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在这本书中的《孟夏纪》一篇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但此时这个官职并不是与后来的“太尉”一个性质,此时的太尉应该是属于举荐人才的官职,其“遂贤良,举长大”的意思就是举荐身材高大威武的贤臣。
当然这个解释只是字面上,在秦朝之前太尉到底是何官职,我们无从知晓。
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建立秦朝,太尉的职权被明文规定。
据《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也就是说在秦朝太尉的职权就是作为全国的最高军政长官,并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及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当然自秦设立“太尉”这个正式官职后,在秦朝太尉从未有人担任过,可以说形同虚设。
但是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始皇帝的秦朝是一个采取中央集权制的王朝,始皇帝又是一个喜欢独揽大权的皇帝,他断然不会将军权交给任何一个人,所以不让任何人担任到实属正常。
到了西汉时期,由于西汉的中央和地方制度基本上都沿用秦制,所以“太尉”之职也被留了下来。
但与秦朝不一样的是,这个时候太尉开始掌握了一些实权,据《历代兵制.西汉》记载“京师之兵,止南北军及中尉缇骑、郎中令诸郎、城门校尉屯兵。
北军属太尉,南军属卫尉。
”,此时太尉较之秦朝的形同虚设开始有了实权,但也没有达到执掌全国军政的地步。
而且需注意“太尉”在西汉也并不是常设的官职。
高祖二年卢绾为太尉,但不久因卢绾造反,太尉一职遂废。
而后在九年之后,太尉一职才因周勃被再次起用,但不久又被废。
之后直到惠帝六年太尉才再次出现,但到文帝三年太尉又被废,且原属于太尉的权力也被丞相所领。
之后到了武帝元狩四年太尉一职就直接在西汉消失,其职权几乎被武帝所设立的内朝官大司马所替代。
可以说西汉时期的太尉基本上只有在应付大规模的战争的时候才会出现。
比如刘邦让周勃做太尉的时候,是为了应对原赵国相国陈豨的叛乱,再比如在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景帝就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然后去平定叛乱。

而且自武帝设立中朝之后,军政大权几乎就再未被作为外朝官的丞相、太尉等掌控,而是被作为中朝官的首领大司马所掌握。
也就是如此实际上在西汉太尉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废置的情况,即使出现有人担任,大多数也都是虚衔。
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光武帝在公元27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所以此时的太尉开始有了巨大的权力,它与司空、司徒二人同为“三公”,分别掌军、掌工程、掌民政,并可分别开府置僚佐。
此时的太尉主要负责全国武官的功绩、升降的评定,并充当着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当然需注意这个时候太尉无直接领兵的权力。
不过东汉“太尉”的权力也只维持不到数年,后在光武帝设立“尚书台”后,太尉的权力几乎被尚书台所夺,在这之后皇帝几乎将所有的机密之事交由尚书台来负责。
此时东汉的尚书台不但出诏令还出政令,且朝臣的选拔也全都交由尚书台负责,可以说此时的三公全都要听从于尚书台,也就就是如此此时的太尉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虚衔。
就这样自此开始“太尉”再无实权,直到隋唐之后,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太尉就直接作为加官或赠官所用,其目的就只是为了给予相应的身份,也就是作为升迁的资历证明,而不再作为实职来使用。
当然虽然在宋高宗的时候,太尉被作为武阶官之首,但此时太尉也只是散官,而非职事官,它实际上也就是用来代表官员等级的。
自明之后,明朝用太师、太傅、太保来作为三公后,太尉这官职就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再出现,就连做虚衔的资格都没有了。
而至于太尉到底属于现在的什么官职,这里我只能大概得比较,而不能确保是对还是错。
个人觉得在大部分时间太尉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它没有决定权,没有执行权,没有领兵权,只是负责一些军事上的常务工作,而实际上真正的权力是在军委主席的手里。
同时这里说下在秦朝从无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的说法,实际上御史大夫的地位要比太尉、丞相低一级。
这点我们可以从《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就可以很轻易的看出,在当时丞相和太尉都是“金印紫绶”,而御史大夫只是“位上卿,银印紫绶”,也就是在当时它只是卿伯一级的,而非公侯一级的。
所以在秦朝也就没有什么三公之说。
而直到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被更名为大司空,并被授予“金印紫绶,禄比宰相”后,这时大司马、丞相、大司空才算是真正的“三公”。

参考:
太尉,这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官职,从一开始就是打酱油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央政府设置的最高官职,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驾马车并列(地位当然是丞相最高)。
大致上的分工,是丞相管政务,太尉管军事,御史管监察。
但是,从史料的记载来看,秦朝的丞相和御史,都实有其人,唯独太尉一直空缺。
这也很好理解,站在皇帝的角度,将全国兵权交给任何人,都是愚蠢的。
汉朝沿袭秦制,也设置了太尉,而且实授其职,先后有卢绾、周勃、周亚夫、田蚡被封为太尉。
卢绾的情况很特殊,他是刘邦的发小、死党,在被封为燕王之前,基本没有离开过刘邦,可以自由出入刘邦的卧室。
卢绾当太尉,主要是因为刘邦信任,但也只当了三年。
周勃当太尉,只是为了让他带兵讨伐韩王信,完事之后就撤掉了。
周亚夫也是因为平乱有功,被封为太尉,但是只当了四年,便改任丞相。
至于田蚡,在汉武帝时期当了一年太尉,此后干脆连太尉这个名号都被取消,改为大司马了。
东汉又恢复了太尉,而且名列三公之首,在司徒、司空之上。
但那也仅仅是个荣誉职务。
不过,东汉的太尉,往往职权甚重,个中奥秘,在于“录尚书事”。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自汉武帝以降直到封建社会结束,什么丞相、太尉,甚至大将军,基本沦为虚职。
真正的帝国中枢,便是尚书台这一类机构,它的名字可能不断变化,衍生出中书省、枢密院、军机处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只要控制了尚书台,什么当丞相、太尉还是大将军便不重要了,都是浮云,浮云。
魏晋以后,太尉即使作为虚职,也没有以前那么风光了。
虽然号称三公之一,却再有没有谁位居太尉而手握实权的历史记录。
可以这样理解,当权派都不想要太尉这个虚名了。
久而久之,连三公的地位都下降了,被排在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后面。
宋朝建立的时候,太尉的行情一度看好,被宋太祖提升到太师之后、太傅之前,名列虚职的第二位。
宰相一级的官员,到了退休的时候,视其任职时间长短,授予太傅或太尉。
至于太师,那是身为人臣的顶级荣誉,只有极少数贡献特别突出的人才被授予(比如赵普、文彦博,还有……蔡京,童贯、秦桧……不说了)。
到了宋徽宗年间,皇帝博古通今,爱咬文嚼字,认为周朝的时候,太尉、司徒、司空根本不是三公,真正的三公是现在的三师,也就是太师、太保、太傅。
为了正名,将三师改回三公。
至于太尉、司徒、司空,统统被除名,改成了三少(少师、少傅、少保)。
但是,太尉作为一品武职,被保留下来了,名列观文殿大学士之后、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之上。
这也是宋朝抑武重文的体现,武官再大,不如笔头厉害。
《水浒》中的高俅,即便真的当过太尉,在宋朝也不能算是权倾一时的大人物,跟另外三大奸臣(蔡京、童贯、杨戬)相比,不是同一个当量级。
南宋朝廷,依然采用前制,把太尉作为一品武职来使用。
岳飞便曾经被授予太尉之职。
再往后,元朝也封过太尉,都是当作虚职。
明、清两朝,便再也没有太尉了。
现在回答问题:太尉,如果作为一品武职,应该和现在的上将差不多。
如果作为荣誉职务,那就不太好说了,和元帅或者顾问委员差不多吧。

参考:
太尉,西汉始置,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
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作为大将军、骠骑将军的加号。
东汉,复置太尉官,与司徒、司空为三公。
历代沿置,均为加官,无实际职务。
魏晋以后改太尉为三公之一,虽位高却无实权。
宋朝定例以太尉为武官的最高等级,故习称高级军官为太尉。
元朝时不常设,明朝时废。
所以太尉从官衔上类似现在的国防部长或者总参谋长,军衔上则是相当于将官。

参考:
??#原创首发# #长春# ??太尉,相当于现在什么?
应该是相当于当今的国防部部长。
??自秦始皇开朝起,建立了一整套中央专制制度。
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后来又称“宰相”,主管行政;
御史大夫分管监察;
太尉分管军事。
??又是从秦朝开始,只有太尉官职,无有其人担任。
看来嬴政早有远见,深谙军机至要……影响了后世多少年……??秦始皇特制了——“虎符”,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只由皇帝自己制作、控制、发给。
??后来,西汉时期有封为——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等,只是个封号而已,便于领薪水、显地位、扬名声,仍然没有主管全国军务的职能。
以后各朝都是如此。
??有人提出了——高太尉高球,那是文学作品《水浒传》中人物,代表不了历史的真实。
??纵观历史,追思过往,太尉这一官职官阶,从秦始皇一开始就是个花架子,虚设的空头机关。
如果非要论个什么水落石出,那么大约的确相当于——国防部长!
参考:
太尉,官名。
秦时有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汉初置太尉,和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省,元狩四年(前119年)改称大司马。
东汉复称太尉,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
后代(除北周外)沿置,但一般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或用作对武官的尊称。

参考:
古代官职有些与现在没法类比,只能大体比较。
而且每个朝代同一名称的官职职能也不一定一致。
“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设置始于秦。
秦始皇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治军领兵(秦朝时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
但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并没有人担任过太尉,形同虚设。
西汉早期,设太尉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
《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
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
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
东汉时期,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
后曹操废三公制,自任丞相。
其子曹丕即位时短暂恢复,拜贾诩为太尉,后又撤销。
魏明帝曹叡青龙三年(235年)大将军司马懿转任太尉。
隋唐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行政权在尚书六部。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
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后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
在宋代,“太尉”通常是对枢密院文长官的尊称,也是下级军官对高级武官的尊称。
所以小说《水浒传》中太尉的称谓比较多。
比如殿前司高太尉、宿太尉。
但未必均为太尉阶。
宋初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
在宋徽宗政和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为武官五十二阶的最高阶,正二品,并非“三公”的太尉(三师为三公),也非实职。
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所代替。
宋徽宗政和时,规定三衙长官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且资序在节度使之上。
所以高俅被尊称“太尉”。
宋时其他武官,比如岳飞也曾被称为太尉。
元代三公仅作为加衔,不常置,但元代大臣好像对太师和太尉这两个官称比较喜欢,后期也是加授极滥。
明清以后以原三师为三公,不再设太尉。
另外,在某些礼仪中会出现以其他官员临时充当太尉等职位的现象。
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读天书之礼,分别以向敏中摄太尉,王曾摄司徒,张知白摄司空。
诸如此类都是礼毕即罢,并非真行除拜。
综合来看,太尉官职一直与军事比较密切,后来基本成为崇阶。
如果非要按照现在体制比较的话大约相当于国家军委副主席+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国防部长的职能。

参考:
答:太尉不是官职!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为正一品!相对的少师、少傅、少保为从一品,没有太尉什么事!我国太尉一称多数是指其军事能力所达到的高度,如元帅之类的东西,当然太尉是最高的境界!如:太尉高俅、太尉宿景、太尉贾诩等等,说到贾诩,《三国演义》中有“时,太尉贾诩、大司马曹仁已亡”中,太尉贾诩指的是元帅贾诩,大司马曹仁就不一样了,指的是三军总司令曹仁!大概如此……
参考:
何谓“太尉”太尉是中国秦代至元代的官职之一,始于秦朝时期,当时属于掌管军事的最高官职,其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后来,太尉一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
历代太尉职能1.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改革官制,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同级,但直到秦朝覆灭,太尉一职并无任何人担任。
主要原因在于秦朝为中央集权制,皇帝不会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从而使其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有秦一代,太尉形同虚设。
2.西汉西汉基本沿用了秦朝的体制,但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太尉是西汉的最高武职,负责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但不能直接指挥军队,而是分由下属的各将军、校尉等统领,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
太尉一职不常置,其职权范围可简单理解为相当于现今的军委主席。
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
据《史记·将相名臣年表》所载: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公元前202年)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以周勃为太尉,旋再废太尉官。
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再废,权归丞相。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汉旧仪》记载:“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
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侯、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其后,置大司马,金印紫绶,大将军或置或废。
3.东汉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中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
东汉时期,中央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相当于丞相,参与政治决策与改革。
4.魏晋南北朝魏武帝曹操废三公制,自任丞相。
其子曹丕即位时短暂恢复,拜贾诩为太尉。
后又撤销。
曹叡时,青龙三年(235年)大将军司马懿转任太尉,驻兵雍凉。
5.隋唐至元朝隋唐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而行政权在尚书六部手中。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尤以唐后期各种检校官为甚。
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
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
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
元代三公仅作为加衔,后期也是加授极滥。
明清以后以原三师为三公,不设太尉。
PS:在某些礼仪中,会出现以其他官员临时充当太尉等职位的现象。
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读天书之礼,分别以向敏中摄太尉,王曾摄司徒,张知白摄司空。
诸如此类,都是礼毕即罢,并非真行除拜。
欢迎订阅我的号——坯逆翘楚的盗闲居盗闲居中无佗,唯有坯逆翘楚之原创文学拙笔:小说、诗歌、杂文等。
用心写作原创文学精品,致力弘扬传统文化经典!
参考: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水浒传》中的“宋朝足球先生”高俅高太尉,应是大家最熟悉的太尉了。
不过,作为天下武官之首,执掌天下兵马的太尉,能担此职者,自然并非全是庸碌之辈,不乏英雄豪杰之士。
在说出这些英雄豪杰的名字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拆解一下“太尉”这两个字,探究一下太尉的来历,细品中华文字的魅力。
“将校尉”是如今我军的三级军衔体制,在古代,“尉”也常与军事武职相关。
在县一级,县令即县长,县丞即副县长,县尉即县公安局长,市公安局长称郡尉,又称都尉。
掌管京城及皇城安全的武官称卫尉和中尉,此外还有校尉、国尉,掌管司法审判的廷卫等等。
“太”字更是一个极为尊崇的文字,如太阳太阴,神仙中的太上老君,太白金星,太乙真人,皇家的太子,太后,太上皇。
即便是皇帝从宫中派出来的监军,也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这就是后来的“太监”。
这两个字合在一起,便成太尉。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单从这两个文字上,即可见此职的重要性和尊贵,绝非凡品!(秦始皇)太尉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但终秦一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一职,这显然不是因为太尉无足轻重,而是因为该职实在关系重大。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掌管天下兵马的太尉,自然是不会轻易假手他人。
在皇权社会中,太尉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导致历朝历代的太尉一职时废时立,并无常例。
这种情况从它诞生的秦汉至宋元一直如此,至明时被彻底废除。
(三国谋士 贾诩)正如前文所说,在时断时续的千年太尉历史中,除了高俅这样的酒囊饭袋,自然也不乏英雄豪杰之士。
如西汉开国功臣,荡平诸吕的周勃,平定七国之乱的西汉名将,周勃之子周亚夫嗯,杨修的老爸杨彪,三国曹魏时期的贾诩、司马懿,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等,都曾担任过太尉一职。
五指有长短,太尉有高低。
以后说起太尉,大家也就不要一直盯着高球那块“太尉木桶”的短板了。
太尉,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时断时续,由实向虚的演变过程之中。
若拿太尉与如今官职作比较,得分若干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执掌天下兵马,掌管天下军事的太尉,相当于如今的三军总司令。
但权势过重的太尉时常被皇帝所钳制,成为皇帝的军事顾问,又可比如今的总参谋长。
而在隋唐宋元时期,太尉更多的成为一种虚衔,一种皇帝对文臣武将的一种加官和赠官,一种恩宠和荣誉称号,太尉便类似于如今的上将、元帅了。

参考:
我是害虫的微笑,我来回答!太尉,古代中国官名。
战国秦置,职掌选拔人才,主管赏罚爵禄。
《吕氏春秋.孟夏纪》:“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
”西汉初为武将最高称号之一,秩万石。
有兵事则设,事毕即省。
担任临时性的高级军事统帅,或为皇帝的军事顾问,并无发兵领兵的实际职权。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曾以文臣田蚡为之,与丞相地位相等,次年省。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后51)改大司马为太尉,秩万石,列三公之首,与司徒,司空共同行使宰相职能,名位甚重。
或与太傅并录尚书事,综理全国军政事物,考核地方长官,参议大政,名义上分部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
开府辟僚属,设长史等属僚,置诸曹分管行政事务,相当于西汉的丞相府。
但常受制于外戚宦官,决策发令统于尚书台,三公职权亦互相陵越,司徒,司空皆可相互为政,故实权不重。
东汉末又别置大司马。
至曹操为丞相,太尉府属官转归相府,职权随之旁落。
魏晋南北朝列三公之首,为名誉宰相,位居一品(梁十八班),多为大臣加官,无实际执掌。
隋朝名义上参议大政,其位多广,遇有典礼,以他官摄行其事。
如置,则坐于尚书都省。
正一品。
唐朝亦为大臣加官,正一品晚唐五代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
北宋初用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其特拜者亦不参与政事。
旧在三师下,自唐至宋,居太傅上,太师下。
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为武臣最高官阶,正二品。
辽朝置为南面官。
金朝亦置,仍号三公,正一品。
元朝不长置,或授僧人。
明朝废。
新莽时期为诸郡都尉的改称。
契丹(辽)亦用作北面诸帐,大部族高级长官官称。
晚唐五代至宋朝对武将及统兵文臣的尊称。
根据上述,太尉职权主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排名第一的副主席,或者国务院总理
参考:
太尉,在我国历史上不是什么官职,而是一种官衔。
比如现代的将、帅、校、尉之类。
而不是军长、师长、团长、营长等职务之类。
至于过去太尉相当于现在什么样的官衔呢?
我觉得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元帅衔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