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

大智慧必有大作为。
“苟全性命于乱世”还算不上大智慧。
对于刘禅,几千年来的评价都不高,说他大智若愚,大智慧,那是哗众取宠。
特别是俗语里的“扶不起的阿斗”一说,真的是一语中的。
不是很蠢,也没有大智慧,苟延残喘还是可以的,泛泛之辈吧,正如裴松之说的:凡下之主。
诸葛亮去世时,刘禅派人追问谁来做辅佐他的丞相,说了蒋琬,费文伟之后,诸葛亮就死了,仿佛真有天命似的。
由此看来,蜀汉政权之后还存在了近三十年,只是诸葛亮等老臣苦心经营的余威罢了。
而刘禅在面对邓艾奇兵突出之时,无抵抗主义的直接投降,到明哲保身,乐不思蜀,都是因为已经被人看出了一副屎肠子。
一个丝毫看不出半点伪装的无能懦弱的善类,赶尽杀绝其实已经不必了。
一,真的是苟且偷安诸葛亮在五丈原病亡后,蜀汉政权失去了一个对先帝遗志念念不忘的重要能人,刘禅自己更担不起这样的大任,只能啃老。
因此蜀国只能将国家态势自动转为守势,借着先帝老臣累积下来的资本,一时间还能抵挡一阵。
而曹魏政权内部的权势争斗和腐朽官僚的盘根错节,虽然让司马氏开始崛起上位。
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不明朗稳固,在曹魏政权与司马势力自顾不暇的时候,蜀汉政权也有了一个喘息和偷闲的时间。
二,真的是平庸之辈邓艾奇兵突袭蜀汉的时候,刘禅慌了。
手中无权,心中无谋,又不善于识人用人,完完全全一个草包。
心中没有主张,随便听这
于是干脆利落的投降了。
许多说法认为刘禅保全了百姓,普通百姓本不能幸免于战乱之苦。
而刘禅开城迎敌,出发点不是百姓,他也不是一个能保护百姓的主,百姓幸存,只是无能者的由他去了之后的些许侥幸罢了。
而刘禅的乐不思蜀,一则因为蜀汉灭亡,给出了巨大的利益输送,二则新主登基,大赦天下,彰显宽厚仁慈,收买人心。
三则刘禅软弱无能,肯定在软禁与监视中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善不足虑,不构成任何威胁。
面对无奈的现状,还能做什么?
活得长就算有智慧吗?

而千年后的南唐李后主,正好相反,以“此心愁”给出了交代。
前者让人不齿,后者称为词帝,收获了无数赞许和同情。

参考:

所以,只能生活在常人圈里。
如与小人搅合在一起,自然会被小人所坑。
他的江山正是被小人黄皓断送的。
此外,他荒淫无度,见朝臣刘琰妻美,留驻宫中一月有余。
如此荒淫之人,能有大智慧吗?
刘禅并不存在什么大智慧,这可用师司昭在酒舞席上的
这不是刘禅的智慧保住了他的命,而是他的诚实保住了他的命。
也是很多人对他能保住命的一种误解,那就是所畏:他有大智慧。

参考:
首先
既然作为幼主,刘备走了,父皇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
他原本在娃娃时,就差点送命,要不是赵子龙武力高强又勇敢,当阳长板曹、蜀两军遭遇战中,蜀军大败,虽刘备与其他将领冲出了包围,可二位夫人及儿子刘禅(阿斗)陷入曹军围困中,赵子龙拼命撕杀寻找,七进七出杀入不利的战场上,才寻到他裹在胸前战袍里,重新杀出重围,才得救。
而二位夫人,也只救岀一位,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和阿斗,自投井先亡,断了赵云救她的念头。
而此夫人才是值得称赞!智慧且勇于献身。
要不赵云要保护好几
也就有了“刘备摔阿斗”的故事。
蜀国其实将才很多,刘备善于用人,并且广纳能人将士,鼎盛时期武将也多,加上诸葛亮等智囊人士相助,可谓势如破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后来五虎将开始慢慢阵亡,失去关羽、张飞以及众多将领,十几二十年后,其子关興、张苞继承父业,继续为刘备征战,可天下没有完美的事,定数已尽。
最后诸葛亮也操劳过度,征战频繁,反而败的越快;
而刘禅从小就是阿斗,没有名门后代的精进,脑子也可能不发达吧,怎么能挣得起一个国家的重任!俗话说:“扶不起的阿斗”,再来一个诸葛亮恐怕也无济于事。
即没有武功,又没有远大理想抱负,更没有聪明的头脑,蜀国亡是迟早的事。
前面说过,当一个国家不挡时,有两种人,他怕死,又“乐不思蜀”,现在的话“富二代”,享受贯了,只能是后一种;
有人说他“大智若愚”,“大智慧”那是奉承话,亡国了他有选择吗?
原本就是个半愚人,虽然不蠢,能翻起多大风浪,也许为了保命,佯装的更愚吧 ……大智慧必定有大作为!只能说是个平凡之辈,为保命苟延残喘,不过这样也就活到了六十多岁啰。
而有血气阳刚之男儿,就不是这番景气了,屈膝于别人膝下,不憋屈吗?
一个三国鼎立的国王之子,这样没骨气!.
刘禅(公元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后主,又称“刘后主”。
蜀汉彰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作为正室甘夫人所生嫡长子继任蜀汉帝位。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
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三国演义》对刘禅的描写与《三国志·后主传》基本一致,陈寿评曰: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司马昭也把蜀汉灭亡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刘禅的昬闇。
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于他,席间表演蜀汉歌舞。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记载了这个历史细节,说宴席上的蜀汉臣子都感到很悲怆,唯独刘禅喜笑自若。
司马昭见了,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后来,司马昭问刘禅:是不是很想念蜀地啊?
刘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听到刘禅这句话,立即求见刘禅,告诉他:如果司马昭再问,你就应当声泪俱下地回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等到司马昭再问的时候,刘禅果然按照郤正的话回答。
司马昭调侃道:你说的话怎么这么像郤正讲的呢?
刘禅很惊奇的看着司马昭,说:确实就是你说的这样。
这段记载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来历,刘禅也因此成为昬闇无能的“扶不起的阿斗”。
纵观历史评价,比较一致的认为刘禅懦弱无能,即便是诸葛亮、姜维也能抗衡曹魏,但刘禅不能如先帝那样制约他们,穷兵黩武导致蜀汉“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
”蜀汉在三国鼎立时期,实力最弱,与刘禅不务朝政,大权旁落诸葛亮、姜维这样的权臣,以及信任黄皓、谯周之类的宵小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虽然才能卓越,但刘禅不能像他父亲那样,制衡孔明,连年征战,致使国力消耗过大,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经其野民有菜色”。
当邓艾大军压境,孔明之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赵云次子赵广不甘亡国之耻先后战死,北地王刘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然后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
元初诗人陈世崇抨击后主道:“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但奇怪的是,居然有人称刘禅有大智慧,理由就是在“此间乐,不思蜀”而保全了性命,亡国之后还快乐的生活了八年。
如果刘禅告诉司马昭很思念蜀汉,想回到成都去,恐怕就要被杀头了。
刘禅的大智慧消除了司马昭的戒备之心,使他活了下来,且得封安乐县公,保他安享富贵。
这并不是大智慧,而是刘禅内心的求生活命本能。
人能急中生智,刘禅虽然没有大智慧,但毕竟做了四十年的皇帝,小聪明还是有的。
因为有诸葛亮、姜维、费祎、蒋琬等人的辅佐,刘禅逐渐放弃对朝政的把控,对江山社稷的责任,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无情之人。
所以,也难怪司马昭说他“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如刘禅这样的无用无能之人极为少见。
为了活命,不惜装傻充愣,一点骨气也没有,这样的大智慧很是悲哀。
刘禅的暗弱无能也是其性格所致,这样的人本不应该做乱世帝王的。
不过,也是因为刘禅的懦弱,面对敌兵压境没有做过多的抵抗便开城投降,避免了更多的杀戮,也可以说是造福了蜀汉百姓。
原本不足百万人口的蜀汉,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消耗中早已不堪重负。
刘禅没有像历史学家们讲的那样,“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
”,解除了蜀汉长期战乱之苦,也算是一件功德。
而且,刘禅“实无桀、纣之酷”。
从这几点来看,称刘禅的大智慧,或许更加恰当。

参考:
大智慧必有大作为,无作为谈何大智慧。
就是说大智慧要用成绩来证明,就好像学习好不好要用分数来证明一样。
你说你很聪明,要用事实证明给人看,不然就是得了“妄想症”。
刘禅在普通人眼里就是无能的代名词,可偏偏就有人说他大智慧,起码是大智若愚,那刘禅一辈子都有什么出息呢?
有人认为刘禅的“出息”有两点,一是为了保护蜀国百姓投降邓艾,这个是跟当年的刘璋学的,二是说“此间乐,不思蜀”只是他的“韬光养晦”之术,是为了骗司马昭。
这些是不是刘禅的真实想法并不重要,因为即便是真的,也与“大智慧”无缘,也就是良心未泯,还不算糊涂透顶而已,四十多岁的人了,学会说句话很正常,无能不代表他就是傻子,但说是“大智慧”就拍的过了。
为啥没人说刘璋大智慧?
刘禅如果真有大智慧,诸葛亮兴许还能再活几年。
诸葛亮在前方打仗,刘禅即使不能像他爸那样去冲锋陷阵,也可以在后方搞个比武,招些将才,或者练练兵,多弄些粮草,多制造兵器,加固城池,修修国道,搞个全民动员,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可这些刘禅一条也没有去做,整天在后宫与妃子太监厮混,有人还把这些赖到诸葛头上,说诸葛管的太死,刘禅无权才这样,我认为全是胡扯,是诸葛亮对刘禅小儿的能力太不放心,不敢放权让他胡闹,即便如此,刘禅还在后方不断生事,使诸葛亮不能安心在前方打仗。
有时竟成了诸葛亮无奈撤兵的主因。
如果刘禅有康熙的能耐,励精
找个未来的丞相,还要向垂危的“相父”讨教,一点识人能力都没有,几十年没有招纳一个贤才,直到老臣们死光。
诸葛亮死后,是诸葛亮的学生姜维给他扛着,刘禅不是有多能耐,而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点心。

参考:
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从保命保家来看。
刘惮无疑是优秀的。
三国时期,人才井喷,猛人无数,内有权臣诸葛亮把握朝政,外有强敌。
没有保命之术,分分钟钟被玩死!二、从政治来看,蜀国被诸葛亮穷兵黔武,国力抽空,权臣班底都是诸葛亮的人,山头主义严重,尾大去不掉,从诸葛亮的接班人还不休养生息,还去打仗来看,刘惮应是被权臣架空的。
所以保命保民为第一要务,从这来看,刘惮是合格的,优秀谈不上。

参考:

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称帝在位共41年,特别是在辅佐他的传奇名相诸葛亮去世后,也能独撑皇位30余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
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年代实属不易啊!可留给后人的竟然是一个“乐不思蜀”的笑柄和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骂名,其实这是由刘禅表象所倒至的很深误解,也就作出了不正确的评价,这真还是太小看他了。
我们应从刘禅继位以来的几件事中来正确评价刘禅。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当时局势中,实力最弱小的蜀汉能够有刘禅那种结果已经是个奇迹。
刘禅既然能产生这个奇迹,说明他绝对不是传说中的那样傻、那种无能,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相传刘禅不学无术,庸碌无能,只顾每日享乐,但其实这只是他表象而已,刘禅可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太子。
刘备能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废物吗?
决不可能。
刘备对刘禅的教育和培养可谓费尽心力。
在立刘禅为太子之时,就为他找了一位名师一一董允,专门辅佐和教刘禅学习处理政事等知识。
董允也是当时名人,后来和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蜀汉四相,可见能力非凡。
在这样的名师教导和辅佐下,刘禅的学识能差得了吗?
再说刘禅的亚父,也就是诸葛亮,真是个天纵奇才之人。
这样,有了先天的教育优势,刘禅并没有传说中的弱。
刘备去世后,把蜀汉政权留给阿斗刘禅。
17岁的刘禅接下这个蜀汉烂摊子,在成都继位称帝。
刘禅虽没有旷世奇才,却有自知之明,能够审时度势,他尊从父亲刘备的遗诏,任用诸葛亮等贤臣固守帝业,像刘备说的一样,尊诸葛亮为仲父,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说了算。
表面上看刘禅无能,处处听诸葛亮的,其实不然,他继位的时候只有17岁,知道当时的局势和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听从父亲刘备的遗诏,继续由诸葛亮辅佐都比冒险另立他人更有利。
诸葛亮不但身前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还为刘禅举荐了蒋琬、费祎、董允三个贤才辅政。
刘禅通过分析判断,认为诸葛亮推荐的人是有着济世安邦之才并可以信赖的,就重用了这三
但是,诸葛亮在世时,待之以丞相之职。
在其死后,刘禅马上废除了丞相制度。
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
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使得两人相互制约但是又相互依靠。
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加强了中央集权,彻底解决了蜀国“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尴尬。
历史证明刘禅的判断没有错,后来刘禅在这三
可见,在治国理政上无能的刘禅只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智者的选择。
就是选择投降对刘禅来说也是不无道理。
在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后,蜀国的经济崩溃,国库已然空虚,已经没有能力抵抗司马大军。
为了保住一方人的的平安,只有走投降之路。
刘禅本人在受降后也一直受优待,直至去世。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可以保得性命的都是万幸,刘禅不但保住性命,还享受厚待,这难道不是刘禅的高明之处吗?

参考:
刘禅所谓大智慧:大事已去要自卫!安乐王子艳福享:随机应变最可贵!
参考:
答:我看刘禅是个有自知自明的人,明知道自己势力软弱无力,不能和对手们抗战到底,又不能拿老百姓生命开玩笑,我们知道鸡蛋碰石头的道理吗?
就知道刘禅才是有大智慧的人了,其一、在白帝城一战,却让他丢了性命,临终之前,刘备最不放心的就是儿子刘禅,于是,拜托诸葛亮对刘禅多加照顾。
刘禅,蜀国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但是,他在后世之人的心中却没有一个好的印象。
甚至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君,是他不作为导致蜀国的灭亡,更是一个亡国之君。
根据三国时史料的记载,刘禅可谓是天资愚笨、胆小怕事、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却没有一点承担责任的能力,就是诸葛亮再怎么辅佐他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实,世人并没有真正的看清刘禅这
我们想一下,刘禅可是当了40年皇帝的人,要是他自己真的没有一点本事之人,怎么可能安稳的度过40年呢?
其二、没有任何证明能够证明刘禅是个弱智,在智商上,他和普通人是一样的。
诸葛亮曾这样向他人介绍刘禅,“十八岁的刘禅,不仅天资聪明,还礼贤下士。
”诸葛亮这句对刘禅的评价可谓很高了。
从诸葛亮的性格,他从来不会说阿谀奉承的话。
其三、刘备死后,刘禅一直把诸葛亮当作父亲对待,但是,即便是这样,诸葛亮与刘禅之间也不可能没有矛盾的争论,就比如我们和我们的亲生父亲,都有争吵过的事,但是刘禅能争吵过后又能加深他和诸葛亮的感情,我们会觉得刘禅不聪明吗?
其四;
都说刘禅愚笨,不仅不懂如何处理政事,还不懂得以大局为重。
在杨仪和魏延各自向刘禅告密说对对方要造反。
最后查正下,刘禅在他二人之间权衡利弊下,决定处死魏延,这样就避免了一场内战的发生。
刘禅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全大局为重吗?
为了在斩杀了魏延之后,安扶魏延手下的将士们,刘禅下旨赐棺材为魏延厚葬。
由此可见,刘禅不仅懂得顾全大局,还知道如何御下。
其五、仔细了解过刘禅的人就会发现,刘禅对政治很敏感,而且很有天赋。
在诸葛亮去世后,许多人都想争抢丞相位,但是刘禅并没有对任何人表态。
在一段时间积蓄力量后,他立即整合朝纲,废除丞相制度,增加了一些其它职位,让朝堂上的大臣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避免了大臣的权力过大,在大司马蒋琬死后,刘禅就彻底解决了多年由丞相决定大小事务的局面,让各项大权都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
刘禅在政治上能够如此敏感和独特的想法,世人还能说他是一个昏庸无道之人吗?
其六;
历史记载,刘禅投降之后,只知道在魏国享乐,公然说“在魏国很快乐,不再想念蜀国”之类的话。
如果你们是刘禅,在当时的那种局面下,会怎么做呢?
我想还是难得糊涂吧!是坚决不投降,对他国虚以委蛇,遭到他国的压迫,暗中苟且偷生?
还是整合蜀国的兵力,与魏国决一死战呢?
其七:但是要清楚当时的蜀国,己经被魏国压的喘不对气来,要能人,没有能人,要将才没有将才,要元帅,没有一个能领导指挥做战的人。
国内的百姓,也已经到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步,对战争是非常厌恶的。
本就士气低下,再加上实力和物资装备都不如魏国,这样的蜀国凭什么继续与魏国硬坑倒底呢?
其八:刘禅之所以投降,正是因为他看清楚了这个局面,而已他也不愿意再看到百姓因为战争的原因而流离失所,将士们白白战死这一切在刘禅看来,为了自己,让天下人受苦受累是根本不值得的。
刘禅宁愿背上千古骂名,也不愿看到百姓和将士们惨死,这样的刘禅难道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贤君吗?
其九:到了魏国的刘禅,只能是难得糊涂过一生,凭借着装疯卖傻,魏国才不会对他下黑手,在魏国无忧无虑的活下去,难道这样的刘禅不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吗?

参考:
大智慧谈不上,但绝非表面上那样,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自从刘备死后,刘禅表现的很不错,以诸葛亮为相父,相当的尊敬,给予了自己能给的所有权力,就差一个皇位了。
就凭这一点,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想各位也没有几个能做到。
权力的诱惑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巨大的,与大臣夺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歇过,甚至为了权力,杀害战功赫赫的大臣,朱元璋就是很好的例子。
刘禅却没有,他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胆量,他是有自知之明,觉得诸葛亮的才智远高于自己,也对刘备临终说的话深信不疑,所以才听之任之,让诸葛亮放手去做。
诸葛亮死后,刘禅没有堕落,以前受诸葛亮的监视,行为不敢放纵,表现的很理智,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情发生,甚至连召一个美人都得不到许可,长期的压制会让人的心里发生变态,也会反弹的很厉害,汉桓帝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窦氏一族长期把持朝政,造成了心里变态,后来终于把窦氏搬到,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再也不是以前的守规的皇帝,变的残暴,宠信宦官,杀戮大臣,做出了一系列出格的事情,甚至让几千妃嫔搞了一个万人的裸体盛宴,成为他人生洗不去的污点。
再看刘禅就显得明智多了,他重用董允,蒋琬,费祎、姜维等这些贤臣,站蜀国得以延续几十年。
亲贤臣,远小人,刘禅真的做到了,虽然后来也宠信宦官黄皓,也是因为当时姜维屡次出兵北伐,穷兵黜武,搞的兵不聊生。
我想当时让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并不是黄皓的意思,而是刘禅的意思,黄皓只是刘禅的代言人,并没有失控。
但是宠信宦官还是给蜀国带来了巨大的祸患,黄皓把姜维建议让刘禅调兵遣将,作好战争准备的意见扣住了,扮演起了赵高的角色,谎称敌兵不会来,甚至连蜀中的百官都不知情,让人家杀了一个措手不及,最后落了一个亡国的下场。
虽然是这样,刘禅已做的非常不错了,以蜀地之弱,人口之少,能坚持如此之久,充分显示了其用人的能力。
倒底是刘备的儿子,遗传共用人之能,虽然后面宠信宦官不对,但人无完人,刘禅总得说来,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好皇帝了。
时间有点紧,就不配
刘禅之所以被人认为有大智慧,是典型的以现代观点来看古人。
始作俑者应该是唯流量、唯眼球是论的某些自媒体人。
其实对于刘禅的评价,几千年来都很稳定。
评价低一点的人直接骂刘禅昏愚暗弱。
评价稍高一点也不过是中人之姿。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裴松之: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
之所以有人说刘禅是大智若愚,大致有两个论据。
一是诸葛亮公元234年去世后,蜀汉政权还存在了近三十年,直到263年才灭亡。
于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在世时,也不过辅佐了刘禅十一年,没有了诸葛亮,刘禅依然可以延续汉室三十年之久,以此说明刘禅大智若愚。
二是刘禅能明哲保身,还能安境保民。
理由是刘禅在面对邓艾奇兵突出之时,并没有竭尽全力的抵抗,而是直接投降,不但保全了自家性命,而且让蜀地百姓减免了战乱之苦。
而且把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也引申为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典范。
其实只要认真了解过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
刘禅根本不可能有传说中的“大智若愚”,上面这两点差不多都是某些流量作者硬生生塞到刘禅头上的所谓证据。
下面且听以史为鉴给大家挨个分析。
一,蜀汉政权的存亡自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汉政权从积极主动进取开始转变为保守的防御状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所在地区因为地理原因易守难攻。
而且自从诸葛亮病逝后,曹魏政权失去了大敌,从此松了一口气,魏明帝曹叡也开始从诸葛亮的压力下解脱,开始了荒淫无度的生涯,不到几年就早早背酒色掏空了身体而亡故。
曹叡早早去世,并没有子嗣留存,于是曹叡的养子曹芳继位后,曹魏政权内部就陷入内部权势争斗,司马氏开始上位。
整个曹魏政权并没有太多的精力用来对外斗争。
这一点也是蜀汉政权得以存续的重要外部原因。
就蜀汉内部而言,刘禅虽然重用太监黄皓,但整个蜀汉政权的核心团队依然是诸葛亮指定的费祎、蒋琬团队。
虽然这两位才华都比不过诸葛亮,但是这两位也算做到了延续诸葛亮的对内政策。
蜀汉内部还算稳定。
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比较稳定,这才是蜀汉政权存续的根本原因,而且蜀汉内部团队也基本上都是诸葛亮所指定的团队,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亲信。
二、刘禅的存亡刘禅在面临邓艾奇兵突出的时候其实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坚守成都,等待姜维等勤王大军的包抄,选择这一条路,邓艾所率领的两万疲兵必定会被全部歼灭,但是蜀地百姓也会受到兵灾。
但是面对邓艾的两万疲兵,刘禅直接听了谯周的话干脆利落的投降了。
于是许多人认为刘禅保全了百姓性命。
但是根据记载,邓艾、钟会大军占据蜀汉之后,开始了大肆报复。
庞德的后代庞会要替庞德报仇,杀光了关羽的后代家属。
钟会叛乱之时,蜀地百姓也没好到哪里。
刘禅宫中的嫔妃婢女都被钟会分给手下将校。
刘禅的妃子之一李昭仪不堪受辱自杀而亡。
史官评论刘禅的投降气节不仅比不过蜀地战斗而亡的士兵,连李昭仪这样的女性都不如。
而拿刘禅在洛阳的“乐不思蜀”典故来说刘禅大智若愚就更没有道理了。
首先汉献帝禅让后被封为山阳公,活的还算自在;
曹魏的高贵乡公退位后,也在封地中过的还算自在。
除了刘禅,后来被晋所灭的吴主孙皓,哪怕多次不给司马家面子,也活的挺好。
可以说当时不杀投降的帝王是默认的规则。
既然不杀,刘禅大智若愚装不思蜀又有什么意思?
所以说刘禅这种早就盖棺定论的平庸之辈,在如今自媒体时代为了博眼球,倒成了明哲保身的存在也是醉了。
如果朋友间开个玩笑也就罢了,把这段子当做真的的人真的需要多看看史书啊。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