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你觉得最悲壮的一次战役是哪次

德械第88师的“血统”那是杠杠的纯正,它是由原“国民政府警卫军第2师”改编而来,这个警卫军是老蒋第二次下野之前的1931年5月,以教导第1师和国民政府警卫旅合编组建的,很有点“近卫军”的意思,该军下辖两个师,官兵待遇优裕且装备精良,军事训练以德国军事操典为范,团
(德械师少尉排长)顾祝同是以洛阳行营主任、第16路军总指挥的职务转任警卫军军长的,可想而知该军的级别之高。
该军所属的警卫第2师师长,也是老蒋一等一的嫡系,即原国民政府警卫旅旅长俞济时,这个黄埔一期生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充当着老蒋身边侍卫官或者警卫部队头目的角色。
是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主席”老蒋在内焦外困之下年底宣布下野,警卫军的番号因名不符实被撤,所辖两师遂被军政部改番号为第87师和第88师。
番号调整后两师的首任主官分别是张治中和俞济时,并于1932年初再合组为第五军开赴上海,支援第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两师官兵浴血奋战歼寇如麻,是较早具备对日作战经验的一批中央军部队。
战后第87师以副师长王敬久扶正,同时以第87师第259旅旅长孙元良擢升第88师师长,两师的补充旅再合编为第36师(宋希濂),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桂永清)一起,成为最早装备德械的精锐部队。
(张治中)了解了第88师的历史沿革后就要注意,顾祝同不仅曾经是第87师、第88师的老长官,还是孙元良在警卫1师的顶头上司,也是在北伐南昌之役中,为打了败仗的孙元良说情的黄埔教官之一,否则秦汉爹地1927年就应该被枪毙了(其叔孙震也是加分项,川中军阀)。
这层关系对后来淞沪会战期间第88师的调动,起了很大作用。
1937年8月12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再次率领第87师、第88师赶赴上海,准备趁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兵力稀薄之际(4000余人),一举将他们赶下黄埔江喂鱼虾。
孙元良率全师从驻地无锡出动,乘火车秘密到达真如车站,不过孙元良发现真如附近根本无险可用,地形非常不利,遂冒险命令一个旅推进到闸北地区,在北站、江湾、八字巧一线占领出发阵地。
(顾祝同)次日下午三时许,第88师先头部队一个营搜索前进到达了八字桥,这里也是1932年淞沪抗战的停火线。
而由于当日上午日本内阁和军部已经做出了派遣陆军增兵上海的决定,所以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胆子也壮了起来,不再一味缩守司令部大楼周围,而是派出一个大队向宝山路延伸布防,就这样,第88师易谨营和日军伊藤大队,在八字桥意外地狭路相逢,营长易谨少校下令开火,第88师由此打响了淞沪会战第一枪。
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变”就这么爆发了,8月14日起,中国军队以陆空配合、步炮协同和步坦联合,开始猛烈攻击虹口日军海军陆战队大楼,淞沪会战全面开打。
在长达三个月的惨烈会战中,中国军队先后增兵至70万人,而日军也逐步增加到20多万人,第88师付出了惨重代价,期间部队进行了至少六次新兵补充。
战至10月底,由于日寇第十军已经在侧后方金山卫登陆,为避免遭到合围,老蒋终于下令实施总退却。
(第88师的师长、副师长和参谋长)不过在撤退命令下达的同时,老蒋又异想天开加了道补充命令,要求第88师全师留在苏州河以北准备“分散游击”,以扰乱日军后方同时掩护大部队转移。
孙元良看见命令当时就抽了,因为这样第88师必然全军覆灭,很可能最后连番号都保不住,于是紧急派出师参谋长前往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部,请求取消这一命令,理由很简单:这是徒劳牺牲。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正是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他其实也清楚这道命令有点荒唐,在整个上海地区几十万中国军队全部撤光的情况下,单单留下一个伤亡惨重战力大损的第88师,无异于羊入虎口,但他更明白,老蒋之所以决意留下一支部队在上海市区坚持,是打给国际社会看,是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的某种政略,公开抗命肯定是不成的,何况是他素来百依百顺的“顾百顺”。
(88师官兵在淞沪会战中)第88师参谋长张柏亭很会说项,一方面他代为转达了孙元良的意见:在苏州河北留一个师是牺牲,留一个班也是牺牲,最合适的办法是留一个团意思意思;
另一方面老张大打感情牌,说这88师也是您的老部队,就忍心看着它全师覆灭不成?
顾祝同在军中最是长袖善舞,这番话和这个折中的办法确实说动了他,于是当场下了决心:“时间紧迫,就这么办,你赶紧回去布置,这边我负责向委员长说明情况”。
孙元良听完张柏亭的汇报长舒了一口气,他这位著名的“飞将军”总算不用留下来等死了,并且在执行命令时又打了埋伏,仅仅以第262旅之524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冒充一个团的番号死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师主力迅速跟上大部队撤退。
于是该团团副谢晋元中校率领的这452名官兵,就成为了偌大淞沪战场上,唯一留下来的建制正规军,所面对的则是日寇上海派遣军的10余万部队,这注定是一场悲壮的战斗,一场以寡敌众的决死战斗。
(谢晋元和战士们)从1937年10月27日到31日,号称“八百壮士”的524团加强营利用四行仓库的坚固结构,多次击退日军大队级、联队级的进攻,击毙日军200余击伤数百名,让不敢使用重炮(四行仓库南面紧邻苏州河,河的另外一边就是租界)的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还损失了两辆坦克却硬是无可奈何。
而谢晋元所部仅仅伤亡37人,最后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退入租界并且遭到缴械羁押,这就是抗战史上有名的“四行仓库800壮士”的战史原貌。
第88师由此成为第一个投入也是最后一个撤离淞沪战场的部队,就激烈程度和惨烈情况而言,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最悲壮的一次战役,抗日官兵伤亡30余万人;
而其中最悲壮的一次战斗,则无疑是谢晋元指挥的四行仓库战斗,日本侵略军因遭到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标志着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之间已由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中国军队也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解决事变”的美梦!(800壮士撤入租界)
参考:
短短90天的恶战,15位将军阵亡,85个师拼光!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扬我中华国威军威,该战役就是抗战期间的最惨烈战役——淞沪会战。
淞沪战役有多惨烈呢?
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中国空军、国军中央军与国军地方部队。
淞沪会战期间的中国空军是英勇的!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航空兵,我空军飞行员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殊死空战。
在淞沪会战开打的第二天,大队长高志航就驾驶战机与日军激战,首战取得了击落敌机3架,自己无一损失的骄人战绩。
随后,空军的战斗越打越大,牺牲事迹也越来越悲壮感人!飞行员阎海文的座机被敌人击落后,其降落伞落到了敌人的阵地上。
面对包围上来的日军,闫海文用手枪击中多名日本兵,之后拔枪殉国,牺牲前悲壮高喊\"中国没有被俘的空军!\"阎海文牺牲后,日军出于对对手的尊重厚葬了阎海文。
飞行员沈崇海和战友一起驾驶战机直接撞向了日军出云号战舰。
中国飞行员舍身取义为国牺牲的壮举,就连日军指挥官都敬佩有加。
空军将士的作战非常英勇!国军中央军的作战也打得无比惨烈!在著名的罗店保卫战中,18军11师、14师、67师等部队与日军第18师团反复冲杀,罗店镇先后5次易手,中国守军先后有10000多名官兵在罗店保卫战中壮烈牺牲!为了守卫宝山县城,营长姚子青带领500多官兵与3000日军展开恶战,最后全部牺牲。
此乃\"五百壮士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而88师官兵更是坚守闸北阵地多日,其官兵从上到下换了5茬,老兵几乎都牺牲了,但将士们保卫闸北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
谢晋元与\"800壮士\"的事迹更是令国人感动。
除了老蒋的中央军在上海打得英勇悲壮,国军各省地方部队也在上海前线英勇抗敌。
川军部队刚进入上海,其就在蕴藻浜阵地与日军展开激战。
川军将士使用掉线的步枪抗击敌人的飞机大炮,很多官兵成建制的倒在了敌人的炮火下,但川军的防线始终没有动摇!因为这些川军将士们很清楚——退后一步就是首都南京,再退下去就是自己的家乡!自己就是豁出命也不能让日军占领家乡。
在淞沪会战后期的反攻中,广西部队的将士们怀着不怕牺牲的精神,迎着敌人的炮火发起猛烈冲锋。
经过两天惨烈的激战,广西部队有6000多将士阵亡,15000名官兵负伤。
2名旅长壮烈殉国!在淞沪会战最后的激战中,失去家园的东北军将士与日军反复冲杀,东北军军长吴克仁英勇牺牲在了上海松江。
不管是空军,还是中央军与地方部队,中国军人在凇沪会战中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朴实的爱国情感。
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古有霍去病、杨业、岳飞精忠报国,抗战期间有空军、中央军和地方部队的将士们血战淞沪,守卫家乡。
时至今日,我们要将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正能量传递下去,为保卫建设我们的祖国贡献属于自己的伟大力量!
参考: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之间大型的会战22次,常规战役近千次,国民政府军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正面战场上和日军血战到底,几乎每一场战役打得都很惨烈,其中以常德保卫战尤甚。
根据战后统计,此次战役以伤亡国军6万余人,三位师长阵亡的代价,取得战役的胜利,那么被誉为“中国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常德保卫战,究竟有多惨烈呢?
(常德保卫战壁画)一、日军为何剑指常德。
抗战中后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海空军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
在亚洲大陆上,国民政府为了打通中印公路,先后从第六、第九战区抽调7个军转战于云南和印度,准备反攻缅甸。
日军方面为吸引中国军队撤回国内,减轻印缅战场日军压力,决定于1943年秋季,投入45个大队约十万兵力发起常德会战。
日军之所以选择常德作为争夺要地,一方面因为常德不仅是湘北重镇,还是打通川贵的门户。
也就是说,既是国军西南大后方唯一的补给线,又是湘西经济政治中心。
一旦日军占领常德,就可以控制洞庭湖一带富庶的产粮区,实现“以战养战”目的。
另一方面,通过歼灭第六和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有生力量,迫使这两个战区调往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回师救援,以阻止和延缓盟军向缅甸日军发起的联合反攻。
(孙连仲)二、国军为何各自为战。
1943年11月1日,日军几乎集结了华中所有的兵力,兵分三路发动进攻,以39师团和13师团为左翼,直扑国军第10集团军防线;
第68师团和第3师团居中,目标国军29集团军,而在日军中久负盛名的第116师团,则横渡洞庭湖,一边迂回包抄29军,一边直取常德。
负责第六战区指军的司令长官孙连仲,曾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出色。
他判断日军的主攻方向可能是常德,但又不能确定。
因此他要求74军开往桃源,作为第10集团军后备。
同时命令该军第57师进入常德担负守城任务。
战斗进行到11月中旬时,一线的第10集团军和29集团军已经伤亡惨重,石门、慈利和桃源相继失守,三路日军对常德形成合围之势。
当时,孙连仲计划让各阵地加强对日军的阻击,不断消耗日军。
待三路日军齐聚常德时,再从外围对其形成合围予以全歼。
所以常德从一开始就成为吸引日军的第二个台儿庄。
这个计划的前半段消耗日军实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这些守军为了保存实力,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大多放弃水网交错的天然障碍,使得日军短短五天内就轻松深入到王家厂一线,而且没有什么伤亡。
那些易守难攻的水网,反而为日军所占,使得后期对常德增援十分困难。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是和当时国民政府军队军阀构成有很大关系。
不仅相邻的第五、第九战区配合策应不够积极,就是第六战区各部队之间,也是各自为战,毫无策应。
只要日军不在自己防区,或者目标不是自己,都不愿意主动出击,以避免实力受损。
正是这种源自山头派系“自扫门前雪”的消极态度,才导致常德保卫战打响后,援军迟迟不到的现象屡见不鲜,也才成就了57师“八千虎贲护常德”的英雄壮举。
(常德会战浮雕)三、守将为何受到处罚。
我们知道,74军是国民政府五个嫡系调遣的王牌军之一,他们的军纪和战斗力远非军阀系所能比拟。
其中57师和另外两个师的中央系出身不同,是从原山东部队中央化发展而来,不过军长王耀武对三个师一视同仁。
所以57师每次作战都非常卖力,赢得了虎贲师之名。
日军一路打到常德城下时,57师早已严阵以待,但8000勇士面对的,却是日军三个师团的主力,兵力对比处于1:4的劣势。
从11月18日和日军在牛鼻滩交火,经过连日激战后,兵力悬殊下的57师阵地不断缩小,到28日时日军已攻入常德城区。
双方展开惨烈的巷战,白刃肉搏更是成为家常便饭。
29日,经过十天鏖战后,伤亡惨重弹药匮乏的57师师长余程万,向第六战区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城已破,吾将率副师、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各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此时,外围的中国军队在军委会严令下逐渐靠近常德,合围日军之势已然形成。
日军第11军军长横山勇命令加强攻势尽快占领常德,还在常德东南打开缺口,放57师残部突围。
但57师不为所动,全师八千余人仅剩几百人,仍在中央银行几百米范围内坚守。
12月3日,余程万带领两百多人突围,169团团长柴意新率百余人留守,在子弹打完后,柴意新率部向日军发起自杀式冲锋,全部壮烈牺牲。
常德沦陷后,中国军队的包围圈正步步收紧,但日本方面却要求11军确保常德,这让横山勇非常不满。
为了避免灭顶之灾,他果断下令撤退,中国军在收复常德后一路追击,又相继收复石门、慈利、桃源等地,敌我态势又恢复到战前格局,常德会战结束。
常德会战,中国守军付出了六万多人的伤亡代价,给予日军沉重打击,重创来犯日军,粉碎了日军围魏救赵的军事意
虽然战后余程万全军覆灭失守常德,被判刑两年,但很快就被王耀武保出,出任26军军长。
反观那些救援迟缓的将领,只为自己派系考虑,不顾全局利益,却没有一人受到处分。
这种弊病,也成为后来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中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常德保卫战简论》等)
参考:
说到抗日战争时期,最“悲壮”的战斗(战役)莫过于“皖南事变”。
对于遭殃军来说应该是一场罕见的“全胜”战役。
说到“悲壮”,是说新四军并非败于日寇,而是被同为中国人的遭殃军所暗算!它的悲壮在于“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那些拿诸如淞沪八佰等等说事的,它们好孬也是战死在抗日战场,不像新四军将士没死在日本人枪下,却被貌似的友军屠杀。
其悲壮程度,难以言表!
参考:
抗战时期,笔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到了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中日双方谁都无力改变现状。
1941年5月,主要负责正面战场的国军,在山西省境内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对日作战,也就是中条山战役。
非常遗憾,此战以中国军队的全面败溃而告终,国民政府丢失了自己在华北地区的最后一处前凸战场,华北等地全部沦陷。
面对如此重大的战场败局,举国一片哗然,就连老蒋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中条山战役,探究它为何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战。
一、战役的背景中条山位于晋南地区,处于黄河的北岸,它东连太行山脉,全长大约160公里左右,是一道天然形成的屏障,拱卫黄河流域,是国民政府仅存于黄河北岸的一处战略要地。
因为中条山的阻隔,日军一直无法占据山西南部,此处极大地守卫了陕西和陪都重庆的安全。
在太原会战失利后,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全线溃败,与卫立煌领导的中央军在此地逐渐集结,据此阻挡日军。
为了长期守卫中条山,老蒋特意提出了“保守要地,力
在此集结了二十五万重兵,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统一指挥。
占据华北后,尤其是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为了避免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也希望能够迅速南下。
于是,中条山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日军在军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部署了三个师团在中条山地区。
事实上,在正式的战役打响之前,日军已经断断续续的进行过多次中小规模的局部进攻。
好在,卫立煌指挥得当,一次次地击退了来犯之敌。
不过,卫立煌从来都不是老蒋的心腹。
作为最早与八路军进行军事合作的将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甚至还专程前往延安访问过八路军总部,越来越引起老蒋的猜忌。
比起何应钦、陈诚和胡宗南等老蒋的嫡系,卫立煌坚决认同八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进行反共摩擦。
在中条山周边地区,由孙蔚如率领的第四集团军是卫立煌手中最能打的一支王牌。
但是,这支最能抗日的王牌部队却因为与八路军关系密切而成为了国军中的一个异类。
重庆国民政府为了警告卫立煌,也为了避免第四集团军再与八路军接触,突然下令调离部队。
第四军的离开,为接下来中条山战役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1941年初,日本从华中回抽第三十三师团和第三十七师团,配属给华北方面军统一调遣。
为了配合中条山战役的展开,日军很快就发起了豫南战役和上高战役,为日后大规模集中兵力提供了可能。
之后,日军总部还从关东军调集航空兵抵达华北,再联同原先的华北驻军,组成了混编的第一军,准备发起中条山战役。
当时,第一军下辖有第二十一师团、第三十三师团、第三十五师团、第三十六师团、第三十七师团和第四十一师团,另外,还有数个独立混成旅团和航空兵编队,总计十余万人。
多田骏中将作为第一军军长,统一指挥中条山战役。
1941年5月7日,经过中日双方的长期准备和部署,被日军称为“中原会战”的中条山战役终于打响了。
二、战役的发生经过日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同时进犯中条山地区,誓言尽快攻占中条山地区。
按理说,中国军队虽然装备落后,但以逸待劳之下,还占据着地理的优势,即便不能取胜,但一战之力总归还是有的。
而且,中条山已经被国军经营数年,甚至被人鼓吹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可惜!事情的发展简直是大跌眼镜。
(一)第一阶段在战役之初,日军便使出了杀手锏,利用自己的空中优势,几乎瘫痪了中国守军的所有交通线和通讯网,使得中国军队内部一片混乱。
1、东线战场日军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便攻陷济源和孟县等地,国军第九军立即溃退。
在付出巨大的伤亡后,才渡过黄河退至河南境内。
占领黄河沿岸的主要渡口后,日军主力继续西进,并在邵源与从垣曲东进的日军部队完成会师,从而实现了对国军第十四集团军的彻底包围。
2、北线战场北线是国军重兵防守之地,由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和刘茂恩第十四集团军驻防。
激战一夜后,各自为战的中国守军就被迫后撤,逐层进行抵抗。
日军一步步攻入了中条山的腹地,完全形成了包围圈。
3、西线战场因为第八十军军长孔令恂的擅自后撤,致使第八十军陷入了混乱,而日军则蜂拥而至,大幅突入中条山地区。
侧翼失去依托后,第三军立即陷入苦战,军长唐淮源被日军包围。
但是,宁死不降的唐淮源却临危不惧,亲率直属的特务营突围,在留下“保卫中条山职志未遂”的遗言后,自杀殉国成仁。
(二)第二阶段日军在先后攻占了垣曲、孟县、济源、平陆等地后,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造成了分割包围之势,准备开始聚歼包围圈内的中国军队。
经过十余日的鏖战后,只有部分中国军队完成了突围,撤到了中条山周边地区。
至此,中条山战役落下帷幕,以中国守军的完败而告终。
三、战役造成的结果历时二十天的中条山战役,国军中有十二位将军殉国,死伤的校级军官达到数百人之多。
这种死伤规模,就是在十四年的抗战史上都极为罕见,非常痛心,非常悲壮。
虽然说,国军在中条山战役中惨败,但对于这场战役,重庆国民政府不可谓不重视,是一次非常坚决的正面战场抗战。
可惜,所取得的结果却是令人泪奔的,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中原会战中,中国军队弃尸42000具,被满洲国军队俘虏20000名,被日本军队俘虏15000名,总伤亡超过10万。
而日军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
另据《悲情中条山》记载:中条山战役,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国军伤亡、中毒和失踪官兵,合计13751名。
由于双方的记载出入甚大,关于中条山战役真实伤亡人数已经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军队的确惨败,否则老蒋也不会痛心疾首地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四、战役的历史影响(一)积极方面虽然日军集中兵力取得了中条山战役的胜利,攻占了国民政府在华北的最后一处前出阵地。
但是,日军在战前最大的目标即消灭国军主力的初衷却并未达成。
在战役结束后,中条山地区依然留存了各种军事力量,除少数正规军外,多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他们不断袭扰当地的日伪军。
尤其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在中条山地区迅速壮大,据《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记载:中原会战后,以前不安定势力重庆军,逐渐被中共势力取而代之,治安反而恶化了。
同时,伴随着中共在这一地区的壮大,为周边的太行和太岳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也创造了有利的积极态势。
(二)消极方面占领中条山后,日军直接形成了对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等地的威胁,逼迫国民政府再次进行收缩。
战役结束后,日军很快就抽调了原先专门对付中条山的三个师团,对日战区进行大范围的铁壁合围式扫荡。
从此以后,抗日敌后根据地进入到了最为艰苦卓绝的岁月。
五、关于此次战役的分歧国民政府为了推卸自己片面抗战的责任,开始宣扬八路军消极抗战和积极避战的言论。
甚至于,国民党内部存在一种声音,认为中条山战役中八路军不积极参战,才间接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败。
其实在战役前,中共方面就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延安很早就表示:我们的基本方针是团结对敌,是配合作战。
主要配合区域应是晋东南与冀南,其他作为次要配合区域。
可见,对于这次正面战场的中条山战役,中共方面更愿意在外线进行牵制,而并非直接进入中条山地区。
对此,国民政府也不得不明确承认,据《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记载:八路军现适已积极与敌军作战,集中力量破坏敌人交通。
综上不难发现,中条山战役的失败原因是复杂的。
除了日军准备充分和装备精良等客观因素外,国民政府长期推行的片面抗战才是主要原因。
回答完毕!
参考:
是湖南常德保卫浅战!那次,国军军长王甲本英勇战死,全部参战人员最仅剩七八十人!那是最悲壮的一次战役!去
113联队被全歼,最后时刻,日军开始焚烧军旗,命令重伤员自杀,甚至连朝鲜慰安妇都被蛊惑向中国中队开展进攻,这是抗日战争中日军极少出现的状况。
战场情况1942年底日军完成第一期阵地施工后又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
至1944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建设:在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碉堡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互为侧防。
并且,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以三层楼埋于山体中。
之所以惨烈悲壮是双方面的,中国军人在此次战斗中体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与之前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在95天的时间里对日军进行算全方位的打击,而日军在松山的主要阵地顽强抵抗,其意志惊人,即使用了坑道爆破的方式,战斗还打了17天。
战场实况完全是尸山血海,老兵回忆,打松山的时候,攻击部队的士兵的尸体不断地往下滚。
1944年5月,当年22岁的刘华参加打通滇缅公路的大会战。
松山段是滇缅公路最险要的地段,刘华说,松山战役可以说是他经历的最惨烈的战斗。
他说,其中有一条约1000米长的山路,简直是“白骨大道”,1公里长的山路,就有超过2000名战友牺牲。
“后面的部队,从战友的尸体上经过,当时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日军赶出松山,为战友报仇”。
而中国军队的炮兵及中美联合空军也对日军阵地进行完全轰炸,那种烈度的攻击,就算不被炸死,人也会崩溃掉。
并且,“全员玉碎”这个词,首创于松山。
日本方面当时309团的一名老兵回忆:\"要说的话,我们打急了也不怕死,可是日本人和我们不相同,日本兵打起来,有一种已经死过了的感觉,像鬼像野兽,反正不像人,和他们打仗就像是和僵尸打仗一样,即使打赢了,心里也怕得很。
\"例如8月23日,第80日,当日日军弹药,粮食几乎告罄,战壕足病不断增加,全体人员体力衰退,连行走都困难。
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向56师团发出电报:19日以来,守备兵力死守敢斗,大部伤亡,我们准备将东北高地连线整理,守兵一只手,一只脚者大部分都在奋力死守。
同时,日军还以劣势兵力对失陷阵地进行反扑,让当时中国部队伤亡均是以刀伤居多。
中国方面由于战斗惨烈,蒋介石给当时的司令官卫立煌发了一封电报,面对以现代化装备的国军,日军守备队仍孤垒死守,相比之下,国军的名誉丧失殆尽。
被俘的日军回忆,很多中国军人,都是少年兵。
后面还有军官督战。
而在一线,第八军103师309团卫生员回忆:伤员一般要经过军医检查,确认死亡后,就把尸体拖到高地下的水塘里,在随后的几天,他最多一天拖过七八具尸体,拖下来摞在一起,有一人多高,仗打的激烈,那些死人军装都没机会脱,武器装备也拿不下来,扎着皮带堆在一起。
第八军攻打松山期间,全军三个师,只有103师投入了全部兵力,连师直属部队和工兵连都伤亡殆尽,普通的步兵连,最惨的只剩下两人。
卫生队40人,只有八九个没有受伤,光军医就打死了几个。
而308团1营的老兵回忆:我们营一展开,就被鬼子的火力压的抬不起头,火焰喷射器上去,鬼子枪法好,把喷射瓶打爆,两个喷射兵当场成为焦炭。
有个叫张德玉的战士,冲进地堡,拉响了手榴弹,后来打扫战场时,他的尸体被炸成了几节。
战斗结束时,荣三团三营七连中尉杨金继,在山坡上发现一个鬼子伤员,浑身绷带,血迹斑斑,杨金继喊到:举起手来!杨金继听到一声“噗”,知道是手雷拉响了,杨金继卧倒,鬼子被炸的血肉模糊。
而埋葬战死的士兵时,第八军\"伤亡6000余人,挖了三个大坑,分别能装1000人,800人,500人,全部填满了!\"关于日军军旗军旗为天皇授予,建制步兵联队和骑兵联队才拥有,军旗要有一个军旗护卫中队来保护,最优秀的少尉担任旗手。
松山的拉孟守备队是113联队建制单位。
整个二战中,盟军都渴望缴获日本军旗,到都未能如愿。
而现如今,全世界只有一面军旗存世,是321联队军旗,通过一个右翼组织保存下来的。
八年抗战中,日军在中国仅仅烧毁了两面军旗,其中一面,就是松山战役中全员玉碎烧毁的。
这是中国军队在松山战役中取得的一大战果。

参考:
整个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一场悲壮的抗争,当时还很弱小落后的我们要拼尽全力来对抗一个实力全面碾压我们,武装到牙齿的凶残对手,付出了惨痛沉重的代价后才艰难地在血泊中走向胜利,这里面每段历史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宏伟史诗,有太多的感人壮举,本人认为在台儿庄会战中我军高级将领的一段对话堪称惊天地 泣鬼神,道出了当时的这些捍卫者们何其悲壮,何等的视死如归……那是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侵略者的铁蹄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而是南北并进,意
终于,在1938年3月23日,著名的台儿庄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这场大战的前因后果与最后结果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当时战况最激烈的情况下,第二集团军长官孙连仲与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的一段对话:当台儿庄经过敌我双方多次争夺后,早已被变为一片废墟,且攻守双方均伤亡惨重,战斗已进入白热化状态。
我军虽然英勇奋战,但伤亡实在太大,实力也越来越弱。
4月4日深夜,孙连仲向李宗仁报告说:“第二集团军已经伤亡惨重,敌人火力太强,攻势过猛,但是我们把敌人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好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也是长官的大恩大德!”李宗仁没有作声。
他深知前线的艰苦,但是他又考虑到汤恩伯的军团第二天中午就可到达台儿庄北部,此时撤出战斗,岂不前功尽弃?想到这里,他狠了狠心,斩钉截铁地说:“敌我在台儿庄已血战一周,胜负之数决定于最后5分钟。
援军明日中午可到,我本人也将于明晨来台儿庄督战。
你务必守到明天拂晓。
这是我的命令,如违背命令,当军法从事!”在电话中,他还要求孙连仲组织夜袭,以打破敌军明晨拂晓攻击的计划。
孙连仲听到此言,知军命不可违,立即部署战斗。
他对池峰城师长命令说:“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
你填过了,我就进来填进去。
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池师长奉命,号召部下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拼死抵抗顽敌的进攻。
午夜,孙连仲组织起先锋敢死队数百人,分组向敌人发起突袭。
本来,孙连仲的预备队已全部用完,部队伤亡过大,但是经过战前动员,轻伤员们自动组织起来,成为一支锐不可挡的敢死队。
队员们乘着夜色,冲入敌阵,奋勇异常。
日军仓促应战,乱作一团。
血战数日为敌所占领的台儿庄市街,竟被我军一举夺回四分之三,敌人丢盔弃甲,死伤无数。
4月5日拂晓,汤恩伯军团终于到达台儿庄以北,对敌矶谷师团形成反包围。
4月6日,我军全线出击,杀声震天。
敌军血战10多天,精疲力尽,弹尽粮绝,机动车辆多数被击毁,其余也因缺乏汽油而动不了窝。
他们狼狈突围逃窜,溃不成军。
我军乘胜追击,敌除濑谷支队数千人逃掉之外,其余全部被歼灭。
台儿庄战役前后近1个月,日军恃其兵器优越,炮火猛烈,不断发动进攻。
中国守军在李宗仁的正确指挥下,浴血奋战,仅依靠步枪、手榴弹、机关枪和少量重武器,以伤亡近2万人的代价,击溃了日军精锐部队的疯狂进攻,歼敌1万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台儿庄大捷,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次胜利又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扫抗战以来失城失地的局面,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
参考:
八月中上旬刚去了腾冲,当然也去了去腾冲必去的景点,纪念中国远征军的腾冲国殇墓园。
这个墓园从外观看,充满了果党的色彩,和我们常见的其他革命历史纪念馆以红色为主基调不同,这个墓园从外观到里面的宣传,基本上都是以果党喜欢的蓝色和白色为主基调,再加上强调中美合作的飞虎队、驼峰航线等等元素。
里面主要包括一个纪念馆和阵亡将士陵园,里面的设计也很有意思。
整个墓园是以一个孙中山纪念堂为中心的,中间是孙先生遗像,旁边是总理遗训。
这个做法可以理解,但还是让人感觉有点怪。
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战争的阵亡将士纪念馆,把孙先生放在里面,就显得有些违和。
纪念馆的内容包括从抗战开始到滇西反攻的全过程,其中包括了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的过程,败退到印度之后改变而成的驻印军,以及1944年为了打通中印公路而举行的滇西缅北的反攻作战,其中就包括收复腾冲的整个作战过程,其中比较重要的龙陵、腾冲和松山几次战役都有反映。
当然,其中少不了的元素是中美合作。
从滇缅公路的修筑到被迫炸毁惠通桥,截断滇缅公路,再到中美合作的飞虎队,以及驼峰航线。
这里有两个比较大的展板,上面是阵亡的飞行员的照片和名单。
但比较让人难以费解的是,展板上的照片都是美国人,中国人只有姓名,没有照片。
驼峰航线阵亡人员纪念这么做可以理解,因为驼峰航线基本上没有中国飞行员,但飞虎队这么做就很不合适了,因为飞虎队里面是有大量中国人担任飞行员的,而且伤亡也很大。
为什么美国人有照片,中国人就没有呢?
在反映修筑滇缅公路的场景中,其实应该说这个场景做得是不错的,一个国民政府的官员拄着拐杖站在旁边指指点点,指挥当地老百姓在干活。
老百姓干活的场景还原得也很好,还有老婆婆不得不背着孩子也在干活。
因为在滇越公路被切断之后,滇缅公路确实是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前后征发十万老百姓参加修筑。
但这个场景的解说词中,只说了当地人民为了修筑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却没有提到这个过程中究竟死了多少人。
因为我们都知道,按照当时国民政府官员的德性和国军负责监督修路的部队将领、军官,除了打骂和虐待参加修路的民工之外,贪污腐败一定是少不了的。
所以,这其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因为修路而死的,有多少是因为贪污腐败导致的饥饿和劳动环境恶劣导致的死亡,这却都没有相应的反映。
这个塑像本身其实是没错的,比如里面的国军官员叉着手在旁边指手画脚,这很符合当时国民政府官员的作风,如果是我们的宣传,那么官员必须是带头参加劳动的,而且一定会有劳动积极分子的事迹宣传。
但问题还是在解说词里压根没有提到这种区别。
还有一个塑像是反映在滇西反攻作战过程中,国军征发了大量当地老百姓充当民夫,为国军运输粮食、弹药等物资。
这个塑像反映的确实也是事实,但旁边的解说是在用解放区的老百姓用小推车支援解放军打淮海战役理解的,完全违背了事实。
在解说词中没有解释,这些被征发的老百姓中,究竟有多少是自愿的,有多少又是被迫的,在这个过程中民夫伤亡的情况怎么样,多少是被日军枪炮所杀死的,多少是被国军自己的纪律害死的,都没有解释。
在反映中美合作的飞虎队和驼峰航线的时候,有一些照片,是一个美军士兵和一个当地老百姓对火点烟,看上去似乎美军和当地老百姓相处得很融洽。
但这却恰恰不是事实,解说词中也没有说。
在远征军败退回国之后负责掩护滇西防线的时任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在回忆中明确说过,美军在滇西驻扎时军纪及其败坏,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甚至连史迪威的侄儿都参加了走私。
宋希濂回忆说,一个在步兵训练班当助教的美国少尉,在黑林铺的一家酒店,非要一个国军军官给他找妓女,国军军官拒绝,美军少尉当即开枪打死了这个国军军官。
一个在缅甸经商的花桥符瑞生,在仰光陷落后回国时,请求搭载一个路过的美军车辆,前往昆明。
车上的六名美军将符瑞生的妻子带走,而将符瑞生扔下。
走了一段路之后,六名美军士兵将符瑞生的妻子拖入树林中轮奸,等符瑞生随后赶到时,他妻子已经奄奄一息。
按照宋希濂的回忆,美军在1942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这段时间里,在滇西一带非常多,有军官、士兵、记者以及前来考察的学者等等,各色人等都有,虽然大多数人对中国人民比较热情,但其中也有不少败类,从滇西到昆明充满了这些人渣留下的各种劣迹,吃喝嫖赌、奸淫掳掠,无所不为。
国民政府软弱无能,仰人鼻息,也只能装作看不见。
更何况,国军和美军也差不多。
国军军纪之败坏,众所周知。
在远征军溃败回国之后,原本驻守在滇西保山的龙云的侄儿在撤离保山之前,将城门关闭,下令他所率领的保安旅将城中抢掠一遍,理由是不能留下来便宜日本人。
日军到来之后,先是轰炸,入城之后又是按照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的传统,将全城烧杀抢掠一遍。
在国军收复保山之后,国军和国民政府又以重建需要钱为名,将全城百姓商民再抢掠一遍。
也就是说,保山在这段时间被抢掠了三次,其中两次是国军自己干的,日军也干了一次。
但在反映保山沦陷的照片和解说词中,却只提到了日军轰炸之后保山被夷为平地的惨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国军将士在当地烧杀抢掠。
而这些讲不清楚,就很容易让人以为当地受到的战争摧残都是日军造成的,这就很难讲清楚为什么我们以前经常说国军抗战是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失败的了,也就让人分不清国军抗战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有什么区别了。
说到国军军纪败坏,就想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迷龙。
在这个剧中,迷龙这个角色还是被处理得比较好的,他在败退回国的过程中经常给其他人卖东西,但他的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剧中并没有怎么交代。
还有他帮一个缅甸华侨做了棺材,就得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老婆的事情,处理得都很温和。
实际上,在国军从缅甸败退回国的过程中,迷龙这种情况极其普遍。
远征军之所以溃败,就是因为原本在东线掩护远征军主力第五军和国内联系通道的第六军和六十六军遭到日军进攻后不战而溃导致的恶果,而缅甸沦陷后回国避难的侨民和华商主要也是从这条路上回国,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的军官和士兵抗日无能,溃败回国时抢掠回国的侨民,不少人却都发了大财。
宋希濂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一度上报军委会,要求将六十六军军长张轸和新编二十八师师长马维骥枪毙。
马维骥虽然被枪毙,但张轸却因为白崇禧和何应钦力保,只是撤职了事。
而在国殇墓园里,主要的两个陵园,其中一个就是第一次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和六十六军的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面有远征军作战序列,以及部分阵亡将士的姓名。
但这样的宣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些人都是在与日军作战时阵亡的,但事实却是,第一次远征军活下来的虽然只有十之一二,但绝大多数牺牲都是在溃败之后因为国军指挥的紊乱和无能导致的,而不是在与日军作战的时候战死的。
另一个是反攻滇西时的主力部队二十集团军的阵亡将士,整个陵园的核心也是这个,中间的纪念碑是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所书,二十集团军所属的五十三军和五十四军分列左右两边。
但在解说词中没有人提到,五十三军是东北军余部,而五十四军是中央军土木系核心部队,霍揆彰本人正是从五十四军军长升任二十集团军总司令。
所以,五十三军在二十集团军备受歧视,在枪弹粮秣分发过程中都要被克扣,一直到卫立煌出任远征军总司令,才有所改观。
在提到滇西反攻作战的时候,墓园的宣传也主要突出美军的协助,并且有一尊塑像是史迪威和陈纳德二人并肩而立,却丝毫没有提到这两人之间你死我活的矛盾和争斗。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参加了远征军并且主要负责作战指挥的杜聿明在这个墓园的宣传中几乎看不到,在滇西反攻的宣传中题字的也是霍揆彰,却没有提到这时候负责整个滇西反攻作战指挥的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
此外,滇西反攻作战中,十一集团军也几乎没有提到,提到的也只是黄杰、李弥等人,却没有提到宋希濂。
在整个墓园和对远征军的宣传中,为什么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厚此薄彼的现象呢?
甚至为二十集团军纪念碑题字的总司令霍揆彰的上将军衔都提到了,连指挥炸掉惠通桥的工兵总指挥马崇六都提到了,却没有提到卫立煌、杜聿明、宋希濂等人,更没有请他们为墓园题词。
要知道,霍揆彰在担任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的时候,只是中将军衔,连加上将衔都没有,他的上将军衔是到台湾之后才升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说穿了,无非是在果党的宣传中,卫立煌在1955年从香港回国了,没有去台湾,成了果党眼中的叛徒,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共谍,而杜聿明和宋希濂在功德林接受改造之后,也成了果党眼中的叛徒,所以他们都不能提了。
随着国军败退到了台湾的孙立人,在国内某些人眼中也被吹成了战神,但在这个墓园的宣传和解说词里同样没有什么出场机会,无非也是因为他后来被怀疑反蒋而被长期软禁。
也就是说,这种宣传不仅是完全按照果党和国军的口径进行的,而且还是按照已经败退到台湾之后的果党和果军的口径进行宣传的。
这不仅不符合历史真相,也不符合建设这些纪念馆和陵园的目的。
设立这样的场所,不仅是为了让人们去凭吊为国牺牲的先烈,更是为了记取教训,而这种教训不仅应该包括让人们直观的感受到日军的残暴,也必须包括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军抗战为什么必然会失败,这才是完整的纪念和宣传历史的意义。

参考:
滕县保卫战说起台儿庄大捷大家都知道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而作为台儿庄大捷的前奏,滕县保卫战,却很少有人知晓。
曾有三千川军将士在这里为徐州部队集结拖延时间而浴血奋战直至全员牺牲,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
祸不单行,同一年日本军队进入山东,山东主席韩复榘为保存实力,未战先走。
日本长驱直入,轻松占领济南,泰安,青岛等地,中国军队丧失黄河天险。
日本为连贯南北战场,迅速灭亡中国,以济南,南京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铁路夹击徐州。
徐州一旦沦陷,日军南北贯通,武汉和重庆就岌岌可危。
这两个城市倘若再失陷,中国整个正面战场就可以说完全崩溃,所有中国军队只能去打游击了。
台儿庄地处苏鲁交接,是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在台儿庄之前就是滕县。
滕县距离徐州仅一百公里,又扼守津沪铁路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为了快速攻占滕县,派出向滕县进攻的是日军第十师团。
这支部队是日军的一个甲种师团,属于日军的17个常备师团之一。
从日俄战争一直打到太平洋战争,装备精良,号称日军现代化师团样板。
第十师团接到命令当即组织以第33旅团为基础的攻城部队。
这支部队包括2个步兵联队、1个机枪大队、两个轻装甲中队、1个野炮联队、1个野战重炮联队、1个炮兵大队、2个工兵中队以及野战医院和汽车中队等,近万余人。
而此时驻守在滕县的是一支川军。
1937年9月,在刘湘和邓锡侯的率领下,30万四川子弟兵率先出川,奔赴战场。
他们立誓“失土不复,誓不返川!”然而身穿草鞋,背着斗笠,一手土枪一手旱烟被戏称为“草鞋兵”、“双枪将”的川军出征后,率先遭遇的却是歧视、冷遇与白眼。
这支滕县的队伍本来在山西打太原会战,结果第二战区长官阎锡山看不上眼,给赶出来了,第一战区长官程潜也不想要,还说他们川军是“烂部队”。
走投无路之际,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说我这里正好缺人,让他们来我这里吧。
还给没枪没弹的川军拨了500支新枪,大批的子弹和迫击炮弹。
知遇之恩当生死相报。
此时滕县的41军前方总指挥为第二十二集团军第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
而王铭章虽说总督41军部队,但因为之前的几番交战,整个滕县留守部队只有10个步兵连,4个特务连,一个迫击炮连,再加上城内的警察、保安团3000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仅2000余人,兵力、火力与日军相差甚远。
3月14日,日军步兵和骑兵近万人,在火炮、坦克和飞机的协同下,开始向滕县外围中国守军发起攻击。
川军将士顽强抵抗,击退敌军,但日军凶猛的火力,也让川军伤亡惨重。
亲临前线的军长孙震向王铭章传达了蒋的命令:“第41军必须在滕县死守三天,给后方加强徐州防御调动争取时间。
”3月15日,日军再次逼近,面对敌强己弱的形势,王铭章抱定以死报国之心:“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当日战斗更加激烈,滕县外围阵地全部丢失,滕县被日军南北包围,切断了与22军集团司令部的联系。
奉命赶来支援的部队也被日军拦截打残不得不撤出战斗,整个滕县已经成为一座孤城。
16日,日军再次在飞机、重炮、战车的掩护下向滕县猛烈进攻。
守城川军火力薄弱只能等日军放近了再打。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城墙一角被日军重炮轰塌,日军一度突破城防占领城内一角。
当夜王铭章组织夜袭,付出巨大的伤亡以白刃战将城内的敌人全部肃清。
为集中力量,王铭章下令全部人员撤回城内据守,并发报求援。
李宗仁接到电报,再次急令汤恩伯火速驰援滕县。
但支援的第89师、第4师均遭到日军的阻截。
虽然阻断了日军南下,但也已无力支援滕县。
一个踢一脚都会掉砖头的小县城,一群穿的破破烂烂的士兵竟然能阻挡第十师团前进的脚步三日,这令第十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感觉颜面扫地。
当即在电话里严厉训斥了前方的指挥旅团长濑谷启。
濑谷启也急了,很快组织步兵在重炮、战车、飞机支援下发起总攻。
日军以野炮炸倒了大段城墙,从东关、南城墙、西门多处突入城内,开始疯狂进攻。
王铭章指挥守军与日军浴血死战,每一个阵地都战至最后一人,苦苦支撑。
在日军把滕县炸成火海后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战斗,在刺刀能够得到对方鼻尖的距离上混战成一团,双方敢死队在城墙上反复搏杀,川军一个连接一个连的全部打光。
(滕县保卫战纪念馆)而此时滕县外围的第22集团军其余部队已全被日军击溃,王铭章的指挥所也被敌人发现,正遭受猛烈的炮击。
王铭章知道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让发报员发出了最后的电报:独座山方向,本日无友军枪声,想系被敌阻止。
目前,敌用野炮、飞机,从晨至午,不断狂轰,城墙缺口数处,敌步兵屡登城,屡被击退,毙敌甚多。
职忆委座成仁之训,及开封面谕嘉慰之词,决以死拼,以报国家,以报知遇。
支部王铭章及全师官兵决心以死报效国家,以遂成仁之志,仅此急电。
谨呈。
王铭章发完最后一封电报后,王铭章砸烂了电台,拔枪亲自指挥仅剩的一个手枪排沿城墙向西攻打,想夺回滕县西门。
冲到滕县西关电灯厂附近时,突遭西门城楼上的日军机枪射击。
王铭章腹部连中7弹,当场倒下。
身边的部下拿出仅有的云南白药试
(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王铭章像)王铭章阵亡后,城内的川军将士依然在进行英勇抵抗,巷战又持续了一天一夜,直到19日才完全停止。
更加悲壮的是,300多名重伤的川军官兵为不落入敌手,以手榴弹互炸全部殉国。
最后幸存突围的不到百人。
滕县县长周同不愿偷生,拒不撤离,也在日军陷城后坠城自杀。
在持续4天多的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第22集团军各部伤亡达5000人
1938年4月6日,国民政府特令褒扬王铭章,追赠陆军上将。
毛泽东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朱德赠挽联:“一旅守孤城,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真是炎黄子孙,流芳青史;
万人兴义愤,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将使沦亡大地,复兴中华。
”蒋介石亲自祭奠,并亲笔题词:“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
(成都群众纪念王铭章将军)滕县保卫战的意义重大,为徐州会战军队部署拖延了时间,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后李宗仁也在回忆录中感慨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独守孤城,浴血奋战,全员牺牲成就了川军史上光辉的一页!(川军死字旗)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但是南京还是被日本占领,并屠杀我同胞30万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