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问题: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前言辛弃疾南归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复中原。
但是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并没有这个想法,对于金国采取了守和的策略。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以后,宋孝宗致力于北伐,但是战败以后,签署了隆兴和议。
宋金两方进入了和平时期。
韩侂胄准备开禧北伐时,先启用辛弃疾,后来又弃用了辛弃疾。
这次北伐后来又一次以失败告终,宋金又签署了嘉定和议。
辛弃疾致死也没有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这是其最大的遗憾。
而且,辛弃疾、陆游等人常常受到主和一派的排挤,难免会发发牢骚。
辛弃疾有一首词甚至引起了宋孝宗的不满,差点引来祸端。
一、辛弃疾的理想淳熙六年(1179 年 ),距离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已经十七年了。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1162年,仅仅22岁的辛弃疾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
在辛弃疾南归的前一年,1161年,南宋大胜南侵的金主完颜亮。
一心以为可以挥师北上建功立业的辛弃疾,在回归初期,不停地献计献策,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南宋的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他在刚刚接受宋高宗的禅让时,也曾血气方刚一心恢复中原。
但是经历宋金之战的惨败后,深知北伐之难,于是在隆兴二年(1164年)签署了《隆兴和议》。
从此,宋金之间进入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
辛弃疾这些主战人士自然受到了冷落。
二、《摸鱼儿》的怨气淳熙六年(1179 年 )暮春,辛弃疾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
在同僚为其饯行的宴会上,辛弃疾写下了一首《摸鱼儿》,表达自己对于恢复无望的郁闷和感慨。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提到过,宋孝宗听闻辛弃疾的一首词后,非常不满: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
然终不加罪,可谓至德也已。
寿皇,就是宋孝宗赵昚。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虽然婉转含蓄,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一眼就难看出背后的嘲讽批判之意。
因此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说:词意殊怨。
“斜阳”、“烟柳”之句,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罗大经说这首词明显带有怨气,宋孝宗对于辛弃疾应该是很仁慈了。
结尾这几句,假如在汉朝和唐朝,难道不会引起种豆种桃的灾难吗?
三、种豆种桃之祸1、汉朝杨恽种豆之祸。
西汉杨恽因言语无忌而失官,其好友写信劝他应当闭门思过,杨辉不但不听还写了回信《报孙会宗书》,信中有有诗云: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其。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南山芜秽不治,有讥讽皇帝之意。
信中的满腹牢骚给杨恽[yùn]带来了杀身之祸,汉宣帝腰斩了杨恽。
此为种豆之祸。
2、唐朝刘禹锡种桃之祸种桃之祸就比较有名了。
中唐诗人刘禹锡战斗力爆表,年轻时参加永贞革新,结果被贬十年,好容易回到京城,去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嘲讽权贵: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于是刘禹锡又被贬出十年。
罗大经说宋孝宗仁厚,虽然非常不高兴,但是“终不加罪,可谓至德也已。
”除了宋孝宗的宽厚以外,宋朝厚待文人也是原因之一。
四、开禧北伐与辛弃疾1164年签下隆兴和议后,四十年间,宋金没有爆发大战,辛弃疾这类人自然不受重视,在宦海浮沉几十年后,时光很快到了1203年。
嘉泰三年(1203年), 韩侂胄主张北伐,并得到了宋宁宗的支持。
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先任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出知镇江府,并获赐金带。
陆游还很开心地作诗鼓励辛弃疾。
但是辛弃疾认为这次北伐胜算不多,而且对于韩侂胄的却并不信任,他在登临镇江北固山的时候, 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辛弃疾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表达了自己对于北伐的担忧。
词中虽有“廉颇未老”的雄心,但是他不久被调离了镇江,远离了前线。
果然,韩侂胄北伐兵败。
自己也被杀,首级被送给了金国。
结束语开禧三年(1207年)秋,宋宁宗再次起用六十八的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代苏师旦)指挥军事。
可惜任命下达后,生不逢时的辛弃疾还没有就职便病逝了。
临死时,辛弃疾满怀遗憾地大呼“杀贼!杀贼!”假如辛弃疾再晚生十年,或许会改变历史吧。
@老街味道
参考:
稼轩是位伟岸男子,他将一腔悲愤都宣泄在词作上,却也还要顾念、需收起眉宇间的愁绪,做女人和孩子、乃至亲友巍然不倒的靠山。
况梦里,时常抵不住的寒意会侵袭过来,所以表面上,他仍须钻进南宋政权破败的残漏间,竭诚觅一条温馨的小径,从暮气沉沉中短暂逃离,那也是一桩快意恩仇的美事!…??…??…说到“抱憾终生”,对稼轩而言尤为叹惜在南宋的光宗与宁宗二朝,国之武备已积趋“疮痍满目”、及自身所萌发的一腔“义愤填膺”之慨[加油]!便是凭证。
辛君当时曾写过一首《水龙吟》词{“过南剑双溪楼”},便是凭证。
…??…??…词为:〔“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光宗绍熙三年,已在江西带湖赋闲于家达十年的辛弃疾,倏忽被朝廷提任为福建提点刑狱。
翌年又升至福建安抚使。
他依旧不念在自己权力范围内倾力于救国济民、制备军情筹款,并训练军队等事。
不料到绍熙五年,又被奸官诬告落职。
归家途中,经过南剑州,登上双溪楼并写下了此词,此时稼轩55岁。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举头”:抬头远望。
“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乌云遮蔽。
指中原被金兵占领。
对此局势该如何办呢?
稼轩认为惟有倚天长剑可
此际的稼轩仍然持之有所作为,不能空乏嗟叹。
他知悉双溪楼有宝剑化龙的传说,于是才勃然登览,心想正好凭此传说挥施积悃。
“人言此地,夜深常见,斗牛光焰。
”三句直透宝剑的光芒与神威。
据古藉《拾遗记》,其紫色剑光直冲夜空,为斗星和牛星(二十八宿中两个星座)焕发的光焰,且尚涉及到干将、莫邪合炼双剑的神奇故事。
下三句紧随上文,为“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谓夜色茫茫,四野空旷,只觉得山是那么高峻,潭水是那么深冷,月色又是那么明亮,星光则显旷野疏淡。
词人借此隐喻现实的严酷又冷峻之潜意。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意思是本想点燃起犀牛角到潭底去察看,寻觅宝剑,却又怕惹起水底的鱼龙魔怪会兴风作浪,生造事端。
如果把“斗牛光焰”寄寓稼轩那经久不息的雄心壮志,就不妨把这里的风雷、鱼龙看作是时势的变化无常,朝廷又极易恶向怒怼、贬罚,真难以侍伴君王来妙作辩识,叫我又将如何去擘画赞襄?
!…??…??…下阕,“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意思是,青苍的江水受到两峡岸边的约束,流经双溪楼时,因剑溪、樵川二水汇合,便使得奔腾欲飞的水势,不得不缓缓、又循循流去。
“欲飞还敛”还含有这一次沉重的打击,已促使他有所纾困式的(深度)清醒!…??…??…“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辛弃疾在词中,曾经将自己比过李广、桓温、廉颇等,这儿又比作陈元龙。
汉三国时期的陈登,少藏救世济民之志,为人忠亮高爽[赞],颇有雄才大略,且生平文叠政绩,武赐将军[玫瑰],惜39龄病殁。
稼轩处身南宋,杀敌受阻,作寀遭谴,今已55岁仍功业无有,壮志未酬。
于是苦笑道“元龙老矣。
”?
!元龙鄙视求田问舍的小人许氾,自卧大床,让客人许氾卧下床。
稼轩于此“不妨高卧”,他是自嘲自己只求取卧凉席、杯饮清水、隐退又闲散的生活而已,遑论国事生民。
但瞬间,下文突兀柳暗花明,又豁然开朗,即为:“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句??,写登高临远的感慨,显示博大胸怀,刹那间的磊落英气。
稼轩(甚至)把自己早年《水龙吟》中的名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都比下去了?
!那三句不过是落魄英雄被搁置在末代背景上;
这三句把燃犀的温峤、高卧的陈登,和空有倚剑决伐之志,又屡遭厄运、至今一事无成的稼轩自己,一併穿过历史的峡谷,流入了滚滚的江河中。
可谓之“可悲又可叹”也!…??…?…未句是,“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意思是,不知那边是谁,又在沙岸边卸下了船上的片帆,在斜阳里系起了缆绳,小船就停泊不前了。
须知稼轩屡以景物喻指国势。
如《摸鱼儿》中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斜阳”则喻日渐颓败的国势。
当时南宋孝宗见了此词,微微不悦,虽未降罪,却很不舒坦。
要不看在(稼轩)上疏中观点的先进又高明,如《九议》、《论行用会子疏》等卷中的文采卓著,深究至理,且又不负曾领军讨捕、成功镇压各地桑农、茶盐商道上的闹事,皇帝是不会对他圣眷优宠,恩慰侂深的。
…??…??…综观,孝宗当朝或尚可赞之“宵盱忧勤”,然其后的光宗、宁宗则趋之纵任负惠、恬不少悛之颓势,(俩君)才堪仿佛。
也就难怪光宗绍熙年间的稼轩,会写下这首《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及另一首《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的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