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都说晴为黛影,晴雯原是老祖宗身边的人,后赐给宝玉,宝玉是老祖宗的心头肉,把晴雯赐给宝玉老祖宗也是看好晴雯的,将来是有意属晴雯做宝玉姨娘。
但到最后从黛玉就可以看出,老祖宗对于自己的亲外甥女的婚事都无能为力,至于晴雯更是想而不能了,老祖宗为何对晴雯之死没有发表意见?
我想老祖宗是有着她的无奈和苦衷,同时也有着她处事的智慧。
第一,贾母年世以高,贾府以走下坡路,贾母权力被驾空贾母一直支持宝黛姻缘,但到最后,贾母无能为力,她心里明白,对这一切已经无力回天,为了家族利益,迫不得已使宝玉娶了宝钗,从这件事的结果可以看出,王夫人和贾母之间的暗暗较近,最终王夫人是赢方,宝黛无望,晴雯就更不用说了,王夫人历来不喜晴雯,在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痛骂晴雯是狐狸精,此时的王夫人已不在把贾母放在眼中,要知道晴雯原是老祖宗屋里的人,可见王夫人行事底气十足,贾母已经没有能力去保护她所赏识之人,而晴雯也没有向老祖宗求救,晴雯是一个聪慧之人,她知道自己被人暗算,有她骨子里的尊严和傲气,也不想为难老祖宗。
第二,贾母明白,失去晴雯只是一个丫鬟,她和王夫人的关系远比晴雯重要在那样的一个封建时代,晴雯在好也只是一个丫鬟,甚至可以当成是一件物品买卖,贾母虽有平等意识,但她历经过大事大非的她,此刻懂得顺应形式的变化,坦然的接受现实。
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虽说明面上过得去,但实际上她们的婆媳关系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家族日渐没落的情况下,她不想与王夫人再生是非。
当然此时的王夫人已是掌握了实权,她赶走晴雯要是在之前,她断然是不敢的,这明显是对老祖宗权威的挑战。
第三, 贾母到最后对于晴雯之事她是有指责王夫人的到最后,贾母当然是要听听王夫人对晴雯之事的解释,王夫人当然不敢说出晴雯被赶走的真相,而是以晴雯得了痨病才被赶走的,这显然是王夫人的欲加之罪,这次贾母就直接回击了:我看晴雯那丫头甚好,将来只她能给宝玉使唤。
从这次回击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贾母是有发表其意见的。
只是为了大局,她选择了让这件事睁只眼毕之眼的过去。
当然如日中天的贾母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贾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什么风浪她没有见过呢?
即使最后贾府的衰落,在贾母心里,也跟明镜似的清楚,对于晴雯之事她也跟明镜似的清楚,很多事情已是情不由衷了。
正如红楼梦最后的结局,谁又能阻止,谁又能控制呢?
形势所驱,无能为力而已。

参考:
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红楼梦》书中贾母甚是宠爱孙子贾宝玉,曾将自己调教的两个丫鬟分派到他房中,一个袭人,一个晴雯;
但值得注意的是,袭人通过努力最终成为贾宝玉的姨娘,而晴雯却被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赶出贾府病死;
那么,对于晴雯的死,贾母是不是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呢?
答案是否定的。
贾母对晴雯之死有发表过意见,但这意见仅限于在言语上敲打儿媳王夫人几句;
荣国府的管家娘子林之孝家的曾教训贾宝玉,批评他不能直呼袭人晴雯的名字,那是对老太太的不尊重;
同理,晴雯是贾母派去服侍贾宝玉的人,如今被逼死,原凶王夫人自然也不能含混而过,必得给晴雯的原主人贾母一个交待;
因此,王夫人找了个贾母心情大好的时机,又编了一大篇不利于晴雯的话,向贾母汇报了赶走晴雯的事情;
对于王夫人的说辞,贾母是如何表态的呢?
从贾母上面的一段话可以看出来,贾母的意思有三层:第一层:晴雯是我亲手调教出来的人,是个什么性格我难道不清楚?
第二层:晴雯是我预备给宝玉做妾的,你怎么就擅自动了她呢?
第三层:难道真的是晴雯变坏了吗?
还是你故意在蒙骗我呢?
小结:贾母的短短几句话,看似说得和缓,却是绵里藏针;
这正是贾母这个在内宅里斗了一辈子该有的高手风范;
反观王夫人,为了回答贾母的问题,不得已又扯出一大堆烂理由来搪塞,却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贾母和王夫人的这一场婆媳交锋,贾母已然占据了制高点。
贾母对晴雯的死也深感惋惜,但晴雯已死,大局已定,贾母也无力回天;
贾母鲜少夸人,贾府丫鬟里头得过她夸奖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但是,在这段话里,贾母却难得地对晴雯作出了相当高的评价,一句“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便将贾母看重晴雯之心写得清楚明白。
只可惜王夫人“先斩后奏”,待到晴雯死后才把这个消息汇报给贾母;
贾母收到消息的时候,晴雯早已烧成了一把灰,贾母纵有一万个怜惜晴雯之心,也不能把将她复原成原来那个灵巧又娇俏的小丫头了!晴雯的死影响不到贾母的核心利益,她还没有重要到贾母为她与儿媳翻脸的地步。
虽然贾母已然占据了制高点,虽然她一眼就看穿了王夫人的盘算,却并没有揭破王夫人的意图;
相反地,贾母还为她留了余地。
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贾母心里确实不痛快,但是她选择了忍耐!在贾母的心目中,晴雯大概像是一只特别喜爱的茶杯;
但某一天王夫人假意失手将这茶杯打碎了,贾母会为了一个茶杯去和王夫人翻脸吗?
答案是不会。
茶杯碎了,会有新的茶杯换上;
晴雯死了,也仍会有新的丫鬟补上;
这点损失,确切地说起来,对贾母实在算不上是损失。
总结:晴雯的判词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一个下贱丫鬟的死,对于高高在上的国公府的老太君贾母来说,只是湍急的河流中被石头激起的一个小水花,“噗通”一声没了身影;
虽然我们为了晴雯的死痛心万分,却不能指望贾母为晴雯之死伤心,更不能指望她向王夫人讨一个公道,那简直是个笑话;
这,只不过是《红楼梦》为我们揭露的一个真实的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小小缩影罢了!
参考:
自从王夫人抄件大观园后她一改往日和善的形象,不仅清查了大观园,她还顺带清查了怡红院,她把宝玉身边她看不顺眼的女孩子全部赶走了,而且还不给晴雯任何辩解的机会直接把还在生病的她撵出了大观园。
王夫人撵走晴雯之后还假装去给贾母解释,晴雯本是贾母送给宝玉的人,如今晴雯已经被撵走了,贾母并不是没有发表意见,而是王夫人已经给晴雯定了罪名,贾母已经没有办法再救晴雯了。
第一,贾母也跟王夫人力挽狂澜,可是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对于王夫人突然撵走晴雯的事,贾母不知道,当王夫人来回禀的时候,晴雯已经被撵出去多时了,贾母也为晴雯辩护,在她看来晴雯比王夫人看中的袭人好很多倍,将来她是打算把晴雯留给宝玉做妾的。
可是现在晴雯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撵出了,王夫人势必要给出一个解释。
王夫人给贾母的解释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
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王夫人强调了两点,其一晴雯得了肺痨,这是一个很难治好的病,其实晴雯并没有得这个病,王夫人为了避免贾母说出等晴雯治好了病再回来的话,于是她立马跟上一句她已经赏了晴雯的家人让晴雯去自行婚嫁了,那么晴雯就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对于这两点,贾母也做了反驳,宝玉身边的人虽然多,可是晴雯却是众人中模样爽利、言谈和针线都最好的一个,贾母挑中她是她却是有这个能力在宝玉身边为他所用的人,可是王夫人却说晴雯变了,她看中的人是袭人,如今她已经坐定了这件事,晴雯必须走,袭人早已经是准姨娘的候选人了。
第二,王夫人对晴雯的讨厌很深,贾母不好再把她放在宝玉身边王夫人对晴雯的偏见特别深,王夫人觉得晴雯是一个会带坏宝玉的人,通过她看到的一些片面和听听到贾府里的那些老嬷嬷告晴雯的黑状,可以于是她就信以为真对晴雯的看法很不好。
而且她恐怕也害怕将来晴雯会变成赵姨娘的样子,对儿子的婚姻产生影响,所以不管怎么她都不愿意晴雯再待在宝玉身边。
这一番话下来,贾母如何不知道王夫人的意思。
贾母是可以把晴雯调回来,可是当初她想要让晴雯做但就是宝玉的小妾,可是如今王夫人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即便贾母可以让晴雯照旧在宝玉身边当差,但是王夫人一定会明里暗里给晴雯找很多的麻烦,这样晴雯在贾府也留不下来。
晴雯的年纪也大了,贾母身边并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安排晴雯的婚姻大事,所以既然王夫人已经做主放了晴雯,那么就顺手推舟了。
第三,晴雯生病大限将至,即便回到大观园也于事无补了除却外在的原因的考量,其实晴雯自身的身体也不好,她这一次的病本不是大病,可是在大观园还没有得到好好的治疗,回到家中哥哥嫂嫂也对他不管不顾还给她气受,她的病就愈发的严重了。
宝玉去看她的时候,她已经快要大限将至了,所以她才会把压抑在心里多年未说的爱意告诉宝玉,她好后悔痴心傻意的盼着却没有早做打算导致镜花水月一场空的遗憾。
晴雯对宝玉是真心实意的爱,只是她后悔自己没有机会陪在他身边。
晴雯的身体状况,也是贾母不能为她争取的一个重要原因,她身体不好回到大观园也咩有办法干活还是会被撵出来,每个人的生活从来都是不容易的。
作者:十一,
晴雯之死把矛盾推到了台面上来。
这矛盾就是宝玉妻子的人选。
贾母是木石前盟的坚定支持者而王夫人满意金玉良缘。
对于晴雯之死,贾母当然会发作:1.晴雯是贾母给宝玉的,王夫人赶走她,明显是针对自己。
2.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宝黛这两个贾母心中最重要的人。
3.荣国府的大权,贾母一定要握在自己的手里,王夫人这么做,也是在挑战贾母的权威!只是当时时机不好:1.抄捡大观园这件事,表面上是邢夫人对王夫人发难,但实际上是贾赦、贾政两房的权力之争。
这件事需要被贾母压下去,因此晴雯的事只能先放下。
2.贾母并不想改变荣国府二房当家的格局,她同王夫人不宜撕破脸皮。
3.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王夫人说晴雯得的是传染病,贾母也不宜马上同她撕破脸,就只能先放下。
4.贾母沒那么好哄骗,那时贾母应该知道晴雯已经死了。
那么这件事就可以慢慢处理。
对于这件事,贾母是发表了意见的:\"……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
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谁知变了……”1.贾母公开地赞扬晴雯,直接回击了王夫人说晴雯淘气和懒。
此前因为贾赦要鸳鸯,贾母痛斥了邢夫人,此时她不便再斥责王夫人。
2.此时贾母公开了晴雯是她给贾宝玉的房里人,就是把攻击的矛头直指袭人。
这时她等于直接否认了袭人这准姨娘的身份。
3.王夫人选择撵走晴雯,贾母的气就撒到袭人这个叛徒身上。
王夫人提拔袭人为准姨娘,到贾母这里就只提晴雯,完全否认袭人的存在。
4.贾母的反击首先就是会针对袭人。
晴雯被撵,那么袭人也会被撵出去。
等待袭人的不会是什么美好的未来。
判词上写她嫁给蒋玉涵,这琪官是什么人?
是贾府下三等的奴才都看不起的戏子。
小结:贾母和王夫人斗法,却从不放明面,只在暗里。
于是丫鬟就无辜地成了牺牲品,王夫人撵了晴雯,贾母就直指袭人。
可怜的丫鬟成为贵妇间权力争斗的炮灰。

参考:
我是妮言妮言,关于这个问题,我来发表一点拙见:1、源于古时候丫鬟买卖的凄惨制度。
贾母虽然喜欢晴雯,但是晴雯毕竟是丫鬟身份,丫鬟对比贾府这种贵族之家,就是一个“玩意儿”,一件可以花几两银子买卖的商品。
贾母不会为了一个丫鬟而去干涉王夫人的管理。
加之王夫人已经告知贾母,晴雯得了“女儿痨”,等于说这个丫鬟已经得了传染病,她的使用价值已经没有了。
虽然说起来,比较残忍,但当时的制度就是这么无情。
比如:当王熙凤因为贾琏和鲍二家的鬼混,没人撒气,却把平儿给打了。
贾母说:“平儿这丫头,一向挺好的,怎么现在也变了。
”幸亏有尤氏为平儿澄清,否则,平儿被王熙凤夫妻或打或卖,贾母也是不会干涉的。
2、源于贵族世家的管理制度。
贾母虽然是贾府的最高权力拥有者,但是毕竟年事已高,已经退居二线,不参与主要管理工作了。
当前的管家人是王夫人,而王夫人又把管理权给了贾琏和王熙凤夫妻俩。
因此,丫鬟之类奴才的人事变动,贾母自然不会参与。
3、源于晴雯自身孤傲的性格。
晴雯做了宝玉的丫鬟后,一心只围绕着宝玉转,加之性格孤傲和贾母的互动几乎为零。
虽然晴雯说自己闲下来还要做贾母房里的女红,但实际上离开贾母后,她也没有和贾母有过亲近。
如果她经常到贾母那里走动走动,能让贾母像离不开鸳鸯一样离不开晴雯,那时,贾母才有可能对晴雯施以援手。
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未为晚已。
当晴雯的大祸来临时,已经没有人能救她了。

参考: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听信了谗言命人将病了四五天的晴雯拖下床,撵了出去。
但是到了第七十八早上请安时王夫人是凑了三件事一起才来回禀贾母:其一,晴雯因病且平日懒,事发紧急叫她回去养病;
其二,考虑到戏子会多嘴混说会连累到姑娘们的名声,放了出去;
其三,宝玉因在贾政赏桂花时的表现突出被夸奖。
在王夫人回禀时,贾母只是听到晴雯病了,回去养病,且因平时表现不佳,可能没有再回来的希望了,但是晴雯的死讯还没有传到她耳朵里,贾母并不知道,又何来发表意见一说呢?
晴雯之死,这个时候宝玉才知道,只因他晨省问安之后心里记挂特地叫人来问时方才知晓,但是他也万万不会特地将这个消息带去给贾母,他没有这个胆子。
贾母人到暮年,喜欢听好话,所以很多信息不会传到她耳朵里贾母年事已高,又是贾府里面最年迈的长辈,众人都是敬着,捧着。
所以在贾母的大房门槛上,会有一道人为的屏障,隔绝一些消极的,末流的信息,以免让暮年的贾母心里不痛快。
首先,晴雯这件事情上,王夫人是有了好消息才敢来贾母处回禀,重点就是贾政夸奖了宝玉,加上这是难得的夸赞,尤为可贵。
所以经过王夫人短暂的分析宝玉房中丫头姨娘等人的安排,晴雯和袭人的对比之后,话题一转就到赞扬这里,果然贾母听了非常高兴,其他事情都抛之脑后了。
其次,很多时候王夫人等对于不好的事情都不敢惊动贾母。
别说不知道晴雯已死,就是事后王夫人知道了也万万不会告知。
因为暮年之人最怕见到死亡之事,徒增伤感。
好比迎春在夫家过的非常悲惨,回来哭诉,王夫人都不敢告诉贾母,怕她伤心,所以作为一个媳妇更不该给婆婆添堵。
加上晴雯又是被王夫人撵出去病逝的,这个消息就更不可能传出来让贾母知道了,不然会被认为又像金钏儿的事件一样,间接导致丫头死亡,不是诗礼大家管理掌权之人的做法。
不但贾母不能知道,贾政听了也会有异议,所以,这个消息必定是会封锁的。
最后,由于上头善于封锁消息,晴雯已死,众婆子称愿,宝玉纵然有再多情绪,也什么都做不了,更不可能在贾母面前多嘴提一句,只能私自缅怀。
那么贾母对于这一事件便无任何意见可发表。
贾母年老糊涂,容易偏听偏信另一方面,贾母站在贾府的最顶端,就算她能看得多,看得远,但是不可能看得细,看得真。
这就导致,她必须会听信旁人的话,而贾母对于一些事件的看法,会发表什么意见,也取决于是什么样的人来在她面前引导。
有人劝解,以至于没有冤枉别人的事件:比如,有一次家宴,众人都在跟前,单单没有看到袭人在宝玉跟前服侍,贾母就说袭人这丫头懒了,原先看着还好。
凤姐听了,连忙说袭人因有热孝,加之又要看屋子放心不下,各色都打点齐备,替她讲了一车好话,贾母又欢喜起来,觉得袭人还是那个袭人。
比如:有一次王熙凤和贾琏两口子闹,拿平儿撒气,贾母以为平儿从中有不好的影响便说说:“平儿这丫头,一向挺好的,怎么现在也变了。
”还好有尤氏为平儿说话,说她不过是夹在中间受气,贾母才知道平儿有委屈,原来是忠心为主的。
被人糊弄的事件:王熙凤刚开始带了尤二姐进贾府拜见了贾母时,贾母非常喜欢她,认为这是个齐整孩子,看着比王熙凤还好。
但是后面由于秋桐的多次挑唆,说尤二姐善妒,会咒人,贾母就信了,以为她真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
贾母便不再喜欢尤二姐,变得非常冷淡,这一冷淡,众人见风使舵,就更加不喜欢她,王熙凤就更随意得将她作践至死。
由此可见,贾母很多时候并不客观,属于难得糊涂的状态,只要不是违背原则,不涉及到家族的核心利益,她便乐得享受。
身边的王夫人或者其他什么人说什么,她就容易轻信什么,背后有没有猫腻,她不管,更不会去做真实的调查。
所以只要众人都在贾母面前说晴雯是个不好的,妖魅惑主的,原来尚且极好,只是后面越走越偏,贾母就必定会信,那贾母这个意见就毫无价值可言,人云亦云而已。
好在,贾母身边的鸳鸯是个忠心可靠的,也不会随便进谗言。
不然,如果有小人总是利用贾母这个拥有无上权力却又年迈有些昏聩的大家长做坏事,那贾府就更岌岌可危了。
总之:贾母对于晴雯之死,并没有发表意见的空间,她并不知道这个自己原先那么喜欢,放在宝玉房里的那么聪明伶俐的丫头已经被折磨致死。
就算事后从王夫人以外别的地方意外地知道了,以她当时的状态和糊涂劲儿,立马会有一堆人来劝解,来宽慰,又会被三三言两语引到别的事情上去,很快她就会忘记一条新鲜生命的消逝。

参考:
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王夫人因为听信别人的谗言,大动干戈,把晴雯撵走,实际上就是向贾母表明,她看不上贾母选中的人。
按理说,贾母是应该不高兴的,可是贾母并没有计较什么。
只是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
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王夫人选择的时机好王夫人比较圆滑,她知道贾母喜欢晴雯,想让她当宝玉的姨娘,因此,她不敢先给贾母汇报。
那一天王夫人来看贾母,发现贾母那时候很高兴 ,就趁机告诉了贾母。
贾母才没有责备她。
二、是王夫人说的理由正当我们先来看看王夫人是怎样说的: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她被别人分外淘气,也懒;
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她下去了。
若养好了也不用叫她进来,就赏她家配人去也罢了。
王夫人说晴雯的不是有两点,一是经常生病,二是懒。
这样的一个不中用的丫鬟给宝玉能为宝玉做什么呢?
而且还得了不治之症女儿痨,谁还敢把她放在屋里。
王夫人并没有说晴雯死了,即使说她死了了,贾母也不可能说什么,因为她的理由已经很充足了。
三、是贾母这个人聪明晴雯只是一个丫头,她走了,再给宝玉弄一个就是了,没有必要因为晴雯和自己的儿媳妇较劲儿,搞得婆媳关系紧张。
家庭和睦相处是第一位的。
但姜还是老的辣,贾母还是说晴雯不错,她没有看走眼,只是晴雯后来变了。
四、贾母认为木已成舟,也没有必要再说什么晴雯已经被赶走了,也死掉了,成了无法更改的事实。
精明智慧的贾母觉得自己再说什么,都于事无补,还弄得自己的儿媳妇浑身不自在,何必呢。
家里的矛盾本来就多,何必再惹事端呢。
精于世故的王夫人,应该是非常了解贾母的,她知道她这样做,贾母不好说什么,所以她才那么大胆,把贾母看中的人赶走。
我是作者飞雪迎春666,欢迎大家

参考:
都说晴为黛影,我们先回顾贾母对同样想给宝玉的黛玉做了些什么,就可以得到一点提示。
贾母深爱黛玉和宝玉,赞成他们的木石前盟,书中前四十回,贾母一直扮演为他们的爱情之舟保驾护航的作用,不知疲倦地消除误会,排除阻力,在她的庇护下,宝黛才能”诉肺腑,定初心“,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但从第四十回刘姥姥离开大观园,贾母对二人未来关系的助力就渐渐淡出。
第五十四回,贾府庆元宵,黛玉忘形,将酒杯举到宝玉唇上给他酒喝,结果得到贾母一番善意的警告提醒,到第五十七回,紫鹃已经忍不住,她刺激宝玉说要和黛玉回南方老家,结果宝玉大病一场,这是宝黛关系想要个说法最直接最激烈的一次,面对尽人皆知的局面,贾母居然也只是含糊其词,过后仍然没有任何下文。
两个人的爱情就这么半空撂着,到第六十六回,连奴才兴儿都说出“将来是林姑娘定了的,只要老太太一句话,再无不准的了。
“然而,这句定大局的话始终没有出现。
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连给最心爱的外孙女的说句话都无能为力,对一个身份低贱的丫头(即使内定为姨娘)的去留保持沉默,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
贾府在走下坡路,贾母自知被架空贾府从探春理事,就开始呈现败落之相,内斗层出不穷,财政越来越危机。
从贾母各种情绪的反应,都可一见端倪。
第七十一回,贾母过八十大寿,邢夫人能当众羞辱凤姐。
可见其怨恨积压之深。
羞辱凤姐,其实就是羞辱贾母。
贾母知其心理,但并未计较。
也可以理解为无奈。
第七十四回,王夫人痛斥晴雯是狐狸精,令人诧异,纵然不知道晴雯是贾母选定给宝玉的姨娘,起码也明知晴雯是贾母房里过来的,但仍然毫不顾忌地进行辱骂,并要赶走。
可见王夫人行事多有底气,她不再畏惧贾母。
第七十五回,中秋节晚宴,赏月的贾府人丁稀少,贾母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疲惫,悲伤,说明此刻 她很清楚家族已到末世,自己又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无能为力。
第七十七回出现的人参,暗示尤其触目惊心,代表贾府生命力和元气的人参到处找不到,贾母处倒是有人参,但已经成了”朽糟烂木“,完全失去效力。
紧接着就是王夫人满脸怒色去了大观园。
这已经再明白不过地揭示:贾母已经没有力量再去保护那些曾经爱过和欣赏过的生命。
所以不要以为贾母老了,什么都不知道了。
贾母心里比谁都明白,抄检大观园折腾那么厉害,中间还过了中秋,拖那么长时间,能没人给她通风报信?
她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心里知道,表面不能采取任何行动。
她很清楚,自己已经被架空,掌握实权的人是王夫人。
从晴雯的表现也能看出这点,不知你是否感到奇怪,从被王夫人当面侮辱,到被撵走,晴雯始终保持沉默,不去找贾母,更没有去求救。
这和贾母的态度保持了高度一致,很耐人寻味。
不求救,说明晴雯冰雪聪明,当她被叫去的时候,就知道被人暗算了,她先是尽力撇开和宝玉的关系,之后一直强调她“原是老太太身边的人”。
但她很快发现没用,没人能替自己说话了,于是立刻放弃幻想,从容赴死,甚至都没有像司棋一样和宝玉嘱托“好歹帮我”之类的话。
晴雯不去求救才是做对了。
她知道贾母的难处,不为难贾母。
不愧是贾母选中的人,骨子里就有尊严和傲气。
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会觉得晴雯的行为很让人费解,也让人着急,换了我是晴雯,无论如何也得也会有所反应,即使不像鸳鸯那样大闹,好歹也得在贾母那里弄出点动静。
换了我是作者,写到这里,也得接着写晴雯如何去向贾母呼救。
而曹公在这方面不着一墨,这才是神来之笔,不写之写。
维持和王夫人的关系,远比保住晴雯重要贾母和王夫人的婆媳关系是不和谐的,因为性情相差太大。
贾母把晴雯给宝玉做姨娘的事一直按着不说,也是清楚王夫人不喜欢此类的女孩,有所回避。
而晴雯始终在王夫人那里不能出头,应该也是贾母不愿意看到的。
要知道,贾母曾在保护贴身丫头鸳鸯的时候,当众怒斥王夫人心口不一,处处算计自己。
那时贾府尚未败落,她的权力又如日中天,所以她发飙,谁都不敢说话。
但是形势在变,贾母权力日渐式微,这一幕激情戏不能再重演,好在贾母和王夫人不一样,她是经过风浪的人,能够顺应变迁,坦然接受现实。
我们能发现,从过完八十大寿,贾母没再发怒过,一直是很平和的心态,因为她看透了局势,也想开了。
王夫人赶走晴雯,明显是对她权威的冒犯,但是贾母的表现很平和,这是一个有眼光的大家族掌舵者的合理态度,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而不是我们想的,利用更高层级人物的身份,来向下一级施加压力,那不符合贾母的行事。
也不符合生活的逻辑。
晴雯再好,也终究是一个丫头。
当初贾母不舍得鸳鸯,说的是“有好东西你们要,有好人你们也要”,在贾母这里,好丫头和好东西都是可以“要来要去”的,属性和东西没什么特殊区别。
晴雯也一样,虽然模样不错,针线不错,在贾母眼里也不过是给宝玉“用”、给宝玉“使”的工具人罢了,绝没有为了一个丫头而选择和儿媳决裂的道理。
当然,作为一辈子高高在上无人敢惹的贾母,对晴雯事件也不是完全没有表示,她一路冷眼旁观,不动声色地保持沉默到最后,也是想看看王夫人对她能有什么解释。
当听到王夫人胡言乱语,不敢说出撵走晴雯的真相,而是编造晴雯有痨病。
贾母忍不住了,直接回击:我看晴雯那丫头甚好。
将来只她能给宝玉使唤。
想当于打王夫人脸。
最后那句”谁知变了“,也并非指晴雯,而是在指王夫人:是你变了!
参考:
晴雯和袭人原本都是在贾母跟前伺候的人,经过贾母长期的观察,觉得她俩都是妥当的人,所以送了她俩去伺候宝玉。
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她送宝玉的大丫头,自然都是挑的最好的,可见贾母对晴雯是很满意的。
但是,在王夫人把晴雯撵出贾家后,贾母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搭救晴雯,这背后的原因有三:1.王夫人先斩后奏,没给贾母发表意见的机会按照规矩,晴雯是老祖宗的人,并且老祖宗是贾家的核心人物,要处置她的人,于情于理,都应该先征求她的意见。
但是,王夫人却没有这样做,这也就表明,她是铁定了心要赶走晴雯的,谁劝都没用。
连宝玉都没敢在母亲面前替晴雯说话。
所以,在事前,王夫人根本就没有给贾母发表意见的机会。
等贾母知道时,撵走晴雯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
2.王夫人势力大,贾母不会为了一个丫头跟她撕破脸王夫人下定决心撵走晴雯,并且快刀斩乱麻,说干就干,直接让晴雯的亲人把她领了出去。
事情已经发生,如果贾母还发表不同意见的话,那就是公开打脸自己的媳妇王夫人。
王夫人的娘家王家势力很大,她的哥哥王子腾在朝中做九省统制,贾家有时候遇到麻烦事时,都会向王家求助。
并且王夫人还有一个做贵妃的女儿元春和一个被视为荣国府继承人的宝玉,可以说,王夫人其实是荣国府最有势力的女眷。
贾母虽然是王夫人的婆婆,也不能不考虑这些,断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丫头,去跟王夫人撕破脸。
3.王夫人编造理由,老祖宗也就顺势卖了个人情晴雯被撵走后,王夫人找机会跟贾母提起了此事,不过是假说晴雯生痨病,怕传染了宝玉。
又说了晴雯淘气、偷懒等坏话,贾母听了回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
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谁知变了。
”贾母这段话,其实是表达了她的不同意见的,也表达了对王夫人一番说辞的质疑。
但是接下来,听到王夫人提到内定袭人做姨娘的事,又说:“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向王夫人表明,虽然我对你撵走晴雯一事的做法有些意见,但是还是愿意相信你的眼光,我可以做出让步来维持和谐的婆媳关系,你心里也应该有点数。
可以这么说,在贾家这个封建大家庭里,没有人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宝玉不能,王夫人也不能,所以对于母亲赶走晴雯、芳官,宝玉敢怒不敢言。
所以,王夫人对赵姨娘厌恶之至,也只能容忍她在眼皮子底下生活。
贾母看起来是一直被大家簇拥着,伺候着的,但是也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必要的时候,她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来维持家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参考:
贾母贾府老祖宗,更是个现实的人。
于情于理,她都不会轻易对事情表态,但是她的每一次表态,都有意义。
而为晴雯之死争长短,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人死不能复生无论贾母曾经多么看重晴雯,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当她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晴雯已经死去。
人死不能复生.无论贾母对晴雯多么喜爱,为晴雯争取多少死后哀荣,晴雯都不可能复生。
既然明知道是无用功,贾母又何必去付出精力为一个丫鬟争取利益。
贾母珍惜自己的地位贾母处于贾府金字塔的顶端,这个地位决定了她必须出言慎重。
她通常保持超然的地位,安然被晚辈和下人逢迎,却很少出言干涉具体事务。
而她一旦干涉具体事务,就一定是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而晴雯这件事情上,第一王夫人说晴雯是女儿痨病死,尸体已经化成灰。
死无对证。
第二贾母没有立场表达意见。
生老病死是常事,她无法在这个事实上批评王夫人。
干脆选择漠视。
无论贾母曾经多看重晴雯,多么想让她做宝玉的房里人,都改变不了主奴身份之别的事实。
对贾母而言,死去的晴雯已经完全失去利用价值。
为了她和王夫人破脸,完全没有意义。
相反,如果晴雯还活着,贾母说不定会为了和王夫人打擂台,或者处于心疼宝玉的目的,抬举晴雯做宝玉的房里人。

参考:
因为贾母在晴雯被撵的时候发表过意见,全被王夫人哐哐都顶回去了,理由编的很烂但是又没法反驳。
贾母知道多说无益,晴雯对她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也不再关心晴雯死活。
贾母从这件事上看到的根本不是晴雯这个小丫鬟的死活,更是看到了王夫人已经腰杆赢了,亮出了手段要宣战了,她要抢夺宝玉的控制权,抢夺荣国府内部的话事权。
王夫人和贾母:婆媳俩表面和睦,暗地里互相较劲贾母和王夫人这一对婆媳之间,一直是表面上和睦,暗地里互相较劲。
长久以来,贾母以长辈之尊,凭借娘家的权势,儿子的支持在身份地位上全面碾压王夫人。
她不但是荣国府实际上的女当家,更是屡次夺取了王夫人对儿女的抚养权。
可怜王夫人,一个将门之女,原本也是个响快人,高嫁荣国府之后,虽有当家主母之虚名,却做了大半辈子儿媳妇,五十岁了还要在婆婆面前立规矩。
虽然说,按照古代的孝道与封建伦理来说,媳妇伺候婆婆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王夫人对贾母基本是表面敷衍,内心不满的。
暂且不说贾母支持的宝黛“木石前盟”和王夫人和薛家搞的什么“金玉良缘”之间,你来我往,明枪暗箭的那些事儿。
只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就能看出王夫人是在应付贾母,对贾家的事也不上心。
王夫人管家基本都靠王熙凤,王熙凤病了之后,她又找了李纨、探春和宝钗,她对宝钗这么说:“老婆子们不中用,得空儿吃酒斗牌,白日里睡觉,夜里斗牌,我都知道的……凡有想不到的事,你来告诉我,别等老太太问出来,我没话回……别弄出大事来才好。
”宝钗听说只得答应了”正是因为王夫人对家务事的敷衍应付不上心,导致贾府内部越来越混乱,终于在王熙凤病倒之后爆发出来,惹得贾母大怒,亲自出手,雷厉风行的惩戒了大观园夜赌的婆子,正了正荣国府的歪风邪气。
贾母这个人属于非常典型的贵族妇人做派,不管多么生气愤怒,她都知道给中层管理人员留面子,比较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她没有直接斥责王夫人管理不善。
可王夫人毕竟是荣国府管家理事的当家主母,贾母这样发怒,又亲自出手,就是等于在打王夫人的耳光了,此事王夫人全程沉默,因为她无话可说。
王夫人借晴雯和贾母争夺宝玉控制权,宣示自己当家主母的地位王夫人并不打算在沉默中灭亡,她是在蓄力等待爆发。
她的力量包括自己娘家哥哥的权力、贾元春以及渐渐长大的贾宝玉。
宝玉小的时候,贾母宠溺还可以说的过去,养在膝下,厮混内帷,王夫人都不敢说什么,但是宝玉渐渐长大了,需要避讳“男女大防”了,对男女之事一直十分恐惧的王夫人必须要跳出来了。
否则一旦宝玉在大观园里“作怪”,做出“不才之事”“丑祸”,那么不仅宝玉的前程名誉全完了,王夫人的后半辈子也没指望了。
眼看着贾母渐渐老去,贾家的爷们没有一个中用的,家族在迅速的衰落,甚至需要王夫人和王熙凤姑侄两个变卖嫁妆支撑家用。
王家却如日中天,王子腾的官儿越做越大,贾家摆平事情也要靠王子腾了。
王夫人自然是要和贾母来对抗一下了,虽然碍于婆媳孝道的关系不能公然忤逆。
但是对付贾母安排的一个小丫头晴雯还是绰绰有余的。
早在撵晴雯之前,王夫人就挖了贾母的墙角,把袭人的编制调出来,私下里给了姨娘待遇,这件事王熙凤回过贾母,贾母也没说什么。
只是后来元宵夜宴借题发挥,骂了袭人托大,眼里没主子,王夫人说情也不管用,还是王熙凤帮忙打了原场。
王夫人显然已经看出贾母对她的忌惮和无奈,所以后来在处理晴雯的事情上就更大胆的先斩后奏了。
她在抄捡大观园之前召见晴雯,骂了晴雯一顿,晴雯辩解说自己是贾母的人,王夫人当时还表示:“等我回过老太太,再处治她。
”但是后来,王夫人并没有禀报贾母,而是先撵走了晴雯,连带四儿、芳官这些美丽灵巧的丫鬟,以及贾府的十二个小戏子,全部打发出去。
王夫人跟贾母汇报的时候,编好了天衣无缝,不能反驳的理由,她这一回可不像个“锯了嘴的葫芦”,而是噼里啪啦一顿猛侃。
她对贾母说晴雯“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一年之间病不离身”,还得了治不好又会传染的“女儿痨”,必须要撵出去才干净。
王夫人干脆挑明了说自己知道晴雯是贾母给宝玉找的“预备小妾”,但是又否定了晴雯,也就是否定了贾母的眼光:“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是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
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
’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历过的?
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
我留心看了去,他色色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
”否定完贾母,王夫人又开始肯定自己的眼光,以及她给宝玉挑的小妾如何好。
她说袭人如何更合适“知大体”“性情和顺,举止沉重”,而且她明确告诉贾母已经提前把事情都办完了,袭人早就已经是“预备小妾”。
为了不让贾母挑出毛病,也不让贾政挑出毛病,王夫人这回很机智的抓住了贾母的软肋,她处处打着为宝玉好的旗号,又让袭人暂时不过明路,防止贾政生气和宝玉淘气。
因为贾母也是爱宝玉的,所以她对王夫人,对袭人这两个“锯了嘴的葫芦”都不满意,不喜欢,但是她为了宝玉,也不能说什么。
因为贾母没有老糊涂,她知道宝玉的确是长大了,到了要避嫌的年龄,虽然王夫人选择的袭人不能像晴雯一样美丽灵巧讨宝玉喜爱,但是对宝玉并没有坏处。
所以贾母只能笑着对王夫人说:“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这句话就说得很妙了,没有大错误,也就是有小瑕疵。
贾母看来袭人的瑕疵大概就是心机城府深,早年连她都瞒过了,而且言谈针线都不及晴雯了。
贾母老迈,王夫人实力大增,贾母为了宝玉和黛玉选择妥协王夫人为了先斩后奏撵晴雯找了好几个不能挽回的理由,甚至还把贾母公开表示过不满的袭人推了出来,顶晴雯“预备小妾”的位置。
同时还搬出了“男女大防”的大道理来,让贾母也没法驳回。
这时候已经到了《红楼梦》中后期,贾母渐渐的老了,王子腾权倾朝野,如日中天,元春在宫里也是贵妃至尊,荣国府子弟考科举中兴家业还要靠宝玉和贾兰。
这些关系贾府命运的人,无一例外,个个都是王夫人的至亲。
贾母十分精明,她知道王夫人是腰板硬了,要和她对抗了,要争夺宝玉的控制权,要争夺荣国府的话事权。
她虽然不满意王夫人,也不喜欢袭人,但是贾母犯不着为了晴雯一个丫鬟和王夫人较劲。
她真正爱的人是宝玉,只要对宝玉没什么大坏处,她可以暂时不计较。
贾母也老了,她真正担心的人是那位和晴雯长得很像,也是伶牙俐齿,风流灵巧,常年多病多痛的外孙女林黛玉。
如果贾母在宝玉小妾的问题上和王夫人闹僵了,那么将来宝黛的婚事就更难办了。
就算贾政支持她把黛玉嫁给宝玉,等她归西了,王夫人作为婆婆想怎么收拾黛玉还不是随意的事情么。
所以,有了前车之鉴,贾母在晴雯被撵的时候,已经看透了王夫人的嘴脸,也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立场。
那么晴雯就已经成为一颗弃子,她死后,贾母的确是没必要再发表任何意见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