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齐大非偶,这典故的背后还真是有一段孽缘。
周王朝礼制森严,社会生活都被安排管理的妥妥帖帖,连宗庙祭祀的昭穆制度都被安排好了。
周礼和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周天下的国际社会的《联合国宪章》,周天子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维护这套礼法制度。
后来经济发展了,发动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人心也开始不再古朴,不愿意再打仗,周王室维护这套国际秩序越来越吃力(跟现在的美国相似),所以周王室渐渐不大方了,要各地索要方物和财物。
遇到一些外族攻打时,周王室也没有力量去攘除外夷了。
(周王朝初年的势力范围)这样,周王室的威信逐渐丧失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就开始了,各个诸侯国里都发生了有悖于礼法、宗法的事,周王室也管不了了。
在滨海地区的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有两个被诗经百般赞颂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做宣姜,一个叫做文姜,双双成为当时闻名的绝色美人。
关于这姐妹俩的美,《诗经》里有记载:“有女同车,颜如舜花,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样的姐妹花,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掀起了一番求婚热潮。
这姐姐宣姜本来许配的是卫宣公的儿子伋,但是卫宣公是个老流氓,听说齐宣姜艳若桃李,顿时垂涎三尺,居然来了个“掉包计”,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新台,把新娘拦截了下来,自己钻进洞房当了新郎。
虽然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男女关系确实乱得够呛,但是卫宣公的这种行为在当时也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诗经·邶风》中有一篇叫《新台》,讲设网本为捕鱼,却事与愿违,得了个癞蛤蟆,说的是这件事。
(宣姜入卫新郎被掉包)这宣姜算是毁了,齐僖公便将希望寄托在了小女儿齐文姜身上。
为示郑重,齐僖公向国际上发布了外交照会:我家次女文姜已长成,各国诸侯、世子可前来提亲。
各国公子、世子早就垂涎文姜的美色,来齐国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这文姜几经比对,最终她看上了郑国世子姬忽。
这个郑国世子,长得高大威武,行端礼正,很有男子汉的气魄。
按理说,也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齐僖公心里的石头算是可以落下了。
可是这姬忽回到郑国后,竟然听信了别人说的“齐大非偶”的话,要毁婚。
这个进谗言的人是这么解释“齐大非偶”的,郑国是小国,娶了齐国这样大国国君的女儿,日后必定受欺负,不如不娶。
姬忽竟然也听从了,放着国际上盛名已久的美人不要,向齐国提出退婚。
其实,姬忽之所以毁婚,可能还跟文姜的姐姐宣姜有关。
宣姜早有艳名,而卫国就在郑国边上,郑国肯定也是知道的。
这么混乱的关系,让郑国人觉得这个齐国毕竟是个外姓(姜姓、吕氏)诸侯国,没有受过周礼熏陶,不会是一个好媳妇。
春秋时,男女关系还是比较开放的,郑国、卫国的民歌都有说到野合的事,而且几乎在同时在蔡国、息国还发生过因为息夫人而亡国的事,所以公子王孙世家对于找媳妇这事还是比较慎重的。
本来,这在春秋时候的开放风气下也没什么,姬忽不愿意抱美人,自然会有人上门来提亲。
可是这文姜却是生性刚强,从小锦衣玉食,从来没有被违逆过,一下子被拒绝婚事,心理上接受不了,就病倒了。
(文姜也是当时的国际名媛)她这一病下,他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来探望她。
这一来二去,兄妹感情迅速升温,竟然就因此如胶似漆了起来。
随着事情的发展,他们两的行为越来越名目张胆。
很快,被他们的父亲知道了。
家门不幸,齐僖公在气愤之余,很想把事情快速处理妥当,不然这桩丑闻流传出去,齐国在国际上就没法混了。
这时,齐国旁边的的鲁桓公新登基,想攀求齐国这样的大国给自己当外援。
于是,便派人到齐国向齐文姜求婚。
齐僖公立即答应了这桩婚事,还迅速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迫不及待地要把文姜嫁出去,为了防止再出纰漏,他还命人严加看管,不准诸儿与文姜再见面。
文姜要嫁出去了,姜诸儿可急了,让他魂牵梦饶的妹妹要去给别人当老婆,他心里有着一万个不愿意,但他却不能阻挠这场婚事,只能暗地里伤心着急。
在文姜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姜诸儿终于找到机会在一把纸扇上写了一首诗,传递给了齐文姜。
诗句是这样的: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齐文姜的答复是: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
叮咛兮复叮咛!这意思再也明显不过了,他们还有再见的机会。
这文姜嫁到了鲁国,成了嫡室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过了几年后,齐僖公去世,公子诸儿成了新的齐公。
这样一来,他就要求鲁国让文姜经常来齐国探亲。
由于保密工作做的好,鲁桓公不明所以,就一一安排了。
文姜到了齐国后,很快齐襄公与文姜就又出双入对,颠鸾倒凤了。
对于文姜的迟迟不归,鲁桓公也驾着车去接她,结果撞见了这段不伦之恋。
鲁桓公气愤不已,夺路而走,齐襄公就派了公子中的大力士叫做彭生的,跳到鲁桓公的车上,捏断了他的肋骨,鲁桓公活活痛死了。
(鲁桓公头上有点绿)鲁桓公去世后,他的嫡子,就是文姜的孩子做了鲁公,文姜也不方便久不归国,就说思念故土,希望在鲁国边境上长期看着齐国。
鲁庄公就让人在边境修了一个宫室给母亲文姜居住。
这齐襄公经常打猎来到边境,晚上就住在这里。
后来齐国发生了叛乱,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大乱。
公子小白最后做了齐君,就是齐桓公。
文姜见齐襄公去世了,就彻底收心了,回到鲁国都城,全心协助儿子治理鲁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政才能。
所以,后世对文姜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如果当初姬忽不悔婚,顺利嫁入郑国的文姜,是否还会有这种不伦之恋?
那又是未知之数了。

参考: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齐大非“耦”而不是齐大非“偶”。
耦是春秋时期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就像今天我们说手机“充电”一样普遍。
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当时社会是农耕时代,人人都会参与耕作。
而耕作最流行的方式是“耦耕”。
耦耕就是两
它要求两
所以,同耦的人身体条件必须相近。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比喻:同耦的人就比喻合得来的人,和自己体量差不多的人或事物。
所以,齐大非耦的意思是人家齐国是大国,我们是小国,我们不在一个级别上,我不想攀附它。
这个耦不是配偶的意思。
耦在《左传》中出现多次,既非褒义也非贬义,像是一个中性词 。
还有一个典型的地方是晋国的骊姬和东郭五、梁五两
人们就把东郭五、梁五这两个臭味相投的人称作二耦。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二五(东郭五、梁五)卒与骊姬谮[zèn]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齐大非耦的原文是《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
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并没有“偶”。

参考: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的本意是:身份低微不敢高攀。
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
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个成语主要说的是齐僖公为何要倒贴嫁妆,强嫁女给郑世子?
我国春秋时,齐僖公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
但是太子忽急忙推辞说:每
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危机,赶紧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立即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
这时齐僖公又提起这件婚事,太子忽又一次坚决推辞。
别人问他为什么拒绝,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
今天我奉了父王之命解救齐国的危难,如果这时我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来换取自己的婚姻吗?
那么到时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呢!”说罢就辞别而去。
注:
太子忽辞。
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孔子所作《春秋》而写成的史书。
是鲁国历史,这里的公,是鲁桓公。
鲁桓公的妻子,是齐国的公主,名叫文姜。
在文姜没有嫁给鲁桓公之前,她的父亲齐僖公(也称齐釐公)曾把她许给郑国太子忽。
郑太子忽没有同意这门婚事。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同意,太子忽说,人各有与自己匹配的婚姻对象,齐是大国(郑是小国,)我配不上人家。
耦的本意是耦耕,也就是两
因为要两
后来,这个字就被“偶”所替代。
成为成词“齐大非偶”。
其意思是用来拒绝不满意的婚姻介绍,你家门第太高了,我们配不上。
这个故事,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记载:齐釐公二十五年,北戎伐齐。
郑使太子忽来救齐。
齐欲妻之,忽曰:“郑小齐大,非我敌”。
遂辞之。
在齐国遇到外敌的时候,郑国太子前来帮忙。
成功打跑敌人。
齐国为了感激,打算把公主嫁给他。
公子忽说:“郑是小国,齐是大国,不相匹配。
”于是,就谢绝了齐公的好意。
“敌”,这里是匹配的意思,不是后世意义上的敌人。
在春秋时代,各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大国结亲,以增外援的做法是很平常的。
在权利争斗中,大国因为婚姻关系而给予的帮助也很重要。
郑国太子为什么会谢绝齐国的好意呢?
其原因大约不是自身谦虚,感觉自己是小国配不上大国,更重要的原因,大约是齐僖公的女儿们名声不太好。
文姜许嫁郑太子忽,被拒之后,嫁给了鲁桓公。
可是,文姜在齐国的时候,却与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私通。
文姜在鲁桓公三年嫁到鲁国,十八年,鲁桓公夫人文姜到齐国做客。
齐襄公与文姜这对兄妹见面之后,旧情复燃,宫中乱伦。
这事被鲁桓公知道之后,非常生气。
大约是骂了文姜。
文姜告诉自己的哥哥后。
齐襄公把鲁桓公灌醉之后,让人把鲁桓公弄死了。
看到鲁桓公的故事,大约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郑太子不娶文姜了。
齐釐公还人一个女儿叫宣姜。
“宣”大约是谥号,或者是因为是卫宣公的夫人之故。
卫宣公的夫人叫夷姜,大约也是齐国姜氏,生了个公子叫伋,被立为太子。
太子伋长大之后,卫宣公为她娶了齐釐公的女儿为妻。
齐女到卫国后,齐宣公发现这女子很漂亮,于是就为儿子别找了一位,把齐女自己笑纳了。
这位女子就是宣姜。
与嫁给鲁桓公的文姜是姐妹关系。
宣姜嫁给鲁宣公之后,自己也生了儿子。
后了为了自己的儿子上位,太子伋被害死。
春秋时代,老子抢儿子媳妇的现象,好像挺多的。
广为人知的就人楚平王,卫宣公。
不太被提起的,《史记》中还有一位是鲁惠公也干过。
小国的公子,娶大国公主,政治上可以做为外援,但是,女子的作风必须正派。
如果家风不好,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文姜和宣姜就是例子。
史书上说:“宣姜淫于舅,文姜淫于兄,人伦天理,至此灭绝矣。
”明白了上述历史,就知道了,齐大非偶的背后,所表达的意思是,男人找媳妇的时候,不能只看长的漂亮(据说宣姜、文姜都是大美女)和家庭有权势。
更重要的还是品德的优异。
关于文姜宣姜的美貌,《诗经》有记载。
最后我们欣赏一下: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参考:
“齐大非偶”,表面意思是:齐国太强大,我配不上(齐国公主)。
书面解释: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就是穷屌丝不愿意与白富美、矮穷矬不愿意与高富帅结亲的意思,拽呗。
比如,高中状元之前的陈世美,如果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皇帝要招他做驸马,他定会说齐大非偶。
高中状元之后那就另当别论了。
典故出自先秦时期史宗文圣左丘明的《左传·桓公六年》,主人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第四任、第六任国君郑昭公。
有书君一看就乐了,四任、六任国君?
在中国的古代,皇帝可是子承父业的职业,哪像现在的总统,今天是我明天换你?
看得出,这主是命运多舛啊。
这与“齐大非偶”有关。
一、年少轻狂,不畏强权。
公元前720年,春秋小三霸之一的齐僖公与春秋小三霸之首的郑庄公在石门会盟,二人话语投机,志同道合,有意结儿女亲家。
没想到,作为小国公子的姬忽却不领情。
虽然当时是黄口小儿,却不被大国之威、父王之命所诱惑,胆识过人。
二、初生牛犊,义正词严。
公元前706年,北戎攻打齐国,生死存亡之际,郑庄公让儿子姬忽带着军队救援。
齐僖公喜出望外,看着长大成人的公子英俊潇洒,喜不自禁,又主动提出要把女儿文姜嫁给他。
郑公子婉言拒绝:“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偶同耦)意思是每
这就是\"\"齐大非偶″的来历。
大敌当前,自己国家弱小、自己身份低微,这个拒绝表现的不卑不亢。
虽为小国将,却有大国范儿。
三、再次拒绝,固执己见。
没多久,在各国诸侯的帮助下,齐国大获全胜。
足智多谋的公子忽深得齐僖公赏识,忍不住又旧话重提,公子忽坚决推辞并辞别而去。
老师祭仲问,他说,齐国强大,我不敢娶公主。

老师苦口婆心从国家利益、
这也怪他父亲,没提前给他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告诉他,成为国君之后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同时拥有几个老婆是皇帝的特权。
而且,作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怎么会对貌美如花的文姜这么抵抗呢?
有点不可理喻。
当时大国公主文姜国色天香,可是无数诸侯小国王子们梦寐以求的女神啊!遇到这么棘手的问题,丝毫没有考虑,就这么断然辞婚,让骄傲的女神情何以堪?
四、被拒佳人,破罐破摔。
美丽高贵的齐僖公女儿文姜,满心期待着做白马王子的新嫁娘,不料却被人家莫名其妙的拒绝,当头棒喝,令她万念俱灰。
声名狼藉后被嫁鲁国,如果不是改嫁鲁庄公,使她从羞辱中恢复正常,真不知道\"\"齐大非偶”给她的伤害持续到什么时候。
五、即位之后,命运多舛。
按道理说,如此骨气方正、智勇双全、不趋炎附势的年轻人应该天随人愿、前途无量。
然而做了一个月的郑国国君却一波三折。
正当他准备大展宏
虽然他很快又卷土重来。
在位仅6年,就在战乱中因寡不敌众被对方射死,成了屈死鬼。
作为有望继承王位的小国公子,对配偶的年轻貌美不屑一顾倒也罢了。
对深谋远虑的父母之命不从,对可以依靠的强大外援不屑,对老谋深算的老师的意见不听,一意孤行,最终,身死人手。
如果当初,郑世子委屈了爱情,那么他的下场就不会如此悲惨,经历就不至于如此颠沛流离,他的江山也不至于风云变幻。
从善如流,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要集思广益,懂得取舍。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但是在国家利益、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
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
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
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参考:
“齐大非偶”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个辞婚的理由,即认为自己与对方在身世、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愿意高攀对方。
举个例子应该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成语,一个企业的老总看上了一个穷小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但是这个穷小子却拒绝了,理由就是自己高攀不上,这个穷小子的理由就可以用“齐大非偶”来表示。
但,倘若对这个成语的出处有所了解,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个“齐大非偶”根本就不是高攀不起的意思,这里四姑娘就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大体上说一下。
“齐大非偶”这个事件的相关人员有:郑庄公、郑公子忽、齐僖公、文姜、齐襄公、鲁桓公等等。
齐僖公看上了郑庄公的儿子郑公子忽,于是想将自己的二女儿文姜嫁给郑公子忽,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理由就是:“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诗》云:‘自求多福。
’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这就是著名的“齐大非偶”出处。
不过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时间则不好说,只能大体上推测一下。
按照《左传》的记载,郑公子忽是在公元前716年与陈桓公的女儿定亲并于第二年成婚,而文姜是公元前709年嫁给的鲁桓公,这两个时间跨度比较大,那么很可能就存在两种可能,其一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16年之前,即郑公子忽未婚之时,其二就是发生在公元前公元前715年之后,即郑公子忽已婚之时。
四姑娘倾向于发生在郑公子忽未婚之时,齐僖公在明知道郑公子忽有夫人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的,毕竟他堂堂齐国的公主总不能去做郑国太子的妾吧?
也不可能让郑公子忽将文姜扶正,而让已娶的陈桓公之女做妾。
陈国一直是公爵国,实际上地位上比齐国还要高,当然实力上来说要弱于齐国,即便如此,在春秋初期,这样的等级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
所以,这个时间只能是在郑公子忽还未婚的时候提出来的,男未婚女未嫁,一个是强郑的太子,一个是大齐的公主,身份上来说是门当户对,姬姓和姜姓又一直通婚,这简直是皆大欢喜,并且是强强联合,但是郑公子忽拒绝了,他认为“齐大非偶”。
齐国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但称不上强齐,齐国从西周初期开始就成为东方的大国,但是扩张也好,内部的发展也好,并没有特别出色,只能算是一个大国,实际上一直到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在位的时候,齐国才开始强盛,并在后来齐桓公继位之后成为当时的霸主。
这都是后来的事,而在公元前八世纪,齐国并不强盛,在公元前706年被犬戎攻打的时候,还向郑国求救。
而郑国则是真正的春秋初期的强国,郑国在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的经营下,已然成为春秋初期的诸侯国老大。
郑武公和郑庄公本身都在周王室担任卿士,为郑国的迅速发展谋求了很多私利,镇服了很多小的诸侯国,连周天子也畏惧郑国,公元前720年还发生了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郑国的强盛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庄公的儿子和齐僖公的女儿成婚,还真不存在高攀的情况,这简直就是强强联合,祭足也劝说郑公子忽接受这桩婚姻,因为这样的话会有利于郑公子忽的继位,毕竟他的弟弟公子突很优秀,《史记·郑世家》记载:祭足对郑公子忽说“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但是郑公子想要靠自己,想向父亲学习,靠自己的能力创造霸业,所以拒绝了这桩婚姻,但他光有郑庄公的野心,能力和谋略半点没学来,后来在郑国连自己的国君位子都保不住。
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啥谋略,说白了就是比较天真。
在这一点,郑公子忽是完全没有继承郑庄公的智谋。
郑公子忽拒绝了文姜,转身娶了陈桓公的女儿,而文姜在齐国又单身了好几年,并于自己的亲哥哥齐襄公产生了私情,然后于公元前709年嫁给了鲁桓公。
时间到了公元前706年,犬戎进攻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
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
”郑公子忽取得了大胜,齐僖公又动了联姻的心思,想让齐国的宗室女嫁给郑公子忽做妾。
实际上,与其说齐僖公看中的是郑公子忽这
这一次的理由是“无事于齐,吾犹不敢。
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
民其谓我何?
”真是一个耿直的boy,齐僖公两次被拒,也是真的很郁闷。
后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郑公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郑国陷入内乱,开始没落,很快就成了晋楚争霸夹缝中的一棵墙头草。
而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齐襄公继位,很快开始对外扩张,让齐国强大起来,为接下来齐桓公的争霸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为了妹妹文姜让公子彭生杀死了妹夫鲁桓公,而几个月之后,齐襄公又杀死了郑子亹。
郑子亹是郑昭公的三弟,二弟则是郑厉公,即原来的公子突。
兄弟三人在七年的时间里都做了做郑国的国君。
将郑庄公的心血破坏的丁点不剩。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郑国就这样出局。
郑国本来在郑氏三公的统治下隐隐有了称霸的机会,但可惜郑庄公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郑公子忽实在难堪大任。

参考:
这个典故包含了太子忽两次拒婚,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有两个启发: 第一次是从事业生意上来说,实力不对等,没有合作的平等基础。
其时齐强郑弱,所以连姻是齐国作为老大,拉拢逼迫郑国当马仔。
两家政治和实力不对等,岂能轻从。
第二次是报偿婚姻,门不当户不对,没有长久的基础。
当时齐国有难,郑国鼎力相助,击退强敌,齐国以报恩的名义提亲,太子忽拒绝婚姻首先是出于道义拒绝,有助于强国,就与人联姻,让别国怎么看?
其实,我认为从齐国君后边的家族生活作风表现来看,是因为太子忽对齐姜氏的混乱开放的家风早有耳闻,不愿意头顶郁郁葱葱的托词而已。
总结之,就是在事业上,实力不对等,合作要遭殃;
在婚姻里,门户不对等,日子过不长。
太子忽无疑是个明白人,暂时的便宜沾不得!
参考:
“齐大非偶” ,是春秋时期,郑国郑庄公的太子忽说的。
什么意思?
那意思是,齐国是个大国,郑国是个小国,让我娶齐国国女,门不档、户不对,我不敢高攀。
太子忽为什么说这个话?
有故事。
公元前706年,北戎到齐国找麻烦,势头很大。
齐国看样子难以对付,就派使者向郑国求援。
郑国也不含糊,派太子忽领郑军救援齐国。
齐僖(xī,西)公看样子很喜欢这个太子忽,或者就是想与逐渐强大的郑国拉关系,反正齐僖公提出,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忽。
这本来是好事,齐国是个大国、强国,是个将来可以依靠的靠山。
有政治盘算的人都会认真考虑,但郑国的太子忽并不领情,他辞谢说:“齐大非偶” 。
齐国是个大国,郑国是个小国,门不档、户不对,我不敢高攀。
后来讨伐北戎取胜后,齐僖公又提出了联姻之事,执着地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忽。
忽又一次拒绝了。
这一次的理由是,到齐国是为了讨伐北戎,虽然打了胜仗,但有了一点功劳就娶人家女儿,容易被人认为是占人家便宜,不是君子所为,因此又拒绝了。
当时,老谋深算的大臣祭仲与太子在一起。
祭仲到底是有眼光,规劝太子答应亲事。
他提醒太子说:我们国君您的父亲有很多宠爱的姬妾,妾骄子就贵,你虽然是太子,但如果得不到大国的援助将不能即位。
过去即位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
现在周天子不行了,但要继位还是要得到大诸侯国的承认与支持,否则就是即位,地位也很不牢固。
郑国不是就您一个太子,还有二位公子都很能干,都有势力,都可以成为国君,你要想清楚。
但是太子主意很正,就是不娶齐国国女。
用我们今天美好的想法看,当时,太子忽已经有了夫人,那是他在周天子那里做人质时从陈国那里娶的陈国国女。
但是,当时一个太子更立几个夫人并不是越轨的事,太子忽拒绝齐僖公的好意,曾经被人称赞,我们甚至可以穿越地说,太子忽对于自己的爱情忠贞。
但正如祭仲所说,后来,没有齐国这样大国的支持,他的君位的确保不住。
这也许是他不够老辣。
但是,事情得从两面说。
齐僖公让他娶的这个女儿,应该很漂亮,但这个漂亮的齐女,就是后来在齐鲁两国惹事的庄姜,嫁给了鲁桓公,还与自己的哥哥齐襄公私通玩兄妹恋。
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子忽的拒绝又似乎是正确的,不然,被齐襄公戴绿帽子,甚至被杀的可能就是他了。
历史,真的让人看不透。
但是别人看不透,祭仲还是把郑国的前景看透了。
他已经看出,除了太子忽之外,他的弟弟公子突、公子亹(wěi,伟)都是国君的有力争夺者。
太子忽的母亲是邓国的美女,邓国在今天的邓县。
邓国是一个小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所以说,太子忽的舅家势力并不大,而且距离郑国有些遥远,因此,虽然被立为太子,但缺乏牢固的靠山,地位并不牢固。
祭仲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很有见识的,后来,太子忽也就是由于没有靠山而吃了苦头,栽了跟头。
但太子忽很有个性,就是不愿意与齐国结亲,娶齐僖公的女儿。
执着的有些可爱,也有些傻。
在政治上玩正直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郑庄公除了这个邓国的美女外,还娶了宋国贵族雍氏家的女子。
这个宋国雍氏生下一个儿子,名叫突。
不是忽,就是突,这名字挺奇怪的。
雍氏女子很受郑庄公的宠爱,公子突也是一很能干的人,繻葛之战时打败周王室军队的建议就是他提出的。
他的舅家宋国相对邓国,国大爵尊,又是郑国的邻国,山水相连,因此,虽然突没有被立为太子,但并不是没有机会做上国君。
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再遵守大宗小宗的规距,没有人还那么执着地信仰周公的嫡长子继承这一套了。
只要是公子,都可以做国君。
不让做,就想办法,实在不行就杀人。
于是当国君的又必须增加一种能力,就是防范被杀被废的能力。
太子忽在这方面好像是有欠缺的。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逝世。
郑庄公生前让自己宠信的大臣祭仲辅佐太子,太子忽被立为国君,这就是郑昭公。

参考:

“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齐大非偶”是个成语,但是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个成语的意思因为价值观和当代公正、平等生命体关系的思维观念不符合,所以如今使用得很少。
其实这个成语有个近义词——“门高非偶”。
这个是不是相对更好理解呢?
就是指别人家门第太高,不是求偶的适合对象。
也就是门不当户不对的意思。
不过“门高非偶”相对要新,虽然好理解一些,却不是成语,顶多算是一个固定词汇。
“齐大非偶”出自先秦左丘明的《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
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段文字并不难懂。
齐侯是齐僖公,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人间绝色——“文姜”,郑大子忽是指郑国世子忽。
齐僖公想把女儿许配给当时国力强盛的郑国世子忽,进行政治联姻。
结果忽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而且给出的说辞相当的离谱:“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个“耦”字,通“偶”,并不是人偶的意思,而是指古人在耕作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人一起,组成一队。
这也是偶数、对偶这些意思的根源。
因为要共同承担体力活,所以组队的两
齐国确实在国土上是大过郑国的,所以世子忽的意思是每
所以拒绝了这桩婚事。
这个世子不是心里有人了,就是有点傻。
不论是从
同时也因为这一点,导致他自己上位后没有大国作为联姻靠山,国内发生叛乱,他也被驱逐杀害。
而这和“齐大非偶”了文姜这个绝世美女当然是有关系的。
文姜的美是得到公认,并写成诗来传唱的,《国风·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姑娘和我同乘车,容貌就像花一样。
体态轻盈如飞鸟,珍贵佩玉泛光芒。
她是美丽姜姑娘,举止娴雅又大方。
姑娘和我同路行,容貌就像木槿花。
体态轻盈像鸟翔,佩玉锵锵悦耳响。
美丽姑娘她姓姜,美好声誉人难忘。
“孟姜”就是指姜家的女儿,或即文姜。
这首诗就是郑国人写来讽刺郑国世子忽的。
《毛诗序》: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
齐女贤而不娶,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
齐家那么好的女儿你不取,还说什么“齐大非耦”,结果怎么样,被驱逐了吧?
这就是“齐大非偶”背后的故事。
至于“门高非偶”的故事,则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梁朝廷。
东魏叛将侯景投奔南梁萧衍,妻儿被高澄煮杀,便向梁武帝求娶王家或者谢家的女子为妻。
可当时王谢二家是名门贵族,别说是一个叛将,门阀政治时期,大家族可是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的。
这种门阀集团直到中唐,才被新兴的士人阶层慢慢取代,在隋朝、初唐的影响力还不小,而在南北朝时期,他们的高贵地位简直是不可动摇的存在。
所以梁武帝对侯景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
王、谢家族太高贵,你还是找朱、张二姓之下的人吧。
“门高非偶”就是这么来的,这就是很干脆地挑明了,门当才能户对,你就是不配。
而“齐大非偶”的门第观念还没有那么直白,只是含蓄地打马虎眼,或者还带着一点恭维和客气,不过结果都是一样的。
——就是你没戏。
一家之言,
喜欢请点赞并

参考:
亲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文化承前启后的兴盛时期,可以说是以天下大统八百年西周东周春秋列国,由老子《道德经》孔子修订的《六经-论语-孟子》至秦汉之际奠定了厚实基础,用简炼的文言文总结浓缩记载丰富历史事件的典故成语而流传于世.后世就被引申作为适合各个方面说话写作寓意深刻的言词了!如此句:齐大非耦(偶)?比喻齐国是个强壮高大的,自己国家象个衰弱矮小的两
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交上。
比如山村长大的孩子很难和王思聪产生有意义的交集,更体现在婚姻上,比如农民工兄弟想娶赵丽颖,只能在梦里。
齐大非偶,愿意指的是婚姻双方因为地位悬殊,因此地位卑微的一方不敢高攀,于是用这个成语来做推辞。
而这个成语背后,还有一个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故事。
齐大非偶的典故春秋时代,处于萌芽状态的华夏文明,遭遇了第一次重大危机。
此时的黄河流域处于分封制状态,各个诸侯国之间互不统属,对于北方的蛮族入侵,单独依靠几个诸侯国抵抗,其效果非常有限,甚至久而久之,会导致弱小的诸侯国被蛮族入侵。
此前,对于整合、组织各个诸侯国的力量对蛮族进行抗击甚至讨伐,是周天子所做的工作,而此时已经是东周,法理上有权整合各诸侯力量的周天子,早已经没有了权威。
因此中原各国在客观上需要一股能整合诸侯力量的势力,来有秩序的抵抗蛮族。
而春秋时代,最先站出来整合诸侯力量的诸侯,是春秋三小霸中的郑庄公。
当时蛮族山戎攻打齐国,齐僖公见山戎势力太大,唯恐无力抵抗,于是向国力处于巅峰,并且在诸侯中很有威望的郑国求援,郑庄公派遣太子忽(就是后来的郑昭公)带领军队前往齐国,抵抗山戎。
山戎见无力取胜,于是败退回去。
齐僖公见太子忽一表人才,于是打算将女儿许给太子忽——当然,此时郑国国力强大,但是国小;
齐国虽然国力一般,但是齐国却是大国,齐僖公想把文姜嫁给太子忽,也有政治联姻的意思。
当然,早在太子忽打山戎之前,齐僖公就有过要把女儿文姜许给太子忽的打算,不过当时遭到了拒绝。
对于这种送上门的好事,《左传》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
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僖公打算把文姜嫁给太子忽,太子忽推辞。
别人问太子忽:你为什么不娶人家文姜姑娘?
太子忽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象,齐国是个大国,我高攀不起。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就从这而来。
后来的历史发展大致上是:太子忽继承爵位后,因为缺失齐国这种大国的姻亲支持,最终国内发生动乱,郑昭公后来被人杀死,而郑国从此一蹶不振,在之后的历史上,再无郑庄公时代的存在感。
类似成语和齐大非偶类似的成语,还有一个叫“门高非偶”。
门高非偶这个成语出自《南史》,其典故指的是北朝叛将侯景投靠南朝以后,希望南朝梁武帝做媒,让自己能娶王谢这样大家族的女儿为妻。
梁武帝觉得很为难,于是说: 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
意思是:梁武帝表示:王家、谢家门第太高,和你不大般配,你可以考虑从别的世家考虑找对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