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寸功未建的法国是怎么进入五常的呢
二战时法国在德国的攻击下迅速投降,德占领巴黎后扶持法国一战元帅贝当组建一个傀儡政权,被称为维希法国,控制法国南部五分之二地区,可以说二战寸功未立。
那么最后法国怎样也进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了呢?
原来这是美、苏、英三国斗争妥胁的结果。
在联合国成立前四大国首脑分别召开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十分重要,就这两次会议确定了美、苏、英、中四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间接的促成了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的成立。
法国是后来加进去的,是英国为了增加欧洲的话语权。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召开美、英、苏、中首脑会议,以便商讨尽快结束战争和决定战后世界的政治安排。
刚开始英国首相丘吉尔反对中国参加,认为中国没有打过一次相样的胜利战争,抗战五年了国土仍然大半沦陷,国力十分弱,国家十分落后,不俱备大国资格。
但罗斯福为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而且拖住了80%的日军,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拉住中国可以防止中国投降,有助于对日作战。
其实丘吉尔是怕中国参加影响英国在亚洲的利益,害怕战争胜利后中国以胜利国的身份让英国利益退出中国,特别是香港的殖民统治。
最后在罗斯福的劝说下丘吉尔勉强同意蒋介石参加四国首脑会议。
但刚开始蒋介石不愿意参加了,首先是蒋介石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与洋人交往中就没占到过便宜,英、美及苏联都极其藐视中国,自己去了只是个陪衬,并且认为洋人不可交。
其次是对英、美有成见,抗日战争前期英美两国没有帮中国阻止日本开战,战争开始后既不援助中国军火物资,又不与日本断交,见接的资助了日本。
因此说苏、日没有公开决裂,还是同盟关系,斯大林不会研究对日作战事宜,不会得罪日本,再加上共产党因素,因此不愿意参加会议,不愿见斯大林。
因此蒋介石建议美、英、苏先谈,然后他自己单独同罗斯福谈。
但又因谈判地点、时间确定不住,迟迟没有实现。
美国让蒋介石飞往华盛顿谈,蒋介石不愿远赴华盛顿朝觐美国,便以“军政羁身,似难远行”为由婉言谢绝。
后来罗斯福和丘吉尔商量将对日战争和对德战争分开谈,于是就有了中、美、英首脑会晤和美、英、苏首脑会晤。
蒋介石还是不愿参加,认为出国不安全,罗斯福再三致电,并将会议地点确定在没有战火危胁的埃及东海岸,会议主题为中、美、英讨论对日作战问题。
最后蒋介石在宋美龄等人的劝说下经过多方权衡,同意赴埃及参加会议。
斯大林的态度是不愿意离开苏联参加首脑会议,而且只愿意谈对德作战,不愿意谈对日作战。
罗斯福和丘吉尔只好将会议地点定在离苏联不远而且受苏联控制的伊朗首都德黑兰,专门讨论对德作战问题。
于是开罗会议于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召开,中、美、英三国首脑会晤。
德黑兰会议于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会晤。
从战后的世界局势看,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十分重要,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的大国身份。
若不参加,中国恐怕很难拿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
中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确定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总统提出了“英国、苏联、中国,(美利坚)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
”,罗斯福的这番话,最终被总结为举世闻名的“四警察”思想。
这一思想,成为了后来确定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
但在讨论时联合国应设几个常任理事国时美、英、苏却出现了矛盾,斯大林首先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认为常任理事国应该由美国、苏联、英国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
苏联打的什么主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苏联在远东有巨大利益,他不愿看到中国强大,不愿意中国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且蒋介石的中国亲美国的,这不符合他们在远东利益。
为了让步斯大林甚至提成立欧洲组织和远东组织替代方案。
而英国的丘吉尔也赞成由美国、苏联、英国三国组成的说法,其真实意
另外也是认为蒋介石亲美,美国会利用中国增强在远东的势力。
但是罗斯福认为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国家,虽然那时候很弱,但把它当作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一些。
中国作为世界组织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得整个组织具有世界性,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整个组织。
最终在罗斯福的坚持下确定美国、苏联、英国、中国为四个常任理事国。
罗斯福总统真的那么公心吗?
其实美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其一,拉住中国抗日可以拖住日本,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其二,拉住中国将来可以对抗苏联,也能帮他看住日本(但他没想到中国共产党会得天下,斯大林也想到,都认中国共产党力量太弱小)。
其三,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已经被日本赶走了,蒋介石亲美,将来远东是美国的。
斯大林最终不死心,于是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利用美国求助苏联对日本开战的机会决定削弱中国力量。
一就是占领东北后长期驻军大连,二是支持蒙古独立。
这样拿下蒙古,占住东北,中国对苏联就没危胁了。
法国入常的斗争确定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四个后,丘吉尔又动心思了。
丘吉尔认为美国和苏联已经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不能与之对抗。
中国明显亲美,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已被挤占完了,将来英国在联合国占不到啥便宜。
于是丘吉尔想到了自己的法国老朋友戴高乐,在1944年8月17日华盛顿会议中又提出将法国拉入常任理事国,这样英法就可以国际上联手合作。
丘吉尔的这一想法首先遭到斯大林的否决,此时斯大林已经看到战后世界形势。
英、美本来是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再拉上一个法国,那苏联在联合国还有话语权没有?
于是斯大林说法国战败投降没资格,现在的法国维希政府是个德国扶持傀儡政府。
丘吉尔认为法国海外还有广大殖民地,而且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正在领导海外法军同德军战斗,因此法国能很快恢复。
斯大林认为法国要想加入常任理事国得等它恢复国家之后,但为了争得话语权又提白俄罗斯、乌克兰为联合国创始国,这样苏联就可以同时拥有三票。
同时,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理念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对于苏联而言影响不大,为了拉陇法国,于是也就不再反对了。
对于法国入常美国乐见其成,增加一个法国可以帮助自己在欧洲顶住苏联的危胁,英国已经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了,而且是个岛国,在欧洲也没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可供选择。
法国虽亡但各种优势还在,加以扶持后依然是股对抗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雄厚力量。
但这个时候美国人又提出拉美国家应该增设一个常任理事国,为第六常任理事国。
美国选择巴西,理由是巴西是拉美最大的国家,而巴西是二战拉美唯一出兵的国家。
英国坚决反对增设第六常任理事国,明眼看出这是美国的私心。
英国认五个常任理事国是最佳的方案,如果突破了常任理事会将承受很大的压力,将来要是再有国家提出加入常任理国怎么办。
苏联也不想再增加一个巴西,增加美国在联合国的势力。
最后美、苏、英一致同意增加法国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之后不再增加任何常任理事国。
就这样安理会确定五个常任理事国,法国挤进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
但是中国后来变天是他们没想到的,蒋介石政府在内战中迅速失败,共产党夺得了天下。
英美两国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抵抗了八年日本的国民党会在三年中便失去政权,连苏联的斯大林也是惊得一楞一楞的,根本没有作好心理准备。
参考:
联合国创立时,美苏英中四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确定后,美英苏三强对剩下的最后一个席位产生了争议。
由于巴西是二战中,唯一出兵欧洲的南美国家,对巴西在战争中的表现,美国深表赞赏,因此提名巴西入常。
然而这个提议又遭到了苏联和英国的反对,他们支持法国入常。
他们的理由是法国的实力和它在二战中的贡献远胜巴西,法国入常更有代表性,更能体现世界格局。
事实上,法国虽然在战争中败于德国,可是法国在二战前一直是世界上的一流强国,殖民地遍布全球,是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帝国。
而且在战争中,英国和苏联被打得遍体鳞伤,而法国因早早退出了战争,所以受战火侵害反而较少,工业实力保留得更加完整,因此法国虽然蒙受战败耻辱,可实力却不是巴西所能望其项背的,而常任理事国席位争夺中最根本的凭恃还是实力。
就战争贡献而言,法国是二战中对抗德意日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上百万自由法国军队是盟军在西线的第三大军事力量,法国军队从非洲一直打到莱茵河畔,所取得的战果也不是只有两万多人的巴西远征军可比的。
所以英国和苏联认为法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远超巴西,因而更有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
由于英国在二战中已经被打残了,殖民体系已经崩溃,根本无法独自与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抗衡,它需要拉一个欧洲帮手来弥补常任理事国中失衡的力量对比,而法国是最合适的国家。
英法在历史上虽然恩怨纠缠,甚至打过百年战争,但他们遇到共同的敌人时却一向能共同应对,在打击沙俄的克里米亚战争、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抗德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多次组成英法联军抱团对敌,所以英国希望在联合国这个大国博弈的舞台上再次与法国联手。
苏联由于在意识形态上与英美和当时的中国对立,已经在常任理事国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巴西再入常,美国等于又多了一个惟其马首是瞻的跟班,那样苏联将更加孤立,在中国已经获得席位的情况下,苏联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接受巴西,因而提出强烈反对。
而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主张施行独立外交政策,不会向美国一边倒,这使其容易被苏联接受。
而且法国为了入常也积极展开游说和斡旋,争取大国支持,尤其是英国和苏联的支持,他们主动提出愿意就沙俄政府所欠下的巨额债务与苏联磋商,苏联对此当然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如果坚持己见,就必然同时得罪英国、苏联、法国这三个世界强国,而安理会处理国际事务时遵循的是大国一致原则,如果这三个影响力巨大的国家今后在安理会中处处作梗,美国是无法顺利领导和控制国际秩序的,因此美国只能做出让步,于是法国成功登上常任理事国席位
参考:
二战中寸功未建的法国是怎么进入五常的呢?
这种说法还是值得商榷的,法国对二战还是有贡献的,只是做了一件最令人不齿的事情:集体投降。
1939年的法国是希望的一年,首先在夏乐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典,这里曾成功的举办了1937年世博会。
继而,英法联军在香舍丽榭大道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向德国希特勒展示肌肉,只是希特勒露出了轻蔑的微笑。
他似乎知道,这是法国最后的狂欢。
闪电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年轻的隆美尔率领第7装甲师从阿登突击,迅速攻占法国内陆。
如果快速的推进让他甚至不得不等一下后面的陆军部队。
当然,无争议的,法国怂了,其实开战前法国就有预感了,只是没有想到这么迅速。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印象深刻,在1940年,希特勒站在了法国的象征-埃菲尔铁塔下面,隆隆的德意志战车驶过了巴黎凯旋门。
彻底碾碎了这个曾经的强大的殖民国家的心脏,仿佛之间我觉得圆明园的耻辱在这一刻都被德国战车洗去了一部分。
法国如此无耻的投降了,但是和被德国打残废了的英国相比,他是占了大便宜的,因为是被突然闪电战击溃,所以法国的大片领土其实并未受到战争炮火的洗礼,所以留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农业,国家经济也并未崩溃,看看广场上衣着鲜亮的法国市民就知道了,他们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虽然悲伤难过,可是热情的法国姑娘已经迫不及待的向德国士兵伸出了橄榄枝。
另外法国虽然早早成了炮灰,但是法国国内也还是有民间抵抗力量的,“自由法国”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支,他们的英勇抵抗,给德国法西斯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也算是保住了这个曾经的世界强国一点颜面。
当然了,再大的贡献也没什么了。
在法国入常问题上,其实并非风平浪静的,美国对法国入常是持反对意见的,他更加倾向南美的巴西。
而英国和前苏联则联手支持。
当然了还有中国,必须中立啊,而且中国的意见估计也不起什么太大作用。
就巴西和法国而言,法国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碾压巴西的,其实本来不需要这么复杂,没办法,这就是大国的博弈。
而且此时法国也进行了努力的争取,给出了一个正确的态度,那就是法国保持必要的中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给自己入常加了砝码。
而且巴西当时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和法国不可同日而语的。
虽然有美国的支持,但是最终还是落选。
前段时间看到有篇介绍,世界陆军五强,法国赫然前三,所以如此强悍的实力不入联合国五常怎么行呢?
参考:
,
要想回答“二战中,寸功未健的法国是怎么进入五常的?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二战中法国做了什么?
谁扶持了法国等多方面来看待,才能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做为最后的战胜国,建立了联合国,中美法俄英成为了五大常任理事国,手中都有着让不少成员国羡慕的“一票否决权”。
在这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法国是最让人疑惑的,二战中法国可是投降了德国的,为什么还可以担任五常呢?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二战结束后法国的整体实力、国力、以及国际政治等几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法国的工业实力我们都知道,二战之前,法国是一个世界级的工业大国,甚至曾经一度占据了世界工业总值的百分之八左右。
除此之外,法国还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自动化,自动化程度颇高,超越了世界上不少国家,如日本,苏联,英国,意大利等。
二战时期,法国虽然很快投降了德国,但法国的本土没有被德国轰炸,本土损失不大,工业实力得到保存。
因此就算二战结束后,法国的工业实力在世界上还是数一数二的强大,而其他国家都经历了二战的摧残,国家整体实力倒退,甚至不如法国,这就是法国为何是五常之一的原因。
二、法国虽然投降,但依然积极对抗纳粹法国在二战前拥有号称欧洲大陆最强的陆军,但到了二战时期,面对德国的闪电战,法国惨败。
惨败的法国无法对抗已经积攒了强大实力的德国,被德国在六个星期内快速占领,于是便投降了德国。
但是,虽然法国投降了德国,但法国军民一直都在积极的对抗德国,一直与法西斯英勇的对抗,甚至流亡的戴高乐将军组织了流亡政府,坚决的反抗德国。
法国人积极参加盟军的反法西斯活动,在二战后期的战役中做出了贡献。
而且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在二战中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法国也算是战胜国,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法国具有大量殖民地法国的本土面积只有55万平方公里,但它在海外的殖民地面积高达1237.4万平方公里,因此它是仅此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
在二战中,法国投降德国后,希特勒仍然允许法国拥有殖民地。
而整个二战中,法国的殖民地除了北非和越南外,其他地方基本没受到波及。
因此,在世界各国眼中,法国仍然是欧洲强国。
这也是它成为五常的原因之一。
四、扶持法国平衡国际势力二战结束后,德国已经被肢解,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泛起波浪,因此,在英美眼中,此时的欧洲大陆中,唯有法国能对抗苏联。
在都多方面考虑后,英美决定扶持法国,来牵制苏联,而且法国工业实力还在,人口众多,实力也不弱,部队人力资源也充足,可以牵制苏联。
在苏联眼中,当时戴高乐将军的“独立外交”没有投靠美国,也没投靠苏联,如果苏联不同意法国入常,势必会引起法国倒向美国,对苏联来说极其不利,于是法国成为五常是国际政治的需要,也是必然的。
综合
法国成为五常之一是国际政治的必然趋势。
法国虽然在二战中投降了德国,但它仍然有积极抗战,工业实力保存完好,殖民地也还在,国家整体实力还在,更是有牵制苏联的重要地位,因此,法国成为五常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参考:
【二战后法国能够进入无常,是美、苏、英三国在确定新的世界格局过程中为了达到势力均衡相互妥协的结果】一、联合国是二战结果的确定。
安理会理事国是基于美国先前提出的“四警察”思想,即美、苏、英、中,共同维护世界安全秩序。
二 、考虑到当时国民政府和美国的亲近关系,苏联和英国反对中国的加入,而美国态度坚决。
最终,苏联和英国妥协并同意了美国的建议,中国进入常任理事国。
三、美国为了缓和与英国,苏联的关系,又提出了可以再增加法国或巴西进入常任理事国的建议。
英国和苏联最终选择了法国。
四 、英国选择法国原因在于,作为欧洲的大国,它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它可以防范德国、苏联,在涉及欧洲利益时可以有效制衡美国。
五 、苏联选择法国的原因是,法国共产党的势力比较大,在解放巴黎和法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法国共产党有可能在大选中获胜,这样苏联在联合国中的影响力就会加大。
五 、美国选择法国是因为,如果它反对法国就有可能引起英国再此反对中国;
同时,它很清楚法国不会和苏联结盟对抗他们;
另外,法国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曾经给与极大的支持。
所以,法国是在几个大国在各方的博弈和妥协之下,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与其在二战中所做的贡献没有太大关系。
参考:
法国在二战中两边下注,堪称世界之最。
在纳粹德国方面有贝当领导的维希政府,在盟军方面有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所以无论德国和盟军怎么打,法国都是赢家。
所以法国成为五常很常见。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同盟国来说完全是负面作用,纳粹德国轻易征服法国获得其强大的工农业后就更有战争本钱了,但是二战后由于英国的极力主张没有什么贡献的法国竟然也成了五常国家。
二战时法国坐拥300万大军一度号称是世界第一陆军强国,而且还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线的法德边境修建了一道看起来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因此法国人和英国人自认为稳如泰山竟然坐视纳粹德国不断扩张,于是纳粹德国就越来越放心大胆的扩张了。
尤其是纳粹德国突袭波兰时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两国竟然坐视不理,两国虽然对纳粹德国宣战了但是却是躲在马奇诺防线的堡垒里放几枪了事,然后就坐在那里静静的看做戏使得自己的盟友波兰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瓜分,英法两国此时的表现也被人称为奇怪的静坐战。
英法两国打的如意算盘就是祸水东引让纳粹德国吞并波兰后去跟崛起的苏联火拼,这样等到纳粹德国和苏联两败俱伤后英法两国就可以出来收拾残局了,可是纳粹德国却让它们的如意算盘落空,并没有选择先攻打苏联而是选择了先攻打法国等西欧国家。
不过英法联军实力强大又有固如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因此英法两国并不怎么害怕,但是让它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纳粹德国竟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荷兰比利时进攻,更让它们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佯攻纳粹德国主力部队竟然从阿登森林穿出将英法联军后路给包抄了。
于是英法联军防线崩溃军心大乱上演了一场夺命而逃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法国一时无法组织新的防线竟然选择了投降,于是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也沦为了二战中最大的笑柄,纳粹德国获得法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后如虎添翼挑起了更大的战争。
所以说二战中投降的法国在客观上称了纳粹德国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助力,虽然说戴高乐等人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但是对同盟国贡献有限远不能抵消法国的负面作用,因此按道理来说法国是没有资格成为战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人理事国之一的,但是谁让人家法国有英国这个历史上的冤家如今的好伙伴呢!二战胜利后,自由法国一统法国,戴高乐成为法兰西的英雄,自然开始重建法国政府,由于法国投降的比较早,这使得法国在二战中受到的破坏程度也比较小,这使得法国快速恢复国力成为一种必然性。
而且为了对抗东方的苏联,迎接新的冷战,欧洲大陆也需要一个强国和苏联对抗,德国作为战败国,已经是一片废墟,英国和美国也不愿意放下仇恨和教训,重新扶持德国,于是法国作为英美的老朋友,被英美重新拉回资本主义阵营,用于对抗欧洲大陆的苏联。
本来按照英国和苏联的意思战后联合国安理会有美英苏三大常任理事国就可以了,这两个无耻的国家竟然不顾中国在二战的巨大牺牲与贡献想要把中国排出在外,但是美国的罗斯福则稍微有点良心也因为此时中国跟美国混于是就把中国也拉进来了,所以说这就是弱国的悲哀在二战中贡献巨大的中国最后竟然还要靠美国帮助才能成为五常国家。
这下英国的丘吉尔一看自己本来就搞不赢美国和苏联如今还来一个中国,感觉自己更加势单力孤了就想到要拉法国入伙了,于是在英国的一再要求下没有什么贡献反而事实上是纳粹德国帮凶的法国也入伙了,这样最终形成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局面,只有英国其实是白费力气最终它和法国都沦为了美国的小弟。
参考: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是一塌糊涂,德军仅用了38天的时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了欧洲传统强国法国,不光让法粉们大跌眼镜,与此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
要知道法国的强大是世所公认的事实,早在17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就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体制蝶变,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又搭乘工业革命的快车,凭借雄厚的国力依托,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地,和主要的资本输出国。
虽然二战中法国表现得很丢人,但这和一战被德国经济和军事双重重创有很大关系,再加上德国当时确实是兵威正盛无人可挡的状态,陶醉在一战胜利中的法国被德国“闪电战”打懵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战后的世界虽然得到了短暂的和平,但是世界局势依然风云变幻,急需重构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基于此联合国应运而生,其中美、苏、英是无可争议的最有能力维持国际和平的主导性力量,除此之外东方的大国中国和西欧法国也位列其中。
在二战中打的一塌糊涂的法国为什么能进入五常?
法国虽然在二战中打的不咋样,但是丝毫不影响它在国际社会上举足轻重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超强的国际影响力,在亚非拉等地法国仍然有广阔的殖民地,自身的实力也很强。
另外,法国的人缘也不错,既有老铁英国的全力支持,又和美国关系亲密,也没有触及到苏联的敏感神经,反而还巧妙的达到了各方平衡制约的效果,入常的政治阻力很小。
最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是个出色且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政治家,重塑“大法兰西”荣耀是他毕生的情怀与追求,由于他的外交努力和
参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强国唯独法国的表现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当时的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可是还不到40天就被“德国”全面攻陷,如此强大的“法国”为何会发生如此不堪的事实?
其实并不是军事上的弱小,而且
法国在世界强盛了500年之久,不能因为“二战闪击”就忽视这个国家的存在。
之所以“乳法”更多在于“德粉”的嘲笑而已。
翻越世界历史就能发现其的不攻自破。
法国为什么可以进入联合国?
首先要知道进入“联合国”并不是因为二战中谁表现的“好坏”而确立的,其中是有着很多复杂的因素,首先法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甚至在引领人类发展史上也是拥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不能因为“法国二战表现差”就一刀切。
而且“法国”的国力是世界其他所有国家无法比拟的(中、美、俄等超级大国除外)而且“法国”的思想在世界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影响世界发展也是最为关键,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人类科学进程,法国的“思想”可以五五开。
这就是“法国”的重要性。
同时法国也是领土大国,尤其是在二战时期,虽然本土被攻陷,但是殖民地还是拥有着很强的地位。
法国可是正儿八经的“独立自主”的国家和“英美”可不是一心的,这就是为什么战后“美苏”各自想拉法国入伙的原因,其实在1943年的时候,本来只需要“四大国”来确立世界,为了维持平衡,英国拉了法国一把,而且在现代世界局势,法国拥有核武等超一流的现代装备,而且在欧洲历史上贵族中都以讲“法语为荣”可见其法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最主要的是法国是非洲的霸主和领导者,连美国人都自愧不如,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土地,如今世界发展谁控制和掌握非洲,谁在世界就拥有主导权和影响力。
这就需要归功于法国的“殖民”时代。
综合一下原因,法国进入五常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参考:
确实法国这个曾经的欧洲霸主国,在二战时期的表现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不仅英国人和美国人没想到,就连德国人和苏联人都没想到,法国人竟然这么不耐揍,德国人竟然只有了短短三十八天就征服了法兰西共和国。
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就完全沦为了打酱油的角色。
虽然在法国投降后,由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也在英国组建了流亡政权继续对抗法西斯。
但此时法国人的贡献已经微乎其微了。
盟国真正可以决定二次世界大战成败的已经变成了英法苏中四国。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感到疑惑。
既然法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打酱油的龙套角色,那为何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还可以一跃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呢?
原因实际上也非常简单。
法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联合国五大巨头之一,并不是因为其本身的能力。
而是利益交换的产物罢了。
二战后,美国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美国势力的上升自然引起了老牌世界强国英国人的忌惮。
虽然英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但英国人心中日不落帝国的梦想依旧存在。
英国人想要维持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或者为了稳固自身在欧洲的绝对霸主地位,凭他自身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英国人想起了自己的老对手和老朋友,那就是法国。
虽然法国在二次世界大战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但不管怎么说,法国还有一个戴高乐做遮羞布。
而且在欧洲法国依旧影响力极大,所以英国人选择了提拔法国来和自己组成维护欧洲利益的集团。
事实上早从斯大林格勒胜利后,美国和苏联就开始谋划二战胜利后构建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
英国人对于美国和苏联的举措是十分不赞同的。
他们认为所谓的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不过是美国和苏联联手瓜分世界,提升自身在国际上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做法。
英国人二战后实力大损,自然不愿意掺合这种事情。
但英国人又不敢忤逆美国和苏联的意见,因此也不得已加入了美国和苏联主导的这个国家组织,也就是联合国。
但很快英国人发现,在联合国中自己一方太过于势单力薄了。
面对强大的美国和苏联,英国人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加强自身的话语权。
法国就被英国拉进了联合国。
在英国人看来,自己和法国虽然也有矛盾。
但美国和苏联对欧洲的威胁更大。
他们有共同的利益。
法国方面由于二战的打脸经历自然也需要提升国际地位,所以法国不介意加入联合国。
美国方面也需要英国和法国来分担自身在欧洲对付苏联的力量。
因此美国也十分同意法国的加入,因此法国就此成为了联合国五大国之一。
苏联方面对于法国的加入自然是百般不愿意了。
但一方面苏联也拗不过美国和英国人的意见。
另一方面就像我们上边所说,虽然法国整体表现很差,但戴高乐却也作出不小的贡献。
盟军诺曼底登陆时期,戴高乐也东拼西凑了数十万大军,也是有功绩的。
再加上苏联有美国这个大敌,也不愿意得罪死法国。
所以法国加入联合国成为五常之一也就顺理成章了。
话又说回来了,法国虽然二战打酱油了。
但法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在北非、东南亚、南美洲等地都有广阔的殖民地。
这都是法国的资本。
而且当初由于贝当政府投降的快,法国本土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人员伤亡在英美等国之中是最少的。
这些有利条件,就有力的保障了战后法国的重建工作。
所以说法国实际上并不弱。
这也是二战后法国重新走上巅峰的保障。
感谢阅读。
喜欢的朋友请
二战中的法国确实很坑,依托着马奇诺防线以及强大陆军的法国,一度是欧洲制裁德国的希望,有法国在,西欧就是安全的。
但是,谁也没想到,德军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德军就越过马奇诺防线,对法国南部进行了横扫,兵临巴黎城下。
而贝当政府,在德军进攻巴黎前,举起了白旗。
就这样,德意志第三帝国重现昔日普鲁士王国的荣光,更洗刷了当年一战的耻辱。
“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乳法”梗。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法国在战后的地位。
因为战后的法国,依然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其特殊的地缘位置,成为了美、苏、英三大巨头争相拉拢的对象。
彼时,美苏两大阵营的矛盾日渐加深,美国需要在欧洲大陆上有一个盟友,以此来抵挡苏联在欧洲的扩张。
残破不堪的德国自然不是优选对象,反而是因为投降而保全实力的法国成为了香饽饽。
法国作为当时欧洲大陆上仅剩的大国,它肩负着帮助美国对抗苏联的重任。
当然,对于英国来说,法国更是阻挡苏联钢铁洪流的最好缓冲区。
也是老牌殖民帝国抱团取暖的需要。
随着殖民时代的离去,英国和法国这样的老牌列强自然而然的面临着衰落,难兄难弟在一起,才能更多的争取话语权。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是巨大的俄国熊,而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至于苏联,也是很看好当时的法国,毕竟相比于英美,法国的戴高乐要和自己亲近得多,如果能将法国拉入伙,也是对自己非常有利的。
所以,当时法国的地缘优势极好,被
当然,法国自身的强大实力也是不可以忽略的。
法国二战虽然败了,但它战后依然是还是除英美苏三国之外的最强军事集团。
而且法国靠着殖民时代的遗产,在国际上依然有着强大影响力。
法国乃是仅次于大英帝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国家,其在全世界有着大量的殖民地。
比如在非洲,几乎整个西非地区都是法国的殖民地。
多年殖民下来,法语成为官方或准官方语言,法国文化中心遍布各国首都。
就算是殖民地纷纷独立,法国在西非仍然具有仲裁者一般的影响力,深度控制金融业,语言文化深度渗透。
非洲乱不乱,法国说了算,这句话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而且除了非洲以外,法国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地方,都还有这强大的影响力。
比如北美有魁北克和英属哥伦比亚,印支半岛有法属印支和英属缅甸,就连印度南亚次大陆也曾有法国人的足迹,中东也是有亲英埃及和亲法的阿拉伯。
这些都是法国入选五常的资本,联合国本就是一个致力于维持世界秩序的机构。
而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显然是其最需要的。
所以综上所述,法国能入选五常,一方面是运气,一方面则是实力。
参考: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德国仅仅用了不到40天的时间,便击垮了欧洲传统强国法国。
那么,法国为什么能在战后进入五常?
法国战后能够进五常,功劳还是要归功于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运动。
当时还是法国政府的官员的戴高乐,利用一个机会坐飞机来到伦敦,希望组织法国的抵抗力量,虽然法国本土失败,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还在继续抵抗,经过艰难的说服,终于英国政府接受了戴高乐的建议,承认抵抗运动是法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这样戴高乐等于与盟军并肩作战,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训练与建立营地,最终法国大约训练出10万名士兵。
这些士兵与美军英军一起参加了反攻欧洲的战斗。
(戴高乐旧照)与英国,美国军队相比,法军的人数最少,登陆诺曼底是进攻法国,需要法国军队的参加,因此戴高乐的军队盟军给于最高的礼遇,在进攻巴黎时,戴高乐通过电台向巴黎市民宣布,自己率领法国军队解放这座城市,引发了数百万的法国民众上街支持,这就是让美国,英国看见了法国的实力。
同时,欧洲是美国战后的重点,随着苏联打败德军,最终击败德国已经,没有悬念,未来的欧洲如何布局,最终美国的意见是英法同盟是维护欧洲和平的基石,所以新的国际组织中除了英国,苏联,美国,亚洲代表的中国外,还就是决定法国也成为常任理事国,这既是对戴高乐的抵抗运动的肯定,也是为了战后欧洲的安定,或许丘吉尔已经在考虑东西对峙。
(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当然也有英国的干预,如果当时的法国不进入到常任理事国之中的话,那么英国就很有可能会被美苏两国完全的压制住,甚至很有可能长时间下去就会被吃掉。
这种情况英国不愿意看到,法国同样是不愿意看到。
这难免让法国有点唇亡齿寒的想法。
所以在各方的利益均衡的情况之下法国进入到五常之内,是可以预料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