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位皇贵妃的出现,就是因为皇帝想废后,皇贵妃的起源就注定了这个封号是皇后的头号克星。
皇后为正宫,而皇贵妃就是实际上的“副后”。
皇贵妃出现于明朝,在清朝也沿用设立。
明朝时代,“皇贵妃”用于册封皇帝最宠爱的妃嫔,而整个清朝,皇贵妃大多用于追封、或者在宠妃重病之际冲喜。
中宫还在,不轻易册封皇贵妃。
后宫妃嫔众多,皇后仅一人,而皇贵妃也仅一人。
若皇后仍在也无特例,皇帝动了册立皇贵妃的心思,必然威胁皇后。
明朝的皇贵妃,从诞生起就是对皇后的威胁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继后孙氏。
孙氏得宠,且为宣宗生育了皇子朱祁镇,而宣宗元配胡氏只有两个女儿。
朱瞻基几次三番想要废黜胡皇后,却因满朝文武反对以及张太后的阻止而不得。
可是明宣宗始终不愿亏待了自己的爱妃,怎么办呢?
当时皇后之下,众妃之首为贵妃,而贵妃有金册没有金宝,明宣宗破例赐给孙贵妃金宝,让她像皇后一样同时拥有金册金宝,并且在“贵妃”衔之前加一个“皇”字表示尊贵。
成为皇贵妃的孙氏,冠绝六宫,之后不久,朱瞻基还是废黜了胡皇后,将孙氏扶上了皇后之位。
之后的代宗、宪宗、神宗、世宗、熹宗等朝都出现有皇贵妃,非常著名的万贵妃与郑贵妃,其实就是皇贵妃之尊。
明朝的皇贵妃,都是当时盛宠无比的存在,可以说,“皇贵妃”三个字在明朝,就是建立在皇后的各种悲哀之上的。
真正意义上的皇贵妃册封,清朝只有两次清朝的皇贵妃数量相当多,比如乾隆朝,做过皇贵妃的妃嫔就有7位。
几乎清朝历代皇帝的后宫,都有皇贵妃。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皇贵妃,清朝两百多年也只有两位——顺治帝的董鄂皇贵妃与同治帝的富察皇贵妃。
与明朝第一位皇贵妃孙氏一样,清代顺治朝的董鄂皇贵妃,她的出现也让当时顺治帝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欲哭无泪。
顺治帝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身科尔沁部,也就是顺治帝之母孝庄太后的母族。
然而这个出身高贵而且美丽的皇后,因为喜欢奢侈且脾气很差,更加是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缘故入主中宫,让顺治帝非常厌恶。
而深得顺治帝欢心的董鄂氏,入宫就晋封为贤妃,仅仅一个多月成为皇贵妃。
甚至在董鄂皇贵妃生子后,顺治帝称:“朕终于有了第一个儿子。
”然而实际上,当时的顺治帝已经有好几个其他妃嫔所生的皇子了。
因为董鄂皇贵妃的存在,顺治帝更加不愿多看皇后一眼,最终还是将之废弃。
同治朝,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之后,同治帝载淳生母慈禧太后非常不满,认为儿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思,没有选择自己中意的富察氏,而偏偏选了当年顾命八大臣之一端华的外孙女阿鲁特氏。
在阿鲁特氏成为皇后之后,慈禧太后也是各种挑刺儿甩脸子,表示自己的不满。
而对于富察氏却相当看中,接连册封富察氏为慧妃、皇贵妃,光绪朝仍旧为皇贵妃。
慈禧太后本身就属意富察氏为皇后,所以各种抬举,也就注定了皇后阿鲁特氏的悲哀。
清朝在皇后之下,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以及四妃六嫔与无人数限制的贵人、常在和答应。
皇贵妃与皇后一样都只有一位,且位同副后尊贵无比。
按照宗法制嫡庶尊卑来看,皇贵妃再尊贵也还是妾室,皇后终究是正妻。
可皇贵妃手中的权柄实在是太大了,与皇后相比只是差了个名分而已。
更何况,对于皇后来说,威胁有时候不仅仅是名分,皇后地位并非永恒不变,所谓的“威胁”就是皇帝他动了改变皇后的心思。
就好像汉献帝刘协与魏王曹操,刘协空有皇帝之名,尊贵又如何,曹操如同悬在其头顶的一把利刃,这才是威胁。
清朝册立皇贵妃,一般都是这么几种情况下:要么,妃嫔死后追封荣誉;
要么,妃嫔快死了冲喜;
最后一种,就是皇后地位受到了挑战,有人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最后一种也比较复杂,比如皇后失宠,典型例子就是顺治朝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与董鄂皇贵妃;
比如皇后名存实亡,典型就是乾隆朝那拉氏继后与令皇贵妃;
而同治朝的情况特殊,虽然载淳喜欢阿鲁特氏,可是载淳的老妈不喜欢啊,因为老妈喜欢的人没成为皇后,所以老妈不喜欢现在的皇后,也因为老妈不喜欢皇后所以自己也不敢去喜欢皇后。
简单来说,对皇后而言,除非册封皇贵妃的人要死了或者已经死了,否则自己还好好的,皇帝就要册立一个能够继续以皇贵妃身份存在的人,那就是个天大的威胁。

参考:

皇后是皇帝的正宫妻子,只能一个,统领后宫,母仪天下,身份尊贵。
皇后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首先要相貌端庄,仪态万方,且出身高贵,经过多方选拔考核。
而且册立皇后要昭告天下,普天同庆,举行隆重册立仪式,成为后宫之首,接受百官朝贺。
皇贵妃虽位同副后,但其地位要低于皇后,其出身要经过后宫层层选秀,在各嫔妃中得到皇帝宠爱后才有可能封为贵妃。
一般来说,皇后尚在,是不会封贵妃的,而一旦被封为贵妃,就有可能撼及皇后地位,对皇后是有威胁的。

参考:
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妻,一个是妾。
皇贵妃很少能威胁到皇后的地步,很多时候都是搞大批发的安慰奖。
皇后活着的时候,有皇贵妃其实是常态,并不是少见的事情。
只有清朝时期康熙的孝懿皇后,乾隆的继后,嘉庆的孝和皇后这三位做皇贵妃的时候,没有皇后在位,还有就是嘉庆生母令懿皇贵妃被封的时候,继后已经名存实亡了。
很多人都觉得历史上第一个皇贵妃是明宣宗的继后孙氏,其实她只是拥有金册金宝的贵妃,并不是皇贵妃,皇贵妃在当时也没有制度化,后来,孙贵妃直接取代胡皇后做了继后。
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拥有皇贵妃头衔的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唐皇贵妃,景泰七年【1456】八月册封的,当时并没有皇后在位,朱祁钰的原配皇后汪氏被废,继后杭氏早亡,所以,唐皇贵妃实为后宫第一人,但是并没有做到皇后宝座遭遇夺门之变,被殉葬。
明朝最知名的皇贵妃,也是官方承认的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宪宗的真爱万贞儿,成化十二年【1476】封贵妃,始加皇,当时,明宪宗的继后王氏还在位呢。
第一个批发皇贵妃的是明世宗朱厚熜,当时他的第三位皇后方氏在位。
嘉靖十九年【1540】阎贵妃薨,朱厚熜就追封身为大皇子生母的阎贵妃为荣安惠顺端僖皇贵妃。
同时封二皇子生母王贵妃,还有另一个沈贵妃同时为皇贵妃,一回搞出三个皇贵妃,一个死的两个活的,可想而知,皇贵妃并没有什么含金量。
在之后,皇贵妃就是后宫等级中的一级,仅次于皇后,就是后宫妃子熬资历的一种认证。
明神宗、明熹宗都搞过大批发,明神宗封了俩皇贵妃,郑氏和王氏;
明熹宗也封了俩,这爷孙封贵妃的时候,皇后都在位呢。
大清最出名的皇贵妃就是顺治的董鄂氏,当时也是继后在位。
康熙的一个孝懿皇后佟佳氏做了八年皇贵妃,在病危时晋封皇后,给了一个安慰奖,一天皇后就死了。
第一个摄六宫事的皇贵妃清朝第一个摄六宫事的皇贵妃是乾隆的继后那拉氏,乾隆十三年【1748】七月初一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形同副后,十五年【1750】封皇后,三十年【1765】闰二月不废而废。
第二个摄六宫事的皇贵妃还是乾隆的,令妃魏佳氏,在乾隆三十年【1765】五月初九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形同副后。
后来儿子立太子,魏佳氏追封皇后。
清朝的皇贵妃大批发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纯慧皇贵妃苏氏这些都是临终安慰奖,是丈夫封的,被封的时候皇后都活得好好的。
乾隆还追封了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两个死皇贵妃。
嘉庆的恭顺皇贵妃钮钴禄氏、和裕皇贵妃刘佳氏,前者被咸丰尊封,后者被道光尊封那些追封的死皇贵妃像康熙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都是雍正追封的。
康熙的纯怡皇贵妃瓜尔佳氏、雍正的纯悫皇贵妃耿氏都是乾隆追封的。
乾隆的庆恭皇贵妃陆氏是被嘉庆追封的。
再后来,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代,皇贵妃更是成了地摊货,只要熬资历能活就行,每次轮班升职,总有一天会升到皇贵妃的。
高级妾而已。
就是这样。

参考:
清朝未入关之前,后宫制度尚未明确,对于皇帝妃嫔仅以民族传统以“福晋”称呼。
清朝入关以后的顺治十五年,顺治皇帝决定“采礼官之议”,设“夫人”、“淑仪”、“婉侍”等前明王朝后宫的“六局一司”制度。
但,该制度虽已议定,却并未真正实行。
康熙皇帝继位以后,创设后宫制度,并予以逐步完善。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由此,创设了皇后为后宫之主,皇贵妃领衔妃嫔的“八级”位分后宫制度。
也就是说,在康熙朝创设并沿用后世的后宫等级制度中,后宫主要分为两大阶层,一是皇后,乃系后宫之主,相当于皇帝于前朝的“扛把子”位置;
皇后之下皆为妃嫔,都是皇帝的妾室,而这些妾室的“领头人”即为皇贵妃。
皇后,乃系皇帝唯一的正室;
而皇贵妃则是皇帝众多妾室中的一员,只不过为妾室之首。
按照清朝后宫制度,皇贵妃乃系最靠近皇后之位的妃嫔,如果按照“循序而进”的晋升方式,皇贵妃成为皇后应该是最容易,也是最顺理成章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皇贵妃这位“妃嫔之首”,到底能不能威胁到皇后的“后宫之主”位置?
我们以具体数据予以说明:根据对《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载的清朝后宫后妃记载,有清一朝共出现了28位皇贵妃(包括当朝册封、尊封、追封),但只有7位成功升级成为了皇后,这其中还包括3位追封而成的皇后。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从皇贵妃成功升级为皇后的仅有4位,占据百分比仅为14%。
那么,距离皇后之位仅有一步之遥的皇贵妃,面对升级的鸿沟,为何如此难以跨越呢?
在清朝后宫制度中,皇贵妃分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封号,仅仅是位分等级,其地位虽然相当于“副后”,但也只是“名誉”称号,毫无实权可言;
另一种则是被授以“摄六宫事”之权的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
仅被冠以“名誉”称号的皇贵妃,基本相当于名誉副主席一类犒赏性或者安慰性位分封号,主要有
这也是唯一一个“荣誉性”皇贵妃真正对中宫皇后造成实质性威胁的案例。
另外,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也是在乾隆帝继皇后尚居皇位之位,被加封的皇贵妃,虽然未被明确“摄六宫事”,但实际行使了皇后职权。
但这种情况出现在乾隆皇帝和继皇后之间爆发“帝后矛盾”,继皇后被“不废而废”之后,算不上皇贵妃对皇后的实质性威胁。
显然,病重或病危、死后被追封或者尊封的皇贵妃,对于皇后更是没有实质性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被赋予“摄六宫事”之权的皇贵妃。
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赋予该项职权的皇贵妃,出现在乾隆朝,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乾隆皇帝继皇后那拉氏。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有载:乾隆十四年,四月。
辛巳。
以册封皇贵妃摄六宫事、并册封贵妃、令妃、舒妃、婉嫔、遣官祭告太庙后殿。
奉先殿。
壬午。
上御太和殿宣制。
命大学士来保为正使。
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
持节、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也就是说,在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崩逝一年零一个月后,乾隆皇帝按照后宫“循序而进”的后宫位分递进方式,为册封那拉氏为皇后进行了现行铺垫,晋封其为皇贵妃,并赋予“摄六宫事”之权,为皇后册封打下基础。
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中宫皇后崩逝以后,用以补充中宫之位,才会出现的情况,更谈不上对皇后的威胁。
所以,皇贵妃在清朝后宫中虽然为妃嫔之首,但也只是皇帝“妾室”的一员,和正室——中宫皇后比起来,绝不可同日而语。
皇贵妃能够对皇后形成实质性威胁的情况,也仅有一次的出现在顺治朝。
但顺治皇帝只有一个,董鄂妃也只有一个。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乾隆朝起居注册》
参考:
自刘邦登基册立吕氏为皇后,皇后作为皇帝正妻的封号就被正式确定下来了,直至清朝灭亡。
明朝宣宗皇帝授予贵妃孙氏金宝,使得贵妃有了皇后才能拥有的金宝,“皇贵妃”之称由她而始。
但此时皇贵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封号,直至代宗时期册立爱妃唐氏为皇贵妃,皇贵妃之号自此延续了下来。
那么皇后和皇贵妃的核心区别是什么,皇贵妃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二者的区别(
1.地位不同(
到了清朝,皇贵妃有了“副后”之称,甚至在皇后失宠和没有皇后的时候能够主掌后宫,但是根本上的妻妾之分丝毫没变,不过,有一些皇贵妃在得到皇帝垂青后会继立为后,如乾隆帝继后那拉氏、嘉庆帝继后钮祜禄氏、咸丰帝继后钮祜禄氏...皆是从皇贵妃继立为皇后的。
2.待遇不同(
到了清朝,皇贵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首先就是名位上,皇贵妃也只能有一位了,在份例上,皇后年薪是1000两,皇贵妃是800两,依旧尽显封建社会等级差异。
皇贵妃是皇后克星?

再到明宪宗时,宪宗皇帝为了宠妃万氏,竟然废了刚刚册立一个月的皇后吴氏,这次因妃废后事件更是将皇贵妃推到了皇后克星的位置,而宪宗的继后王氏在万皇贵妃的淫威下只能委曲求全,哪有皇后母仪天下的荣耀呢?
明朝万历帝郑皇贵妃在时,王皇后也不得不退让。
不过,除了这三位皇贵妃能够有如此超卓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他的皇贵妃也并不能对当朝皇后形成相当的威胁。

二人皆因重病在皇后在时得以册为皇贵妃)到了清朝,有了皇后在时不册立皇贵妃的不成文规定,除了那些病重难愈赐封皇贵妃加以抚慰,唯有顺治帝的皇贵妃董鄂氏、乾隆帝的令皇贵妃魏氏、同治帝的慧皇贵妃富察氏是在皇后在位时册立的。

从清朝这三位皇贵妃来说,说她们是皇后克星还真是不夸张。
皇后和皇贵妃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她们中的大部分也只是帝制时代的悲剧,不管身份多么尊贵也改变不了,可悲可叹。

参考:
皇后是妻,妃子是妾,古代小妾其实就是男人的女奴隶,除了个别及其特殊的存在,一般都不可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皇后是妻,皇妃是妾现在很多人都羡慕古代人三妻四妾,其实并没有,古代是一夫一妻制,每个男人只有一个妻子,其余的都是小妾,小妾的地位很低,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男主人买来的女奴隶,而妻子是家里的女主人,奴隶怎么能够威胁主人的地位呢?
皇宫中的皇后就是皇帝的妻子,而妃子们其实就是小妾,所以正常情况下,皇妃没资格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妃子在皇后面前就是个任打任骂的臭妹妹。
无论有权有势还是倾城倾国的,妃子都比不上皇后我们将皇帝的妃子分成两种类型,谈谈与皇后的差距。
第一,有权有势的妃子,皇帝拉拢臣子的产物。
皇帝为了和皇朝的老二老三们拉好关系,以血缘为纽扣的合同是最好的拉拢方式,因此皇宫中有部分妃子是家里有权的大小姐,然而,皇后之所以能成为皇后,不单单因为她长得好看、贤惠得体,更重要的是皇后即便不靠皇帝,本身就有家族势力支撑,这是她能成为皇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皇后作为天字第一号白富美,又有家庭势力又有皇朝规则撑腰,妃子即使是家里有权也比不上她。
第二,长得好看的妃子,皇帝兽性大发的产物。
皇宫中部分妃子,是因为皇帝自己真的喜欢,再或者,皇帝某天对宫女那啥,而宫女又给皇帝生了孩子,这样的宫女也会被封为妃子。
这些长得好看又没有权势的妃子,只能安安心心的当个小女人,不存在与皇后争权的机会。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古代的规则上来说,亦或者从利益关系分析上来说,一般情况下妃子都没有资格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当然啦,凡事都有例外,比如说明宪宗朱见深,这个皇帝一生只爱一

参考:
皇后与皇贵妃的区别,通俗来讲就正妻与高级妾的区别。
皇后是后宫之主,统领整个后宫;
皇贵妃其实相当于副皇后,位于皇后一人之下,其他后宫嫔妃之上。
那么皇贵妃是否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这个怎么说,一个正的,一个副的,两者关系肯定是有一定的威胁,但是要说大不大,其实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说问题不大。
皇贵妃的由来及发展历程皇贵妃这种嫔妃职称发展比较晚,起始明朝,清朝沿袭,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
明朝时期,“皇贵妃”用于册封皇帝最宠爱的妃嫔,而整个清朝,皇贵妃大多用于追封、或者在宠妃重病之际冲喜。
中宫还在,不会轻易册封皇贵妃,意义跟明朝不同。
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妃子孙氏。
朱瞻基是朱棣的嫡长孙,颇受爱重,在朱瞻基为皇长孙时,孙氏就与朱瞻基情投意合。
朱瞻基即位后,册封孙氏为贵妃,胡氏为皇后,依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
(金册就是记载立后文献的诏书;
而金宝也是皇后的御用印章,与皇帝的玉玺有点像)因朱瞻基宠爱孙贵妃,破例让她得享像皇后一样的金册金宝,并且在“贵妃”衔之前加一个“皇”字表示尊贵,“皇贵妃”一称由她而始。
不久,宣德帝以胡皇后无子,皇贵妃孙氏育有朱祁镇而废掉胡皇后,改立皇贵妃孙氏为皇后。
明朝后面的代宗、宪宗、神宗、熹宗、世宗等皇帝都有皇贵妃的出现,其中就有非常著名的万贵妃与郑贵妃。
清朝的皇贵妃相比明朝而言,那数量相当多,皇贵妃就跟大批发一样颁发。
比如乾隆朝,做过皇贵妃的妃嫔就有7位。
几乎清朝历代皇帝的后宫,都有皇贵妃。
清朝在皇后之下,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以及四妃六嫔与无人数限制的贵人、常在和答应。
清朝册立皇贵妃,不同于明朝,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其一,妃嫔死后追封荣誉;
其二,妃嫔快死了冲喜;
其三,皇后失宠,地位受到挑战。
前面两种情况并没有什么威胁皇后的地位可言的。
最后一种明显对皇后地位有一定的威胁,典型例子就是顺治朝博尔济吉特氏皇后与董鄂皇贵妃。
与明朝第一位皇贵妃孙氏一样,清代顺治朝的董鄂皇贵妃。
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身高贵美丽,因为喜欢奢侈且脾气很差,更加是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缘故入主中宫,让顺治帝厌恶而失宠。
而董鄂氏深得顺治帝的欢心,入宫就晋封为贤妃,仅仅一个多月成为皇贵妃。
因为董鄂皇贵妃的存在,最终还将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废掉。
还有一种情况:摄六宫事的皇贵妃,这是嫔妃后宫位分递进方式,先晋封其为皇贵妃,并赋予“摄六宫事”之权,为以后册封皇后进行铺垫与打下基础而已。
典型就是乾隆朝那拉氏继后与令皇贵妃。
一般在中宫皇后去世后,用以补充中宫之位,所以这种皇贵妃谈不上对皇后的威胁。
简单来说,对清朝皇后而言,册封皇贵妃的人要死了或者已经死了,这种是无任何威胁的,但是如果皇后好好的,皇帝就要册立一个能够继续以皇贵妃身份存在的人,那就是个威胁皇后的存在,但是在清朝历史上这种情况也只有顺治帝的董鄂妃一人。
皇后地位并非永恒不变,因为皇后被废或者去世,皇贵妃才有接任皇后,所谓的“威胁”就是皇帝他动了改变皇后的心思。
当然皇后被废,是一件大事,往往也不是皇帝一
总的来看,皇后是正妻,皇贵妃说到底就是高级妾,位于妾室之首。
一个正皇后一个副皇后,权利差别还是很大的。
皇贵妃对皇后威胁关系肯定有的,但是问题不大。

参考:
不管是历史渊源还是实际地位,皇贵妃都很难和皇后相提并论,更不要说威胁到皇后的地位了。
二者的历史渊源中国的皇后制度缘起于奴隶制时期的夏王朝,当初大禹之子启继承父位,建立夏朝之后,其妻子就被世人称作“夏启后”。
从夏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皇后一直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正配夫人的称号,而且是一种象征,内事五枚、母仪天下。
皇贵妃这一称号相对于皇后而言,起源就比较晚了。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一方面想要给自己最宠幸的妃子孙氏一个高贵无比的封号,另一方面皇后的位子已经有胡氏母仪天下,所以明宣宗就创造了一个皇贵妃的称号给自己的宠妃,并从此一直沿用了下来。
二者的地位象征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认为是上天之一,人间的九五至尊,所以必须要高出所有人一个等级,而皇后在设立之初,人们觉得叫做“皇妻”的话,“妻”和“齐”谐音,不就和皇帝成为一个等级了吗?
所以改称“皇后”,意思是皇帝之后的第一人,又号称“母仪天下”。
皇贵妃相比于皇后而言,还是要低上几分,毕竟只是皇帝的妃子,而皇后则是皇帝的正宫。
如果按照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说,那么皇后就相当于是正妻、原配夫人,而皇贵妃就是丈夫最宠爱小妾,不管是名分还是地位,二者都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一点,根据明清时期的后宫等级来说,皇后同样是一家独大,其次才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以及最低一级的答应。
再者,封建皇帝对于皇贵妃的分封大多是以喜欢为标准,也没有太多的仪式和礼仪;
皇后则不同,古代皇后的废立之事比起皇帝废立和储君废立丝毫不差,同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除非皇后真正失德,不能轻易去妄言废立,二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参考:
深宫妃嫔们不容易啊,就算当了皇后也不安稳,低位份小妃嫔们光明正大的争夺丈夫的宠爱也就罢了,还有一个劲敌:皇贵妃。
皇贵妃有副后之称,的确是能威胁到皇后地位的。
实际上,在宫中有皇后的情况下,通常是不册封皇贵妃之位的。
而在汉唐宋时期,根本没有皇贵妃这种等级,杨贵妃宠冠六宫,也只是四妃之一的贵妃而不是皇贵妃。
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明朝朱瞻基时代。
(已成为太后的孙氏)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朱棣非常看重这个孙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琢磨着给他找对象,在亲家(朱高炽的丈母娘)的推荐下,孙氏因貌美聪慧而被送入宫中,由朱高炽的妻子(后来的张皇后)亲自教导。
就这么被当做未来皇后养了好几年,朱棣忽然变卦了,信了方士的话,另选胡善祥为孙子的正妻,孙氏只能为太孙嫔。
但孙氏和朱瞻基青梅竹马的早已养出了感情,朱瞻基登基后,根据惯例立胡善祥为皇后,孙氏只能为贵妃,但朱瞻基破例给了她和皇后一样的金册金宝,皇贵妃之名由此而来。
不过朱瞻基并不满足于此,后来还是以无子为名废了胡善祥,改立心爱的女子孙氏为皇后。
(已成为太后的孙氏)由此可见皇贵妃离皇后有多近,几乎就是皇后的替补,为了不引起误会和争斗,皇帝们很少立皇贵妃,通常只有
如果某个妃嫔很得皇帝的宠爱,但封为皇后会被朝中众多势力反对,皇帝就有可能封她为皇贵妃。
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名的皇贵妃,当属清朝的董鄂妃,进宫一个多月就被顺治帝晋升为皇贵妃,儿子才生下来就大赦天下,可惜几个月后就夭折了,要是能长大,铁定是皇太子,也就没康熙什么事儿了。
(顺治和董鄂妃)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后世众多小说或电视剧的题材。
清朝另一位皇贵妃是《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佳氏,她是个宫斗高手,凭着极佳的宫斗技巧进宫20年后被封为皇贵妃,运气也比较好,儿子是后来继位的嘉庆帝,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3、某个妃嫔即将要被封为皇后,先封皇贵妃是个过渡有时候皇室也讲究个工作试用期,或者说最后的考验,在封某妃为皇后前,先封她为皇贵妃,算是个过渡。
4、死后追封。
这是最多的情况,无论是臣子还是妃嫔,皇帝都会在其死后给一个更高一点的职务或爵位、妃位,是重视身后事的一种表现。
(电视剧中的皇贵妃魏佳氏)总之,如果没有皇后,皇贵妃就是事实上的中宫之主;
如果有皇后,出现皇贵妃就说明这位皇后大事不妙了。
但无论皇贵妃还是皇后,她们的宫廷生活都不一定幸福。

所以皇贵妃和皇后对比,一个是妾,一个是妻,一个是臣,一个是主,一个是册封,一个是册立(晋封)。
皇贵妃从册封,宫室,待遇,俸禄,子女,舆服,仪仗,陵园等等远低于皇后。
册立由于礼仪过于繁琐,这里就不展开一一细说了。
以清朝为例,皇后的册立是帝国一等一的大事。
礼仪之大仅次于皇帝登极,尊两宫皇太后,甚至比册立皇太子还要重要。
皇帝大婚或者册立皇后,需要告祭天地社稷,祖陵太庙奉先,大典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皇后由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门入,皇帝亲自御太和殿殿阅册宝,王公百官序立,正、副使立丹陛上(来去是梦),宣制官立殿中门左。
宣制曰:“某年月日,册立妃某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礼。
”赐金银金宝金册,内监送至坤宁宫前,皇后坤宁宫中门出迎,赞礼官宣读册封诏书。
完毕诏书送出内宫,礼部官员跪接,由太和门,午门,端门正门出,到天安门龙凤颁诏,礼部官员云朵漆盘跪接,遍诏天下。
皇贵妃率众嫔妃向皇后行六肃三叩头礼。
之后中宫统领后宫,为天下之母。
册立完毕皇后率后宫前往皇太后处行礼。
如果说册立皇后是国家大事,皇贵妃的册立更倾向于皇家的大事。
乾隆朝之前,基本上皇贵妃与诸妃同时册立,还无法显示其尊贵身份。
册立皇贵妃之初,皇帝谴官祭告太庙后殿和奉先殿(妃
册立时,将皇贵妃的金册金宝金印抬至太和殿陈设,再由正副使节(大学士)将金银金宝金册礼送至皇贵妃宫门口,皇贵妃身着礼服出迎于宫门内道,在右侧等候,再随引礼女官引就拜位,北面跪。
宣赞册封,皇贵妃于宫中向印宝行六肃三跪三叩头礼。
乾隆十三年定,皇贵妃册封之礼太薄,定与册立中宫祭告相同。
次日朝皇太后,拜跪甬路左旁(皇后中路)。
“道光三年,谕嗣后封嫔罢祭告,即与妃同日受封亦然,著为令”。
而之后在皇贵妃受旨的情况下,可以帮助皇后或者在没有皇后的情况下协理六宫,也就是所谓的“位同副后”。
宫室紫禁城前朝后寝,前殿后宫。
皇帝居乾清宫(雍正改居养心殿),皇后居坤宁宫。
中有交泰殿,取乾坤交泰之意。
而皇贵妃则别居他宫,其实原则上皇贵妃也有指定的宫室,那就是翊坤宫,在坤宁宫西侧。
翊坤两字本身就有协助坤宁的含义。
皇帝改居养心殿后,皇后侍寝住养心殿后边的东厢体顺堂,而皇贵妃侍寝只能大红毡子裹着送到西厢燕喜堂,这就是为什么慈安(国母)被称为东宫皇太后,慈禧(圣母)被称为西宫皇太后。
子女中宫出者,皇子为嫡皇子。
明朝册皇嫡长子为太子储君(无嫡立长),女为公主。
清朝秘密立储制,由于中宫所出嫡子(康熙之后)经常夭折或未活到成年,一旦确定庶子为继承人的话,可能会册封或追封其母妃为皇后(案例如乾隆之令妃),比如乾隆十五皇子永琰由庶改嫡。
或由嗣君追尊母妃为先皇后。
当然清朝因为秘密立储在国本的问题上显得比明朝乱。
清朝皇后所生女儿为固伦公主,地位极高,礼节上低于和硕亲王,在多罗郡王之上(成败皆空)。
皇贵妃的儿子为庶出,明朝庶出皇子一律封为亲王,赴国就藩。
清朝庶出皇子爵位根据能力,表现则在亲王与辅国公之间。
但皇贵妃生的皇子因为子凭母贵,还是会授予相当高的爵位,如果庶子继承皇位,尊生母为先皇后,加谥号。
比如康熙皇帝的第十子爱新觉罗·胤䄉,他的母亲是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妥妥的贵妃级别(温僖贵妃),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第二次册封诸子时,胤䄉被封为多罗敦郡王,雍正即位后也要给他留三分面子。
清朝皇贵妃的女儿为和硕公主,低于固伦公主爵位,对比为郡王礼节。
但也有和硕公主加恩晋封为固伦公主的案例(乾隆十女,嫁丰绅殷德)。
丧葬 皇后去世称崩,曰大行皇后。
皇后崩,辍朝,亲祭,帝服缟素十三日。
除皇太后外,皆成服,截髪辫。
召见及引见大臣俱在便殿,两月后升殿视朝。
内外诸臣皆齐衰。
朝会乐悬而不作(太过繁琐不展开了)。
遗诰于天下,内外各官百日不作乐,不嫁娶,军民二十七日不作乐,臣民摘冠缨,命妇去装饰,加谥号,配享太庙。
金棺奉安,由皇子主持丧仪。
皇贵妃去世称薨,皇帝辍朝五日,素服十日。
命所出皇子公主持服,其他皇子去冠纬,公主,皇子福晋去簪珥。
届时入金棺奉安,命王公大臣办理丧仪。
 在陵寝上,帝后神位奉安于隆恩殿宝座南向,皇贵妃的牌位可以同殿,位于西旁东向。
明朝皇后与皇帝共同安奉与陵墓的地宫内(同葬),而皇贵妃则要在陵墓东西以竖井的形式下葬(也有疑似葬于地宫的案例),被称为东井,西井。
(明陵东井)清朝皇后在皇帝之前去世的,梓宫入葬地宫。
皇贵妃于皇帝之前过世的,赐葬陵墓可以安奉于地宫,未赐葬者安奉于妃陵园。
过世于皇帝之后的,卑不动尊,皇后于帝陵周边单独建后陵,妃则安葬于妃陵园。
(咸丰帝慈安慈禧定东陵)冠服及仪仗比较复杂和繁琐(请选择阅读)  (清朝为例)皇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
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
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九,猫睛石一,珍珠二十一。
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
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
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
乾隆孝贤纯皇后  吉服冠,薰貂为之,上缀朱纬。
顶用东珠。
  金约,镂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
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一。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
  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
  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片金缘: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寿文。
一,绣文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
下幅行龙八。
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中无襞积。
下幅八宝平水。
皆垂明黄绦,其饰珠宝惟宜。
  朝袍之制三,皆明黄色:一,披领及袖皆石青,片金缘,冬加貂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
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
中有襞积。
下幅八宝平水。
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
一,披领及袖皆石青,夏用片金缘,冬用片云加海龙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
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腰帷行龙四。
中有襞积。
下幅行龙八。
一,领袖片金加海龙缘,夏片金缘。
中无襞积。
裾后开。
馀俱如貂缘朝袍之制。
领后垂明黄绦,饰珠宝惟宜。
  龙褂之制二,皆石青色: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
下幅八宝立水。
袖端行龙各二。
一,下幅及袖端不施章采。
  龙袍之制三,皆明黄色,领袖皆石青:一,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寿文采惟宜。
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
袖如朝袍,裾左右开。
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
下幅八宝立水。
一,下幅不施章采。
  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
两端垂明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
  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宜。
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
绦皆明黄色。
  采帨,绿色,绣文为“五穀丰登”。
佩箴管、縏袠之属。
绦皆明黄色。
  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
有襞积。
夏以纱为之。
皇贵妃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
上缀朱纬。
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珍珠一。
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珍珠各二十一。
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三行二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
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
青缎为带。
吉服冠与皇后同。
  金约,镂金云十二,饰东珠各一,间以珊瑚,红片金里。
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
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
耳饰用二等东珠,馀同皇后。
朝褂、朝袍、龙褂、龙袍、采帨、朝裙皆与皇后同。
  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
两端垂明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
  朝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
吉服朝珠一盘。
绦明黄色。
总结:自明宣宗朱瞻基册立孙氏为皇贵妃后,便有了后宫中高于贵妃,低于皇后的这一皇贵妃等级。
而且这个等级的名额和皇后一样,只有一人。
虽然皇贵妃是最高等级的妾,不是皇帝的嫡妻。
但她的身份依然凌驾于后宫众嫔妃之上,是皇后一人之下的第二尊贵身份。
皇贵妃和皇后之间虽是一步之遥,但同时也是差之千里。
皇贵妃要定期觐见皇后,皇后的生日千秋节则率嫔妃公主命妇前往交泰殿向皇后行礼。
皇后则主持后宫,匡扶皇帝,教育皇子,代表天下妇女祭祀先蚕,母仪天下。
但皇贵妃还是有非常大机会由侧室晋升为继皇后的,清朝也不乏这种案例。
同时皇贵妃位同副后,一定是深得皇帝宠爱的,皇后见面也要给她留足七分面子,但也一定是皇后心中最敌视的对手。
至于俸禄就不做细谈了,到了那个位置,钱无所谓了。
来去是梦 成败皆空感谢您的阅读
别说皇贵妃,皇帝真喜欢的话,比如汉武帝的卫子夫,宋真宗的刘娥,唐高宗的武则天,如此身份一样可以当皇后,关键还是看皇帝本身是否强势。
皇贵妃出现在明代,因之成为仅次于皇后的特殊地位妃嫔。
本来,贵妃在宋代已经从普通妃中晋升为高一等级的妃号,加皇字属性就又拔高了一个等级,地位显赫无比。
不过,大部分时候,皇贵妃是皇后缺位情况下的代行皇后权力者。
是否晋升皇后还得看皇帝的意思。
比如康熙的表妹孝懿仁,皇贵妃当了8年,临死前一天才册封皇后(冲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