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独看得起刘备

很正常。
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在识人方面都异于常人。
刘备投奔曹操时,虽然很落魄。
此前更是屡战屡败,四起四落。
在一般人眼里,像刘备这种人,就是流浪军头而已,没前途可言。
但曹操可不是一般人。
在他看来,刘备这种草根出身(草根中的佼佼者),无身份背景,无贵人相助,甚至连运气都没有的人,竟然能百折不挠,始终不放弃奋斗目标,一直在拼搏。
实在是世间罕见,太难能可贵了。
英雄惜英雄。
同样是创业者(曹操属于贵族中的草根),曹操能体会到刘备的厉害。
知道刘备与袁绍、袁术之流,不是一码事。
比起孙策、刘表、马超。
刘备又多了一份让人不得不佩服的韧劲!他这种人,更难对付。
所以。
自打曹操见到刘备后,他对刘备的态度大概就是:这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他非常想招揽刘备。
甚至,想让刘备做自己阵营的二把手。
(从刘备被封为左将军就可以明显看出曹操急于拉拢刘备的心情)只是,刘备觉得自己与曹操性格不搭。
千方百计逃跑,与曹操分道扬镳。
不过,有一说一。
从史料记载来看。
曹操虽然认可刘备,承认他是天下第二。
但曹操并不认为刘备有资格与自己平起平坐。
在曹操心里,天下第一永远是他自己。
刘备再厉害,也只能是老二。
老大和老二,在他看来,是有差距的。
这种差距,不是100分和99分的差距。
而是100分与70分的悬殊差距。
所以,我们在史料中就看到了,虽然曹操前期对刘备评价很高。
比如赤壁之战,曹操被周瑜打败,他都非要说是刘备打败自己,而周瑜不过是运气好。
(在曹操看来,如果是刘备赢了自己一次,他可以接受,但换成别人就不行,哪怕是周瑜)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
但得计少晚;
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但到了后来,刘备真的崛起了,在汉中与曹操正面硬钢,并且还占有上风时,曹操就气急败坏了,不夸刘备了,改成谩骂了,有点像泼皮无赖似的,想在言语上找回面子。
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
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
”一个已经快65岁,且贵为魏王的人,对着一个60岁的人,像个流氓一样,自称爸爸的画面。
简直太“美”了。
三国之前,上一个这么不要脸的英雄,还是汉高祖刘邦。
这说明,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问岁数,文化再高的人,心态崩了,气急败坏时,也照样会说出粗鄙之语。
汉中之战结束后,曹操率军退走,他完全不能接受自己输给刘备的事实,又听说刘备手下有个法正的狠角色。
于是,他马上就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因于法正太厉害。
曹公为魏王,王西征,闻法正策,曰:“固知玄德不辨此。
”又曰:“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反正,在曹操眼里。
自己是第一,刘备只能是第二。
区区第二,居然能赢第一?
还是大胜?
这不科学。
这其中肯定有猫腻。
哦,知道了,原来是因为有法正的辅佐。
就是嘛,我就知道一个卖草鞋的渣渣,不可能这么厉害,肯定有人教才打败我的。
——这大概就是曹操退出汉中时,他的自我安慰。
总的来说。
曹操看得起刘备,很正常。
刘备相比于当时其它诸侯,他的身上确实有一种别人都不具备的东西——韧劲。
要么,就别得罪刘备。
既然得罪了,就一定要弄死他。
你弄不死他,他日后总有一天要回来弄死你。
——这就是刘备的可怕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
刘备在识人方面的能力,也非常优秀。
综合素质,其实不输曹操。
官渡之战时,所有人都看好袁绍。
就连曹操麾下的将领也看好袁绍,纷纷暗中写信,讨好袁绍,提前给自己留好路。
而就在袁绍军中的刘备,却认为袁绍成不了大事,绝对不是曹操的对手。
不看好袁绍。
变着法的要逃走。
事后证明,他的猜测全中。
在当时,刘备真正服气的军阀,就一
别人,刘备都不服。
多年后,刘备拿下半个荆州,招贤纳士,成立了自己的参谋团队后,他的底气足了,对曹操的态度也变了。
之前对曹操,他非常忌惮。
能躲就躲。
而到了汉中之战时,他根本不怵曹操,他甚至还认为自己比曹操还厉害点。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
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在刘备看来,自己与曹操,不存在鸿沟天堑般的差距。
如果自己有与曹操一样的资本,他自认为不会输给曹操。
总体而言。
纵观刘备的一生,他一直把曹操视为是自己的死敌。
有时候,刘备还暗中观察曹操。
总结曹操的一些失败教训,借以警示自己,少走弯路。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
操以暴,吾以仁;
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在刘备看来,曹操既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枭雄。
也是自己前进的榜样。
曹操死后,刘备感到寂寞。
于是,他就派人去吊丧。
当然,使者被曹丕撵走了。
紧接着,刘备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孙权小儿不是自己对手。
于是,他随即发动了东征。
夷陵之战,他被打败陆逊后,他的反应都和曹操一样,非说这是天意。
不承认陆逊的能力。
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这应该就是英雄相惜吧。
一样的优点,一样的毛病。

参考:
史传《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在徐州当政时,被吕布谋夺击破,刘备遂投奔了曹操。
曹操助其兵粮,合击擒杀吕布。
随后刘备跟随曹操去了许都,曹操表奏刘备当了左将军,对刘备诚心相交,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后来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三国志》为母本素材,糅合民间评话和传说,著成《三国志通俗演义》,盛传于世。
但在罗本演义中,曹操厚待刘备的“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却避之未提。
《演义》以刘备一方为正角,尊刘抑曹,对曹操豪情的一面压缩,对刘备有益的事迹放大,属文学手法提炼正常之举。
这也侧面说明了文学作品总是比史传体客观记录,多了一份作者
同样是厚待,曹操对关羽,《演义》中就大写特写,什么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房送美女,然后关羽还是决然弃曹而去,这样就更突出了关羽的念旧主之忠义。
对刘备,若在写细,曹操曾经恩至义尽,瞬间再反过来描写刘备参与了血带诏反曹联盟,还借机诓了曹操的兵跑路,就会有些不利于对主角的美化抬高了。
文学作品毕竟要突出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以形成矛盾突出,达成作品的可读性、可娱性。
言归正答,曹操为何看得起刘备,视若一家人。
小编散发弄舟这就要从二人性格和当时局势侃扯一番了。
一、局势大家伙儿读《演义》,看到曹操一下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从三流枭雄一步成为超级英才。
也认可曹操是大智,着实走了一步妙棋。
但外象简单,曹操初步掌控汉庭,就敢马上扬风炸毛吗?
不可能,汉献帝再囧,身边还有一些遗老旧臣呢,再遗再老他说话还有份量。
曹操为了稳住第一步,不可能上来就大棒子过去。
事实也是,曹操迎驾汉献帝于窘迫之时,还跟随献帝的臣僚,曹操都没敢慢怠。
比如当朝太尉杨彪、在京北海孔融、国舅董承、议郎赵彦等等,都原官位奉之,另加赏赐。
这些人吃着曹操救济的粮食,却觉得该着,面对曹操时笑脸,转过脸来却又不服曹操独大。
曹操也头疼,用自家的班底任了几个汉官吧,总是份量还不行,难免撑不起台面。
擒杀吕布后,结交了刘备,还是号称汉室后裔的,这不现成的联盟之最佳队友吗。
曹操太需要助手了,尤其是有分量,还是之前不在朝中的外强新生势力。
拉住新生力量,对抗朝中遗老,是逐渐能让羽丰的曹操的最佳心愿。
所以,刘备跟随曹操入京,曹操百般亲近,恩宠倍加,也算是合乎当时局势的逻辑了。
不能排出的因素还有,当时正当英年、意气风发的曹操可能也是一腔热血,励志匡扶汉室,发现刘备也是扶汉理想,心志想通,便希冀与刘备携手,共谋时局,扫荡群乱。
或许正是刘备的下一步开溜,让他发现,都是些什么人哦,为野心为私欲,一意任行。
而遂产生了一步一步专权上位的念头。
二、性格在《三国演义》中,多处描写曹操多疑、阴诈。
实则细读史传,曹操或许在用兵行军进止上多疑,自保求稳先不亏,在用人上还真是有大度、大气的一面。
军阀张绣曾让曹操的儿子与爱将丧命,但等张绣来投时,照样接纳;
文士陈琳檄文骂曹操之狠之毒,曹操照收为军中秘书长;
袁绍谋臣许攸来投,曹操不疑赤脚迎接;
关羽辞行,曹操明知日后为敌,依然赠袍相送,例不胜举,无不显示了曹操作为政治家胸襟广阔的一面。
世人多言曹操心狡,盖为演义贬笔多用了黑墨所为。
曹操有此心大一面的性格,在许都事事恩好于刘备,也就符合逻辑了,因为他也想有朝廷上的政治联盟,以更好的对付暂时拿不下的遗臣旧老。
再说刘备,《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少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游侠,当时的年轻人都争相依附他。
这什么概念,整一个少年老成,自带气场的人物。
《演义》中描写他善良、仁弱、好哭,再结合联想真实的刘备一生闯荡、百坚不催,你还能信演义中的形象刻画吗?
可以断言,自古能够仅凭善良仁义打出江山拼天下的,而又不厚黑的人物,就没有出现过。
刘备戎马一生,栉风沐雨,百折不挠,断不是演义中描写的那样。
真要如演义般那样,群雄争霸中,刘备早嗝屁了。
多多展现刘备仁慈的一面,只能说是文学性作品中,树立形象才所需求的。
现今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偶尔遇到某
这里不多论这种人的阅历、亲和、老道,只提世上这种人真有。
刘备当如是,不然手下兄弟死心塌地追随他,不然他投奔到那里,都是客的感觉,不是跟班的依附。
或许正是这种自带气场的风度,迷惑了曹操,信之为臂膀。
不然曹操也不会说:天下英雄,唯曹与使君也。
但也正是这种气场,让刘备从来没有想要屈居人下,始终坚信自己能够闯出一片天来。
曹操再怎么厚待刘备,倘刘备只求余生安稳,平庸享福,也就罢了。
但他是刘备,有大志有野心的刘备。
终究找个由头,脱离曹操,自行创业去了。
刘备叛离曹操,有读君说他心怀大志,堪当楷模,有读君说他空谈什么扶汉,还不是私心异志,自个儿想当老大,这就属于各人各见了。
喜欢读史的
虽然随着阅历的增长,学会了自我保护,但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真朋友,也知道什么是真性情!其次,刘备虽然只是个街头卖鞋的,国难当头,胆气敢为正气生,不顾自个儿身微力薄,多次出生入死,虽屡战屡败,始终不改初衷,赤心可表,英雄惜英雄,曹操当然视他为真英雄!就象这次的新冠疫情,疫情乍起,鹤唳风惊,广大的医生、护士、安保、保洁、警察、快递、村长……几乎所有的平民百姓都齐心协力,个个都是英雄,可歌可泣!反观美国的全体免疫,虽然富豪满地,高官云集,雄居世界霸主又如何?
在世界人的眼里、心里,又何曾有半点英雄本色的美丽?
所以,是不是被人看得起,首先得看自个儿的心是不是真金白银,有没有大爱之心,赤子之心。
若只是像疫情中表现得很奇葩的白富美,高富帅,没事时倒也养眼,看起来高大上,拿得出手。
大难临头,只怕就是个灰飞烟灭的空心罗卜,摆不上台面!(
我们常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看人不能只看其表面,应透过表面看其本质。
为什么在刘备屡战屡败时,曹操还能看得起刘备呢?
这就是曹操眼光的独到了。
刘备是汉室宗亲,是大汉皇叔。
汉朝历经近四百余年,刘姓天下早已深入人心,刘姓就是当时的国姓,更何况刘备是汉室宗亲了,又早年投军报效朝廷,镇压黄巾,让那些极欲振兴汉室的人,自然是刮目相看,是很有吸引力和号召力的。
曹操虽一手创下了自己的事业,形成了自己独霸一方的势力,但仍得以汉室皇帝为尊,仍得打着汉家旗号行事,面对汉室宗亲的刘备,又有不俗的经历,曹操自然要高看三分。
刘备宽宏仁义,很得民心。
我们知道,西汉的创立者汉高祖刘邦,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为人都是很宽和仁义的,有能力会纳谏,受到了众人的拥护,最后都取得了天下。
刘备大有其先祖之风,以仁者闻名,很有号召力,很会招聚人,其前途不可限量,虽然眼前屡战屡败,那是还没有达到水火既济的程度。
刘邦以前也是屡战屡败,但最后垓下一战,项羽自刎,开创了四百年大汉。
人都有命乖运骞的时候,刘备虽眼前穷窘,以后一旦有风云际会之时,就会如龙入海的。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唯有志向高远者方能如此。
一般人容易喜怒表现在脸上,有一点儿光彩的事,就风光无限,兴奋傲骄之气就会溢于言表;
而一旦遇到打击,就会沉沉不振,言语也卑微懦弱。
而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因心中有高远的志向,自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打击动摇不了他,小胜也不能让他忘乎所以,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有什么可喜有什么可悲的,离自己远大的志向还差得远着呢。
刘备在曹操处,不奴颜卑膝,不悲观失望,每天仍正言危行,规矩做事,这让曹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知道刘备决不是一般的人物。
刘备不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仕途,轻易抛之。
刘备起身贫寒,曾织席贩履,却能得到别人的赞助,自己拉起队伍,参加了镇压黄巾的战斗。
因功后来得了县尉的小官。
如果是没有志向的人,一定会很满足,很珍惜眼前的来之不易,但刘备却毫不珍惜,因不满上司的狂妄无理,曾两次弃官不做,远走他方,以求能有大的发展。
后来又跟随公孙瓒,救北海孔融,救徐州陶谦。
陶谦曾三让徐州,刘备迟迟不受,可见刘备不是贪
只有志向高远者,方能不贪不占,方能保持仁义清高。
曹操阅人无数,自然知道刘备决非久居池中之物也。
正因为曹操对刘备的经历很清楚,透过刘备的经历表象,看出了刘备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因此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才进一步试探刘备,以证自己心中之疑。
不想刘备听了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之说,心里非常吃惊,本不喜怒于色的他,竟也失手掉落了筷子,幸好这时天空有炸雷滚过,刘备就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就轻松地给唐塞过去了。

参考: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著名的桥段,那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在这个桥段中,曹操和刘备评价天下谁是英雄。
在刘备故意敷衍,说了几位当时有实力的地方势力的首领后,曹操都不认同。
最后,曹操对刘备直截了当的说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这一句话吓得刘备的筷子都掉到了地上,多亏了当时天上响雷,刘备才借机掩饰了过去。
但是,曹操为何要对刘备说这样的话呢?
当时刘备屡战屡败,无处容身,来投奔曹操寄人篱下。
曹操为何如此看中刘备,将他和自己相提并论呢?
我们看当时刘备的处境。
他起兵之后,创业艰难。
在好不容易得到徐州为根据地后,可无力守住,被吕布夺走。
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投奔曹操。
曹操对于刘备抱有一种复杂的观念,那就是一方面收留刘备,企
另一方面对刘备又不放心,感觉他不是那种寄人篱下的人,怕他挖自己的墙角。
刘备感觉到了曹操的疑忌,也故意韬光养晦,在家中种菜浇园,躲避曹操的窥探。
但是,在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直接将疑问提到了桌面上。
如果刘备应对失措,那么杀身之祸就随之而来。
因此,曹操对刘备说两人都是英雄,里面就包含着试探的意味。
刘备虽然在当时因对得体,暂时蒙混过关。
可是这一幕也让刘备留下了心理阴影,在日后一得到机会,就马上离开了曹操阵营,去自寻出路了。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并不仅仅是试探,在这里也包含着曹操对刘备的欣赏。
作为一位有识人之明的政治家,刘备的那点小把戏怎么可能瞒得过曹操的眼睛。
曹操对刘备论龙之变化,就明明白白告诉了刘备,他对刘备的一切都十分清楚。
这一段对龙的谈论,不但是曹操暗讽刘备,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华的地方,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一书的文眼所在。
曹操论龙之变化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其实曹操说到此处,就已经对刘备说得十分的清楚了。
对于刘备在现今失势之时,不过是隐藏心性,为将来飞腾做准备。
双方都是当世英雄,自然都心照不宣。
一个单刀直入,一个装聋作哑,不过是在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罢了。
那么,曹操为何对那么多兵多将广的势力首领,比如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等都不屑一顾,偏偏对刘备如此看重呢?
这是因为曹操从刘备的行径中,发现了双方都是一路人。
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有着一颗不甘人下的野心,而且双方采取的手段都差不多,都要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江山。
这让曹操对于刘备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并不想趁其落难之机,置其于死地。
刘备在政治上,采取的是和曹操相同的策略,那就是以匡扶汉室为口号,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
曹操采取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为以后采取禅让篡位做准备。
而刘备则是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以刘秀为榜样,想要重新建立汉室江山。
这样,曹操和刘备在政治上的方针是相同的。
只不过是曹操有家族势力可以依托,加上曹操的雄才大略,势力发展要比刘备快得多。
再加上曹操抢先一步,奉迎汉献帝到了自己的地盘,得到了大义的名分。
刘备只得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与曹操周旋,曹操也因为四方未定,处境艰难,暂时不去加害刘备。
不过,在以后的岁月里,曹操和刘备使用匡扶汉室的政治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手段是相同的。
有了政治旗号,刘备的军事集团就不同于其他的军阀势力。
而刘备在集团的建设上,刘备和曹操一样,都重视招揽人才,收取人心。
由于刘备来自草根阶层,他经历多,眼力强,能够在基层选拔人才。
他手下的关羽、张飞,是曹操羡慕不已的将领。
在有了诸葛亮这样强有力的政治人才辅佐后,刘备如虎添翼,得以建立了自己的基业。
在刘备的建设下,他的队伍凝聚力很强。
在失去徐州根据地后,由于没有粮草,他的部下饿死也不离去。
在多次失败后,刘备的军队每每在被打散后,不久就又再次聚集在刘备的旗下。
在荆州南下的时候,十几万老百姓拖家带口跟随刘备撤退。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刘备
而刘备的
如果我们来比较曹操和刘备,就能够发现,刘备的能力和曹操相差不远。
这是因为,曹操出身官宦人家,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
他在起兵的过程中,有荀彧、郭嘉这样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
而刘备和曹操不同。
刘备由于出身平民阶层,虽然有汉室宗亲的头衔,可是并不为世家大族所承认。
所以,刘备的部下,除了武将比较强外,他没有什么奇谋异士辅佐。
刘备在无奈之下,只能自己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直到法正加入刘备阵营前,刘备的军队作战大都是他亲自指挥的。
从历史上来看,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曹操评价刘备的才能和自己不相上下,但是想到计谋的时间比自己要稍迟一些。
而刘备在多次打败包括夏侯惇在内的曹操部将后也自信的说,如果曹操来了,我不是对手。
像你们这样的将领来,来多少我也不在乎。
如果再加上前期刘备阵营中,文官方面的人才匮乏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在某些方面,刘备的能力甚至超过了曹操。
只是先天不足,刘备才错失了时机。
在他得到荆州南部四郡作为根据地的时候,相比曹操来说,实在是太迟了。
正是因为看到了刘备的政治、军事的能力,再加上刘备不甘人下的野心,曹操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所以曹操才会说,天下英雄唯有你我。
这种评价是正确的,这也体现了曹操看人眼光的独到之处。
由于曹操看透了刘备的本来面目,这使得刘备不敢在曹操的手下继续长呆下去。
他借机离开曹操后,自己又开始了创业。
在经历了种种坎坷之后,在他的努力下,在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部下的辅佐下,他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基业,成为三国的君主之一。
刘备的所作所为,无愧于曹操对他的英雄的评价。

如果曹操不是试探,那就直接说明了曹操已把刘备当英雄。
也就是说,曹操说这句话不论是不是试探,都把刘备当英雄。
这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曹操为何如此看得起刘备?
而且是屡屡失败,将寡兵微,无处容身,寄人篱下的刘备。
这只能说明刘备身上非常优秀的特质被曹操看到了。
倘若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大胆揣测曹操从刘备身上看到的特质,或许可以看出
在这点上,曹操与刘备可谓所为所见略同。
当十数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董卓慑于关东诸侯军势之盛,挟天子迁都长安。
各路诸侯都只是观望不进,保存实力,甚至置酒高会,独曹操不计得失,带领自己的部队追击,虽被董卓杀得全军覆没,自身也几不幸免。
却让世人看到了曹操相比各路诸侯的与众不同,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后来董昭所以写信请曹操迎天子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
曹操攻荆州,刘备带领军民南逃,一天只能走十多里。
所有人都清楚这样的速度很快会被曹操的骑兵追上,因而都劝刘备抛弃百姓先逃,刘备都予以拒绝,坚决与百姓一起,最终在当阳被曹军追上,兵败逃亡。
刘备虽败,却深得荆州士人百姓之心,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追随他,而不愿降曹。
虽然当阳之败已是青梅煮酒以后之事,不可能影响煮酒论英雄时的曹操。
但刘备在平原令任上得人心,在继任陶谦徐州牧任上也得人心,这些曹操应该都是看在眼里的。
由此可见,刘备与曹操一样都是将人心看得比失败及眼前之利远为重要之人。
如果再回头联系追击董卓时不止曹操,还有孙坚。
那么也可以理解为何最终曹、刘、孙能芟夷群雄,鼎足而立。
二、刘备得人心,有人才。
刘备虽然将寡兵微、东奔西投、屡屡失败,甚至常寄人篱下。
但关、张等人既是当世俊杰,又始终不离不弃,誓死追随。
如果不是英雄,又如何能延揽英雄?
如果不是英雄,又如何让关张等豪杰誓死相随。
这点凭曹操之睿智,必定一眼即可看出。
三、刘备志存高远,坚韧不拔。
刘备虽然将寡兵微、东奔西投、屡屡失败,甚至常寄人篱下。
但他既不会久居人下,也能屡仆屡起。
志存高远、坚韧不拔,这不正是有志者成功之最关键因素吗!倘若再加上广收英才的能力,这不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品质吗。
汉高祖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正是因为志存高远、坚韧不拔、俊杰为用才最终打败项羽的吗。
当年汉高祖刘邦不也投靠过项羽,接受项羽的领导。
曹操如果想到这一层次,难免将刘备比刘邦,自比项羽。
四、曹操有自己的政治考量。
青梅煮酒之时,曹操离统一北方尚且遥远,羽翼未丰,还未必有后期代汉自立的野心,此时的他应该也是有匡复汉室的理想的。
而此时的刘备远比他弱小,甚至投靠他,却常以匡复汉室为标榜。
如果曹操联想起关东联军那些拥兵自重,自私自利,根本没有匡复汉室之心的诸侯们,再来看将寡兵微的刘备,对比之下,怎能不重视刘备呢;
如果此时的曹操此时尚怀匡复汉室之志,刘备便是屈指可数的志同道合之士,怎能不重视刘备;
如果此时曹操已有篡汉之志,面对高尚怀匡复汉室之志的刘备,只要良心尚存,未必不会感到惭愧,又怎能不重视刘备呢;
如果曹操此时已有篡汉之志,也不相信刘备真有匡复汉室之志,认为刘备跟自己一样挂羊头卖狗肉,再对比二袁二刘等鼠目寸光的诸侯,又怎能不重视刘备。
综上四点,重视人心、善驭人才、坚韧不拔、能屈能伸、志存高远,刘备有之,汉高祖刘邦亦有之。
如若曹操能看到这些,那么他眼中的刘备自非池中之物,即便再落魄,也是一条潜龙,怎能不视之为英难。

参考:

如果以此来评判刘备,刘备称得上真正的英雄。
曹操的祖父是曹腾,曹腾是宦官,他在宫中三十多年,先后经历过五位皇帝: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他从来没有犯过什么过错。
汉桓帝即位以后,一来因为曹腾是先帝的旧臣,二来因为曹腾在忠孝方面的声誉非常好,就把他封为费亭侯,并加位为特进。
曹腾的儿子曹嵩,当然是过继给曹腾的,曹嵩曾经做过司隶校尉(汉至魏晋时,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
汉灵帝刘宏时,他又做过大司农(执掌国家财政)、大鸿胪(主管外交、民族、礼仪等事物)、最后做到太尉(三公之一,执掌军事)。
所以我们说曹操是官二代或官三代,他能做成大事业,主要靠他知人善任,能审时度势,“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说,有他先祖一定的功劳。
孙权的老爸孙坚曾任长沙太守,被封“破虏将军”。
孙权的哥哥孙策被曹操上奏封为讨逆将军和吴侯。
孙权从小便跟着哥哥和父亲转战各地,见过世面,并且很爱读书,涉猎广泛,文韬武略。
孙权继承了父亲和哥哥的基业,也是一个官二代,手下有张昭、周瑜、鲁肃、程普、黄盖等一众旧臣,他的成功更离不开父兄。
刘备与曹操、孙权不同的是,他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靠贩卖草鞋织芦席为生计。
如此出身的刘备,能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他常常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实这个称号即使完全属实,也与他相距了十万八千里。
他结交英雄好汉,希望在这乱世能有一番作为。
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得非常低,他依附公孙瓒,依附陶谦,依附袁绍,依附吕布,依附刘表,依附刘璋。
寄人篱下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可刘备胸有大志,什么都能忍。
你看诸葛亮去拜访诸葛亮,三顾茅庐,只要能把诸葛亮请出山,他受什么委屈都无所谓。
这就是刘备,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三分天下有其一,能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刘备靠的就是忍。
忍天下之人所不能忍,这样的人一定是英雄。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当世之英雄,他谁也瞧不上,唯独对刘备称颂有加:“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说明曹操独具慧眼,认识到落魄的刘备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
刘备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果然成了一个时代的大英雄。
失意而不失志,隐忍而待时,一旦遇到机遇,则龙飞九天,这或许就是刘备成功的经验。

参考:
戏说三国。
曹操年轻时候,也是有志青年,出身拥有宦官两大血统,当时被四世三公的袁门子弟所嘲讽,一直耿耿于怀。
曹操后来专门排斥名门望族:杀孔融丶诛杨修丶灭袁氏等人,而喜欢收容猎户李典丶铁匠典韦丶欣赏浪子关羽和专门收容寡妇遗孀。
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联盟会上,第一次看见公孙瓒身边三个异样装束的,就很有兴趣。
公孙瓒就介绍了其中一个白面书生:高材生刘备刘玄德,师从于皇家大博师卢植,善舞双剑。
曹操看了呆了一会,心里琢磨着:高学历丶穿戴像个小贩,身后却站个杀猪般丶流浪汉。
不禁心生一股怜惜之情:你叫刘玄德,我叫曹孟德,我俩有缘啊!后来曹操专程到刘备住处,不谈不知道,一谈吓一跳。
曹操以德会友,不料又杀出个屠夫张翼德,还有刘备神密身世。
而关云长的忠义又给曹操留下很深影响,四人相谈甚欢。
席间,关丶张无意间透露出刘备皇叔的身份。
总之,那一天曹操酒逢知己千杯少,非常开心。
曹操当时还未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程度,还在创业阶段,还需要广积人脉,广交英雄,广撒人网。
刘关张奋发
曹操就是在那时,经常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显示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刘备装做并无大志丶只要混个一官半爵。
恰恰是曹操后来给汉帝推荐刘皇叔,让刘备从三流明星一跃而成一线明星。
后来关羽又为曹操打败袁绍立下汗马功劳。
可见,曹操和刘备的关系不同寻常,曾经称兄道弟。
而且各求所需,各有所得。
在曹操当了汉丞相,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刘备却已领受汉帝密昭勤王除曹的大任。
但事败泄露,曹操大肆捕杀反曹人士,刘备幸运地成了漏网之鱼。
刘备当机立断,寻找脱身机会,以伐袁术之名骗取曹操三千军马,杀了两个带兵的将领,才公开走上了与曹操决裂的道路。
从此两人反目成仇,各奔西东。

参考: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
曹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提到其他人?
因为史书记载的简略,这便无从而知了!《三国演义》里面两人的对话,可就比《三国志》生动有趣得多了。
在两人的对话里先后出现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和张绣、张鲁、韩遂等人,出场的人物真可谓是众多。
俩儿人的对话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刘备先提袁术、袁绍的时候,是直接说他们的名儿。
而在提刘表、孙策、刘璋时,说的却是他们的字儿。
提张绣、张鲁、韩遂时也是说他们的名儿。
曹操则是无一例外地直呼其名。
从这一点儿细节就能反应出,刘备其实并没有看重袁术、袁绍,而是看重了刘表、孙策和刘璋。
(提孙策的时候也是称呼字儿,说明刘备用字儿来称呼刘表刘璋,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汉室身份)而在《三国志》里面,则就只出现袁绍一
(“本初之徒”的“之徒”,则相当于捧哏演员嘴里的“等”。
)虽然是曹操与刘备两人的私下谈话,曹操还是用“字儿”来称呼袁绍。
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之时,其实已经把刘备置于袁绍之上了。
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说不好听的就是屡战屡败,说好听点儿就是屡败屡战。
刘备猛地曹操这句话儿,怎么能不惊得“失匕箸”!为什么俩人的这段话儿,只出现了刘备、曹操和袁绍三
从董卓之乱之后,州牧这个级别的官职,一般有这么三种来源:一是由天子授命的。
比如陶谦的徐州牧,刘表的荆州牧。
二是由武力夺取的。
比如袁术占据了扬州,公孙瓒占据了幽州,吕布占据了徐州。
三是由他人推领的。
这种情况的州牧,就只有刘备、曹操和袁绍了!三人被推领的时间基本上差不多:袁绍是在初平二年,因为韩馥让州从而被推领为冀州牧。
曹操是在初平三年,被东郡陈宫等人推领为兖州刺史。
刘备是在兴平元年,因为陶谦留下遗命,从而被州人推领为徐州刺史。
这三个被推领州牧刺史,前后不过三四年的光景。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已经和曹操、袁绍处于同一个层次了。
州牧的这三种来源,由天子授命的最简单,用武力夺取的就完全凭借实力了。
最难的就是这种被他人推领的州牧。
在这三个被推领的州牧当中,同样也是有些许不同的。
袁绍被推领冀州牧,主要是凭借着袁氏家族的门第资望。
韩馥让州时里面也包含了不少胁迫的手段。
曹操出身虽然比不上袁绍,可是曹操的祖父曹腾曾经历经四代皇帝,其父曹嵩在汉灵帝时也是做过太尉。
刘备呢?
完全是从底层起家,完全没有丝毫的家族凭借。
按照袁术的话来说,就是“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就是这样的一个刘备,却取得了和袁绍、曹操一样的成就。
仅从这一点儿来说,曹操就要对刘备高看一眼!【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
如果喜欢敬请
曹操欣赏刘备的原因主要有
公元184年,刘备参与了镇压黄巾军起义,并且因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曹操以骑都尉的身份随皇甫嵩参加了镇压黄巾军起义,因军功改任济南相。
二人都有参与过镇压黄巾军起义的经历,二人均取得过战功,曹操对比自己小6岁的刘备很是欣赏。
2.刘备的朋友圈让曹操感觉到刘备终究不是池中物。
刘备和公孙瓒是同学;
东汉末年名臣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卢植和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是好朋友,自然刘备和他也有联系;
刘备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也有交情,刘备曾表荐孔融兼领青州刺史;
刘备和万人敌张飞、关羽二人义结金兰。
刘备的朋友圈让曹操感觉到刘备绝非凡夫俗子。
3.刘备乐善好施,平易近人。
曹操对于刘备的德行很是认可。
4.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也让曹操不得小觑刘备。
基于上述几点,才引出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故意试探刘备,也表明他很欣赏刘备,但“一山不容二虎”。
曹操始终把刘备看作劲敌,看作对手,即使刘备屡打败仗。
事实证明,曹操的眼力果然不差,几年后,小他6岁的刘备始终是他争霸天下的绊脚石,他悔不该当初放了刘备,还送刘备兵马粮草去攻打袁术,其结果是小鸟出笼,便展翅高飞。
刘备不再是小弟,始终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这怪不得谁,刘备成长的速度远远出乎老大哥曹操的意料!(小司马讲史文,图片转自网络侵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