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和族谱到底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谱多称为家谱、族谱、宗谱,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很多人将这三者看作为同一样,其实家谱、族谱、宗谱是有不同的。
【家谱】: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家,谓一门之内”,这是古代对家谱的解释。
在汉代以前,正史载录的谱牒基本上都是以世家为名的,并且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比如陈涉世家、鲁周公世家等。
到了汉代,多以世本为数目,记录姓氏、世系等;
到了隋代,用于谱牒的籍名比较多,比如谱记、家牒等。
根据史料记载,以家谱冠名正式出现在载录中的是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代以后,以家谱冠名才开始多起来,比如颜氏家谱、谢氏家谱。
【族谱】:族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冠用族谱名的谱牒是宗下的一个族体。
族谱并不是完整的宗族谱系,只是记载宗族部分后裔。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直系和旁系均可上溯为同祖,共相联属的属就是同宗下的族众,不是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不同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
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
《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
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
概念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宗谱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果缺其一支或只记一支,都不能算宗谱。
谱作为家族人物事迹和家族世系繁衍的记录体裁,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谱头、谱堂、谱尾。
谱头主要记载内容有姓氏源流、家族迁徙、分布、祠堂、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