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多个地区拼凑起来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地区闹独立

印度有六个
印度有十三亿人口,一百多个民族,几百种语言,很多种宗教,彼此之间矛盾重重,隔阂很深。
印度28个邦里,就有六个
1.阿萨姆邦这个邦一直要脱离印度,寻求独立。
2.曼尼普尔邦这个邦里的人种和印度其他邦不一样,他们很像中国人。
据历史记载,他们是中亚公主和中国皇室通婚的后代。
他们端午节也吃粽子,也赛龙舟。
他们的旗帜就是六星红旗。
3西孟加拉邦4.特里普拉邦5.安得拉邦6.喀拉拉邦7.卡纳塔克邦8.旁遮普邦这个邦的人,主要是锡克人,所以一直要求独立建国。
每当印度内忧外患的时候,这些邦更加积极的寻求独立。
就是平时,也一直做独立的准备。
每日更新多篇原创,请加

参考:
因为印度是一个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
就像当今美国50个州,虽然自主性极强,但美国却仍然没有分裂一样,超级大国带来的自豪感,远比所谓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更强烈。
当然,这都是扯淡,想想印度的GDP都能疯狂注水,这个“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名号想来也是一种无情调侃。
印度之所以没有地区闹独立,绝不是因为国内充满了歌舞升平的气息,也不是分离势力没有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根本都不成器。
时至今日,印度国内的分离势力主要分布在东北六邦、西孟加拉以及西北部的查谟-克什米尔以及旁遮普等地区。
其主力为印度共产党各派系、伊斯兰组织以及民族分裂分子。
不过尴尬的是,尽管分立势力分布的面积广阔,跨度较大,但却始终未对当前的印度带来实质性伤害,反而坐视印度吞并了锡金,印度的不仅没有分裂,反而更统一了。
那么广大吃瓜群众就奇了怪了,明明从来都是一盘散沙,独立建国后更是无力统治基层的国家,怎么就成功地从地理概念过渡到了国家名称了呢?
印度的统一到底有哪些秘诀呢?
静夜史认为主要包括
在印度看来,英国将巴基斯坦从印度剥离出去并成为印度的宿敌严重阻碍了印度的大国崛起。
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以宗教为基础的印巴分治,才让印度更“纯洁”了。
英属印度时期为有效统治南亚次大陆,英国陆续扶持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而两者混居的特点也让印度各地矛盾丛生,从而使英国能更好地充当调停者并以极小的代价进行殖民。
而按照宗教分布实行印巴分治后,穆斯林纷纷流向巴基斯坦,而印度教徒则流向印度,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国家无疑更加纯洁了。
一直以来印度都将自己视为英属印度的继承者,并为了恢复英属印度版
如果将印度等同于英属印度,那么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就属于已经从印度分离成功的地区。
那么在能分离的都分出去之后,剩下的自然是相对“安分守己”的。
再加上英国殖民者统治时期为加强统治将种姓制度进行了空前的强化,所以在独立建国时期未曾经历革命或战争的印度,也几乎完全继承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这意味着广大印度底层民众根本就不知何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的逆来顺受意味着分离势力即便遍布印度南北也难以发动群众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壮观场面。
2、战争让印度更团结虽然印度建国时仅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轻松立国,几乎没有大规模流血伤亡,但这却并不代表印度不好战。
事实上,几乎从印度独立的那一刻开始,印度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周边的巴基斯坦、不丹、锡金、斯里兰卡等国无不深受其害。
对于印度而言,没有残酷的革命或战争洗礼,印度就不可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无力将统治力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更难以废除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而比这更要命的,是印度无力通过战争树立现代印度的民族精神,而这恰是印度能否真正统一的关键。
鉴于此,印度只好不断向外扩张,一来可以开疆拓土恢复英属印度版
当然,相比于欺负小国的高歌猛进,被无情吊打的败仗似乎更能凝聚人心。
62年的战争虽然将印度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砸碎了印度几十年来积攒的国际威望。
但通过“侵略战打成首都保卫战”的戏剧性转变,印度人在惶惶不可终日中,深刻明白了“大家都是印度人,敌人打过来谁也跑不了”的主旨思想。
所以,横冲直撞的战争,让印度人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国外,所以国内分离势力除了不被重视,更难成气候。
3、国际环境不容分裂印度是世界上国际环境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
从1947年建国以来,印度就始终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座上宾,稀罕印度的国家加起来可绕地球三圈。
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况,根源在于:印度烂泥扶不上墙,而且适合做大国的棋子。
因为缺失的革命、战争以及改革,印度如同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在美俄等大国看来简直是人畜无害,所以他们放心地把自己的技术转让给印度。
而印度虽然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但依靠高价买入的外国装备,对国内分离势力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说难听点,印度空军每年摔烂的飞机都比分离势力的汽车多,你让他们怎么裂土分疆?
当然,从各国分离势力修正正果的艰辛历程来看,列强的支持必不可少。
但问题是印度政府才是列强的好朋友啊,印度政府每年撒出去的小钱钱,是很多国外军火商的衣食父母,所以列强又怎能看上分离势力的那点儿小钱?
再加上印度作为我们的邻国,虽然不足以成为我们的对手,但在美俄等国的支持下还是可以恶心我们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强就更不会支持国内分离势力肢解印度了。
所以,尽管印度独立后和英属印度时期没什么两样,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局面直到70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无从扭转,但印度的特殊国情,注定了当前的印度能保持糅合的状态。
而这样的国家,真的没有资格做我们的对手。
每天高喊“印度不能小看”的公蜘叫兽们,多出门看看总比闭门造车、坐井观天要强得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大家都知道,与咱们中国的大一统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
几千年来,一直处于邦国割据的状态。
即便是著名的莫卧儿王朝最强盛的时代,其帝国疆域面积也比当今的印度共和国的领土范围要小得多。
因此,所谓“印度”这一称呼,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多只作为一个地区概念出现而已,并不被用作正式的国家名称。
近代的印度,莫卧儿王朝被架空,地方邦国各自为政,再加上南亚次大陆的宗教民族成非常纷杂,国家认同感也不强,很难团结一致,抵御外敌,这就给了英殖民者趁虚而入的机会。
到了19世纪,“英属印度”的控制范围,到达了印度版
1947年,在英国人积攒出来的疆域上,印度独立,开始以英帝国“遗产”合法继承人自居,对周边小国,甚至东亚大国,都不够尊重,经常主动挑起事端,口中还振振有词。
所以,一提到印度,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领土边界和外交方面的争端。
然而,实际上,基于印度曾经邦国林立、各自为政的历史,更有那看似无解的民族、宗教问题,种姓歧视等等,让印度的某些地区分裂势力,有了做大做强的土壤和一定的“群众基础”。
这里,就简单捋一捋,印度境内的分裂势力和反政府武装。
总体上看,这些不安分的邦,主要集中在印度的西北、东北部地区和南方的泰米尔纳德邦。
西北方向主要跟克什米尔问题有关。
背后就是复杂的印巴争端的历史症结,主角是分离倾向的穆斯林势力,近些年来,又加入了阿富汗境内的极端主义影响。
这方面大家都懂的,就不多赘述。
接着,再说说东北方向。
从历史上看,东北部各邦并非印度主体民族长期控制的核心领土,仅仅作为“英属印度”的遗产,被印度共和国继承了而已。
这里的主体民族是曼尼普尔人,外貌特征非常接近东亚人种,属于藏汉语系,在经济水平、工业基础、人民受教育程度方面,又都属于拖后腿的角色。
基于民族隔阂、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让这里成为了印度第一大反政府武装——“纳萨尔派”的活跃地带。
“纳萨尔派”,往往自称为“毛派”。
源于1960年代,某些印度共产党成员因为印共的妥协政策,公开与其决裂,决定要在南亚实践“枪杆子里出政权”,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
于是,成立了“革命的反对派”,并用自己的东亚偶像命名了这支武装。
该组织的活跃区域,又被称作“红色走廊”。
“纳萨尔派”长期活跃在印度东北——中部——尼泊尔边界的“纳萨尔派”,多出没于偏远山区。
开始的三十多年,本打算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夺取政权,但无奈缺少外援、装备简陋,战法较为粗暴,至今仍主要活跃于山林地带,离最高理想还差得远。
不过,即便如此,其影响力和破坏力却不容小觑,在历届印度政府的各方“围剿”下,还能不断做大队伍规模。
“纳萨尔派”号称要“均贫富”,搞土改,不分种姓、民族、宗教,大家都是“革命同志”,还大力实践男女平等。
因此在贫困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别是农村地区,倒是不愁兵源。
而且,在这支反政府武装中,女兵和女干部的比例也非常高。
印度官方把“纳萨尔派”的武装斗争定性为了暴力、恐怖活动。
认为该组织是“印度国内最大的安全威胁”。
目前,“纳萨尔派”主要的活动除了控制大片农村地带外,就是向印度政府官员或者警察、驻军发起袭击。
而每次袭击过后,印政府就会派遣军队和警察组织不同规模的武装镇压,“进山剿匪”。
然而,双方激战后,一般的结果总是“两败俱伤”。
谁拿谁都没有办法,就这么一直僵持了几十年。
此外,除了刚才说的印度北方的分裂势力外,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也曾经非常的“不安分”。
泰米尔纳德邦有一套非常独特的语言文化,跟印度主体文化差别明显。
比如,当地人主要说泰米尔语,几乎通行于印度全境的“印地语”,并非他们的“母语”。
甚至,早在印度独立,印巴分治的时候,曾有泰米尔民族主义团体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向巴基斯坦政府提出诉求,试
之后,他们还同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合作,搞过多次以武装斗争为主的独立尝试,均被印度政府挫败。
最终,随着强行普及印地语,和各种同化政策,再加上印政府在此地大搞改革开放,泰米尔纳德邦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本身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非常优越,经济发展的还算不错。
于是,富裕起来的泰米尔人,渐渐的也不怎么热衷“独立”的议题了。
(泰米尔人皮肤黝黑,个子矮小,五官较为扁平,带有浓郁的印度原住民特征,跟雅利安人血统占比较高的北方印度人,外形差别明显)不过,要说这些分裂势力无论怎么折腾,都没能危及到印度的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主要得益于
1.印度教的强势地位。
在印度境内,存在着160多个民族,200多种语言,各邦的派系错综复杂,却缺乏一个实力强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
好在,覆盖了80%
其实,印度教的各种弊端,印度领导层们也都清楚的很,但他们更清楚的是,一旦没了宗教的维系,印度就失去了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进而不可避免的诱发各邦民族主义兴起,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等顽固症结,各种新仇旧恨很容易导致国家分裂。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印度,政府层面一直在鼓励大家“多修行”,各级高官还经常带头“修行”。
2.印度政府的“分而治之+同化”的政策。
3.印度面临着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在本国境内随意折腾,即便杀红眼,也很少遭到外部势力干涉和制裁。
4.印度实践的是类似美国的“联邦制”政体,各邦的自治权限本身就不算小。
在邦内部精英分子的政治经济利益能得到较为靠谱的保障的情形下,独立的议题,在当地中上层圈子中,并没有市场和发挥空间。
这或许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纳萨尔派”仍旧驻扎在山林里,始终不能实现“农村包围城市”。
总之,基于复杂的国情和民族、宗教,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印度的东南西北中,各个方向,都曾经出现过规模不等的分裂势力和武装冲突。
只是因为太过偏远,或者逐渐被印政府压制了下去,没被媒体特别

参考:
只是国际
一、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拥有一个相对不错的国际环境,减少了国际曝光率。
在美苏争霸早期,印度进行不结盟运动,使得印度不需要在苏美之间直接站队,并且在特殊时期还可以得到两大国的支持,比如中印边界战争时期。
之后,苏联解体,我们崛起,这又给了印度一个更好的时期,即使之成为美国拉拢制衡我们的最佳国家。
而与此同时,印度又是俄罗斯的重要军售对象,金主,也是欧洲重要的军火销售地。
所以当前对国际环境对于印度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国家都对其没有太大的敌意,尤其是域外国家。
这样一来,对于印度内部的一些矛盾,也就没有太多的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
二、印度复杂的国内社会制度,使得其他大国对印度也不看好,至少没有看成为威胁,没有进行遏制的必要。
印度的独立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没有经过大量彻底的破碎,使得印度许多强大的保守社会制度得到了遗留,无法根除,从而严重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比如种姓制度。
大量的底层人员无法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也没有足够对机遇上升到社会高层,因为印度社会无法激发大量人口的活力,无法促进这些人口的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印度经济发展无法得到最大动力的推动。
所以国际社会虽然对印度短期经济的发展看好,但是对于印度长期发展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大国之一不看好,尤其是美国。
而对于一个不会成为对手的国家,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没有进行遏制的必要了。
虽然国际社会对印度
其中以印度东北部各邦的独立倾向最大,比如曼尼普尔邦,阿萨姆邦,特里普拉邦等等,还有廓尔喀人,卢泰固人,
印度的分离独立势力并不少,只是我们没有去
而其他国际大国也没有把印度作为一个对手来对待,所以其国内的独立分裂势力得不到国际的

参考:
当然有!印度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从未完全统一过,英国殖民者在近代将南亚大陆整合为英属印度,但仍有很多领土没有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王侯领,被称为土邦(Princely States),土邦的统治者称为大君、王侯、王公等。
20世纪40年代英国从南亚撤军时,南亚大陆还有560多个土邦和上千个地主庄园和封地,面积占独立前印度的40%,人口占23%。
各土邦的面积、人口、财富差距很大,大型的土邦如海得拉巴,面积超过20万公里,人口超过1600万。
而微型的土邦面积只有20多平方公里,人口上千。
印巴分治后土邦的时代走到尽头,蒙巴顿方案规定,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到1950年大部分的土邦都做出了选择,过程多数是和平的,除了少数几个,比如印度1948年吞并海得拉巴。
吞并海得拉巴算是印度独立后最高光的一场战役,战斗只持续了6天不到,印度军队死亡不到10人,海得拉巴军队死伤2000多人。
强行拼凑起来的现代印度自然是矛盾重重,分离势力自然也不少。
印度分离势力在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这些非印度斯坦族聚集地和非印地语区。
主要集中在下面这些邦。
1、克什米尔地区。
这个不用说,这一地区一直是印度的火药桶,流血冲突一直不断。
2、旁遮普邦。
印度西北部的一个邦,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1700万,主要是锡克人,就是喜欢包头巾的那些人,他们信仰锡克教。
旁遮普地区在印巴分治时被一分为二,印度占据的旁遮普没少惹事,印度女总理英迪拉·甘地就是被锡克族卫兵杀死的。
从去年底闹到现在的农民抗议也主要是旁遮普的锡克人。
3、东北6邦。
印度的东北部有6个邦和1个伪邦,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大的邦就是阿萨姆邦。
这个区域人种和文化都和印度其他地区迥然不同,加上只通过狭窄的西里古里走廊与印度核心地区相连接,所以自印度独立以来一直是印度分离势力最密集的区域,从上世纪一直闹到现在,每年都有流血冲突。
4、安得拉邦。
安得拉邦位于印度东南沿海,面积16.3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00万,该邦超过80%的人口为泰卢固族,说泰卢固语。
泰卢固族在印度的总人口超过8500万,占印度人口总数的6%。
这个邦在上世纪爆发过分离运动,目前仍与印度主体民族存在猜忌。
5、泰米尔纳德邦。
泰米尔纳德邦位于印度东南沿海,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300万,主要为泰米尔人,泰米尔人在印度约有7000万,占印度总人口的5%,在斯里兰卡北部有300多万。
泰米尔在印度独立时曾尝试独立,但后来放弃了,不过泰米尔语与印度语差异巨大,泰米尔人仍对印地语很排斥,一直在反对印地语的普及,一些受
6、纳萨尔派,一般称为印GM派,这个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关于他们的新闻一直没间断过。

参考:
确实,印度是被英国“拼凑”起来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长期被异族统治或是处于多个土邦分立的状态。
印度国内的矛盾主要来自于宗教,比如在独立伊始,崇信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就建立了各自的国家,这算是英属印度的第一次划分。
在印度共有28个邦,东北部有几个少数民族邦有独立的意愿,比如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喀拉拉邦等,这其中有经济、宗教、民族等多方面因素。
印度本就是民族和宗教结构较为复杂的国家,有独立呼声很正常,根据各邦情况不同,独立呼声大小有别。
这和美国加州闹独立一个意思,民主国家允许发出不同声音,但也仅限于发声,搞真格的不行。
吵归吵闹归闹,这并不意味印度会因此分裂。
印度共有10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是印度斯坦族,占比46%,然而印度信奉印度教的民众占比80%
而且印度教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宣扬世袭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是核心)二、坚信轮回转世。
话说有次新加坡总统李光耀前往印度访问,在某高官宅邸前被拦住,此时李的印度籍高级助理出面了(是地位尊崇的婆罗门)只是说了几句,护卫立刻态度大变,恭恭敬敬放行,连正常的安全检查都省略掉,可种姓制度在印度多么的深入人心。
轮回转世则令底层民众在忍受生活煎熬的同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来生,这使他们养成了逆来顺受、很少反抗的性格。
对英国人这样,对高种姓这样,对印度行政机构当然也会这样。
在这种大环境下,印度广大民众在权威面前是顺从恭敬的,他们只是默默承受着遇到的一切。
这样的老实人,又怎会生出独立之心呢?

参考:
从世界历史来看,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一个国家越是简单,越是民族单一,那么这个国家就越是稳定,越是团结,如韩国、越南、日本等单一国家就是如此。
反之,一个国家越是复杂,民族越是多,那么这个国家就越是不稳定,越是容易分裂。
如当年的苏联,南斯拉夫等就是如此。
而从现在全球来看,最复杂的国家非印度莫属,印度不但民族多,而且还有很多大民族,可以说是极度容易分裂的。
但是,那么多民族的印度,为何至今却没有能独立的呢?
原因主要是三点。
印度是亚洲地区第二大国,领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跟我国差不多,多达13.5亿。
而这庞大的人口,却划分成200多个民族,堪称世界民族最多的国家,比庞大的俄罗斯,民族还多几十个。
所以印度的民族状况,比俄罗斯更加复杂。
不光如此,印度还有一个劣势那就是大民族很多,印度有十几个大民族,如孟加拉人,泰米尔人,马拉地人,旁遮普人等等。
这些大民族都有自己的聚集地,而且人口都在几千万
但是,印度从印巴分治,到现在已经是70多年了,这个期间,却没有一个民族能独立出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主要是三点。
第一,印度的民主和自治。
印度这个国家,虽然一直都是亚洲最落后的国家,但是其幸运的是,在近代英国人给印度留下了一套民主和民族自治的体制制度。
这个制度赋予了印度200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话语权和表达意见的渠道,而且民族相对自治。
这个制度,其实直接平滑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各个民族之间的求同存异。
这一点,也是印度主要大民族,还有其他民族不能大闹的主要原因。
因此,有这套东西在,即使印度国内有很多独立武装,印度也是丝毫不在乎。
第二,宗教的作用。
印度虽然民族很多,很复杂,但是其宗教体系却没有那么复杂。
最典型的印度国内,占据主导的印度教,几乎能覆盖80%的人口,所以印度一直以印度教的体系来平滑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这样使得民族的独立性和分裂性也大大降低了,这一点其实也是非常有效,跟印度尼西亚提倡和鼓励伊斯兰教那是一个意思。
所以,在印度教体系下,各个民族还是有共同点的。
第三,强大的军事。
在英国统治时期,其实在200年时间里,将印度各个民族都纳入殖民地的经济统治体系之中。
这样各个民族的联系将是更加的紧密起来,因此本身加强了民族的融合和联系。
除此之外,印度还有保障这个政策实施的后盾的,那就是庞大的军队。
印度建立了南亚最庞大,也是世界最庞大的武装力量,光是正规军就多达100多万,加上其他的军队,那更是多达几百万人,数量非常庞大。
而且印度凭借军费,在世界购买先进武器,武装军队,所以在南亚地区,印度军队还是很强悍的,而印度一旦有武装骚乱,这也是保障印度的后盾。
这也是印度境内虽然分布20多支独立武装但是国家还能保持太平,稳定的主要原因了。
所以印度也是一手糖果,一手棍棒,当然没有能独立出去的!
参考:
由于印度的民族多样性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因而印度面临地方分离主义的危险也大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印度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各界政府必须谨慎和强硬处理的高难度问题。
在讨论有分裂危险的各邦之前,先看一看印度的主流邦。
按照我国领土主张的正确印度地
下文中出现的印度地
/*按照我国领土主张的正确印度地
下文中出现的印度地
*/红线内的邦基本是以印度主体民族为主。
强行类比的话,可以理解为类似中国所有汉族占多数的省市自治区。
这些邦包括人口最多的北方邦(世界第一大地方行政区,同时也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行政区)、中央邦(更穷)、比哈尔邦(每年恒河的所在地,唐朝玄奘留学时印度的中心),首都新德里以及首都周边的哈利亚纳邦(类似于把北京周围的天津廊坊保定唐山单独拉出来组一个省),其主流语言是印地语(尽管存在的少数民族语言,但地位无法和印地语相比),可以理解为印度的“汉族”地区。
尽管它们存在各自的社会问题,但没有独立分离的可能。
此外,马哈拉施特拉邦(经济最领先,孟买所在的邦)等虽然和北方恒哥流域在语言(本地语言是马哈拉蒂语而非印地语)文化(本地文化v.恒哥流域文化)经济(比北方恒哥流域那些又穷人口又多的邦强一大截)有很大差异,但由于其印度“长三角”的地位,本地分裂主义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在印度南方、西北边境和东北部,却存在不容忽视的分离倾向。
安得拉邦:地方主要政治势力忌讳言及分离主义,但仍遭中央警惕安得拉邦及其在印度的位置安得拉邦自二战以来就一直存在各种政治骚动。
该邦为曾属于海德拉巴部分土邦王公的南印度的泰卢固语地区和部分英国马德拉斯管辖区的多语言混合区合并而成。
60年代末曾爆发特兰伽纳分离运动—只不过运动的主张是成立一个新的邦,而不是从印度独立(自知之明)。
1983年,地方政党泰卢固之乡击败国民党成为地方的执政党,新德里很快将泰卢固政治家拉玛?拉奥视为对手,尽管拉玛本人小心地避免分离主义的言辞,但新德里部分国大党领导人依然将其视为有分裂危险的“卖国贼”。
泰米尔纳德邦:唯一一个出现将分离主义列为主要政治议题的大邦泰米尔纳德邦是南印度大邦。
该邦语言文化和北方印度主体有着巨大不同。
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泰米尔语和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地语差异巨大。
早在印度独立前的1937年,“达罗毗荼运动”就抗议该学校将印地语作为必修课,称这是“对泰米尔人的征服”。
印度独立时,泰米尔民族主义政治家E.V.拉马斯瓦米.奈克尔支持巴基斯坦的诉求,试
1957年,达罗毗荼进步联盟在邦议会选举中将“一个独立的泰米尔纳德”作为其核心主张。
不过出于政治现实,达罗毗荼进步联盟放弃了独立诉求。
1965年,该邦又发生反印地语的政治运动,不过分裂独立的诉求已没有主要政治势力提及。
新德里一直试
尽管今天,印度已经完成了印地语的普及工作,但泰米尔语依然是本邦的绝对的强势语言。
连2011年火爆的印地语电影《三傻》也要出泰米尔语版本的Nanban旁遮普邦:宗教冲突导致的暴力分离主义旁遮普本是传统印度的重要核心区域,但由于印巴分治,被一分为二。
尽管和泰米尔、泰卢固地区比,旁遮普的语言文化和印度主流并无太大区别,但由于宗教冲突,70-80年代旁遮普的分离主义以震撼世人的暴力方式展开,并导致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大屠杀和政治强人英迪拉?甘地的死亡。
印巴分治前,旁遮普邦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教徒等并无明显东西分布。
然而印度独立后宗教冲突激烈,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对对方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
为了保命,大批印度一侧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一侧的印度教徒逃至对方国境内。
此次冲突使得旁遮普地区形成西穆斯林、东印度教徒的分布。
在这场冲突中,“圣雄”甘地因反对大屠杀被印度教激进分子刺杀。
70年代末,宗教冲突再次在旁遮普大地上引燃暴力。
1978年,在反锡克教的浪潮中,国大党扶持锡克教激进政治家宾德兰瓦勒成立政党,去反对另一个锡克教政党阿卡利党,避免后者在旁遮普执政(这操作,以毒攻毒吗?


)。
国大党政府公开发表白皮书,指责宾德兰瓦勒的政党以“成立独立的锡克教国家”为公开目的,不过双方依然由于存在共同的敌人而没有撕破脸。
1980年大选中,宾德兰瓦勒积极帮助甘地夫人重新掌权。
英迪拉?甘地掌权后,这个昔日盟友、但却主张在印度境内分裂出一个锡克教主权国家的政治势力成为了一个必须被处理的问题。
为此,她先任命温和世俗的锡克教徒达巴拉?辛格为旁遮普首席部长(地方一把手)。
辛格上任后,对锡克教和印度教双方的极端分子都采取强硬立场,力
然而双方的极端分子越发不受控制,宾德兰瓦勒集团的极端分子不断实施暴力行为。
作为旁遮普邦的一把手,达巴拉·辛格逮捕了在本邦煽动暴力袭击的宾德兰瓦勒,然而这导致了更多的暴力活动。
锡克教激进分子——现在应该叫恐怖分子,开始破坏铁路以使火车出轨,劫持民航客机。
由于没有足够证据,也是为了平息事态,英迪拉·甘地释放宾德兰瓦勒。
然而这并没有使宾德兰瓦勒放弃暴力活动。
1982年,宾德兰瓦勒本人到阿姆利则的锡克教圣地黄金寺中避难,但却没有停止策划暴力行为。
1983年,受他控制的军队肆意屠杀印度教徒,破坏印度教寺庙。
1984年5月,甘地夫人停止了和宾德兰瓦勒理性沟通控制事态的尝试。
6月,印度军队进攻黄金寺,局势彻底无法收拾,越来越多锡克教徒加入暴动、兵变和恐怖袭击。
最终,10月31日,两名锡克教徒以人体炸弹答方式刺杀英迪拉·甘地,一代政治强人命丧于恐怖袭击。
《时代》封面上,印巴战争中的英迪拉·甘地英迪拉·甘地的死导致了反锡克暴乱。
仅在首都德里,至少3000名锡克教徒被杀。
国大党官员为暴民提供锡克教徒的住址,部分武德充沛的国大党议员带着煤油支持暴动,医院拒绝接受锡克教受害者,警察也拒绝阻止印度教徒的暴行。
锡克教恐怖主义的反抗则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其最知名的恐怖袭击,是1985年6月23日的印航182航班炸弹袭击。
锡克教恐怖分子将定时炸弹藏在行李中,导致一架波音747在大西洋上空爆炸。
同样的袭击还导致了东京机场的地勤人员被炸死——因为航班延误,本该在空中爆炸的炸弹在转机机场的地勤处爆炸。
锡克教暴乱的不良后果直到今日依然存在。
但对于激进的印度教徒来说,他们认为这存在正面后果:一来他们给那些包头巾的家伙(指锡克教徒)“好好上了一课”;
二是旁遮普尽管还存在着不满的异教政治势力,但无论对方是锡克教徒还是穆斯林,都被印度教势力的“铁拳”压得死死的。
查谟与克什米尔: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分裂势力主要是分离倾向的穆斯林势力,且背后往往和巴基斯坦缠在一起。
尽管印度《宪法》第370条对克什米尔做了特别规定,但新德里一直在试
1962年克什米尔的地方选举中,受尼赫鲁支持的巴西克甚至搞出了“拥有邦议会97%席位”这样类似**政治笑话的结果,使得尼赫鲁要求巴西克丢掉几个席位以免看上去太假。
1987年,被拉吉夫·甘地”硬点“的阿卜杜拉在几乎所有当地穆斯林群众的激烈反对下,强行高票当选,引发了波及全邦的抗议,最终遭到军队武力镇压。
但从加强中央权力的角度看,新德里试
最近的一次举措是莫迪总理在今年夏天趁着国际社会注意力在别处时做出的,其手段之强硬足以和”铁娘子“英迪拉·甘地相比。
总的来说,尽管克什米尔的分裂势力有当地群众基础,有邻国支持,但基本是在印度中央的强大实力下”被摁着头打“。
东北部七邦:最零碎、最复杂东北“七姐妹”邦。
其中阿努纳恰尔为我国主张的领土。
不正确地
这一地区部落复杂,不同部落构成拥有共同认同的“族群(一个不同于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的“族群”排外。
这使得“东北七姐妹”远远比其他邦更加割裂——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那里还有一个统一的民族意识,锡克教少数群体、穆斯林至少能有一个宗教认同,然而阿萨姆、曼尼普尔这里连形成一个邦层面的认同都做不到。
比如在东北部地区,洛哈尔人、安加米那加人的本民族生产方式依然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只不过是在自己固定的耕地上刀耕火种;
而鸠摩人则更原始——他们不仅刀耕火种,还是那种没有固定耕地的刀耕火种。
相比之下,迁移入当地的孟加拉人,在文化水平和生产方式上领先一大截,控制了过多的经济命脉。
面对“卑鄙的外乡人”,各个土著族群团结起来一致排外的——就像它们之前排斥彼此一样。
在巴基斯坦分裂(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前,印度一直向当地移民孟加拉人,数量多达数百万。
这一度引发阿萨姆各族群激烈的排外活动。
而新成立的孟加拉国拒绝重新接纳这些孟加拉人(理由是他们主要是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移过去的,而非孟加拉国)。
排外运动在1979年开始进入高潮期,持续数年,最终导致印度1984年在印孟边境树立铁丝网、激化和孟加拉国的关系。
1985年,拉吉夫·甘地不得不亲自和阿萨姆人达成一个勉勉强强的协议,虽然并未解决移民问题,但结束了和孟加拉国的冲突。
/*然而当地的排外以及与中央的矛盾并不会消失。
在2019年12月的《公民身份修正案》通过后,由于担心孟加拉国印度教徒涌入当地,以阿萨姆邦为首的东北部地区开始了示威游行,并最终发展成暴动*/不过,中文网络上很多对这一地区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很多关于印度东北部的谣言和事实相去甚远,光我见过的就有“六星红旗”、中华后裔等暴论。
但事实上仅仅部分东北部土著(主要在曼尼普尔)在长相上和东亚人更接近,语言也属于汉藏语系。
至于所谓“六星红旗”和曼尼普尔“解放军”——曼尼普尔的分裂势力只是和印X(M派)有合作,但两者并非一回事,那个“六星旗”就是印X(M派)的。
而M派也并非印X的主流——印X是合法注册的政党,1957年通过大选成为喀拉拉邦执政党(该邦也是全印度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但两年后被新德里中央政府强行接管政权。
1964年,印X分裂,剩余的组织改名叫“印度XXX(M克SZY)”(
1977年,印XM成为西孟加拉邦和Tripura(也是东北部七邦之一,上
土改使得西孟加拉邦80年代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印度平均水平。
但由于大部分土地贫下中农自己手中(我国则是农村集体所有),在新世纪,当地因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或修建大型基础设施时,遇到了比印度其他地方(比如经济最强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和莫迪曾经执政的古吉拉特邦)更大的阻力.....扯远了......为解决东北部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印度的确实施了许多成功的政策,比如大手笔地经济补助来提升东北部的人均收入,来减少当地土著人对分离主义的支持。
尽管当地分离主义问题没有被彻底解决,但大多数曼尼普尔人已经拥有足够强大的国家意识。
曼尼普尔人以骄傲的印度人的身份,参与了印度的各行各业。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印度距离解决东北部“七姐妹”(即使排除和我国的领土争端)的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仍然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但当地的分离主义已对印度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不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参考:
印度是一个地理概念,也确实是很多个地区拼凑起来的国家,但是却没有地方闹独立。
这句话看你怎么理解,如果你觉得在印度的一些地方有一些地区武装组织。
这些组织一直想要寻求独立,那么在印度就有地方闹独立。
但是印度的中央下属的一些省份或者说是州郡。
没有人会出现公投,进而脱离印度,那么印度则不存在地方独立的可能和现象。
先说这些地区武装组织。
印度一直是一个被征服的地区,也是征服民族统治被征服民族的历史数千年来都是如此。
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宗教,所以在政治上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同时,又存在思想和宗教上的问题,进而造成了各个地区的差异和矛盾都很大。
印度的历史确实曾经建立的某些王朝而统一过,但是他们的统一文明并没有建立,只是单纯的一种政治管辖,一旦天下大乱就会重现分裂,而且速度很快。
在英国殖民时期,英国将整个印度这一地理概念和地理范围作为自己的殖民地,但是在移交印度共和国的时候往往将这些地区也一并移交了过去。
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本想独立,但是却直接被独立以后的印度政府接管,而且在宗教人种等等一些社会问题上又无法做到一视同仁,或者说地区差异以及地区经济差异过大。
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力量的不满,进而组建武装对抗印度政府要求独立或者自治。
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国家,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它基本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政治模式也是效仿西方的。
也是通过选举,而得到国家政权的,也是政党执政。
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都会存在独立公投的可能,但是印度几乎不存在。
并不是因为印度的各方没有实力。
而是各方都希望通过国家大选赢得中央的管理权。
这种利益诉求是很多方都坚持,而且愿意留在印度这个国家范围内的。
而且印度的基本经济状况和经济能力,其实各方的领导人都是知道的,如果选择独立公投,对于他们来讲恐怕并不难。
但是独立以后自己彻底没有了掌握印度整个国家行政大权的可能。
同时还会被其他帮围剿。
在经济交通运输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
但是如果留在印度即便不能够掌握印度中央政府也可以有数10个议员席位,这也是很多帮都不愿意放弃的。

参考:
根本就没统一都是自制闹什么独立。

参考:
印度各邦之间各自都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基本属于民不聊生的窘地,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怎么谈“独立”?
有了联邦制的国家才能实现人员,货物等等之间的流通,才能换取基本的生活物质,各邦哪有那份胆量闹独立,简直是天方夜谭,异想天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