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德国画家丢勒的油画《亚当和夏娃》

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在西方美术史上的的油画,壁画,不难发现,维纳斯的诞生,丽达与天鹅,狄安娜,美惠三女神一直是画家们百画不厌的经典素材但是,亚当和夏娃,也是画家们百画不厌的壁画,油画题材早在中世纪时期,就开始有画家在创作丽达与天鹅,亚当和夏娃的绘画但是在中世纪时期,还未开发出油画,所以中世纪时期,采用镶嵌画的绘画形式来表现亚当和夏娃在中世纪的艺术,如绘画艺术,表现人物,人体,是采用平面装饰化程式化的艺术表现风格,如教堂中的镶嵌画《皇后蒂奥多拉和随从》所以,对于中世纪的镶嵌画《亚当和夏娃》,画中的亚当和夏娃,其人物丝毫没有体积感,结构形体的写实造型,都是平面,装饰,程式化的中世纪典型的镶嵌画风格因为在中世纪时期,写实的造型艺术还未开发出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才开始研究解剖学,透视学,明暗,光影,造型,以求达到画面客观写实的科学,理性的人物造型在文艺复兴早期,画家乔托的湿壁画作品《亚当和夏娃》,画中赤裸的亚当和夏娃,其人体的造型,比例,说明文艺复兴早期画家,已经逐步开始注重写实,真实,客观理性的造型风格德国画家丢勒,同样是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把客观,写实,严谨科学的人体写实表现手法发展到了成熟时期所以在丢勒的油彩画《亚当和夏娃》,画中的亚当和夏娃的形体,不同于中世纪镶嵌画的平面装饰风格丢勒画笔下的亚当和夏娃,是呈现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体了,正好见证了文艺复兴时期追求写实造型的绘画表现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复兴了古希腊罗马雕塑中的写实造型,典雅理性的美学风格古希腊人体雕塑,其雕塑人体的比例,与真人人体比例近似而丢勒画笔下的亚当,夏娃的人体比例,也接近现实生活中真人的人体比例所以
回答完毕
丢勒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少年时就对绘画表现出特殊的才能,后来四处游历学习,曾师从意大利画家贝利尼,他不断地学习,集合了南北方文艺复兴的优点。
他的作品中,有尼德兰绘画中精细刻画的特征,也有佛罗伦萨绘画中的科学精神。
↑ 丢勒自画像 - 13岁↑ 丢勒自画像 - 22岁(左)、27岁(右)丢勒极度自恋,他对自己的容貌和才华都极度自信。
丢勒开启了艺术家自恋的先河,他喜欢把自己放进宗教主题的作品中,有时候就站在耶稣、圣母身边,在画中体现自己的艺术地位。
丢勒还喜欢画自画像。
从13岁开始,丢勒就在一幅素描的自画像中充分表现了一个少年对自己才华、容貌的自信。
他几乎在各个年龄段都留下了自画像作品,其中的巅峰作品是他把自己画成了正面的耶稣形象,还用一只手指着自己,仿佛在说“
↑ 丢勒的版画作品《亚当和夏娃》《忧郁》丢勒是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版画家。
他的版画作品极具影响力,丢勒不断钻研拓展,把当时幼稚的版画艺术推向了全新阶段,成为第一位集大成者。
丢勒在油画的《亚当和夏娃》里删去了所有动物形象,采用长方形祭坛屏板的样式,将亚当与夏娃各画在一块尺寸相同的底板上;
人物形象顶天立地般占满画面空间,形成独立的男女裸体像。
↑ 丢勒的油画作品《亚当和夏娃》黑色底板色彩柔和,富于明暗感,人物的身体被拉得修长。
亚当的头微微偏向夏娃,嘴唇半张,他显得有些紧张惶惑,左手拎着带叶的苹果枝,右手摆在身后,呈优雅的平衡姿势;
夏娃看向亚当这边,头略偏转,右手扶着树枝—上面挂着的牌子写着拉丁文“这是德国人阿尔布莱希特·丢勒于1504年圣母分娩[耶稣诞生]后所作”。
夏娃的左手握着蛇递过来的苹果,双脚不是叉开,而是一前一后仿佛在行走,富于舞蹈性,更显体态婀娜、活泼秀美;
正面裸露的身体蕴含着女性的妩媚与活力。
他俩体态匀称优美、青春健康,头发随风飘拂;
两人的身体私密部位均被一簇树叶巧妙遮住。
与先前的铜版画相比,人物造型更加细腻流畅,身体显得更加轻盈柔媚,较之铜版画黑白对比的神秘森严,油画色彩更加亮丽,笔触更加细腻,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雕塑和威尼斯画派的影响。

参考:
神创造了第一
”这是人类的第一句情话,德国画家丢勒以这神话为题材,创作了一幅画《亚当和夏娃》那么,如何评价德国画家丢勒的油画《亚当和夏娃》呢?
德国画家丢勒的油画《亚当和夏娃》德国画家丢勒(1471~1528年)父亲是一位匈牙利籍的金匠,老丢勒夫妇一共生下十八个子女,但只有三个活了下来,丢勒是第三个孩子,他从小就有惊人的绘画天赋,于是父亲便送他到当地有名的传统版画家那里学画,出发之前,丢勒为父母亲画了肖像画,丢勒作品《亚当和夏娃》丢勒笔下的《亚当与夏娃》,采用祭坛屏板的样式,将亚当与夏娃分别画在两块竖板上,这是德国绘画史上,首创以自然人体大小相同比例作画,由于他探索出男女人体的完美比例,所以和同时代的画家比较起来,他笔下的亚当与夏娃形体较为纤细苗条,画中亚当右脚轻轻地抬起,左手拿着禁果。
夏娃做行走状,她左手去承接蛇拿给她的禁果,右手扶在树枝上,吊着的那块标签是丢勒的签名,两人的表情天真甜蜜,动作优美轻盈,像是少年的两

参考:
看到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起亚当和夏娃的传说,据说,神·耶和华用五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第六天用尘土创造了亚当,亚当是世上第一个男人,后来神·耶和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那如何评价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油画《亚当和夏娃》呢! 想了解一幅画,就得首先认识一下画家的生活轨迹,笔者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丢勒的成长经历!阿尔布雷特*丢勒,出生在德国纽伦堡,13岁时,他就给自己画了一幅形象生动的自画像,19岁时他为父亲画的肖像,已经充分显示出他的素描功力。
27岁时,他就开始探索男女人体的完美比例,从古希腊人体艺术中悟到真谛,并把它融化到自己的人体艺术创作中。
在德国,丢勒在数学、建筑、油画等方面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不过以他以的木板油画最具影响力,《亚当和夏娃》就是其中之一,渲染的气氛和情感,表现地相当到位! 画面中丢勒让传说中的人类祖先亚当与夏娃分别占据画面的两侧,分开便可成为两幅独立的男女裸像! 夏娃婀娜多姿妩媚动人,左手去摘树上被禁的“罪恶之果”,其眼波流转,转向亚当,亚当身材结实,充满着男性的气息,左手捏着带叶的苹果,和夏娃手中的禁果互为呼应!她们情深深意绵绵,即将一起偷食禁果,迈向世俗的生活! 丢勒在这幅油画中,塑造出了一对即将步入新生活的男女亚当和夏娃,从传说中走向美好的人间,开启人生新的旅程!其人物形象生动,曲线优美,展现了一种动态之美,犹如现在网络上动态画面一样!木板油画《亚当与夏娃》,现珍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他在画作上的高超技艺和博学多才,永远是画家们学习的楷模!
参考:
《亚当与夏娃》画于两块长条形祭坛屏板,将亚当与夏娃分别画在两块竖板面上,人物形象顶天立地充满画面空间,形成独立的两幅男女裸体像。

《亚当与夏娃》是德国绘画史上,第一次用和自然人体大小相同比例,所绘制的裸体画。
丢勒游历艺术之邦意大利最大的收获,是对人体艺术的兴趣,自27岁以后,他曾竭尽全力去探索男女人体的完美比例,从古代希腊人体艺术中悟到了真谛,并融化于自己的人体艺术创造之中。
在 1504 年,丢勒就画了一系列的手稿和几何结构草
这幅作品在表现风格上,明显受意大利画风影响。

夏娃动势优美亚当与夏娃在这幅画中的形体是纤细、苗条的,轮廓线条柔和,画面上没有太过着墨于勾划那些人体的 生理细节。
其中亚当是以一种稍微倾斜的方式来构
波浪式的头发、憩静的 表情、像想要说话的半开半闭的嘴等等,他的姿势,就像一个舞蹈姿势那般的优美。
然而夏娃则微微倾身,好像要更仔细地倾听伴侣的声音一样,她迈出 了一只脚,左手去摘被禁的善恶果,右手扶在树枝上,吊着的那块标签是丢勒的签名。
夏娃的造型,具有明显的希腊普拉克西特利斯维纳斯雕像的影响和受到威尼斯人体艺术的启迪:体态娇艳,色彩丰富,笔触细腻。
单纯中见曲线变化。
身体呈现正面全袒露状,这种姿式动态内涵一种开放的时代意识。
夏娃和亚当都被塑造为行动中的形象,表明他们已从中世纪的神坛走到了人间。
由于德国的文艺复兴思想比南欧晚起,民情对性爱问题持更严肃态度,因而德国民族对人类性文明的贡献大量体现在性科学领域。
丢勒乃至其他德国艺术家对人体艺术投注的精力也不如意大利与法国艺术家多。
《亚当与夏娃》对人类的性与肉体美体现了不偏不倚的中性立场,通过男女形象的动静粗细结合,忧喜参半地表现出来,符合当时处于宗教改革时期德国文化的特点与要求。
喜欢油画的朋友
除了 精湛的素描创作,丢勒一生所涉及的绘画题材和种类范围相当广泛,像油画、水彩画、木炭画、铜版画、木刻版画、钢笔画等等,为世人留存了大量精美的优秀作品。
——丢勒作品《祈祷的手》在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思潮对于德国等一些北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和北方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北方文艺复兴的再次发展,丢勒在此期间对于文艺复兴理论和基础研究的相当透彻,并成为将文艺复兴的艺术思想传播到北方国家的先驱。
——丢勒作品《骑士、死神与恶魔》丢勒的艺术生涯中版画作品占据了他大多数的创作,除了版画他也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中都反映出他精妙的艺术造诣及其对于基督教的深刻理解,其中的代表包括《亚当与夏娃》《圣三位一体的崇拜》以及《四使徒》等。
——丢勒作品《亚当和夏娃》(为避免WG,
我们从这幅作品的表现风格上,能看出其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带有明显的意大利画风。
画面描绘的是亚当和夏娃在智慧之树下正在准备偷食禁果的情景。
——丢勒作品《四使徒》画面中的夏娃左手去摘树上被禁的\"罪恶之果\",她右手扶在树枝上,双脚一前一后,体态优美,妖娆的姿态极富舞蹈的动感,充分展示出了女性的妩媚与青春活力;
亚当的表现则显得更加内敛,也十分平静,左手拿着带叶的苹果,右手摆向身体的后方,在形象和姿态的塑造上具有明显的古希腊风格倾向。
亚当和夏娃互为呼应,表情刻画的十分生动,夏娃脸部呈现出的微笑,充满好奇和期待,亚当的表情上则明显能看出他内心的迷惑和惶恐。
——丢勒作品《圣三位一体的崇拜》《亚当与夏娃》无论人体、植物还是蛇的描绘都栩栩如生,而且完全遵照科学的透视方法来塑造刻画画面中的景致与人物,透露出强烈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特色,然而人物的姿态以及整个画面所给予人的静穆之感又带有强烈的北欧气息,显示出丢勒独具特色的
——丢勒作品《圣母子》结语丢勒在艺术史上是一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画家和理论家,他代表着德国文艺复兴的巅峰,他独具魅力的艺术创作形式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和学习。
不同的视角,互通的视界,
他对于艺术的力量就在于他的自我观察以及对生活的体会,比如这部经典油画《亚当和夏娃》。
1、《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源:从神坛开始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上帝耶和华用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并派他去伊甸园做园丁。
于是,从事园艺活动就变成了亚当的工作和本能。
上帝发现了亚当的孤独,在他睡觉的时候,取下了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
夏娃被称亚当称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二人合二为一,成为终身伴侣。
原本他们在伊甸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却在撒旦变成蛇引诱他们吃智慧树果子的那天,所有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夏娃先摘下一枚果子吃了,又摘下一枚递给亚当,亚当也吃了。
他们彼此对望,意识到男女身体有别,有了羞耻之意。
他们急忙摘下一些无花果叶盖住身体。
后来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亚当和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伊甸园的智慧果,违背了上帝的禁令,被逐出伊甸园。
这就是油画《亚当和夏娃》最初创作的灵感来源。
2、“自画像之父”丢勒的蜕变:一步步走向神坛丢勒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山村里,家中一共有十八个孩子,生活很拮据。
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冶金匠父亲学艺,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首饰工艺技术,他尝试着临摹名家们的画作和雕刻,因此,丢勒发现了自己在绘画的特殊才能。
于是,被称作“自画像之父”的丢勒在“自画像”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 ▲最早的一幅自画像是丢勒13岁的时候对着镜子给自己画的,画中的他有着一头浓密的长发,眼睛和食指指向一个方向,似乎在思考些什么。
这是一个13岁孩子的自我
后来,丢勒一路南行,来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
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丢勒在威尼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并在自己26岁时用意大利风格为自己画了一幅戴手套的自画像。
▲丢勒26岁时的自画像▲画中的丢勒像是一位“贵族”,身上穿着蕾丝花边的白色百褶紧身衣和滚黑边紧袖外套,头上戴一顶黑白相间的软帽,卷曲的金棕色长发随意披落在肩头。
他的眼神很温柔,充满着自尊和自信。
当时的他已经是一个很有声望的艺术家了,他所画出来的自画像是他心中希望自己所展示出来的模样,这也暗示了他对于身份和地位的渴望。
▲丢勒28岁时的自画像▲两年后,他又为自己画了一幅经典自画像。
画中的丢勒直视前方,穿着奢华而厚重的裘皮大衣,表情严肃又有一点紧张,似乎透露出内心的惶恐与不安。
与前两副自画像明显不同的一点是,丢勒第一次采用了正面直视的特殊角度,而那时只有基督的圣像画会使用正面角度。
这从侧面反映出,丢勒想要捍卫艺术家的造物主地位,借用耶稣为自己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超凡脱俗的形象。
他把艺术家的创造力与造物主的暗示划等号,并将其反映在《亚当和夏娃》中。
3、亚当和夏娃的动态形象:从中世纪的神坛走到了人间《亚当和夏娃》这幅画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动态。

与表现自然的夏娃相比,亚当的脑袋偏向于夏娃的方向,头发有些散乱,右脚微微抬起,整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个细节,丢勒是画手的大师,当亚当和夏娃用自己的手使用树枝去遮挡私密处的时候,手的连接便成为产生羞耻感的智慧之门。
这时的亚当和夏娃是主动用手来遮挡的,也就说明,这幅画记录的故事是在他们吃完苹果之后。
这时的智慧果已经生效,人类开始有了智慧。
这也就是说,这幅画所展示的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类!这恰恰与丢勒当时所处的国家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当时的德国经历了德国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但当时的文艺复兴发展并没有完全苏醒,人们对性爱问题所持的态度相对谨慎。
而丢勒最妙的就是利用亚当和夏娃合成的一双手,在艺术与世俗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亚当与夏娃》的这种对人类的性与肉体美,体现了不偏不倚的中性立场,符合当时处于宗教改革时期德国文化的特点与要求。
同时,夏娃和亚当都被塑造为行动中的形象,也表明他们已从中世纪的神坛走到了人间。

参考:
丢勒的油画《亚当与夏娃》是祭坛平板的两块竖板,是丢勒对人体比例探究之后所完成的作品。
丢勒寻求人体的完美比例,他从古希腊艺术中得到启发。
夏娃造型纤细柔美,有着古希腊维纳斯的典雅模样;
亚当微倾的上身离地的右腿和半张的口,都呈现一种动态。
人物塑造比例适当,带着一种纯真的姿态。
《亚当与夏娃》局部《亚当与夏娃》局部《亚当与夏娃》局部我们要进一步对丢勒的油画《亚当与夏娃》作出评价,就先了解一下丢勒这位伟大的画家。
读过有关列宁的回忆录的人,可能还依稀记得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在欧洲乘火车旅行,他坐在车厢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书,坐在他旁边的一位乘客问他在看什么书,列宁告诉他这是本丢勒的传记,想不到这位德国人竟没听说过本民族的这位伟人,事后,列宁兴奋地对朋友不停重复着这么一句话:“德国人不知道丢勒,而我却知道!”这位令列宁觉得骄傲的人物,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德国画家丢勒。
丢勒自画像当文艺复兴精神在意大利培植出繁盛的艺术之花时,北方的国家,尤其是德国还处在哥特式艺术的藩篱内,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只有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才渐渐在德国出现了一些苗头,人文主义思想和版画复制品的传播,使德国人开始了解意大利艺术家们的新创造;
终于在十五世纪末叶和十六世纪上半叶,德国艺术迎来了它的明媚春天,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如格吕奈瓦尔德、丢勒、克拉纳赫、荷尔拜因等。
丢勒自画像在他们中间丢勒是最伟大的一位,他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精神和艺术引进了德国,使其同本民族的艺术相融合,创造出德国文艺复兴的独特艺术。
丢勒生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盛期。
他虽身在德国,但曾两次访问了意大利。
人文主义者对理性的高扬深深打动了他。
在意大利,人们渐渐理解并尊重艺术家、哲学家对潜心于创造,苦苦探索世界真谛的劳动者来说,长期的职业习惯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
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哲学家、政治家、诗人、艺术家,所有这些伟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忧郁气质。
”尊重科学、理性的社会开始普遍地认同劳动者的这一精神特征。
因此,人们能从画中人物性格和周围物件的暗示中,看到丢勒对科学、理性的赞美。
丢勒描绘神话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其实就是想从古希腊艺术中得到启发,探究人体比例艺术之美。
古希腊人尤其重视艺术中的规则,认为它既是完美艺术形式的体现,又是实现艺术美的保证,为此古希腊人对形式规则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其中黄金分隔率就是最基本的规则。
黄金分割率规定,世界上一切物体的比值以5:8是最美丽的。
古希腊的雕塑和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比值设计和创作的。
但是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是诉诸视觉的,不可能完全机械地按照这个比率去套用,所以美术又采取了对称与均衡和对比与和谐的办法,就是在视觉上形成和谐、比例的关系,由此造成美术作品的节奏和韵律。
总之,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不论采用什么规则,最终必须做到变化与统一,机械地使用美术语言和美术手段不可能实现美,而只有变化没有统一,也不可能传达明确的美。
丢勒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潜心对人体进行过研究,当他了解深入后,才创造了《亚当与夏娃》这幅作品。
我在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夏娃造型纤细柔美,带着古希腊维纳斯的典雅模样;
亚当微倾的上身离地的右腿和半张的口,都呈现一种动态。
人物塑造比例十分适当,符合古希腊人遵循的黄金分割率这一美学规则,同时,这幅画还带着一种纯真的姿态。
丢勒的油画作品《亚当与夏娃》,给后世的人体绘画艺术家们提供了人体比例美学的参考,对人体油画的发展起到了比较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
画上两个光屁股的人,个个都成为艺术家,太容易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