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西方民族在东进的时候会选择去攻打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国

为什么?
过不来呗。
印度自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强大的外来移民,自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雅利安人,到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人、安息人、斯基泰人、大月氏人以及再往后的突厥人甚至于蒙古人都曾经侵扰或者入主过印度地区,可谓络绎不绝。
反观中国地区,除了要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袭扰之外,好像在近代之前从来没有面对过西方的敌人。
原因何在呢?
从地图上看,西方民族要侵入中国地区,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是走北方的欧亚大草原,然后从北部边境进入;
另一条是从西部帕米尔高原进入。
北路不行首先欧亚大草原的先天条件是东干西润,游牧民族为生计考虑往往是从东向西迁移,或气候转冷不得不西迁,或气候很好兵强马壮主动西迁。
这就悲剧了,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民族大迁移都是从东向西走,东方的游牧驱逐裹挟着西方的游牧向更西方迁徙,欧洲人民饱受其苦,罗马帝国都因之而灭亡。
由此看,西方民族想要从欧亚大草原路线来中国作客,是不可能的。
亚欧大草原南线不方便再看南线,哦哟,光看看地图就眼晕。
最西部是帕米尔高原可能还不太难翻越,但紧接着来的主要屏障可就要了亲命了,自北向南阿尔泰山、天山、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和青藏高原,山脉之间虽然有山口,沙漠戈壁上也有绿洲,但这也仅仅可以支撑小规模的商团通行,对大军团的长途行军来说,这些是毫无意义的。
更何况,这些地域可并不是没人存在的。
您来干啥?
打中国?
哦,过路费谈谈吧。
以盛唐之繁荣富强,也不过在西域维持了两万多人的正规军驻扎,您打算派多少人来呢?
尴尬的印度那么印度为什么又这么尴尬呢?
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北靠喜玛拉雅山脉,南部两面临海,这两个方向都没问题。
不妙的是西面,印度西北与中亚接壤,随着贸易以及文化的交流,中亚地区伊朗高原一带游牧民族很自然会向东南方向纬度较低气候更好的地方迁移。
而偏偏印度西北基本没什么屏障,只有一座兴都库什山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仅仅能够遮蔽北部边境,且不说开放的南部,对于民族迁徙这种不在乎时间成本的战略动作而言,兴都库什山还是略显单薄了,翻过山便是印度河平原,立刻便可以获得补给或者干脆就扎根在此了。
而印度本身的条件又实在是太优越了,恒河、印度河两大流域平原,以及南部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气候温暖多雨利于农耕的地区,也难怪会有一波接一波的客人过来反客为主了。
还有半条,也不行至于说自西向东穿过恒河平原自孟加拉一带入侵中国,且不说横断山脉,印度这么美,中国是哪儿?
呵呵。
说了归齐还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在亚欧大陆上,中国地区是史前人类大迁徙的东方终点,而印度是文明以来民族迁徙的终点之一。

参考:
“如果秦始皇手上有世界地图的话,欧洲人的普通话可能比我们说得还好”。
公元前327年7月,亚历山大统率三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印度。
在东征的过程中,亚历山大遭遇了波鲁斯王国军队的攻击,双方军队在希达斯佩斯河发生激战。
此时,亚历山大军队处于巅峰时期,波鲁斯王国根本不是其对手,很快便投降了。
不过,直到公元前326年10月亚历山大率军撤退,他也仅仅只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没有深入印度腹地。
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群雄逐鹿。
亚历山大东征要是能够达到中国,面临的第一个对手便是秦国。
秦国处于关中地区,民风彪悍之地。
秦军的战斗力不用多言,一国之力可以灭掉六国。
亚历山大军队包含2.5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
其实,这点人数都不够秦军塞牙缝。
在秦军眼中,三万军队就是三万个人头和三万份战功,自己家中又可以多分几亩地。
所以才有开头那句话,要是有人给秦始皇提供一份世界地图,再说西方有长生不老之术,秦军还真的有可能发动西征。
似乎扯远了,回归正题。
西方民族无法东侵进入中国,最为直接原因是距离太过遥远。
“条条大路通罗马”,现代的意大利首都就是罗马,距离中国首都的直线距离就有8000多公里。
古罗马帝国东边的地中海区域,距离中国最西面的边境也有3000多公里。
以最近的距离来计算,按照古代部队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也就20-30公里。
从古罗马到中国,至少需要花掉3个多月。
在行军路途中还必须走直线,且不能和沿途国家发生战争。
西方民族无法东侵进入中国,最为重要原因是中途要跨越高原,还要经过沙漠地区。
中国西垂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许多国家无法逾越的天险。
西方国家要想进入中国就需要翻越帕米尔高原,难度非常大。
翻完高原,还有沙漠的鸿沟,穿过它更是困难重重。
在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争端比较多,未与印度发生过战争,就是由于地形太复杂,大量军队根本上不去。
大家去看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有对帕米尔高原的描述,那个鬼区域在“唐僧”眼里乃是恐怖的存在。
直到现在,中国在青藏高原驻扎的军队也不多。
反倒是印度进入中国西藏地区方便些。
西方民族无法东侵进入中国,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后勤补给跟不上。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类依赖的运输方式基本就是畜牧运输。
战马非常宝贵,一般不会被大量用来运输物资,而是用驴或者骡子干这活儿。
这样的运输方式,运力非常有限,无法支撑大量军队作战。
西方国家无法翻越帕米尔高原,同样古代中国军队也难以翻越,补给完全跟不上去。
当然了,蒙古西征是个特例,后勤补给方式特殊,而且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式。
参考文献:1.胡慧:《亚历山大战史》2.佚名:《地图上的历史足迹》“许述工作室”成员“醉卧沙场”主答
参考:
印度之所以历史上一直被西方民族东进主要是由于印度自身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横亘在印度次大陆上方两侧的分别是伊朗、帕米尔高原和青藏、云贵高原。
由于传统上古中国对于翻越青藏、云贵高原去印度没什么兴趣,所以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威胁都是来自西北方。
目前的印巴冲突实际上也是这种地缘政治的延续,统一的印度始终担心西北方向来的威胁。
古代印度以西的那些民族可不像古中国那样,从伊朗、帕米尔高原上下来的诸多西方民族多是经过喀布尔至伊斯兰堡走廊占领旁遮普地区轮番进入印度次大陆,对印度轮番进行蹂躏(先后被入侵10多次)。
由于旁遮普地区是五河汇聚的古文明发源地,现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也被称为印度粮仓;
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则贡献60%的GDP和80%的粮食。
所以西方民族一旦征服旁遮普地区后就可以一路南下占领印度。
而印度历史上又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大一统不仅只持续过两百多年,而且大一统的地域也十分有限,而被征服却是常态。
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先是雅利安人从旁遮普地区地区进入印度次大陆征服了印度,而后的笈多王朝、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苏丹王国、莫卧儿王朝、土耳其的塔塔尔部落等等,无一不是由此地进入印度。
甚至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也曾率军攻占了印度。
至于征服印度后再翻过青藏高原或者云贵高原入侵中国,别说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就是现在也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
根本不是地形的原因,中国和印度在地理上都有天然的屏障。
对于西方民族而言,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是外族、都是异教徒,他们不会厚此薄彼,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打不过中国,只能狂揍印度。
中国的西部不光有青藏高原,还有中亚的茫茫戈壁沙漠、西伯利亚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
在火车没有普及之前,这些都是人类难以逾越的障碍,还没打到中国,后勤就把他们拖垮了。
以14世纪统一了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为例。
帖木儿在中亚东征西讨三十年,打败了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北印度的德里苏丹国,但却病死在了攻打明朝的路上。
帖木儿为了征服明朝,计划征发80万军人,准备能够维持东征大军消耗7年的粮食,还每名士兵就配备了2头奶牛和10头奶羊。
如此浩大的工程,结果就是帖木儿一死,他一手建立的帖木儿帝国立刻分崩离析。
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确实限制了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可能,同时也阻碍了中原王朝向西部的扩张。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和清朝最鼎盛时才能够控制西域,一旦国力衰弱,西域必丢。
这也间接证明了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件多伟大的壮举。
印度的地理环境比中国强太多,三面环海,北靠喜马拉雅山脉,西北苏莱曼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山脉的背后还有青藏高原、中亚和波斯高原做屏障。
按道理说,远洋轮船和飞机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印度是片被上帝眷顾的宝地,是任何外来文明的禁地。
然而,上帝也是公平的,他给了印度最优越的水热和土地资源,同时也给他们在西北的兴都库什山脉中留了一个“开伯尔山口”。
几千年来,印度遭遇的所有外族入侵全部因为这个山口。
很多人认为开伯尔山口是印度人的命门,但我个人认为印度之所以数千年来一直遭受外族奴役,主要还是自己弱,跟这个山口没有太多关系。
开伯尔山口是印度通往中亚、西亚的唯一路上通道,山口下的隘道海拔只有几百米,终年不冻;
穿越山口就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河大平原,这些条件确实使得外敌入侵印度变得异常简单。
可是大家不要忘记,穿越开伯尔山口虽然简单,但前提是必须先翻越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最低海拔3000米的兴都库什山脉。
这决定了入侵印度的部队规模不可能很大,否则无法解决后勤问题。
被小股的外敌屡次征服,唯一的解释就是印度是真的弱,而中国古代经历的小股游牧民族入侵很多都不会被记录在史书上,反而被中原王朝打跑的匈奴人、突厥人却能横扫西方,所以说不是问题不是出在西方民族,更不是青藏高原,而是印度人太弱。

参考:
历史上西方民族在东进的时候会选择去攻打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古代信息传播落后,相比较远在东亚的中国,西方民族会更加了解印度的情况;
其次,地理条件的限制,西方民族进入中国的几条路都是道路坎坷,而进入印度就只要穿过一个山口险要;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国家实力。
古代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直到清朝才被西方国家赶超,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西方民族躲都来不及了,更何况来进攻。
亚历山大东征,印度洋就是东方的尽头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当亚历山大的大军来到了印度之后,看到了印度洋,骄傲的亚历山大自认为已经来到了东方的尽头,完成了占领东方的豪言壮志。
事实上亚历山大的这一次东征是西方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格的东进,这一次东进之所以只打到印度,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此时的亚历山大并不知道在遥远的东方还有一个叫华夏的国度。
受到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亚历山大认为印度洋就是东方的边界,所以当攻打下印度之后,亚历山大就撤军回希腊了。
由于古代信息传播的落后,导致了西方民族对中国的认知只停留在传言之中,在那个时候他们也不确定是否有这么一个国家。
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后华夏文明才第一次大规模的与西域、西方文明交流,而此时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早已烟消云散了。
事实上,真正让广大西方国家认识到中国这个国度,还得感谢《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
《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出版,直接刺激了那些冒险者横渡大西洋到东方寻找中国。
雪山、沙漠、丛林是华夏民族天然的卫士在古代航海技术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无法支撑西方民族大规模的从海上进攻中国。
如果要进攻中国,摆在他们面前的就只有大概四条线路。
第一条跨越西伯利亚,进入中国,这一条路直到沙俄一步步蚕食西伯利亚之后才算打通,在沙俄之前没有一个民族敢走这条苦寒之路。
第二条从中亚翻越葱岭进入新疆,但是当他们翻越葱岭之后会发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第三条就是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就算是现在也不会有哪个国家会选择这条路入侵中国。
第四条就是从东南亚等国入侵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就在东南亚的丛林吃尽苦头,更何况是在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瘴气、痢疾就够入侵者吃一壶的。
反过来看一下印度,古代西方民族入侵印度千百年来都是经过喀布尔至伊斯兰堡走廊占领旁遮普地区轮番进入印度次大陆。
在这一条路上只有开伯尔山口这一险要地段,一旦西方民族占领这个山口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一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
正是这种地理优势,让古代中国免受西方民族的侵扰,而古印度就没这么幸运了,一旦开伯尔山口丢失就意味着国家的灭亡。
落后就要挨打,最弱的中国都不曾亡国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也就清末、民国那一百多年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但是不管是清朝还是民国,中国都没有被西方国家灭国过。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都是堪称霸主的存在。
三国时期,战乱纷飞,此时的号称世界第二的贵霜帝国也不敢打中国的主意。
即便是唐玄宗时期在与大食国的怛罗斯战役中失利,但是大食国也不敢趁胜入侵唐朝。
反观印度在历史上最出名的就是孔雀王朝,自孔雀王朝之后,印度就再也没有建立过统一的中央政权,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都是诸国林立,这种情况下等待印度的就只有被侵略的命运了。
特别是到新航路开辟之后,印度更是沦为应该的殖民地。
感谢读完文章,本文作者为历史作家煮酒君。
喜欢请点个赞??
参考:
历史上波斯帝国打倒阿富汗、印度;
亚历山大大帝打倒印度;
帖木儿帝国以中亚、印度为核心;
伊斯兰势力扩张到印度;
英国占领了整个印度次大陆;
的确都没有机会打倒中国来。
他们想不想打到中国来?
估计做梦都想,帖木儿甚至死在了冲向中国的途中,英国也折腾了不少事儿。
看看地图,会发现中国的地理位置简直不要太好。
两面是太平洋,一面是连绵不绝的大山脉,只有北面的蒙古大草原有天敌。
事实上在古代,中国的地缘环境绝对是四大文明古国里面独有的一块洞天福地。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得以传承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就是来自西方的敌人难以逾越的壁垒。
不管有多少豪情壮志,在仰望昆仑山的时候都会叹息,在爬上帕米尔高原的时候都会缺氧。
当然了,这道壁障,也成为中华古代向西扩张的天然终止符。
即使是现在,西北部的戈壁荒漠、西部的连绵山脉、西南部的高原丛林仍然阻碍着人们的往来。
所以在印度那边怎么折腾也不会有多大的战事发生,阿三怎么折腾也只能在边角地方溜溜,要翻过喜马拉雅山他们没那能耐,也没那实力。
时代变迁,大山仍然是屏障,但是大海已经成为人们争霸的主要阵地,我们现在只要盯死东南面的大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
不宜太高估甚至是神化古代中国的战斗力。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硬屏障”,没有西域万里戈壁的“软屏障”,中原绝不会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间断流传至今天的文明。
上天给中国的恩赐太过充足了。
对于西方来说,东方固然神秘,但神秘不等于强大。
东方是神秘是经历了漫长而破碎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后才逐渐形成的,这种神秘一直到清朝被打开国门之后,甚至直到今天还依然未散——但你能说,欧洲列强因为清朝的神秘而不敢侵略清朝吗?
古代西方基本没有攻打中国,主要是地理因素。
一是中国实在太远,补给过于困难;
二是亚洲中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西方想进攻中国只有远经西域,而这是个广袤而相对贫瘠的地区。
《孙子兵法》中说到“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试问西方的数十万大军打到西域,他怎么“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这漫长的补给线直接会拖垮西方大军。
然而,一旦敌人的基地不在遥远的西方而在中北亚,事态就变得不一样了。
中国历代王朝受中北亚游牧民族欺负还少?
汉朝是好不容易才在中期扳回一局,宋朝更被辽金打趴下,元、清直接长驱中原——这就是古代印度地区的写照。
印度西边是印度河平原,没有天险而且还土壤肥沃,西方的敌人进攻到此虽然对面临气候、瘟疫等难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亚历山大之所以没有再继续东征,与其军队本身的厌战情绪有关。
相反,蒙古帝国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他们不也“放过了”印度么?
因为从北向南,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屏障了,而北方人相比于西方人,更不适应印度的气候,打到印度河、恒河流域,受得罪当然要比亚历山大的士兵们多。
从西向东,印度好打,中国难打;
从北向南,中国好打,印度难打。
总体而言,古代文明中,中国远离其它诸文明,北有戈壁,西有高山,南有雨林,东有大海,天时地利,可以说是世界地理位置之冠,未来不复兴,实在太浪费这一先天条件了。

参考:
马克思说过:“印度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我们通常所说的它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入侵者的历史。
”从雅利安人开始算起,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一直到后来的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所有这些入侵者,都是从西北方侵入的。
后来的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是坐船来的,绕过一整个非洲才能抵达印度半岛,总算费了些周章,而先前的那些帝国或民族,都是从西北方向的陆路而来。
看看印度的地形图就知道,东方的若开山脉挡住了东南亚少数民族的觊觎,加上本来这些少数民族人数又少,又得受北方中华帝国的掣肘,很少给印度带来直接威胁。
正北方是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的吐蕃也给他们制造了一点麻烦,幸亏吐蕃人人丁不旺,到了平原又醉氧。
西北方,问题来了,兴都库什山脉之间有一座开伯尔(又译喀布尔)山口,山口里有一个开伯尔河谷,全长53公里,最窄处不超过600米,一年四季可畅通无阻,从一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出发,过了河谷,进入阿姆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就又到了同样一马平川的中亚了。
这处山口也是中亚和南亚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多次要了印度的亲命,几乎所有的外敌都是从这条路不请自来的,唐僧当年也是经过了开伯尔山口才到的印度。
中亚西亚一盘棋,是古代大部分战争发源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建立的任何一个帝国,搂草打兔子,总要穿过开伯尔山口试试运气,而印度半岛本土势力建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基本统一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过200多年,其他时间都是些分散小国,民族成分纷杂,根本没有抵御外侮的能力可言。
要想攻打古代中国?
好吧,希望他们的神灵能保佑他们先翻越几百公里的兴都库什山脉,再趟过30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再爬过上百公里的冰达坂,经历过

参考:
古代西方民族在东进的时候多会选择去印度,而不选择去中国,其实这主要由当时的交通技术水平和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
下面铭苏先生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一、东进困难重重。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民族从伊朗高原往东推进,如果想往东进入中国境内,需要翻越平均海拔达5800多米高的帕米尔高原。
高原上一片荒凉,几无人烟,翻过帕米尔高原是塔里木盆地一望无际的沙漠,当西方民族看到这一切,估计心都碎了。
要想真正到达中国繁华的都市长安一带,那还要穿越沙漠、戈壁,走3000多千公里(直线距离)。
在古代交通条件下,翻越帕米尔高原实属不易,再要攻打到长安,这么长距离的行军,没有补给啊,没有补给一切都是空谈。
二、东进不行,只有南下。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靠北有一个重要的山口,开伯尔山口,连接喀布尔与白沙瓦。
山口两侧山梁各有一条小河发源,其河床构成开伯尔峡谷。
因为有帕米尔高原的原因,古代交通技术限制,西亚、中亚帝国一般会在阿富汗这个四战通道盘居,然后选择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谷,越过山口后,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以及大平原上几百个小邦国。
阿富汗开伯尔山口,是整个中亚通往南亚的唯一通道。
历史上穿过该山口的有雅利安人、波斯人、马其顿人、希腊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嚈哒人、阿拉伯人、蒙古人。
所以,不是西方民族不想攻打中国,而是他们根本到不了中国,与其长途跋涉死在半道上,不如从开伯尔山口南下,那里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还有不善于反抗而逆来顺受的土著人。
所以外来民族来了一波又一波,在这里安家落户。
铭苏先生,历史与地缘关系类文章原创作者,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
主要三方面原因。
一是路程因素。
中国距离西方的距离,相比于印度,其实要远很多。
第二是地形因素。
西方人经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波斯→阿富汗,最后穿过印度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的几个山口,也就是开伯尔山口,古马尔山口和博伦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
一路上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相比于去印度,西方人想来中国,难度可就大多了。
他们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从波斯向北,经中亚地区,翻越帕米尔高原。
穿过西域和河西走廊,才能到中国。
二是走北线绕过黑海,先翻越乌拉尔山,再穿过西伯利亚和蒙古草原,才能抵达中国。
这两条线,比较适合对于恶劣环境有更好适应力,且以骑兵为主,粮草依靠牲畜而非种植作物的游牧民族走。
也就是历史上的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走。
并不适合西方人。
所以,对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
去印度,咬咬牙,还能走过去。
而去中国,就是力不能及了。
即便,只是到中国的新疆地区,难度都比去印度的要翻番。
第三是人为因素。
古代印度,能打的政权太少了。
在周边民族看来,印度就是活脱脱的一头小肥羊。
谁路过它家门口,都有上去咬它一口的冲动。
四千年前,最早印度人创造自己的文明。
这一时期被称为“吠陀文明时代”。
但这个“吠陀文明”,后来莫名其妙消失了。
为啥消失?
不知道。
现在一般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河水泛滥,二是瘟疫,三是经济衰落导致文明秩序崩溃。
也有可能是三种因素叠加,共同导致了古印度文明的消失。
印度古文明衰落后。
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中国商朝后期),一支白种雅利安人从伊朗出发,穿过印度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的几个山口,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开伯尔等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
他们打败了印度土著后(现在一般认为达罗毗荼人是印度土著后裔。
),在印度北部建立了若干国家,相互混战。
而印度土著则被雅利安人赶到了印度半岛的南端。
这一时期与我国的商末、西周大致重叠。
雅利安人没完没了打了几百年后,公元前六世纪(我国春秋后期),波斯帝国崛起,波斯人从伊朗高原上溜达过来了,顺着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北部,对着早到的雅利安人又是一顿海扁,占领了印度河流域广大地区。
公元前四世纪(我国的战国中期),波斯帝国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暴揍。
然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又顺着波斯人走过的路,顺着开伯尔山口也进入印度,把印度北部的一票小国给灭了。
后来,亚历山大的小伙伴们闹罢工。
认为出征十多年,家里的孩子都不认识自己了,应该回去了。
所以无奈之下,亚历山大只好撤了军,只留下了一部分希腊人统治印度北部。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回老家没多久就病死了。
亚历山大帝国也昙花一现,迅速分崩离析了。
印度人瞅准时机,开始反抗,在月护王的带领下,打败了驻守印度北部的希腊人,第一次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大名鼎鼎的孔雀王朝。
后来在月护王的孙子阿育王(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期)的带领下,孔雀王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统治了大半个印度。
但好景不长,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只维持50多年就衰落了,印度随即陷入分裂。
此后的一千多年,印度的土地上,再也没有像孔雀王朝这样的强势政权出现。
印度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沦为小肥羊,谁来都可以咬一口。
先是公元前一世纪,打不过匈奴人的大月氏人跑到印度,把印度人扁了一顿,统一了印度西北部,建立了贵霜帝国。
大月氏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
就是张骞出使西域,要联系的那个国家。
结果这货被匈奴打怕了,死活不敢和西汉联合打匈奴。
后来他们没地方发展,只能向南,于是就吊打了印度。
公元三世纪前后,贵霜帝国衰落,印度本土的笈多王朝开始崛起。
于公元409年(东晋后年)左右,达到了王朝顶峰。
但这个王朝,一来统治区域不大,实力并不是很强。
二来巅峰期也很短,巅峰期仅维持了50年,就开始走下坡路。
最后,“白匈奴”人(匈奴人西迁与中亚人混血后的变种)顺着开伯尔山口趁虚而入,灭了笈多王朝。
注:白匈奴人又叫嚈哒(yàn dā)人。
不过,“白匈奴”人在印度也只浪了60年。
当北边的波斯人和突厥人又又又一次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后,“白匈奴”人也被干成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
公元606~642年,即中国隋唐时期,印度人时隔百年,再次兴盛,在戒日王带领下,统一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戒日王朝。
但戒日王朝和前面提到的笈多王朝一样,也是短命王朝。
立国才41年就灭亡了。
公元647年,戒日王掉到恒河里淹死了。
他的王朝直接就瓦解了。
戒日王朝崩盘后,印度(北部)再次陷入大混乱,这一乱就是将近六百年。
直到公元1206年(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是同一年),突厥人的入侵,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后,大分裂才结束。
突厥人在印度北部统治三百年后,国力逐渐开始下滑。
公元1507年,帖木儿的五世孙巴布尔在中亚混不下去了,带着残部顺着开伯尔山口往印度流亡。
结果,他居然灭了德里苏丹国。
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就是波斯语中“蒙古”的意思)莫卧儿帝国在统治印度350多年后,被大英帝国灭掉。
我们回看印度历史。
不难发现。
印度的历史和印度人一样奇葩。
一个号称有4000年文明,拥有4000年辉煌灿烂历史的古国。
其真实历史,就是一部被外族反复蹂躏、吊打的血泪史。
说到这里。
我们可以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亚历山大大帝,假如你带着马其顿方阵现在走到了波斯。
向东南是印度,向东北是中国。
请问:你会往哪走?
向东北,再走几千里,去那个你不了解,可能会让你折戟沉沙,全军覆没的中国?
还是向东南,就近攻打眼皮子底下的,如同小肥羊一般软弱,毫无抵抗力的印度?
我觉得只要你心智正常,你都会抱着占便宜不能等到明天的宗旨,就近入侵印度。
而偏偏,印度又是个物资丰沛的大国。
吃的喝的啥都有,金银珠宝堆成山。
试想,你都如此富足了,你还去中国干啥?
这是思路正常的人,都会有的正常想法。
当然,凡是也有另类。
比如帖木尔。
但像他那种,视成吉思汗为偶像,以一统漠北草原为人生目标的人(顺便攻打明朝),毕竟只是异类。
并不多见。

参考:
要是知道中国的存在,他们还敢东征吗?
与其说高山,大漠,丛林是中国的天然卫士,不如说这些自然环境阻隔了中国西征统一亚欧大陆的进程。
西方的那些军事强国,根本没有机会在东征中国!一,早在汉朝,我们中华民族就组织了针对西方的万里长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跨越大漠的王昌龄写下这首诗,追忆汉朝对西方的征讨。
其中万里长征说的是汉武帝派李广利征讨大宛,寻找汗血宝马的故事。
大宛,相当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汉武帝让李广利去发动万里长征,战果如何呢?
第一次西征,李广利带领郡国骑兵6000人,和恶少年游侠儿数万,一路上饿死渴死病死的就很多。
到达大宛东部边境时,已经是只有几千人了。
两年后回到敦煌,只剩下出发时的十分之一了。
第二次西征,仅正规军就6万人,军需更加充足,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计算。
可是,最终到达大宛的军队,还是只有3万人。
战利品,也就是大宛国献上的汗血马3000多匹。
相比之下,亚历山大西征伊朗,路程也就五分之一不到,自然条件好很多,带了3万步卒五千骑兵就号称征服全世界了。
而他们的全世界,也就是500万平方公里而已。
到唐朝,四万安息军队镇守西域,军需依旧是大问题。
唐朝与西方大国阿拉伯在怛罗斯开战。
双方军力如何呢?
唐军仅3万人,其中汉人2万,主要都是步兵,当地雇佣军1万,后来雇佣军背叛造成唐军大败。
阿拉伯军队20万,主要都是骑兵。
战役的过程很简单,一开始唐军占尽上风,但敌军太多打成僵局,唐军盟友葛逻禄部叛变,高仙芝等高级将领雨夜逃走。
上万唐军被杀,唐军大败。
唐朝拿不出十万军队远征葱岭以西吗?
不是的,主要是跨越大漠的非战斗减员太严重。
如果,唐朝能够组织起一两次百万人
瘸子帖木儿是穆斯林化的蒙古人,他的帝国首都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印度,叙利亚,伊拉克等国都遭遇他的大屠杀。
帖木儿67岁准备西征,因为他在海上听说了永乐大帝朱棣的威名。
海上挑战朱棣完全没有胜算,于是帖木儿组织了100多万军队东征。
帖木儿的东征军队,精锐估计也就是十万人,也不少。
不过帖木儿军队在今天乌鲁木齐附近时,帖木儿死了,不仅东征计划破产了,他的帝国也崩溃了。
帖木儿的孙子建立了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也算保住了帖木儿的基本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