上是参加了二战的,但宣布参战的时间非常晚,是1945年2月23日,此时德国最后一次攻势——阿登战役已经打完,盟军已逼近莱茵河,苏军已结束了布达佩斯战役,雅尔塔会议也已经召开,再过不到3个月纳粹德国就投降了。
土耳其之所以如此晚参战,起初是因为在两大阵营间犹豫不决:加入轴心国吧,它对希特勒的野心不寒而栗,且周围东北有苏联,东面和东南面有英国势力根深蒂固的伊拉克,由战败法国控制、纳粹鞭长莫及的叙利亚和英美势力刚刚驱逐了德国势力的波斯,对土耳其陆地边界构成半包围态势;
加入同盟国吧,41-42年同盟国一败再败,尤其毗邻土耳其的希腊被纳粹占领,和土耳其渊源深厚巴尔干半岛进入轴心国控制范围,保加利亚也加入轴心国阵营,这让土耳其感到芒刺在背,不敢轻举妄动。
到了1943年,随着盟军在几大主要战场稳住阵脚,开始反攻,同盟国胜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土耳其总统伊诺努(İsmet İnönü)在德黑兰会议前夕就开始走丘吉尔的门路,谋求对德宣战,但丘吉尔惟恐土耳其过早宣战导致苏军进入地中海,影响英国利益,所以竭力说服土耳其“暂缓”宣战,就这样土耳其一直拖到雅尔塔会议结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宣战,此时宣战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制约苏联,甚至目的也是一样的——不让其有借口冲出土耳其海峡,但吊诡的是做法完全相反。
中文圈一些流传很广的传闻,如“苏联要求把土耳其当战败国对待”、“英国警告3月1日不宣战不得加入联合国”,都是些无稽之谈,苏联再霸道也没有在卫国战争爆发后做过把中立国当战败国的事(比如就未入侵瑞典,尽管瑞典这个中立国实际上给纳粹提供过不少帮助),何况土耳其地缘政治地位如此敏感,周围其它同盟国力量强大?
联合国的初步框架要到4月才开始搭建,又何来3月1日的“最后期限”——事实上拉美国家阿根廷是1945年3月27日才对轴心国宣战的,且和纳粹关系说不清道不明,但也在战后很快获准加入了联合国。

参考:
土耳其其实并不能说是中东第一强国,而关于这个位置一直也是有争议的,没有能够让人彻底信服的中东第一强国。
而之所以土耳其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很有历史原因和当时的局势因素的。
二战中,土耳其成了很多德国和盟国都想要拉拢的对象,但是实际上土耳其在二战中严守中立,对双方都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直到二战局势明朗,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必败,其才宣布参加二战,加入盟军一方,因此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
而其实土耳其之所以没有像一战中那样在战争之初就参加二战,首先就是一战的惨痛教训让土耳其人十分记忆犹新。
当时土耳其直接加入了同盟国,但是由于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之间的距离过远,所以要面对多个作战对手,直接和英军法军俄军等交战,而在战争中土耳其逐渐失去了阿拉伯地区的控制权,军队伤亡惨重,最后的停战合约更是让土耳其损失不小。
因此在二战中,土耳其自然不会匆忙参战。
而土耳其的实力也让其不得不谨慎行事。
土耳其直到一战结束后才在凯末尔等青年党人领导下成为了现代国家,但是其发展速度不快,在二战时工业实力等远不如欧洲列强,即使是开战也没有任何实力去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比如其炮兵/装甲兵等等这些现代军兵种的战斗力不足,很难和当时主流国家的力量抗衡。
而由于土耳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其自然成为了轴心国和同盟国争相拉拢的对象,而土耳其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并同时不得罪双方,采用了平衡战略,比如允许向德国出口资源,允许允许同盟国的舰船通行等等。
直到二战局势已经极为明朗,同时苏联可能对土耳其动武的形势下,土耳其宣布参加通过同盟国,进而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

参考:
土耳其位于三大洲的交汇处,是世界岛的要冲,在物质运输以及战略地位上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无论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都在竭尽全力的拉拢土耳其。
土耳其的军事实力在中东地区首屈一指,不仅如此身为北约成员,时不时和老大杠一杠。
土耳其奉行的外交政策一直都是基于本国的利益,之所以没有参加二战是吸取了一战时期的教训。
在法西斯明显透露出失败的迹象之后,政府才宣布加入同盟国,不必牺牲太多就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和名声。
一战时期土耳其贸然加入了德国的阵营,结果出师不利遭遇惨败。
因此丧失了大量领土,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因此元气大伤,所以二战打响之初,土耳其政府一直谨慎地保持观望状态。
再次,由于土耳其和俄罗斯之间一直都存在领土纷争,十次俄土战争野严重消耗了土耳其国内经济产业。
现代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打的是经济和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有完善的军工体系,那么就能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先进的勘测手段,这在战场上会占据主动权。
非常不幸的事土耳其没有,如果贸然参与战争的话,难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控制。
而土耳其也一直游走在两大阵营之间,二战期间土耳其也向德国提供了不少帮助,但当时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将整个世界局势看得非常清楚,多次警告政府一定要保持中立立场。
土耳其在与德国交好的同时,与英法两国签订了互助条约,在这个协议中,如果英法两国企
由于这个前提没有实现,土耳其自然而然也没有打算对德宣战,同盟国也不愿意刺激土耳其,为自己本来就窘迫的局势雪上加霜,所以任由土耳其两面摇摆。

参考:
评论区的回答多缺乏历史和国际常识。
首先,土耳其是中东第一强国吗?
如果说的是一战爆发前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当年赫赫有名的“西亚病夫”与清朝并列)确实。
但指当年战败后一片废墟中新建的土耳其共和国,那至今为止都不是“中东第一”。
中东老大是以色列。
再说,土鸡当年为啥没参加二战?
错!它在二战胜利前一个月加入了同盟国,向德日宣战,并捞到了战后联合国创始国的地位。
那主要是英美等国拉拢援助它的结果。
那土耳其之前干啥呢?
这就要从它的建国史和缔造者们说起了。
西亚病夫当年由于丘吉尔的冲动和德国佬的忽悠,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人愚蠢的被拖入一战(那时候的苏丹已经被架空了),结果一败涂地分崩离析。
国土的欧洲和中东部分被瓜分一空,山河破碎死伤无数。
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在苏联援助下,由国父凯末尔,“国兄”伊诺努的领导下,历经千难万险数年苦斗,才在1923年好不容易保住了现在这点地盘(比清朝更惨更血腥)。
凯国父以“六大主义”为新生土耳其的立国之本,具体不展开网上大把查的。
简单说,就是以现代世俗民族主义和西方民主制度相结合,彻底废除封建君主(苏丹)制,摈弃伊斯兰为国教等等(常大队长曾是他的忠实粉丝)。
新生的土耳其才得以生存恢复(不过也出现了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历史遗留问题)。
38年,国父去世,世界地位和国内威望达到历史巅峰。
他特意留下了政治遗嘱:如果未来还发生世界大战,土耳其一定要站在英美一边!凯逝世后,他战火中最得力的助手,忠实战友伊诺努接棒。
延续了国父的一贯政策,外交上与各大国和平相处,尽可能不偏不倚。
二战爆发,轴心国一路胜利风云突变,英法脆败美国暂时中立,土耳其何去何从?
在伊诺努的极力坚持下,最低限度的遵守国父遗言,维持中立,两不相靠。
直到45年春,德日末日将临,土耳其才玩政治投机,确实保住了国家和人民的元气,还捞了不少实惠。
伊诺努去世前,还将国家由美式总统制改革成英德的议会民主制。
总统成了虚职和象征(他考虑到后代政治家再也不可能有国父和他本人的能力和威望)。
由此,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今天的土耳其,艾尔多安至今干的一切其实都是违背了当年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抛弃了国父国兄(现代土耳其只有这两位有单独的陵墓纪念)的政治外交遗产。
可见艾尔多安企
第一,土尔其尊其共和国开创者凯末尔之遗嘱,坚持中立政策。
第二,德国的主要目标是苏联和英法,意大利的兴趣在于非洲,二者皆无瑕顾及土尔其。
第三,土尔其虽然在中东称强,但与英法德意苏相比,相差甚远,其如果参战,肯定得不到好果子吃。
第四,如果轴心国(德意日)得胜,恐怕土尔其最终也难独善其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