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

这是俾斯麦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俾斯麦深知,德国的地缘环境是腹背受敌,强敌林立,因此德国的核心外交利益,就在于防止周边国家形成反德之共识,避免德国遭受周边一众列强的围攻,以至于尚未崛起就胎死腹中。
俾斯麦之所以反对开拓海外殖民地,是因为这将会触及海上霸主英国的核心利益:航道控制权,一旦英国因为核心利益被侵犯而参与到反德同盟中,德国将必败无疑。
一、德国的核心外交利益:避免周边列强形成反德之共识当时欧洲的主要强国有五个,法国、德国、英国、俄国和奥匈帝国。
法国由于和德国有领土争端,因此一直是德国在欧洲的宿敌,因此对于法国,俾斯麦是从来不抱希望的,一直将其当做主要对手和吞并的对象。
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在于,防止法国与更多的列强联盟,以组成对于德国的包围圈。
(德国的地缘环境一目了然,周边列强林立,很容易腹背受敌)为了避免包围圈的形成,俾斯麦先是和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向俄国出让利益,从而稳住德国的东面。
二、不开拓海外殖民地的原因,避免触及英国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反对扩充德国海军的实力以及开拓海外殖民地的政策,因为他深知,大英帝国的核心利益在于航道控制权和殖民地的工业原料,一旦德国发展海军,触及英国的殖民地,将直接违反英国的核心利益,逼迫英国加入反德同盟中。
事实证明,俾斯麦对于英国的退让是明智的,正是由于他的外交策略,普鲁士才能顺利在在1871年击败法国,并在凡尔赛宫建立德意志帝国,而英国、俄国都未对此进行干涉。
(大英帝国是完全的海洋国家,其十分依赖海外殖民地的原料和对外贸易的航道)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各国为之一惊,意图组建反德联盟,但是俾斯麦再次通过灵活的外交以及对英国、俄国的退让为德国赢得了和平的崛起环境。
此外,俾斯麦还与奥匈帝国签订了盟约,以进一步压制法国。
在俾斯麦的领导下,五大欧洲强国,德国方面占了两个,有两个保持中立,而法国则孤军奋战对抗德国。
在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前,他为德国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
三、威廉二世的愚蠢使得德国在一战中走向了败亡只可惜,德国的君主威廉二世志大才疏,他好大喜功的性格使得他过分高估德国的实力,而完全无视俾斯麦的警告。
威廉二世赶走俾斯麦,完全掌权后,先是无故羞辱俄国,从而使得俄国倒向法国,签订了盟约。
之后又大力发展德国海军,威胁英国的海上殖民地,从而使得英德关系急剧恶化。
由于德国的冒犯,1904年,英国加入了法俄的协约国联盟,俾斯麦最不愿意看到的三国抑制德国的反德联盟终于正式形成了。
这几乎注定了德国在一战中的败亡。
(威廉二世的愚蠢彻底葬送了俾斯麦的成果,直接导致了德国在一战中的败亡)果不其然,在一战中,德国因为英法俄的多重夹击而腹背受敌,最终走向了败亡,威廉二世被自己人推翻,并逃到了荷兰,失去了所有权力。
事实证明,不考虑自身实力、一味用强的愤青思维是后发国家的大忌。
如果说俾斯麦重视最终的胜利胜过一时的荣耀,那么威廉二世就是重视一时的虚荣远胜过最终的胜利,这是大政治家和三流政客最主要的区别。

参考:
俾斯麦,德国开国三功臣之一,有名的“铁血宰相”。
另外两位是罗恩、毛奇,一个是战争部长,一个参谋总长。
1862年9月,他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和外交家,开始了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长袖善舞的时代,这一年,他47岁。
他在首次议会演讲中,宣布了他的政治理念:德国需要的不是自由主义,而是权力。
德国必须要统一,然而统一不可能通过讨论和选票来达到,不可避免的要通过铁与血的斗争。
铁血宰相因此而得名。
此后的十二年时间,俾斯麦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多次忍痛出让了德国的核心利益,比如为了打击丹麦时奥地利不至于偷袭自己,他把荷尔斯泰因送给奥地利;
为了打击奥地利时法国中立,他把卢森堡和洛林送给法国,甚至还承诺把威尼斯送给意大利;
为了打击法国,他以跳楼威胁国王和将军们在和谈时给了奥地利相当优越的谈和条件,同时,他积极地经营与英国的友好关系。
因此,俾斯麦每次发动的王朝战争,在国际环境中,都让德国处于十分有利的局面,不管是丹麦、奥地利还是法国,在战争爆发时,都处于孤立的国际环境。
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从此法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欧洲大陆迎来了新的变量,新生的普鲁士,用170年的奋斗,将德意志从一个地理名词打造成了统一的强大的民族国家,欧洲各国都在适应着这种变化。
德国地处中欧,四面都有强国,有些像战国时期的魏国,地处四战之地。
因此,帝国成立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依然是极力维持与各个强国的关系。
当时的世界列强,无一不扬帆出海,寻找殖民地,开拓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为了不刺激到各个殖民国家,俾斯麦反复强调“只取未经他国开拓及无主之地”。
为了与英国维持友谊,在海权论甚嚣尘上之时,俾斯麦强调说没有海军的德国才安全,因此德国一直维持着海岸警备队性质的海军;
为了孤立法国,德国对国力远不如自己的俄国屡屡退让,通过三帝同盟和再保险条约让俄国保持了与德国的友谊。
这么做极富成效。
奥地利因为德国在关键时刻没有落井下石而心怀感激,一直到一战,都是德国最坚定的盟友;
英德关系在俾斯麦在任期间十分密切,英国下院领导人史密斯甚至将德国称为“我们的盟邦和朋友”,因为英国传统上有着“光荣孤立”的国策,才没有和德国正式结盟;
与俄国的结盟更是让法国丧失了再欧洲唯一有可能的陆地盟友。
至此,俾斯麦完成的外交布局,法国空有强烈的忿恨之意,却不能不忍受德国逐渐坐大的事实。
德国在适当的时刻也开拓了殖民地,在非洲、大洋洲、还有中国的山东,德国开拓了一些殖民利益,但这些殖民地的开拓基本是在俾斯麦去职之后完成的。
威廉二世登基后,对于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与处处委屈求全的国策之间的矛盾感到难以理解,在与他的顾命大臣俾斯麦发生多次冲突后,罢免了俾斯麦。
为了强调自己的权威,威廉二世几乎是有意与俾斯麦对着干,凡是俾斯麦的主张,他都背道而驰。
他强调明确的敌人和朋友,不是我们的朋友,便是我们的敌人,把国家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简单化的结果就是德国四面树敌,法国绝处逢生,顺利建立了三国协约同盟关系。
威廉二世时的德国,在海洋上与英国竞争,比拼海军实力;
在陆地上与法国军备竞赛,以一己之力,横挑原世界第一、第二殖民大国,丝毫不落下风,其国力强劲于此可见一斑。
1914年,自认为羽翼丰满的德意志帝国,寄望于通过一次战争达到欧洲霸主的目标,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德意志战车分崩离析。
历来参与欧洲争霸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霸业中衰的困局,这是欧洲现实地缘政治所决定的,不管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国,抑或是英国,只要动了在欧洲大陆寻求霸权的主意,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
如此有些像中国的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够形成类似于中国战国后期秦国的绝对实力。
而且,欧洲境内多个河流流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不具备形成一个统一国家和民族的条件。
(要怪就怪,当初的查理曼大帝为什么没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了,要知道,公元前后的罗马帝国,就已经开始了车同轨的建设,到了蛮族时代,全都退化了。
)俾斯麦在欧洲这样的现实政治面前(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对俾斯麦的影响肯定很深),选择了现实主义,对德国这个后发的国家来说,是明智的,小狗策略(京东初起时的物流策略,让淘宝帝国认为其必然被重资产拖垮而掉以轻心,如此得到差异化竞争发展的时间)的完美实施,让德国赢得了梦幻般的开局。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德国,必然还要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才能明白俾斯麦当时的预见。
我是而知而行,喜欢可以加

参考:
俾斯麦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也曾经在德国统一前发表过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言论,但究其原因,“大正”认为要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背景来解析。
(一)德国崛起的时候太晚,世界殖民地开拓时代已经进入晚期,已经没有德国的位子。
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前是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其一生贯穿整个19世纪,也是德国统一的奠基人,曾经出任过驻俄公使,是个典型的欧洲老练的外交家,深知欧洲各国的政治态势,而普鲁士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获得德意志的统一,离不开俾斯麦的高超外交战术。
但俾斯麦知道德国的统一来之不易,而且欧洲多个强国都是世界殖民地大国,邻居法国注定是敌人,英国是如日中天的世界海洋霸主,如果德国在未统一前就开始叫嚣开拓海外殖民地,就意味着跟法国、英国展开竞争,而没有统一的德国将会遭受到欧洲两个大国——法国和英国联合打压,很可能面临统一进程就此打断,以后的世界赛场上就没有德国什么事了,这也是德国难以承受的后果。
更重要的是德国统一时就已经是19世纪下半叶(1871年),世界主要殖民地早就被瓜分一空,那还有德国的分,最多只能捡点残羹剩饭,怎么算都不划算,而俾斯麦发表反对德国开拓殖民地言论也侧面代表德国政府来安抚英国、法国、沙俄,德国统一后会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不想和你们这些大国为敌,减少这些传统强国的敌意。
(二)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好,很容易受到军事攻击。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边与强大的沙皇俄国相邻,西边是结下仇怨的殖民地大国法国,又和“日不落帝国”隔海相望。
在地理位置上,德国面临的军事压力非常大,很容易遭到东西方向的两线作战,而且海上还容易遭到英国的进攻。
欧洲在近代可是列强扎堆的地方,主要强国全部在这里,地方太小,竞争力太大,少一不留神就可能衰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都是前车之鉴,突然崛起一个德国,而且是有实力打败法国的德国,怎么不可能引起其他强国的警惕。
德国很可能遭受到联合攻击,因为德国的崛起太突然,已经打破了几百年来欧洲各方势力的均衡,其他欧洲列强肯定会对德国的突然崛起产生生理不适,最好办法就是灭了他。
所以在刚统一的德国如履薄冰,安抚欧洲其他强国,发出善意的信号,表示出自己不会继续扩张势力,让新生的德国通过时间的积累增强实力。
事实证明,在后来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是败在两线作战上,所以德国成为强国的地缘策略一定是“强大在于固守现有边疆,而衰落则因向外扩张”。
(三)海外殖民地统治成本太高,而且需要强大海军。
在德国统一的时期,已经进入殖民地开拓的晚期,已经出现好多从殖民地独立的国家,如美国就是从英国殖民地中独立,而整个拉丁美洲绝大部分国家都脱离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加上19世纪中期,英国最重要一块殖民地——印度开始反英大起义,速来逆来顺受的印度人都开始反抗殖民者了,英国可是费了老鼻子劲才镇压下去,还直接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破产,印度殖民地被直接英国政府直接管理。
种种事例表明,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成本越来越高,很多的时候获得收益已经不足以维持扩张的开支了,殖民统治已经成为一门不划算的生意。
海外殖民地维护还需要一支强大海军,海军更是烧钱玩意,需要非常强大财政才能够维持。
作为19世纪伟大政治家、智者俾斯麦,怎么可能让德国走上一个毫无前途而且对德国非常不利的殖民扩张道路,俾斯麦早已经盘算好了政治账和经济帐。
但是事与愿违,俾斯麦虽然设计好了德国以后要走的路径,但人亡政息,俾斯麦晚年被新上台德皇威廉二世罢免,实力不断增强的德国让威廉二世越来越不能容忍俾斯麦“胆小怕事”的政策,他要获取“阳光下的土地”,要让德国成为和英国一样的世界霸主。
最后结果是膨胀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败涂地,德国皇室倒台,德国受到非常重的惩罚,真是“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参考:
,这是昭杨为您回答的第202道问题我看了几个高赞的回答,大多强调了俾斯麦对德国国家利益的清晰定位,即孤立法国,避免惹怒海洋霸主英国。
还特别比较了威廉二世开拓殖民地,发展海军政策对英德关系带来的不可扭转的损害。
但是这个解释过于强调和夸大了俾斯麦和威廉二世个人在德国外交政策形成中扮演的作用,没有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德意志帝国的发展阶段和利益需要对政策制定者带来的影响。
比如,俾斯麦希望不要割让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以免和法国结仇,但是当时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军方要求吞并此地的意愿非常强烈,俾斯麦只能接受现实,开始孤立法国。
俾斯麦生于1815年,这一年英普联军在滑铁卢彻底击败拿破仑。
英国从此确立了海外殖民霸权,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1815年后的50年里,因为法国被削弱,美国和德国尚未崛起,英国是当仁不让的世界霸主,不仅是海军领先,工业,殖民地同样领先。
大英帝国的强势肯定给青年俾斯麦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再看看当时的普鲁士,1815年击败拿破仑后,普鲁士获得了莱茵兰,但是这个战胜国地位有点名不副实。
因为,普鲁士参加反法联盟,经济上依赖英国的补助,军事上严格意义上是被沙皇俄国反攻大军所解放的。
当时,德意志两大强国普鲁士奥地利都仰赖于俄罗斯的鼻息,特别是1848年(当时俾斯麦33岁),沙俄出兵14万帮助奥皇镇压匈牙利革命,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
老年俾斯麦总之,俾斯麦成长的年代,英国和俄国都是非常强势的。
普鲁士经济虽然在飞速发展,但主要任务还是整合国内市场。
军队也一样,主要目的在统一德意志诸邦,没有能力和需要对外开拓。
统一后,俾斯麦也主要处理天主教和社民党问题,对于对外开拓并不热衷,他认为鼓励法国对外扩张和英国争斗更有利于德国。
再看看威廉二世,他跟俾斯麦根本不是一代人,他生于1859年,比俾斯麦小44岁!他出生的时候,俄国已经被英法在克里米亚战争击败,开始
在他幼年的时代,奥匈帝国和法国先后被普鲁士打败,成为德国统一的垫脚石。
英国,尽管仍然是世界第一强国,但势头明显不如德国,已经展现出颓势,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缓慢。
相反,德国统一后,经济欣欣向荣,生铁,钢材,煤炭等核心工业产品在短短二三十年间翻了三倍。
电气,化工,汽车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核心领域德国走在了英国前面。
所以,英国的强大不会给威廉二世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威廉二世和俾斯麦的年龄之差类似祖孙德国经济迅猛增长后碰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市场。
当时没有什么WTO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之类的跨国联盟。
因为经济危机的因素,列强主要和自己的殖民地进行内部贸易,对其他工业国都采用贸易壁垒。
德国殖民地最少,但产值增加最快,工业界对于海外市场的渴求最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的不扩张海外殖民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德国工业界的胃口。
这是他下台重要的历史背景。
所以,威廉二世后期的德国首相都是对外扩张思潮的鼓吹者,比如伯恩哈特·冯·比洛(1900-1909),他声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19世纪末担任德国海军元帅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他要求建立大海军,而新建“这支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有使自己优势遭到破坏的危险。
”从此德国开始和英国进行海上军备竞赛。
这两位都是威廉二世皇帝的左膀右臂,他们都认为德国的实力已经雄厚到足以争取更大的海外市场。
他们获得高位与其说是皇帝的恩宠,不如说是当时德国产业扩张要求的必然要求。
当时德国企业,媒体,大学有很多人都是持剑经商,殖民海外政策的鼓吹者。
所以啊,探讨政治家的政见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个人机遇和时代需求。
俾斯麦和威廉二世的政见分歧其实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普鲁士人/德国人如何看待世界的差异。
您的点赞和转发决定我的文章能走多远——让历史照亮现实的昭杨
参考:
我觉得很多人谈了很多俾斯麦,但却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俾斯麦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俾斯麦是一个普鲁士地主!如果要给俾斯麦的平生功业贴标签,那么最好最准确的一个标签就是普鲁士地主,用我们更常见的一个音译词来说就是一个“容克”。
(俾斯麦身上最重要的标签是容克地主而不是什么白色革命者)普鲁士虽然名字叫普鲁士王国,但它的真正核心地带是柏林附近的勃兰登堡。
虽然维也纳和约授予普鲁士以广阔的西部领土,虽然这些西部领土在之后的小半个世纪里迅速崛起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但普鲁士的东部领土迟至1850年代依然维持着传统的状态。
虽然在斯泰因改革当中普鲁士当局已经以立法的形式承认了国民不分等级自主择业的自由,允许市民购买土地,农民购买城市的房屋,但是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这两件被法律允许的事情却几乎没有发生过。
普鲁士东部的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北德意志邦联和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的事。
未来的工业城市埃森在1840年代只有三千人口,1910年代人口已经突破三百万的帝国之都柏林,在1840年只有329000人口。
(1900年代令人眼花缭乱的帝国之都柏林?
俾斯麦上台的时代还不存在!)这一点就说明了实际上在俾斯麦长大和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普鲁士王国西部的工业化和东部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几乎是两个彼此平行的社会。
在西部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崛起了近代的工业,城市开始扩大,人民开始争取民主制度。
而在俾斯麦长大的东部,绝大部分人依然生活在农村,掌握了东部大地产的容克们掌握着东部的绝大部分财富,同时也就掌握着社会上的主要权力。
在西欧已经成为过去的领主权力,在普鲁士东部省份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而俾斯麦在政治上刚好以一个露骨的铁杆容克的形象出现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也正只有从他这个露骨到红果果的地步的容克的形象和立场出发,才能解释为什么他在政策上反对扩展海外殖民地。
我们知道普鲁士东部的大地产是以出售自己庄园的农产品为目的的。
它和中世纪追求自给自足的领主庄园不同,它是一种带有“农业资本主义”性质的庄园。
但遗憾的是这种“农业资本主义”在16世纪曾经具有的那种进步性,到19世纪已经荡然无存。
普鲁士庄园主们的利润受到殖民地产品的严重冲击。
殖民地粮食严重拉低了欧洲地主的利润,而且容克们虽然以销售为目的的经营他们的庄园,却几乎不愿意在最基本的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利润会越来越低。
当然说他们完全不争取产业升级也是不客观的,但容克们的产生升级被科技的进步抵消了。
当粮价持续下跌的时候他们开始转而经营畜牧业,但轮船的发明让牛羊横渡大西洋成为可能。
于是容克们又开始经营乳制品,但船用冷藏库甚至专业冷藏船的发明又把乳制品的利润摧毁了。
到俾斯麦担任帝国宰相的末期,欧洲粮价已经跌落到这个境地,就是作为畜牧业大国向欧洲出口牛肉的美洲国家巴西,可以直接进口匈牙利的小麦来维持国内所需,欧洲的小麦横渡大西洋都比巴西人自己种得小麦划算。
可想而知当时欧洲地主的利润已经低到了什么程度。
而容克们用来保卫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普鲁士政府。
而普鲁士政府能用来保卫他们的东西就是“保护关税!”而俾斯麦刚好是保护关税政策的坚定捍卫者。
1920年代的德国总统兴登堡如果不补贴救济德国东部的容克们,就别想回自己的庄园了。
俾斯麦在这个问题和兴登堡一样,他属于普鲁士东部的那个地主圈子,他从来不想也不能背叛他的邻居和亲戚们。
因为他就是被这些人推出来的。
(被自己的容克邻居折磨的老总统兴登堡和俾斯麦一样,他们名字里真正决定性的部分是那个经常被忽略的“von”,我们翻译成“冯”,这个词儿决定了他们都是冯家人!)如果普鲁士开拓殖民地,那么俾斯麦手里就连针对外国的保护关税这个工具也用不上了。
所以在整个俾斯麦时期德意志帝国几乎没有在殖民地问题上采取任何积极政策。
即使在俾斯麦之后的德意志帝国,除了出产花生的德属非洲这种不会冲击本国农产品的地方,德意志帝国也几乎没有推动什么殖民地计划。
俾斯麦反对殖民地计划的另一个原因有其他回答提到了,那就是殖民地的基础是海军舰队。
而俾斯麦执政期内德意志帝国几乎没有像样的海军舰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战略的角度解释是可以的,因为作为地主传声筒的俾斯麦必然支持德意志帝国作为欧洲陆上强国的角色。
这样可以把导致容克破产的殖民地农产品用保护关税阻止在国门之外。
但其实这还不够。
因为容克的另一个身份是普鲁士人。
普鲁士人的角色在他们身上远比德意志人这个角色重要。
在俾斯麦身上也不例外,威廉一世皇帝曾经对俾斯麦说“你终究还是一个德意志人”,俾斯麦的回答完全符合他的容克立场,他说“但我首先是一个普鲁士人”。
那么这种普鲁士与德意志的矛盾与德国海军的关系何在呢?
我们至少稍加利益就会发现德意志帝国的陆军和海军的区别。
这个区别总结起来就是德意志帝国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陆军,德意志帝国只有普鲁士王国陆军、巴伐利亚王国陆军、符腾堡王国陆军而没有德意志帝国陆军,实际上德意志帝国也没有一个陆军国务秘书。
因为陆军的征募、组织、训练权完全属于各邦,只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各邦的陆军应该按照1867年的秘密条约接受普鲁士国王兼德意志皇帝的指挥。
所以作为普鲁士人的俾斯麦热烈的支持普鲁士扩张陆军,因为这支陆军也好,这支陆军的总参谋部和战争部也好都是属于普鲁士王国的。
而海军呢?
尴尬的是海军是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按照《德意志帝国海军法》这支海军属于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帝国宰相府有海军国务秘书,建设海军的经费按照法律也应该由帝国预算负担。
于是俾斯麦对待海军的就和他对德意志国家一样,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
(别看日后德国海军建造了俾斯麦号战列舰,其实这位宰相有生之年对德国海军的态度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海军是什么鬼?
”)如果考虑到这两点,你就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作为一个红果果的普鲁士地主的俾斯麦,无论从一个普鲁士人的立场还是从一个地主的立场,都要反对德意志帝国开拓海外殖民地了。

参考:
德国崛起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法国的衰败——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正是建立在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废墟之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开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典礼正是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举行的。
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要走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还割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处土地。
更令法国人难以忘怀的是他们就此失去了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这种挫折感令法国倍加屈辱。
法德之间的尖锐矛盾限制了德国的外交空间——德国必须千方百计防止其他大国和法国接近从而对自己构成威胁。
德国的地缘区位进一步迫使德国不得不在欧洲各国之间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德国的东面是疆域辽阔的沙皇俄国;
西面是对自己充满敌意的法国;
南面奥匈帝国虽已日薄西山,毕竟也是欧洲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
正如俾斯麦所言:法国只会在东面受到德国的攻击,俄国只在西边会受到德国的攻击,而德国却有可能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在这样的战略格局下俾斯麦决定紧紧抓住和法国之间的主要矛盾,积极发展和沙俄、奥匈和英国等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从而将法国孤立起来,进一步挤压法国的战略空间,使德国成为真正的欧陆霸主。
这时俾斯麦的全部外交政策都为谋求欧洲霸权而奋斗,这一外交政策被俾斯麦自己称之为”大陆外交“。
俾斯麦深刻洞悉到德国是一个资源并不充裕的国家,又处于四战之地,如果要贸然加入到瓜分世界的行列其实德国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德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当其加入到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行列时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已被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得差不多了。
这意味着德国如果要在海外开辟殖民地将在很大程度上和英、法爆发冲突。
然而此时的德国其实并不具备战胜大英帝国的绝对实力——尽管此时的大英帝国正在日益走上下坡路,但毕竟仍拥有遍及全球的殖民地,这意味着英国可以利用来自全球的各种战略资源支撑自己的发展;
而德国作为后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海外殖民地,恰恰相反由于海外殖民地和德国本土地缘距离上的极端疏离会大大增加德国对其的管治难度,成为消耗德国财力和兵力的无底洞,一旦德国爆发和英、法的冲突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殖民地——具有海上优势的英、法可以轻易切断德国同自己殖民地的联系,这在后来的一战中得到了验证。

参考:
作为德意志统一的领军人的俾斯麦的确不是殖民主义的热衷者。
在普鲁士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德意志境内对于海外殖民的要求日益提升,为此俾斯麦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前夜还发表了针对海外殖民的看法。
他说过:“我根本不想要任何的殖民地。
”作为国家利益的理性观察者,他认为德国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不应进行海外殖民:首先殖民需要付出的成本远高于所谓的殖民带来的对贸易和工业的好处,并且认为这种好处部分上说是一种幻想。
其次,殖民意味着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了他国主权,其后果就是更大的冲突,而这很可能并不是宗主国想要的。
作为政治实用主义者,俾斯麦在建立德意志帝国后,考虑到德国海军孱弱的现状,对国内殖民呼声明确表态:只要我一天身为总理,我们将不推行殖民主义。
——简直就是和平崛起的典范有没有!俾斯麦的理念还阐发了一种考量,即德意志帝国不应像法国那样给地球远方带去痛苦。
同时,俾斯麦对现实的认识是非常透彻的,尤其是对于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所处的位置,所以其
这点在他1878年召集的列强调停会上表现的最为明显,针对英法俄对奥斯曼帝国分解后巴尔干势力范围的争夺进行调解,避免了一次欧洲范围的战争。
同时在法国意大利争夺对突尼斯的殖民利益时,考虑到德国占据阿尔萨斯洛林给法国带来的伤痛,支持法国获得了对突尼斯的殖民。
这点充分反映了俾斯麦的格局和重心在于欧洲,就算是参与了对国际殖民斗争的调节,其落脚点还是在欧洲。
他自己总结过:你们(其他列强)在非洲的卡牌都很好,而我在非洲的卡牌放置在欧洲,我在非洲的卡牌是:这里是俄罗斯而这里是法国,我们在中间。
耐人寻味的是,俾斯麦恰恰又是德意志帝国海外殖民地的开拓者。
1884-1885年,德意志帝国将多哥、喀麦隆、德属南部非洲,德属东非及德属新几内亚纳入了德国保护范围,德国海外殖民地迅速建立。
德国海外殖民的高峰是于1884年由俾斯麦倡导召开的列强瓜分西非的柏林会议。
针对俾斯麦的转变,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从经济利益上考量,考虑从海外贸易带来的好处,同时汉堡这些航运和海外交易团体对俾斯麦进行的游说;
同时另一种说法是,当时英国在应对殖民地反抗中进入了防守阶段,所以从对国际格局和争取对国内保守势力对自己的支持的考虑,俾斯麦转变了对于海外殖民的看法。

参考:

徐弃郁老师在《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中已经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在此,对其大意予以归纳叙述。
帝国主义浪潮在19世纪下半页日益兴盛,该潮流要求进行海外扩张,更多地攫取殖民地。
传统的德国人本来对海外殖民表现冷淡,但是,海外殖民地被塑造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崛起的灵丹妙药,因此德国也开始对海外殖民地异常渴望。
不过,对俾斯麦而言,殖民地“不仅没用,而且是个累赘”,他在1879到1882年之间,坚决抵制政府与社会上的海外扩张压力与呼声,从而权力维护德国的总体对外政策,拒绝向非洲和海外其他地区派遣军队。
这也是俾斯麦维持德国大战略、避免国内政治和社会潮流冲击的典型例子。
俾斯麦不愿意掺和殖民地争夺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殖民地获取需要付出政治与经济成本,殖民地管理也需要人力和财政支持,其收益与成本比较低,总体上是得不偿失。
其次,俾斯麦认为,德国统一时间不长,得之不易,一统的民族意识尚未建立,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殖民地无法促进民族意识的建立,并且会造成分立。
第三,追求殖民地实际上会让德国自曝其短,他曾经认为殖民地是德国“虚弱的来源,因为殖民地只能由强大的舰队来保护,而德国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发展成一个一流的海军强国”。
当然,面对社会压力的增加,俾斯麦实际上后来采取了一种“抢先”与“超出预期”的方式来满足相关政治势力的殖民地需求,然后再娴熟地予以限制,欲擒故纵,从整体上使对殖民地的追求服从德国的大战略。
历史可贵~~~
参考: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件事情,对于英法列强来说,第一次是大战开始之前,他们抢夺殖民地抢的是什么枪,人吗?
不可能!那人比他们还穷抢什么东西?
抢的是原料,还有市场。
但是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
这两样东西恰恰是他们最不紧迫的东西。
当时全世界都在推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血液是什么?
是煤,工业革命的骨骼是什么?
是钢铁。
对于德国人来说,自己有鲁尔工业区进行煤的生产,至于说铁矿,一开始是从法国的洛林地区进口铁矿,到最后这个地方不生产铁矿了,他们改向瑞典进口铁矿,总的来讲,资源要多少有多少,并且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刚建立,这个时候德国整个市场并没有饱和,还是有很多富裕空间的。
对于比赛来讲只是知道,如果说德国真的想外围扩展石名第抢不抢的到资源和市场这一点,另外俩说。
对于德国人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打败英国人。
两个国家之间国力对比靠什么?
综合国力什么东西支撑起了综合国力的基底?
工业总产值,但是由于德国之前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所以之间内斗不断,对于德国人来讲,这个时候。
他急,需要时间来消化他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得到的那些赔款,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工业总产值来追赶英国人的脚步。
这一点恰恰是俾斯麦在经历过三次王朝战争之后,一直尽力去做的事情,利用普法战争得到的赔款,德国工业革命推向了最高潮,乡村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得整个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急剧增加,工业产值一直在提高,德国一直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有俾斯麦在这段期间打下的工业总产值,这个底子,所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才有勇气跟英国人发起挑战,否则他连一艘军舰都造不起,大炮都造不起。
工业革命的推进使得人们的收入增加,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又增加了人们的消费水平,这样的话,工业生产的提高,(今日漩涡鸣人yy首发于)造出了大量产品,也有了消费市场。
总之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德国人不断地累积自己的生产成本和利润,工业总产值也在这种良性的市场循环之下不断提高。
这样的话,即使不出去抢夺殖民地,我们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国民总产值。
最最重要的一点,我不会去挑战英国人的权威信英国日不落帝国世界老大,谁都知道的事情,我去跟他打,简直就是找死,俾斯麦虽然让人熟知的是铁血政策,但是这个人最佳擅长的就是他灵活的外交手段或者说的直白一点儿,俾斯麦表面看上去是一个一往无前的愣头青,实际上就是在英国面前卖萌装孙子,正是由于他的斡旋之下。
英国人才允许德国人在欧洲这片土地上崛起,如果德国人在崛起之初得罪了英国人,英国人强势介入,就算德国人把心血都给你流干了,德国人也没有办法战胜法国。
对于俾斯麦来讲,普法战争结束以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以后,最重要的两件事情第一,稳定与英国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他所有政策的核心。
第二,提高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德国实力,以备以后的大战,有人会说这是胡说,但事实上我们去看史蒂芬计划提出的时候,他是什么时代,我们就可以看出俾斯麦对于整个德国战略的总规划的那种深谋远虑,真的是让人觉得敬佩。
但是这一点在热血方刚的年轻皇帝威廉二世的主宰之下,可以说得到彻底的改变。
德意志的征程是星辰大海,结果德国,英国两个表兄弟就互相掐了起来。
造化弄人,俾斯麦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培养起来的继承人,会蠢到这个地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为什么会失败,活生生被自己玩儿到失败。

参考:
被称作“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德意志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布建立的那幅油画当中,俾斯麦甚至比德皇更加抢眼。
不过,俾斯麦在缔造德意志的过程中,却始终极力压制在海外进行殖民开拓。
德意志统一之前,俾斯麦就认为奥地利带着的那群巴尔干各族都是累赘,而德意志建立后,他也始终压制着国内要求海外开拓的声音,对俾斯麦来说,殖民地并非当务之急。
起家太迟,海外开拓没有优势大航海时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在海外进行殖民开拓,首先就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而后法国、英格兰等相继加入。
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整个世界几乎都被欧洲各国所瓜分。
比起英法,甚至于荷兰等国,德国的起家实在是有些迟,因为原本的德国支离破碎,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宣告完成统一。
在德意志建立之前,各诸侯之间攻伐不断,也并没有什么实力与心思去海外进行开拓,而德国完成一统之后,整个世界基本都被分完了。
公元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诞生,而这个时候,大英帝国正处于巅峰时期,法国等也并不逊色多少。
如果真正比起来,新诞生的德国其实是没什么优势的。
这个时候的德国,要真的在海外进行殖民地开拓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虎口夺食,从英国等列强口中抢夺殖民地,可这实在是太危险了。
俾斯麦非常清楚,诞生之初的德意志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在海外大规模开拓,德国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时机,因此没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开拓殖民地,未必就真的肯定赚钱在近代时期,欧洲进行海外殖民地开拓的国家并不在少数,几乎大多数的欧洲国家,都曾经进行过海外殖民的活动,甚至包括丹麦这样的小国。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的国家都逐渐退出了殖民行列。
奥匈帝国直接放弃了在海外进行开拓的计划,而原本在印度、非洲与加勒比海拥有大量殖民地的丹麦,也主动变卖、抛弃了这些海外地盘。
因为很多的国家发现,在海外进行殖民活动,有时候真的没有那么赚钱,甚至可能发生大幅度亏损的状况,根本就是不划算的。
德国并非完全没有殖民地,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也曾拥有了一些殖民地,但德国的殖民地几乎都集中在那些偏远没人要的地方。
比如西部非洲的荒漠,太平洋上的荒岛,青岛算是最有价值的一块。
德国人的殖民地,几乎都是当年列强们发现、占据之后然后就搁置不管了的,德国人将这些地方拿走之后,列强看都不看一眼。
尽管德国在海外殖民地也获取了一定利益,可完全无法抵消德国在这些殖民地方面的驻军等相关投资,连年都是在亏损经营,殖民地反而成了累赘。
攘外先安内,顺序绝对不能乱在欧洲地区,德国的诞生与后续生存其实是非常艰难的,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法国是德国人的宿敌,而英国也始终非常担心德国的出现。
德意志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中,英国与法国等都使出了太多的绊子进行阻止。
尽管德国已经真正建立,但俾斯麦非常清楚,德国当时面临的生存环境还是非常艰难,英国与法国等,始终都没有放弃对德意志的打击压制。
若德国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殖民开拓,那么势必与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两个国家正面冲突,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新生的德国无法承受的。
与德国类似的其实还有美国,近代的美国也并没有大规模海外开拓,整体上,美国在全球各地主要奉行的还是“门户开放”与“利益均沾”。
俾斯麦很清楚,时代已经变了,单纯的殖民地开拓未必就适合德国的发展。
自然,德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同,因为德国的地盘太小物产不多,不能像美国那样发展,殖民地还是需要开拓的,可并非当时的首要任务。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关键还是在于要稳定与生存,积蓄足够强大的力量,如果贸然开拓殖民地无异于舍本逐末,反而会弄巧成拙,把德国推入深渊之中。

参考:
曾经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陆军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认为:“只要目标正确,连一个尉官也能制定战略。
”历史证明,俾斯麦基于德国的实力,以作为欧洲大陆强国为目标,反对开拓海外殖民地的政策,这一目标是正确的。
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在1871—1890年俾斯麦任首相期间,德意志帝国的对外政策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和稳定性。
这一对外政策,通称“大陆政策”,核心是如何处理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与英、法、俄、奥等大国的关系,运用外交手段使德国利益最大化。
具体而言,“大陆政策”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孤立法国,极力压制法国,防止法国复仇;
二、拉拢法国的潜在盟友,分别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德国、奥地利、俄国同盟和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同盟;
三、在殖民地扩张问题上持谨慎态度,尽量不与英国海上霸权发生冲突,在对外事务中争取英国的合作。
不难发现,俾斯麦所奉行的大陆政策的立足点,是孤立法国。
因为,只有孤立法国才能维持德国在欧洲的霸权。
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战略家,懂得不能“得陇望蜀”。
在发动统一战争时,普鲁士大军取得了萨多瓦战役的胜利,本可以顺势拿下千年古都维也纳。
但是,俾斯麦却坚决反对进军维也纳,力主与奥地利签署停战协定。
俾斯麦非常清楚,统一是德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德国统一的主要敌人不是奥地利,而是法国。
他要确保奥地利在即将到来的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
俾斯麦很清楚,德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德国的主要敌人是法国,主要资源应投向陆战力量。
这就是“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何反对德国开拓海外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1890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革去了俾斯麦的宰相职务,并在5年内对德国政治军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1895年,威廉二世在演讲中声称:“德国的未来在海洋上”。
两年后,他又声称:“这个帝国必将是世界帝国”。
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被成为“世界政策”。
德国从大陆政策向世界政策的战略转变,成为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并蒙受屈辱的重要原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