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坑,如果实施,蜀汉几年之内就会灭亡。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兵进入汉中,准备实施第一次北伐。
在北伐前的军事会议上,魏延提出了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奇谋”,而是在精心准备后,于第二年春实施了声东击西、进取陇右的军事行动。
第一次北伐初期非常顺利,曹真大军被赵云邓芝所率疑兵成功地骗入崎岖难行的箕谷,紧接着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归服,并收服姜维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但随后由于马谡在统兵防守街亭时,违亮节度,不下据城,举动失宜,导致街亭之战失败,最终蜀汉北伐军进无所据 ,只好拔一批天水民众返回汉中,从战役上看第一次北伐属于功败垂成。
由此引发一些不懂军事的后人对魏延“子午谷奇谋”有不同的看法,并据此认为诸葛亮短于奇谋。
我们先看看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是怎么回事:【《三国志 蜀书 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根据史书记载,可知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实际就是建议蜀汉兵分两路,一路一万人,其中五千精锐士兵、五千运粮兵,由魏延亲自统领走子午谷,突袭关中,拿下长安,然后迅速向东占领潼关;
另一路是七万人的主力部队,由诸葛亮亲自率领,经斜谷进入关中,然后迅速赶往潼关,与魏延汇合,阻挡曹魏的大举进攻。
这里有三个基本条件必须满足:一、为了避免泄密而被曹魏提前防范 ,魏延所部一万人经子午谷必须十日之内抵达长安城下。
实际上,这一条就很难成功。
子午谷位于崎岖难行的茫茫秦岭山中,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部,南至石泉县;
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
子午谷悬崖绝壁,涧深水多,栈道狭窄且破损严重,运粮部队极难通行。
魏延所部极难在十日之内抵达长安,必然消息泄露,将遭到曹魏军队的据险阻击而覆灭。
我们看看下面几起军队穿越子午谷的实例:公元230年八月,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
其中大司马曹真亲率十多万军队走子午谷,正好遇上连绵阴雨,结果用时一个多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路程。
由于路途艰难,物资消耗巨大,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并且其他战线均遭受重大挫败,而汉中的蜀汉守军正严阵以待。
曹魏朝廷见势不妙,赶忙诏令曹真撤军,这使得曹真逃过一劫。
公元354年二月,东晋大将桓温命令手下将领司马勋从子午道秘密出兵攻击前秦,意
司马勋所部五千精兵及若干运粮兵紧急行军半个月后,刚刚走出子午谷,正在人困马乏之际,突然被前秦丞相苻雄率领的七千军队包了饺子,全军覆没,桓温北伐也因此无功而返。
到了盛世唐朝,才动用国家力量对子午谷进行了大规模平整修缮,其中给杨贵妃快马送荔枝就是经由子午谷。
但尽管如此,子午谷依然崎岖难行。
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率领五万精兵从汉中走子午谷,意
显然,冷兵器时代几次军队穿越子午谷的军事行动中,均没有10天之内能够穿越子午谷并抵达长安城的成功事例,最快的仅仅抵达子午谷北口、还没到长安城下,就至少用了15天。
那么,如果实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必然会超过10天,必然会因消息泄露而遭遇伏击。
二、因长安守将夏侯楙年轻,并且是因曹家女婿才得以受到重用,魏延据此认为夏侯楙怯而无谋。
一旦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这一点缺乏根据。
当时曹魏律法森严,不战而弃城逃者,均是死罪,况且当时的夏侯家族没有胆小怯战者,而且还有御史、京兆太守、功曹、主薄等人,加之城坚壕深,士卒众多,守卫长安这样的大城至少需要四万
一旦有一将领留下以逸待劳、据城坚守,魏延就必然拿不下长安,曹魏大军必然从多个方向紧急驰援,包围暴露于坚城之下、无险可依的蜀汉军队,并切断其粮草供应,则魏延所部及随后而来的诸葛亮大军必然陷于危险境地,并遭到聚歼;
即使长安魏军听闻魏延率兵到来而全部逃跑,也不一定都走水路,至少大部分会走陆路经潼关向东逃跑。
魏延区区五千疲兵,既要占领长安,还要向东越过魏兵占领潼关,基本是不可能的。
显然,“子午谷奇谋”一厢情愿的臆想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
三、诸葛亮率领的七万主力部队,必须在二十日内经斜谷、长安及时抵达潼关。
这一条也基本难以完成。
斜谷全长235公里,路窄溪深,崎岖险阻,栈道众多,行走困难。
从斜谷北口到潼关大概270公里。
蜀汉军队基本都是步兵,还要携带粮草,很难在二十日内抵达潼关。
“子午谷奇谋”需要上述三个条件都要顺利满足,缺一不可,否则不仅魏延一万人马覆灭,诸葛亮的七万主力部队也会陷于曹魏各路重兵集团的包围之中而被消灭。
但是,如果魏延“子午谷奇谋”得以实施,并假定蜀汉北伐军进展顺利,即魏延一万人马十日之内顺利抵达长安城下,并且曹魏守军按照魏延的愿望经水路全部逃跑,接着魏延迅速东进占领潼关,然后假定诸葛亮七万大军二十日之内成功地抵达潼关与魏延会师。
情况又如何呢?
那个时候,曹魏必然不能坐视关中被诸葛亮占领,不能坐视蜀汉军队兵临潼关威胁河洛地区,必然会进行大规模战争动员,与蜀汉进行战略决战。
此时,曹魏中原地区至少可动用四十五万步骑,其中安排五万防御东吴,二万防御辽东公孙渊,并留出十万机动部队,则曹魏可动用二十万军队攻打潼关,另用八万军队走水路经渭水渡口进攻关中。
此外,庸、凉地区还有雍州刺史郭淮、凉州刺史徐邈率领的大概四万多精锐的关陇军团。
在进行军事动员的同时,名将郭淮可以率领这支军队中的大部,向东进击,并伺机掐断蜀汉军队秦岭中的运粮通道,据险设置关卡,切断蜀汉军队的退路。
这样,失去粮草供应的蜀汉北伐大军,将遭到三路夹击,退无可退,必然全军覆没。
蜀汉将很快亡国。
潼关,并不是不能攻克。
此前的公元211年,韩遂、马超十多万西凉铁骑,在面对曹操二十万大军时,尚且没能守住,在潼关之战、渭南之战中被曹操大军相继突破、击败,使得曹军顺利夺取了关中。
何况此时国小力弱的蜀汉,在补给遥远、军队远少于曹魏的情况下,如果与强大曹魏进行战略决战,将遭遇曹魏三路夹击,必然会归于彻底失败。
【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诸葛亮平取陇右的策略,在十拿九稳的情况下,只因街亭之战马谡不下据城,擅自驻军南山,就导致第一次北伐在战役上功败垂成,何况不可控因素更多、风险更大、变化更复杂、引发战略决战的“子午谷奇谋”?

参考:
答:首先,之所以称之为奇谋,就是因为用计之险。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魏强蜀弱,单从军队人数上看,魏军就远远领先于蜀军。
而且,依魏延所说,他需要的是五千精兵,当时的蜀国一兵一卒都非常珍贵,诸葛亮不敢做出这样危险的举动。
除此之外,在武将方面,蜀国关羽、张飞、黄忠皆已离世,马超病危,赵云年事已高,魏延是蜀军中唯一的大将,一旦魏延遇到不测,对蜀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第二,“子午谷奇谋”能否实现,不仅仅在于蜀、魏两国之间,还需要吴国的大力相助。
魏延的计谋在于偷袭长安,只有东吴在合肥一带对魏国进攻,形成一定的牵制,魏国兵力分散,长安以及关中一带才不会有魏军重兵把守,这样才能给魏延争取到偷袭的条件。
但是即便如此,魏延攻下长安,东吴停止对魏国进攻,魏延的五千兵马还是不足以镇守长安。
所以说,如用此计必先与东吴联盟一同抗曹。
此计成功,蜀国便可以占据长安收复关中,但东吴似乎并得不到巨大的利益,孙权怎能罢休?
更何况早年间,关羽率领荆州军北伐,困襄阳,围樊城,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几乎逼曹操欲迁都以避锋锐,可以说孙刘联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强大。
然而就在这时,孙权却撕毁了孙刘联盟,如果孙权能够配合进攻徐州,天下格局也许会发生巨大变化。
孙权不但没有进攻徐州,反倒派吕蒙偷袭荆州,从而导致了魏强吴、蜀弱的局面。
因此诸葛亮不敢采用此计,怕的就是孙权再次上演当年情景。
像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怎么可能犯下同样的错误。
所以说对东吴的不信任是诸葛亮不适用“子午谷奇谋”的主要原因。
而且诸葛亮带兵打仗讲究稳扎稳打,还有长远谋略,“子午谷奇谋”即使暂时赢得了战役上的胜利,从长远的战略上看来还是不可取的。
毕竟天下三分,每一场战役都可能改变天下的局势。
在这样的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敌人。

参考: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重复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这个子午谷奇谋如果拿现在的战例来对比,辽沈战役比较合适。
潼关就是辽沈战役的锦州,陇西就是长春。
魏延打潼关的建议就如同打锦州的决策。
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就是关门打狗还是一线平推。
当然,作为一个稳妥的指挥员,都愿意一线平推。
这样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也会有一定的战果。
所以,在辽沈战役时,为打不打锦州会争论不休。
即便在战役开始行动时,四野的指挥员还在犹豫,几乎发生动摇。
而诸葛亮的性格是谨慎小心,论冒险精神,他不如林彪。
论职位,他超过林彪,具有最高的指挥权,你让他打潼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争论子午谷奇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事在人为,蜀汉军队整体实力低下,而将帅思想不统一,打潼关只会落得一个全军覆没。
魏延也必然会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当年不打锦州,从长春打起,一步步把敌军打入关内又如何呢?
虽然不能全歼敌人主力,可也是能解放东北嘛。
我们今天也要承认,那也是个伟大的胜利。
诸葛亮错就错在没有能够打一场胜仗,占领对方寸土。
如果他在陇西胜利了,那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争论了。
所以说,是诸葛亮的失败,引起了这场争论。
锦州打下了,辽沈战役胜利了,这使得打锦州这步险棋成为了神来之笔。
而诸葛亮不听从魏延的建议,他还打了败仗,这使得子午谷奇谋成了大家争论的话题。
可是,大家谁又为诸葛亮着想过。
当时,蜀军唯一能打大仗的将领就是魏延。
如果计策失败,损失点兵马无所谓,损失了魏延,以后如何打仗?
没有魏延领这支奇兵,这支奇兵必然完不成任务,肯定会全军覆没。
那这个计谋还实行干什么?
给曹魏千里送人头吗?
诸葛亮初次领兵打大仗,没有那么多战争经验。
他训练的军队,以防御为主,只有魏延这支军队不是出于他的训练,有进攻能力。
放弃魏延,诸葛亮的军队成了移动的大乌龟,还怎么打仗?
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蜀汉军队就那么多,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失败的机会。
如果损失过大,会造成严重后果。
诸葛亮怎么能不谨慎小心呢?
因此,从蜀汉当时条件来说,子午谷奇谋是无法完成的,这只能是个设想。
就如同打锦州,只有我们无畏的人民军队,才能力克锦州,在塔山死守,最终获得战役的胜利。
而当时的蜀汉军队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子午谷奇谋设想再好,也根本没有人能够做到,这才是诸葛亮不采纳这个计谋的最根本原因。

蜀国如果一味死守,无异于坐以待毙。
诸葛亮在权衡利弊后,决意北伐。
但蜀军仅有兵员十万人左右,而曹魏的军队却有四十余万人之多,明显的敌众我寡。
大将魏延在此情况下提出了由其率五千奇兵,走子午谷险道奇袭长安的计划:“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但生性谨慎从不弄险的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激进,危险系数太高,而取得成功的概率又太低,因而否决了此提议:“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可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这样就为这段历史留下了疑问,千百年来人们为此争吵不休,子午谷奇谋如果实施的话能否成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子午谷奇谋的首要条件是蜀军必须做到从子午谷安全快速的通过,并不为人知,这样才能取得偷袭的效果。
子午谷是条南北走向的狭窄谷道,有三百多公里长,隐身于秦岭之中。
北口名“子口,”南口名“午口。
”人马只能在栈道上通行,如遇有栈道损坏的情况,则行军速度将大打折扣。
魏延仅以五千骑兵作长途奔袭,必须精简所带装备,粮草势必也仅带单程至长安之所需。
此行有被曹魏军埋伏袭击而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和因天气原因而不能如期到达所带来的隐患。
既便能顺利的抵达长安城下,俗话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人困马乏缺少攻城器械的蜀军,面对以逸待劳的魏军和高大坚固的城池,又能握有多少胜算呢?
而且蜀军粮少,一旦不能迅速攻克长安,势必会陷入粮尽援绝的困境。
连全身而退都将是难以完成的奢望。
当时魏国朝中既有曹真、张郃这样久经战阵的大将,又有郭淮等足智多谋的名士。
做为军事家,曹真等人也不会对如此大的漏洞视而不见,一旦被魏军把守住谷口,魏延的麻烦就大了。
诸葛亮正是看到了兵出子午谷的种种弊端,才没有批准魏延的计划。
子午谷的险峻诱使很多人跃跃欲试,想在险中出奇,以求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此后的岁月里有过几次偷渡子午谷的实战案例,但出奇兵者无一成功,均灰头土脸的无功而返,甚至闯王高迎祥还把命丢进了谷里,由此可见子午谷的艰难。

参考: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过于冒险,但是,蜀国的实力远远落后魏国,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应是放手一博,若是取得长安,蜀国可扩大地盘,巩固后方,而后直捣许昌。
然而,诸葛亮并没采取魏延的建议,我认为有
一是诸葛亮过于谨慎,怕魏延战术运用不当,会损兵折将,故不敢冒险。
二是诸葛亮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故不敢把这重任托付于他,怕魏延自立为王,或者拥兵自重,会威胁到蜀汉的统治。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将大事托付于我。
这也说明了诸葛亮并不是人们想象的神人,只不过心细,想的周到而已。
子午谷奇谋无论成功与否,我认为都不会改写历史,因为蜀汉的实力与曹魏悬殊太大,若是成功,诸葛亮也就是取得一些战术的胜利,孤军深入!总有一天诸葛亮会撤兵的。

参考:

子午谷奇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是蜀国大将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由他领兵五千从子午谷出发偷袭长安,如果计划成功,那么将可以一举实现汉室还都长安的梦想。
这个计划咋一看是可以一试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兵者,诡道者也“,很多时候要敢于用险,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这个计划诸葛亮一直没有采纳,这也是历来诸葛亮饱受诟病的一个事情,说他行事过于谨慎,反而缺少了一个军事统帅应有的决断。
那么我们今天分析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究竟是否可行。
诸葛亮北伐的背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接手了整个蜀国,当时的蜀国偏安一隅,在国力上和魏国相去太远,由于土地、资源、人口上远不及魏国,唯一的做法就是狂暴一波兵力,进行军事压制,乘机多抢占一些地盘,从而能够与对手抗衡,如果一直防守的话,也只能被魏国一直压制,最终被灭。
从汉中到长安。
中间隔着平均海拔2000-3000米的秦岭,在地
但是这道墙也不是密不透风。
以陇山为界,以西为陇右,以东为陇东。
再细分下去,一共有五条道可以走,平路有两条,山路有三条。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
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
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诸葛亮的抉择分析诸葛亮一般喜欢走平路,也就是祁山道和陈仓道,如果诸葛亮是搞投资理财的,那么他就是属于喜欢定存的哪种,不喜欢用险,在军事上就比较保守,擅长阵地战,也就是一边打仗,一边种地,不喜欢快攻。
走祁山,出陇右之所以是他的最爱,也是因为这里地势平坦,适合耕种。
而且陇右是一个产马的地区,一旦占领了这里,蜀国就可以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而另外的三条路,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虽然离长安很近,但都是崎岖的山路,除了补给困难,难走,更不可能屯田。
但是对于山路派,魏延这样的战将来说,近就够了。
与爱种地的诸葛亮相反,魏延是喜欢玩快攻的。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根据《魏略》记载,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如下:魏延带领5000精兵负责攻击,5000杂兵负责补给,走子午谷道10天到长安。
驻守长安的夏侯楙,魏延认为他是个饭桶,听到我魏延大爷的名声,就会望风而逃,直接弃守长安。
而长安城内有足够的粮食能够支撑20天,能够等到诸葛亮把增援的部队、粮草运送到长安。
但诸葛亮平生是不用险的,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计划。
复盘子午谷奇谋首先,蜀国灭亡时人口只有94万,而当时的蜀国人口还没有94万,根据统计来说蜀国的兵力最多也就10万人,所以5000精兵加5000杂兵后勤占了全国人口的1%,为了一个险计全部葬送不划算,也经不起这样的损失。
第二,魏延的补给方案不可行。
根据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计算,后勤1:1的情况下大概可以支撑18天,所以来回就是9天。
魏延所说的10天是没有考虑到后路,认为此战必胜。
附:《梦溪笔谈》卷11原文: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而10天到长安,基本是开了加速器的结果。
因为我们可以从很多事例当中看出。
如后来曹真走子午谷偷袭汉中,遇到连日大雨,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一半。
到了明末,第一代闯王高迎祥想走子午谷奇袭长安,用了15天走出了子午谷,结果走到出口遇到了孙传统的堵截大军,一战下来全军覆没。
所以魏延的5000精兵加5000杂兵10天从汉中到长安,不论是在补给上还是在行军上都是不可行的。
第三,即便魏延能够如愿以偿地从汉中到达长安,那还要建立在夏侯楙是个饭桶的前提下。
夏侯楙在《三国演义》中确实是个饭桶,为了展示诸葛丞相的英明神武,第一次北伐时就出来送人头,被王平打成了白痴,最后兵败逃亡。
但在史实上对夏侯楙的记载只有说他是夏侯惇的儿子,是曹操的女婿,曹丕的好哥们,接替夏侯渊镇守长安,在长安养了很多酒吧女郎,不喜欢打打杀杀,善于做生意,可能是个开酒店的老板。
但是在诸葛亮北伐之前,他就被调回中央洛阳去了,根本没有和蜀国交手的机会,所以夏侯楙是不是饭桶,这不是魏延说了算的。
第四就是长安是百年古都,历经两汉,虽然中间遭到破坏,但是经过大力整修,也仍然是非常坚固的,而蜀国攻坚能力一般,如第二次北伐时,面对小小陈仓几千守军,诸葛亮上万大军打了20多天都没有拿下。
而魏延的急行军都是轻装,无法携带重装攻城武器,更少的军队更差的装备,面对长安这样的巨城,拿下来可能性非常小。
第五,即便能够拿下长安,魏延能守住长安20天么?
17年前马超也曾经攻下长安,扼守潼关,而徐晃从背面绕过潼关直接进攻长安,曹操从正面进攻潼关,两面夹击把马超打的溃不成军。
而进攻长安的道路除了上述的两条外,还有一条是从襄阳通往长安的武关道。
如果魏延占领长安,很可能面临着三个方向的进攻。
如果魏延真的占领长安,那么到时候曹真从洛阳进攻潼关,张郃从背面绕过潼关进攻长安,司马懿从荆州过来进攻长安,到时候三面夹击,真的可以让魏延重新做人了。
要知道当时陇右也是曹魏的地盘,郭淮还可以过来刷一下存在感,那么就会变成四面夹击,魏延浑身上下就全是痛快了。
而魏国基本上骑兵很多,行军速度是蜀军的三倍,短时间内诸葛亮也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魏延的计划要成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走的快,二是拿的下长安或者夏侯楙是个饭桶,三是守得住,条件一个比一个苛刻,一个比一个难,所以这个计划实际上并不可行。

参考:
诸葛亮一生谨慎小心,做事因为成竹在胸,所以主张稳妥,徐徐渐进,一步一步来。
诸葛丞相之所以没有采纳魏延将军子午谷出奇兵的计策,我分析,主要有
二,魏将军出子午谷,万一被魏军悉知,派兵阻挡或包围之,必派兵相救,否则,魏将军危矣。
三,如魏延一路失败,则军心动摇,出祁山就有影响了。

参考:
子午谷奇谋的风险,远远不只是魏延的那几千万把人,而是整个蜀军北伐军主力及蜀国的国运。
这样的风险是诸葛亮无法承受的。
回顾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对“冒险的必要性”作进一步探讨。
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曾经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作战方略。
1、魏延自率5000精兵、5000背粮人沿秦岭进入子午谷,不出10天可到长安。
我听说主守长安的夏侯楙是个曹包,没什么胆略,惊恐之下,一定会逃走,长安城就只有京兆太守和督军御史防守。
他们权限有限,只能守城。
我就能夺取横门邸阁的粮仓,等待大军。
2、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20天可以抵达长安,与魏延会师。
3、魏军援军从集结到抵达,需要20多天。
如此,我军就可以一举平定咸阳以西了。
这个直捣长安的方略看起来非常诱惑。
不过,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未加采纳。
因此,这个奇谋就成了一个延续千年的悬案:诸葛亮是不是错了?
其实,如果把子午谷奇谋看成一场赌博,我们主要看的是风险-收益比。
此计可能的收益是确定的:尽取咸阳以西。
争议点是风险:风险发生的概率大不大?
风险发生时的损失大不大?
子午谷奇谋的风险:第一阶段的风险并不大。
子午谷奇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两军会师长安。
2、抵达长安后应对魏国的东方援军。
质疑魏延奇谋的朋友,多把质疑放在第一阶段:长安有那么好拿下吗?
其实,这一点担心大可不必。
魏延不是一个空想家,他是长期镇守汉中的大将。
他对于汉中-关中的地理,对于对手在关中的军力,对方将帅的贤愚等情报都比我们熟悉得多。
而从后来的第一次北伐实际经历看:魏延取长安是有可能的。
第一次北伐时,迅速开往街亭,进入祁山战场与诸葛亮作战的,主要是张郃等东方援军,而曹真率的关中军队与赵云在箕谷较量。
可是,即便如此,正如诸葛亮自己后来反省的:蜀军在箕谷、祁山的军队皆多于魏军。
可见:当时魏军在关中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依魏延之策,只要两方进军都能如期抵达,确实有机会在短期内形成明显的局部优势。
而且,还是那句话:在这个阶段,即便没成功,风险不就是魏延那几千万把人吗?
所以,子午谷奇谋第一阶段,虽然成功机率不大,但即便失败,蜀军损失也不大。
如果只讨论第一阶段的风险,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谋略,就很有问题了。
最大的风险,出现在第一阶段。
子午谷奇谋最大的风险:第二阶段如魏延的预计:魏军集结到抵达需要20余日,诸葛亮大军抵达长安也需要20日。
所以,第二阶段是:蜀军至少要击退魏军的东方援军。
尽管长安是关中最重要的要点,但自古以来的决战,多发生在东面的潼关、武关。
如果蜀军无法控制潼关、武关,那么,蜀军将面临在关中平原与魏军进行主力决战的局面。
诸葛亮应该很清楚:抢占上述要点,蜀军一点机会都没有!魏军的速度,诸葛亮刚刚领教过!不久前的孟达之叛中:司马懿从宛城到上庸,1200余里,只用了8天!日均150里!蜀军呢?
参考魏延自己的预计:子午谷谷长660里,魏延急行军需要10日,日均66里。
双方速度相差一倍多!除非魏军统帅是瞎子、聋子,否则怎么可能让你控制呢?
不要说武关、潼关此时还有魏军驻扎,就算是没有驻军,双方拼速度,蜀军也完全没有机会呀!长于山地作战的蜀军与魏军在关中平原作战,有没有胜算呢?
一旦魏军分兵抢先占据退入汉中的谷口,蜀军可能就要被包饺子,全军交待在这里了!所以子午谷奇谋的风险是:大概率全军覆没!子午谷奇谋正合曹睿的心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陇右震动。
魏明帝说出了他的想法:诸葛亮以前以秦岭固守,我们没办法。
现在他自己跑出来,贪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魏延都要求自领一军,“如韩信故事”,“异道会于潼关”。
换而言之,即便坐镇关中的不是夏侯楙这样的“草包”,而是曹真、司马懿这样的人杰,魏延的企
诸葛亮的战略是:断关陇大道,割据陇右。
关中与陇右,因陇山阻隔,只有关陇大道可供行军。
因此,如果守住街亭等要点,关闭关陇大道,则蜀军有很好的机会“平取陇右”。
一旦“平取陇右”,蜀魏的军力对比将发生很大变化。
陇右是产麦区,蜀军可在秦岭以北获取粮草基地,北伐补给线环境将大大改善。
同时,陇右是天下最好的马场,陇右、凉州的羌胡是天生的骑士,蜀军将可能打造强大的骑兵,克服兵种劣势!因此,诸葛亮的计划,就是分三步走:先取陇右,次取关中。
然后······冒险的必要性尽管兵家历来强调“先为不可胜”,但自古以来,以弱战强,弱势方通过冒险“用奇”,取得胜利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过,这些冒险都有一个特点:冒险后,态势发生了极为有利的变化。
当年,刘邦军强于章邯等人的三秦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后,汉军主力顺利进入关中,态势有利!当年,曹操冒险率精锐火烧乌巢,袁绍大军粮草尽失,无以为继,曹军得以一举取胜!即便是极为凶险的“破釜沉舟”,项羽军渡河后也是以“袭击红利”打乱秦军部署,直击秦军甬道、结合部等要害,逆转形势!可是,“子午谷奇谋”,即便袭取防御空虚的长安,对魏军的有生力量也毫无伤害,蜀军更是要面临在平原与魏军主力会战的态势。
而以当时魏蜀双方的军力差距,过早与魏军主力决战,风险是令人无法承受的。
因此,诸葛亮放弃了魏延的方略。
遗憾的是:诸葛亮相对“有把握”的“平取陇右”方略,仍然没有“十全必克”。
总的来说,以当时双方势力差距,魏军将帅的素质,指望某个奇谋可以为蜀国改天换命是不现实的。
诸葛亮的谨慎是合理的。
对此,后人不必苛责古人。

参考: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文章《如果魏延出子午谷占汉中,蜀汉能统一三国吗?
》https://www.toutiao.com/i6421874410415718914/其实说来说去,就是这事魏延的想当然,或者说军事冒险。
子午谷奇谋成功建立在两个假设上第一,长安的魏军 长安太守夏侯楙不敢抵抗,迅速逃走。
第二,如果长安的魏军抵抗,就必须洛阳的魏军不能及时增援,被魏延堵在潼关。
这样,魏军等于被封堵在潼关以西,蜀军顺势占领长安,继而吃掉整个关中平原和西凉地区,实力壮大一倍。
自然,这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长安是魏军的军事重镇,从来都是极为重视的,又怎么可能看到魏延区区1万人杀过来,就落荒而逃呢?
长安太守夏侯楙再不是将才,固守城池总不可能不会。
谁都知道弃城逃走会被斩首,夏侯楙如何敢逃?
如果长安魏军能够坚守,就要求从斜谷险要地形突破的诸葛亮大军,必须迅速打破城市。
同时,洛阳地区增援而来的魏军,则有子午谷突破的魏延1万军队给予挡住。
但是,一来魏延情况1万军队,凭什么能够挡住数量占绝对优势的魏军?
二来,进入关中平原并不止潼关一条路,洛阳魏军完全可以迂回突破。
魏军的数量上相对蜀军有绝对优势,战斗力又很强,绝非弱鸡。
如果魏延在潼关一线堵不住魏军,诸葛亮的六七万主力蜀军,等于在长安城下遭到内外夹击,很可能全军崩溃。
更倒霉的是,当初蜀军不是稳扎稳打过来的,而是走险路斜谷和子午谷过来的。
此时如果撤退稍微迟一些,就很可能被魏军切断退路,导致蜀国精锐部队尽数在关中平原完蛋。
退一步说,就算一切都如魏延的计划很完美,连夏侯楙也不战而逃,仍然有一个必备的假设,就是:夏侯楙逃走的时候必须丢下大量粮食。
因为魏延和诸葛亮从栈道轻装突袭,根本无法携带什么粮食的,只能期望从长安缴获。
如果夏侯楙逃走前,一把火将长安的粮食烧掉,不用打仗,魏延和诸葛亮大军也会因为缺粮不战自溃。
这种军事冒险,诸葛亮肯定是不会做的,除非他疯了。

参考: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历来是史家和兵家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诸葛亮多次北伐,劳师动众,一直没有成功,就是因为用兵太过保守,如果听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早就占领关中地区了。
也有人认为,历史上所有想要通过子午谷发动突袭的军事行动,都以失败告终,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三国时期,曹真率领三路大军伐蜀,其中自己亲率主力大军想通过子午谷袭取汉中,结果由于子午谷太过艰险,又适逢大雨连绵,半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最终不得不放弃进军计划。
所以,认为诸葛亮不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明智之举。
那么到底“子午谷奇谋”能不能成功呢?
我们先看看史料上是如何记载的。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
据《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日许,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拢右,十全比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我们平时熟知和探讨的“子午谷奇谋”一般都是《魏略》里记载的过程,因为这里明确提出了“当子午而北”,虽然《三国志魏延传》里并没有提到过关于“子午谷”的论述,但是其中描述的进军策略与“子午谷之谋”非常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魏略》里提到“子午谷奇谋”的目标是攻下长安,《三国志魏延传》里说的却是占领潼关。
那么到底哪个版本记载的更为准确呢?
按照魏略的说法,魏延带领五千精兵,五千运粮部队,共一万人,按说一万人要想拿下固若金汤的长安城难度的确不小,所以有人认为,魏延的目标是潼关,拿下潼关能够有效遏制住魏国关东的增援部队,诸葛亮率领的后续大军,才是进攻长安的主力,没有外部的增援,长安城根本无法抵御诸葛亮的大军。
这样整个关中地区就会被蜀汉掌控,长安和潼关一失,即使魏国的增援部队赶来,恐怕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但是本人认为这个观点也有些问题。
我们知道魏延率领的一万人分队,其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出其不意,即在对方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才能成功。
即使成功了,也需要诸葛亮大部队的快速增援,否则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魏延占领潼关后,势必会引起长安的警觉,潼关的粮草和军需补给都需要长安供给,一旦长安断供,魏延自带的粮食根本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诸葛亮的主力大军到达长安最少也要二十日,如果半路遇到顽强抵抗,恐怕时间会更长。
而曹魏的增援部队十天左右就能到达潼关,就算魏延占据潼关天险,在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军需补给的情况下,很快就会被消灭。
因此,本人认为,魏延的进军计划,应该是率领精兵夜袭长安,占领长安后,迅速派兵占据潼关等关隘,延缓曹魏援军的进军速度,给诸葛亮大军顺利到达长安争取更多的时间。
《魏略》与《三国志魏延传》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记载都是准确的,只是他们分别记载了其中计划的一部分,即先占领长安,再占领潼关。
但是问题也来了,魏延率领一万人的部队能顺利占领长安吗?
占领长安后还能不能有足够的兵力占领潼关?在历史上有很多奇袭的案例,比如,李愬雪夜袭蔡州,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其关键之处在于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可见奇袭之战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双方兵力强弱的对比。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更何况当时的长安主将夏侯楙既无勇又无谋。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略》也记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
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
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自从刘备死后,魏国认为东吴的威胁要比蜀汉大,便把防御重心放到了东南方。
而西部关中地区,却派了一个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夏侯楙镇守,明显是对蜀汉的威胁不够重视。
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三郡叛魏,关中响震,朝野恐惧。
由此可以看出,曹魏对蜀汉的防备非常松懈,而魏延在汉中驻军多年,对秦岭一带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
所以,本人认为魏延带领一万兵力,顺利拿下长安的成功率比较高。
很多人还会认为魏延走子午谷十日之内到达不了长安。
因为子午谷太过凶险,行军极难。
后来的曹真率领大军从子午谷出发,半个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程,又逢大雨连绵,最终以失败告终。
魏延一旦在路上耽搁了时间,首先会有被魏军发现的风险,即使魏军大意没发现,那么魏延肯定不能在与诸葛亮约定的日期之内汇合,毕竟古代传递消息靠的是人,兵分两路以后,很多突发状况是无法及时传递给中军的。
两军不能按时汇合,就会增加很多不确定的风险。
但是本人认为,魏延十日之内应该能顺利走出子午谷,不能与后来的曹真走子午谷相提并论。
自从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就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长期驻守汉中防御曹魏的进攻,可以说魏延对汉中及秦岭一带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
魏延选择的进军时间是春天,这就不存在路上遇到大雨连绵的可能,此时秦岭一带天气转暖,气候适宜,是进军的最佳时期。
而曹真进军子午谷的时间是在秋天,是秦岭一带的雨季,半路遇到大雨是很正常的事,曹真对汉中及秦岭一带的地理环境比较陌生,对子午谷的凶险估计不足,才造成此次进军的失败。
既然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的策略,必然是经过反复检验的,没有人比魏延更了解子午谷的情况。
所以在魏延的进军时间上,我们后人没有必要去怀疑。
既然魏延十日之内能走出子午谷,又能够出其不意的攻下长安城,如果还能分兵拿下潼关。
是否就能说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蜀汉北伐的最佳选项吗?
其实不然,因为其中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魏延出子午谷需要十天,那么攻下长安城需要几天呢?
攻下长安后,再分兵去占领潼关、武关等险要关隘又需要几天呢?
诸葛亮大军多长时间才能够到达长安城下支援魏延呢?
这些都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诸葛亮主力进军的路上,仍然有魏军的层层防线,就算魏军疏于防范,诸葛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到达长安城下。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魏延刚攻下来的长安城人心未附,如果留兵多了,那么无法占领或者守住潼关、武关等险要关隘。
长安城内留兵少了,很可能会发生叛乱,到时将功亏一篑。
然而,魏军从接到消息到援军到达,十天时间足够了。
《魏略》里记载,魏军需要二十天才能到达,恐怕是有水分的。
洛阳到达长安的距离大概380公里,算上信使传递消息,按骑兵每日行军150里算,十天时间就可以到达。
以魏延此时的兵力能抵挡多长时间也不确定。
魏延计划的成功必须要有诸葛亮大军的配合,如果诸葛亮的大军在赶到长安之前,曹魏的援军已经把魏延消灭,那么损失的可不只是魏延的一万奇袭兵,甚至还会让诸葛亮的主力孤军深入,陷入死地。
蜀汉的命门就是粮草的运输,诸葛亮数次北伐皆受困于粮草问题。
一旦孤军深入,粮草补给必然会出现问题,到时候进退两难,蜀汉的北伐大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一旦有失,蜀汉恐怕会提前几十年灭亡。
俗话说“用兵就是用险,无险就无胜”,但这要看“险”的代价有多大,如果拿蜀汉的生死存亡来弄“险”,那么诸葛亮宁可要“不胜”。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会被诸葛亮采纳。

参考:
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
请问这是谁说的,还是有人推理出来的?
魏延如果真的能够突袭子午谷,拿下长安之地,长安城附近几乎没有险要的屏障,而曹魏势必会来抢夺长安城,如此一来蜀汉政权无疑是拉长了战略补给线,这种情况下谁能保证蜀国一定大获全胜?
我们先来看看成都和长安之地的地形蜀汉所在的成都和曹魏所镇守的长安中间有一个理想的战略缓冲带,正是由于汉中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在三国征战中,很多时候汉中都替天府之国的成都承受了战火的波及,而汉中南部的成都总是能够合理的避免战争所带来恶劣影响。
由于四川盆地周围都是高山所包围,所以从成都出兵势必要翻越高山,随后抵达汉中之地。
可是在抵达汉中之地,又得翻越高山,最终才能抵达长安之地。
如此繁杂的禁军路线,势必会给蜀军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子午谷奇谋又是魏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极为惊现和富有挑战的战略构想。
汉中出兵长安的交通要道蜀汉在抵达汉中之地后,这个时候就可以整军备战出兵长安了。
可是,这个时候摆在蜀军面前的有四条路:绕行最远的祁山道中部的褒斜道中部的傥骆道闭塞的子午道这四种方案中,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中所选用的祁山道,这种方案虽然战线被拉锯的特别长,但是确是几条山道中最为好走的一条路。
而魏延所走的子午道,在东汉后期已经废弃,而且更多的人都选择褒斜道,因为这条山道的距离是最为的,这样一来无疑为缩短了自己的战略补给线。
可是,这样一来也会导致曹魏的防守重点就是在褒斜道。
为了能够避免和曹军正面冲突,诸葛亮所采用的方案便是抛弃了这一最近的方案。
子午谷奇谋在魏延所提及的到子午谷奇谋中,魏延是希望自己带领五千的精兵,仅仅带着五千人的军粮奔赴子午道,突袭长安城的。
随后,诸葛亮出兵合围长安。
子午谷的地形我们可以看一下子午谷的具体情况:子午谷是又南边的午谷和北边的子谷联结而成的,为东汉时期的王莽所下令修建,可是后来这条通道已经废弃了,所以魏延之所以想走这里是因为这里曹军不会怀疑有人能够从这里穿越到长安之地。
从午谷延伸到子谷的距离有600多里之地,古代的行军速度40公里/天。
这样算下来魏延索要行走的距离至少为7-8天,而史料中所记载的“不到十日可到长安”正是一种初级的战略构想,山谷行军的速度是绝对不会以40公里/天行军速度进行急行军的,在狭窄的山道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大家仍然无法感受到子午谷的险要,我们可以截取三张子午道上随即的三段地形图来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险要:随机截图子午道上的第一段地形图:随机截图子午道上的第二段地形图:随机截图子午道上的第三段地形图:看了这三张地形图也许大家可能已经对子午道方案有了主观的认识,魏延所带领的五千精兵侵袭压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是突袭急行军,必然不能携带攻城器械,仅仅带着干粮的魏延即使到了长安城,怎么攻城?
难不成曹军主帅夏侯楙真的会看到魏延就弃长安城而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