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儒家可能懂阴阳吗

应答!清?刘一明的《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
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由“中”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的汉字结构不难获知,原来汉字“中”就是静态的阴阳太极图!(阴阳太极图即动态旋转的汉字“中”)这是不是已经足以证明,儒家思想是一种大而概、小而全、包罗万象的普世思想呢?
【附注】:汉字“中”在动态旋转过程中,呈现出直变曲,方变圆,直方交融渐变为黑白(阴阳)双鱼状。

参考:
我觉得儒家不仅懂得阴阳,更是阴阳集中体现。
因为,阴阳讲究的就是相生相克,就是不走极端,强调中庸之道,只有阴阳平衡了才有利于万物的共生共长。
在身体健康方面更是这样,阴阳平衡出了问题,身体一定会出问题。
这就是古今为啥一再的提倡树立正气的道理,真气不足邪气上身,正念正思是养生的法宝,没有正气无以养生。
所以说,儒家是懂得阴阳的典范。

参考:
我觉得儒家肯定懂道家的阴阳学说,儒家和道家是融合发展的,后来佛教的融进,进而形成了我们对儒释道的理解和认同,儒释道是在我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犹如流动的水源来滋养这华夏儿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

参考:
!阴阳是道家的理论。
对于儒家思想的人物来说,不可能不懂道家思想,从古至今没有哪位儒家思想的人物,公开反对道家思想,说明儒家思想人物是认同道家思想的。
不仅认同,到现在可以说,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互补的,并发扬光大。

参考:
易经一直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和精髓。
易经的易字,由古文日月二字组成,日为阳,代表太阳,月为阴,代表月亮。
易又为变易,不易,简易。
其中变易指的宇宙万物,日月星辰,阴阳二气时刻都处在运动之中,变化之中。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的最早认识都是借助于阴阳五行建立起来。
正是易经阴阳对立统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孕育了孔子的《易传》。
而孔子正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所以儒家是懂阴阳的。

参考:
道家,儒家,佛家,杂家,无家都可能懂阴阳,都可以懂阴阳,都必须懂阴阳。
阴阳仍正反,正邪,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天地,神鬼,男女,阴阳即万物属性。
万物无不在阴阳之中,无不是阴阳的携带者。

参考:
你就是儒家后人,你懂阴阳吗?
文盲总不能不识黑夜白天吗?

参考:
应该懂。
因为孔子可能最伟大的作品是《十翼》,即是为《易经》装上十对翅膀,《易经》易懂流传至今!!
参考:
感谢,我是山东枣庄的远离安逸,生于忧患的远离安逸。
下面,很高兴来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
一阳一阳之谓道。
传说阴阳最初起源于伏羲氏发明先天八卦,而专攻道家的鼻祖则是老子,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
史载,孔子曾三次问道于老子,并在伏羲先天八卦、周文王后天八卦的基础上作了与阴阳关系深刻的著《十翼》。
其主要著作是“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是根据原有资料和线索,进行采集、搜索、整理、修正,这是“述”。
其中的《易》,就是指孔子在《易经》方面的造诣。
相传孔子不仅懂阴阳,而且善预测。
一次,他告诫接妻急信告假回家的弟子”勿呆古树下”;
”眼见未必为实”,并安排该弟子把短兵刃换成缠在腰间的长剑。
弟子回家途中,因骄阳太盛、大汗淋漓,便不自觉在古树下乘起凉来。
突然,他猛地想起老师的告诫,赶紧离开古树,说时迟那时快,晴空一声雷辟,击到了古树,哪怕晚一秒后果则不堪设想。
弟子惊魂未定,懵懵懂懂回到家里,本想给妻子一个惊喜,蹑手蹑脚来到自己卧室,但见幔帐紧闭,床下一双女鞋、一双男鞋,不禁血脉偾张,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就在侧身抽剑之际,一个声音在耳畔回响”眼见未必实”,于是他轻唤妻子名字,随着幔帐打开,他终于看清,原来他的老父亲躺在床上已经弥留,而妻子正在尽心侍候着。
哎呀,他倒吸一口凉气,如果不是老师提醒”眼见未必实”,抑或是没把短刃换成长剑,就会误会孝顺妻而伤害到她了。
道家与儒家的重要思想,如阴阳合一、天人合一、中和中庸、 修身克己等,都是根脉相连,融汇贯通的。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儒释道并存并行,最终形成了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三位一体思想理论架构,影响了中华文明三千年。
综上所述,勿庸置疑儒家肯定懂得阴阳。
您还有什么典故呢?

参考:
答。
阴阳说是道家的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儒家或是其它什么家都不会拒绝。

参考:
我觉得儒家可能懂阴阳,其理由:《经学》是儒家经典,是儒家必读之书,而《经学》中的《易经》(含《易传》)是五经或六经之首。
《易传·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对于“阴阳之义配日月”,《易传·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天下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所有这些,说的就是阴阳,说明儒家懂得阴阳,问题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历代儒家究竟是否都懂得这些阴阳是《易》的主题、核心内涵?
是要打个问号。
按我的理解:⑴上述“子曰”就是孔子说的,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连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指的就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辩证发展规律。
只是时代不同,语言不同而已。
⑵上述证明古代就有适宜科学成长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而西方人、特别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否认中国有适宜科学成长的自然观。
⑶“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阴一阳”,按伏羲“二进制”符号就是“0”与“1”包罗万象,不管什么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且现在数字化就是把世界变成“0”与“1”,以重现过去、描述现在、模拟未来。
其中有的重大命题现在很多人都不懂,那历代儒家都懂吗?
不一定。
在这里,我顺便回答一个问题:有的丝友问孔子“孝敬”、“孝敬父母”、识人方法,有的丝友问孔子思想对当今教育教学有何借鉴意义等等,我认为应当从孔子所说的上述一段话和他的“道体”——“一”字入手去弄通孔子思想,然后就会“一通百通”,不要再问我了。
送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