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否替代中国成为世界手机生产第一基地

可能性比较大。
(或许你可能不信,我本来是以为可能性比较小,后来仔细计算,可能性比较大)一、印度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基地,2019年产量为2.9亿部。
大部分人考虑印度能够取代中国成为,手机第一生产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成本。
1、印度有人口红利。
印度有仅次于中国的人口,截止2020年,印度人口累计13亿,仅仅比中国少一个亿左右,如果算上印度的黑户,或者比中国少不了几千万。
印度劳动力平均工资要低于中国,因此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来说,尤其是电子厂,在印度设厂再好不过。
同时印度的人口红利,还有庞大的印度市场,截止2019年印度智能手机保有量24%,功能机保有量40%,有35%的人没有手机。
这确实是印度,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手机生产地之一。
二、印度当前主要的手机生产地为:诺伊达/大诺伊达地区目前该地区大约有80家手机制造厂在运营,估计总就业人数超过5万。
有三星,VIVO两个大厂生产手机。
其中三星工厂当前产能为1.2亿部。
VIVO工厂为3300万部产量。
oppo产能6800万部。
OPPO设在大诺伊达Kasna的手机厂每年生产5,000万部智能手机,其目标是到明年将产能翻一番,达到1亿部。
根据印度政府2019年出台的《国家电子产业政策》的规划,在印度要达到的10亿部手机生产规模中,预计将有近6亿部手机供出口,该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电子产品设计(ESDM)整个价值链中的国内制造和出口。
到2025年,手机行业有望实现近28万亿卢比的销售额。
目前印度智能手机保有量4.5亿,到2022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8.59亿。
中国当前手机生产量是多少?
智能机约为4-4.5亿部/年。
功能机加智能机约为14亿部—16亿部/每年,占据全球所有手机产量70%。
但这个数据在减小。
根据IDC数据,中国及全球智能手机分季度出货量。
中国每年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大致在4-4.5亿部。
中国占据全球30%
2016—2017年,中国手机企业出海,以及国内的战略转移2016-2017年,中国手机企业出海印度,越南非常的多。
尤其是印度,小米,OPPO,VIVO,华为,纷纷出海。
但是在印度市场,中国品牌遭遇的最强劲的对手是韩国三星。
2018年Q2季度,2019年Q2季度,印度市场手机出货对比。
小米占据40%
国内企业在印度的投入,其实比较大。
很多人会说:在印度抵制我们的状态下,为什么还要去印度设厂?
1、任何的生意都一定有成本。
这个成本,不单单来自于生产产品的成本,还有营销的成本。
以及品牌认同的成本。
如果不去当地设厂,很难能够打入到印度市场。
这种因地制宜的商业方式,伴随着电子产业发展的三次转移,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尤其是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本身就是对应着每一个个体。
因此,生产企业在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地方。
一方面能够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快速的了解用户需求。
从而进行迭代和生产。
2、消费产品的不做到本地化生产。
很难从一个幼苗培养出一个庞大的市场。
不同于成熟的市场,尤其是欧美那种发达国家。
欧美发达国家的营销渠道,包括电信,网络,城市网点,都可以通过跨界合作,甚至是行业本身就已经铺设完成。
印度的特殊情况是,如果你想攻占这片市场,就要一切都从0开始。
所以这种电子消费品,想要有竞争力,就必须要本地化生产。
这也是国内电子企业出海印度的主要原因。
并不说印度的劳动力比较低。
事实上,现在的手机厂,人工已经节省了至少50%
大部分的冷艳看客,都嘲笑富士康,觉得这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期望。
那么按照我所知道的富士康的机器人当前装机量,应该至少在15万台左右。
而且,目前富士康,还在每年购买2万台左右的量。
不断增加机器人的装机量。
如今的手机生产市场,相对而言,算是人口劳动密集型企业。
但是在大部分的工位上面,基本上都采用了工业机器人,各种模组。
包括撕膜,检测,锁螺丝,组装,振动测试等等,都可以使用机器人。
人工依然是手机产线组装环节的重要手段。
但是这情况在不断改变。
因此,印度会成为未来手机生产第一大产地,并不奇怪。
在印度完成智能手机增量市场趋近饱和后,下一个智能手机产地,或许会回到中国,也或许会到非洲,甚至南美洲去。
这类消费品是一个追赶客户的生产市场。
自动化的程度越高,产业链搬迁的速度就越快。
中国之后,就不会再有长久的手机市场第一。
因为这就是一个逐利的市场。
从这方便,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苹果不回美国。
不是回不去,随时都可以回去,回去了就丢失了大片的中国市场。
他不能回去。
在消费品市场,看的最通透的是宝洁。
产品卖到拿,在哪里建厂。
说搬迁就搬迁。

参考:
你好,我认为现阶段印度是不可能的。
目前印度已经是全球手机第二生产基地,想争第一宝座,还是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大英帝国曾经是“世界工厂”,美国也曾经是“世界工厂”,日本德国曾经都做过世界工业中转站,如今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这个全球产业链能继续转移给印度吗?
说实话,这是不可能的,主要有如下的三个原因。
一、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谈谈印度的工业体系,其实印度当年基础比中国好,因为印度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在印度建厂、铁路和供电系统等。
后来印度还援助中国,在他们眼里,印度是文明工业国,中国是落后农业国。
1949年,印度工业化程度也是超过中国,比如印度钢产量134.7万吨,中国只有15.8万吨;
印度生铁产量163.6万吨,中国只有24.6万吨等,无论是工业还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都是高于中国的。
可是印度一直都是在吃英国的老本,始终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工业体系,而中国后来获得了苏联156项重工业援助,帮助中国建立了基础的工业体系基础。
改革开放前所积累的工业体系,以及改革开放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轻工业产能结合,我们并没有像印度一样只吃老本,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一路狂飙突进,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链,后来智能手机的爆发,我们充分发挥这种工业体系优势成为第一手机生产基地。
60多年来,中国GDP增长368.5倍,中国工业产值占比约40%,而印度工业产值占比仅为24%,只有中国工业产值的十分之一。
印度更多的是原材料与服务,在手机的电子工业上,我们是全面碾压印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印度想要超越甚至占领手机工业第一,没有完整工业体系的沉淀,根本看不到机会的。
二、手机第一生产基地,印度人口红利不是人口多就行如果要谈手机工业制造的人口红利,印度和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可事实上,人口也要讲究质量的,毕竟印度的劳动力质量远远低于中国,对于手机生产基地的产业链要求还会更高的。
有个笑话说,印度只有一亿人口,因为剩下10亿都是“贱民”,他们没有人权,而且不能成为自由的劳动力。
印度看起来学习西方的自由民主,但是那些高种姓的“贵族”和“精英”把持了政治经济命脉,所谓民主其实还是属于资本家的牌桌游戏而已。
在农村没有土地改革,大量的人口因为种姓问题无法参与更多的生产工作,尤其是没有广大受过一定教育的自由劳动力,谈工业化很难的。
印度号称10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四到五年级入学率不足60%,五到八年级辍学率达到50%,基础教育的不足,让多数人都不能进入现代化流水线成为“人口红利”。
其实,印度的高学历人才也很多,不过多数都是在硅谷混的开,比如微软总裁纳德拉,谷歌CEO皮猜等。
可是印度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都不愿留在国内,印度本土的软硬件举步维艰。
印度的精英,从未想着如何建设印度,而是努力的学习离开印度,成为美国人。
也就是说,印度和中国都有人口红利,可惜印度的人口红利没有发挥价值,中高端人才缺乏想要冲击手机第一生产基地宝座是很难的。
三、手机生产基地的世界第一工厂,同样要有大统一的国家和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要有大统一的国家政权,人民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社会风气。
如果没有大统一的美国,就无法解决南方种植园和奴隶制问题,只有消灭奴隶制,让农业也会工业服务,才能建立现代文明。
可是,印度仍然存在封建残余、种姓隔离、歧视女性等问题,宗教信仰繁杂,拥有1000多个大小政党,具有一盘散沙的特点,这就是失去了该有的基础。
而且重工业优先发展要求国家具有相当高的资本积累和资本动员能力,很遗憾印度没有。
印度也曾经学过苏联的计划经济,大搞五年计划,可惜是一边学苏联,一边学美国,学到现在,工业水平进步缓慢,直到现在,他们的农村还没有实现全部通电,铁路交通还在吃百年英国人的老本,而中国的铁路总里程世界第二,高铁总里程则是世界第一。
还有,印度的大量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没有土地,根本无法实施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莫迪天天谈改革,到底动了啥没有。
其实印度占有亚洲最肥沃的土地,最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一年三熟的水稻,却还是不能摆脱饥饿。
连养活自己人民都做不到,还要他们世界工厂,甚至是手机第一生产基地,其实这些印度社会环境基础本身就是一种制约。
总之,有些事情,我们不能想当然的。
印度更不要觉得“中国行,我也行”。
其实,印度是具备世界工厂的地位,更是具备世界第一手机生产基地的潜力,只是这些发展的基础条件,必须能够跨越才行,这就是我的观点,。

参考:
暂时很困难,或是讲他们的文化属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做到。
印度我去过好多回,也跟他们做生意,到最后,我坚持一个原则,我跟公司其他股东讲,咱们放弃印度市场吧,娘的,太恶心了。
首先,印度的诚信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什么都敢承诺,真的,就是敢承诺,然后就给你要定金,结果,什么都干不了。
定金就被吞了,你往回要,他们就耍无赖。
跟印度人做生意,你半句话都不用信。
第二个就是时间概念,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时间概念,跟他们合作了这么多次,没有一个是准时准点的。
他们的理由能讲出来一堆,比如拜神,比如今天是什么节日,这种理由都拿出来,就是不按照时间对接,关键是提前不跟你打任何招呼。
比如我们如果赶上五一十一春节,哪怕周六日什么节日,都是提前打招呼,告诉对方这个时间不能对接,因为我们是法定节假日。
可是印度不行,我觉得他们的各种节日都过的话,一年都可以是节假日,他们的神啊还是乱七八糟的节日太多了。
他们只要想拖延,总是可以找出来一个神的什么日子,每天都可以找,真他们神奇!第三个就是人懒,真的懒,除了嘴巴勤快,其他方面都懒。
能不干,能推脱的肯定推脱掉,不能推脱的也保证找足理由不干。
这个是我朋友在那边开工厂得出来的结论。
每天口号喊的跟入党誓词一样,喊口号跟打鸡血一样,一动手,就懒的跟猪一样。
每个人都好像演员,演戏都可以,就是真做事就不行。
关键是,他们把这个认定为聪明和智慧。
整个国家的人都这样,简直就是奇葩。
第四个,就是抱团。
本来这个是好事,抱团么,可是抱团的目的是跟老板对抗,不干活,找理由,一堆人来支持。
一个人犯错,能有十几个人来帮忙说情,他们可喜欢这套了。
甚至我都觉得,来说情看似有人情味,其实就是找理由不做事。
一副我朋友出事了,我得去帮忙,然后这个理由就请假去说情去了。
我看了一段时间,感觉这个国家实在是奇葩。
他们务实性太差了,务虚非常厉害。
我看他们到宣传部门工作都比较合适,但是踏踏实实的做事,特别是做工厂,这个就别想了,不改变他们的这个习惯,想取代中国的制造业的地位很难。
宣传委员这个称号给他们,最合适不过!
参考:
有这个可能,所以我们不能乐观,要干的是抓紧产业升级,而不是死守一些守不住的东西。
一、印度和中国的优缺点对比中国之所以制造业这么发达,有两个支撑原因,一个是中国的工业体系发展,全球最健全的工业门类。
第二个是人口红利,有着全球最多的,熟练度最好的工人。
而印度目前和中国相比,一是工业体系不发展,不够健全,没有这么全的工业门类,另外就是劳动力虽然多,但熟练度不够。
但关于工业体系,只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制造车间搬到印度,再加上目前美国的一些政策,印度的工业体系会慢慢发展起来的。
至于工人的熟练度也是一个道理,厂建多了,工人也多了,都是能够发展起来的,只是时间问题,要看这些搬厂的企业决心有多大了。
印度目前还有成本优势,劳动力比中国便宜很多,这个是大优势,也是很多企业要搬的原因。
二、目前的产能和后续走向目前在印度生产的手机大约是3亿台一年,而在中国生产的手机有多少?
大约在14亿台左右(含功能机),占到全球产能的70%,但这个数字在不断的减少,因为很多工厂开始搬走了。
按这个趋势,未来在中国生产的手机可能会越来越少,会慢慢转移至印度,以及其它东南亚地区,尤其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很多企业不想夹在中、美之间。
所以后续印度完全有可能取代中国手机制造工厂地位。
但中国怎么办?
我想要开始产业升级了,就那就转向更加有附加值的产品上去。
2005年时,中国制造经历了一波出逃,就是那些衣服、鞋子等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然后中国升级为电子产业生产,算是制造业升级了一波。
目前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第三梯队,要升级的空间还有很多,中国应该抓紧机会升级,而不是死守住一些守不住的产业,你觉得呢?

参考:
如果有现成的技术支持,量产手机配件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先讲关键零件,CPU、高速闪存的技术他们肯定也不会给印度,毕竟一个要自己赚钱,一个留给没有威胁的小弟赚钱(岛国因为开车超速,半导体已经被老大哥掐死)。
无论印度有多不讨人喜欢,它也是一个主权国家,有技术支持都搞不定周边配件生产真的是不可能的。
另外说说种姓制度,这玩意儿对印度GDP的影响绝对媲美日本天皇制对军事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他肯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层次越高则离生产基层越远,种姓制度强制把绝大多数人摁死在基层,只要它还存在一天,就不要怀疑印度的生产能力。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出现之前,希腊人坐拥当年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却是一盘散沙,但当亚历山大开始领导希腊时就产生了化学作用,连强大的波斯帝国都在希腊重装步兵前颤抖。
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能狂妄自大,印度文化有其特殊性,它并不缺少强大起来的潜力。

参考:
靠印度自己是不可能的,但不要忘了,世界手机产业的布局者是美国!!!
参考:
印度未来会继续成为世界手机的第二大生产基地,也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的手机消费国。
但是如果想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超越我国,估计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
这个千年老二的身份,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潜在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
印度手机和电子协会(ICEA)主席也总结过:“在过去四年里,印度在手机和零部件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印度国内销售的95%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我国100%
印度在2020年预计的智能手机用户数有5.85亿,相比两年前的2.95亿几乎翻了一倍,导致又出现了“专门的调查机构”来预测,印度即将在2022年智能手机用户数超过中国。
如果在同等国民消费能力和收入能力下,其实印度替代我国,成为世界手机生产商最佳的生产地,最终变成手机生产第一大基地的可能性极大;
但是考虑到前面两关键因素,以及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等因素下,结果变成了第一大基地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印度对于在国内生产手机是给予补贴的,有例如特别奖励一揽子计划(M-SIP)等项目,由于对“印度制造”和“数字印度”计划的
2018年7月,三星在诺伊达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工厂。
目前主导印度市场的大多数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OPPO和vivo等,也在印度生产手机。
苹果已经开始在其供应商Wistron位于班加罗尔的工厂组装iPhone 7。
虽然看到增长势头非常强劲,但是别忘记了,从2015年开始,印度才启动北方邦面向中国台湾电子零部件厂商的工业园区,对比我国,启动以吸引外资为起点的产业基础构建是在30多年前。
另外,仅限于电池和充电器等简易零部件可以在印度自主生产,其他8成
虽然印度老莫迪野心勃勃,希望在其任期内,倡导“印度制造”,让印度替代我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为此还专门提高进口关税,让外国企业在印度设置厂来本地生产。
效果也是不错,很多海外企业也改为在印度生产。
但是绕不过去的事情就在于,印度技术能力不够,核心零配件无法生产,最终仍然依赖中国,迈向“世界手机工厂”的道路依然遥远。
另外印度民众的收入如果能够有效增长,这可能对于手机制造会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但是目前印度市场上的手机基本是以低价的品种为主,这导致高端机型无法在印度本地成功大规模扩张。
也就是说整体的潜在市场是足够大的,但是市场分布极其不均衡。
这严重拖累印度手机制造业的成长。
凡事都要先修炼内功,然后慢慢成长,紧靠着一些。
短期政策就能短期起效就想替代他国,这是不现实的,老莫迪有时候也是急于求成,异想天开了。

参考:
这个可能性暂时还是没有的。
按题中的意思就是,印度可不可以替代中国成为手机生产的“世界代工厂”?
一般的想法代工厂就是组装车间,没有多少的技术含量,其实不然,代工厂也要有符合技术标准的能力,这本身就需要技术和经验。
印度本身是很希望自己成为手机生产的“世界代工厂”,它的方式也比较独特,现在是拉美国的苹果和韩国的三星,但是打击中国的品牌,比如小米,比如说 ov,等等。
总之,也是看中国快速发展比较不顺眼的国家。
印度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手机生产基地,这个梦想要实现起来还是很遥远的,有分析指出可能再给10年也弥平不了这个距离。
以苹果为例,富士康与比亚迪都有代工,为什么在中国大陆代工生产?
那是因为要有产业链配合,中国的产业链是非常完善的,而且一些配件的水准都是世界顶级的,在这里运作,整个运作成本都非常适宜。
重要零配件从中国转到印度设厂生产,现在有一些开始,但还需要时间来完善。
现在,像富士康母公司鸿海,像苹果,像三星,都有在印度设厂。
从未来的产业链角色看,中国显然不愿意以做“世界代工厂”为傲,20年前中国开始承接手机代工,那时候亚洲“四小龙”已不玩这个了,被资本家剥削的最底层,不会产生什么更大的竞争力。
现在中国对玩这个不一定感兴趣。
印度正可以接棒。

参考:
不管你们信不信,我个人对印度替代中国,成为世界手机生产第一基地还是很看好的!这并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有实际依据的。
或许在目前来看印度跟国内的生产体系差距巨大,但论后续发展,印度真的不差。
我们一起慢慢分析,大家就会得到一些有用的点了。
第一、人工成本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槛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不过就短短30年,这三十年时间中国就成为了“世界工厂”,有着全球最齐全的工业体系。
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
在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特区,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开始往内地或者东南亚一代转移。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在深圳工人的工资实在太高了,企业的利润率根本背负不起,当然高房租也是一个因素,这些就会成为生产企业的制约因素。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比中国人口就少了一点点。
并且印度人的年轻人非常多,这是目前的最大优势,像手机加工行业,对工人数量要求还是极高的,富士康不就一百多万的规模,所以一些手机企业绝对会把印度当成第二生产基地的考虑对象。
第二、印度的手机生产基础并不弱一说到印度,大家传统的映象里就认为印度非常落后。
确实如此,印度的平均指数确实不高,但再怎么说印度比未改革开放时的中国要强吧。
另外大家也别认为这些地区很落后,看看彪马、耐克、阿迪达斯这些世界运动品牌,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的泰国、越南后,一年左右的时间也基本上把品质给做出来了。
手机行业也一样,富士康都在印度取得很稳定的成长,这种行业排头兵会起到一个整合作用,一些老干部会进行培训指导,就跟富士康在大陆内地建工厂时,深圳富士康派人指导是一样的,这种流水线已经把工序简单化了,只有高管和一些技术岗控制好,整个生产流程是可以控制的。
看看三星、小米、OPPO、vivo这些手机厂家都在印度设立工厂,在印度本土自产自销。
要知道在2019年印度已经有268家手机制造厂,而在2014年还只有两家。
三星现在一年都可以在印度生产上亿部手机,再加上布局最早的OVM三家,印度一年可以生产两亿多了,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老二。
按照印度的规划,在2022年,要实现8.5亿部手机的目标,不仅要全国产,甚至还要出口。
第三、印度手机市场实在太大了为何小米、vivo和OPPO这些要在印度建立工厂,今年印度抵制时小米甚至打出“印度制造”的感情牌。
说到底,还是印度市场太大了,任何一家手机厂家看了都流口水。
印度现在13.24亿人口(2019年数据),这跟中国的14亿比起来就是同一水平。
但是印度很多年轻人用不起智能手机,用得起的也很多是低端机,换算成软妹币大概就是一千元左右。
各大智能手机厂家想要抢占这部分市场,那就得考虑成本,不能卖得太贵,本土化生产就是解决手机成本的一大方式。
同时还可以提高品牌的渗透率,培养更多潜在用户。
换句话说,现在的印度市场就是2015年左右的中国市场,每年几亿部的空量,大家不得不砸钱去生产。
试想连iPhone都可以印度制造,国产手机为何不可以?
只要印度当地政府给的政策好,免税什么的招商,加上人工成本和市场空缺,这没利用拒绝这一块大蛋糕。
第四、印度也确实存在一定限制很多人不相信印度能崛起的原因就是素质差,没有纪律性,还容易发声暴乱,这些东西确实存在,跟国内比起来确实难管理。
但这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这些公司既然敢投这么大,那就想好了这些措施,并且随着手机制造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就会形成一种潜规则,刺头毕竟是少数。
看看国内工厂,对于一些地区的务工人员也做区分,招工的时候就不招。
像印度的人口多,可以提高招聘的文化要求,逐步淘汰一些老油条,从规则上逐渐完善。
至于说交通不方便的, 这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投入,修高速,修高铁还是很快的。
并且印度面积小,地势也相对平坦,这也是一个优势。
还是那句话,在2015年的时候,大家做梦都没想到印度阿三能够生产手机,但2020年的今天人家不仅能生产了,还是世界老二,再给人家五年,能发展成什么样真不敢想象。
当然,作为中国的世界工厂,也不用死守这条底线,人工成本确实比不过人家。
我们要做的是掌握上游关键因素,向高端迈进,参考日本和德国,不要一味求大。
同时要发展智能工业,提升自己的优势,一些低端的产业该抛一些就抛一些出去。

参考:
印度最多手机产量第一,但是它不可能产生全球品牌!文化决定品牌的力量。
我国也是汽车第一大生产国,不过你看到哪个自有品牌上位了?
比亚迪?
广州本田?
上海大众?
…国际大厂的实验厂和倾销地而已!国际手机生态链的唯一锚点是大型科技公司的意志。
是的,他们包括苹果,三星,华为,富士康(代工勉强也算),小米,oppo,vivo…我就没看过一个印度品牌手机,以后也是。
那么为什么印度诞生不了自己的手机品牌,以及数码品牌呢?
说白了,手机还是一种高科技数码产品,要诞生品牌必须三者兼备:优秀的工程师,完备的产业链,足够的国内高端市场。
虽然中国人均达不到西方水平,但是不少一线城市,实际上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的科技和消费水平,而且具备一致的文化属性。
它们是北上广深杭以及其他一些一线城市。
而印度,虽然也存在着大型科技城市,如加尔各答,不过他们的文化是分裂的,生产消费也是分裂的。
伊斯兰,印度教以及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看看印度的高铁发展速度,就知道它缺乏科技企业的成长土壤。
目前有的大型科技企业,要么是拿到了垄断拍照,要么就是给西方公司做外包,做客服。
世界是平的,随着全球科技企业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他们可以更加巧妙方便灵活得在印度实施科技殖民计划。
具体就是通过收购,分化,打压等各种手段遏制印度本土科技品牌的发展。
就算在东方大国,新兴的科技企业也往往死在这些力量手里。
庞大的欧洲,大而不强,居然没有一个互联网企业拥有全球竞争力。
更不用说领导乏力,政治分裂的印度。
所以,和我们不一样,印度的手机产量第一第二第三,完全是科技巨头操控。
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掠夺印度财富的工具而已。
第一有用吗?

参考:
文/小伊评科技印度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想要短时间内超越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谈何容易。
印度目前的人口已经高达13亿而且人口增长率远比中国要高得多,因为印度信仰多子多孙,未来超越中国指日可待。
所以就劳动力成本来看,印度确实要远远的低于中国。
其次印度还有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尚未开发完全的手机市场。
根据2018年的数据显示,印度智能手机普及率仅为22%,有60%多的人使用的还是廉价的功能机,20%多的人甚至还没有手机,妥妥的是一个蓝海市场,而反观我们国内,智能手机普及率在2018年就已经达到了68%。
庞大的,未开发完全的手机市场,对于各个手机品牌来说都拥有极强的吸引力,世界上的手机品牌也纷纷把目光聚焦在尚待开发的印度市场,三星,小米,VIVO纷纷扎堆印度市场,小米手机甚至已经在印度建设了四个工厂生产手机,并且贴上了Made in india的标签。
苹果也已经把不分的生产线搬到了印度市场,但是这就意味着印度有足够的资本可以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么?
未来也许有可能,但一定不是现在。
因为以目前印度的实力来看,除了在劳动力成本上比较低之外,其他很多方面和中国差距甚远。
首先是基础建设,尤其是对于货物流通比较重要的高速公路以及铁路网的建设,印度和中国差距极大。
截止2019年的数据,印度真正建成的高速公路(特指封闭的高等级公路)只有1300多公里和中国的14万公里的差距达到了100倍。
在铁路方面,截止到2019年,印度全国的高铁总里程仅为7000公里而中国的高铁总里程达到了3.5万公里(数据来源光明网),是印度的7倍,交通网的建设直接决定了物流效率以及物流成本。
因为在经济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三小时经济圈,这都要依赖于强大且发达的交通体系,目前印度缺乏这样的基础建设。
电力系统的缺失也是影响印度制造业崛起的一大绊脚石,根据2017年《印度时报》的题目为《村村通电,但是仍有1.63亿印度人活在黑暗中》的文章来看,印度目前虽然已经完成了电力的普及,但是由于电价高企,很多印度人依旧无法用上电。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输变电损耗率。
该值越大说明在输送电力时的损耗也就越大(国土越大损耗也越大)根据2017年的数据,中国输变电损耗率为6.69%,而印度则高达21.03%,而且相比于十年前根本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不稳定且价格高企的电费是工业生产的大忌。
最后就是教育了,由于印度人口结构的畸形化以及种姓制度的影响,截止2019年,印度尚未普及基础教育。
有一个数据大家可以作为参考:在2017年,中国中学的入学率达到了99%,而印度只有70%左右。
基础教育的差别注定了印度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下,可不要小看学历给人带来的改变,拥有高水平的学历可以明显提高认知水平,对于一些新设备,新思维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薄弱的基础教育注定了不可能拥有高精尖的工业体系。
总得来说吧,印度虽然潜力巨大,但是想要短时间内超越中国也是不现实的,一个人的成功很难被第二个人复制。
end 希望可以帮到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