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贤明诸葛亮多智为何没能成就一统天下的事业

虽说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得以其最终的成就而论。
刘备的确是一代枭雄,诸葛亮也是千古一相,但由于具体的历史原因限制,没有能够取得更大的历史成就。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背景底子薄,草创时间太长,没有尽早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是赤贫,只能依靠与母亲织席贩履为生,已经没有了任何依靠。
在汉末时期,门阀世族豪横,是绝对靠拼爹的时代,但刘备没有了这个资本。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二十三岁的刘备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令,成为朝廷命官,进入了国家公务员系列。
但随后朝廷有令,精选淘汰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刘备因为没有钱贿赂该郡督邮,被逼无奈,鞭打督邮,弃官逃走。
按理说,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备成为为官一方的县太爷,也算起步不错了。
曹操二十岁时被举孝廉,授洛阳北部尉,后迁顿丘令。
这么说,曹操、刘备成为正县级干部的年龄相当,都是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按照正常的仕途发展,政治前途应该是很不错的。
但由于汉末政治腐败混乱,都不按套路出牌,按照正常的仕途发展是不可能的。
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与其贪恋一个小小的县官,不如四处寻找机会更有前途。
从鞭打督邮之后,刘备就开始了四处流浪的军事生涯。
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一直没有固定的落脚地,一直处在颠簸流离状态。
第二,迟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团队在人生的前期,刘备也曾经有占据徐州的机会,这是其前期最高光的时刻,但由于没有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团队,尽管有三兄弟拼死打拼,但没有很好地成就。
同时期的袁绍、袁术、刘表等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家族地位,借助地方世族及团队的努力,拼出了一方天地。
就算出身卑微的公孙瓒,也幸运的成就了一方事业。
但刘备却走的时候是另一条道,依靠刘关张三兄弟全力打拼。
尽管各诸侯人人敬畏,但效果并不大。
刘备尽管很有能力,但在用人和经营地方方面,犯下了“亲者太亲,疏者太疏”的错误,过度依赖关羽、张飞、赵云,而忽视了其他人才和地方世族势力。
一个刘表就能摆平荆州,但三兄弟还摆不平徐州。
这是策略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尽管徐州首富糜竺兄弟大力支持,但仅仅是解决部分军费及士兵问题,没有顶级谋士为之策划,这是刘备最大的短板。
陈宫、陈群、陈登父子,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谋士,但刘备没有能够收归己用。
就像陈宫,那就是个不安分的主,无论依附曹操还是吕布,都不是死心塌地。
刘备有那个境界和掌控力的话,是可以收服他的。
他们没有死心替刘备打工,也说明了刘备本身不足的问题。
直到刘备流浪到了荆州,有了徐庶、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先后加入,才逐步补齐了这个短板,建立了自己的完整团队,其基业才有了不断攀升。
用木桶理论说明刘备前后期的团队,是再准确不过得了。
不管刘关张能力多长,出现了短板,其容量就大打折扣。
诸葛亮、庞统、徐庶、法正等人,逐步弥补了这个短板,刘备的事业才有了稳步的发展。
第三,对诸葛亮并没有言听计从,彻底放手让他去做事。
赤壁之战前,刘备有机会结识了诸葛亮,君臣有了隆中对,刘备茅塞大开,开心地说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但关羽、张飞却大不开心,很是不服气。
尽管罗贯中演绎了诸葛亮出山就是三把火,烧毁了曹操,烧服了关羽、张飞。
但史实是,不仅关羽、张飞一直没有信服,就是刘备也没有彻底放手诸葛亮做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也就是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二年,曹操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其次子刘琮投降。
刘备南撤过程中,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也是隆中对的既定战略规划,但刘备没有采纳。
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了荆州南四郡,刘备命诸葛亮督办南三郡的财赋。
在政治、军事方面,并没有完全交付诸葛亮参与。
刘备入川,带领庞统而把诸葛亮留在了荆州。
这一方面也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但也说明刘备并非绝对离不开诸葛亮。
就如曹操出征,都是把荀彧留在许都坐镇协调,诸葛亮也足以做好这一切。
但在军阀混战时期,军事工作是首位,像郭嘉、贾诩、荀攸等谋士,曹操总是带在身边征战。
尽管有庞统完全可以替代诸葛亮,但也说明了诸葛亮并非是刘备唯一倚重的人,这也限制了诸葛亮才能的发挥。
就算是刘备取得了益州之后,诸葛亮主要从事于后方保障工作,尽管很给力,但影响了诸葛亮军事、谋略的发挥。
刘备建立了完整团队以后,给豹眼的感觉是,其核心成员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他们全部的才能。
赵云、张飞、关羽及诸葛亮、庞统等人,大致都如此。
这一点,与曹操、孙权相比,就略逊一筹。
第四,天下三分大局已定,蜀汉实力最弱,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
关东诸侯伐董卓的时候,是天下最乱的时候,也是创业的最佳时机。
尽管刘备一直很努力,但没有抢先占据有利地盘,失去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赤壁之战前后,刘备趁着刘表病逝、刘璋懦弱,占据了荆州大部以及益州,但为时已晚。
此时,孙权已经牢牢地控制了江东扬州,又趁机攻占了交州。
北方广大的地区被曹操控制,留给刘备的就只有西南一隅。
好在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如愿以偿得到了荆、益,但势力远不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就是江东孙权,刘备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总之,刘备能够在汉末后期脱颖而出,成就了蜀汉的霸业,也是很了不起了。
尽管有历史的偶然存在,这与刘备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刘备病逝后,蜀汉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诸葛亮能够让蜀汉起死回生,延续了四十多年的存在,也算是个奇迹。
对于一统天下,那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曹操、孙权能够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并且屹立不倒,并非完全依赖偶然性,就其综合势力和能力来说,那是当之无愧。
说一句不太准确的话,刘备尽管很贤明、诸葛亮尽管很牛,但与曹操集团、孙权集团相比,还是不行。
有人说,刘备、诸葛亮的基础不行,如果像曹操、孙权那样的势力就完全可以一统天下。
是啊,这种可能完全存在。
但是,曹操、孙权的基业,也不是上天偏爱,直接赏赐给他的,也是依靠自己一步步打拼出来的。
就如今天说,我如果有谁谁谁那样的爹,一定会如何如何一样,都是意淫而已。
就像司马懿得了天下,也不是无缘无故捡来的,也是司马氏父子几代人的打拼夺取的。
因此,豹眼认为,对于刘备、诸葛亮的才能和成就,应该足够肯定和敬重,但也没有任何必要对他们过高的期望,更没有必要为之惋惜。
他们已经做得足够好,过高的奢望就不现实了。

参考:
刘备想效仿的是光武帝刘秀,成就帝王之业。
刘备胸有大志,做事也有分寸,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希望得到天下的才俊而图天下,只是可惜,曹操之才在他之上,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曹操量材而衣,聚才而用,天下的才俊,十有八九,都归曹孟德了。
刘备也就只能望才兴叹了,虽然有旷世之才诸葛亮辅佐,但是独木难支,独树难成林,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三国鼎立还行,想一统江山,那是不可能的。
《短歌行》——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参考:
不仅仅三国时代,在任何一个朝代,时期,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必须礼贤下士,慧眼识才,还要自身胸怀大志,三国时代,刘备是贤能的。
能够知人善用,慧眼识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诸葛亮在隆中就分析出来三分天下,刘备只得一分。
其中的道理我认为他客观的分析三国时代的局面,无非就分析孙权,和曹操各自的实力,乐观的推算刘备在联合孙权对抗曹操过程中会壮大,得到一席之地,孙权字仲谋。
是从父亲和哥哥手里继承了权力和地盘,孙权也是一位很贤能的君主,不说别的,听曹操怎么说就明白了,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是曹操特别欣赏的对手。
如此厉害贤能的孙权,加之江东父老的拥戴,众多将士的忠心耿耿,还有江东地利人和,怎么就能够让刘备所灭呢,就算刘备再贤能,诸葛亮再有智谋,都无计可施的,曹操当时所统治的地盘最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兵多将广,曹操又是一位久经沙场,胸怀大志,善于用兵,也能够知人善用,爱惜人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帅才,是巴蜀地方人稀刘备所不能比的,曹魏当时的国力后来有人统计,是刘备和孙权实力之和,刘备偏安一隅,凭借蜀道天险,坚守汉中为之屏障,还能在巴蜀苟活几十年,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韪,统兵北攻,南下攻吴,必定自取灭亡,统一天下,那只能哄汉献帝开心,不足为后人道也!
参考:
刘备贤明吗?
诸葛亮牛吗?
我咋没有看出来?
如果说刘备贤明,诸葛亮牛,那么曹操比他们更会用人,有人比诸葛亮更牛。
如果说不是乱世,刘备只是卖鞋的,张废物是个杀人犯,关羽是个阶下囚,而诸葛亮就是一个教书的。
可是乱世出英雄,历史选择了刘备,也选择了诸葛亮,但是,历史也选择了曹操,孙权,周瑜,司马懿等人。
论口才,论治理,但是论打仗,诸葛亮真的没有啥好的战绩。
官渡之战,曹操打的,赤壁之战,周瑜打的,说句实话,这里根本就没有诸葛亮啥事,要是诸葛能借东风,隔壁老王的姓倒着写。
夷陵之战,还是刘备败的。
就拿刘备占的荆州,益州,汉中,没一个是诸葛亮拿下的。
空城计是真的,草船借箭是假的,正史是没有这个描述的。
!如果你去看正史,你会发现,刘备打仗基本是不带诸葛的,就是刘备死了,托孤兵权也是给了李严的。
后面诸葛是进行了几次北伐,最后不是都败了,要不是空城计,诸葛也就挂了。
你要知道,当时的诸葛可是掌握了蜀国的兵政大权,而他的对手则是魏国一直被帝王防备的统领边防军的司马懿。
当时的司马懿是被帝王防备的,其部队也只是边防军而已,不是主力,就这,诸葛都没有打过,你能说他有多牛。
你要说他牛,只能说有人比他更牛,周瑜是被他气死的?
扯淡,正史周瑜是在行军中受伤病死的,在那个年代,这不算事,这样死的青壮年多了去了。
周瑜死的时候诸葛亮还是刚出山的新手,周瑜可能对他有印象,但是真的,不把他当回事。
如果说刘备贤明,那么曹操更能忍,有勇有谋,虽有疑心,但是也很大度放的开,敢一人杀董卓,二万大兵对垒十万精兵的袁绍,赤壁大败一笑了之,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所以,刘备加诸葛不能赢天下也是情理之中。

参考: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在一个乱世统一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绝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
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是当世的英才和豪杰,但他们也不是神,还需要团结更多的人才才可能成功统一天下。
比如刘邦之所以成功,除了手下有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外,(这三个人我认为哪一个也不比诸葛亮差)还有陈平、樊哙等一大批谋士和猛将。
东汉刘秀能够夺取天下,也是因为麾下云台二十八将的功劳。
我们再看刘备:谋士无外乎诸葛亮、庞统、糜竺、孙乾、简雍、法正等寥寥几人。
好不容易得到个徐庶,还被曹操拐跑了。
就是这寥寥几个谋士,庞统和法正却早早离世,其他几人又不堪大用,最后只剩下诸葛亮独木难支。
至于武将,除了关张赵马黄以及魏延之外,再也没有独当一面的将才。
反观曹操和孙权阵营,哪一个不是人才济济。
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备以一介布衣尚能脱颖而出,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这份成就也恰恰说明刘备和诸葛亮的不凡。
其次,刘备起点太低。
在东汉末年战乱纷争的时代,众多军阀中绝大部分都是世代官宦,比如曹操,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后来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就已经官至太尉。
受父祖余荫,曹操很早就做了官。
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时,曹操已经被拜为骑都尉,属于中高级军官了。
后来由于曹操讨伐颍川黄巾起义军有功,改任济南相。
这已经正式迈入高级官员的行列了。
公元188年,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这相当于中央警卫团中的核心武官了,称是皇帝的心腹也不为过。
当时,累世公卿的袁绍也不过是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
正是由于曹操有这样的家世和出身,在董卓做乱的时候,曹操才有可能散尽家财,招募军队,加上他长期做官积累的声望,迅速汇聚了巨量的人才。
至于孙权更不用说,其父兄孙坚、孙策早早给他打下了江东基业,更是留下了周瑜、鲁肃、张昭、吕蒙、程普、甘宁等一大批谋士猛将。
反观刘备,父亲很早就去世,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为生,没有任何可以借势的地方。
刘备可没有家财拿来散尽以招募人才。
所以起初刘备只有关张二人跟随,在东汉末年的各方势力中,刘备属于最弱小的一个。
这才不得不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
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情势下,刘备依然坚持自己的做事风格,以仁义著称天下,并渐渐得到了很多人包括诸葛亮、庞统等英才的认可,手下逐渐的汇聚了一批人才,有了和曹操、孙权争天下的资本。
可以说魏蜀吴三家中,刘备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最后能成就那样的基业殊为不易,要知道比刘备起点高的人不知凡几。
但凡刘备能有袁绍、袁术或者是刘表、马腾那样的基业,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打败曹操、孙权也非不能之事。
再次,在刘备夺取益州后,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明确指出了荆州之地对于刘备统一天下的重要作用。
当刘备主力入川经营时,能够保证荆州不失的唯一策略就是继续巩固孙刘联盟并做出适当的利益上的让步。
但是刘备对此却掉以轻心,坐视关羽破坏孙刘两家的友谊。
在孙刘关系出现裂缝的时候依然支持关羽北伐,终于造成了荆州丢失、关羽身死的严重后果。
其实在荆州丢失以后,刘备就已经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最后可能性。
此时刘备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放弃与孙权的恩怨,重修旧好。
然后努力经营西南,休养生息,以待时机,然后重走当年韩信的道路。
如果能够侥幸一举夺得关中平原,也许还有一线机会打败魏国。
但刘备却错上加错,匆忙发动了对孙权的战争,夷陵之战失败后,蜀国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没有了任何统一全国的机会。
刘备死后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此时,蜀国能否生存都成了大问题。
在魏蜀吴三家力量对比中,蜀国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军事力量最弱。
如果蜀国无所作为,只能坐等灭亡。
所以诸葛亮一方面在国内平定西南各少数民族叛乱,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对外则以攻为守,以战练兵,让魏国对蜀国不敢轻易起觊觎之心。
说起来诸葛亮已经做得很好了,在综合国力那么弱小的情况下,通过给魏国制造麻烦,让魏国始终不能对蜀国形成绝对的攻势。
有人说,诸葛亮不明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与魏国和平相处,努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这样才会保持长久。
这只是看到了表面,要知道蜀国就那么大,人口就那么一点,再怎么发展还能超过魏国?
再说蜀国想和平,曹魏政权能答应吗?
魏国怎么可能允许蜀国积蓄力量,逐渐做大。
所以即便诸葛亮不主动北伐,要不了多长时间,魏国也会进攻蜀国。
对于诸葛亮来说,与其多点被动防御,不如积极主动选择最有利于蜀国的战场进攻,牵制魏国的力量,这也许才是当时蜀国最正确的选择。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与其说是统一全国的尝试,不如说是保全蜀国生存之道的无奈之举。
综合
套用一句话,不是刘备诸葛亮无能,而是他们的对手曹操、孙权太强大。

参考: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的形势作出了客观冷静的分析: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兵多将广,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占据江东,经过三代人的经营,根基雄厚,又能服众,所以只能与之结盟、不能与之结仇相互攻击;
荆州、益州战略位置重要,却没有明主,是上天赐给的大好机遇。
也就是说对刘备而言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已是最好的结局。
因为他起步晚又兵微将寡,三者之中实力最弱。
至于能不能完成统一大业兴复汉室,就要看有没有机会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再从个人来说,刘备犯了一个重大战略错误:他没有遵守当时诸葛亮提出的告诫,在荆州被夺、关羽被杀后出于义愤,不顾诸葛亮的多次劝阻,倾全国之力伐吴。
结果被陆逊用计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不久刘备也抱恨辞世。
可以说刘备在做人上重情重义令人敬佩,但作为一国之主,不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如此感情用事,其表现显然是不合格的。
再说诸葛亮,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景仰。
但他有一个致命缺陷:固执己见、听不进反面意见。
后主刘禅虽然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实际上此人绝非庸才,头脑清醒,作风务实。
在出师北伐这一重大问题上,他与军师诸葛亮的意见相左,但诸葛亮还是一意孤行,没有尊重他的意见。
他为完成先帝遗愿,不顾国弱民穷的现实六出祁山伐魏,显然是在穷折腾,结果自己累死,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为理想执着追求固然可嘉,但“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往往与愿望南辕北辙。

参考:
不管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我是不要脸的胡说历史。
刘备的贤明,是罗贯中说的,诸葛亮牛也是罗贯中说的。
毕竟一个小说,不能完全确信。
先说刘备贤明,确实有点本事,但是和贤明还有很多距离。
这货就是一扫把星,投谁,谁完蛋,公孙瓒,陶谦,袁绍,吕布,刘表,刘璋。
就曹操命硬,最后称霸北方。
他贤明吗?
一不能保境安民,二不能护君主周全,三不能开疆扩土。
唯一的政绩也就是新野治理的还不错,但那也是荆州本就战乱不多,底子就在哪里。
跟刘备没多大关系。
到了益州更是如此,只有和张鲁少有战事,南蛮还没有叛乱,偶有骚扰,影响也不大。
就是在平衡益州本地氏族和荆州氏族之间的矛盾上还不错,但是也没有彻底解决。
等他去世后,矛盾又一次爆发。
用人方面,更是如此。
都说他会用人,卧龙凤雏,五虎上将。
人才是不少,可是有几个是他自己弄来的。
关羽张飞本就落魄之时被他的“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給唬住了,赵云是碰巧捡回来的,要是赵云一心想投靠刘备,那应该在公孙瓒灭亡的时候就去投奔,怎么会一直没去。
黄忠是看在刘琦的面子上,跟的刘备。
马超更是诸葛亮的计谋,只能投靠刘备,别无选择。
再说文臣,诸葛亮,庞统,马良等等,都是荆州氏族,这个时候,地域内的氏家大族都是报团的。
你看曹操哪里,全是荀彧所介绍过去的颖川的,或者北方人。
就是徐庶投靠了刘备不是还给曹操拐跑啦。
而孙权那里都是江东的,你见过一个北方人吗?
就一个太史慈还是因为报恩而去的南方。
所以当时荆州氏族唯一的选择就是刘备,他刘备真要那么贤明,能让庞统当个小官吗?
别跟我说三顾茅庐,隆中对。
那就是诸葛亮的宣传片。
别的不说,自己看看时间。
诸葛亮出山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207年,正是曹操统一北方,远征草原的那一年。
第二年曹操就攻打荆州啦。
而第一次刘备听说诸葛亮的时候是201年,这是六年时间啊,刘备怎么不去找诸葛亮啊?
还不是因为当时诸葛亮才20岁,看不起人家呗。
嫌弃庞统丑,嫌弃诸葛小,这是贤明的表现吗?
而马良等人更是刘备占了荆州之后才出来辅佐的。
所以诸葛亮当时再不出山就没机会啦,等曹操赶跑了刘备他投靠谁去,投曹操?
人家曹操谋士那么多,会给个毛头小子什么大官。
孙权更是不行,光江东氏族就够头疼了。
诸葛瑾那也是去的早,要不也没机会。
诸葛亮只有借别人的嘴抬高自己的身价,才能有施展自己本事的机会。
再说诸葛亮。
诸葛亮牛吗?
确实挺牛的,但是有好多跟他没关系,火烧赤壁的不是他,更没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
诸葛亮的要是真那么厉害,怎么会算不出关羽留在荆州的后果,能算出关羽放曹操,算不出关羽走麦城吗?
怎么会用马谡守街亭。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他诸葛亮也不是万能的啊。
而蜀汉最厉害的一战,汉中之战,他也没参与啊。
诸葛亮的牛,是他长远的战略眼光,政治觉悟,内政的处理,对刘备的忠心耿耿。
而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其实原因很多,上面讲了人,下面就讲讲别的原因。
一,孙权的反水。
占了荆州,使刘备的势力直接缩水一半。
要不然等关羽攻占樊城,形式会一片大好。
而孙权怕刘备崛起,只能背后下手。
二,夷陵之战。
本来汉中之战的胜利,让蜀汉直接强大不少,可丢了荆州,拜了夷陵。
直接把蜀汉打回原形,元气大伤。
后几十年也没缓过气来。
三,后事的影响。
刘备死后,益州本地人,和荆州人矛盾恶化,内部不稳。
虽诸葛亮压制,但是小动作不断。
用马谡守街亭,本来想提拔一个荆州老乡,可惜队友不争气啊。
连年北伐,把老底都给消耗干净啦。
所以刘备,诸葛亮,发迹的晚,底子本就薄弱,而诸葛亮的治理下,本是一片欣欣向荣。
一不小心又回到解放前,地盘的流失,人才的相继凋零。
统一何其难。
最后用毛主席的一句话镇楼。
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参考:
其实,刘备的贤明仁德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三国演义》过度渲染后,才留给人们的形象。
而在真实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并非真如《三国演义》所刻画的那般厉害、那般”神“。
因此,刘备最终没能统一天下,实际上也是理所当然的。
首先,大家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三国演义》是小说作品,而不是正史。
老罗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个人情感喜好在其中,其基本基调是抬高蜀汉阵营,刻意贬低或是矮化曹魏阵营和孙吴阵营。
因此,在老罗的笔下,打得“仁义大旗”的刘皇叔是誉满天下,万众归心;
“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的诸葛卧龙则是神机妙算,运筹帷幄;
而蜀汉阵中的五虎上将更是个个骁勇善战、万夫莫当。
然而,蜀汉阵营的人才梯队,不论精益度还是数量上,其实和曹魏、孙吴相比,还是逊色一筹的。
在谋臣方面,蜀汉阵营最厉害的自然是卧龙军师诸葛亮,其次就是凤雏庞统(可惜盒饭领得太早,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但其最为基础的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谋臣梯队,其资质实际上都相当平庸。
相比之下,曹魏阵营中的荀彧、郭嘉、程昱、贾诩、司马懿等顶级谋臣,个个都能匹敌诸葛亮。
比如:司马懿,他能够长期与诸葛亮周旋,硬生生将其耗死,这便足见其军事谋略,应该不在其之下。
其实在真实历史上,司马懿是完全有能力、有机会击败诸葛亮的。
而他之所以没这么做,很可能只是想“养寇自重”,以此保全自己的势力罢了。
在武将方面,蜀汉阵营自然是五虎上将战力最强。
但与之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将和孙吴的四英将,哪一个的水平都不比他们不逊色。
比如: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功劳最大的并非诸葛亮,而是这位羽扇纶巾的周公瑾。
当时刘备才只有几千人马,也只能跟在东吴的几万大军身后打酱油而已。
再如:吕蒙,他以一计白衣渡江,击杀威震华夏、声势最盛的关羽。
虽然,人们总说关羽那是“大意失荆州”。
但在我看来,一个勤勉好学、身经百战的吕蒙,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他的军事水平并不亚于目中无人的关羽。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点,就是蜀汉阵营的水平,比起曹魏和孙吴,其实并不占优势。
而且,最后在东汉十三州中,曹魏一家便独占九州,势力差些的孙吴也能基本控制梁、荆、扬三州之地。
相比之下,蜀汉就只能控制益州一地。
也就是说,刘备的蜀汉阵营,不论人才队伍,还是基础国力,都无法跟魏吴两方相比......(,侵删)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参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刘备、诸葛亮含泪表示:我们太难了!先说天时位面之子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历程,已经垂垂老矣,皇室日渐衰微,新皇帝不是幼童就是旁系,而且大多短命,已经越来越没有统御天下的能力。
皇帝不行,就给外戚和宦官留下了专权乱政的空子。
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的宦官“十常侍”控制朝堂,废立皇帝就是例子。
黄巾起义后,又遭遇董卓暴虐乱政,各路军阀纷纷林立,东汉朝廷已经丧失了控制国土的能力和信誉。
东汉朝廷可以说已经不是当年刘秀建国时占据天时了,然而刘备集团还想打着汉王朝的旗帜,借助皇族后裔的身份,妄图恢复汉朝统治,这早已不是天时所趋,人心所向了。
而且,从时间上看,当刘备诸葛亮通过借荆州,夺四川成为一方霸主的时候,曹操集团早已做大,孙权集团也非常稳固了。
刘备虽是后起之秀,但要想撼动这两个大集团,统一天下明显力不从心了。
再说地利三国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在中原地带,为曹操集团占据,经过多年发展经营,已经相当发达,无论底盘、人口、军队还是综合国力,刘备集团都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而孙权集团地处江东,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而且经过三代经营,早已非常稳固,地盘人口也比刘备集团多。
而刘备仅有巴蜀一州之地,天府之国虽然富饶,但易守难攻,勉强守住可以,想借此统一天下还是太难了。
所以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集团实质上已经不具备向北争锋,统一天下的能力了。
所以说地利上刘备集团只有守的优势,没有攻的优势,怎么能一统天下。
再说人和看起来刘备贤明,诸葛亮能力超群,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是万人敌的大将,但实际上,刘备集团的人才是最少的,厉害的基本都是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第一代创业者,等他们先后去世后,皇帝刘禅软弱无能,蒋琬费祎能开拓能力不足,姜维比起诸葛亮来还差一大截,蜀汉很快就陷入人才荒了,乃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窘况。
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去世后,谋士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反观北方,曹操死后,继位的曹丕、曹叡两代人能力都很不错,手下将领谋士本来人数就多,加上有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支持,人才济济的局面长期保持。
东吴,孙权是个聪敏且长寿的皇帝,手下优秀将领也不少,比如后来的吕蒙、陆逊等人。
还有,曹操集团掌握了东汉最后的朝廷,一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刘备的皇叔硬得太多了。
刘备贤明,诸葛亮能力强,是人和,但并没有多少优势,因为同时期曹操孙权他们并不差。
结语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看,刘备集团都没有足够的优势,单靠君臣二人相得又怎么能统一天下?
最终不过事刘备在白帝城死不瞑目,诸葛亮在五丈原死而后已。
其实,刘备虽然宣称是皇族,到出身非常贫寒,靠编席子卖草鞋为生,能够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三分天下,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赞赏他们的艰苦奋斗,也理解他们的心酸难处。

参考:
以刘备之贤明,诸葛亮之能。
竟然没能一统天下,凡读《三国演义》入迷的人,无不深为遗憾。
而实际上,一统天下,又岂是那么容易之事!刘备与诸葛亮,没能完成一统,总结一下,就是两个根本原因:(1)刘备限于家世,(2)诸葛亮失了时机。
之所以说,刘备限于家世。
争霸天下,不是光有理想就能成事的。
能力、名望、钱财、兵马,四者缺一不可。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但这只是个虚名,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西汉皇室之后,在东汉末,已经不值钱了。
否则刘备早期也不会干织席贩履之事了。
说白了,他归根结底,早已经只是个挂着虚名的无产阶级罢了。
若无同宗的大族资助,连学都上不起,一辈子就在能在乡里做个轻侠头目,弄不好三国就没他这号人物了。
所以,家世不好,人穷,缺钱,早期交往的都是些低层次人士。
名臣良将,都只会奔大人物而去,一般不会去投刘备。
自从平黄巾,以军功入仕后,胸怀大志的刘备,虽只是一个小县尉,实也很想与天下英雄结识一番的。
奈何英雄们,大多瞧不上刘备,连一个督邮,都瞧不起他。
自尊受辱,暴怒之下的刘备,才干出了鞭挞督邮之事。
正史上,鞭打督邮的是刘备本人,而不是张飞。
刘备投奔公孙瓚,在平原时。
孔融为黄巾军围困于北海。
太史慈单骑突围,四处求救兵。
到了刘备处,刘备闻知孔融求救,竟让他激动的说出了一句大大的自降身价的市井话:”啊...孔北海也知世上有我刘备这样的人啊!”这话,暴露了刘备内心的自卑。
也证明了,”中山靖王之后”这个名头,是不值钱的。
否则,一个郡太守知道有你这人,就能激动的大发感叹,一副没出息模样,哪还像个皇室之后,天子宗亲!正所谓:落汤凤凰不如鸡。
而反观刘备的对手们。
曹操。
集曹氏、夏侯氏,二大西汉开国勋臣世家,四百年豪门大族。
曹操要起兵,二大家族中,英才俊杰辈出,光门客部曲私兵就以千计,资源远胜于刘备这个”破落皇室”百倍。
而曹操雄才大略,真也不是演义中的奸贼。
天下英雄志士,尤其颖川才俊,眼也没瞎,闻曹操之名,纷纷往投。
从曹操麾下的人才班底,与刘备一比较,真是人比人,气死人的。
孙权。
其父孙坚如猛虎,其兄孙策似蛟龙。
坐赖父兄之力,江东英雄归心,国险民附。
这又不是草根出身的刘备,轻易撼动得了的。
从《三国志.》周瑜传。
曹操平荆州,将征东吴。
周瑜为孙权画策后,孙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誓不两立!由上可见,直至赤壁战前,孙权眼中望出来,天下群雄,还没有刘备这号人物!刘备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从草根到豪门的创业史。
历程之曲折艰辛,屡败屡战之苦,也只有刘备这样的人物,才能够坚持得下去。
刘备虽未一统,却是真不愧为英雄人物。
所以,等诸葛亮出山时,天下大势已定。
曹操孙权,二雄并立。
欲行一统,时机不在,先机已失!诸葛亮隆中对策,也十分明确,就是这意思。
曹操已不可争锋,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这就决定了,任诸葛亮有多牛,有通天彻地之能力。
除非曹孙二大集团,内部生出大变,否则。
诸葛亮也难以帮刘备完成一统!诸葛亮的战略中。
也是必须要待天下有变的前提,才可”以荆州之众向宛洛,再以刘备自率大军出秦川的。
”后来,关羽失荆州,夷陵兵败,刘备早逝。
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已难实现。
等诸葛亮独掌蜀汉,那时候的北伐,早已不是隆中对的预定战略,以一统为目标了。
而是诸葛亮”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以弱敌强的积极防御之策了。
而诸葛亮早年,身在隆中,竟然能帮助尚寄人篱下,像”流寇”一样的刘备,谋划出了一个”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出来。
纵使最后未完成一统,也完全当得起”天下奇才”之赞誉!(图来自网络)
参考:
别逗了,刘备根本不贤明,诸葛亮也不牛。
刘备如果够贤明,为什么在中原逐鹿时候不能赢曹操呢?
为何他占据徐州却丧城失地呢?
为何他进攻东吴会大败呢?
可见,刘备并没有雄才大略,至少和历史上那些伟大帝王相比,刘备的格局只能算一个割据军阀,谈不上贤明君主。
刘备有汉高祖的遗风,但是却没有汉高祖的才略,最显著的缺陷就是汉高祖学习能力远超刘备。
汉高祖刘邦也是以布衣起家,但他用兵作战在当时仅次于项羽和韩信,算是秦末第三号的人物,就连张良都佩服汉高祖的学习能力。
而刘备则不行,世人虽然忌惮刘备的名望,但是不少人也都评价过刘备的缺点。
曹丕说刘备“不晓兵”。
裴潜说刘备“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
(对比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赵戬:“刘备其不济乎?
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可见,刘备在当时人眼中并非多么了不起,虽然他“宽仁待人,能得人死力”,有一定的魅力,但是在才略上,刘备比较欠缺。
再说诸葛亮,如果诸葛亮真的很牛,为何赤壁战后不拿下全部荆州?
为何汉中战后不趁机拿下长安?
为何在后来北伐中连年用兵无功而返?
对于诸葛亮的特长和缺陷,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论的十分到位,所谓“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就是说诸葛亮的内政水平很高,治军也很有一套,但是相比之下他的临阵指挥能力略显不足。
陈寿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诸葛亮临阵指挥虽然不能算很差,但和同时代的名将比也算不上多强。
尤其是街亭之战的失败,导致蜀汉北伐曹魏最好的机会丧失,诸葛亮被迫杀马谡,自贬三级。
对比曹操在官渡,周瑜在赤壁,陆逊在夷陵,吕蒙在荆州,司马懿在新城和辽东,诸葛亮的“将略”确实略逊一筹。
所以,刘备诸葛亮君臣的才略虽然不差,但是也没有强到可以击败同时代的人物。
刘备才略不如曹操,诸葛亮将略不如曹真司马懿,最终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蜀汉君臣被严重神话,但实际上,蜀汉君臣除了在道德水平上较高之外,与历史上其他封建割据政权并无本质区别(本文作者 老不看三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