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看了妖猫传里面讲的大唐杨贵妃之死当时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
杨贵妃,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
长得漂亮那自不必说,且能歌善舞,唐玄宗三千佳丽,只独宠她一人,从不雨露均沾。
到底是哪里人氏,好像至今也是没有定论,有人说她是山西的,还有说陕西的,有说河南的,还有说四川的,无一定论,但确实是出身官宦之家,要不然也进不得皇宫。
杨贵妃历史也也算破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她是怎么死的,死在哪,到底是死没死。
死在马嵬坡咱就不说了,大家知道晁恒吧,就是日本遣唐使阿陪仲麻吕,有的史学家认为,杨贵妃当时在马嵬坡确实跟阿陪仲麻吕走了,但阿陪仲麻吕并没有回归日本,只是托人把杨贵妃送过去了,逃过一死,至今,在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还保留着一座杨贵妃墓。
唐玄宗为了贵妃一笑,亲手谱写《霓裳羽衣曲》,到也是一段爱情佳话。
电影《妖猫传》,是根据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编拍摄的,其实原著小说中杨贵妃未死,当时插到她后颈那根银针,并没有插对位置,被人做了手脚,导致杨贵妃虽然未死,但也是慢慢老去,无人再识。
更不可能再得到皇上宠爱了。
怎么说那,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是正史,在《新唐书》与《旧唐书》中都有记载,不过我个人更喜欢那些后人编纂出来的美好愿望。
参考:
当时的真相就是:当唐玄宗一行好不容易走到马嵬坡时,却不料外祸未至,内乱先发,太子趁机发起了政变。
这个机会对太子李亨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没有比这更好的逼玄宗退位的时机了。
但是政变要成功,首先一要找到好的理由,第二是要找到可以依靠的力量。
理由是特别好找的,安禄山叛乱,罪肯定不能归咎于皇帝本人,但是可以推给杨国忠、杨贵妃兄妹。
玄宗最多只需要背负一个宠信小人的过错。
而政变需要依靠的力量也在眼前,就是跟随玄宗逃难的禁军。
所以禁军的统领陈玄礼成了一个关键人物。
能拉拢陈玄礼,也就等于得到了禁军的支持。
但是陈玄礼和玄宗是非常亲密的,当初玄宗即位前,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陈玄礼就立有大功,所以几十年来始终是玄宗的亲信。
我们很难相信,这样一个人会对玄宗不利。
而那一天,发生的事实是:居然就是陈玄礼,带领士兵诛杀了杨国忠和杨氏姐妹,并且亲自请求玄宗,一定要赐死杨贵妃。
这时玄宗身边的亲信只剩高力士一人,势单力薄,面对咄咄逼人的太子和禁军,只好答应了这一请求。
在这种情形下,玄宗也被迫接受了太子李亨的其他条件,就是他退位,并在高力士等人的陪同下西向入蜀避难。
而太子李亨则分道扬镳,北上即位,统领天下兵马抗击安禄山的叛乱。
这时,陈玄礼又做了一个选择,杨贵妃一死,他立马宣誓,效忠玄宗。
按理说他对于太子能即位是立了头功,完全可以宣布效忠太子。
而他却没有。
他选择了跟随玄宗一起入蜀,和高力士一左一右,侍奉玄宗,直到安史之乱被平息后,才和高力士一起护送玄宗回到长安。
所以可以大胆的猜测,陈玄礼在这场兵变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缓冲两方矛盾的重要作用。
太子要逼宫,利用杨贵妃和杨国忠有罪的理由造势,而士兵层面确实也对杨国忠兄妹非常不满。
陈玄礼一方面,要平息这场哗变,势必要杀掉杨氏一家,另一方面,他又要尽量保护玄宗,所以不得不带头兵变,又在贵妃死后马上带头效忠玄宗。
甚至可以说,假如没有他从中掌握分寸,玄宗的下场可能都未必是退位这么简单。
而杨贵妃,在这场政治漩涡里,始终像一枚棋子,说弃就弃,还得背负本不属于她的错。
倒是民间对于杨贵妃,一直抱有同情,出于美好的愿望,希望她没有真正死去,所以流传了大量的传说。
参考:
杨贵妃之死众说纷纭,《妖猫传》里面的说法倒是第一次听说,估计只能当做电影来看毕竟不是真实。
杨贵妃是谁杨贵妃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他有沉鱼落雁之貌。
杨贵妃嫁给了唐玄宗,他们之间引发了无数优美而哀愁的爱情故事。
但是,安禄山叛变导致唐玄宗逃到马嵬坡,杨贵妃死于马嵬坡。
“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这是白居易对杨贵妃马嵬坡之死的描述。
但是杨贵妃是否死于马嵬坡近来都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正史是觉得杨贵妃是死于马嵬坡的,但是死于何地怎么死的大家有分歧。
1、 自缢而死,死于佛堂。
证据(1):《旧唐书 杨贵妃传》中记载:“到后来西巡至马嵬坡时,陈玄礼等人为天下谋议诛杀国忠,但国忠死后,军士仍然不愿散开。
玄宗派遣高力士寻问原因,军士说:“祸源尚在!”玄宗无可奈何,只好与贵妃诀别,让人牵去,缢杀于路旁祠庙之下,用紫茵包裹其尸,埋于道旁,时年三十八岁。
”也就是说禁军将领陈玄礼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祸源尚在,要请求杀了杨贵妃,唐玄宗没办法只好让高力士带杨贵妃到佛堂自缢。
证据(2):《资治通鉴·唐纪·马嵬事变》:“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里面也是写着自缢于佛堂。
证据(3):《唐国史补》记载的也是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证据(4):陈鸿的《长恨歌》中也记载了杨贵妃死于佛堂。
证据(5):《杨太真外传》也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
2、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证据(1):杜甫在安禄山占据长安的时候作了《哀江头》,其中写道:“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他在诗中提到血污,如果是自缢的话是不可能见血的,所以猜测是死于乱军之中。
证据(2):李益的 《过马嵬 》写道“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和《过马嵬二首》写道“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两首诗中都写道了血,说明杨贵妃是死于乱军之中。
还有很多诗人的诗词中都可以看出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而非缢死。
3、杨贵妃吞金而死这个的话说的人不多只有刘禹锡在《马嵬行》中有提到。
二、 杨贵妃没有死1、 杨贵妃没有,死的是她的替身俞平伯是最早提出杨贵妃没有死的,他研究了《长恨歌》和《长恨歌外传》提出杨贵妃没有死,《长恨歌》中后半部分用隐晦的手法写了杨贵妃没死在他人的帮助逃往外地。
很多人说死的只是她的替身。
一名宫女。
2、杨贵妃逃亡日本如果杨贵妃没死的话那么她逃到哪里了呢?
很多人猜测他逃到日本了《中国传来的故事》一书中提到杨贵妃没死,而是逃到了日本。
陈玄礼怜惜杨贵妃的貌美和高力士密谋用替身救出杨贵妃。
后来逃往日本。
3、杨贵妃逃往美洲更有人离奇的提出杨贵妃逃往了美洲,《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提到这点。
其他地方也没提及。
不过这些离奇的猜测正史一般不认同,他们一般认为杨贵妃是死于马嵬坡的。
不过我觉得,大家
如果你喜欢杨贵妃你可以认为她没死,因为她人虽死但是她的爱情故事一直被流传下来,你看《妖猫传》不又取材于她的故事吗?
参考文献:1、 朱翠兰 《杨贵妃之死考辩》2、 蒙曼《杨贵妃之死的千古之谜》
参考:
历史究竟没有真相,我不敢下结论,也无法下结论。
史书所载,究竟是场景真实的还原还是有人希望是那样的,没有人说的清楚。
就比如说杨玉环之死,是否却有其事还是有心人掩盖了真相,难说。
在《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载中,玄宗出逃至马嵬驿时,禁卫军发生哗变,要求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玉环等人,玄宗无奈,赐贵妃三尺白绫,把杨玉环勒死在马嵬坡下。
这是正史上记载的,白纸黑字,言之凿凿。
然而,在一些民间的声音中,杨玉环没有死,而是东渡去了日本。
玄宗出逃时,日本遣唐使阿部仲麻吕也在,据传阿部偷偷将杨贵妃渡回了日本人,至今在日本的山口县还留有一座贵妃墓,日本女明星山口百惠还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人。
白居易也曾在《长恨歌》中写道“听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长恨歌》成书于公元806年,安史之乱发生公元755年,中间只差50年的时间,时间间隔并不是很长。
白居易写海外仙山,是否就是暗示杨贵妃没有死,去了海外?
不管正史记载也好还是民间传说也罢,杨玉环究竟魂归何处,并不重要。
就像《妖猫传》里瓜翁所说的一样“幻术里也有真相”,历史的真相其实就位于每个人的心里,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
参考:
影视剧和真实的历史肯定是有区别的,杨贵妃,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人形容美女的时候喜欢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这里的羞花指的就是杨贵妃。
杨玉环这个女人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一开始她做了李瑁的王妃,可是好景不长他被李瑁的父王唐玄宗给看上了,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公然抢自己的儿媳妇可不好。
于是乎唐玄宗想了个好办法,他让李瑁的妻子给其母亲守孝,并且要杨玉环出家做尼姑,和李瑁完全的脱离关系。
李瑁这个时候当然没有多想,杨玉环出家之后,唐玄宗每日把她召进宫里,她每天都给唐玄宗跳舞,这样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好上了,这时候杨玉环和李瑁已经没有关系,所以唐玄宗干脆就直接把杨玉环给娶了。
中国历史上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杨贵妃得宠之后,他的家人也都跟着她过上了好日子,别说杨贵妃的近亲,就连她的一个远房兄弟杨钊,此人本来就是个市井无赖,后来都身居高位,还能够操纵国政,唐玄宗赐名给他国忠。
这样一来很多人肯定都是看不下去了,后来安史之乱,安禄山等人造反,唐玄宗领着杨贵妃等人逃难,途径马嵬驿的时候,士兵突然哗变,杨国忠被乱刀杀死,其余士兵要求唐玄宗将杨贵妃赐死,唐玄宗为了自保将杨贵妃给赐死。
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吊死在了佛堂的梨树下。
实际上这场哗变还有太子的事情,禁军首领已经被收买,除掉杨国忠和杨贵妃才是他们的任务。
有趣的是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杨贵妃实际上并没有死,唐玄宗给了她一条生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
参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这首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吧,是描写李白初次见到杨贵妃的场景。
杨贵妃在历史上特别出名是因为唐玄宗的溺宠以及安史之乱给她带来的神秘政治色彩。
杨贵妃的家乡在今广西玉林,本人倾国倾城,能歌善舞,深受唐玄宗喜爱。
而且据说她没有架子,也不欺负宫女太监,深受宫中人士的喜爱,都称呼她为娘娘。
贵妃深受宠爱,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家里的亲戚也跟着平步青云。
杨国忠就是贵妃的哥哥,他嚣张跋扈还没啥文化,弄的朝野鸡犬不宁,后导致安史之乱。
没办法陈玄礼就找借口说杨国忠通胡,将其杀害后又怕贵妃以后秋后算账。
所以就说将士要将贵妃交出来。
唐玄宗没办法,只能命人将杨贵妃溢杀。
兵变是杨贵妃死的前提,而兵变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划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帝位。
可是陈玄礼对唐玄宗还是又敬又爱。
所以杀害了贵妃以后他又效忠于唐玄宗。
最后太子只能分道扬镳去收腹安史之乱的失地。
而唐玄宗去了四川。
在哪个时候,杨贵妃必须死,不然引起公愤唐玄宗都不一定能活下去了。
没办法只能赐死了杨贵妃。
其实大唐人以胖为美,不一定贵妃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这个样子,也有可能是这样。
哈哈 ,真的有可能的。
参考:
杨贵妃死的一点儿也不蹊跷,历史上都记载的很明白。
唐朝天宝十四载,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和史思明密谋联合,以讨伐杨玉环之兄杨国忠为由,起兵叛变,不足两月便大破潼关,再长驱直入,攻破洛阳。
此时的唐玄宗心知大难临头,皇帝宝座岌岌可危,形势所迫之下,玄宗只得带着杨贵妃以及杨国忠等人逃往蜀中。
然而在途经马嵬驿时,一直护驾左右的果毅都尉陈玄礼,趁机突然兵变,他率领全部禁军,手中握有最大兵权,可以说在兵变的这一刻,唐玄宗已然成了一副空壳子。
但陈玄礼兵变事出有因,他继而提出一个要求,若玄宗答应,陈玄礼则继续效忠。
这个要求正是逼迫唐玄宗当场处死杨国忠与杨贵妃。
前者被认为是祸乱朝纲,后者则被认定为祸国殃民。
为了九五宝座,更为了李唐社稷,万般无奈的唐玄宗只得同意陈玄礼的部分要求。
为何是部分要求呢?
因为他觉得杨玉环罪不该死,只让陈玄礼杀了杨国忠便可。
谁知陈玄礼连同一众禁军将士并不买账,在把杨国忠乱刀砍死后,进而逼迫玄宗赐死杨玉环。
眼看后有安禄山叛军追杀,身旁亲军又趁机哗然,前路茫茫的唐玄宗即使万般不舍,也只得默许,而玄宗身边的宠臣高力士则提议,为让杨玉环尽可能的体面,应赐杨玉环一条白绫,命其自缢。
不出半刻,一代贵妃杨玉环即自缢马嵬驿,终年三十八岁。
杨玉环香消玉殒的整个过程即是如此,说她祸国殃民也好,满腹冤屈也罢,都不过是当时环境下的必然结局,因为玄宗李隆基沉迷杨玉环美色,朝中上下早有不满,只是碍于他九五之尊的身份,人人隐忍不发,未曾找到合适的时机。
陈玄礼正好是顺势而为,就连安禄山起兵造反也是因为杨国忠,所以杨国忠在玄宗身边一天不死,护驾的禁军将士就一日不宁。
同时杨国忠长久以来的祸乱朝纲,所仰仗的正是杨玉环,从裙带关系的角度来说,陈玄礼等人肯定把矛头对准杨氏二人,所以在他们看来,逼死杨玉环和杨国忠,才算真正除掉了唐朝大患。
其实杨玉环的死,在安禄山起兵的那一刻就早已注定。
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身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要想在朝堂之争中不沦为权力的牺牲品,纵观历史,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
——————参考文献·正史:唐人李肇所著《国史补》:玄宗幸蜀(逃往蜀中),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旧唐书·后妃传》:(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
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
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上曰:“朕当自处之。
”入门,倚杖倾首而立。
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
我就从史料的记载中讲述一下杨玉环的死。
大家都清楚,杨玉环是死于安史之乱中。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唐王朝后,唐玄宗于第二年六月十三日率杨玉环姐妹、皇子、皇孙、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及亲近宦官、宫人自长安西行,准备入蜀避难。
六月十四日行至马嵬驿时(今天的陕西省兴平西二十五里),负责扈从皇室的羽林军由于憎恨杨国忠败坏国事,因此拒不前行,并杀死了杨国忠及韩国、秦国夫人,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及其幼子杨晞和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仓皇逃到陈仓县,但由于杨氏一门民怨极大,因此他们刚到陈仓就被当地官员捕杀。
即使如此,羽林军将士仍然停止不前,将安史之乱的罪责全部归咎于蛊惑圣心、扰乱朝政的杨玉环(杨贵妃),认为“首恶”未除,不可前行。
唐玄宗虽然亲自向请命的将士解释推脱,但大家仍然执意要求处死杨玉环,史载“割恩正法”。
由于当时请命的将士情绪激动,安禄山的追兵又迫在眉睫,唐玄宗从自身安危考虑,担心士兵哗变,因此只能忍痛割爱命高力士将杨玉环缢死在佛堂中。
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
杨玉环的死已经清楚,那么安史之乱真如羽林军将士所说是由杨玉环导致的吗?
梳理一下相关史料,我们会发现,有间接关系,也有直接关系,顺着这个话题我们延展一下杨氏一门在安史之乱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杨玉环是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被唐玄宗立为贵妃的。
杨玉环有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堂兄杨铦被授予殿中少监,杨锜被招为驸马都尉,娶太华公主为妻。
杨氏一门皆由于杨玉环受宠而扶摇直上,权倾天下。
唐玄宗为了表示对杨氏一门的恩宠,不仅在京城赐第给他们住,而且对于杨氏一门的贪污受贿采取默认的态度。
杨玉环另的一个堂兄杨国忠由于杨玉环的裤带关系竟然短短几年就从一个度支郎中升为宰相,他为相不到两年,仅贪污缣(绢)就达三千万匹。
杨氏一门嫌唐玄宗恩赐的宅第不够豪华,于是大规模的建造新的府第,史载“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贵,动逾千万”,其骄奢淫逸,挥金如土之恶跃然纸上。
杨氏宗亲经常陪唐玄宗和杨玉环到华清池去避寒,史载每次出行“车马仆从,充溢数坊,锦绣珠玉,鲜华夺目”,他们五家为了了容易区别,“队各为一色衣以相别,五家合队,粲若云锦”,除了在出行衣饰上争相奢华,在饮食上面也是以斗富为乐,在进食之际,往往“水陆珍羞数千盘,一盘费中人十家之产”,也就是说他们一盘的食物就相当于十户中等家庭的收入。
而此时的百姓却过的如何呢?
当时关中地区连年水旱,米价金贵,即使长安街头都有饿死的人悲剧出现。
当时有官员将灾情上报唐玄宗,杨国忠竟然私刑逼问,搞的官员们人心惶惶,再也没有人敢向唐玄宗上报灾情了。
著名诗人杜甫有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就是这个人间悲剧。
安禄山为了扩充军力,经常以奇珍异宝交好杨玉环和杨国忠,但由于安禄山的实力逾发强大,已经到了可以跟唐王朝平分天下的程度,于是夺取政权的野心日益膨胀,也就开始渐渐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
杨国忠因私心作祟,担心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借口反叛唐王朝,到时如果唐军不敌叛军,闹不好唐玄宗会以其项上人头罢兵求和,于是屡次上奏唐玄宗安禄山必反,但唐玄宗并未相信。
杨国忠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赶在安禄山起兵之前命人搜查安禄山在京城的府第,并捕杀了安禄山的家客李超等,以达到逼迫安禄山提早举兵的企图。
安禄山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果然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在范阳起兵正式反叛。
出兵的借口是“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
安史之乱就这样暴发了。
由于唐玄宗宠信杨玉环及杨氏一门,致使朝政荒废,苛政频多,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不得救。
且由于杨玉环及杨氏一门收受安禄山贿赂,替安禄山颇多美言,致使唐玄宗放松警惕,不断对安禄山加官进爵,放任不法。
终使其实力大增,野心膨胀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暴发。
参考:
杨贵妃之死,一直是个历史谜团。
关于杨玉环之死,最正统的说法则是死于马嵬坡。
“安史之乱”,玄宗出逃蜀中,至马嵬坡时,军士发生哗变,玄宗为求自保,不得不以白绫的方式赐死杨玉环。
《新唐书》和《旧唐书》对这段记载相差不多。
另外,根据诗文描述,杨玉环还可能死于佛堂或者乱军,或者吞金自尽。
甚至,还存在杨玉环未死的消息。
“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派人寻找杨玉环遗体,未能寻回。
有传言,杨玉环东渡日本。
如今在日本的山口县久,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也存在杨玉环未死出家的说法。
不论如何,关于杨玉环的一切谜团,都是人们对她对唐玄宗美好爱情的联想。
参考:
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杨国忠,也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或许杨贵妃还没那么快死,甚至可能不会死。
正史记载,杨玉环缢于马嵬坡,而马嵬坡之变的导火索是安禄山起兵造反,而安禄山之所以急着造反,正是因为杨国忠。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中有这样第一段话: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
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
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禄山由是决意遽反...意思是说,安禄山兼任三道节度使,意图谋反已经将近十年了。
但是因为唐玄宗待他不薄,所以安禄山原本打算等唐玄宗驾崩之后再起兵造反的。
但当时杨国忠看安禄山不顺眼,屡次向唐玄宗说他要造反,但唐玄宗不信。
为了让唐玄宗相信,杨国忠就故意几次激怒安禄山,想让他造反,结果他目的达到了,只是他没想到自己命也搭上了,还连累自己的妹妹。
造反的细节也有记载: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众愕然相顾,莫敢异言。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当时安禄山的地盘正好有奏事官从京城回来,安禄山就造假密旨给将领们看,说是皇帝命令安禄山讨伐杨国忠奸佞,将士们将信将疑,也不敢反对。
于是,这场以“清君侧”为口号的造反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
根据记载,杨玉环死于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756年,而唐玄宗死于公元762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杨国忠从中作梗,安禄山的造反最早也要到了六年后。
而不是因为安史之乱给了太子集团机会,唐玄宗被迫退位,说不定可以活的更久,而杨玉环的结局会有怎样的变化那就不得而知了。
说到底,一切都是假设,历史没有如果。
参考:
杨贵妃,四大美女之一,深受唐玄宗皇上恩宠。
在《新唐书》《旧唐书》里都有记载,杨贵妃死于马嵬坡。
虽后世对杨贵妃之死持有怀疑态度和不同的看法,但是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是历史记载,更为可信!“天宝十四载,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也侧面印证了这个典故的真实性。
故而我认为,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