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能谈谈你对“慎独”的理解吗

“慎独”二字常以书法形式出现在牌匾、印鉴、石刻上,可见其人文地位。
“慎独”一词来源于儒家思想。
老子曰:“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直译是“圣人不惭愧于自己的身影,君子能谨慎独处之时”。
后句的含义是当一
“慎独”虽出自儒家思想,对现实社会也有积极意义。
“慎独”可以说是一
一个国家倘若每
如果世界各个国家都这样了,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大同世界就到来了。
既然“慎独”那么美好,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慎独”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古今圣人、贤达、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都是达到“慎独”境界的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只有两个字:修养。
修养的内涵很丰富,修养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是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遵循此过程,最终到达“慎独”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我对“慎独”含义的理解,
这是一
其实,要做到慎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是天生就能做到的,需要不断的练习,也许是一生的修行。
能够做到慎独,可以让自己心静下来。
尽管很难,也要争取,因为是有意义的。
能够做到慎独的人,更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被外界的人事物所打扰。
吃得香,睡得饱,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参考:
感谢
我觉得,“慎独”二字,从字面上来说,似乎可以理解为“谨慎独处”。
意思就是说,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也要谨慎,不可违背原则,不可失去自我约束而作出不当行动。
社会是芸芸众生组成的,在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无形的互相制约和互相监督的机制,因此,正常人都不会在有他人的地方做出失德和违法乱纪的事情。
不少犯罪分子在公众场合也伪装正直人,他们的犯罪都是想方设法避人耳目。
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道德观念高尚的人,不管有人没人监督,都会严格要求自己,不会有违背道德的行为。
人性是多面的,有些人各方面都表现很好,声誉很高,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很另类,暗中犯罪行为往往很隐蔽,甚至周围人都不肯相信这样的人会犯罪。
古训“慎独”,不仅要求人独处时行动不违法,还要求思想意识上警醒,不能有罪恶的想法,要利用独处时自我教育,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恰当,这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和“静坐当思己过”。
慎独,不仅不能有违背常理的言行,也不能有胡思乱想的思维。
慎独思想是修身养性的方法之一,是国学思想精髓,是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所具有的人生常态。

参考:
“慎独”一词,并未见于早期儒家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在典籍中亦未见“慎独”二字之连言。
“慎独”二字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人陈深自称“慎独叟”,有《慎独叟遗稿》一书。
“慎独”二字中加“其”字成“慎其独”三字,则在诸多经典中出现,意义也不尽相同。
(1)《礼记.礼器》说:“礼之以少为贵者, 以其内心者也…… 故君子慎其独。
”这里“独”指内心,说明礼的精神在内心的纯善。
(2)《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独”是道,不可离,须是时时持守。
(3)《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独”是指自,需要“毋自欺”和“诚于中,形于外”才能“诚其意”。
(4)《二程集》中说:“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
故君子只在慎独。
”是说“慎独”在“洒扫应对”处。
又说:“纯亦不已,此乃天德也。
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
”这里的“独”即“天”、“理”。
(5)《传习录》中说:“正之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
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
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
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
”这里“独”是“良知”,它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
没有“己所知”与“己所不知”的间断,不是“慎独”之外别有工夫。
可见,先秦对“慎独”的解释不同于宋明,其说法可能是经籍原义,也可能是原文意涵的衍伸,到底谁是经籍原意,已分辨不出,好在对于修身言礼,都是可行的,所以没有必要后儒否定前儒,或以前儒否定后儒,非要分出一个是非上下。

参考:
人们在压力山大之下,唯一活下去的动力,恐怕只有“乱独”了。

参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喜欢哪一种解释,全在
独,可解释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礼记·礼器》里说,【君子慎其独也】,正是说,要避免出现独断专行的情况。

独也可以解释为孤独。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若是出现了寡助的情况,变得被孤立,那么肯定是【失道】了。
独,又可以解释为自私、自大。
自私易损人,自大更不利己,这都属于【失道】的行为。
所以,应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在人际交往中有失当的举止。
而慎字,也有另一个不常见的涵义,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的【戒之慎勿忘】,有“务必”的意思。
也就是说,【慎独】甚至可以解释成【一定要独】。
为什么要独?
这里的独,则说的是独立。
现在流传这么一句话,【在人群中生活,需要有点狼性。
】过于入世,国语轻信世事也不是好的。
且不论【防人之心不可无】,至少遇人遇事应有自己的主见,避免被骗。
另外,独也可以解释为“独处”。
这告诫人们,不要一头扎进纷杂繁复的关系网里,而要留些空间给自己,让自己有独处的余地。
就现实来说,关系网并非是最佳的生存之道,能好好利用关系网,但自己又不被网住的人,才是真正最精明、最厉害的。
当然了,【慎独】并没要人不相信这社会,但它想告诉人们,认清现实才是生存之道。
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喜欢哪一种解释,全在

参考:
感谢

参考:

参考:
曾国藩在诫子书里谈到,“自修之道,莫在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于慎独。
”细细品味,不禁悟道,一切他人监督下的自觉亦不过是在人群中的包装罢了,而只有慎独才是一
金末元初,天下大乱,人民弃家舍业,四散流离,无数家宅沦为野地。
而当众逃亡者随手摘下缀在枝头的梨子时,却有个叫许衡的青年保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律,绝不肯出卖自己的修养,即使口干舌燥,仍义不摘梨,终是凭借这抹素养,功成名就,扬名千载。
而反观遭人深恶痛嫉的贪官污吏,他们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恐怕不是,在公共场合,他们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颇有一番愿清正廉洁,造福一方的无私大义,可谓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但反观不为人知的幕后,却又会看到另一副阴险,狡诈,毫无良知底线的嘴脸。
这又是为什么呢?不外乎是缺失了慎独的品质,在色钱滔天的花花世界失去了人应有的自制和自律。
终是在色欲和金钱的漩涡里愈陷愈深,终于无法自拔,自甘堕落,在断绝自己前途的同时引得万人唾弃。
自觉,是一束清风微凉,在你焦躁激动时拂过心头,唤醒理性的自律。
修养,是一泓甘甜的山泉,时时滋润着在世俗烈日的暴射下,几近干涸的心田,激发人性的光芒。
约束自己,心念他人,保持慎独,便是一生不可或缺的养心之道,修养之方。

参考:
慎,小心,万事皆小心。
独,自立,万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慎独得来,人生哲理。

参考:
“慎独”,未曾单独出现过,出现时是“慎其独”,在《大学》里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而《中庸》又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后来,东汉刘玄提到慎独:“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所以并非最早出现在陈植的号“慎独叟”中。
但是我们对此不必作出过多深究,下面谈一谈我自己对此的理解。
所谓“慎独”,一个是“慎”:小心谨慎,时刻约束、戒备……一个是“独”:强调一种空间,独处的空间、缺乏外界舆论与压力的空间、在良知存在的空间……那么也就是说,坚守自己的道德本性,面对外部环境时,保持道德自觉。
简单点说就是安其分,安守本分!在印光法师的《印光法师文钞》中说: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
勾引无计,生机械心;
少有阻碍,生嗔恨心;
欲情颠倒,生贪著心;
羡人之有,生妒毒心;
夺人之爱,生杀害心;
种种恶业,从此而起,故曰:‘万恶淫为首。
’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始截断病根。
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知晓:邪念是“自起念”,也就是“心动念起”,这导致“诸念皆起”,也就是各种念头随之而起。
那什么时候最容易“心动念起”?
在“独”的时候。
因此,我们“慎独”!在“自起念”时,斩断这种念头。
怎么做?
安其分,安守本分,不过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