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如果崇祯没有杀掉袁崇焕,皇太极是永远也灭不了明朝。
实战已经证明,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就更不用说多尔衮了!下面看看实战的经历吧。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围攻明朝关外要塞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
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向明熹宗举荐兵部主事袁崇焕,明熹宗让袁崇焕到国库领取二十万饷银,命他负责督率关外所有的明朝军队。
袁崇焕到了关外,在宁远城建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
兵部尚书孙承宗还派了几支军队分别驻守在宁远城的锦州、松山等地,与宁远城互为倚角,互相支援。
不久,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浩浩荡荡的到了宁远城下,架起几百个用树木做的长几十米的攻城梯子,冒着明军的滚木石头、炮火和箭雨,猛烈攻城。
明军是奋勇杀敌,后金军是倒下一批,又爬上来一批,情况十分危险,袁崇焕站在宁远城的瞭望塔里挥無着令旗,下令明军的火炮开炮,只见几团火焰,几声炮响,后金军被炸得血肉横飞,溃不成军。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优势兵力大举攻城。
袁崇焕在宁远城高高的瞭望塔里,冷静沉着指挥。
等后金军集体冲锋时,他命令几门火炮同时开火,这样一来后金军是死伤无数,宁远城下后金军是被炸的狼哭鬼嚎的,都不听督战军官的指挥,纷纷逃跑。
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下令全军后退。
袁崇焕看见后金军阵形大乱,马上就命令关宁铁骑冲出城门,明军骑兵将士们挥無着砍刀,在后金军的队伍里反复的冲杀,一直把后金军追出去近四十多里,才凯旋而归。
努尔哈赤英雄一世,在大草原上是所向无敌,没有想到竟然在小小的宁远城下栽了跟头,他是又气又恨,是毒火攻心,加上伤势严重,没几天就死了。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了他,做了后金的大汗。
公元1627年,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后来皇太极和袁崇焕打了几次恶仗,皇太极是屡战屡败,他知道宁远城防守严密,自己真的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绕开了宁远城,率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河北,直扑京城。
袁崇焕马上就带领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等人率领军队前去拦截,但是已经完了。
皇太极已经到了北京城下,这时魏忠贤的余党纷纷造谣,说袁崇焕纵容后金军,这次后金军是袁崇焕引来的,袁崇焕想凭此威胁朝廷和后金议和。
崇祯帝是生性多疑,流言听多了心里就没有底了,开始胡思乱想了,对袁崇焕产生了疑心。
皇太极打探到这个消息,就用了一个反间计。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崇祯皇帝居然相信了,后来崇祯帝把袁崇焕抓起来下了大牢,并且给活活的剐死了。
可怜袁崇焕对大明是忠心耿耿,最后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如果袁崇焕不被冤杀,他带领的关宁铁骑肯定能打败皇太极的后金军。
可是历史没有假设,袁崇焕一死,大明的气数已尽,再没人能扭转乾坤了。

参考:
最近正好在看明末的历史,看了很多资料,有了很多想法。
谈明末,袁崇焕是绝对饶不过的一个人,另一个人是魏忠贤!袁崇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那年他36岁,知县起步,正常情况下,当到府一级也就到头了。
在没有外援只能靠自己的现实下,袁崇焕找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忽悠!所以历史上才有“故做惊人之言”的评价。
证据太多太多,忽悠崇祯的五年平辽只是小意思,后面的宁远和宁锦大捷才让人叹为观止!熹宗实录中袁崇焕关于“宁锦大捷”的奏报:袁崇焕奏称:皇太极采用人海战术,靠人命填下了大凌河、小凌河、杏山、塔山、松山、连山等关外十七座城池,但明军杀敌甚众!惜败,所以没有首级。
袁崇焕奏称:关宁铁骑和后金军野战大战三场、小战七十二场,仗仗皆胜!不过因为建奴以把同伴尸体从战场上抢回去为荣,所以明军没有一颗首级的斩获。
袁崇焕奏称:关宁铁骑携大败建奴之余勇,乘胜进入锦州堡、宁远堡、大福堡坚守,并成功守住了这三座城堡!不过因为后金军喜欢把尸体拖回去焚烧,所以没有首级斩获。
辽东巡抚袁崇焕奏称:他用火海战术对抗皇太极的人海战术,比如锦州就连续炮击后金军长达二十四天之久,每天被关宁铁骑毙伤地后金官兵就算不过万也有数千之众。
袁崇焕称:战斗最激烈的一天里,明军炮毙后金军四千人!重伤垂毙者逾万!皇太极只带了一万战兵来和袁崇焕的七万关宁铁骑对垒,当然经不起大小七十余战、战战皆败,外加每天被炮毙几千人、连毙二十四天了。
所以后金就退兵了。
此次进攻,后金军攻下了辽西二十座堡垒中的十七座(除了锦州、宁远、大福),抢割了明军五千顷军屯地粮食,还把两万多关宁铁骑抓回去做了包衣(其中仅大凌河一城就有四千关宁铁骑不战而降)。
皇太极在回师时,还留了些人在宁远城下收割明军地秋粮,袁崇焕严令宁远堡内几万关宁铁骑不许踏出城门一步。
这就是袁崇焕的宁锦大捷!呵呵,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这么无耻过!如果说袁崇焕军事上无耻也就算了,另一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他为人上也是同样无耻!就是给魏忠贤立生祠!当年满朝文武都想给魏忠贤立生祠,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毛文龙!说到这不得不说一句,魏忠贤还是有识人之明的,虽然毛文龙和他对着干,但为了辽东,魏忠贤也没把毛文龙怎么地。
相反,袁崇焕给魏忠贤上了万言书,还送了万两白银的贿赂,希望能得到立生祠的资格,但魏忠贤看不上他,硬是没给这个资格!但后来袁崇焕在杀毛文龙的理由里居然有毛文龙给魏忠贤立生祠的罪状!呵呵,无语了!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怎么来的?
是满清的乾隆给树立的!没有袁崇焕就没有满清!袁崇焕这个反骨仔,运输大队长当然是满清的民族英雄!看看民族英雄的后代吧,袁崇焕的遗腹子袁文弼投降满清后马上抬旗,扬州十日的时候,已经入了旗的袁文弼就有一份精彩的表演;
太平天国时期,他的五世孙富明阿在江南屠城累累;
袁文弼的六世孙寿山,也就是袁崇焕的七世孙寿山,一直做到了建虏的黑龙江将军。
这就是我们汉族民族英雄的后代!最后顺带说一下某些人推崇备至的关宁铁骑,其他不说,就说一件事,明末唯一没有吃过关宁铁骑亏的将军是左良玉,那已经是在锦州大战之后了,当时的崇祯皇帝已经称得上穷困潦倒。
不但得连太监都养不起几个了,宫里的宫女不够他也不敢招,最后只能让他老丈人周皇亲出钱,买了些丫头化妆作宫女来装门面。
但李自成三打开封地时候。
崇祯皇帝还是做了最后一次砸锅卖铁的努力,包括把他吃饭的铜盘子都典当了,总算又凑了些银子悬赏让左良玉和关宁铁骑去援助汴军。
刚在锦州大战中抛弃了友军逃回来的关宁铁骑一听说有赏银拿,就立刻南下去开封找侯督师要钱去了,其他的援军还好,但同样来开封拿赏银地左良玉好歹也是在辽西混过的人,大家谁还不认识谁啊。
当时左良玉一看到后援是关宁铁骑,心里那真是瓦凉瓦凉的啊。
结果老左就留了个心眼,当然他也没把自己的心思和侯督师透露。
到了开战地时候,李自成还没有进攻呢,右翼的左良玉就率先临阵脱逃,而且果然不出左良玉所料,李自成才一开始进攻,左翼的关宁铁骑也跟着转进了……该战史称朱仙镇大捷,汴军和远道来援的鲁军被李自成打了个全军覆灭。
明朝在中原的战略机动部队被闯军一扫而空。
读明末历史,真的是越读越读不下去!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无耻的统帅?
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军队?
他们的无耻硬是把一个几万人的野人部落给喂成一个野蛮国家!最后给汉民族带来无尽的苦难和屈辱!但现在却还有那么多的人在根本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把仇人的民族英雄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来崇拜,来歌颂,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屈辱和心痛!
参考:
杀对了,这个人奸臣,间谍。
1.谎称五年复辽,结果后金兵临北京城下,朝廷及皇帝大惊失色,有负皇帝提拔重用,欺君大罪。
2.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及一堆猛将,导致清军无后顾之忧,明军士气低落,尤其杀毛文龙是战略大失误,一盘棋被下死了。
3.私自和后金议和,朝廷大忌。
要知道明朝不纳亲,不奉粮,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4.卖粮资敌,拿着朝廷的军资粮饷去资助敌人,而且是在清朝最虚弱最需要粮食的时候。
此乃通敌大罪。
百无一用是书生,袁崇焕就是这么一个书生,空有大志,却无才能,妒贤嫉能,小肚鸡肠,贪财好色,从行径来看实乃通敌汉奸,所以最后凌迟处死,百姓分其肉,纷纷喝好,也是正常现象。

参考: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应该说很难!问题的关键,不在关宁铁骑的战斗力是不是强悍,也不在于袁崇焕是否具备优异的指挥才能。
而在于崇祯时代的明朝,因为腐朽而导致根基动摇,明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
外有强敌虎视中原,内有义军攻城掠地。
而崇祯既想阻挡清军于关外,甚至还想要夺回辽东,又想消灭农民起义军!长期的两线作战不仅已经掏空了明朝的国库,而且还使明朝透支空了国力。
在这种天下糜烂至极,而朝廷内部又党争不绝,君臣之间也无法齐心协力共渡时艰的困境下,明朝大势已去,其统治的崩溃已经是难以挽回的了!在这种整体环境下,又怎能指望仅凭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就能够发挥出挽狂澜于既倒作用呢?
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而且其能力是否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也要依赖于大局是否有利!大局若有利,自然可以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局若不利,则有可能竭尽所能也于事无补!
参考: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抗击后金入侵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袁崇焕活着和死去,对于明朝的抗击后金,有重大的影响。
袁崇焕在接过崇祯交给他的尚方宝剑的时候,曾经对崇祯说,只要给他五年的时间,他就能够平定辽东之乱。
但是最终,崇祯皇帝只给了他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把袁崇焕杀掉了。
因此,袁崇焕究竟能不能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打败后金,就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没办法进行验证了。
(袁崇焕)在我看来,一方面,袁崇焕是必死无疑;
另一方面,袁崇焕就算活着,他也并不能够做到抗击后金成功。
不过,我还想说一下的是,就算袁崇焕平辽没有成功,责任也并不在袁崇焕身上,而是在于当时的明朝,有着根深蒂固的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可以用历史上抗击北方少数民族成功的例子和不成功的例子,两方面来进行比较探讨。
历史上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之所以成功,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是皇帝对卫青和霍去病高度信任。
汉武帝之所以高度信任卫青和霍去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有卫子夫存在,卫子夫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卫子夫,汉武帝会不会那么信任卫青、霍去病,是很难说的。
比如汉武帝后期的时候,就不那么信任李广利。
因为那时候,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已经去世了。
二是朝中大臣很少有人馋陷卫青、霍去病。
三是卫青、霍去病对匈奴采用了分化瓦解的办法。
在卫青、霍去病以及后来汉宣帝时期,经过对匈奴的分化,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
咱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失败的例子:岳飞抗金。
岳飞抗金为什么失败?
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宋高宗对岳飞不再信任,二是朝廷中有秦桧这样的对立派,三是金国内部还比较团结,宋朝并没有对金国进行分化瓦解活动,反而金国对宋朝君臣进行了分化瓦解。
(崇祯皇帝)讲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以后,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袁崇焕。
袁崇焕当时面临的矛盾,可以说和岳飞所面临的矛盾几乎一样。
同时,他比岳飞所面临的矛盾,还多一项。
首先,崇祯皇帝不信任袁崇焕。
崇祯皇帝喜欢给大臣发尚方宝剑,但是这个尚方宝剑,几乎从来不起作用。
大臣们拿着这个尚方宝剑,根本就不敢用。
崇祯不是信任大臣,反而是不信任大臣。
所以,当袁崇焕带着军队回来保卫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反而疑神疑鬼,觉得袁崇焕是想造反。
其次,朝中大臣党争非常激烈。
明朝末年,大臣们的党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厉害,比岳飞所面临的情况还要复杂。
再加上袁崇焕做事多多少少有点简单粗暴,直截了当,书生气十足,所以,袁崇焕被别人谗陷,是肯定的。
袁崇焕之所以被崇祯抓起来,也是因为朝中大臣在崇祯面前说三道四的结果。
(毛文龙)再次,明朝被后金分化瓦解。
这一点,和岳飞所面临的局面也很一致,明朝并没有分化瓦解后金,反而后金对明朝进行了分化瓦解。
当时,皇太极就四处散播谣言,说袁崇焕和他勾结,共同打明朝。
这个谣言,果然让明朝内部发生了动摇,把明朝搞乱了。
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袁崇焕最终只能是岳飞那样的结局。
就算崇祯在北京保卫战中,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迟早不能幸免。
被剥夺兵权是一定的。
除此外,袁崇焕当时还遇到一个比岳飞更复杂的问题,就是袁崇焕的手下,并不听从袁崇焕的指挥,岳飞的部下是比较听话的,金兵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是岳家军有统一的思想,严明的纪律。
而袁崇焕手下,比如毛文龙等人,根本不听袁崇焕的。
袁崇焕把军队根本指挥不动,想要整治军队,立马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
这种情况下,元朝还怎么带着这支军队去打仗?
总之,明朝末年的矛盾已经非常的尖锐,而且根深蒂固。
袁崇焕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他是不可能保卫明朝的。
(参考资料:《明史》等)
参考:
赵国杀掉李牧,赵国就完了,楚国杀掉白起,楚国就完了。
吴国杀掉伍子胥,最后灭亡了。
宋朝杀掉岳飞,宋朝就完了。
明朝杀掉袁崇焕,明朝就完了。
杀掉良将,寒了老百姓的心。
再有国难,没有人为你卖命了。
历代王朝如果尊重这些贤良之士,珍惜良将,就可以抵御外辱。
秦始皇信任王剪,所以灭了六国。
汉武帝信任卫青,霍去病,所以打跑了匈奴。
唐太宗信任李靖,所以赶跑了突厥。
皇帝疑神疑鬼,杀害忠良,最后自己也肯定不得好死。

参考:
引言许多人认为明朝是农民起义推翻的,实际上明朝灭亡始于1642年结束的松锦大战。
因为松锦大战中明朝战败,洪承畴率领的13万最精锐的军队在辽东全军覆没,此后明朝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军,紧接着1644年农民起义军就很轻易的就打进了北京。
假如松锦大战有袁崇焕来指挥,明朝就不会败的那么惨,明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甚至有可能翻盘。
那么明朝是怎么在松锦大战中失败的呢?
1640年皇太极率军围困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朝求救,明朝派出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的八镇总兵(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共13万人的军队去援救,明清双方对峙一年多,双方互有胜败,这时候明朝因13万兵马耗费太大,崇祯帝要求驻扎在宁远的洪承畴去锦州同清军决战。
洪承畴走到锦州外围的松山时,被清军围困,洪承畴安排八镇总兵突围,结果大同总兵王朴不听号令,擅自提前行动,导致八镇将帅各自逃散,洪承畴率领剩余1万多人退守松山,被清军围困半年多。
洪承畴在松山等不到明朝的援军,最终向清军投降。
松锦大战以明朝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洪承畴对军队的掌控力低于袁崇焕洪承畴缺乏对军队的统帅力。
松山之战中失败一个的原因是,洪承畴安排八镇总兵突围时,大同总兵王朴率先逃亡,导致全军大乱。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洪承畴缺乏对军队的掌控力。
原因是洪承畴长期在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在关内洪承畴的战绩辉煌,但农民起义军比清军的战斗力稍微逊色,且洪承畴担任蓟辽总督以来与清军没有打过战,,在辽东并没有立下显赫的战绩,这就使得辽东将士缺乏对洪承畴的信赖,平时还没关系,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出乱子,比如洪承畴被围在松山,导致了王朴先逃,全军大溃。
袁崇焕就不一样了。
袁崇焕是关宁防线的参与者、缔造者,且在辽东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州大捷,清军最优秀的统帅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在袁崇焕手中惨败,这样的经历就铸造了辽东将士对袁崇焕的崇拜,相信袁崇焕的指挥能力,相信袁崇焕会领导将士们走向胜利,尤其是到了突围的关键时刻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且袁崇焕的军法非常严酷、之前仅仅作为一个监军就敢杀掉畏敌的将领,没有一个将士敢于私自逃跑。
洪承畴与辽东将领的配合不如袁崇焕洪承畴与八总兵,尤其是辽东籍将领关系不是很密切,比如在锦州被围之后,守将祖大寿要求洪承畴慢慢进行援救,以防中埋伏,洪承畴一开始采取的是缓进的战略,后来在朝廷的催促下,迅速赶到松山,结果被皇太极打败。
说明洪承畴和祖大寿在战争中没有有效配合,原因是洪承畴一直是在关内,担任蓟辽总督才一年多,对辽东不是非常熟悉,对辽东将领也不熟悉。
袁崇焕的仕途的辉煌就是在辽东,假如一直到1640年他都是蓟辽总督,那么他在辽东已经将近二十年。
在辽东,袁崇焕从宁远城的守将到辽东巡抚再到蓟辽总督,祖大寿等这些辽东籍将领一直在他手下,将帅配合取得了许多胜利,打了很多硬仗,部下对袁崇焕非常信服,信任。
将帅配合比较密切,不会出现向松锦大战那样自乱阵脚的局面。
洪承畴的后勤保障不如袁崇焕灵活松山之战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明军13万人在前线一年多,花费太大,所以崇祯帝催促洪承畴出兵决战,转守为攻,结果导致惨败。
说明洪承畴没有很好的践行“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松山之战时明军对朝廷钱粮的依赖比较大,不能从辽东本地得到有效的补给。
袁崇焕奉行“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
在辽东进行屯田耕种,虽然还需要朝廷的接济,但是依赖性相对比较少,假如由袁崇焕指挥松锦大战,当朝廷财政吃紧时,完全靠辽东的给养也能坚持一段时间,就不会出现洪承畴那样被动的转守为攻了。
洪承畴的不多是一种混合型的部队,袁崇焕的军队是以关宁铁骑为核心,这样两种不同的部队各有利弊松山之战失败的最后一个原因是洪承畴所率领的军队是来自各个地方的精兵。
比如王朴率领的大同兵,洪承畴自己率领的“洪兵”,还有原孙传庭的“秦兵”,这些军队都是是非辽东籍的,这样的军队编组有利有弊,利是军队的装备好、战斗力比较高,弊是非辽东籍士兵没有没有保卫桑梓的意识,总认为是替别人大战,打胜战还好,打败仗就是彻底的大败仗,比如王朴率领的大同兵在危急关头率先逃跑,就是典型的例子。
袁崇焕主张“以辽人守辽土”,所以打造出一支战斗力特别高的部队“关宁铁骑”,这支部队不仅仅因为是装备好,更因为都是辽人,守土的决心特别大。
当初袁崇焕靠着几千人在宁远能打败努尔哈赤,就是靠着辽东籍的士兵,而洪承畴率领这么一只混合型部队,人数多,说明他的底比较虚,需要靠人多壮胆子。
结语综合
在松锦大战中袁崇焕就是没有取得胜利,也不会像洪承畴那样全军覆没,就不会导致后来孙传庭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缺乏精锐部队而失败和明朝的灭亡的局面出现。
假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在松锦大战中袁崇焕是蓟辽总督,派洪承畴和孙传庭去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用辽东将士守辽土,用洪承畴的“洪兵”和孙传庭的“秦兵”镇压农民起义,虽然不敢说一定能扭转乾坤,但是一定能维持均势态势,等到清军再过上十年,猛人皇太极和多尔衮去世,清军八旗兵的战斗力退化时,大明朝就能打败清军了,比如到了顺治时期,大西军将领李定国曾经打败、杀死清朝的两个八旗王爷。
所以崇祯杀掉袁崇焕导致了后来明朝一系列的悲剧。
我是@麒麟阁论史,喜欢我就

参考:
如果袁崇焕不被杀,大明王朝可以续命,但改变不了亡国的命运。
袁崇焕建立了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他的战术就是防守加大炮,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如果不拼野战,后金军也确实没有办法,但袁崇焕也无收复辽东的能力,这样辽东战局就是僵持,满人也入不了关,但是这须要大量的银子做后盾。
这问题就来了,财力困乏的明朝耗不起。
当时的大明面临多重困难,李自成大兵逼京,天灾疫病百姓生活困苦,国库空虚,一群文官大事没主意,小事瞎争吵,所以,明朝灭亡是一个走势,是一个时间问题,袁崇焕被杀,加速了大明灭亡,假设不被杀,可以残喘续命。
当然,历史可以假设,但没有假设!个人粗解,欢迎典评!
参考:
袁崇煥能夠带着关宁铁骑可以延续大明,崇禎也不会杀了袁崇煥了!攘外必先安內,崇禎原來的计划是撤兵关内,由吴三桂守护山海关,专打李自成,偏偏遇到了胡夸误国的袁崇煥,声称五年平辽!崇祯一听甚喜,要钱给饷银,要权给尚方宝剑,而袁只有一开始的宁远大捷,以后全是败笔了,杀人立威,杀了在皮岛句毛文龙,又没有能力约束毛的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投清,清兵得到了红夷大炮,使明朝失去了火力优势,而没有了毛文龙,凊兵失去了后顾之忧,然后绕道山海关上到北京!袁受到急报,并没有一路阻击,而是一路尾随清兵到了北京,更可恨的是在北京城下击伤守护北京的满桂!崇祯一看,五年平辽把凊兵都平到北京来了,袁崇焕想干什么?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朝廷已经非常困难,有限的银两给了袁崇焕,崇祯也是无语了!交袁崇焕刑讯,罪行确定,判了凌迟处死!可以说没有袁崇焕胡夸误国,国事仍有可为!只要灭了李自成,吴三桂手住山海关,毛文龙皮岛策应,清兵不可能入关!明朝还可以支撑!
参考:
袁崇焕志大才疏,平台召对时向崇祯保证五年平辽,因此崇祯不断下放权力给他,他逐渐将关宁铁骑军阀化,将金军平到北京城下,因此,袁崇焕必死。
即使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会继续清除异己,逐步掌控对明朝北方所有部队的控制,崇祯有被架空之虞。
袁崇焕的御敌策略是不断筑坚城凭大炮据守,一路筑城到盛京。
但是,明朝当时穷的叮当响,很多军人常期欠饷,形如乞丐,哪有钱给袁崇焕不停的筑城?
所以,即便袁崇焕不死,对内威胁中央,不断要权要钱,对外不敢野战,不顾国力不断修城,没等他修到盛京,崇祯早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因此,纠结袁崇焕没有意义。
明末的问题根本不是军事上的问题。
一直到崇祯17年3月19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国灭,后金仍然只是在辽东发展,而山海关仍然掌握在明军的手里。
辽东只是大明公司倒闭的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所在。
大明公司的破产,因素很多。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大明的体制年久失修,出了问题。
”世兵制”和“卫所制”的衰亡,导致了大明的军队事实上沦为各种利益团体,而失去了基本国防功能。
为此大明不得不借鉴“平倭”经验,发展募兵制和征兵制,从而不但使得军队私有化,而且还增加了朝廷当然用兵成本,使得本身就被“世禄制”拖得不堪重负的大明公司更是雪上加霜。
最终导致了钱没少花,但军队更倾向于“听调不听宣”。
但是袁崇焕的死,使得辽东军队“自保”倾向愈为严重,使得朝廷对辽东军队彻底失去钳制手段。
辽东军队种的代表”关宁铁骑”就是一个利益集团。
由于其边防的重要性,他发展成为一个游离于大明军事体制之外的一个怪物。
”关宁铁骑”的前身(或母版)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
为了提高战斗力的需要,这支部队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比如双饷;
比如战利品按等级分红;
比如收复的辽土的重新分配。
使得这支部队善打硬仗、苦仗。
成为实力可以与八旗部队相抗衡的军队。
因为对于“关宁铁骑”而言,打仗意味着不是单纯尽义务,而是创收的必要手段,有了这层利益关系,朝廷想用”关宁铁骑”没有那么顺手了。
而当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在辽东的明军事实上大都处于私人军队性质,而且派系关系复杂。
袁崇焕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整顿辽东的各支部队,使得各支部队都完全听命于袁崇焕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擅杀毛文龙,设计陷害赵率教,炮打满贵,都是出于这个逻辑。
袁崇焕就是想要成为辽东乃至北方边军的事实上的统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事实上这个逻辑的出发点也没有错,如果你无法使得自己的手下的军队令行禁止,你又如何保证自己有能力打败皇太极?
但是袁崇焕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不懂得,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取信崇祯,反而一连串的举动,使得君臣之间嫌隙丛生。
崇祯2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避开关宁锦防线,直奔京师而来。
这导致了崇祯对袁崇焕当然信任荡然无存。
当着祖大寿和满贵等人的面,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打入死牢的时候,就注定了祖大寿日后的降金。
而崇祯最终要杀袁崇焕,事实上更可能是因为除开袁崇焕没人能“追回”关宁铁骑。
大明的天子调不动大明的军队,而一个死囚在狱中仅凭一个手札就可以“叫回”关宁铁骑。
这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深深的恐惧。
崇祯年间,大明王爷近二十万,占据大量良田,不仅不交税,还从朝廷拿俸禄,占国家财政的20%
由于美洲印弟安人大量死亡,植被因此大范围的恢复,导致气候变冷,俗称小冰河时期。
明朝北方农作物因此大量减产,灾民遍地,政府又无力救灾,于是灾民变流民,流民变流寇,政府又加税练兵镇压,导致农民雪上加霜,民变更多,恶性循环。
后金农业大量减产,牲畜大量冻饿而死,尤其是冬天,更是难以为继,不得不南下抢劫明朝过冬。
为了应对金国,明朝又加征辽响,导致民不聊生。
由于山西农民去内蒙垦荒,带回了鼠疫,很快传遍明朝北方数省,进一步消弱了明朝的财力、军力与国力,加重了北方的混乱。
荷兰控制了对华贸易线,不仅自己不用白银与大明交易,还不准西班牙与葡萄牙用白银与大明交易。
日本于1640年禁止白银外流,成为压垮大明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明通货紧缩,处处缺钱,无钱赈济灾民,也无钱练兵,更没钱修城,换言之,大明是穷死的。
综上,纠结于袁崇焕无意义,袁崇焕害死满桂、赵率教与毛文龙等人,毁掉大明长城。
五年平辽,欺君罔上。
将明朝巨额军饷堆积出来的关宁铁骑军阀化,其罪当诛。
凌迟处死,死得不冤。

参考:
完全可以。
关宁铁骑是明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在关外能和满清打平手,在关内完全碾压农民军。
如果说宁远大捷是守城而战,靠的是红衣大炮的话,那么宁锦大捷则是关宁军与满清八旗在野外硬碰硬的大战了。
.锦州城内,赵率教与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打退了后金部队多次进攻。
皇太极久攻不下,转而去分兵攻宁远。
宁远城内的袁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军并在城上进行炮击;
而驰援的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双方死伤惨重。
后金部队见无法攻下宁远,于是又改为进攻锦州。
锦州城中使用大炮、火炮、火弹和矢石等武器,后金兵受创极重,皇太极只好退兵,史称“宁锦之战”,为明朝与后金交战的第二次大胜。
由此可见,只要关宁军上下一心指挥得当,粮饷充足,关宁军上上下下是愿意是完全可以挫败后金的进攻的,无论是守城还是野战。
而关宁军在关内的战绩,更是刷人头!这里单说2个人。
祖宽(?—1639年),明末辽东(今辽宁辽阳)人。
早年是祖大寿家仆,为宁远参将、副总兵。
崇祯八年(1635年),以三千关宁军入关,镇压高迎祥的农民军,战功卓著。
明将卢象升说:“援剿之兵,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都是祖宽的手下败将。
曹文诏(?
—1635年),山西大同人,勇毅而有智略。
明朝崇祯年间将领,“文诏忠勇冠时,称明季良将第一” ,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
曹文诏早年在辽东从军,因功升至游击。
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陕西民变势大,曹文诏被封为延绥东路副总兵,带领关宁军入关进行征讨。
关宁军是明军精锐,战斗力极强,而农民军都是乌合之众,一触即溃,所以关宁军往往以少胜多。
曹文诏一路上斩杀无数农民军,令农民军闻风丧胆。
时人都说:军中有一曹,流贼闻之心胆跳。
次左良玉、汤九州;
若京营兵,贼甚轻之。
崇祯八年(1635年),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率领的各路农民军兵力将近二十万人,攻打凤翔,向曹文诏等人的兵力不过六千,最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
如果袁崇焕还活着,粮饷充足,多训练几万关宁军,让曹文诏带领两三万关宁军,完全可以平定流寇。
然后全力对付辽东的后金,凭借大明的综合国力,快则五年,少则十年,就能平定辽东。
所以说,崇祯杀袁崇焕,完全是自毁长城。
袁崇焕死后,辽东局势便烂的一发不可收拾了。
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临刑口占作者:袁崇焕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