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备死后,诸葛亮权倾朝野,而又没有刘备的两把刷子,自以为是,不把刘禅放在眼里,文里整益州实力头目李严(托孤重臣之一),武打压魏延,这么
最后来不及了,培养了姜维还给他制定他的路线,关键是时间来不及了,国中文武凋零,哪有不灭之道理,难怪名人大家不看好孔明,反赞曹操就是这道理,再见!
参考:
汉末天下大乱,曹操以‘正牌汉家皇帝在我这’为广告语,注册公司,属国有企业;孙权承袭父兄多年经营人脉、基业,则成为私企老总。
而这时的刘备还在摆流动摊儿经营,时刻防着城管。
假如你是学了些文化或有钱人家子弟,你会选哪一家公司去应聘入职呢?答案显而易见,相信没人愿去跟着刘备练摊儿。
当然你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事先预知到刘备终会拼到一代老大之位,愿意跟着刘备东跑西颠,栉风沐雨去打拼,且保好性命,功成后列入从龙元勋,这未尝不可。
问题时世上有慧眼之人有几人,总是少数中的少数。
通常我们读《三国演义》,因为小说的倾向性在蜀汉,对主角刘备方加戏多多,总会有一种读起来,蜀汉比魏吴还猛的感觉。
实则拋开演义细思下下,原本在起跑线上,刘备就没上跑道,鞋带还没系好,人家曹操、孙权就开跑了。
凭什么去和曹操、孙权去争更多的研究生、本科生。
好在刘备牙硬,不服输,一点儿一点儿执著经营,也混到了有门脸儿有业务办公楼的较大公司,可是头发却也白了,他又不甘心比不过曹国企、孙私企,于是想扩大经营,就琢磨着与私企孙总先较较劲儿,争下买卖。
结果一番较量,没争过人家孙氏,连带自己刚经营起来的几个业务部门,垮掉了一大半。
直接导致副总诸葛亮接过摊子后,发现各部门能用之人缺失严重,只得一方面急聘人,一方面在各部门亲自跑上跑下去打理,累的五十岁就体虚气喘了。
诸葛亮打理业务有一套,但在用人方面比起刘备还是逊些。
有两个部门经理马谡、魏延,一个夸夸其谈,虚有其才;一个自恃是元老、前刘老总红人,还不大听套。
这两人在公司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期,却都掉了链子。
这都是实例,说明了在用人上,诸葛亮不如刘备。
还有个品德不佳的杨仪因为帐务文案做得好些,诸葛亮明知其心狭,还是用在重位。
诸葛亮一向以自律自洁高要求自己,他违反自心原则,用了杨仪,只能是侧面说明,蜀汉是真的人才凋零了。
总而言之,刘备公司人才少的原因是:一、起步晚。
二、没和私企孙权合作抗衡国企,反而与孙权争买卖,大亏其本,葬了人才不少。
三、诸葛亮纵然是业务精英,因天时地偏已难招更多岗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只发现了姜维一人。
弄得自己事事躬亲,导致身心疾劳,54岁便秋风五丈原,溘然长逝。

慢慢才逐步起色,庙小招不来凤凰,在徐州招了些人才,糜竺,孙乾,简雍,乃平庸之辈,没有过人之处,陈群、陈登这样一流的精英曾服务过刘备,看到了问题,还是最终离开。
在荆州投靠刘表其间,走访揽到一些高级人才,比如诸葛亮、庞统、马良,和关羽战长沙收降的黄忠、魏延。
荆州的精英基本上跟刘琮归降了曹魏,益州的人才基本归了刘备,可是诸葛亮不待见。
没有充分发挥本土作用。
再说入蜀等于进了保险箱,要打出去,就得相互支援,相互配合,运用起来就比较困难,从成都到阳平关都是崎岖的山路比徐州到洛阳还要远,在从阳平关攻打宝鸡,这个路程也很远,还要越过秦岭,粮草、大兵团作战难度不可想向,曹魏以关中长安为中心,往宝鸡、天水运粮调兵快捷方便。
从许昌往襄樊、合肥派援兵一二天就到。
边防稳固。
守将心里不慌,不惧怕。
反观蜀就不行,受到一点挫折,就得退兵,否则有全军被灭的危险。
不能说蜀国人才凋零,事实南方人很聪明,诸葛亮举起战刀逆天势、地势而行,当然要耗尽人才,包括自己。

参考:
中国有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尽管在历史上廖化并非能力一般,一钱不值的平庸之辈,但也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蜀汉后期人才凋零,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事实。
造成蜀汉人才断档的根本原因,我觉得主要有
一、蜀汉立国的基础条件是最差的。
三国中,曹魏雄据北方中原大地,在当时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地广人多,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士家大族也多聚居中原,因此曹魏人才辈出。
孙吴久据江东,经营多年,代表了当地政权,人心归附。
而蜀汉虽地处天府之国,可是仍位置偏远,偏安一隅,占据荆州之地也是很小很落后的那一部分,人口基数小,因此从人才产生的基础条件讲,蜀当是最差的。
二、蜀汉背负了外来政权的原罪。
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刘备是河北人,打着恢复中原汉室地旗号一路颠沛流离,最后在蜀扎下脚根,因此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刘备立国后政治势力主要有以关羽、张飞、糜竺、简雍为首的创业派,以诸葛亮、蒋琬、费祎、魏延、黄忠为首的荆州派,以李俨、法正、孟达为首东州派,以及益州本土派。
为了巩固政权,以刘备及以后诸葛亮主政都是重用本派及荆州派,拉拢东州派,打压益州本土派,所以益州本土的豪强及士族势力对蜀汉政权的认同感是存在问题,人才不得出。
三、蜀汉用人机制缺陷明显。
在认人和人方面,曹魏的曹操强调“唯才是举”,敢于起用出身下层的寒门人物。
而刘备政权用人机制不灵活,还是延续东汉的察举制,更多强调孝廉等德行方面,造成真正有治国理政,带兵打仗的人无法选出来。
刘备及以后诸葛亮的用人风格都是都主张以仁德,以法治治国,所以蜀汉后期的人才,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道德标准很高,很有才学,要么像谦谦君子,要么是酸儒,就是中看不中用。
在和平时期,有德有才学的人治理国家是可以的,但在开创基业,开疆拓土时期,还是要有有谋略、有血性,有开拓精神的实战型人才。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

参考:
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 一、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刘备的夷陵复仇战役,两战一败,蜀汉人才大量凋零或改换门庭。
关羽、关平、冯习、张南等战死,张飞遇刺,刘封被杀,黄权、孟达等投魏,糜芳、土仁投吴…… 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如蜀汉开国初,黄忠、马超两员虎将先后病亡。
三、蜀汉偏安一隅,尤其是失去荆州之后,地盘只占天下十分之一,地盘小啦,人才当然更少啦。
汉中虽然被刘备占领,但人口大都被曹操掳了北去,刘备手下文武人才属四海精锐,一旦凋零,只能从益州补充,自然日益凋弊。
孔明治蜀时,蜀汉还是人尽其才的,赵云、魏延、蒋琬、费祎、邓芝、张裔、董允均受到重用,甚至姜维、王平这些来自曹魏的降将只要有才,照样重用。
当然,用错的情况也有,如用马谡守街亭,总体而言,孔明时代蜀汉人才并没有多少浪费。
孔明不是不注重人才培育,主要是地盘小,人才自然也少之故。

参考:
世界不论哪里都不缺乏人才,蜀汉人才缺少的原因是老大不识才更是因为自身能力低的原因而不敢用才,更为严重的是打压或设计陷害忠良都有可能,比如关公之死谁应该负责?
魏延的子午奇谋为什么不敢用,更为狠毒的是死后还能授计马岱杀魏延,整人都玩出花了。
如果这样的老大可能不人才凋零么,作为老大最为珍贵的能力是识才,在千万人当中发现人才并能培养重用人才这才是本事,为什么没有看明白马谡是庸才而且还委以重用以至失街亭,搞得最有系望的第一次北阀失败告终。
最后总结是诸葛治事之能臣,而没有?雄之大才。

参考:
三国时期蜀国的人才凋零根本原因有三,而这三点问题又都是蜀国难以解决的。
一、人口基数小蜀国自关羽襄樊之败、刘备夷陵之败后,就彻底丢失了荆州,唯有益州在手。
因而,蜀国是三国鼎立中,地盘和人口最少的一方。
根据诸多史料记载,三国后期的在编人口大致是:蜀国94万,魏国443万,吴国230万。
显然,三国的人口差距是极明显的,蜀国的人口基数相当之小。
当然,除了在编人口,还有私有人口没有算,比如部曲、佃户、奴婢、逃亡者等等。
不过这里无需计较,因为算上私有人口,显然蜀国只会更落后,所以在编人口就足以说明问题。
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孙权赤乌五年,有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通典》三国同属于正宗的华夏政权,有着共同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可以默认三国的教育水平大体一致(即便不一致,蜀国的教育水平也不可能赶超魏、吴),都是以老祖宗留下的国学经典为主。
△三国行政区划那么这时人口的差别就会导致成才人数的差别,人口基数大的魏国容易出更多的人才,而人口最少的蜀国则是最吃亏的。
《礼别名记》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
”——《白虎通义·卷六》借用东汉班固编撰的经学集《白虎通义》来作个参考说明:从五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茂”;
从十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选”;
从百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俊”;
从千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英”;
从二千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贤”;
从万人中选出的人才,可称“杰”;
从一万名“杰”中选出的人才,可称“圣”。
并不是说上面这个标准是固定不变、绝对正确的,而是我们从中可以直观地理解人口基数与成才人数的关系。
从大数据层面来说,相同教育水下,人口越多的国家,成才人数越多。
所以,蜀国人才凋零与国内人口较少有着非常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势力吸引力不足刘备是草根出身,虽说有宗亲身份护体,但那其实是虚的,没多少说服力。
前期的刘备要实力没实力,要地盘没地盘,所以刘备的元老系部下人数不多,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等人。
而如田豫、牵招、陈群、袁涣、陈登等刘备曾经的部下,最终都因为刘备自身的综合吸引力不够而离开了刘备。
(或许这里面还应该加一个情况特殊的徐庶)△刘备那么等到蜀汉政权建立了,刘备终于有地盘了,但是一来前期的人才大分配已经完毕,人才格局已基本固定,少有人才是无主的。
就算真有无主的人才,那也会在本国就近出仕,除非像姜维、夏侯霸这种出现特殊情况的,否则会抛家舍业、跨国效力的人才很少;
二来刘备的身份问题依然是三国君主中垫底的,魏晋南北朝前后是世家门阀的强盛时期,社会风气十分看重门第血统。
刘备在很多世家眼里就是一个织席贩履的老兵痞,这也体现了刘备的身份在对人才的吸引上有着较大的劣势。
所以综上分析,刘备因为综合吸引力不足,导致前期人才“失血”过多,元老班底薄弱;
后期虽然大器晚成,但是出身低微、地域限制也大大影响了他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外来人统治本地人蜀汉政权其实是“外地人统治本地人”的模式,大致分为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
前面说了,元老派本就底子单薄,关羽、张飞、简雍、糜竺、孙乾等人死得又早,所以元老派奋斗了大半生,但刚发完红利就都相继离世了,只留赵云、陈到等少数几人,已经难成气候。
元老派倒下了,那荆州派便成为了实质上的高层派系,比如诸葛亮、庞统、刘巴、廖立、伊籍、霍峻、黄忠、魏延、赖恭、冯习、蒋琬、费祎、马良、马谡等,后期诸葛亮自然是这一派的领袖。
刘焉当年招揽入川的东州派也紧随其后,成为了蜀汉第二大派系,比如法正、射援、庞羲、李严、许靖、董和、吴懿、吴班、董允、孟达等,本来法正和许靖死得也早,但是刘备临终又把李严扶了起来,但相对还是很松散。
益州派就是所谓的本地派,代表人物有黄权、李恢、张裔、马忠、谯周、王平、张翼等。
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是庞统等人死后,荆州派始终有诸葛亮这尊大神坐镇,所以益州派也难以翻起浪花。
为了更好地压制益州派,荆州派自然会拔高东州派,以形成联合压制的局面。
那么,不用多说,益州派要适当地用,但还要把握度,不可让其占了上风,这势必会导致本地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千古良相诸葛亮但是荆州派和益州派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后补人才不足。
原因显而易见,三足鼎立,蜀汉只剩益州,从地域角度看,跨国招募人才远比就地取才费事得多。
所以,我们看到蜀汉后期荆州派和东州派的优秀人物基本都消磨殆尽了,又青黄不接,所以蜀汉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结语综上所述,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人口基数小、势力吸引力不足和压制益州系。
不过在我看来,重用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是对的,因为以益州派的调性和能力,估计早就投降了。
也只有荆州派的人杰,才能助刘备整合蜀汉之力,使得蜀国得以存续了那么久。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期待朋友们的留言

参考:
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青黄不接\"。
青,青壮后继者。
黄,老将的年龄。
这一时期的\"断代\",加速了孔明手头无人才可用。
说凋零有理由。
蜀国人才的来源,一是荆州,二是成都,三是汉中。
四是刘备本部,一路杀过来的兄弟伙。
却老得厉害。
荆州让关羽失策而死的死,亡的亡,几乎没剩几个。
成都刘璋手下的好点的都尽了忠,如张任。
至于降过来的武将,多在三,四流。
汉中方面就更少了。
刘备的夷陵一战,又丧张南,冯习,黄权等。
诸葛亮北伐拿得出手的张苞关兴等。
却又英年早夭。
这时的老将余下赵云,魏廷等。
赵云已年高,魏廷遭排挤,廖化马岱作先锋,后来收了姜维,收受了夏侯霸,而其他的魏国和吴国,人才济济,前仆后继,没出人才饥荒,两个国家的国家机器开足马力,和平积累,正处于平稳时期。
而蜀国却连年北伐,耗财耗力,损兵折将。
蜀国多事之国,地形险塞,土地肥沃,士众民殷,但赋税也重,国家连年打仗,这是出钱出力的\"贡献\",再强盛的国家,碰上战争,都是一场灾难。
死伤的耗损怎么也赶不上二十年的人才培养和长成。

参考:
主要是诸葛亮不能充分利用人才,让外面的人才裹足不前,内部也没有发掘人才,只是感叹人才的凋零,却未见其有效行动。
就像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曹操赤脚迎许攸,孙权拜将,都有典故的,想象一下没有成典故的应该更多,诸葛亮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故事,收姜维是逼迫人家,马谡失街亭是背锅侠。
对赵云也未曾重用,魏延也是防有余,用不足,直到后来形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困难局面,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是诸葛亮的错,他是谨慎有余,魄力不足,人才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杀敌人,用不好伤自己。
但是就当时的状况,不发掘人才,引进人才,肯定是死路一条,而且是形成恶性循环,越是没有人才,越难引进人才,越来越发掘人才,因为那里不是人才的用武之地。

参考:
蜀汉之人才凋零是时代教育发展的局限性,两汉以来的文化和科技重心都在中原,江南和巴蜀相对发展水平很差,北方人综合素质强于南方人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巴蜀的教育是儒学交杂
汉中本来也有跟袁绍家族一样世代三公的名门汉中李氏,但因跟大将军梁冀斗争而败亡。
蜀汉的开国重臣几乎就没有蜀人,刘备、张飞、赵云皆河北,法正、马超、孟达是关中人,李严、黄忠、魏延、邓芝是南阳人,诸葛亮为徐州人,只有刘巴、蒋琬、费祎、董允可算偏南方的荆州人。
即便到了蜀汉末期,该政权的核心人物也多不是蜀人,姜维是凉州人,吕乂、董厥、胡济、樊建都是南阳党,诸葛瞻、阎宇、罗宪也勉强算作南阳党。
并不是蜀汉政策完全排挤蜀人,诸葛亮还是相当乐意重用蜀人杨洪、张裔,如果他们能活得比诸葛亮久,代取蒋琬、费祎作为接班人不是什么问题。
最主要的还是巴蜀的学术环境远不如中原,能够培养出经国的大才相当有限。
诸葛亮就算想用蜀人也需要那人有才能。
随着时间推移,蜀汉开国的精英相继去逝,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培养,致使蜀汉人才凋零。
老将廖化不仅仅是一句调侃,蜀汉政权末年老龄化相当严重,执政尚书台的董厥、樊建还是诸葛亮时期招揽的老臣,保守估计都在六十岁左右,姜维、胡济、廖化、张翼、宗预也都在平均六十岁,夏侯霸投靠蜀汉的时候也大约五十岁左右。
张绍、黄崇保守估计也是五十岁。
相对魏国,当时钟会、羊祜、杜预、张华、裴秀、荀勖、王浑这帮人平均就只有四十岁,都正值壮年,论才能也远胜于同期蜀汉重臣。
这还是魏国一次次政治肃清,动不动就夷三族留下的人才,就算是这样北方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还强于蜀汉。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急迫北伐的原因之一,他第一次北伐就发现自己的好友石韬、徐庶在魏国都没能够身居高位,感叹魏国多士。
随着时间越久,两国之间的人才差距就肯定会越来越大。
故诸葛亮启用马谡为将也有不得已的因素,他非常急迫培养更多将才,不是像廖化、张翼那种打局部战斗的良将,而是想培养一位跟诸葛亮本人或关羽、周瑜一类的大将。
根据《华阳国志?后贤志》记载一众蜀人俊杰里大多都出仕于西晋,但所取得的政治地位颇为有限,基本都是成为太守。
蜀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何攀、李毅在西晋也不算顶尖人物。
出身魏国的张华、刘弘、马隆和出身吴国的周处、陶侃才是当代能人。
让时间回到东汉末年,当时北方因为战乱导致人口流窜,大多数士族迁移到刘表的荆州、孙权的扬州、刘璋的益州。
但随着曹操稳定中原,不少人逐渐回归到原籍,为曹操政权所效力,诸葛亮的几位好友就是例子。
刘表的荆州士族一部分随着刘琮投靠曹操,一部分被刘备所垄断。
孙权接纳较多的是徐州人和豫州人,如二张、吕范、吕蒙、徐盛、步骘、诸葛瑾皆属江北士族,这帮人跟江东的顾、陆、朱、张各大家族合流,维持了江南士族的良好教育,尽管逐渐形成奢靡腐败之风,但在文化方面得到了发展,为东晋开国留下了许多储备人才。
这就意味着刘备的蜀汉从建国以来就有缺乏人才的先天性不足,不仅是领土拿到三国中最少,就是人才储蓄也是三国中最少的一国。
这种教育的差距不是五十年可以改变,可能有人不信,巴蜀平均文化水准全面提升是到了宋朝才体现出来。

参考:
直接了当回答,蜀国人才凋零的核心原因有三:其一,蜀,小国尔!三国之中,蜀的面积和人口都是最小的。
对三国时期的疆土和人口的认知,不能用当下的眼光,蜀地不是指现在的云贵川三省全境,对云贵也只是有控制力,可那时云贵的开发还很少,可以说还是不毛之地,只有少量少数民族散居其间,不出现叛乱,捣乱后方安宁就不错,谈不上什么经济、粮食、人口贡献。
蜀相对好一点的地方也就益州,成都平原这一块,算是受都江堰滋养,算得上天府之国。
可成都平原究竟多大?
看看地
成渝之间的丘陵地区,就是上世纪7、8时年代,也是很穷的地方。
蜀之总人口,史载不过90余万。
要出更多的人才,人口基数是个关键要素吧?
而东吴人口200万,魏国人口400万,按成才统一比例看,蜀也一定是人才最少的。
其二,蜀不是文化中心,而是文明的边缘地带。
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还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里土地开发最早,农业技术最先进,有最多的粮食出产,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有更多人口才能滋生文明,培养更多的文化人。
人才的基础还是文化,不读书、不识字还能成才的,只是极少数的个例。
而魏则占据了这一文化中心,大部分的世家大族产生于此,他们的子弟吃穿不愁,很小就在接受教育,当然人才辈出。
东吴则占据着当时文化的副中心,长江平原和荆楚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努力融入中原文化,几百年下来,不敢成为正朔,还是发展不错。
蜀地则长期偏安一隅,地理不便,与中原文明交流少。
后来,四川不断出现过一些大文豪、大学者,是与中原战乱,人口辟禍迁入四川有关,当今看着十分有特色的四川文化,并没有太多原生文化的色彩,反而是一个移民文化,只是保留了一些更早的中原文化。
这使得蜀国知识分子本就稀少,成才的也就更少。
其三,与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有关。
刘备是带着荆襄人才入西川取得益州大权的。
为是否迎纳刘备,刘璋集团就发生了分裂,或被刘璋以背叛名义处死了一批,或因抵抗刘备又战死或自杀了一些,这使得本就单薄的益州人才,更加凋敝。
刘备取得益州后,虽与益州土著土族达成了合解,可在使用上还是形成了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两大块。
对益州集团,即要安抚,也要压制,即是利益使然,又是信任问题。
从孟达叛蜀就可见端倪,孟达袭占上庸后,刘备不放心而派义子刘封监军,终至孟达叛蜀投魏。
这样的帝王心术,可以理解,也免不了。
除了早死的法正外,受重用的李严都是即有荆襄又有益州双重背景之人,就是这样,仍与诸葛亮多有间隙,终是内斗失败靠边站了。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诸葛亮。
先不说诸葛亮是荆州派系的最大代表,就算他心胸宽广,能不计出身、广纳贤才,可诸葛亮事必亲躬这样的做派,也会严重影响人才的成长。
有知识只是成才的基础,真正成才是要经过实践的历练和失败的积累,否则很难成才,只是坐而论道或纸上谈兵,怎能独当一面?
马谡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战就显原形,错误的根子,不只是诸葛亮识人不准,恰恰是他行为使然,培养人的方式不当。
而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更是隔绝了与中原的文化往来,使他国人才无法进入蜀地,入蜀等于叛国,谁能在尚未受到重用之时,就举家从富裕之地迁到贫困之国?
细想想,曹操把徐庶逼回中原,是不是很有远见卓识呢?
孔明不如孟德多矣,莫被演义洗了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