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赐死岳飞做了太上皇为什么又对岳飞“念之不忘”恢复岳飞的官职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赵构的养子赵昚被册封为太子,次月,在位三十五年的赵构以“倦勤”为由宣布禅位,自己当太上皇去了。
然而,赵昚即位的次月便做了几件让后世不能理解的事——首先,他将主战派张浚重新招如朝廷,加以重用;
其次,他又下了一道给岳飞平反的诏书。
诏书通篇是用太上皇的口吻传达的,首先是将岳飞赞扬一番,说他除了忠诚之外,还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怀念,虽然他已经去世多年,但是就连太上皇都常常想起他。
然后,宋孝宗赵昚宣布,他受太上皇委托(今可仰承圣意),决定将岳飞追复原官,同时破格录用岳飞的后人。
这实在是让我们摸不着头脑——赵构一直都是主和派啊,他不是最怕惹恼金国人了吗?
怎么自己刚退位就允许儿子重新起用主战派呢?
岳飞明明是在赵构的授意下处死的啊,怎么自己刚退位就允许儿子来打自己的脸呢?
在之前文章,国史君(国史通论)讲过,宋高宗赵构可不是一般的太上皇,他和后世的乾隆皇帝一样,都是让位不让权!虽然自己已经退位,但是朝廷之事却经常要过问,单从赵昚的谥号“孝”来看,就知道他也是习惯性地顺着太上皇的旨意办事。
所以,给岳飞平反的决定,一定是宋高宗本人下达的!宋高宗之所以产生这种巨大的转变,并不是因为宋朝是个理性的朝代,而是当时的形势已经到了不得不给岳飞平反的时候了!早在岳飞被杀之时,就有大学士张伯麟在太学的墙壁上写下“夫差,尔忘越王之杀尔父乎?
”这明显就是写给宋高宗的啊——你难道忘了金国人掳走父兄之仇了吗?
当时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也写下了“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的诗句,这说明岳飞被杀之事已经激起民愤了。
所以平反诏书中也提到“道路之人,归功于飞……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宋高宗和宋孝宗也不得不承认,岳飞“名之难掩,众所共闻”。
在给岳飞平反的同时,宋孝宗还做了另外一件事——就是把岳飞之死的所有责任全都推到了秦桧的身上,是他蒙蔽圣听才导致太上皇当年做错了决定!如此一来,岳飞被杀就和宋高宗的关系不大了。

参考:
公元1142年在秦桧等人的陷害下,宋高宗赵构亲自下令将岳飞赐死。
二十年后的1162年赵构选择退位,但是在退位之前赦免了岳飞的家人,之后让位于宋孝宗赵昚(shen)。
赵昚下诏 赵昚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恢复了岳飞的官职,并且在诏书中多次提及这是太上皇的意思;
“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
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
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
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
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 首先来说,这份诏书中也有一部分是赵昚的意思。
早年岳飞觐见赵构之时,因为赵构亲生的儿子都死了,而且赵构本身也丧失了生育能力,所以收养了两个干儿子子。
不过赵构却迟迟不立太子,最终岳飞劝说赵构立赵昚为太子。
所以赵昚这一次的诏书也算是报答岳飞的拥戴之功。
再来看看赵构的原因。
当时的情况虽然赵构已经退位,但是却抓着很大一部分权力不放手,这种情况类似于清朝乾隆和嘉庆的关系,即退位不退权。
所以赵昚想要为岳飞正名,首先需要经过赵构的同意,也就是说这份诏书中所说的太上皇对岳飞念念不忘是赵构亲眼看过的。
赵构亲自下令赐死岳飞,然而又在20年后为其正名,其主要原因是在于为当时统一战线而宣传。
绍兴和议之后,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但是这次和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金矛盾升级1149年,金国内部发生巨变, 海陵王完颜亮杀死了金熙宗夺取了皇位,并且把都城南迁到了燕京,通过改革彻底的汉化了金国的政权,这时完颜亮意图南下灭掉南宋统一华夏。
公元1161年,完颜亮对内部的整顿完毕,亲率60万大军南侵。
听闻金兵南侵的消息后,赵构吓破了胆,准备再次逃离临安府,结果金军在长江采石矶被虞允文击败,使得南宋方面转危为安,而且还引发了金国内部的政变。
南宋方面甚至还因为这一事件收复了淮南地区,停止了对金国的岁供。
这次的久违的军事胜利鼓舞了南宋的勇气,赵昚也多次上书赵构,请求陛下亲征,自己随军护卫。
赵构看到朝廷上下因为此次胜利而崛起的主战派,于是也想对金国发动攻势。
赵构北伐的做法 既然要对金国发动攻势,赵构做了两手准备,第一传位于赵昚,这样可以降低目标,如果北伐失败导致金兵南侵,自己可以迅速逃跑。
第二由赵昚下诏为岳飞正名,可以鼓舞南宋境内的主战派,提升国内的士气。
而且由赵昚下诏也避免了赵构的尴尬。
也正是因此,我们看到了在宋金矛盾再次升级之后,赵构急于退位,赵昚被推到了前台。
因为南宋境内统一舆论的需要,岳飞被赵构、赵昚正名。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一次南宋方面的北伐在取得几次小规模胜利后,在几场重要战役中全部败北,被迫再次称臣纳贡。
当然在这期间,赵昚也逐步为岳飞平反,以此来打压赵构的势力,掌握了朝廷一部分大权。

参考:
皇帝生杀赦免权都是一句话的问题,这就取决于皇帝对该对象的各种影响程度来决定了,一位有过错的人,皇帝决定生杀权时,肯定会前思后想,综合判断后定夺,对危及自身利益的肯定要处死,综合判断其人有悔改、认识错误后会改变,能有用于皇帝的人则会赦免。
赵构虽昏,但也知道做自已做的对与错,尤其是在人心知肚明,并且大众印象深的人物对其不公加害后,公众自然不会忘怀,而他的良心不时也会受到遣责,当事情过去多年,自己对权力欲也不太再强时,也会对自己在位时的事物过一遍。
当他想到自己为了一己之私,与佞臣以\"莫须有\"罪名致人死地,是多么的自私与无知。
那时为了自己皇位,而这时他已退居二线,当起了太上皇,为表明自己一时犯错,有意推脱责任,把罪名全加在了秦桧身上,这样混淆是非的结果是,人们认为是\"忠奸\"臣之斗,与自己无关,他只听信了谗言而己。
这种嫁祸于他人的做法,使秦松成为千古罪人。
不得不说赵构这招还是够高的,他通过传诏自悔,平反岳飞冤案,封封岳飞后人,把一个罪魁祸首漂洗的干干淨净,隐藏在了幕后乐自高明,把一颗为保自己皇位的私心,巧妙的换成了一时糊涂让人理解。
要说这事心怪岳飞心眼太实,不忘国耻,恢愎河山固然很好,但你天天喊什么迎回\"二圣\"啊!迎回他们,赵构怎么办呢?
这就是忠义之人的直肠之处,怎么死了的到死也没弄明白,可见言行也要细思,这种以大局为重,忽略了小情节而导致身死是多么不值得的,这说明君子虽然坦荡荡,但小人的心思不可不防。
当赵构权力落幕时,他己称心自己的任期结束,\"二圣\"最终未能取代他,他庆幸的是岳飞的愿望没实现,可悲的是这么位英雄人物因己之私念而殒命,自责悔恨当初为什么不用其它办法,非得致人于死地,他除了良心发现外,更重要的是要洗自已的\"昏\",以明君的姿态呈现给后人。
因此他做太上皇后,尽量把自己扮成明事理的人,其实也是推脱和掩人耳目而已。

参考:
平反岳飞,这个事很简单,但是也无比复杂。
南宋高宗无嗣,而宋室宗亲在靖康之难中悉数被俘至金国。
为延续宋室江山,高宗求得宋太祖次子赵德芳后裔为养子,并立为帝,即为此后的孝宗。
为巩固新君地位,高宗主动退位为太上皇,但依然掌控大宋实权。
宋高宗在位时,南宋对金国完全采取投降策略,绍兴和议与金国约为君臣之国,金为君,宋为臣,宋室皇帝需得到金国册封。
绍兴和议以后,金宋罢兵。
但宋朝幻想的安宁并没有完全到来,时隔不久,金朝完颜亮称帝后,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下侵宋。
完颜亮侵宋,给了宋高宗等一众乞和派一记响亮的耳光----靠乞和是换不来安定的。
而南宋诸将在抵御完颜亮的金军时,不仅大获全胜,还收复故土十数城。
这让高宗滋生了与金国决裂的想法,因而,当孝宗被立为帝以后,南宋即以新君名义开始准备北伐。
平反岳飞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岳飞是抗金名将,是高宗朝唯一的进攻型将领,曾给于金军极大的重创。
由于南宋乞降派的存在,高宗朝急于偏安自保,且高宗急于迎回被金国虏走的生母韦后,因而宋室积极向金国乞和。
而金国答应南宋乞和的条件之一,就是杀除对金国威胁最大的宋将岳飞。
因此,为了南宋苟安,岳飞及一众部将成为绍兴和议的刀下冤魂。
岳飞之死,在宋朝庭和民间均有极大的震撼,但慑于秦桧等一众权威,朝堂不敢言及半句。
待秦桧死后,为岳飞平反之事开始提及,但终为高宗束之高阁。
而孝宗朝要北伐,则不能再对万千黎民之愿充耳不闻了。
南宋北伐,不可能再绕过岳飞之事。
因为岳飞的莫须有结局,恰恰也是北伐万千将士不得不考虑的身后事。
所以,为了朝廷北伐,为了消除将士的顾虑,也为了鼓舞南宋各方,岳飞才得以平反。
也因此,岳飞的抗金历史才得以流传下来。
否则,良将岳飞,可能会在秦桧之子秦熺和一众门生篡改史料之下而销声匿迹了。

参考:
宋高宗是南宋开国领袖,知道如何御人,玩岳飞于股掌之间。
至于操纵舆 论糊弄民 意更是好手。
念念不忘不过宣传需要而已。

参考:
惜英雄又恨英雄是历代昏庸皇帝最纠结的事!问题的根源在于定力不足,谁的话都听!享乐的时候忘乎所以,不知道江山社稷由不得谗言四起,昏庸无道,奸臣当政,英雄无泪!
参考:
因为赐死岳飞本就是宋高宗赵构做的一个愚蠢的决定,多年以后看到江北的形势他自己也明白了,当年的金兵已经无力南渡,杀不杀岳飞并不会改变他完全可以苟安杭州的局面,只怪当时自己被金兵吓怕了,一心只想求和。
而事后他自己也看清了,杀岳飞是自己一时糊涂犯下的错误,不杀岳飞不仅完全可以保证自己目前的局势得以保住,说不定还可以完成反杀,一路推回东京汴梁,到时自己虽不一定能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中兴之主,光武之名是肯定没跑了,如此大好局势葬送在自己手里,我不信晚年的他自己不后悔,赵构又不是个蠢人。
他只是一时糊涂犯下了千古未有的弥天大错,却又不好自己承认,只好伪装自己从未胸怀大志,一心苟且偷安,尽量把所有的黑都抹在秦桧身上。

参考:
对岳飞念之不忘的不是赵构,而是宋孝宗赵眘,赵构作为杀死忠臣岳飞的罪魁祸首,岳飞永远不得平凡才是他心中最渴望不过的。
但是最终在碍于金军南下和国内哀声怨道才不得已对岳飞“网开一面”,而至于对岳飞彻底昭雪平反的宋孝宗在圣旨中带了赵构一句,那也是因为宋孝宗为岳飞平凡时是顶着非常巨大的压力的,不得已之下才带赵构个名字,给他个台阶下。
1140年,抗金名将岳飞在于金军浴血奋战之时接到了宋高宗赵构传来的十二道金字牌被迫班师回朝,同年被秦桧 等人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大牢内。
1142年,岳飞与长子岳云和部下张宪被一同以谋反罪名杀害。
岳飞死后,赵构依然没有放过他的家人,岳飞一生之中育有五子一女,长子岳云已经被杀害,此子岳雷,三字岳霖和四子岳震,五子岳蔼和母亲李娃一同被流放到了岭南。
而对于岳飞的女儿史书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倒是在清朝的一本名为《说岳全传》之中说岳飞的女儿名为岳银瓶,在父亲和大哥死后东奔西走,最终抱着银瓶跳了井。
大多数史书和大部分人都把罪过算在了秦桧头上,但是罪魁祸首其实是宋高宗赵构,因为岳飞抗金的口号是迎接宋徽宗和宋钦宗,若是岳飞真成功了,那赵构这个皇位也就悬了,而秦桧和岳飞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也没有必杀岳飞的理由,所以,赵构才是那个最想岳飞死的人。
而其实在宋孝宗赵眘发放圣旨的前一年(1161年),赵构就曾经发放过一道内容差不多的圣旨,内容大概就是允许岳飞被流放的家属恢复自由身,而他这么做自然不是因为想念岳飞,而是情形所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罢了。
1127年的靖康之难中,由于金人不光是要钱,还要人,不光是女人,连男人都抢了过去,所以宋朝的皇族几乎是被掳掠一空,宋高宗赵构捡了个空子成为了皇帝。
而在1127年到1142年的绍兴议和之前,赵构一直在不停的逃亡,他唯一的儿子赵旉也在动乱中没活过第四年,而他本人也因为害怕而失去了生育能力。
为求自保,赵构就自导自演了一出莫须有的好戏指使秦桧将岳飞杀死,并且向金人俯首称臣,但是没想到金人贪得无厌,却依旧不肯放过宋朝。
1161年金兵大举南下入侵宋朝,太学生程宏图、殿中侍御史杜莘老等人纷纷上奏,因岳飞死后民间哀声怨道,也因为岳飞的功劳而导致将士们失去了奋勇杀敌的士气,所以希望宋高宗能够下一道旨意,为岳飞昭雪,并且录用岳飞的子孙们,以此来激励将士们和民众们的抗击的信心。
说白了岳飞就是南宋的魂,哪怕是死了都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无奈之下,宋高宗赵构下令将流放岭南的岳飞家人恢复自由身,其实他心里是八百个不愿意,而真正一心想为岳飞平昭雪平反的是宋孝宗赵眘。
前面我们说了,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在逃难时死了,而他自己也因为害怕金军而失去了生育能力,等于说宋高宗就是个披着龙袍的太监了,赵眘本来是无缘皇位的,但是毕竟他还站着点皇位的边,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再加上赵构多年从政当皇帝当的并不开心,反而是担惊受怕的,再加上金军又来了,于是在1162年的时候,把烫手的皇位让给了赵眘。
1162年6月份,赵眘继位,是为宋孝宗,宋孝宗比起前三位皇帝可谓是强了太多了,并且他也是被公认的南宋最有为的皇帝。
继位第二个月,宋孝宗就开始着手对付金人,因为他知道,金人才是目前国家面临的最大障碍,他将曾经的主战老将张浚找到朝中,开始商讨北伐大计,而第二件大事便是为岳飞平冤昭雪,而此时距离岳飞家人被流放已经是过了二十多年。
岳飞是得到了平反了,可是当年岳飞的尸体谁也不知道去哪了,宋孝宗又下令悬赏寻找岳飞的尸骨,终于在一个曾经做过狱卒的名为隗顺的儿子口中得知岳飞的尸骨被他的父亲偷偷地埋了,于是,宋孝宗下令将岳飞的遗骨迁葬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栖霞岭,专程为岳飞修建了陵墓。
宋孝宗为岳飞平冤昭雪,而杀死岳飞的罪魁祸首赵构还活着,他顶着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圣旨之中会出现宋高宗对岳飞“念之不忘”的根本原因。
《宋史?高宗本纪六》: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
孝宗皇帝的诏书曰:“三省同奉以旨: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
余烈遗风,至今不泯。
去冬戎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
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
今可仰承圣意,与迫复原官,以礼改葬;
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赵构是个极其无能的皇帝,为了逃亡折腾死了自己刚三岁的儿子,为了保命又把自己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但是他唯独在害自己人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能力,杀了岳飞,在宋孝宗继位之后又以太上皇的身份对宋孝宗指指点点。
而宋孝宗为岳飞平冤昭雪,等于就是说赵构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岳飞若是平冤昭雪了,那他赵构就是个罪人,虽然宋孝宗顶着赵构的压力,但是却依旧不为所动,一心为岳飞翻案。
既不能折了赵构的面子,还得是给岳飞翻案,宋孝宗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退一步,在圣旨上多写了一句“太上皇念之不忘”,那意思就是给赵构一个台阶下,同时也使得赵构对岳飞翻案没有太大的抵触,使其进行的颇为顺利。
赵构是皇帝自然得给个台阶下,但是秦桧就不同了,在他活着的时候赵构就对他颇有戒心,在他还没死的时候赵构就撤销了秦桧祖孙三代的职位,尤其是他还是直接受赵构指使害死岳飞的,那么好,就由他来背锅。
后来亲自召见岳飞的三子岳霖时,宋孝宗痛惜地说:“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
”岳霖则跪拜痛哭说:“仰蒙圣察抚念,故家臣不胜感激!”此后,宋孝宗下诏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等官职、爵位,岳飞的夫人李氏则追复楚国夫人的封号,岳飞的长子岳云、次子岳雷也都追复旧职,岳飞则得到了“武穆”的谥号。
虽然官复原职,岳飞也被平冤昭雪,但是或许是因为害怕,岳家人除了岳飞之外,第二代人也就是岳飞的长子岳云从了武,而后岳家人再也没有从武的人了,大多数都是以文为生,堂堂岳家军被赵构一人为了苟且偷生,仅仅是存在了一世而已。

参考:
当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南宋官军在长江边采石矶取得大捷的消息传至临安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宋高宗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这位南宋开国皇帝自从继位以来谈不上每天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不过日日担惊受怕他是深有体会的。
现在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南宋和北方女真形成了战略相持的局面,北方金国兵锋所指,东南望风披糜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赵构一点也不恋栈,就于本月九日下诏宣布退位做起了太上皇,两天以后和金銮殿拜拜,从此蜗居德寿宫过上了醉心书画,吟诗作乐的退休生活。
不过赵构的接班人孝宗赵眘,孝顺是无话可说,但是在政治态度上和其养父赵构是唱反调的。
赵眘做太子时就是积极抗金派,采石矶之战前还上书请求自己带兵去抗敌,年轻人么总是心比天高,不知道天高地厚。
赵构反正是退了,这位太上皇和历史上其他退位而成的太上皇还有些区别,他没有受到内外威胁,没有甩手烂摊子,没有纯粹为了沉迷花天酒地,他的退位倒有些见好就收的意思。
赵构对孝宗也没啥政治交待,对于自己当政时期的决策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孝宗似乎不管三七二十一,高宗退位连年号都没有改呢,第二个月即七月十三日孝宗就下诏书为岳飞恢复名誉。
在诏书中当然得假托一下高宗的名义,所谓是太上皇对岳飞的功绩“念之不忘”,才有了儿皇帝如此这般替太上皇完成未了的心愿。
寻找岳飞的遗骸风光大葬,给予岳家后人重赏重用,对秦桧的评价官方的调门降了又降。
赵构对岳飞没有好感,自打有了处死岳飞的念头就没有后悔自责过,这是他铁定的案子,儿皇帝龙椅屁股还没坐热就翻了案,赵构有些震惊。
孝宗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平反岳飞入手,大张旗鼓地颠覆老皇帝亲手打造的铁案,俗话说人走茶凉,可毕竟太上皇还在德寿宫坐着呢,岳飞的案子昨天还是铮铮铁案,今天就要反转,在措辞上多少总归得给太上皇留点面子,这样即可以达到目的,又能留有余地,中国人不是一向善于搞平衡的么。
所以真正“念之不忘”的是孝宗,高宗赵构早没了涉及政治的兴趣,刚下台就推翻自己定的铁案,赵构还远没那样的觉悟和如此这般的动机。
说赵构没有想法也不现实,说实话他妥协了一辈子,不想在自己定的案子面前最后再妥协一次。
赵构原本打算找孝宗评评理,给个说法,这档口被他老婆太上皇后吴氏一把拽住,劝住赵构,提醒他儿子已经在诏书上明白写了平反岳飞是为了完成你的心愿,你已经退位了就别再管这些陈芝麻烂事。
既然儿子给了你太上皇台阶下,您老人家就顺坡下驴吧。
赵构想想也就心平气和就此打住,为什么说赵构这位太上皇与众不同,他有“可爱”妥协的一面,孝宗的诏书春秋笔法也起到了作用。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参考: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不复杂,我的脑子简单,所以想这个问题也简单,首先我们中国历代都不缺乏自私自利的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
谈到宋高宗与岳飞之间的关系,宋高宗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主,宋高宗的私利是皇位大权,而岳飞为的是公利,为的是国家气节,岳飞一心要消灭外邦接回二帝。
说爱国,宋高宗和岳飞都爱国,但有所不同,宋高宗爱的是自己所坐的皇位,自己所握在手里的生杀大权。
岳飞爱的是自己的国家,自己国家的气节。
问题也就在这里,试想,如果宋高宗给予岳飞一切支持,岳飞就不用太大力气就能消灭番邦迎回二帝,二帝回来的话,宋高宗还有皇位吗?
所以宋高宗考虑自己的事了,哪还顾得上国家,再加上秦桧的谗言,宋高宗与秦桧虽各怀鬼胎但是一拍即合,这莫须有的罪名成立了,这样就除掉了岳飞。
能人有的是,但旁观者清,谁还敢与岳飞一样?
自然是没人敢了,二帝不能回,宋高宗与秦桧各自的位子都保住了,就是害惨了岳飞。
至于宋高宗后来当了太上皇,他先前与秦桧为保住各自的利益而陷害岳飞,但他心里一直明白岳飞是忠心爱国的,所以良心未眠才恢复了岳飞的官职。

参考:
因为金兵又要打过来了,让赵构同其父兄一样妻女奉上,到北国苦寒之地为奴、为婢、为娼,并行牵羊之礼。
完颜构不愿意去,故又想起金人最怕的岳飞来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