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念奴娇,为何只写周瑜而不写诸葛亮
谢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是北宋时期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因其雄志在胸,一直想施展抱负,为国干出一翻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名后世。
然而事与愿违,他一生正处在王安石变法时期,他不但遭到变法派的打击,也遭到保守派的排斥,政治上郁郁不得志。
这首辞正是他在五十多岁时遭到变法派打击,被贬黄州团练使时所作。
这首辞上阕写景,下阕舒情,由景及情,人之常情。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那么苏轼在辞里为什么只单单想到了三国周瑜而没想到诸葛亮呢?
苏轼倾慕周瑜的事业爱情双丰收。
自古文人多情调,浪漫不羁,终生追求完美,既想拥有绝色入怀,温情美眷,又想达到“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的不朽事业。
苏轼五十多岁了,已经大半截入土的人了,却依然漂零被贬,虽写过《教战守策》,安不忘危的大作,欲献身西北,金革铁马,为守疆立下不世之功,却难得官场许可;
也写过《决壅弊》,一正天下的鸿篇,想挤身朝堂,达到朝堂天下,政治清明,如臂使指,为治国安民建下不朽之业,却蹍转涸辙,难得周全。
苏轼郁闷啊!置身“三国周郎赤壁”,怎能不触景生情,艳羡三国周郎的鸿篇巨制?
“千古风流人物”的周瑜,既拥千古绝色,又建千古功业,怎能不令郁郁不得志的苏轼羡慕呢。
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获乔公二女,皆有国色,一大乔,孙策自取,一小乔,赏赐周郎。
十年后,周瑜率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兵,开启三国大幕,成就了名传千古的历史功业。
正是美人英雄,千古风流,怎不羡煞后世才子佳人。
而诸葛亮虽在赤壁之战中也起了巨大作用,草船借箭,借东风,却不是孙刘联军的主要领导。
更何况“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呢。
诸葛亮不是赤壁之战的主要领导,又娶黄发丑女,又怎能让后世写过“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苏大才子艳羡呢?
苏轼所在的赤壁,名字叫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赤壁之战的地点究竟发生在哪里,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以致在学术界对“赤壁之战”发生地点问题的争讨,已爆发“新赤壁大战”。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争论,各不相让,诸说并起。
一般统计,至少目前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
在北宋时期,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已有争论。
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就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的话,黄州究竟是不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点,苏轼也是拿不准的。
因当地人称那里是“三国周郎赤壁”,所以苏轼在写这首辞时,就写“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因“周郎赤壁”,就会让苏轼很自然地想到领导三国赤壁之战的主要领导者周瑜,辞句以精练为美,苏轼虽在当时写辞时也想到了诸葛亮,却也无法将羽扇纶巾的形象,再加给诸葛亮,更何况诸葛孔明的妻子不是苏轼所羡慕的对象呢[呲牙]。
苏轼被贬黄州不打紧,他写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却为黄州赤壁说,提供了一笔极为丰厚的财富。
赤壁之战周瑜是主要领导者。
古今无论是建的历史功业还是名胜古迹,说起创建者的名字,都是只提主要领导者的名字。
如殷商功业都称伊尹,周朝开基八百载说姜子牙,齐桓公称霸因管仲,《吕氏春秋》的作者是吕不韦,河北赵州桥为李春所建等等。
尽管其他人也起了很大作用,甚至有的也起了主要作用,但因不是主要领导者或缔造者,也只能绩堙名销了。
三国赤壁之战,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要领导,自然后世言三国赤壁之战功绩,必尽落周瑜头上。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后,就挥师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仓惶而逃,在当阳长坂被曹军击溃。
刘备逃到夏口,收聚散兵,与东吴来探虚实的鲁肃商议后,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敌曹操。
诸葛亮以充足的理由,分析敌我形势,说动孙权,达成孙刘联盟,由东吴周瑜为统帅,组成三万余人的孙刘联盟军,在赤壁与曹操蔽江而来的二十余万大军相遇。
孙刘联军充分发挥擅长水战优势,听取东吴将领黄盖诈降计和火攻计,利用东南风,发动对曹军火攻。
大火浓烟瞬时铺天盖地,延及曹军岸上营寨。
曹军本来北军不服水战,又远来疲惫,发生瘟疫,死伤众多。
曹操看战事不利,大伤元气,就引军北退,以后再无力南攻。
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以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打下了基础。
当然刘备走投无路,才上门求助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孙权军为主力,周瑜为统帅,才打败了曹操。
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主角,诸葛亮只能是配角。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辞中提周瑜,而不提诸葛亮,也正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