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下跌你觉得谁的损失最大

生猪价格突然暴跌。
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
养殖企业是最大的受害者。
特别是新涌入养猪业的企业损失最高,他们匆匆忙忙地挤进来,还没有捞到养猪的第一桶金就严重亏本,这也是投资养猪时欠缺考虑,这些企业的特长是工业生产与管理,对养殖业是比较生疏的,一养就亏本。
散养户或者中小型养殖场的养猪人是有经验的,他们通常在春节后是会控制肥猪的出栏数量,因为在春节到端午节这一段时间是猪肉消费的淡季,也是一年中猪肉价格最低的阶段。
2018年年底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据农业农村部400个定点监测县的数据显示,2019年8月生猪存栏同比下降了38.7%,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了37.4%。
市场肥猪奇缺,市场猪肉价格暴涨,养猪进入了红利时期,出栏一头肥猪利润超过1500元,大量企业涌入养猪业,这些企业都是冲着养猪高额利润和政府的项目高额补贴而来的,而这些新进入的企业对养猪生产是不熟悉的,他们是擅长于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生产与管理,对养猪经营管理是不熟悉的,隔行如隔山。
因此在经营过程中犯了大忌,这些养殖企业在不适宜出栏的阶段仍然大量出栏肥猪。
今年春节后在这段时间内新投资跨界养猪企业争先恐后大量出栏肥猪,造成肥猪在猪肉消费淡季大量出栏上市,形成了肥猪供大于求的状况,导致肥猪价格持续下降,这是造成肥猪价格长期萎靡不振的因素。
其次养殖企业人为地增加市场猪肉消费淡季的猪肉供应量,一些养殖企业在春节后发现市场的肥猪价格持续下降,他们按照工业生产方法囤积可以出栏的肥猪进行继续养殖,渴望在二次育肥期间肥猪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企业经营者不知道大肥猪的出肉量比正常出栏的肥猪多,一般是两头大肥猪的出肉量相当于三头正常出栏肥猪的出肉量,二次育肥使猪肉供大于求,价格就会持续下降。
本来春节后就是猪肉的消费淡季,养殖企业的这个不当操作使萎靡不振的猪肉市场更加雪上加霜。
在养猪红利时期,大量的社会热钱涌入了养猪业,大家都是为了分一杯羹而来,企业多了利润就会相应减少,不按规矩养殖生猪,按照工厂化的生产与管理,抢购育肥仔猪,造成仔猪价格暴涨,大量出栏肥猪造成市场肥猪价格持续下跌。
一般而言,任何行业从事的企业多了利润就会大幅度降低,必然企业之间就会发生竞争,一些老养殖企业不惜血本地人为地大量增加春节后的淡季肥猪出栏数量,导致肥猪销售价格持续下跌,致使新进入养猪业的养殖去亏本惨重,偷鸡不着蚀把米,养殖没有利润反而倒贴,一些新进入并且资金不雄厚和经营能力差的养殖企业就会因为竞争失败而放弃养殖,就会逃逸这个产业,就会被淘汰出局,这部分企业将退出养猪业,重操旧业,竞争减少了,养猪业就会重新洗牌,新的垄断就会形成。
养殖企业是大规模养殖,喂的是价高的优良仔猪,喂的是价格高的配合饲料,猪住的是标准的猪舍,而且这些企业是采取“改善+农户”的经营方式,在入行时肥猪价格高时就与直接养殖的农户签订养殖合同,随着肥猪价格持续下跌,显然亏本早已定局的。
养农户养殖的大多数是本地黑毛猪,仔猪价格便宜,住的是简单的猪舍,喂的是价格低的蔬菜下脚料、野生青绿饲料和粮食价格副产品以及自己种植的粮食,本地黑毛猪的销售价格比白毛猪的高,因此散养户生产成本低,销售价格高,生猪价格持续下跌。
他们不是最大的受害者。

参考:
生猪价格突然暴跌,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去年刚介入的心动散养农户,因为他们被长达两年的高价肉和高价猪的持续获利性所吸引,为了分享这盘“美味佳肴”,不惜挺而走险,结果得到的却是一杯“苦酒”。
长期的暴涨必然导致暴跌,这完全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赢亏始终需要保持动态平衡,社会经济才能稳步前行。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条件下,真心的生产践行者脚踏实地从事产业发展工作,无论是规模生产者还是散户,他们立足发展壮大自身,努力学习生猪养殖生产技术,增强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优化结构提升产能效益,即便遭遇行情低迷的短期困难,总能机智化解矛盾,很快就会摆脱困境。
而急功近利的投机者缺少生产发展战略眼光,往往稍有希望就介入,见好就收固然好,如没等到出栏行情便急转直下,如再不及时售卖亏损更多,这种“打短工”的当事人成为受害者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参考:
猪肉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主要肉食来源。
几乎每天离不开。
最近近10年,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
许多人深受其害,低收入人群,特别是中小养殖户。
许多人谈到养猪是伤透了心。
普通老百姓为吃肉也是头疼,特别是低收入人群。
受非洲猪疫的影响出现的持续高价时代,许多人吃不起肉,特别是穷人。
现今猪肉暴跌对普通人来说不是好事,孕育着下一波价格的暴涨很快来临。
生猪价格为什么暴跌,笔者多年的观察有多重原因?
产能的恢复是一大主要原因。
这里面肯定还有人为因素。
大型的养猪企业他们资本雄厚,即使出现短暂的亏损,对他们影响不大,因为他们的规模大,生产成本低,等下一波价格回升,他们会迅速大赚一笔。
对于中小养殖户他们就是欲哭无泪,因为他们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无法同大型企业竞争,特别是最近在高成本投资养猪业的中小养殖户,最终血本无归,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生的能力。
现在的养猪业其实就是一种资本的竞争。
养猪业是一项高风险的产业。
不是你想养猪就能够养成,这里面学问是很大的。
我的族弟养猪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前10年挣了6百多万元,但是最近10年,生猪价格几波大起大落,很快把前I0年积累消耗怡尽。
他多次同我促膝长谈,他深知养猪行道深,没关系,没雄厚资本难抗巨大的风险。
综合各方因素,我劝他迅速转产,因为养殖巨头投亿元资本参入养猪业竞争,从各方面看,你是没有胜算的机率。
现今转产食品加工,效益很好。
从多方因素看 ,生猪价格暴跌不是利好的消息 。
中小养殖户破产是最大的受害者,亿万老百姓同样利益大受损,很快下一波行情会暴涨。
全社会必需高度
高价就挣钱,底价就陪钱,抵抗住了就能活下去,抵抗不住就收工弃养。
还有一点就是当下的各种环保一刀切也是一根压在身上的稻草。

参考:
肯定养殖户是最大的受害者。
生猪价格突然暴跌,是供过于求的必然结果,养殖户盲目跟风,大面积饲养生猪,导致市场上出现生猪供应量加大,超出顾客的需求量。

参考:
当是农民损失最大,有钱谁都会花,今年是扶贫最后一年,从前的猪肉价格那么好,是有几张扶贫款,城市人山人海,农村又没有什么人养猪,十几亿人有几个人养猪一个市是不养几头猪,那来的人民币买猪肉,如果继续扶贫猪肉也没有过剩,一百元一斤是有的,中国不低于七亿人失业,有可能还多,即使是八元钱一斤也过剩,并不是猪肉太多,主要是没有人民币,有点养老金的有钱,可是没买,年轻点的思买没钱,差不多二年都是防疫情,那有时间劳作,多少工厂产出的产品在睡大觉,进不了世界,何来的工资,上几天班休息一个月,连卫生纸都艰难,女的都有点打发房租,男人一拖再拖,有的厚着脸皮偷偷溜之大吉,好多房东也不在乎,应该告诉一声,非常理解,现在的面包最好卖,等待时机,世界疫情赶快结束,才有猪肉一片天?

参考:
养殖户
参考:
猪价下降这么快,原因无非以下几个:不缺猪,进口多,去年疫情小规模爆发的时候积压的冻肉还剩不少。
粮价居高不下。
猪价一路下跌。
看好猪价的的人,大多持以下几个观点:年前非瘟,压栏。
猪还是少。
现在五元一斤,(家里养猪,不亲自卖到屠宰场,经二手贩子,基本上都会往下压价。
)根本收不回本,价格不正常。
首先,我认为猪价还没到底。
下跌的时候是没底的。
年前非瘟,真的那么严重吗?
确实严重,附近县的厂子清了不少。
真的缺猪吗?
不缺,附近的厂子,出事的远远小于扩张的量。
年底猪价这么狠,20年中留母猪的不少。
年末附近大厂卖母猪卖疯了,别说猪价刚触五元,就是在底部打滚。
那些买了猪的也不舍得动这二元猪一根毛。
母猪又生小猪,更别提留下的三元母猪了。
又有人说三元产量低,看准留,一窝最少也能下七八个了。
年前的母猪不少,小猪更不会缺,猪价不过刚探底。
去产能的头头都没开呢!缺猪!今年一年都不会缺。
只要前面有一口气吊着,很多人根本改不掉前几年行情好带来的盲目乐观。
根本不可能弃养,沉没成本太高了,就会开始自欺欺人。
至于成本的问题,成本高,猪价就会上涨吗!不会,猪价涨不涨,在供大于需时,只看供需关系,成本反而会促进猪价急剧下跌。
现在一定要认清的现实是,不缺猪,不缺肉,统统都不缺。
猪价是不可能上去的,除非等到跌破跳楼价,并持续至少两个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真正去产能的时候。
价格才可能会上涨。
没有大病疫情,光凭价格下压去产能,价格要很惨烈很惨烈才能压下去。
别说不挣钱,那么多猪,你卖肉猪还好,那母猪,真是不舍得卖。
如果你现在还养猪,听国家一句劝,去产能吧,现在虽然是最坏的时候,这个时候卖猪无异于撒钱。
但你现在不卖,那牛猪再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养一天赔一天,关键是它涨不了了,你现在卖跟你二十天之后卖没什么区别。
你再想想,二十天之后呢,要是还降怎么办,再说涨到现在的价,不仅要时间,还多赔了。
及时止损,拿到手的才是钱。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啊。
母猪那三元的,一起卖得了,别留了。
家里没那么大本的,就及时止损吧。
但前两年不少人赚了钱,估计都有钱,都僵持着,要是能坚持个一两年那也行。
但是去产能,优化优化猪种,该卖的猪卖了,品种好的留着,凑凑也能过,那也可以留着。
不过就是大家都留着,大厂顶多就是不扩张,别说现在的猪价,为了市场占有率,没人会先下车。
破产另说。
猪价基本上没涨的可能了,六七块一斤还可以期待一下。
出去打工也挣钱啊,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参考:
国家数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