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何不重用薛岳、孙立人这些抗日名将

解放战争中,蒋介石不重用薛岳、孙立人,完全是薛、孙二人自己造就的,换你是蒋介石,也可能大概率不重用这二位。
为何如此说呢?
我们通过两人的履历,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来揭开蒋介石不重用薛、孙二人的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何不重用薛岳?
1、薛岳曾经的辉煌薛岳,被人称为老虎仔,打仗还是有一套的,在内战时期,就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名悍将。
红军长征时,薛岳就和“猎狗”一样,在蒋介石的安排下,死追不放,直到红军过了大渡河,薛岳才消停了。
抗日战争开始后,薛岳那是相当受重用,被任命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下面有阮肇昌的第69军,叶肇的第66军、周碞[zhōu yán]的第75军和吴奇伟的第4军。
1937的10月28日开始,薛岳的第十九集团军和日本人在竹园村展开了激战,虽然给了敌人重创,但同时,自己方也牺牲惨重,生存者只有十之二三。
一群中华好儿郎,就此为国捐躯。
而薛岳的硬朗,让国民党政府从上至下赞赏。
1938年5月,薛岳调到了第一战区担任第一兵团司令,这次,薛岳带领的军队更多了,旗下有王牌第74军,还有第71军、64军、8军,以及第三集团军、新编第三十五、八十八师的和二六四旅,薛岳带领这些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兰封会战。
但这一战,薛岳的发挥一般,整体战役,国军也发挥一般,就像蒋介石所说:“兰封附近之敌,最多不过五六千之数,而我以12师兵力围攻不克,不仅部队复杂,彼此推诿,溃败可虞;
即使攻克,在战史上亦为一千古笑柄。
”薛岳在抗日战争中,最出色的发挥,就是“四次长沙会战”,作为第九战区的司令长官(第一次长沙会战时是代司令)和敌人对抗四次,三胜一负。
根据对外披露的资料,在薛岳的指挥下,在四次长沙战役中,日军伤亡达到了12万左右,再加上其它战役,薛岳被誉为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估计,这个荣誉,薛岳是可以纳入囊中的,相对而言,比他制造更多“日军伤亡”的中国将领,基本是没有的。
如果,抗战结束,一切归于平静,中国彻底走向和平,那么,薛岳的辉煌就会定格在最高端了。
但是,还有解放战争,这三年多的战争,让薛岳大失颜面,蒋介石就此不再重用他。
2、薛岳在解放战争中,前期表现太弱,被蒋介石束之高阁1946年6月,抗战结束还不到一年,蒋介石就撕破脸了,要吞了解放军。
在蒋介石等人看来,薛岳是可以重用的,因此,让薛岳担任了徐州“绥署”主任。
在此,薛岳根据国民党“南北会师,占领山东,打通津浦线”的方针,启动了侵犯鲁南的战疫。
而很不巧,陈毅、粟裕成了他的对手了,于是,薛岳开始成为粟裕的背景布。
鲁南战疫,薛岳败得一塌糊涂,伤亡17500,被俘36030,旗下旅长戴之奇自杀,26师全军覆没,第1快速纵队被灭,师长马励武和参谋长被俘虏。
短短半年时间,薛岳名声扫地,被直接打懵了。
其后,薛岳在其位,总体指挥权却归了老上级陈诚。
而在陈诚整体协调下,在李仙洲具体带兵下,发生了那个著名的“莱芜战役”,国军伤亡6万。
气得王耀武大骂:“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1947年3月3日,蒋介石见薛岳“指挥无力,名声低落”,将其“绥署”主任撤销,薛岳一世英名就此折了一半,没有了翻身的机会了。
薛岳的高光时刻就是在抗战期间,解放战争期间的老薛,表现差强人意,老蒋对他失望了,因此没有再重用。
直到后期的保卫海南岛的战役,薛岳才有了最后的出头机会,不过,依然被对手吊打,他在海南岛建立的“伯陵防线”,很快被韩先楚等人打穿。
一句话,解放战争一开始,蒋介石就重用了薛岳,但其表现并不竟如人意,最后老蒋撤了他的职,几乎没有再重用。
解放战争期间,孙立人为何没被重用?
1、孙立人很受英美喜欢,在缅甸战场表现不错孙立人很出众,毕业于清华,曾经还是学校篮球队的,身材高大,长相潇洒。
后来,孙立人去美国留学,本来学的是“土木工程”,后来学了军事,毕业院校就是美国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孙立人刚回国之后,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今国立政治大学),任中尉军训队长。
说白了,他用他出众的口才,帮助国民党训练军官。
但不甘寂寞的孙立人,后来就加入了宋子文领导的税警总团。
这 税警总团不可小觑,装备相当出色,战力不俗,这成为了孙立人军事生涯的重要节点。
抗战开始后,税警总团作为一个旅,参与了战争,孙立人在开战不久后,经过浴血奋战,全身13处受伤,一度生命垂危,在宋子文的协调下,送到了香港,找名医治疗。
孙立人很幸运,活了过来。
在1938年2月,参与了保卫武汉的战争,立下功劳,就此被重视。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孙立人率领38师来到了缅甸,在仁安羌之战中,孙立人率领1千左右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7000左右的友军,就此轰动全球。
孙立人成了英美军人眼中的英雄。
但还未结束,这仅仅是开始。
1942年8月,远征军到了缅甸边界处的印度,远征军就此称为“中国驻印军”。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孙立人的新38师表现太出色,1943年10月29日,占领新平洋;
两个月后,攻占于邦。
1944年2月,孙立人攻克太白加。
当年3月9日,孙立人带队和日本“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过招,让其死伤过半。
其后,孙立人继续书写自己的“神话”,到1945年3月底,第二次缅甸战役结束时,孙立人已经当了近一年的新一军军长了,妥妥的中将。
孙立人在缅甸期间,因为战绩,收到了各种奖章,含金量最高的就是罗斯福总统颁发的丰功勋章,这让他非常的自豪。
2、解放战争期间,孙立人的表现确实不行解放战争打响后,孙立人到了东北,辅佐杜聿明。
但是,这家伙仗着在远征军时有些战功,心高气傲,目中无人,对于杜聿明等人,完全不放在眼里,配合度极差。
碰到这样一个人,该怎么办呢?
杜聿明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滚蛋。
黄埔系的杜聿明,孙立人都不看在眼里,那么其他黄埔系将领,又会怎么看他呢?
自然,对于孙立人这号,黄埔系的人是非常反感的,而地方军里面,孙立人也很难插进去。
1947年8月,从东北回来后,孙立人被任命为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这任命很有意思,蒋介石很明显德表达了自己的主张:这小子练兵可以。
1947年11月,蒋介石打发孙立人去台湾了,在台湾进行练兵工作。
这一练兵,孙立人再也没有回到战场当中来。
总而言之,孙立人作为抗日将领,没有在解放战场完全重用,还是因为他为人自傲,处理不好关系,和长官老是唱反调,这样的人,谁愿意一起打仗?
不过,孙立人的人生堪称神奇,在练了近两年兵后,在1949年9月1日,成为了台湾防务司令,而金门战役中,虽然孙立人不是现场指挥,但多少有着他的影子。
这么一个人,解放战争中未被重用,但在1950年,接任了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
这算是另一种重用吧!不过没重用几年,就发生了著名的“孙立人事件”,蒋介石质疑孙立人要兵变,从此,孙立人开始了长达33年的软禁生活,1988年得到自由,1990年逝世,享年89岁。
回到开头,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何不重用薛岳和孙立人?
薛岳,打了几次败仗,蒋介石没有耐心等待,所以解职了。
其后,未得到重用,直到海南岛战役;
孙立人未被重用,纯粹就是与人配合的问题,欧美那一套,在国军当中吃不开,所以,老蒋宁愿他去练兵,也不愿意把他放到战场上。

参考:
第一道任命是山东省主席兼绥靖主任,第二道和第三道任命是陈诚亲自带来的,分别是陆军总司令和海军总司令,薛伯陵皆不受。
第四道任命是指挥30个整编师45万大军的“徐州绥靖公署”主任,作战序列中包括整74师、整11师、整83师、整25师等等这样的王牌精锐,还被允许带着粤系小弟吴奇伟、欧震等联袂上任,这难道还不算重用?
那就是对解放战争历史了解的不够清晰了。
(薛岳)抗战胜利后,鉴于第九战区在长衡会战中打得真心不怎么样,湖南和长沙地区的对日受降,重庆军事委员会安排给了后起之秀王耀武和他的第四方面军,而薛岳只能委屈点前往南昌受降。
并且日本人投降以后,第九战区所属的湖南、江西地区已经无仗可打,亦非国共军队的对峙地区,再加上薛岳在抗战后期各方面表现都差强人意(还有拥兵自立的传闻),因此第九战区被裁撤。
所以忙活完南昌受降之后,薛岳避往上海闲居,总体而言,他在蒋军将领中还算能打的,粟裕将军的评价是“作战尚能主动”,所以当内战一触即发之际,老蒋还是想用用他。
此时华东地区蒋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徐州绥靖公署”是由原第三战区改编的,原司令长官顾祝同即成为绥署主任,这是老蒋的铁杆嫡系,当然无人能够取代,于是老蒋打算将薛岳派往山东跟陈老总的山东军区过招,薛岳认为辖区兵少将寡,不受,后来才改派王耀武到职。
(参谋总长陈诚)1946年初,“参谋总长”陈诚带着老蒋的意思两次到沪拜访薛岳,第一次请他出任陆军总司令,这个职务是一个不带兵而主管陆军军政的军种司令,薛岳感觉没啥意思,婉拒。
陈诚还是挺照顾这个自己一手保举出来的抗日名将,第二次见面时提出,可以辞去海军总司令的兼职交给薛岳,后者苦笑说:“我没当过一天海军,如何能当海军司令”?
说一千道一万,薛岳还是对没有兵权的职务不感兴趣。
直到当年5月间,华东地区的军事局势已经非常紧张,而顾祝同又将调任陆军总司令,老蒋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坐镇徐州,乃亲自召见薛岳,当面下命令说:“共军将来一旦渡江,你想闲居上海也不可能了,为了党国的生存,我命令你到徐州接替顾祝同”。
同时又答应了薛岳的一堆条件,比如带些粤系将领、比如有较大指挥空间等等要求,于是薛岳走马上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一职。
(孙立人)实际上,薛岳在任职之初,是很给华东我军造成了一些麻烦的,从1946年7月起,薛岳指挥大批蒋军分三路扑向淮南、淮北和苏中解放区,由于我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尚未联合作战,在这一时期连战不利。
比如山东野战军的泗县战斗失利、华中野战军两淮战役失利,均发生在薛岳任内,张灵甫整74师最猖狂的阶段,就是连克淮阴、淮安等城,而他的顶头上司正是薛岳。
1946年7月徐州绥署的作战系列是:主任薛岳、副主任李品仙、吴奇伟、冯治安、汤恩伯、李延年,下辖第一绥靖区(李默庵)、第二绥靖区(王耀武)、第三绥靖区(冯治安)和第八绥靖区(夏威),同时绥署直接指挥七个整编师(或军)。
而整74师、整25师、整83师、整49师和第十九集团军的三个整编师,都隶属于李默庵绥区,所以说,蒋军在这一时期能够占点便宜,薛岳肯定是卖了力气的。
(陈诚和王耀武)不过薛岳马上就倒了两个大霉,第一是粟裕将军开始统一指挥两个野战军作战,成为了他最大的“克星”,1946年12月的宿北战役,我军干净利落地全歼戴之奇整编第69师,上到中将师长下到伙夫20000余人无一漏网,老蒋嫡系将领戴之奇兵败自杀。
1947年元旦,我军再歼马励武整编第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刚刚组建的华东野战军一下子有了自己的特种兵纵队,而如此惨重的损失,立马震动了南京。
然后薛岳就触了第二个霉头,在连续丢了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后,老蒋对他的指挥能力严重质疑,遂命陈诚以参谋总长的身份亲往徐州督战,这就纯粹属于帮倒忙了,因为陈诚的大兵团指挥能力更菜,偏巧他又是薛岳的“恩公”加上级,所以陈诚一到徐州,基本就把薛岳给架空了。
在陈诚乃至老蒋越过薛岳的瞎指挥之下,1947年2月,第二绥区主力李仙洲兵团近6万人在莱芜战役中被全歼,王耀武哭晕在济南的厕所里:五万多头猪吗?
(杜聿明到东北)如此大败,老蒋严重气急败坏,可是又不能处分自己的头号亲信陈诚(丫主动申请去东北挽回面子),那就只能拿薛岳当替罪羊。
1947年3月3日,薛岳因“指挥无力、名声低落”的罪名被解除了徐州绥署主任的职务,转任有职无权的“国民政府参军长”,从此坐了冷板凳。
这一坐就是小两年,直到南京政权风雨飘摇的1949年1月,才重新被起用为粤省主席以及后来的海南防卫总司令,结果又碰见了纵横天下的第四野战军,一败广东二败琼岛,灰溜溜逃台去者。
所以结论很清楚,薛岳在解放战争中也曾经被“重用”过,但是一来对手都是我军战神级的人物,高下立判;
二来也是给陈诚当了挡箭牌和替罪羊,通俗点说,娃是好娃,就是命苦。
孙立人的情况有点复杂,在新一军划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辖下进入东北之初,孙立人也是威风过一阵子的,1946年5月10日,孙立人赶回东北率领新一军攻入四平,九天以后坐着第一辆坦克冲进长春,旋即就任长春警备司令,1947年4月再晋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职,难道不算“重用”?
但问题是,一旦101缓过手来,孙立人也不是对手,东野仅仅两下江南,新一军就丢了三个整团。
打不过东北野战军,孙立人就埋怨杜聿明指挥无方,多次越级直接请示老蒋实施行动,包括增援海城一役也是如此,由于新一军无视杜聿明的命令姗姗来迟,直接促成了滇军184师的起义,上下级关系更是势同水火。
杜聿明那是黄埔嫡系,孙立人却是留美出身,双方水火不容的时候,老蒋选择哪一个不言而喻,因此孙立人被明升暗降夺去了兵权,新一军由黄埔四期的潘裕昆接掌。
(孙立人进入长春)所以孙立人折戟东北,不完全是因为非黄埔嫡系,很重要的原因是从1947年以后作战毫无建树,让老蒋失去了对他的信心和耐心,再加上孙立人生性桀骜不善交际,跟东北蒋军系统的将领们关系也弄得非常紧张,老蒋将他调离东北也是无奈之举,要一人还是一群,这个没有悬念。
其实还有一个幕后的因素,当战争即将进入大兵团决战的阶段,原远征军主力究竟谁来带,孙立人和廖耀湘只能选择留一个。
1947年8月,孙立人调升陆军副总司令兼训练部司令,三个月后迁台编练新兵,成为50年代初期在台兵权最重的将领之一,怎么也不算“弃用”吧?
跟美国人走得太近以及被诬兵变,那都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跟东北战场的表现没有关系。
而孙立人黯然离开东北,简单点说,孩子是好孩子,就是性格有点缺陷,另外也实在是撞到了罕见的对手。
薛岳后来在海南搞了个“伯陵防线”,陆海空军立体防御都未能挡住的威武之师,他孙立人就行了?

参考:
孙立人的所谓抗日名将的名声,大多数是英美吹起来的,国军不可能这么吹。
国军不但不这么吹,而且即便是在孙立人被常公在台湾软禁之前,国军高层对孙立人也并不感冒。
孙立人的部队来自税警总团,税警总团是在抗战之前由宋子文建立起来的部队,但并不归国军的正常军队序列管理。
而且,在抗战之前,国军中央军部队大多数是中正式步枪,少部分有德械装备,而税警总团是美式装备,但以轻武器为主。
孙立人之所以被重用,也是因为他是当时国军将领中少有的留学美国的人。
因为当时国军将领中正在重点培养的将领,大多数都是留学德国和法国的,比如廖耀湘留学于法国,黄维留学于法国,邱清泉留学于德国,蒋纬国也是在德国学习。
但孙立人却是在美国留学的,显得非常的非主流。
原因也很简单,在全面抗战之前,和民国政府关系最好的就是德国,而不是美国,美国这时候在东亚最重要的盟友还是日本。
在抗战爆发之后,税警总团也奉命参战,之后被改编为国军正规部队,孙立人被任命为新编三十八师师长,编入了张轸任军长的第66军,并且奉命入缅参战。
但在入缅之后,张轸实际上就没有指挥过孙立人,而是直接被杜聿明拉到了中路去作战,直接受杜聿明和史迪威指挥。
一直到远征军惨败回国,张轸也没有指挥过孙立人。
孙立人赖以成名的仁安羌解围战,与其说是孙立人厉害,不如说是英国人拉胯。
英军七千多人撤退途中,被一千人左右的日军奔袭,抢先占领了桥头,于是英军连忙呼救,说自己被包围了。
英军斯利姆中将先找罗卓英,又找史迪威,要求中国远征军派兵增援,最后直接找到了孙立人。
杜聿明实际上是反对的,但孙立人二话不说,就去帮英国人解围了,之后一直护送英国人撤退到印度境内。
所以说,与其说是孙立人的功劳大,不如说是对英美来说,孙立人的态度更好,表现得更加亲美,所以博得了英美的好感,而杜聿明、廖耀湘等人在远征军战败之后,并没有按照英国人的要求,直接退往印度,而是按照重庆军委会的命令,翻越荒无人迹的缅北原始森林野人山回国。
加上杜聿明和史迪威在缅甸时龃龉不断,所以史迪威对杜聿明印象不好。
就是这点功劳,看上去让英美对孙立人刮目相看,感恩戴德。
抗战结束之后,内战马上就要开始了,远征军系统的部队包括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五十三军、五十四军等部队,都先后开往东北参战,但孙立人却并未随军前往东北,而是跑英国接受勋章去了。
孙立人去英国倒是经过了军委会批准,但在英国接受完勋章,并未回国,而是又未经批准直接去了美国。
等到孙立人在英国、美国晃了一大圈回到国内的时候,东北战场上大势已定,四平之战国军大胜,解放军下决心放开大路、占领两厢,不仅放弃了四平,而且连长春的都放弃了,直接撤退到了松花江以北,与国军隔松花江对峙。
新一军也一直在杜聿明和郑洞国的指挥下参战,表现还不错。
四平之战前,杜聿明生病,到北平做手术,临时推荐郑洞国代理指挥。
等到杜聿明病愈返回前线时,孙立人也已经回到了部队。
杜聿明一到前线,郑洞国就跟杜聿明抱怨说,孙立人回来之前,新一军指挥还没什么问题,孙立人一回来,新一军就不好指挥了,分配个任务就推三阻四,不肯老老实实执行,非要和新六军的廖耀湘争装备、争功劳。
四平之战中,新一军和新六军、七十一军并肩作战,但孙立人非认为新一军是主攻,打下四平是新一军的功劳。
战后,杜聿明决心进占长春,命令新一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分路追击,新六军的任务是占领长春,而新一军则是保障侧翼,向松花江方向警戒。
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在前线指挥的郑洞国磨破了嘴皮子,孙立人还是按兵不动。
杜聿明赶到前线后,责问新一军为什么不执行命令。
孙立人当即就和杜聿明正面杠起来了,如果我往前追击,碰到解放军埋伏怎么办?
杜聿明说,你这是没有军事常识,解放军已经撤走了,怎么可能在那里有埋伏?
孙立人还是坚持不肯,杜聿明只好强行命令追击,并表示如果遇到解放军伏击,出了问题由他负责。
结果孙立人还是拖拖拉拉,没有按时行动,导致新六军孤军冒进,在侧翼安全缺乏保障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占长春了。
如果东北解放军这时候情报准确,得到这个消息,杀一个回马枪,已经进占长春的新六军孤军冒进,就得吃大亏。
所幸此时解放军情报并不准确,没有得到这个消息,新六军才没有遭到损失。
在海城之战时,杜聿明发掘60军184师孤立在海城,正在被围攻,有被解放军消灭的危险,于是急令新一军前往增援。
孙立人对杜聿明的命令置之不理,杜聿明没办法,只好找到正在沈阳的常公,请他出面督促孙立人出兵,结果孙立人倒是给了常公面子,却磨蹭了几天,等到新一军出动的时候,184师孤立无援,师长潘朔端走投无路,只好起义了,加入了解放军,成为东北战场第一个起义的部队。
就这样一个人,却被许多果粉硬生生的吹成了抗日名将,其中更是演绎出了在缅甸的各种传奇故事,完全不顾常公的感受。
所以,杜聿明之后逐步将孙立人排挤出了东北,被常公调往后方练兵,不再在一线担任指挥。

参考:
薛岳水平一般。
孙立人水平当然是很高的。
也是美军高级将领最钦佩的国军将领。
但是他天生桀骜,和黄埔系不合。
另外和杜聿明有矛盾,导致部队受到很大影响。
比如用新一军守备五百里战线。
导致部分团营损失。
杜当然是存心给孙氏穿小鞋。
东北出现危机时。
杜又推诿给孙。
到47年三月,两个人矛盾已经无法化解。
于是四月孙被免新一军军长职务。
随后孙离开返回南京控诉杜瞎指挥,这个周期大概两个月。
到六月发生了71军守四平之战。
蒋发现杜完全不行,就让陈诚接班。
杜以自己需要治病为由离开。
七月,蒋任命孙为新军总司令。
负责建设新军。
新一军损失大于新六军。
原因是杜一直让新六在沈阳待着。
而46年6月-8月。
新一军从长春调到辽南鞍山和本溪。
此时新六军在长春。
8月时,杜感觉新六军距离北满太近。
不安全。
又把新六军和新一军互换防区。
杜氏玩弄权术的手段可见一斑。
有这种关系。
还能打仗吗?
杜曾经对十三军石觉讲。
怎么摆(部署)是我的事。
打输了要追究你的责任。
因为这话。
石觉对其评价很低。
说杜根本没有指挥大军能力。
纯粹私心自用,玩弄权术。
在长春时,孙建立了三个暂编师。
分别是暂53,暂56,暂61(只有两个团)。
后来陈诚扩编时。
新30和50师和暂53师合编新一军。
暂56,暂61,新38合编新七军。
当时孙立人给陈诚电报,要求远征军三个师不要分开。
新一军和新七军要同进同退。
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后来47年底。
陈诚组织沈阳会战。
将长春新一军南调沈阳。
而当时没打算放弃长春。
于是留下新七军继续守备长春。
这制造了后来的辽沈战役悲剧。
新一军缺乏主力新三十八师以后,缺乏战力。
廖耀湘当然水平很差。
据郑庭笈讲。
廖没有经验。
只是图上作业水平高被上级青睐。

参考:
因为蒋介石比谁都清楚,所谓薜岳、孙立人、张灵甫等等这些“抗日名将”,是吹牛逼吹出来的,根本不靠谱!抗日战争,共产党与国民党各消灭日军约四十余万,而消灭伪军,共产党约一百一十余万,国民党为零。
八路军一个集团军三万余人的战绩,远超了三百万国军的战绩,且八路军的伤亡是国军的八分之一(四十万对三百余万)。
!抗日战争的奇怪现象:国民党正面战场仅几十个日军俘虏,延安却有三百个!1944年,美国政府在中国战区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现象。
作为抗日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拥有的日军俘虏极少,在重庆仅有几十个。
然而,陕北的延安却有三百多名日军战俘。
这个现象,与国民党吹嘘的“抗日正面战场功劳更大”是非常矛盾的。
其实,八路军俘虏的日军不止三百多名。
据美军赴延安观察团回忆,至1944年7月,中共部队俘虏日军数量已有2470名,只留下了322名,其余大部分战俘都被释放回去了。
相比之下,重庆方面的日军战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移交过来的,国民党军自己俘虏的日军寥寥无几。
1944年7月,美军观察团抵达延安后,接见过当地的日军俘虏们,数字是一个一个数的,所以造不的假。

参考:
国民党有战神吗?
哈哈哈哈哈哈,国民党反动派在其吹嘘的无数个万古良将,无数个战神、无数个大捷声中,从耻辱走向耻辱,从失败走向失败!从执政者到背叛出卖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卖外蒙古、南中国海、妄使西藏、新疆独立、从蒋二世开始搞台独,最后耻辱的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被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
参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无心作战,如果让薛岳,孙立人领兵,结果也是无济于事,二人的资历也未必能指挥的动下边的黄埔系。
蒋介石一直重用黄埔系的将领,因为这些都是他的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心腹。
虽然抗战时期重用了二人,但当时环境不一样,抗日是抵御外辱,民族同仇敌忾,二人还可堪用。
解放战争是内战,蒋介石只只相信自己的人。
派系的因素影响薛岳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护法战争时期,在粤军中一路成长为高级将领。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委以重任,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组织制定长沙会战,首创天炉战法,给日军以重创。
几次长沙会战,虽然成了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但是,手下一帮黄埔系的高级将领有好多不听指挥。
好在当时民族危亡,全国实行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蒋介石严令督促并支持薛岳,勉强指挥的动一帮派系林立的黄埔系将领。
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被保送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
之前在国内没有政治资本,也没有军队履历。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组建远征军,孙立人任38军军长,随远征军赴缅甸抗击日军。
到缅甸后的第一杖,自己率一个团解救一千多被围困的英军,一战成名。
远征军失败后,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命令退回国内,率领军队随英军一起撤退,成建制的保留38军,为日后大反攻保留了有生力量。
薛岳,孙立人,两人都不是黄埔系,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才受重用。
虽然功劳都很大,抗日战争结束后,两人基本被蒋介石闲置,没有部队的真正指挥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已经腐化透顶,大多将领都消极避战,不想打内战。
人人想着升官发财,无心内战。
蒋介石想独裁,那就得指挥自己最信任的黄埔门生。
所以,好多抗日名将,都被雪藏。

参考:
蒋介石为什么在解放战争中不重用薛岳和孙立人呢?其实这个问题是个假命题,如果换成蒋介石为何在解放战争中弃用孙立人和薛岳的话就比较妥当。
薛岳这个人能够受到蒋介石的赏识,真的非常的不容易,薛岳这个广东老虎仔连续站错队,先后跟着李济深和张发奎反蒋。
所以对于蒋介石这个极重门户之见的人来说,这个脑后有反骨的薛岳被打入了另册。
好在号称小委员长的陈诚慧眼识才,向蒋介石力荐薛岳,这才是让薛岳重新进入了蒋介石的视野,为自己的事业打开了一扇门。
蒋介石在用了几次薛岳之后,发现这个小岳岳还真的好用,即插即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在长征中,薛岳率领九万中央军尾随红军,名为追击红军,实为削藩,这就意味着薛岳不仅要在军事上打胜仗,还要在政治上与那些地方实力派,直接交锋。
没有绝对的信任,是不可能承担如此重任的。
薛岳的表现确实也不错,尽管在和红军的战斗中没有打赢几仗,但是在打击地方实力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极大的战果,让蒋介石非常的满意。
在抗日战争时期,薛岳继续得到蒋介石的重用。
在1937年,薛岳指挥十九集团军在竹园村与日军激战。
在此战中,民国岳飞名不虚传,率军给予日寇重创,但是由于我军在兵员素质和装备上的劣势,我军的损失也很大。
1938年,薛岳调任第一兵团司令指挥兰封会战。
但是这一场战役,薛岳的指挥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十几个中央军精锐师围歼一个土肥原师团,愣是吃不下来,反而贻误战机险些被日军反推,用蒋介石的话说就是千古笑柄。
真正让薛岳扬名立万的是长沙会战,薛岳开创性的创造出了天炉战法,让日军屡屡在长沙城下,折戟沉沙。
4次长沙会战,3胜1负,歼敌12万人,日本鬼子称阵亡为玉碎,如果是这样的话,薛岳就是中国战场上最大的粉碎机,是整个中国战场上消灭日军最多的将军。
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仍然对薛岳这个民国岳飞委以重用。
薛岳将军由薛司令变成了徐州绥署薛主任。
薛岳果然军事能力很强,打日本鬼子很有一手,但是当他的对手是中共一流名将战神粟裕的时候,薛岳也不得不甘拜下风,由战场主角沦为背景布。
鲁南战役薛岳败的非常彻底,整场战役总结下来,薛岳的指挥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的亮点,被粟裕算的死死的。
其后薛岳的指挥权被自己的伯乐陈诚架空, 结果莱芜战役,国民党再次大败,国民党损失6万精锐之师。
正是此战之后,王耀武才有了那个著名的人不如猪的理论。
这场战役用王耀武的话说就是:5万多人三天被灭光,就算放5万头猪,共军三天也抓不完!可见在这场战疫中国军败得有多呢。
于是乎,薛岳又成了背锅侠,为自己的老上司背了锅。
正是因为有这样连续疲软的表现,使得蒋介石对薛岳失去的信心,从此对其束之高阁,直到解放海南时,薛岳才再一次被启用。
只可惜此时此刻的国民党已经日薄西山,非人力可能救的了。
所以说在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并不是不重用薛岳,而是相当的看重他,只是由于他的对手从日本鬼子变成了人民军队,薛岳也从一个抗日英雄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失败不可避免,在战场上的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使得他失去了蒋介石的圣心,最后坐了冷板凳。
而另外一名名将孙立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国民党军队中有一个著名的派别叫做土木系,而搞笑的是孙立人在大学学的就是土木,不过此土木,非彼土木。
后来孙立人转投弗吉尼亚军校,成为了一名军校生。
学成归来之后,孙立人加入了宋子文的税警总团,这是一个打着警察旗号,装备却比普通部队更好的军事组织,孙立人带着自己的手下在抗战初期打出了自己的名号。
1942年,远征军组建孙立人的38师,被编入了远征军的行列。
来到缅甸之后,孙立人以区区1000人,击退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敌军,救出了7000英军,仁安羌大捷,使得孙立人名声大噪。
仁安羌这一仗打出了孙立人的名气,也打出了他的国际影响力,英美国家的军界开始
远征军在第一阶段作战失利后,进入印度,接受美军的培训,正所谓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敢挡。
经历了美军的调教,换装了美械之后的中国远征军再次投入作战之后,展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战斗力。
孙立人的新38师连战连捷,在和号称丛林战之王的日本第18师团的作战中,重创敌军。
由于在境外作战,孙立人的战绩比起国内的那些军方军人,更容易吸引欧美人的眼光。
当抗战结束的时候,孙立人的胸前勋章都已经挂不下了,除了本国的勋章之外,还获得了罗斯福总统颁发的丰功勋章,可以说一时间风光无两。
但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孙立人的表现就不怎么样。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和顶头上司杜聿明根本合不拢谈不来,蒋介石原来指望这两个人能够发挥出1+1>2的功效,谁知道这两人根本就处不了,别说1+1>2,不拖后腿就谢天谢地阿弥陀佛了。
孙立人看不上杜聿明,将帅失和,自然战绩也就寥寥。
看过电影功德林的朋友都知道,杜聿明在国民党黄埔系将领中地位是相当高的,孙立人连杜聿明都看不起,自然其他的黄埔系诸位仁兄在他的眼里就像郭德纲看侯耀华一样,就一耍猴的。
孙立人看不上黄埔系的,诸位黄埔系自然也看不上孙立人,这个喝了点洋墨水就得瑟的人。
其实以孙立人等个性要想融入国民党,这样一个讲究小团体的圈子里,很难。
所以孙立人最终不得不靠边站为老蒋去练兵了。
所以说孙立人之所以不被重用,还是自己做的,他的个性使然,这么一个爱和上级闹矛盾,唱反调的人谁敢重用?

参考:
首先薛岳,孙立人在抗战中的表现,现在吹得过了头。
就拿孙立人来说,违反命令临阵脱逃就该军法从事。
后来驻印军反攻,新一军战绩也不如新六军。
其次,解放战争初期,薛岳孙立人还是被重用的,但薛在华东,孙在东北,战绩也平平。
又不是嫡系,之后不被重用,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
蒋介石其实非常想重用战神薛岳和有东方隆美尔之称的孙立人,但都没有成功。
蒋介石曾经在军委会提名让薜岳指挥淮海战场,被中共卧底设计让薜岳惹上一件官非,得接受审查,没资格上前线指挥。
而孙立人呢蒋介石也想重用他,但孙立人因性格桀骜不驯,不太听话,且孙立人一直不肯加入国民党,蒋介石不放心把军事大权交给不是本党且不太听话的人。
当然因为蒋介石心不够狠,被迫执行马歇尔停战4个多月,贻失最好战机,以至军心涣散士兵普遍不想再战,此时就算孙立人和薜岳指挥,也已不是林彪和粟裕的对手。

参考:
谁说没重用 一开始狠重用 只是越打越暴露出他们的不足 让老蒋失去信任 才撤了他们的职 薛伯陵是典型的刚愎自用 自负过度 吃了粟裕的亏 不思改正 又被教育了第二次 孙立人是侥幸惨胜 部队被打残了 老蒋当然不能再用这样的人了 真正一开始没重用的是卫立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