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登堡号飞艇因为“氢气”燃烧爆炸那当时为什么不用氦气
为什么不用氦气?
?
———兴登堡号本来就是一艘氦气飞艇!再说一遍,你不要看错了,它是氦·气飞艇!!只不过柏林被美国佬忽悠了一把,它按氦气飞艇的特点进行结构设计和建造,在工程进行到大半时美国佬却突然告知无法供应氦气,这时修改设计已经来不及了:一艘体积巨大的氦气飞艇却充满着氢气,这暗示着未来的悲剧。
???兴登堡号长232米,直径39米,?这艘飞艇迄今为止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人造飞行物。
———————————1兴登堡号1931年动工,之前的1930年,英国R-101号氢气飞艇首航印度坠毁,艇上54人中有48人丧生。
德国人因此吸取教训,一开始就是完完全全按氦气飞艇标准进行建造,当时美国也答应(忽悠)德国人可以出售氦气。
顺便说一句,德国人买下了英国R-101号残骸里回收的五吨硬铝用在兴登堡号上———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相当晦气。
氦气除了不易燃外,升力只有氢气的93%,并且特别昂贵,这导致不能为了飞艇升降像释放氢气一样轻易释放氦气,必须完全重新设计飞艇的结构。
兴登堡号的气囊采用了从美国进口的人工乳胶作为密封材料,刷在棉布内侧————这为将来的事故埋下了伏笔。
2刚才说过,兴登堡号在建造之初就预定搭载氦气,这种气体必须从美国进口,价格昂贵,德国人舍不得在飞行中像对待廉价氢气那样轻易排掉,可是飞艇上搭载的燃油是会逐渐变少的,这样飞艇势必越来越轻——直到失控。
兴登堡号的建造方,德国齐柏林公司为此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配备一根软管,可以伸入海中吸取海水作为压舱水;
第二种?方案是在飞艇外蒙皮上装上?雨水回收装置;
第三种方案是在氦气?气囊的中央设置一个氢气气囊,其体积约为氦气?气囊的1/3,当飞艇重量变轻时,价格较低的氢气可以通过一根纵贯飞艇的中央管道排放掉。
冥冥之中,齐柏林公司选择了最复杂且对结构改动最大的方案3。
这种复杂危险的设计被选中,也许是出于德国人喜欢玩精密机械、喜欢繁复设计的天性吧!31933年,兴登堡飞艇还在建造中,更强调“意识形态”的民主党人罗斯福上台就变卦了,停供氦气,兴登堡飞艇的上述设计失去了意义。
德国人用尽一切办法想让罗斯福恢复向兴登堡号提供氦气,并愿意为此在贸易互惠上做出更大的让步。
但罗斯福礼貌地告诉希特勒,他实在是“无能为力”,因为“国会早在1927年就通过《氦气控制法案》,将这种稀有气体列为国家战略资源,禁止随意出口。
”(希特勒心中暗骂?:你特么不早说)41935年2月,兴登堡号建成。
它的设施豪华,不仅有舒适的客房、宽阔的餐厅,还有休息室、写字间、酒吧等。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艘飞艇中竟然有一个吸烟室,还搭载了一个铝制钢琴,室内经过特殊的增压设计,不会让易爆的氢气进入。
1936年8月1日柏林奥运会开幕,兴登堡号悬挂纳粹标志飞越主会场,柏林街头接近三百万德国民众和游客观看了其近一小时的飞行,整个世界对“德国的复兴”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7年5月6日,兴登堡号飞艇飞越纽约到达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的美国海军航空站,在降落的过程中发生爆炸。
它不到一分钟便被冲天大火完全吞噬,艇上有35人丧生,地面1人丧生。
??1937年兴登堡号在纽约上空,这是纳粹的符号最后一次出现在美国上空。
氢气泄漏是事故的主因。
事实上,事故与飞艇的密封性差有一定关系,从美国进口的人工乳胶密封性非常糟糕,再加上作为氦气飞艇设计的兴登堡号对氢气的防范不够,易燃的氢气泄露出来并因为电火花点燃了蒙皮———结果兴登堡号在32秒之内就燃烧殆尽。
靠近“逃生出口”的人几乎都活了下来,包括发动机舱11名操作人员中的9人,控制室12人中的10人,而在电器室、吸烟室等位置的人以及位于艇首的9人,几乎全部丧生。
???灾难发生时机组人员的位置(红色为丧生,绿色为幸存)出发时的97人,最终35人丧生。
这为飞艇时代的结束,画上了一个血色的句号。
参考:
1937年5月3日下午,德国法兰福机场,一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艇,正缓缓地驶出机库,开始了它第35次横跨大西洋的飞行,前往美国新泽西州的克莱斯特。
这艘飞艇名叫“兴登堡号”,是由德国齐柏林公司制造的。
它长245米,几乎相当于一艘游轮的长度,高度相当于13层楼。
从1936年首航以来,兴登号已经安全飞行62次。
(兴登堡号豪华飞艇)这次的航行距离达到了6500千米,需要在空中不间断飞行两天半,预计会在5月5日晚上到达目的地。
艇上共有97名乘客,大部分人都是非富即贵的社会名流。
这些人即将踏上一段豪华的旅行,一边品味着飞艇上的高档红酒,一边在一层不染、窗明几净的休息区尽情放松。
甚至可以在甲板上通过巨大的玻璃窗,一览碧波万顷的大西洋,尽情享受飞艇上一流的服务。
晚上8时,固定飞艇的地面缆绳被解开,兴登堡号缓缓升空,艇舱内传来了乘客们的欢呼声。
当飞艇升到大约60米高空时,艇长普鲁士下令启动了飞艇的四台柴油引擎,平稳地加速到了125千米/小时,向着美国东海岸驭风而去,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在第一天的飞行中,兴登堡号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一路上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第二天,气候陡然变坏,飞艇不得不顶着强风飞行,这严重影响了它的速度,只能以大约70公里的时速缓慢前进,白白损失了不少时间。
5月6日下午,飞艇经过长途爬涉,终于来到了新泽西州上空。
但是,此时的新泽西州海军基地,正在酝酿着一场大风暴,整个降落场不但狂风肆虐,还被乌云层层笼罩,没法降落。
普鲁士艇长不得已,只能让飞艇在空中转圈,等待着云开雾散的时刻。
两小时过去后,基地上方的风速相对减弱了一些,飞艇勉强具备了降落的条件。
普鲁士硬着头皮,采用了最安全的逆风降落的方式,企图让飞艇成功着陆。
(网络配图)18时20分,在空中挣扎了很久的飞艇终于悬停在了降落区域上方,前来围观的人群冒着大雨,挤满了地面。
闻讯而来的记者们也争先恐后地举着相机,希望拍下飞艇降落的精彩画面。
普鲁士发出了最后降落的命令,飞艇从距离地面60米的高度开始缓缓下降了。
机组人员也按照常规程序,放下了固定飞艇的两根缆绳,地勤人员熟练地将其抓住,固定在了地面上。
18时25分,地勤人员突然发现飞艇上方的平衡翼附近出现火光,整个飞艇随后头向上扬起,宛如一艘巨大的潜艇般漂浮在了空中。
驾驶舱内的机组人员也感觉到了飞艇的变化,一名成员探出头查看,发现飞艇已着火燃烧,于是向大家发出预警:“着火了,大家快跑!”18时26分,在第一次发现起火后仅仅30秒,大火已将庞大的兴登号飞艇完全吞没,艇上的97人全部困在火海里,救命声、哭喊声、尖叫声响彻整个基地上空,不断有人从飞艇上奋不顾身地跳下来。
地面的人目睹着整个惨剧,不顾危险,多次冲进熊熊燃烧的飞艇下面,勇敢地营救着死里逃生的乘客和机组人员。
短短几分钟后,兴登号飞艇就被烧得只剩下一副骨架,最终轰然落地,变成了一堆废铁。
在地面救护力量的全力救援中,大部分人侥幸生还,但仍有35名乘客当场身亡,1名机组人员丧生。
(尾部着地的飞艇)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飞艇,在极短时间内引发大火,并吞噬了36条鲜活生命呢?
调查人员随后着手开始了艰苦细致的事故调查工作。
由于飞艇没有黑匣子,找不到任何飞行数据,也没有驾驶舱语音记录,可供调查人员参考的资料实在少得可怜。
调查组只得从机组人员、乘客、现场目击者、记者手中的胶卷照片等入手,尽量还原事发现场,找出事故原因。
在进行了初步的现场调查后,调查人员排除了人为纵火的可能。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飞艇的迅速燃烧呢?
调查人员首先将目光集中到了那四台柴油引擎上,是不是因为柴油的泄露引起了火灾呢?
为此,他们查看了整个飞艇的设计图纸,发现在柴油管的附近,的确有电缆穿过。
这就意味着,一旦电缆发生短路,所产生的火花有可能点燃泄露的柴油。
不过,柴油的点燃温度很高,达到了60多度。
即便发生短路现象,也不可能在瞬间将柴油加热到着火点,进而引发火灾。
(瞬间燃烧殆尽的飞艇)那么,飞艇上有没有某个地方,能把柴油加热到60多度呢?
只有引擎室里了。
不过,引擎室挂在飞艇的下面,而地面工作人员看到第一次着火点是在飞艇顶部,不是从下面开始燃烧的。
于是,柴油引发大火的可能被调查人员排除了。
随后,调查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飞艇的气囊里,因为重达110多吨的兴登堡号为了能够顺利升空,随身携带了16个高达30多米的气囊,里面有将近20万立方米的氢气。
调查组请来了相关专家,试图搞清楚氢气是否就是这起事故的罪魁祸首。
专家经过调查计算,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如果兴登堡号携带的氢气发生泄漏,以每秒9米的速度正常燃烧,那么在短短30秒内,大火完全可以将飞艇整个吞噬。
考虑到当天气候恶劣,风速较快,大火借助风势,会蔓延得更快。
终于,人们找到了事故的原因,那就是飞艇的气囊发生破裂,氢气在雷暴天气下,通过飞艇表面的静电火花产生燃烧,只用了短短30秒,就吞噬了39条生命。
说到这里,人们一定要问:德国人为何不用氮气而一定要用氢气填充气囊呢?
这是因为当时氮气的生产成本很高,齐柏林公司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不得已用氢气代替氮气。
其次是因为氮气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而美国又在1927年出台了禁止氮气出口的法令,这让德国人获取氮气变得更加困难了,只好硬着头皮用廉价的氢气填充飞艇,不想却酿成大祸,导致兴登堡号飞艇发生空中燃烧的惨烈事故。
(参考资料:《兴登堡号飞艇坠毁真相》等)
参考:
“兴登堡”号飞艇是在那艘著名的“齐柏林”之后齐柏林飞艇公司建造的,以德国总统兴登堡命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最豪华的一艘飞艇,主要用于跨大西洋载客商业飞行。
“兴登堡\"号长245米,最大直径41.18米,拥有16个独立气囊,体积达到了惊人的20万平方米,最大飞行速度135千米/时。
而这样的豪华飞艇,搭载的乘客只有72名,以及多达40名
至于“兴登堡”号飞艇在这么多年以后还被大家念念不忘,也多是因为那次灾难性事故。
事故原因就是因为飞艇内的填充气体是“氢气”。
这种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是“托”起飞艇的关键所在,但氢气又是易燃的。
当时最强大的飞艇公司齐柏林飞艇公司的设计师们当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原本计划是使用惰性气体氦气,这毕竟是极大地提高飞艇的安全性。
但当时距氦气的发现(1908年)过去20多年,氦气的制备工艺还处于初阶段,氦气的制备工艺是从含有氦气的天然气中分离,产能还很低,产量少,价格昂贵。
作为惰性气体,氦气被广泛应用在国防工业领域。
而当时氦气主要的也是最大的生产国美国,在1927年制定了限制氦气出口的法令,由此齐柏柏林飞艇公司只能选择易燃的氢气来作为飞艇的填充气体,这就为“兴登堡”号的空难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1937年5月6日,投入运营仅一年多的“兴登堡”号,完成跨大西洋飞行抵达美国雷克霍斯特海军航空工程站后,在降落的过程中突然起火。
在短短32秒左右的时间内,“兴登堡”号燃烧殆尽,艇上97人中有35人丧生,此外还有一名地面工作人员不幸遇难。
参考:
兴登堡号飞艇于1937年在一次航行中,发生意外导致内部的填充气体—氢气发生燃烧,97人遇难36人(包括地勤一位)。
而至于为什么不用安全性高的氦气作为浮力气体,是因为当时氦气非常昂贵且稀有,不像氢气那么容易制备;
在加上当时美国限制出口,所以工程师才继续使用氢气。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空中巨无霸的各项数据:①长245米,和现在的一艘小型航母的长度相当②直径最宽处是41.4米,因为飞艇是类似长橄榄球的形状,这一宽度是波音747的六倍多③飞艇内部装有16个气囊,总容积非常大,在20万立方米
⑤它的最大航程在一万六千公里左右,横跨大西洋(最宽处不过2800公里)对它来说简直小菜一碟在历史上最大的飞艇空难之后,人类立刻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再也没有哪家航空公司使用氢气填充飞艇;
同时也这也基本上标志着商用飞艇时代的结束。
题外话:让我想到了,红警里面的基洛夫飞艇,虽然飞的慢,但是一旦开始轰炸,那伤害。
。
。
美国佬采用的是燃烧天然气,提取尾气,分离出氦气。
世界上除了苏联和美国之外,没有第三个国家能够这样奢侈的使用天然气。
参考:
德国当时没有提取氦气的技术,作为战略物资美国也不卖给他氦气。
参考:
根据干涉实验 那时还没有观察出氦气[酷拽] 整个社会进化史和游戏有什么区别呢 游戏可以观测整个进程 但社会进化过程无法有效的人为观测出来 所以那时不能利用氦气是正常的。
应该可以想象得到 所有的元素武器都必定能够制造和运用 但现今还没有手段能够先观测出来罢了 干涉实验不是有了观测才能知道结果么?
参考:
地球上氦气是石油与铀矿伴生的,很稀缺,目前只有美国能提供高纯度液氦。
预计俄罗斯今年能达到纯度,但是一直没有消息。
看一下最近价格,你们还能考虑用来做巨型飞艇?
我上次买大概180一升,运费一公里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