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哪些地方分封过两个及以上的亲王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元末农民起义最后的胜利者——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郊外登坛祭告天地、向昊天上帝宣读祝文、汇报了自己起兵以来十六年里的成就、功业,然后正式下诏晓谕全国,向天下宣布自己登基称帝、建立新朝、国号曰“大明”、年号曰“洪武”。
朱元璋就是新建立的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太祖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大明皇室男性一共才九人:太祖本人、 皇子七人,以及太祖长兄南昌王朱兴隆(朱重四)之孙朱守谦。
在这之后,皇家陆陆续续又有皇子皇孙诞生,但终太祖在位之时,大明皇室男性成员不过区区五十八人而已(还包括被立为靖江王的朱守谦及其诸子)。
太祖登基之后,就决定效仿先代诸朝,分封诸子为王,建藩就国,以屏藩大明社稷。
他还总结了宋元两代兴衰治乱的情况,得出了自己的建藩理念,即“宋元败亡、在于主弱臣强,宗室无力;
我朝当引以为鉴,广建宗藩,以卫社稷”。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明史 太祖本纪》于是,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太祖先后三次册封诸子(以及侄孙)为亲王,分别在洪武三年、十一年、二十四年(1370年、1378年、1391年),把除皇太子朱标之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册立为王(太祖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未及封王),建亲藩于全国各要地,“众建宗亲、以藩王室”,并设立了“授金册金宝,府置官属,护卫甲士三千人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皆伏而拜谒,不得钧礼”的高规格待遇,作为子孙们在封国内的亲王仪制。
同时,太祖又吸取了汉晋两代宗室亲王建藩后权力过大、实同别立,最后甚至威胁到中枢朝廷、若干宗王在野心膨胀之下举兵反叛的反面教训,特别给子孙后代制定了一套有别于汉唐宋元诸代王朝先例的宗藩制度,并亲自编写了《皇明祖训》,将这些典章仪制一一加以举例、详解、说明,后世子孙们要以其中的规章典仪作为自己就藩后在封国内的日常行为规范,不得有任何违抗,否则就不是自己的子孙。
皇室大宗和地方官员有权“规劝”、甚至“废黜”这些不肖子孙的宗籍和爵禄。
太祖所制定的大明宗藩制度,主要内容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世袭罔替、禁绝四民之业”。
各藩王册封时,不授予实际封国疆土;
不领藩地内的民政大权;
在地方地位尊崇,身份高于任何地方官员或者勋贵;
但不得无故和地方官员往来、结交、聚会,以防相互勾结危害社稷;
宗室爵位世袭,世代享有厚禄,但不得从事士农工商之业,以防“与民争利”。
总而言之,就是亲王们握有军权(仅限太祖时期)、地位崇高,但没有实际封国、也不管理地方民政,在地方上没有实际统治根基,以血缘关系维持高高在上的尊贵地位,作为皇室在地方上的“屏藩”。
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第一次册立皇子为亲王时开始,都会在皇宫奉天殿举行盛大册封礼,皇帝亲自出席,并端坐于奉天殿御座之上接受皇子们的行礼和叩拜,然后亲自授予诸王册宝,再命礼部官员宣读册文。
经过这一整套肃穆而隆重的流程后,皇子们才真正成为大明亲王,将要被“建藩于要地”,从而肩负起“以藩王室、以卫社稷”的重任。
从太祖次子朱樉开始(朱樉是明代第一个正式受册封的亲王),大明藩王的册文都是一模一样的模板,内容是:“唯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日,皇帝制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
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
第某子某某:今命尔为“某王”。
分茅胙土,岂易事哉。
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袛,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
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
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
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
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除了洪武年间太祖册封诸子为亲王时,会有上面“朕起自农民”开始,到“以成大业”结束这一段外,以后的皇子封王册文中就没有了这段内容。
另外,“第某子”和“命尔为某王”的地方也相应改变名称,亲王的宝册也对应改为其王号,其他的内容没有什么差别。
自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第一次建藩开始,大明皇子被册立为亲王、建藩于全国各地的历史贯穿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十七朝,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思宗崇祯帝册立第四子朱慈炤为永王时(这是明朝最后一位被册立为亲王的皇子),大明王朝历代皇帝合计册立亲王八十五位(指首封亲王,后代承袭王爵者不在其内),其中六十四位是实封王爵、二十一位是身后追封,另包括靖江王一位(太祖长兄南昌王后裔,地位高于普通郡王)。
而建文帝次子润怀王朱文圭、隆武帝之弟陈闵王朱聿觨,被追封为亲王时是在南明时期,所以不计入正式追封亲王位数。
太祖在位时期,皇子们被册立为亲王时,天下雄城重镇都还没有任何宗室就封(也来不及就封),所以太祖可以轻轻松松地将交通便利、田土肥沃、地方富庶的重镇封给皇子们作为藩国。
当然,边陲重镇也需要亲王坐镇驻守,才能“外卫边陲,内资夹辅”,所以部分皇子也被封到北方边地,驻守险要军镇、统帅亲卫及当地驻军,抵御并征讨残元鞑靼诸部,消除来自边疆的威胁。
同时,为了消灭在南方的残余元朝势力,及安抚西南诸少数民族,太祖于南方要地也设立了若干强藩,以皇子坐镇,统帅地方军事,起到屏护大明中枢的作用。
这样,在太祖在位时期,当时天下财富、人口都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及南北军事重镇中,都被太祖安排皇子出镇,建立了亲藩封国。
而之后的大明历代皇帝,出于“亲亲之谊”的考虑,也纷纷把自己的儿子、兄弟尽量安排在富庶繁华的地方就藩,以便亲王们“世世皆食岁禄、藩屏国家、以卫宗社”,享尽富贵荣华,悠闲而惬意地过完一生。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皇室子孙们瓜跌繁衍、宗支兴盛,人数越来越多,而大明的国土却并没有扩展多少,这就造成了后世大明皇帝在册封皇子(皇弟)时,不断扩大亲王们建藩时要选择的封国位置,以缓解地方供养亲王的财政压力,大明两京一十三布政使司(京师北直隶、南京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布政使司),最终从来没有亲王曾经建藩的地方,只有福建、贵州两地而已(北直隶曾建燕藩;
南直隶曾建吴(周)藩、徐藩;
浙江曾建吴藩、越藩;
广东曾建淮藩;
广西有靖江藩)。
所以,在明英宗天顺年间以后,大明皇帝所能选择的富庶繁华、人口众多的皇子(皇弟)藩地越来越少。
而之前已经就封的历代亲王们,由于早夭、绝嗣、犯罪、自尽、后裔犯法作乱等原因,被废封或者“省国”的不在少数,这些没有了亲王的旧藩国,大多都是富庶繁华之地,之前的王府也还在,依旧可以使用。
所以,英宗之后的大明皇帝们,在给自己的皇子(或者皇弟)封王建藩时,往往会考虑那些被废弃了的藩王封地,将部分皇子(皇弟)封到这些现成的藩国里,从而节省重复修造王府费用,并在转封后续亲王时,简化手续,把前任已废封亲王的“庄田”直接赐给后任亲王,不必再从民田中划拨,造成费时费力的弊端。
而后封亲王们对于这些因为其他原因被废封、但基本是富庶繁华、物产丰饶,王府还是现成规模的“藩地”,也没有任何好抱怨的,受册封后即可率亲眷侍从等直接“之国”去了。
这样的例子,在整个大明一朝有很多很多。
大明全部六十四位实封亲王,有的少年夭折、只有王号,并没有就藩,也没有实际封国,所以就不再介绍了,其余实封就藩的亲王的藩地和封国延续情况如下:一、太祖位下:秦王朱樉,藩地陕西西安府;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晋王朱棡,藩地山西太原府;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燕王朱棣,藩地旧元国都北平行都司;
后燕王靖难成功,即位称帝,北平改为京师(北直隶),燕藩升为帝系。
周王朱橚,先受封吴王,藩地南直隶(当时称京师,即江苏安徽)苏州府;
但后来太祖考虑到自己曾称“吴王”,而苏州为畿内重镇,不方便建藩,于是改封朱橚为周王,移藩河南开封府。
此后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楚王朱桢,朱桢出生时,太祖正统兵讨伐陈汉,大军包围武昌城。
就在破城前夕,太祖接到第六子出生的消息,大喜,于是许下诺言“儿及长、即以此城封之!”所以朱桢长大后,便因此被册封为楚王,封藩湖广武昌府。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齐王朱博,建藩山东青州府。
永乐四年(1406年),齐王因“残暴不法、心怀怨望”而被废藩,宣德三年(1428年),朱榑与三个儿子“暴卒”,幼子朱贤爀被安置于庐州,后裔都是庶人,一直延续至明末。
潭王朱梓,藩地湖广长沙府。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牵扯进“胡惟庸谋反案”,朱梓惶恐不安,与王妃一起自尽,因无子,潭国除封。
赵王朱杞,三岁时就因病夭折,来不及就藩,没有藩地。
鲁王朱檀,藩地山东兖州府。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蜀王朱椿,建藩四川成都府。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湘王朱柏,藩地湖广荆州府。
建文元年(1399年),朱柏因被诬陷“谋反”,愤而与宫眷家属一同自尽,没有子嗣,湘国除封。
代王朱桂,初封豫王,建藩江西南昌府。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选年长皇子驻守北方,统管地方军务,拱卫社稷,豫王朱桂被改封为代王,移藩山西大同府。
此后代藩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肃王朱楧,初封汉王,建藩陕西汉中府。
与代王朱桂同样的原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汉王朱楧被改封为肃王,移藩甘肃甘州卫(甘肃张掖)。
建文元年(1399年),朱楧上书建文帝,经过批准后,移藩甘肃兰州府。
此后肃藩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辽王朱植,初封卫王,建藩河南开州(河南濮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与朱桂、朱楧的原因一样,朱植被改封为辽王,移藩辽东都司广宁卫(辽宁北镇)。
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诏令,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被建文帝改封于湖广荆州府。
此后辽藩藩国传至隆庆二年(1568年),第八代辽王朱宪?因罪被废为庶人,辽国被废封,辽藩支系未受影响,一直延续至明末。
庆王朱栴,建藩宁夏镇(宁夏银川)。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宁王朱权,初建藩大宁卫。
后参与燕王靖难,燕王靖难成功后,改封朱权至江西南昌府。
正德十四年(1519年),第四代宁王朱宸濠谋反失败被杀,宁国被废封,宁藩未参与谋反的支系不受影响,一直延续至明末。
岷王朱楩,初建藩陕西岷州卫,后移藩于云南府。
建文元年,朱楩被削爵,迁至福建漳州软禁。
靖难成功后,成祖改朱楩藩国为湖广武冈州。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谷王朱橞,建藩宣府镇。
建文元年(1399年),朱橞被建文帝召回京师勤王。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大军围攻南京时,朱橞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因此立下大功,事后被成祖论功行赏,改朱橞藩国为湖广长沙府。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橞因居功自傲、骄横不法,有作乱之心,被成祖粉碎阴谋后废为庶人,谷藩被废封,朱橞子孙都成为庶人。
此后朱橞后裔在弘治年间绝嗣。
韩朱松,初建藩辽东都司开原卫(辽宁开原)。
但朱松幼年时一直留居京师,没有外出就藩。
永乐五年(1407年),朱松在京师去世,至死也没有能够前往藩地就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松的嫡长子朱冲或(火旁)被成祖改封于甘肃平凉府。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沈王朱模,初建藩辽东都司沈阳卫。
但朱模与朱松一样,因年幼也没有出外就藩,一直留居京师。
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改朱模的藩地为山西潞州(山西长治),安排他就封。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安王朱楹,藩地甘肃平凉府。
朱楹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才在兄长兼连襟的成祖安排下前往平凉府就藩。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楹在平凉藩地去世,没有子嗣,安国废封。
之后才有前面所说的:平凉被改封于韩王之子的事情。
唐王朱桱,藩地河南南阳府。
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郢王朱栋,朱栋在永乐六年(1408年)才就藩湖广安陆州(湖北钟祥),永乐十二年(1414年)即去世,没有儿子继承爵位,郢国被除封。
伊王朱?,藩地河南洛阳府。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第六代伊王朱典楧因“暴虐淫恶、无藩臣礼”而被废为庶人,伊藩也被废封。
伊藩小宗支系不受影响,一直延续至明末。
二、兴宗(懿文太子)位下:吴王朱允熥,初建藩浙江杭州府,未就藩。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成祖靖难成功后,降封朱允熥为广泽王,福建漳州安置(不是就封)。
当年年九月又召还,废为庶人,送凤阳高墙禁锢。
永乐十五年(1417年)暴薨。
衡王朱允熞,初建藩湖广衡州府,未就藩。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成祖靖难成功后,降封朱允熞为怀恩王,安置于江西建昌府(不是就封)。
当年年九月和朱允熥一起召还,废为庶人,一并至凤阳高墙禁锢。
永乐十二年(1414年)薨。
徐王朱允熙,初建藩京师(即后来的南直隶)徐州,未就藩。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成祖靖难成功后,降封朱允熙为敷惠王,和其母懿文太子妃(即建文帝吕太后)一起居住于懿文太子陵,为其父懿文太子朱标守墓。
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改封朱允熙为瓯宁王,奉懿文太子之祀。
永乐四年(1406年),朱允熙居所突发大火,他躲避不及,被大火烧死。
附:建文帝位下:长子、皇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次子朱文圭被软禁五十余年,至天顺时期才释放,不久即去世,其“润怀王”的王号是在南明时追封,所以不再计入。
三、成祖位下:汉王朱高煦,永乐二年(1404年)建藩云南府,不肯前往,还大发牢骚“我何罪、斥我于万里之外!”,之后成祖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封其到山东青州府,依旧不肯就封,一定要留在京师。
成祖疑心他有夺嫡之心,于是下诏催他就藩,并改封汉藩封国为山东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高煦在万般无奈之下才前往乐安州就国。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造反,最终被宣宗粉碎,朱高煦被废为庶人、押回京师关押,汉藩被废封。
此后朱高煦因在软禁期间对宣宗不敬,连同诸子一起被诛杀,汉藩绝嗣。
赵王朱高燧,成祖登基之后未立即赐予朱高燧藩地,而是让他留居之前的燕藩北平府,作为当地最高军政首脑,守护起家的基业。
此后终永乐一朝,朱高燧都没有到封国去,一直留在京师。
直到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即位后,才正式将河南彰德府作为朱高燧的封国,安排他就藩。
此后赵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四、仁宗位下:郑王朱瞻埈,初建藩陕西凤翔府,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
正统八年(1443年),英宗下诏移郑藩于河南怀庆府。
此后郑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越王朱瞻墉,建藩浙江衢州府,但他一生都在京师举止,没有就藩。
正统四年(1439年),朱瞻墉在京师薨逝,没有子嗣,越国被废封。
襄王朱瞻墡,初建藩湖广长沙府,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
正统元年(1436年),移藩湖广襄阳府。
此后襄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荆王朱瞻堈,初建藩江西建昌府(江西南城),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
正统十年(1445年),移藩至湖广蕲州(湖北蕲春)。
此后荆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淮王朱瞻墺,初建广东韶州府(广东韶关),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
正统元年(1436年),因韶关“多瘴疠”,朱瞻墺上书英宗请求移藩。
经英宗同意后,移藩至江西饶州府(江西鄱阳)。
此后淮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滕王朱瞻垲,初建藩云南府,但他在洪熙元年(1425年)就去世了,年仅十六岁,也没有留下子嗣。
于是其兄宣宗(这个时候仁宗刚刚驾崩)将他安葬在京师西山,腾国被废封。
梁王朱瞻垍,建藩湖广安陆州(湖北钟祥市),宣德四年(1429年)就籓。
正统六年(1441年),朱瞻垍在安陆病逝,没有子嗣,梁国被废封。
卫王朱瞻埏,初建藩河南怀庆府,但因为年幼多病,一直没有就藩,留居于京师。
宣宗、英宗对他都十分喜爱和关照。
正统四年(1439年),朱瞻埏在京师薨逝,没有儿子,卫国因此被除封。
而怀庆府中那座早就修造好的卫王府,在四年后被英宗赐予改封于此的二叔、郑王朱瞻埈,易名为郑王府。
五、宣宗位下:郕王朱祁钰,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在位时,一直没有封王,只是皇子身份。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
当年二月,英宗(实际上是摄政的太皇太后张氏)册封皇弟朱祁钰为郕王,但因其年幼(当年只有七岁),所以没有遣其出外就国,而是“奉藩京师”,就是留在京师居住。
按照朱祁钰“郕王”的封号来看,他将来的建藩地,应该是山东济宁府(济宁府汶上县,就是古郕国所在)。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里就不再细述,十四年后,“土木之变”发生,英宗被瓦剌俘获,郕王朱祁钰在危急时刻被群臣奏请孙太后同意后,承袭帝位,成为大明新帝,即明代宗(景帝),郕藩升为帝系。
六、英宗位下:德王朱见潾,初名朱见清,景泰三年(1452年)被叔父景帝朱祁钰封为荣王,不过没有确立藩国所在地。
天顺元年(1457年),太上皇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登帝位后,改封朱见清为德王,改名朱见潾,并建藩山东济南府德州。
之后,移藩济南府历城县(即济南城,历城县是济南府首县,县治就在济南府城内)。
成化三年(1467年),德王朱见潾就藩济南府。
此后德藩藩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秀王朱见澍,建藩河南汝宁府。
朱见澍于成化六年(1470年)正式就藩,但成化八年(1472年)就薨逝了,年仅二十一岁,没有儿子,秀国因此被废封,朱见澍也没有葬在汝宁,而是送回京师安葬于京师西山。
崇王朱见泽,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时封为崇王,但没有确定藩地。
成化十年(1474年),朱见泽已经长大,需要出外就国,这个时候,因为他五哥秀王朱见澍薨逝于封国河南汝宁府,又没有儿子,秀国因此被废封,但是秀王府依旧保存完好,所以朱见泽的长兄宪宗朱见深顺势就把六弟朱见泽封到河南汝宁府就藩,以节省修造王府的费用和方便额外划拨王庄的手续。
就这样,朱见泽在成化十年(1474年)接收了五哥秀王朱见澍的旧藩地,正式就藩于河南汝宁府。
此后崇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吉王朱见浚,天顺元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朱见浚被英宗册封为吉王,建藩湖广长沙府。
成化十三年(1477年),朱见浚正式就藩长沙府。
此后吉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徽王朱见沛,成化二年(1466年),朱见沛被册封为徽王,建藩河南钧州(河南禹州),成化十七年(1481年),朱见沛就藩钧州。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第四代徽王朱载埨因罪被废为庶人,徽国被废封,徽藩小宗不受影响,继续传承至明末。
七、代宗位下:代宗景泰帝仅仅只有怀献太子(怀献世子)朱见济一个儿子,朱见济在景泰四年(1453年)夭折后,代宗再也没生出儿子,所以无可建藩。
这也是将来“夺门之变”之所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宪宗位下:兴王朱祐杬,建藩湖广安陆州(湖北钟祥)。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朱祐杬之子朱厚熜被迎入京师继承大统,即嘉靖帝,兴藩升为帝系。
岐王朱祐棆,建藩湖广德安府(湖北安陆)。
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弘治十四年(1501年)朱祐棆去世,没有儿子,岐国除封。
益王朱祐槟,建藩江西建昌府(江西南城)。
此后益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衡王朱祐楎,建藩山东青州府。
此后衡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雍王朱祐枟,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雍王,建藩湖广衡州府(湖南衡阳),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藩。
正德二年(1507年)朱祐枟去世,没有儿子,雍国除封。
寿王朱祐榰,弘治四年(1491年)封寿王,建藩四川保宁府(四川阆中)。
弘治十一年(1498年)正式就藩保宁,正德元年(1505年),移藩湖广德安府。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朱祐榰去世,没有子嗣继位,寿国除封。
汝王朱祐梈,建藩河南卫辉府。
弘治十四年(1501年),朱祐梈就藩卫辉府,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去世,没有儿子,汝国除封。
泾王朱祐橓,弘治四年(1491年)朱祐橓封泾王,建藩山东沂州(山东临沂),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式就藩,嘉靖十六年(1537年)朱祐橓薨逝,其独子朱厚烇还来不及袭封就去世了,泾国因此被除封。
荣王朱祐枢,建藩湖广常德府。
此后荣国传至明末,未移藩。
申王朱祐楷,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为申王,建藩四川叙州(四川宜宾),不过因为年幼,没有立即就藩,而是暂居京师。
弘治十六年(1503年),朱祐楷还来不及就藩就在京师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申国因此废封。
九、孝宗、武宗位下孝宗只有武宗一个儿子长大成人,承袭大统;
而武宗一生无子。
因此孝宗、武宗两代无藩可建。
十、世宗位下:裕王朱载坖(即穆宗),朱载坖在庄敬太子朱载壡去世后,被当做事实上的皇储,但是没有储君名份,之后也一直没有外出就藩,而是留居京师。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世宗驾崩后,朱载坖继承大统,登基称帝,即明穆宗。
景王朱载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才出宫居住,但是没有建藩,而是住在京师藩邸之中,隐隐有和兄长裕王朱载坖争夺皇储的意思。
直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世宗为了杜绝朝野非议,才安排朱载圳出外就藩,建藩于湖广德安府(湖北安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朱载圳死于德安王府中,没有留下儿子,景国被废封。
十一、穆宗位下:潞王朱翊鏐,隆庆四年(1570年),朱翊鏐刚满两岁就受封为潞王,此后留居居京师二十年,被生母李太后和皇兄神宗朱翊钧纵容无度、恩宠加身。
万历十七年(1589年),朱翊鏐二十二岁时,神宗为安排弟弟就藩之事,挑选了湖广衡州府和河南卫辉府两地让他选择,朱翊鏐回答“臣愿就近,庶几咫尺天颜”,选择了河南卫辉府作为藩地,当年正式就藩。
此后潞藩传到了朱翊鏐的儿子朱常淓手中。
弘光元年(1645年),朱常淓在杭州向南下的清军投降,潞国灭亡。
十二、神宗位下:福王朱常洵,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洵被册立为福王,一度还曾经无限接近皇储之位。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国本之争”中落败后,朱常洵才被神宗建藩于河南洛阳府,当年就藩。
崇祯十四年(1641年),农民起义军攻陷洛阳,朱常洵被杀,其子朱由崧承袭王位。
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帝在京师自尽殉国后,福王朱由崧被南方明朝大臣拥立为帝,继承大统,即南明弘光帝。
福藩升为帝系。
瑞王朱常浩,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浩被册封为瑞王,建藩陕西汉中府,天启七年(1627年),正式就藩汉中。
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民起义军占领陕西,分兵攻占各处州府,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难,于重庆暂居。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攻破重庆,朱常浩被俘后遇害,瑞国灭亡。
惠王朱常润,万历末年受封为惠王,建藩湖广荆州府,但没有立即就藩,而是居住于京师。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常润才前往荆州府就藩。
崇祯十四年(1641年),农民起义军征战至湖广,在湖广的明朝藩王们或被杀,或逃亡,其中朱常润也逃离荆州藩地,躲避农民军的兵锋,先后在衡州府、绍兴府暂住。
此后农民军攻克京师,崇祯帝自尽,清军入关,并南下攻打南明政权。
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朱常润在绍兴向清军投降,于顺治三年(1646年)被清军杀害,惠国灭亡。
桂王朱常瀛,万历末年,朱常瀛受封为桂王,建藩湖广衡州府,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正式就藩。
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民起义军攻陷衡州,朱常瀛逃往广西梧州避难。
弘光元年(1645年)十一月,朱常瀛病逝于梧州,第三子朱由楥承承袭王位。
不久后朱由楥也病重去世,朱常瀛第四子朱由榔继承桂王王爵。
永历元年(1647年),朱由榔被南明大臣拥立为皇帝,即南明永历帝,桂藩升为帝系。
朱常瀛是最后一位到封国就藩的大明亲王。
十三、光宗位下:信王朱由检(即思宗),朱由检在天启二年(1622年),被皇兄熹宗皇帝朱由校封为信王,但是没有出外就藩,而是留居京师。
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驾崩,没有留下儿子,朱由检以熹宗唯一在世弟弟的身份承袭大统,登基称帝,即明思宗崇祯帝。
信藩升为帝系。
十四、思宗位下: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崇祯十四年、十五年(1641、1642年),朱慈炯、朱慈炤分别被册封为定王、永王,但当时一来是皇子年幼,未及就藩,二来是天下已经大乱,农民起义军势头不可阻挡,没有建藩的条件,所以朱慈炯、朱慈炤空有王号,没有藩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攻陷京师,崇祯帝自尽殉国,朱慈炯、朱慈炤和大哥皇太子朱慈烺一起被农民军俘获,大明皇子封王建藩的历史,就此终结。
综上所述,在全部实封就国的大明亲王中,有着重复建藩封地的藩国分别是:山东青州府:建齐藩(齐王朱榑、废藩)、汉藩(汉王朱高煦、未就藩)、衡藩(衡王朱祐楎)湖广长沙府:建潭藩(潭王朱梓、废藩)、谷藩(谷王朱橞、废藩)、襄藩(襄王朱瞻墡、移藩)、吉藩(吉王朱见浚)湖广荆州府:建湘藩(湘王朱柏、除封)、辽藩(辽王朱植、废藩)、惠藩(惠王朱常润)江西南昌府:建豫藩(即代王朱桂、移藩)、宁藩(宁王朱权、废藩)陕西汉中府:建汉藩(即肃王朱楧、移藩)、瑞藩(瑞王朱常浩)甘肃平凉府:建安藩(安王朱楹、除封)、韩藩(韩王朱冲或(火旁))湖广安陆州(湖北钟祥):建郢藩(郢王朱栋、除封)、梁藩(梁王朱瞻垍、除封)、兴藩(兴王朱佑杬、帝系)河南洛阳府:建伊藩(伊王朱?、废藩)、福藩(福王朱常洵、南明帝系)云南府:建岷藩(岷王朱楩、移藩)、汉藩(汉王朱高煦、未就藩)、滕藩(滕王朱瞻垲、除封)湖广衡州府:建衡藩(衡王朱允熞,废藩)、雍藩(雍王朱祐枟、除封)、桂藩(桂王朱常瀛、南明帝系)河南怀庆府:建卫藩(卫王朱瞻埏、除封)、郑藩(郑王朱瞻埈)江西建昌府:建荆藩(荆王朱瞻堈、移藩)、益藩(益王朱祐槟)河南汝宁府:建秀藩(秀王朱见澍、除封)、崇藩(崇王朱见泽)湖广德安府(湖北安陆):建岐藩(岐王朱祐棆、除封)、寿藩(寿王朱祐榰、自四川保宁府移藩至此、除封)、景藩(景王朱载圳、除封)河南卫辉府:建汝藩(汝王朱祐梈、除封)、潞藩(潞王朱翊鏐)以上,就是大明历代实封就国的亲王们,重复建藩的情况一览,其中湖广长沙府因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富饶、兼有鱼米之利的原因,先后被四次建藩,是大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中,亲藩就国次数最多的地方,而湖广荆州府、德安府、衡州府、安陆州等地,也都是大明皇帝重复建藩时的首选之地,都曾经多次安排皇子(皇弟)亲王就藩于此,“湖广熟、天下足”,两湖出产丰饶、地方富庶、鱼米之乡的赞誉,确实名不虚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