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3战斗机的研发历程是什么
歼-13(中国编号:J-13,英文:CAC J-13)战斗机,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战斗机设计方案。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开始考虑装备轻巧灵活、重视机动性的战斗机。
新一代战斗机不再单纯地追求速度快,还要有良好的机动能力。
当时在越南战争中,美国造价昂贵技术复杂的 F-4重型战斗机有时会在越南空军轻小的米格-17 面前束手无策。
而飞机的机动性能,主要是加速能力、爬升和盘旋性能。
其中前两项指标是和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一致的,而最后一项指标却是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互制约。
一般来说强调飞行速度快的飞机,盘旋半径就越大,盘旋一周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局部战斗中的空战实践证明,即使在广泛使用空空导弹的情况下,战斗机在近距离时利用机炮进行格斗仍不可避免。
格斗中,战斗机常被迫以尽可能小的转弯半径或尽可能快的转弯速率,绕到敌机后方,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
这时,速度较低或机体重量较轻的飞机反而处于优势。
1965年,当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代号:601所)将新一代歼-8、歼-9歼击机方案向沿海空、海军作战部队征求意见时,空军航空兵很多部队一再强调希望有机动性好、而且轻到能装在卡车上的小飞机,以便实施全民皆兵的思想。
1965年9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体室曾作过一个方案,但性能不能满足要求而中途夭折。
然而,空军机关的一些人并未放弃,后来又提出了“空中李向阳”的想法——要求飞机重量轻,而且机动性好,重量在 4 吨左右——随时能打随地能战,就像空中的游击队员,实现全民战斗机的想法。
1969 年,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向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室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下达了研制任务,要求设计这种类型的轻型歼击机。
正当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准备派人去部队调研时,南昌飞机制造厂已经完成了这种飞机——歼-12 歼击机的方案设计。
飞机装一台涡喷6发动机,重 4.1 吨,最大马赫数 1.8。
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怕歼-12 方案不可靠,要求南昌飞机制造厂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征求意见。
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简称:六院,现为:中国航空研究院)机关召集了601所、606所有关设计人员,主持探讨研究新型歼击机的发展问题。
当时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空战多发生在中低空跨声速,还是以目视格斗为主,因此需要有较高的跨声速盘旋、上升和加速能力,高度 5千米、马赫数0.9的稳定盘旋过载达到6的飞机——而歼-8仅为4.6。
武器方面则还是以航炮为主兼用红外短程空空导弹。
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9吨。
由于以近距格斗为主,所以不一定装雷达,以减轻重量、突出机动性。
1971 年底,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完成飞机总体方案、总体协调,发出了除电器仪表、无线电等以外的全部结构系统打样图,并于10月份进行了方案机的摸底工作。
1972 年 3 月1 2 日,总体室副主任方宝瑞领导的小组正式向六院报送短距起落歼击机的设计方案——研究所暂定名歼-13歼击机。
其主要技术指标为:最大马赫数不小于2.0;
静升限大于18,000米;
主要作战高度3,000-10,000 米;
作战速度马赫数为0.7~1.5;
航程不带副油箱不小于2,000千米,带副油箱不小于3,000千米;
起落滑跑距离为500米,起飞重量9吨。
1972 年 9 月 26 日,六院作出批复,将该机的研制下达为二号任务,指出:“二号任务为前线歼击机,突出机动性,方向是正确的,但要大力减轻起飞总重,奋争推重比达到或超过 1.2,在确保机动性的前提下,争取续航时间比歼-6 有延长”。
《批复》还指出,该机将替代歼-6 歼击机,作为下一代前线歼击机的主力机装备部队。
并要求按上述意见进行方案论证和性能计算,11月份向院汇报,争取列入1973年国家计划。
该机研制被称为二号任务,后定名为歼-13。
歼13的机翼共选择了4种基本平面形状。
共7个方案,分别称作歼13I、II、II-1、III、IV、IV-1、IV-2,其中歼13I、II、III、IV为基本方案。
上述所有方案的机身和尾翼参数均相同,只是机翼平面形状(I、II、IV一1、IV-2)和机翼的上下位置(II与II-I)不同,并在II与lV方案中分别配了上下平尾两个方案。
1973年11月到1974年4月期间,歼-13的1/28全金属风洞模型在沈阳进行了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歼-13与歼-6、歼-7比较,亚声速零升阻力系数相差不大,跨声速时歼-6最小,超声速时歼-7最小。
试验结果表明歼-13的全机阻力问题不是很理想,争取跨声速赶上歼-6,超声速接近歼-7的水平。
601所派人于1972和1974年两次去空、海军12个部队进行调查研究,新歼击机的设想得到空、海军领导机关的赞同。
1974年初,空军全面提出了歼-6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
1975年冬,空军有关部门又与设计部门反复探讨,正式拟定了歼-6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1976年上报,同年4月24日,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正式行文批复。
1977年6月1日至11 日,三机部在北京召开了歼-13飞机论证会。
国家计委,国防工办,总参装备部,空军,海军,航定委,一,四,五机部,冶金,石油,轻工部,建材总局等71个单位25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王震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真审查方案之后认为“飞机的总体方案是先进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1978 年 9 月,中国从埃及引进了一架米格-23MS 飞机,这架米格-23 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歼-13 的命运。
随该机还引进了两台其采用的 R-29-300 型发动机,我国也很快组织专家分析研究,1979 年开始测绘,定名涡喷-15。
由 606 所、120 厂、420 厂、011 基地约 200 人在 410 厂测绘,1979 年1 0 月完成,并进行了工艺、材料分析。
410 厂的涡喷-15 试车台于 1979 年 7 月开车试验,在 2 台发动机上进行录取性能、转速特性、参数测量、防喘试验、巡航特性试验、不同大气条件下的验收曲线试验、起动、调整试验等。
仿制的涡喷-15 发动机结构为双转子,环形燃烧室,气动喷嘴,高温涡轮,加力推力全程无级可调涡轮喷气发动机。
最大推力 81 千牛,加力推力 122.5 千牛。
推重比 6.5。
而在随后的分析中,发现仿制的涡喷-15 发动机在单位推力、推重比、中低空亚跨声速的高度、速度特性上都优于歼-13 飞机计划装备的涡扇-6 发动机。
如果装涡喷-15 发动机,歼-13 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有大幅度提高。
低空上升率超过 300 米/秒,高度 5 千米、马赫数 0.9 的稳定盘旋过载超过了 6,升限达 18 千米,最大使用马赫数为 2.0。
飞机的起飞推重比超过 1.0。
据此,三机部于 1979 年 3 月 10 日下达了《关于抓紧开展歼-13 飞机选用涡喷-15 发动机方案论证的通知》。
通知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歼-13 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拟选用涡喷-15 发动机作为歼-13 的动力装置,并已报请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审定,请组织力量迅速开展歼-13 飞机选用涡喷-15 发动机为动力的方案论证工作,并于 5 月中旬将论证结果报到三机部。
根据三机部发《通知》的要求,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立即组织力量,在原来多次动力装置论证的基础上,经过近两个月的论证,于 5 月 8 日向三机部报送了《对歼-13 飞机装用涡喷-15 发动机工作的意见》。
认为歼-13 飞机改用涡喷-15 发动机,在某些方面优于涡扇-6,在现实性和把握性上,涡扇-6 也不及涡喷-15,因此,建议方案工作应转到改用涡喷-15 上来,进一步明确涡喷-15 装歼-13 飞机的技术要求,用三个月的时间详细作出总体安排后,再进行方案论证工作。
10 月 9 日,三机部在沈阳召开了歼-13 飞机装用涡喷-15 发动机方案论证会,通过了方案审查,这个方案大大超过了当初的指标,接近美国 F-16 飞机的水平,海平面上升率达到 300 米/秒。
12 月中旬,莫文祥副部长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听取了歼-13 研制工作的汇报。
1980 年 3 月,总参和国务院国防工办正式批准了改用涡喷-15 发动机作为歼-13 的动力装置。
在此后的 1 年多时间里,考虑到飞机动力装置的更改和歼-13 飞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空军对歼-13 的战术技术指标又提出了补充要求,即:要通过改进使飞机具有使用导弹进行拦射的能力;
最大飞行表速要从 1,200 千米/时扩大到 1,350 千米/时;
机动性指标要进一步提高;
并希望能按改装涡喷-15 发动机的方案接近上限数据等等。
由于战术技术要求迟迟冻结不了,加之空军与设计部门就战术技术要求的磋商,一直持续到 1980 年 10 月份。
1980 年 10 月国防工办、总参正式明确涡喷-15 发动机为歼-13 飞机的动力装置。
1981 年,606 所与 601 所协调,提供了涡喷-15 发动机的高度、速度特性。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随后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
而歼-13 格斗歼击机也因国民经济和空军装备发展规划的调整,不得不于 1981 年 3 月停止研978 年8月,中国从国外引进一架米格-23MC(MiG-23MS Flogger E),以601所、沈阳飞机制造厂(代号:112厂)为主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分析,米格-23的发动机P-29主要由410厂分析仿制,仿制发动机型号为涡喷-15。
1979年3月10日,三机部下达了开展歼-13飞机选用涡喷-15(P-29)发动机方案论证的通知。
601所经过计算,歼-13改用涡喷-15发动机,可使飞机有些性能提高,发动机的现实性和把握性也比较大。
同年10月9日,在沈阳召开了歼-13装涡喷-15发动机方案论证会。
1980年5月,总参和国防工办正式批准歼-13改用涡喷-15发动机。
但由于后来由于空军队装备发展规划的调整以及缩短新机研制战线等原因,1981年3月以后,歼-13项目停止了研制,直接研制费1221 万元。
中国海军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舰载机设想,据此601所提出歼-13改舰载机方案。
歼-13采用单发机腹进气布局,由于进气道在机身下面并且不是主承力结构,妨碍了起落架的布置,舰载机的下沉率比岸基飞机要大的多,所以机腹进气飞机的改装舰载机存在较大困难。
601所提出的歼-13改舰载机方案保留了歼-13边条翼布局,发动机采用一部国产涡扇-12(FWS-12A)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从总体上来讲,类似于一架单发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航空电子系统采用国产基于数据总线的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玻璃化座舱、数字式综合火控系统、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机载脉冲多普勒多功能火控雷达,可以发射空空导弹和空舰导弹,按照601所当时设想,歼-13改舰载机不但可以作为军舰载机,还可以发展成陆基飞机,替代空军装备的歼-7战斗机,与当时601所设想的新歼93系列作战飞机形成高低搭配。
鉴于中国已经大量引进苏-27СК战斗机,歼-10的研制也即将成功,涡扇-10(FWS-10)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歼-13改型舰载机研制也不了了之。
机长17.48米(不含空速管),翼展10.40米,机高5.552米,机翼面积33.8平方米,空机重量8078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1660千克,燃油重量3000千克,动力装置1台涡扇-6乙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200千克,最大平飞马赫数2.0~2.45,最大转场航程2340千米,最大爬升率254米/秒,机内武器:固定武器1门30-1航炮,备弹80发;
1门23-1航炮,备弹120发。
外挂武器机翼挂架可挂霹雳-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
参考: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第一款战斗机歼5到现在的歼20,我们装备了高达9个型号的主力战斗机,但是这中间有些数字的缺失其实在过去或者现在都是存在的,只是大家对这些
歼7的数量极少。
加之我们自己之前研发的歼12战机(类似于歼6)下马了,出于国防工业发展和空军建设的需要,研发我们自己的轻型战斗机一直都是有需求的。
而这时候,世界主流三代战机还都处于理念阶段,所以我们在歼13的研发上几乎没有任何参考的机型。
歼13最初设计是一款单发轻型战斗机,这款战机的发动机采用涡扇6,最大起飞重量7.5吨,不安装机载雷达,依靠地面雷达站的指引作战,机上安装的电子设备主要是雷达测距器。
最大航程仅仅只有1400公里。
从
这种理念设计现在来看是无比落后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当时的航空工业刚刚起步,前面两款战机主要是仿制苏联的产品的原因。
当时的我国航空工业,没有技术积累,设计飞机还是第一次,所以也不敢提出过高的要求。
而且资金也不充裕,歼13的概念提出时期正处于文革时期,当时很多项目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战机研发同样并不顺利。
另外,歼13的性能指标设计得这么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和歼13同时代研发的还有一款重型战机歼9.这是一款采用鸭翼布局,双发重型战斗机,也是预备采用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为其提供动力。
两者的概念提出和研发提出的时间基本一致,从这里看,歼9应该是当时设想中的一款主力重型战斗机,而歼13则是为其做高低搭配的低端机型!歼13战机是在什么历史环境下下马的?
替代歼13的飞机是哪种型号的战斗机呢?
到了80年代,我国的大环境变得越来越稳定。
歼13的研发成果又被拿了出来。
这样的战机在80年的时候再被提出来似乎有点不合理了,因为这时候的F16战机已经服役了,苏27和米格29的研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很显然,战机的主流发展方向已经有了借鉴的对象。
不过刚刚结束的越南战争影响着当时的战机研发思路,在越南战场上,仅仅依靠机炮作为武器的米格21战斗机,在面对美国装备有机载雷达和格斗空空导弹的F4战斗机时,几乎打出了一比一的交换比。
这样的战果客观上说是F4的机载雷达和空空导弹还不是那么先进,但是却被我们错误地理解了。
当时的研发者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资金去生产一款并不优秀的现代战机,不如将这些钱拿来生产更多的机炮战机,以数量换质量的思想依然在左右着我空军先进战斗机的研发思路。
不过先进技术总有成熟的一天,抱残守缺的思路也最终会有被打脸的那天。
1982年的贝卡谷底空战给全世界的空军上了一课。
以色列依靠预警机和三代战机F16结合的新打法,在三代机新技术的加持下,在短时间内取得了82比0的优秀空战成绩,自己无一损失!技术的成熟对当时歼13的研制方案起到了极大的抑制作用。
沈飞不得已,在1984年推出了安装机载雷达版本的歼13战斗机。
不过这个时候的歼10战机已经在酝酿当中,空军肯定不会下结论到底要哪款战机。
最终在1986年的方案竞标中,歼13的研制方案被歼10战机取代。
至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三代机研制才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新技术在初始阶段,性能上一般都有点差强人意。
很多时候还不如传统的方法好用,但是一旦技术发展迈过了瓶颈期,那么加持了新技术的武器装备就会在性能上大幅度的超越原有装备。
这里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早期的雷达和导弹性能落后,射程近,而且可靠性不好,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发展方向是错误的。
大家看看现在的机载雷达和机载武器就可以看出,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仅仅过了50年时间里有了多大的进步?
如果我们当时选择了歼13的战机研制方案,我们现在的国产战机充其量不过是一款廉价的二代机而已,虽然可以大量装备,但是在面对三代机空战的时候要吃大亏。
即便是拼命改进,我相信歼13也很难达到现在枭龙的技术高度,毕竟机体限制在那放着呢!更不要谈和现在的歼10战机相提并论了。
一国国运来的时候,冥冥之中自有神明护佑,或许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才是我们国家空军走到如今地位的根本原因吧!从歼5到歼20战机中间缺失的型号都哪去了?
我们的战斗机研发到底下马了多少项目?
文章一开头,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解答。
歼5,6,7,8,10,11,15,16,20这些型号的战机在共和国70年的历史中都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空军中服役。
其中缺失的型号分别是歼9,12,13,14,17,18,19这7款战斗机,他们存在过吗?
又都去了哪里呢?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其中的三个型号,分别是歼9,歼12,歼13.这几个型号是我们过去战机研制所走过的弯路,但是都失败下马了。
不过这里着重提一下歼9这个型号,如果大家将歼9飞机的外形拿出来会发现这架战机很像歼10。
其实歼9是一款我国真正花费了大量心血去研制的重型制空战斗机,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还是下马了。
不过歼9研制的失败并不是没有任何功劳的,我们在歼9的研制上积累了大量的鸭翼布局风洞实验数据,是我们掌握鸭翼布局的鼻祖战机。
仅此一点,就不能完全否定我国歼9战机的研制。
接下来时歼14雪鸮,这是一款在新世纪和歼20同台竞技的战斗机。
只是军方最后选择了成飞的歼20而否定了沈飞的歼14而已。
可能主要是因为这款飞机身上有太多的苏联因素吧,在五代机最核心的隐身性能上并不如歼20出色。
歼14的研制方案提出也可以看出,沈飞对于飞机设计过多了参考了苏27的设计而使自己陷入了思维的误区。
以至于在五代机的竞标中败给了自己的小弟成飞,这也是沈飞的战机研制方案第二次被成飞取代!而歼17,歼18,歼19之所以没有,或许因为20的原因,我们的飞机直接跳过了这几个数字,直接和直20,运20,轰20一样。
取了一个歼20的名字。
或许时因为这几款战斗机都有其研制计划,只不过还么有服役而已。
目前传闻说,歼18战机是我国的垂直起降型号,未来将搭载于两栖攻击舰。
而歼19则是我国进口俄罗斯苏35的国产型号,因为俄罗斯人将其称为4.75代战斗机,是战力最接近隐身战机的主力作战飞机!不过这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事情,我们在这里也是一说,您看到这呵呵一笑就行了!中国战斗机的研发,从仿制到自主生产,走过了一条艰难漫长的曲折道路。
直到今天,我们的战机终于不再依赖于任何国家的任何零配件供应。
无论是歼9还是歼13,都是现在中国空军发展路上必须要走的路,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我们依然要去勇于尝试,要直面各种困难。
好消息是,我国空军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装备数量上,都已经超过俄罗斯,仅次于美国。
主力歼击机数量更是达到了美国空军60%的水平。
随着我国先进战机的大规模服役,超过美军也只是时间问题!只要不断地进取,我们最终将建成一支强大的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