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根金条有多少两

所谓金条就是用金子铸成的条形状的金块。
古代一般是没有这种金条出现的,条状金条出现的时期应该是在清末开始,在民国期间最为盛行。
那么古代金条长啥样呢?
古代金条一般都是外形类似于“饺子状”的,通俗的叫法就是“金锭”。
金锭最早被当做货币流通应该是在唐朝的时候,古代从唐朝至清朝一般黄金都是以打造金锭为主。
金锭就是人们俗称的“金元宝”。
重量一般是半两和一两的,同银锭的重量基本上是一样的。
直到民国的时候,军阀混乱,群雄割据。
金子的价值也一度飙升 ,于是就出现了份量很重的金条 ,成了达官权贵们争宠炫富的资本。
常见的金条重量最大为十两,也就是一斤。
民间叫做“大黄鱼”。
因为古代的旧制一斤是16两,那么算起来一两就是31.25克,所以一根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当然了这种“大黄鱼”是普通老百姓无法接受的 ,因此造币厂就发行了一种“小黄鱼”金条,重量为一两,这样百姓就很容易接受。
积攒半年积蓄买上几根日后没准就值钱啦!所以那时候“小黄鱼”金条是很盛行的,“大黄鱼”金条只有有权有势的官宦大户人家才能承受的起。
另外民国时期,为了满足各个层次的人们需要,各地造币厂随着当地的需求,还特意发行了一批二两,三两,五两重量不等的金条。
黄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权贵和地位的象征,所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金子的价值一直都是不菲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