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处于山海关外历史上是关外民族!可东北话为啥接近普通话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特别是在目前,很有现实意义。
东北,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
原住民,除辽宁南部,有些汉族部队驻屯营、哨,和少量的居民点。
沈阳以北、吉、黑境内,只有很少的居民,都是满、蒙、朝鲜、鄂伦春、达斡尔、俄罗斯、赫哲…等少数民族。
根本就没有统一的语言。
谈不上什么“东北话”!满清入主,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宗“龙兴之地”曾经严禁汉族人进入东北内地。
为此,调集重兵,从四平的山门镇,直至舒兰的亮甲山修了一条《柳条边》。
并驻军镇守,禁止人民随意进入“边里”,使东北更加闭塞。
直至康乾以后,清廷日渐衰微。
“边禁”废驰,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大量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闯”入东北。
方始建立起零星的居民点。
东北大地上才开始流行,各种腔调的汉语方言。
东北的地名,除了辽南一些古城,凡历史在200年
如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前郭尔罗斯、伊通…等。
关内多省的居民,逃荒来到东北,南腔北调的语言发生了碰撞。
在交流中为了让对方能听懂,自然而然的有了趋同的意识。
彼此之间压缩了自己特异的音调、摒弃了独特的土语。
形成了一种音调虽有差异,但彼此都能听懂的共同语言。
这就是《东北话》的前身。
这种语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还可见孑遗:很多人说话还带着音调,当时还可以从讲话的特点,明显的区分谁个是河北人,谁个是山西人…。
《东北话》真正的形成,和统一,缘于“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伪满洲国。
当时的满洲国“执政”爱新觉罗·溥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讲话是一口纯正的“京片子”。
他又带来了一大批,操着纯正北京话的清廷遗老。
在钦定“国语”时。
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们习惯的北京话。
作为当时的官话推广开来。
当时的市井流行语言虽然南腔北调,但是和北京话是完全可以顺畅交流,没有障碍。
因此在政令的约束下,全部开始向官话靠拢。
形成了官话语言的“正统”意识。
经历了几十年的“淘洗”才成就了,以北京话语音为主、夹杂着山东、河北…方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东北话》。
东北统一语言的真正形成。
具体时间,应该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初期。
所有的语言,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
东北方言亦然如此,虽然当时的东北话,已经与国家推行这普通话非常接近,交流顺畅。
但是,当时东北的流行语言中,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
与今天人们听到的东北话差别巨大!东北人的国家观念很强,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能自觉的摒弃方言土语。
主动、自愿的接受、学习、使用国家的统一语言。
这才形成了今天的《东北话》。
总结:一、东北话是纯正的汉语。
是冀、鲁、豫、晋等中原方言杂揉而成,其历史不足200年。
二、曾经有人,在网络上把《东北话》说成是“满语”,这是非常荒唐、无知的,没有任何根据。
是某些人出于险恶政治需求的胡说。
三、《东北话》也在不断的发展,与七十年前,已经面目迥异。
《东北话》诞生以来就不断的向普通话靠拢。
以后可能会完全融合于普通话之中,再无痕迹。
参考:
其实真正的普通话不是北京地方话,北京地方方言并不能代表普通话,真正的普通话发源地应该是:黑龙江的哈尔滨话,我说的说法对否,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参考:
你说的对,是接近普通话。
比如我吧,91年大专毕业,按理说文化程度还可以吧,但是,我就平翘舌不分。
到商场买某品牌乳液,一看298元,心想上某宝看看能便宜点不,就用新买的华为手机上网搜乳液二字,结果怎么都没搜到,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摔了,也不管贵不贵了,直接买一瓶走人。
过后,还摇处和人说,华为手机什么破输入法呀,字都不全。
人家狐疑地问我,啥字没有呀?
我说乳液的乳呗。
人家说你咋拼的?
我说,lu。
人家说,还鲁呢?
那是ru乳。
我发现,就在我们辽宁这旮瘩,平翘舌不分的还大有人在。
那天,我从人民大厦游完泳出来,就见停车场门口支着几个摊位,一个喇叭反复播报着:酱牛又、酱zu 爪、炸黄花鱼,素丸zhi、又丸zhi、zu皮冻。
你知道不?
平翘舌不分,自己说还不觉得啥 ,听别人嘴里说出来,那是特别搞笑。
我和老公相视一笑,一口同声,走,买酱牛又去[捂脸]。
同事们羡慕我五笔打得快,其实,他们是不知道呀,要是能把平翘舌叫准了,用拼音打个字不用写一退二的,谁还费劲吧里地背什么劳什子“土十二干时寸雨……”呢[捂脸]这个回答有点跑题了哈。
见谅哦。
参考:
因为东北人的种早就变了,由于大量关内移民,现在大部分东北人都是汉人,而且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也确实如此,咱东北人的父系基因汉族O2占比比南方(长江以南)那些成天吹嘘自己的纯种汉人纯多了
参考:
只有东北话的发音基本上都是准确的,儿话音多了一些,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讲这就是标准的普通话了,再有南方人听不懂的一些词语方言,大多是满语俄语音译过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在以前各地区的叫法也不一样,随着网络时代都在同化阶段,语言早晚会统一的,三十年前能讲普通话的人可能只占人口比例的1/5,现在应该在3/5,这个比例会一年比一年高的。
参考:
北京的普通话 ,实际上与满族有关 ,与东北话相近 ,满清进关后 ,坐了近300年天下, 把东北的一些风俗 ,风土人情 ,和语言口音 ,都带到北京城 。
清朝推广汉语言,学习汉文化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
在北京城 ,有许多王爷,王子王孙 ,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他们在北京城 ,繁衍了二三百年 ,这些语言文化 ,逐建在北京流行和传承,一直保留至今 。
不但如此 ,在早期蒙古族的元朝 ,北京就是元大都,还有过去的契丹族辽国,还有女真族的金国,都统治过中原以北的地区 ,东北地区与中原人的往来 ,汉文化的交流 ,还有语言的交流 ,逐渐形成了较标准的语言普通话 。
北京话或者普通话 的定义是 :与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或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的语言 ,就是普通话 。
总结 :北方或山海关以外的人们说话的语音或词汇接近普通话 ,是历史相互融合的结果 ,也是与汉民族融合的结果 。
参考:
东北有一条“辽东边墙”,那是明代修筑的外长城,西起山海关,东至辽宁宽甸鸭绿江边。
辽东边墙以南,是明朝实际统治的故土,那里的东北人说话有明显的口音。
辽东边墙以北,虽曾属于明朝的势力范围,但始终没有成为驻军、派官、收税三要素俱全的领土,为游牧渔猎民族所占据。
清朝建立以后,特别是开放柳条边以后,大批山东河北河南等各地农民纷纷闯关东移民,主要到了地广人稀的辽东边墙以北。
五方杂处之地,相互交流最便捷的只能是“官话”,于是,便形成了非常接近普通话的东北话,更准确的说法是“北部东北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只要是五湖四海汉人到一起,肯定通用普通话,比如部队、兵团、特区、国企等!
参考:
东北是满族的故乡,从它的前身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直到明末的满族,原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黑龙江、松花江、长白山乃至赫
而东北地区北到贝加尔湖,东到鄂霍次海,西南到燕山山脉,南部的大海更使东北人望洋兴叹,只有辽西地区一条入关的通道。
所以,我们看今天的东北高铁分布
至于,出京师,沿承德北上的京沈高铁的开通运营时间则一推再推。
虽然东北的土著民族是东胡、秽貊和肃慎,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现在东北人的主体民族还是汉族,总人占全区88%,多是明清以来移居东北的山东人、河北人。
当年,他们并非出于对东北的憧憬,而是由于生活的重压和躲避战争,他们结队来到了东北,成为东北的开发者。
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必然就会和原生民族有了经济的、文化的、战争的、通婚的、政治的广泛接触和交流,相互吸收和包容,兼并和同化,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习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
东北地区虽然广袤,不像南方十里八村的方言各不相同,但是,东北各地的方言也有明显的差异。
沈阳人和长春人相比,长春更具有东北方言的特色,哈尔滨人几乎和普通话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别了,而锦州话尾音上扬,说话像干仗。
农村和城市相比,农村更接近原始方言,但是也基本被普通话攻陷了,所以《刘老根》、《乡村爱情》中的台词几乎全国都听得懂。
东北话这所以形成今天这个样子,虽然离不开兼收并蓄中原文化的过程,但是,大清王朝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
努尔哈赤的子孙把满洲话带到了北京,带到了朝堂,最终的结果是没有让普天之下都说满语,而是他们都会说一嘴流利的汉语。
而就在相互文化侵袭之中,汉语也就不由自主地掺杂了不少的满语。
最终,一种让满族和汉族都听得懂的语言诞生了,它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普通话。
它跟全国各地的语言一样,起初都是一种方言。
中华民国成立时,委员们商讨以何种语言为国语时,结果在粤语和普通话票数相同的情况下,孙中山从大局出发,将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普通话,这才有了普通话的今天。
参考:
中华民族由若干个不同的民族组成的,在整个的中华民族的大圈子里,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汉语也都有必然联系,相邻的民族很多语言是相通的。
东北尽管在很早以前有若干个少数民族部落,这些不同民族的部落之间的语言也是相互联系的,与汉族文化也是互通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
近几百年来,满族进入中原,很多汉族进入了东北,就形成了有明显特点的东北普通话。
这个东北的普通话实际上是以汉族的基本语语言素养为主调形成的一个语种,由于汉语有丰富的文字做基础,所以普通话和东北的语言要素基本差不多。
参考:
东北历史上是少数民族统治,估计也有少许汉族人去当地生活,这些汉人讲的什么语言不清楚,但肯定至少要能听能说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才行。
清朝前期也不允许关内汉人去东北定居,后期允许移民,关内汉人才开始大规模移居东北,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
移民中最多的恐怕是山东人,其次应该是河北人,当然也会有其他省分的人。
这些人之间互相交流,如果各自说方言是沒法进行的,所以必须找一个共同接受的语言才可以,这就是东北口音(特别是吉黑二省)接近普通话的客观原因。
另外现在的普通话就是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可能与清朝时的官话也比较接近,北方人容易接受,所以东北话接近普通话也有主观上容易接受的原因。
其实这种现象解放后也存在,在边疆的军营还有大西南的三线工厂,黑龙江和新疆的兵团,他们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可是其内部都是用普通话(带有当地语音),特别是这些单位的下一代,基本上都不会讲父辈的家乡话,而讲普通话(与学校教育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