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认为殖民地不但没用而且是个累赘,这是为什么

提问里这“俾斯麦鄙视殖民地”的说法,来自俾斯麦本人的原话:“殖民地会带来种种好处的议论不过是美好幻想的产物”。
在那个西方列强疯抢殖民地的年月里,刚刚带领德意志帝国胖揍法国,精彩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正是热血满满大干一场的时候。
怎么偏偏就对这诱人的殖民地,态度如此冷漠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新生的德意志帝国,那无比艰难的国际形势。
德意志的统一过程,靠的是“铁”和“血”,但虽说仗打得给力,可跟欧洲列强的梁子,那也是深深结下。
特别是被德国拿来当垫脚石的法国,虽说被揍的鼻青脸肿,连皇帝都给抓了俘虏。
但人家毕竟是欧洲老牌强国,一边咬牙给德国赔款,一边更磨着牙要复仇。
另外还有东边扩张成性的俄国,西边坐拥广阔殖民地的大英帝国,全都在虎视眈眈。
以俾斯麦的叹息说:“我们(德国)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
”如此恶狼环视的局面,倘若新生的德国,还要再接再厉去抢殖民地?
那必然会陷入到“被群殴”的境地里,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的政策,非但不是抢殖民地,相反却是反复重申,德国对于殖民地没有野心。
效果也立竿见影,不但牢牢拉住了“自家兄弟”奥地利,暂时减轻了殖民地强国英国的戒心,更和俄国关系迅速升温,终于促成了德俄奥的“三皇协议”。
给统一后的德意志,赢得了和平发展环境。
第二个原因是,在俾斯麦看来,殖民地问题,就是钳制老对手法国的“妙棋”。
刚刚统一的德意志,自家确实没多少殖民地。
可作为欧洲老牌强国的法国,手里却是一堆殖民地。
所以俾斯麦认定,与其叫法国人猴急着找德国复仇,不如叫法国人红着眼去抢殖民地。
于是整个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都不停在非洲煽风点火,挑拨法国为了非洲殖民地上,跟英国打的头破血流——他们掐的欢,当然就没精力管德国了。
特别是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俾斯麦更把他的“殖民地妙棋”用到极致:中法战争爆发前,俾斯麦就反复表态,力挺法国侵略越南,而在中法打的不可开交时,俾斯麦一边接受中国请求,对中法双方进行“调停”,却同时又把脸一抹,扣着先前中国购买的弹药兵舰不给,更禁止清军里的德籍军事顾问们参加这场战争。
一路推波助澜,帮着法国拿下“不胜而胜”的结局。
当然,这忙可不白帮,法国为了这一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后更要为经营越南投入大量成本。
间接获利的,当然还是此时看热闹的德国。
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德国自家的经济形态决定了,就算抢到殖民地,也捞不到多少好处。
与英法俄等国不同,当时德国的强大,首先来自其强大的工业基础。
所以对于德国来说,强大的生产与贸易出口,才是经济的重中之重。
其实早在德意志四分五裂时期,俾斯麦就高呼过“走出国门”的思想。
但他看重的,是德国产品的海外市场与贸易对象,而非要付出大量成本维护的地盘。
所以,在德意志统一后的最初几年里,德国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别管谁家抢殖民地,我偏不眼红。
打着“不要殖民地”的旗号,努力改善和列强的关系,谋取经济的利益。
不管谁抢到了殖民地,发贸易财的总是德国。
但是,这好日子持续了没几年,就赶上了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眼看着英法英俄等国,在殖民地问题上剑拔弩张。
拥有“和平环境”的德国呢?
经济发展却遇到了瓶颈。
到1882年时,德国也爆发了经济危机,出口额疯狂锐减。
于是,一直喊着“殖民地无用”的俾斯麦,也调整了他的外交政策,开始狠抢一把。
所以,从19世纪80年代起,渴望扩大出口的俾斯麦,就不停扩展舰队,打着“执行贸易条约”的旗号,德国舰队游弋在太平洋和西非海域,到了1884年时,眼看英国和俄国关系空前紧张,俾斯麦也终于忍不住捞了一票:先是出兵占领了非洲西南地区,又主动站队法国,帮着正为埃及问题火大的法国,一道狠怼英国。
终于逼得“光荣孤立”的英国捏着鼻子认账,接受了德国的一堆“自由航行”与“自由贸易”条约。
这以后的几年里,俾斯麦也狂飙突进,德国势力深入到非洲多哥和喀麦隆地区,几乎是以最小的代价,迅速攫取了五倍于德国领土的殖民地。
可正当德国国内集体兴奋时,刚尝到甜头的俾斯麦却突然打住,又重新宣扬起了“殖民地无用论”,耐心经营起既得地盘。
说到底,还是因为俾斯麦的眼光,太过冷静务实,他清楚的明白,此时德国的命运“不在欧洲之外”,巩固欧洲大陆的地位,赢得和平环境才是第一要务。
至于殖民地?
不在多少,就看能否符合德国利益。
可惜的是,随着他的下野,继任的德国政治家们,当时就缺这一份冷静,反而开始头脑发热的四处折腾,终于在西方世界拉了集体仇恨,然后陷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被围殴”境地,落得悲催战败的结局。
对殖民地的贪心,头脑发热的昏聩扩张政策,终于葬送了,一个本该蒸蒸日上的德国。
参考资料:《史学月刊》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