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

《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在演义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个章回中,老先生把这三绝描写的淋漓尽致,读起来感觉大快朵颐。
诸葛亮神机妙算,他不仅算定曹操必定要走华容道,曹操狼狈不堪一定哭求关羽,而且算定关云长一定会义释曹操。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三分天下的格局还需要曹操。
如果此时曹操死掉,对于刘备是极为不利的。
这是罗贯中的观点。
抛开历史史实不说,小说这么安排是符合整体构架思路的。
而且关羽这么做,也是非常符合他性格的。
历史小说离不开历史基本的史实,但允许合情合理地虚构一些情节。
如果完全按照历史史实来叙述,那就不是小说而是传记啦。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宣导的是一种理念,弘扬一种精神,这无可厚非。
在封建时期,忠义是政治、思想、社会传统的主旋律。
就是在今天,也需要对国家、对服务的单位、公司以忠诚,做人也需要义气,不可以忘恩负义,这都是正能量。
既然问到了关羽的做法对不对,那就暂且不管诸葛亮的智绝及曹操的奸绝,单独说一下关羽的义绝吧。
关羽的义,是贯彻小说始终的,是小说最重要的主线之一。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作者就着重塑造关羽义薄云天的艺术形象。
无论是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二位嫂夫人去寻找兄长刘备,还是斩颜良、文丑以报答曹操的厚恩,再到义释曹操,都淋漓尽致地给读者描绘了关羽知恩图报,不忘初心的忠义形象。
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冷不丁的出来关羽义释曹操,就让人感觉很突兀,难以理解和接受。
但从关羽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就感觉这个桥段非常人性,关羽的人设就非常丰满、高大、合情合理。
但有时候,忠义是不能两全的,就如有时候忠孝不能两全一样。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设孝而尽忠,比较好理解。
但在忠义不能两全时,设义而尽忠就比较难以接受。
普通人往往更看重义气,因为义是很具体的,但忠往往很模糊。
假如一个君王让你去处死一个忠臣,而且此人对你有天大之恩,杀还是不杀?
杀了,就不义,不杀就是以私心废忠心。
关羽不仅要忠于刘备,更要忠于汉室。
在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时候,二者是一致的,关羽的忠心,就要辅佐刘备匡扶汉室。
当时的曹操被看作是汉贼,除掉曹操,就是维护汉室。
深层次来看,杀掉曹操,就是为刘备匡扶汉室扫除最大的障碍。
从作者的意图来看,似乎还没想把关羽塑造成如此高的境界和智慧。
并没有从刘备匡扶汉室的高度,让关羽去思考杀与不杀曹操的问题。
杀掉曹操,天下可能会更加混乱,那么刘备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
由此看来,关羽不杀曹操是不对的,让诸葛亮如此安排也是很不明智的。
既然认定了曹操是汉贼,这是除掉曹操最好的机会,是绝不能放过曹操的。
曹操是最大的汉贼,曹操一死,整个曹操集团就会分崩离析,最起码曹丕与曹植两派会自相残杀。
他们为了得到朝廷群臣的支持,自然不会加害于献帝。
对刘备来说,关羽放走了刘备最大的对手,不仅是不智,更是不义、不忠。
第一,关羽念及曹操旧恩,就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
只考虑到曹操的情义,而忘却了对刘备的情义,是为不义。
第二,只顾及曹操的恩德,而忘却了对刘备、对汉室、对献帝的忠诚,是为不忠。
第三,此时是除掉曹操的最佳时机,无论对献帝、还是对刘备都有利。
此时不除曹操,是为不智。
因此,在豹眼看来,罗贯中安排关羽义释曹操,从人性而言是合情合理的,但从忠义大格局来看,是有瑕疵的。
站在更高的忠义角度看,关羽放走曹操是出于私心,是不对的。
因为这一举动,只念及了曹操的恩情,却背叛了献帝及刘备,也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
最低层次而言,两军阵前各为其主,关羽都没有做到。
至于说诸葛亮要成全关羽,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故意为之,更是败笔。
此时,孙权还没有足够强大,曹操还没有彻底解决北方问题,西北马超、韩遂还很有势力,曹操如果死掉,曹魏集团就会分裂,天下越乱对刘备越有利,为何曹操不死才对刘备最有利呢?
隆中对的策略存在缺陷,罗贯中安排关羽义释曹操这个桥段,恰恰把诸葛亮隆中对的缺陷暴露无遗。
豹眼在别的问题中,对隆中对的缺陷有过详细的分析,这里就不赘述啦,有兴趣的友友,自己去看吧。
总之,仅仅放在念及曹操恩德上,放走曹操是很感人的故事,但稍微深层次的思考一下,关羽这个行为几无可称道之处,也就是说,关羽义释曹操是错误的,不正确的选择。
史料没有关羽义释曹操一说,罗贯中这么安排,很有可读性,但如果深层次分析,就会觉得这是败笔,几无可称道之处。

参考:
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很精彩一个片段。
曹操经过赤壁大战后,带着手下几十人狼狈逃到华容道,正在曹阿瞒得意大笑之际,突然一声炮响,关公带着五百名校刀手拦住了去路。
曹操等人一看,那真是魂飞天外,曹操要许褚、张辽、徐晃等大将前去迎战,几人却说,这一路逃来已是人困马乏,十分疲惫,就是人能前去迎战,马匹也受不了。
正在为难之际,谋士程昱给曹操出主意,说关公一向重意气,如果曹操能亲自到关公前求情,凭着以前曹操厚待关公的分上,关公一定念往日旧情,放过曹操等人。
曹操没办法,只好豁出老脸,装出十分可怜的样子,苦苦哀求关公。
关羽看到曹操等人的狼狈像,又见往日的大丞相曹操如此可怜兮兮地来求告自己,果然于心不忍,带开马头,背过身去,要放曹操等人过去。
曹操见关羽犹豫放行,马上要带众人穿过。
这时关平大喊:“父亲来时和诸葛丞相可是签了军令状的!”关羽猛惊,又大喝一声转回头,曹操等人一见,齐刷刷跪下求饶,与他很有情谊的同乡张辽也苦苦求告。
关羽更是于心不忍,就掉转马头用刀一指,让部队两边散开。
曹操等人一看有门,此时不逃更待何时?
就一个个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那么关羽为什么冒着自己被杀头的危险放过曹操呢?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最重情义。
曹操曾在土山约三事中,收降过关羽。
曹操这人很爱将,尤其对关羽,那是相当喜爱。
关羽在不知刘备下落,又要保护两个嫂嫂的情况下,投降了曹操。
曹操很是优待关羽,不仅把赤兔马赐予关羽,还十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地盛情招待关公。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后,曹操又报汉献帝封关公为汉寿亭侯。
如此厚情,关羽怎不感激?
后来当关羽知道刘备消息后,挂印封金,离开曹操,要去寻找刘备。
曹操依约不但没拦阻,还赠袍送行。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曹操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派张辽送来了出关通行证,关羽知恩啊!试想想,在曹操地界,本已投降曹操,现又离曹寻兄,曹操如果不让关公走,斩杀关公,那可是手到擒来的事,分分钟都能要关羽的命。
一路走来,痛定思痛,虽然与刘备磕头拜把子在先,可曹操如此厚待自己,此恩此情,当何以报答?
熟悉《春秋》大义,懂得知恩图报的关羽,自然时刻铭记在心上。
现在在华容道上,天赐报恩良机,并且终于可以卸掉常年压在自己心底那块重石了,把忠义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关羽,岂能放过这一千载良机?
关羽性格恤下而骄于士大夫,就是说关羽看不惯高高在上的贵族官僚,但却很怜恤爱抚不如自己的人和属下。
就像农村所说的那种人,吃软不吃硬,在关羽面前,越是表现强硬傲骄的人,关羽越烦越看不上,越是不如自己对自己好的人,越是困窘不堪的人,关羽越是可怜他们,施恩他们。
面对赤壁大败,狼狈不堪,又苦苦哀求自己的曹操等人,关羽岂能不心软?
正是在这报恩心软的感情折磨下,关羽才冒着自己被杀头的风险,放走了曹阿瞒。
也许吧,关羽有一种庆幸心里,那就是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有如此铁的结拜情义,作为大哥的刘备岂能不救他?
对于关羽义释曹操一事,很明显是循私枉法,假公济私,更何况还有军令状在呢,关羽如此做是极不对的。
但是,就当时形势看,正如诸葛亮所说,曹操若死,曹魏必大乱,以当时刘备仅有江夏实力,是很难与孙权抗衡的,也很难在混乱中赚取更大利益。
但诸葛亮又不甘心,在这种矛盾心理下,他就想赌一把天意。
如果曹操命当绝,关羽就会杀了曹操;
如果曹操命不当绝,关羽感念旧情就会放了曹操。
诸葛亮之所以安排关羽守华容道,实际上他还是不希望曹操死的。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应该说还是遂了刘备、诸葛亮的心意,从天下大局上,做得还算正确吧。

参考:
华容道关羽放曹操本是诸葛亮的安排,只因当时如果杀了曹操,北方群龙无首,难免又会出现混乱局面,又会置汉献帝于危险境地。
虽说曹操是个奸雄,但他当时还是奉的汉家的旗号。
作为刘备当时还没有实力入主中原替代曹操,只有暂放曹操一码,稳定朝廷大局为重。
诸葛亮善于成人之美,就把这个人情送给了关羽。
人尽皆知当年刘备徐州兵败,桃园兄弟各奔东西,关羽土山约三事暂归曹操。
当时关羽受到了极高的恩宠,后来又闯关斩将而去,对此曹操对他仁至义尽,不曾难为于他。
若当时曹操要除掉他也易如反掌,伏下一支弓箭手,关羽又不善躲箭,还不命丧当场。
因此,关羽心知肚明,那就是欠了人家曹操的天大人情。
诸葛亮成全了关羽报答曹操的机会,天下事有报有还,何况关羽最讲义气,当见到曹操的狼狈象以及故友张辽时,侧隐之心油然顿生,竟冒着违反军令状有杀头之罪的危险,毅然放走了曹操。
这一段义释曹操是对的,其意义重大。
一是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二是了却了曹、关二人的一段恩怨情仇。
三是宣扬了关羽的义重如山。
(君不见,连土匪、帮会、商贾以及旧时下九流亦以义气为重,信奉关羽吗?
)四是诸葛亮借成人之美的机会又抓住了关羽违反军令的把柄,收服了一项傲慢自大的关羽。

参考:
问题: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
你认为关羽做的对不对?
关羽放过曹操,表面上是为了报恩,事实上远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做法对不对看对什么人而言。
导语: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非常熟悉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章节,情节内容丝丝入扣,人物描写令人拍案叫绝。
大家被孔明的睿智、云长的忠义深深折服。
事实上真正如此吗?
现在我们就这情况作深入分析。
我们假设这些情节都是真的,而不是来自罗老师的杜撰。
放过曹操,谁能受益?
一、刘备集团受益最大刘备集团在“火烧赤壁\"之前,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如丧家之犬般今天投奔这个,明天投奔那个。
正是在这战后占了半个荆州才有了立足之地,进而入蜀才发展壮大的。
所以这时刘备的力量还是非常弱小的,火烧赤壁的主战场都是孙权集团,刘备集团的全部力量仅仅用来追击溃兵。
如果这时擒杀曹操,刘备集团不仅要面对曹操集团的复仇之火,还得面对孙权集团的落井下石。
刘备集团根本无法应对。
放了曹操,曹操北归重整旗鼓要一段时间,孙权集团北有曹操,也不敢对刘备集团轻举妄动,自已也落荆州为安,巩固了既得利益。
巜隆中对》中三分天下之局基本成形。
所以说,“火烧赤壁\"是三分天下的关键,而“捉放曹”则是关健中的关健。
真怀疑“关云长义释曹阿瞒\"是诸葛亮与关云长唱的双簧。
这事为什么会找上关羽?
因为:二、关羽是第二个受益者关羽自已也说过,曹操对他的赏赐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不追究等恩惠都已报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即使没报,对关羽这样的政治人物来说,也不会错过这种影响大局的一剑封喉的机会。
但关羽放过了,因为他“忠\"!他把忠看得高过义。
他忠于汉室,忠于朝廷。
曹操是汉室丞相,是朝迋的顶梁柱,没了曹操,汉室将倾。
而他只是汉室封的寿亭侯,他宁愿自已去死,也要护下曹操。
好一个忠义关云长!三、曹操集团没发生大变故曹操集团也是受益者,由于曹操的继续存在,曹魏集团得以继承团结在曹操的周围,没发生大的变故。
只需休息生养,积蓄力量,就能东山再起了。
四、孙权集团给人摆了一道,有苦难言孙吴集团应该是“哑巴吃黄连\"一有苦说不出来了。
带着小弟,出钱出力把曹魏做了,眼巴巴望着小弟把战果做大,一锤定江山。
结果倒好,给小弟阴了一道,硬是做成了一锅夹生饭。
痛苦的是,还不能说他,人家立了军令状,人家关羽讲义气!周郎心里那个气啊!所以立志做掉诸葛亮,但最后还是没搞赢,只好悲叹“既生瑜,何生亮?
\"东吴最后还是找关羽报了“一箭之仇\",雪了当日之辱。
但是不是又中了诸葛亮当日所布之局,就不得而知了。
好厉害的孔明啊!结论:关羽华容道放过曹操,是政治需要!关羽不放,别人也会放!这一放,才是巜三国演义》的关键,才是三国之眼!真佩服罗老师的如椽巨笔!
参考:
关羽释放曹操,既忠毅又远谋!《三国演义》“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世人赞叹诸葛亮运筹帷幄,责备关羽导致刘备只能偏居一隅,这是对关羽的误解,事实上,关羽释放曹操,才确保刘备集团的安全。
仅从《三国演义》而言,周瑜对刘备集团的提防远胜于曹操,因为刘备占据荆州上游,拥有刘琦率领的江夏水军,能够威胁到东吴政权的稳定,相反,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荆州水军,短时间无法渡江对东吴进行打击,因此若没有曹操制衡,东吴必将攻打刘备消除隐患。
《三国演义》塑造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忠义,也要看到曹操对关羽的器重,封侯、良驹等,纵然阻拦关羽也是挽留而非真正加害,因此关羽欠着曹操恩情,但两者间政权对立难有交集,华容道曹操落难关羽不忍落井下石,这是偿还恩情的义举,否则也就不会受到后世崇拜。
在曹丕稳定北方且实力雄厚的情况下,生擒曹操使曹丕屈服不现实,因为曹操只是北方世族利益的代表,这从汉室旧臣多次反抗便能看出,若诛杀曹操为曹丕找到借口,集中军事力量重点打击刘备,无论胜败都会使孙吴得利,因此曹操是烫手山芋,释放曹操是最好的选择。
关羽虽是武将却拿《春秋》读史,战场悍勇却用计谋,这才是关羽受到后世尊重的原因,纵然华容道的故事是虚构的,即便真有这样的情况,相信关羽也会从长远考虑,而释放曹操这是刘备集团唯一能够保全的方式。
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绝对是赤壁之战完美的落幕!
也该放一码,再一个关羽性格使然,有恩必报。
至于做的对错与否,各有评论,有人认为是诸葛亮明知关羽之性格固尔安排华容道等曹操,有意为之。

参考:
在历史上没有关羽放曹操的记载,关羽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桥段。
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时,关羽的任务是率领他的水军去“绝北道”,来切断曹军的后路。
罗贯中大概就是从这个历史事实,演绎出了华容道的故事。
其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人看得信服,主要是因为他写得合情合理,让人感到在现实中是存在的。
在关羽放曹操这件事上,就让人感到在现实中是发生过的事一样。
一般的人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会为关羽的义薄云天而感动。
而如果再深思一下,会为诸葛亮的智谋拍案叫绝。
关羽放曹操,是必然的。
这是因为关羽这个人恩怨分明,他对别人的恩义是必然报答的。
这在他土山约三事的时候表现得很清楚。
曹操在得到关羽后,拼命拉拢关羽,对他封官加爵,送美女金银,与他分庭抗礼,就是想用恩义来收服他。
但是关羽心知曹操的恩义,可是自己和刘备的恩义更厚,誓同共死,所以不接受曹操的拉拢。
但是,为了报答曹操的厚意,关羽决定为曹操立功之后再去寻找刘备。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了白马之围。
在报答了曹操的情谊后,关羽挂印封金,保护着刘备的家眷而去。
充分显示了关羽来去分明的大丈夫胸怀。
曹操在得知关羽离去,亲自追赶相送,临别送给关羽锦袍,依依惜别。
曹操对关羽如此情谊,关羽在华容道拦住曹操,又如何能够下手。
所以当时曹操的手下程昱就向曹操献策说:“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
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曹操按照程昱的办法做,果然打动了关羽。
关羽虽然说自己当年斩颜良诛文丑报了曹操的恩义,可是在后来的过五关斩六将,还是对曹操有愧。
最后在黄河岸边,夏侯惇与关羽理论的时候,还是曹操亲自下的命令,夏侯惇才撤兵而去。
这些亏欠,让关羽无法回答。
所以关羽干脆放了曹操,报答了曹操的恩义,从此两不亏欠。
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关羽的义薄云天。
可是细细品味,就感觉诸葛亮的这样安排可谓恰到好处,不由得佩服诸葛亮的智谋。
这是因为,关羽放曹操,完全是因为诸葛亮的安排。
诸葛亮在安排众将的时候,故意不给关羽安排任务。
在等到关羽发问的时候,才将把守华容道的任务交给关羽。
为了激关羽,诸葛亮还让关羽立下了军令状。
而实际上呢,刘备都知道,关羽义气深重,只恐端的放了。
而诸葛亮却毫不在乎,说曹操命不该绝,让关羽落得个美名。
其实,诸葛亮是故意放曹操一条生路。
这是因为当时的孙刘联军其实是以东吴的兵力为主的。
刘备的军队在经过当阳长坂坡的惨败,还没有恢复元气。
如果曹操和他的主要部下被消灭,那么整个北方将陷入一片混乱。
而刘备的兵力是不能和孙权相比的,东吴的军队在周瑜的率领下,将会趁势席卷北方,夺取大片的领土。
而刘备则只能眼睁睁的在旁边干看着。
这样,孙权的势力将成为强大的势力,刘备则很有可能变为寄人篱下,甚至被东吴给吞并。
这是诸葛亮和刘备不愿意看到的。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实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尤其是水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此情况下,曹操只能暂时撤往北方。
刘备集团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填补荆州的空缺,发展自己的势力。
因此说,曹操是必须要放走的。
不过,即便是要放曹操,也要放得有名。
诸葛亮派关羽去守华容道,就是看中了关羽和曹操的关系。
他知道关羽出于和曹操的恩义分明的情况,也必然会放走曹操。
因此,让关羽放走曹操,也了却了关羽心中的亏欠,既得了美名,他人也说不出什么。
而且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在里面,则是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
关羽这个人傲而自矜,对诸葛亮并不心服口服。
诸葛亮派他守华容道,关羽还让诸葛亮也立军令状。
这一次,诸葛亮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在关羽没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对关羽进行责罚,但是关羽自知理亏。
以关羽恩怨分明的性格,以后对诸葛亮也就无法再顶撞了。
因此,我们看到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这一段时,不但对关羽的义薄云天,恩怨分明赞不绝口。
而且,我们也为促成这一事件的诸葛亮的智谋而喝彩。
至于说关羽放曹操做得究竟对不对,我个人认为是对的,这符合刘备集团的利益。
至于他人,那就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

参考:
江湖在何方?
江湖就在山水间!古梁镛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而言,他和关羽的交往可谓“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而对关羽而言,曹操这人真心不赖,是个守义守信之人,因此曹操爱惜关羽的人品能力,关羽也敬重曹操的为人,虽然后来两人所在的阵营为敌对阵营,在华容道,关羽甚至放走了奄奄一息灯枯油尽的曹操逃命小队,那么,关羽为什么这么做?
他这样做对不对呢?
古梁镛详细解答。
徐州之战,败军之将关羽得曹操厚待刘备反叛曹操后,让曹操内心非常愤怒,但是曹操忙于政务,没有时间收拾刘备,因此曹操表面上任和刘备和平相处,后来刘备参与董承计划的“助力汉献帝谋杀曹操”一事,事件败露后,曹操震怒,发兵攻打徐州,刘备不敌,军队溃散,刘备逃往河北袁绍处,张飞去土城修整,关羽因刘备家眷都在徐州城,因此坚守刘备府邸,抗拒曹操。
曹操对关羽其人非常欣赏,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关羽三英战吕布,都让曹操对于关羽这个人才格外在意,奈何关羽已经跟随了刘备。
此时,关羽被围,曹操让张辽劝降关羽,关羽提出三个条件,第一:降汉不降曹。
第二:善待刘备家眷老小。
第三:不管何时得知兄长刘备所在,关羽必去追随刘备,曹操不得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就答应了关羽的三个条件,自此,关羽答应投降,曹操为了得到关羽的真心,让关羽投靠自己,不仅仅给关羽大批金银珠宝并美艳侍女,还请旨汉献帝,赐封关羽“汉寿亭侯”,并铸金印。
因此,曹操对待关羽可谓是仁至义尽,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后,将曹操赏赐的财物尽皆原封不动的封存,退还曹操,然后护卫二位嫂子出城投奔刘备,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此六将都是曹操非常重视的将才,因阻拦关羽而被关羽全部斩杀,曹操不仅仅没有生气,还专门写下通关文书,让关羽从容离去。
因此,在关羽看来,曹操信守自己对关羽的承诺,是个信义之人,关羽从内心来将,有点亏欠曹操,虽然也曾斩颜良诛文丑,但是这份恩情,岂是杀两个大将就能扯平的?
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关羽华容道放脱曹操的事件。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事件正确性讨论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早已借诸葛亮之口,为曹操脱离华容道定下了一个基调,就是哪怕关羽华容道不放曹操走,两军进行厮杀,那么曹操也是死不掉的,他也会逃走,此奈天意难违。
当然,这或许也是诸葛亮解围当时情况的一个说辞,毕竟要真杀了关羽,自己也难逃一死,刘备和张飞可不是那种不顾兄弟死活只讲死板大道理的傻子。
因此,在这个“曹操不会死”的基调下,关羽放掉曹操,也可以看成无足轻重的事情。
那么,关羽放走曹操,到底正确不正确呢?
毫无疑问,以法理的角度严格来讲,关羽这种做法肯定是错误的,要知道此刻的曹军战斗力基本上为零,首先人困马乏,将士们已经很久没吃饭,战马已经很久没吃马料了,但是关羽军守株待兔,养精蓄锐,正常情况下,以关羽的武力,他专门盯着曹操去杀,要杀死曹操应该非常容易,曹操的战马肯定跑不赢赤兔马,曹操正常情况下的武力也远不及关羽,何况此时人困马乏接近油尽灯枯的状态?
因此假如关羽要杀曹操,古梁镛认为曹操必死,在参加关羽为此还立了军令状,但是临到阵前,却不动一兵一卒,视军令于无物,这也是后来关羽面对军法处置没有一丝怨言的原因。
但是,考虑到曹操对关羽的恩情,以人情的角度来看,关羽放走曹操,实在是关羽知恩图报的体现,哪怕赔上自己的性命,对于自己的恩人,关羽也要报恩。
或许在关羽看来,斩颜良诛文丑不足以还清曹操的恩情,这次放曹操本人一命,他欠曹操的情义,总该是还清了,下次如果再见,自然是各为其主,不再有一丝瓜葛了。
传统文化“人情”和“法理”的谈论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事件,其实就是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情”和“法理”的一次讨论,关羽以人情为先,放走了曹操,但是他的行为破坏了“法理”,因此被执行军法,要斩首示众,可是最终,因为刘备、张飞的牵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诸葛亮对于关羽并没有实施军法裁决,按照小说的描述,此事件后,刘关张三兄弟对于诸葛亮的才华加倍肯定和推崇,诸葛亮军事的地位被绝对认可,而关羽对诸葛亮自然是心怀感恩+佩服的五体投地。
在现实生活中,“人情”和“法理”的角逐每天都在上演,如果华容道关羽讲法理怒斩曹操,相信刘备还是有机会一统天下的,可是关羽却讲了人情,要知道赤壁之战后,曹操再也没有亲征过南方,和关羽再无交集,曹操最后一次见到关羽,也只不过见到了他的头颅而已。
所以说,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讲了人情输了法理,也就输了后来的天下。
大家。

参考:
关羽为什么要放过曹操?
关羽这么做对不对?
很显然,这是指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事,先不论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咱就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分析此事。
关羽放曹操对吗?
当然对。
诸葛亮将关羽安排在华容道上不就是为了放走曹操吗。
曹操对关羽可以说是有情有义,如果关羽将曹操杀了,那么关羽也就没有了义薄云天的声望了,也就不是人人崇敬的仗义的关羽了。
放走曹操,是关羽的宿命,那是流淌在关羽血液里的必然。
如果说是关羽放走曹操,不如说是诸葛亮放走了曹操。
关羽多受曹操爱护,心里对曹操必有感激,通过华容道一事,也算了了二人的恩情,日后战场上关羽在遇到曹操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这么做代价大吗?
不大。
这其实是另个问题,也就是要回答,如果曹操死了,三国会如何?
曹操在攻打濡须口时说过“生儿当如孙仲谋”,可想而知孙权的能力之大。
我曾说过三国中孙权是最没野心的,那是因为有曹操在北边。
孙权说过“丕不及操万尔”,说明了曹丕比曹操差的太远,更说明孙权根本没把曹丕放在眼里。
如果没了曹操,魏国必乱,接下来孙吴必会北上,而此时的蜀国仅荆州一隅。
有魏国在,荆州可做为屏障;
魏国乱了,荆州就成了吴北上的障碍。
所以说,真正放曹操的是诸葛亮,原因就是为了保住蜀国。

先科普一下,真实的历史是华容道曹操没有遇到关羽。
不过既然你提出来了,那我们就从演义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关羽放走曹操的原因,以及他的做法是否正确。
关羽放过曹操的原因在说原因之前,我们先明白一个事,就是说诸葛亮那么聪明,难道就不知道关羽的性格吗,肯定不是,诸葛亮夜观星象曹操还未到要亡的时间,派关羽去华容道多半是故意为之,也是侧面让关羽还了曹操的恩情。
原因一:这里有个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关羽被曹操俘虏后,虽然曹操一直以礼相待,迫切的想要关羽为自己所用,但是关羽却一直是想着早些回到刘备身边。
《资治通鉴》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正月,曹操“进拔下邳,擒关羽”我们知道关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有武圣人的美名,直到现在好多地方都还纪念关羽。
曹操对关羽有“不杀之恩”,也有“知遇之恩”,更有“爱惜恩情”,虽然说关羽为曹操斩杀了颜良,但是关羽心中仍然对曹操觉得亏欠,更何况让关羽去劫杀曹操了,所以关羽因为义气放过曹操。
原因二:曹操的巧言善变。
在三国演义中,在出征之前诸葛亮就调侃关羽,问关羽是不是还受曹操恩情的影响,关羽也立下军令状表示一定不会放过曹操,但是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也是有意去放曹操一马。
但是,狡猾的曹操能言善辩三言两语就戳中了关云长的软肋,使得关羽宁愿掉头也放过了曹操。
原因三:说关羽放过曹操,倒不如说是诸葛亮放过了曹操。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是地区之间相对稳定,各国的百姓也都暂时处于安逸。
一旦曹操不在了,北方必定大乱,到那个时候遭殃的还是老百姓,更何况诸葛亮也算到了曹操命不该绝,所以故意派关羽前去。
真实的华容道过程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但是却没有遇到过关羽,因为当时曹魏实力强大、孙刘实力较弱,孙刘联军的主要目的就是“防御为主”,为了保全自己实力不受到曹操的打击,也无暇在曹操失败后设计埋伏。
但是,曹操的确在逃跑过程中遭遇险情,华容道的道路十分泥泞,大军无法前行,曹操就令老弱军人当垫脚石踩着通过,通过后曹操大笑,嘲笑刘备缺乏计谋,没有在华容道阻击,话音刚落刘备还真追来了,不过却晚了一步。
小结曹操败走华容道与关羽没有关系,三国演义中关羽放过曹操也所谓对错,如果斩杀了曹操也就没有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了,没有斩杀曹操也稳定了三分天下的稳定局面,所以没有对错。

参考:
关羽秉性忠义仁厚,他和刘备、张飞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无人不称赞三人的兄弟情谊,而对待他人也是义气为重,在被曹操俘虏的一段时间里,曹操认为关羽文武兼备,是一员难得的猛将,因而对他十分优待,这让关羽十分感动,其实曹操的真实目的是想让关羽为他所用,正是曹操的这种举动,在日后的败走华容道一难中,让关羽放了他一马,算是还了曹操昔日对他的恩情。
建安五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刘备,刘备寡不敌众,被迫逃亡袁绍处,而关羽被曹操生擒,曹操素闻关羽智勇双全,因而没有杀他,而是任命他为偏将军,并且对他非常礼遇,赏赐丰厚,关羽十分感动,但是他与刘备结义在先,并且发誓同生共死,迟早会回到刘备身边的,曹操派张辽试探关羽的心思,关羽感慨的对他说,曹公对我的恩义,我一定要立下大功来报答。
不久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亲自驰援,派关羽为先锋进击颜良,关羽勇猛,颜良哪里是他的对手,被他策马上前刺杀于万马军中,曹操听闻关羽立下大功,当即上报朝廷请封关羽为寿亭侯,并赏赐大量金银,不过关羽并不为动,将曹操的赏赐全部封存好后,找了个机会去袁绍处投奔刘备,曹操的手下得知消息准备去拦截关羽,但曹操说,人各有志,让他去吧,因而关羽得以顺利的投向刘备。
曹操如此的宽待关羽,关羽心中一定感恩戴德,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正是关羽的性格亮点。
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爆发,曹操在孙刘联军的配合下,惨遭大败,只得败退,一路上伏兵不断,最后只剩下三百骑士跟随来到华容道,没想到这里也有埋伏,不过守将却是关羽,关羽见曹操如此落魄,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想起当年曹操对他的厚待之情,关羽的义气再次迸发出来,不忍落井下石,遂放了曹军一马。
关羽是讲义气的,如果当年不是曹操的善待于他,华容道关羽会毫不留情的斩杀曹操,至于关羽的做法,我认为没有对错之分,关羽正是以“义”字当头,才让我们更加钦佩他的品格,后人对他敬仰之情不是无缘无故的。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