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到底是谁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见鱼出游,对惠子说,它们真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它们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但你也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说,让我们从头开始,当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时候,就知道
当然,庄子最后那句是用了诡辩的伎俩!而惠子的是重逻辑,求真实的。
用现代话来说,惠子是科学家,庄子就是艺术家,科学和艺术之争,怎么分得清胜败呢?
并且庄子是泯除是非胜败的,恐怕惠子心有不甘!泯然一笑,两人高山流水,心灵知音!
参考:
看了《中国通史》,里面的诸子百家有涉及庄惠二人的濠水之问,且给出了庄子输掉了辨论的结论。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的角度,给出了如此轻率且无知之结论,实在让我瞠目结舌!且抛开哲学与非哲学的论题而不说(也是一种会让人崩溃的提法),惠施之所以认为可以从自身的认知角度来评判庄子的思想,也就是以此知彼。
那么,惠施并非庄周,又如何能够知道庄周思想的对错呢?
其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
!显然,如果二人之间没有沟通的联结渠道,以惠施的武断于庄周并非鱼而断不知鱼之乐之定论,惠施可算是自打嘴巴了吧,用自相矛盾也评判怕也算是恰如其分了!如此之人,又有什么资格来评判庄周的鱼乐情怀。
况且,人如果不能认知自然,又当如何效法自然呢?
!又况且,当人们面对生机盎然的生态时便会心旷神怡,而反之便会黯淡压抑,这也已是不争的现实。
这之中,庄周或许早就己经感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之所在,但惠施其人对此又是如何认知的呢?
濠水之问或许也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而如果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和濠水之鱼等其他事物并非同类,怕也已让自身站在了自然造化的对立面了吧!须知,自然与人文的生存时空是一体融通的。
因此,当不知天地时空的一体共通之人,还在聒不知耻地妄谈什么逻辑对错之时,怕是应该自己撒泡尿好好照照了!
参考:
他们双方都沒有贏,这种辩论是沒有最后的结果的,当时庄子对惠子说:“修魚出游从容,是魚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乐,全矣。
”其实,魚游于水中,乐与不乐,皆不知,庄子与惠子各有所见,各有各的所感,是争执不下的,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得不到结果和讲不出道理来的。

参考:
\
参考:
庄子对惠子说:“修魚出游从,是魚之乐也”。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乐,全矣”。
这个,有什么可哲学的!俩人抬杠而已!庄子看鱼游,说鱼很快乐。
惠子说庄子说的不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你不是鱼,我不知道你知道的,你也不知道鱼知道的,没毛病!最后,证明庄子是错的!庄子其人偏哲学性,哲学人不知道是什么!庄子是中国人,他对道有所了解,不深!庄子没达到理解孔子君子不器的程度。
不然,就没有不成材的大树长着,不会叫的鹅杀了!跟随他的人问他,“到底有用对还是没用对”。
庄子说,“我在有用与没用之间”。
庄子这个说法不对!用孔子的君子不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君子非树非鹅人也!君子决定树鹅的去留!人与人如果都不能彼此感知,人与鱼就更不能彼此感知。
反之亦然!庄子有其所长,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所言甚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合于老子成而不居,久而化成。
成而不居被盗,盗非盗!因被盗而不能居,因道未成!无怨!道人所失道人知,与道外之人无关。
非道中人无须刻意解释道中事。
理、道有别!道与哲学不一样!道,绝圣弃智……哲学,以智慧思辨,失道而不知!无道的智慧是大害的基础!宁可无智也不可有为害的智慧。
智慧为害因阴阳未分,非人有意为害!善待犯错之人有道者也!
参考:
庄子最终极的认知(齐物论),是极端反对辩论的。
但在庄子的成长过程,是在和好朋友惠子的辩论中走过来的。
濠梁之辩的发生因果大抵如此。
真到齐物论的境界,庄子绝对不会如此了。
而濠梁之辩的核心,不要陷在逻辑里,因为各有各的逻辑,哪里来的胜负?
庄子和惠子,是境界的差距。
庄子看破二元化的阴阳世界虚幻的本质,回归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道,庄子本就是鱼。
一句子非鱼,惠子已经破碎了自己的论点,惠子不认输,继续诡辩,下面的子非我,已经境界上碾压惠子了。
庄子本不该继续辩下去的。
但谁让惠子是好基友呢?
这样就造就了一个逻辑上无胜负千古诡辩[呲牙]
参考:
我认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的哲学思辨主要是对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的探讨。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
”惠子的意思是:感受快乐这件事是一个主观的动作,既然您不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又怎么能理解这种情感呢?
惠子从人类的局限性出发,找到庄子话中的漏洞。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您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聪明的利用的惠子的逻辑——既然您认为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么您又不是我,怎么能了解我的感受呢?
如果你认为你和惠子一样,认为人不具备解鱼类的情感的能力,那么惠子说的是正确的;
不过庄子的逻辑和惠子的逻辑本质上是一样的:主观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主观的。
我们不能由于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就去否定别人也没有这种能力。
所以,他们两
没有输赢之分,也不存在高下之判,不过是角度不同罢了。

参考:
《非鱼亦鱼》似乎没有输赢吧。
只不过两人境界不同罢了。
在两个相去较远的境界里,虽然彼此都会认为自己是真的。
但恐怕还有一个真相就是:在高境界那里,低境界的真,基本全是假的。
何为境界?
灵魂能量之频率与层级也。
表现为,能量愈强,穿透力愈强。
有一种赢,叫胜者觉败。
故无赢。
是之谓,大辩无言。

参考:
是之谓,答辩无言
参考:
庄子和惠子最有趣的辩论:濠梁之辩。
惠子的子非鱼之问,立论的观点是:世界是不可认知的。
这种立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有诡辩的成份在。
濠梁之辩子非鱼汝非我以己度人多为错何必太执着人同心物同理世上万般可揣摩大概差不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