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之后那些权贵搜刮的财富都去哪了

“财富都去哪了?
”与“时间都去哪了?
”一样的问题,却会使回答人一时张口结舌,不知从何说起!但是,我首先要说的是: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已经从一个崇尚道义的时代,突然跨入了崇尚利益的时代,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
不过那银子的闪烁,却使皇权威严和规矩的含金量严重不足,虽然它可以成为使社会活跃无比的动力。
因为题目很大,篇幅所限,仅以庆亲王奕劻以及李鸿章、盛宣怀等权贵为例简单谈谈他们的“财富都?去?哪?了?!?”?大清末年首富庆亲王奕劻是清高宗(乾隆)第十七子和硕亲王庆亲王永璘之孙,镇国将军绵性的儿子,追封固山贝子绵悌之嗣子(过继)。
他崛起于光绪十年,到光绪二十年,已经是庆亲王了。
1903年继荣禄之后,成为王朝仅有的几位参与中枢的亲信大臣,当然,也是最后一位军机领班大臣。
他的王府坐落在北京地安门外定府大街的庆王府(原和珅旧居)。
以前的庆亲王是一个穷贝勒,靠典当祖上留下的东西度日。
直到光绪十年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开始,奕劻才有了可靠的朝廷奉祿和各种名目繁多的“馈赠”。
当奕劻于光绪二十年(1903)年正月,取代病危的荣祿入主军机后的第一笔庆贺红包就是袁世凯送的十万雪花银。
袁慰廷托人捎话:“先用到起哈,以后府中的一切开销由袁某人全额承担,另外固定每月再给三万元现金。
”袁世凯其实在说大话,奕劻的“生活开支”岂是你袁大人能承担得起的!这时的庆王府已经具有公司性质,“人以其门如市也,戏称之曰老庆记公司”(许指严《十叶野闻》),至于庆亲王的生财之道就不多说了。
1911年10月10日正值大清王朝的生死关头,北京报纸披露了庆王府的私财、私产估值一万万两
年底,隆裕皇太后抱着幼帝溥仪哭泣不止,大清王朝何去何从?
所有清室皇族无人说话,最后还是隆裕皇太后牙一咬,脸一红,心一硬,拿出绑在腰间的皇帝玺,盖在清廷《逊位诏书》上,而庆王仍然从袁世凯手中接受了300万两银子的“签字费”!1912年,庆亲王俩爷子已经在天津租界定居,爷俩花天酒地,并且利用雄厚的资金成为汇丰银行的“黑卡”持有者,超级客户,分享银行高额的利息,同时成立了一个“人力胶皮轮车公司”。
?李鸿章的子孙们李鸿章以6000农民淮军在上海与李秀成缠斗而起家,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算起,已历八代二百年。
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中,仅仅总督就有三人,以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李鸿章有三个儿子:经方、经述、经迈,还有他五个兄弟的众多子孙,仅李鸿章的哥哥两广总督李瀚章就有11个儿子,12个孙子,13个曾孙,李鸿章的3个儿子,7个孙子、15个曾孙。
他的大弟李鹤章4个儿子,6个孙子,24个曾孙。
二弟李蕴章有10个儿子、17个孙子、30个曾孙;
三弟李凤章有3个儿子、7个孙子、7个曾孙;
四弟李昭庆有4个儿子、7个孙子、21个曾孙.....庞大的“李家军”子孙后代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在办“洋务”之列。
他们在上海和北京、天津,创立工厂,搞外交、举商务、办银行、搞运输、房地产、股票交易等,除此之外,李家子孙多人在上海担任制造局、轮船招商局、银行、房地产总裁。
“李家军”发展的势头如果不出意外,前程不可限量。
但是,家和国的关系是紧紧相连的,有国才有家!这句话千真万确。
抗战烽火四起,上海首当其中,在日军飞机的狂轰乱炸中,李家军在上海闸北、虹口的房地产全部炸毁,李家资产遭到沉重打击!至四十年代末,不少李家军子弟跑到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谋发展去了。
?宦海沉浮的盛宣怀(紫禁城骑马的盛宣怀)盛宣怀与李鸿章的仕途经历差不多,他的祖父盛隆是嘉庆年间举人,在浙江海宁做过知州。
父亲盛康的能力相当不错,是道光年间的进士,以布政使衔担任湖北盐法武昌道,这是肥缺,由此积财巨万。
后来成为李鸿章淮军的管理层,成为淮军的总后勤保障官员,成年后的盛宣怀此时也成为李鸿章幕僚,任行营文案(机要秘书)、后勤部副官、陕甘后路粮台、淮军后路营务。
在李鸿章的赏识提隽下,盛宣怀先后创办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家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
第一家电讯企业:天津电报局等等,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在上海。
盛氏此时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直至任邮传部尚书(部长)。
他的政敌就是袁世凯,曾经在慈禧太后面前参奏袁世凯铁路政策的摇摆不定,以至失信于中外。
但是四川的保路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他又力主起用解甲归田的袁世凯用武力解决问题。
清廷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直接将操盘川汉铁路股份收归国有的盛氏革职,永不叙用,甚至有人主张“杀盛以息众怒。
”盛宣怀在仓促中亡命天涯,避难日本,此时,他在上海、江苏的产业全部遭“洗白”!袁世凯当了总统后,盛宣怀敏感的捕捉到这个东山再起的机会,利用旧时的情宜,以100万大洋向袁输诚。
北洋政府正需要这样的敛财能手,因为袁世凯手下尽是些武棒棒,打打杀杀可以,整洋务都是外行。
盛宣怀回来了,在上海滩操洋务,与袁世凯联手,大搞房地产、官私企业股票、在南京路拥有105亩土地,足球场、药房、义庄香堂,在北京、武汉、南京、苏州、杭州、常州拥有别墅、园林、房地产,苏州的留园就曾是他的私产。
1913年盛宣怀去世,时年73岁。
在他的老上司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盛宣怀财产清理委员会”,三年后得到结论:盛氏动产和不动产总额为1100余万元。
由《申报》向社会公布。
盛宣怀共有六房太太,子女众多,具体情况一时难以统计,限于篇幅,只能总而言之,统而言知总结:各房太太的子女们经历各不相同,显赫而庞大的盛氏家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沉沉浮浮,现在己经趋向“平淡宁静,默潜于渊。
偶有涟漪,末起波澜。
”其后代们已经分散在国内和国外。
结语平心而论,清末民初时期的权贵中,满人权贵大都隐居在王府或者租界;
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如摄政王载沣。
而李鸿章、盛宣怀、岑春宣等汉族大员,有改革进取的精神,后人们靠着祖宗余荫,结局基本上还好。

参考:
清朝灭亡后权贵们的财富应该是被后来各路军阀、土匪敲诈、勒索,光了,毕竟兵荒马乱的,手里有几条枪就敢自称大帅,今天这个大帅打过来了,明天那个大帅打过来,一波一波的,士兵也得吃饭,也得发军饷,粮食军饷从穷人那能榨出多少?
还得是大户,也或是前清的遗老遗少,即使侥幸漏网了,后边还有日本人再来一波,等解放后,估计也剩不几个子了!
参考:
流失海外、贫穷变卖、流落民间、国家回收
参考:
被八国联军抢走一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流落到民间稀释,最重要的还是被外国列强导流走了!
参考:
先说说国库和皇室的私房钱,在过去皇帝一人独大的时代,按说国库和皇室的小金库都是属于皇帝的,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只要稍微有点人品的皇帝,是不敢把国库的钱说成是自己的,以前皇帝想动用国库的钱,那必须得经过户部和一些大臣的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那皇帝是不敢动的,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皇帝都喜欢私设小金库的原因,只有自己的私房钱才能随便用,当然如果遇到那些昏庸无道的皇帝,那国库也就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了,比如慈禧,海军军费都敢动用。
下面进入正题,先说说国库,晚清时代的清政府和各国列强不断打仗赔款,国库的钱基本上是入不敷出,加上慈禧的昏庸无道,把国库的钱当成自己的一样随便浪费,所以清朝灭亡后的国库基本上是没有钱了,据记载,辛亥革命爆发后,宣统帝下诏退位,而此时的政府就成了民国政府,革命军严重缺乏军饷,孙中山让人去民国的财政部拿钱,发现国库之内只剩下10枚银元,这简直让人难以相信,不过这事实,清政府给民国留的是一个烂摊子而已。
下面再来说说清廷皇室的私有财产。
当时皇室和民国政府以及袁世凯3方签订了一份协议,其中有一条是皇室原来的私有财产仍是皇室的,而且还受到民国的特别保护。
这些财产包括故宫内的所有物品,文物银子金子还有其他多有的贵重物品,另外还有热河避暑山庄那边的行宫,盛京的故宫,颐和园和其他的皇家园林都是清朝皇室的。
想想溥仪当时是多么的富有,宫廷内的古玩字画都是稀世珍品,尤其是乾隆朝搜集的,更是占了宫内很大一部分,各个都是价值连城,按理说这些应该属于国民所有,可是民国政府考虑到当时局势不稳定,为了让宣统尽快退位,所以没有过多的将这件事情,以至于后来酿成大错。
溥仪退位不久,承德那边的行宫内的文物就开始被皇室成员卖掉了,价格很便宜,热河都统发现此时,赶紧汇报袁世凯,于是袁命人打个白条,从皇室手中强制把热河那边剩下的文物全部运到北京。
由于民国政府没有钱给皇室,所以皇室仍旧卖了很多文物,包括《四库全书》。
后来溥仪参与了复辟活动,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民国政府借机会规定故宫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后来由于管理的松懈,溥仪又秘密的运走了不少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历朝历代的名贵字画,运到了天津,这些加起来可以装70-80口大木箱子,厉害了。
真是巨大的损失。
要是这些文物都保存起来,就好了。
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加上嫔妃带走了一些珠宝、日用品,白银总共15万两左右,没有了民国政府的接济,溥仪开始疯狂的卖运出来的文物,来供日常开销,著名的《清明上河
而且据说这样的交易一年会有好几次。
后来溥仪又把这些剩下的文物带去了东北,伪满洲国覆灭后,溥仪带走了一部分贵州的,剩下的宫内的护卫你争我抢,又损毁了不少文物,被苏联俘虏后,损失了一部分文物,溥仪回到中国后,上交了最后的486件文物(据说这些文物应该是字画,隐藏在随身携带的箱子的夹层中)自此皇室的私房钱全部败光了。

参考:
清朝灭亡后,那些权贵没有了收入来源,还要维持穷奢极欲的生活,坐吃山空,金山银山也吃没了。
有些头脑的,也变卖家产,移民国外了。

参考:
其实这个问题最好答:请问各个朝代的权贵和富豪的财富去了那里了?
这就明白了。

参考:
请问各个朝代的权贵和富豪的财富去了那里了!我不知道呀,反正我没拿。
要是我拿了也不至于天天搬砖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