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功臣李世民为什么晚年重用程咬金而弃用尉迟敬德

我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太宗后期重用程知节,任命其为左屯卫大将军,掌握北门宿卫。
同时,允许尉迟敬德致仕,以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在家养老。
主要原因在于二人的性格的差异。
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性格非常急躁,刚直,不容易与人相处,在贞观初期,尉迟敬德就时常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面争长短,后又在宴会上与人争座次,还打伤了前来劝阻的李道宗。
可见,除了李世民,几乎没人管的了尉迟敬德。
如果李世民在贞观后期继续重用尉迟,那只要李世民活着,他自然可以保护尉迟敬德,但一旦李世民不在了,以尉迟敬德的性格无人管的了他,如果尉迟敬德又惹了麻烦,谁来保护尉迟敬德?
因此,李世民不能把尉迟敬德留给新君来用,必须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给尉迟敬德安排好退路。
事实证明,李世民安排的非常妥当。
尉迟敬德得以安享晚年,很安稳的活到了显庆三年(658),而且死后倍享哀荣: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令京官五品
他的儿子尉迟宝琳袭爵,官至卫尉卿。
二、程知节程知节不同,与后来演义里面那个三板斧的混世魔王程咬金不同,史书记载的程知节是个谨慎的人,典型的例子就是后来高宗显庆元年(656),程知节作为行军大总管征讨阿史那贺鲁,当时,副大总管王文度上窜下跳,完全不把程知节放在眼里,以至于当时苏定方都看不下去了,劝说程知节把王文度抓起来,这要是尉迟敬德领兵,还用苏定方来说吗,早把王文度办了,杀了都有可能。
而从王文度后来的经历看,此人是高宗的亲信,如果真把他给办了,那尉迟敬德也好,程知节也罢,离死也就不远了。
结果,程知节忍住了,任由王文度发挥,最后程知节只是被免官,算是平稳着陆了。
可能高宗也是看到程知节的这种表现,觉得他对自己已经无害了,因此,对程知节也并未穷追猛打,不久后又重新启用程知节,任命其为岐州刺史。
但这一次程知节不准备陪高宗继续玩儿了,他很快就请求退休,回家养老去了。
最终,程知节也得以善终,在麟德二年(665)去世,死后同样倍享哀荣: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他的儿子程处默袭爵。

敬德是典型的打手,在夺取天下时,敬德很重要,因为他能随时豁出命去,但在李世民已经当权后,这种能随时豁出命去的人,显然让李世民很忌惮。
历史上的程咬金与我们说唐中看到了那个混世魔王可不同,这人其实是个有心眼的人,因此在朝廷稳定下来后作用更大,至少他比敬德谨慎得多。
第二、功劳平衡的问题。
敬德已经是凌烟阁里面武将排得最靠前之一了,所谓功高不赏,李世民为了保全他,不用他倒是为他好。
程咬金(改名知节,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程咬金的心意了)却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是功劳上的平衡。
第三、山头平衡的问题。
敬德是刘武周降将,之所以能豁出命去,和他这个出身有很大关系,何况李渊为了维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屡次想杀敬德。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是要借助敬德一往无前的力量,包括让他杀元吉、向李渊逼宫。
但敬德不是李世民的核心力量,李世民军事上的核心力量还是李家军和瓦岗降将,因此后期重用瓦岗的人理所当然(包括徐茂公,即李绩)。
先说这些吧,
两人一起在秦王手下共事。
当李世民发动政变时,两人都被列为大功臣。
当时还有一个排名顺序,尉迟敬德的排名比程咬金要高很多。
可见当时尉迟敬德比程咬金更加吃得开。
尉迟敬德走下坡路,源于一次宴会。
尉迟敬德因为宴席上的座位安排很不高兴,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劝告,尉迟敬德不但不听,还差点打瞎了他的眼睛,这使李世民非常生气。
紧接着,尉迟敬德被人诬告叛乱,面对李世民的质问,尉迟敬德没有反驳而是脱下上衣露出了战争时留下的创伤。
看到尉迟敬德的伤痕,李世民相信了他,同时为了考验他的忠诚,李世民决定将女儿嫁给他,却被傻乎乎的尉迟敬德拒绝了。
就这样,尉迟敬德在李世民心里留下了阴影,他的衰落之路不可避免。
反观程咬金却精明许多,李世民为了拉拢他把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的时候,程咬金欢天喜地,感恩感激,亲上加亲的程咬金自然获得李世民的绝对信赖。
李世民晚年,更是把家和国都委托给了程咬金。
可见程咬金在李世民的心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参考:
这跟二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凌烟阁排名第七的功臣尉迟敬德,政变前更像是李世民的私人保镖。
尉迟敬德开始追随刘武周,在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
起初尉迟敬德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因李世民的保护得以活命。
唐郑决战时他有单骑救主之功,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后来他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杀死了齐王李元吉,成了事变中获得赏赐最多的臣子。
然而,尉迟敬德性格粗鲁、暴躁,在行军打仗中可称猛将,但在和平年代就不吃香了。
他动不动就跟大臣们发生口角,文武百官都不待见他,后来李世民无奈把他外放,很久才又回到长安。
有一次尉迟敬德侍宴庆善宫,有人座次在他之上,他发怒大骂其人,任城王李道宗当时正好在旁边,好心过来劝和,没想到尉迟敬德更加生气,竟然把李道宗给打了,差点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李世民为此非常不高兴,亲自责怪尉迟敬德:“我以前看汉史,常责怪汉高祖(刘邦)杀功臣,如今看到你的行为,才知道彭越、韩信为什么会被杀了。
这实在不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如果赏罚不明,权臣横行,那还得了?
”虽然此次没有重罚尉迟敬德但也对尉迟敬德打击很大,自此他老实许多,不在参与朝中之事,老实在家享福。
相比之下程咬金性格要温和的多,尉迟敬德,包括秦琼在内,都是因为性格粗鲁还自恃功高而全不被重用的。

参考:
李世民征高丽的时候,就是尉迟敬德,在给皇帝守长安的,你说说。

,但是征高丽失败,在半路李世民受到劫杀,是程咬金拼死断后,才让李世民安全回到长安,这俩位都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将领,但是为什么会是程咬金呢 ,因为程咬金适合,程咬金脑子灵活,不是死脑筋。
尉迟敬德就是死脑筋,皇帝若是重用尉迟敬德,达不到他的效果,尉迟敬德在沙场是个好手,政治还是程咬金厉害点,什么都不占,只效忠坐在皇位的皇帝,尉迟敬德恐怕是只效忠李世民一个吧
参考:
程咬金和尉迟敬德,在李世民在位年间都非常受器重,两人都属于武将型人才,而尉迟敬德武功稍微会比程咬金要高些,但是论计谋尉迟敬德却不敌程咬金。
他们两个都是活跃很频繁的大臣,李世民安排任务也事先考虑他们,但据正史记载,两人后期并没有获得同等的到位,按理说这么受重用的大臣,晚年一定也是深受皇恩,然而程咬金却把尉迟敬德甩出了几条街。
程咬金是最先投靠李世民的人,当时比尉迟敬德还要略先受宠,当时投靠李世民后,李世民就一眼相中了他,将来必定是一位好臣子,就立刻安排跟随他去征讨刘武周,在战争中李世民获得胜利并又获得一位猛将叫尉迟敬德。
不得不说李世民看人的眼光和伯乐识千里马有得一拼。
后来的尉迟敬德也是很有作为,当时程咬金和尉迟敬德一起共事。
在李世民发动政变的时候两人都列为大功臣,当时还有一个顺序排名,此时尉迟敬德的排名还要好上程咬金几位,可以看出当时李世民对尉迟敬德更为器重。
但是后来的事情却是大家想不到,尉迟敬德晚年的生活打破了此前的荣耀。
说到尉迟敬德晚年,过着那简直是一个稍微比平常人要好一些的平常生活,与当年所获荣誉相比是凤毛麟角。
在尉迟敬德被李世民冷落的时候,李世民准备征讨高丽,而尉迟敬德第一时间自荐带领部队前往战场,但是李世民却没有应了他的意思,而是安排他为总管。
而与他相同地位的甚至还要略低地位的程咬金被委以留守后方的重要任务,皇帝把自己的安全和整个江山都托付给了程咬金,可以看出程咬金此时在皇帝心中是没有任何一位大臣能够替代的。
大家都好奇到底是为什么局势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原来是在这里。
原来是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印象大有改观,当时尉迟敬德刚立下大功就非常骄傲,而宴会上的座位安排让他很不满,于是表现得很恼怒。
此时的皇帝的皇弟李道宗相劝,尉迟敬德不但不听,还把他打的眼睛都快瞎掉了,这让李世民非常生气。
这件事情过后,尉迟敬德就开始走向没落,主要是皇帝对他大有改观,不得不说自己的命运掌握在皇帝手里,这就是古代朝臣的命运,也还好李世民是位明君。
后来有一次尉迟敬德被小人诬告有谋反的心思,气的李世民问他到底是不是他现在在谋划的事情,后来尉迟敬德没有反驳,只是把当年在打仗时候留下的伤痕露了出来,看到付出如此大的尉迟敬德,李世民感动的泪流满面。
为了补偿他,也是为了测试尉迟敬德的忠心,李世民决定把自己的女儿赐予他,可是他却拒绝了,从此过上无人打扰的生活。
即使后来说自荐挂帅,李世民也没有再次重用他,李世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他了。
反观程咬金的上位史,自从在宴会后尉迟敬德不再受重用了,程咬金的地位就一天比一天高,李世民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此时他与当朝皇帝也成了亲家,在很多事情上优先考虑他的存在,此时的程咬金彻底成为了李世民的重臣。
在一次战役中把程咬金安排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这个位置掌握着皇帝本人、皇帝妻子儿子以及整个江山都交给了他,可见这是尉迟敬德做梦都想得到的待遇。

参考:
最早也是个临时工而已
参考:
人和人的差别,除了在于才华,还在于为人处事。
程咬金在为人处世方面,要比尉迟恭强太多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境遇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