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孙皓、孙峻、孙琳之间什么关系请大神捋一下

先上一张东吴关系简表,再解释三人关系。
孙皓、孙峻、孙綝三人是同高祖的再从兄弟。
三人的共同祖先是孙钟,孙钟生三子,老大孙羌,老二孙坚,老三就是孙静,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
孙静的长子孙嵩。
孙权七子,长子宣太子孙登(早亡),次子建昌侯孙虑(夭折),三子就是废太子孙和,第四子鲁王孙霸,第五子章安侯孙奋,第六子景帝孙休,第七子就是有神童之称的孙亮。
孙权还有两个最宠爱的女儿分别是孙鲁班和孙鲁育,小名唤做大虎、小虎。
孙嵩有三子,长子孙绰,次子孙超,老三孙恭。
孙绰的儿子就是孙綝,孙恭的儿子就是孙峻。
孙权初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病死后,立老三孙和为太子,因为孙和母妃和孙鲁班不和,鲁班就仗着自己受宠,扶持后宫的潘妃以及其子孙亮,挑唆孙权废黜孙和,孙和被贬为南阳王,他的儿子就是孙皓。
在鲁班的支持下,孙亮被立为太子,孙权死后,就有诸葛恪、孙峻、滕胤辅佐孙亮。
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也是孙权的从孙,孙亮是孙峻的小堂叔,但是,孙峻的亲外甥女全惠解又嫁给了孙亮,皇室关系一向混乱,孙吴也不例外。
孙峻弄死了诸葛恪成为东吴权臣,为了讨好堂姑妈孙鲁班,就害死废太子孙和也就是孙皓的爹。
公元256年,孙峻病死,把朝政大权交给自己的亲堂弟孙綝,继续把孙亮当傀儡。
已经长大的孙亮不愿意了,就联合老丈人全尚家族想出掉孙綝家族,孙亮还特别交代老丈人全尚回家不要告诉妻子孙氏,但这货还是和妻子商量了,孙氏在女婿和亲堂弟之间选择了堂弟,就去给孙綝送信,孙綝反过来把孙亮一锅端了,废掉孙亮,灭掉全氏。
孙綝迎立孙休为帝,之后孙休铲除孙綝,并把死去的孙峻扒出来取消陪葬的印绶,又取消他们姓孙的资格,改为故峻、故綝。
孙休死后,交代丞相濮阳兴辅佐太子继位,但是濮阳兴和张布认为应该国立长君,就迎接孙皓继位,但很快,这两
电视剧也是瞎搞,孙綝才活了28岁 ,谁28岁就长那样?
大概编剧觉得权臣都得大胡子吧!就是这样。

参考:
三国时期曹操一脉和刘备一脉,传承上都比较稳定。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十分稳定,基本没出什么宗族上的意外。
刘备、刘禅,这就更简单了,两代人解决了一个王朝的传承,也没有宗族上的意外发生。
可是孙权这一脉,问题可不小,而且基本上都是他们宗族内部出现的矛盾。
第一次传位风波:孙权传位给儿子孙亮,结果孙亮被孙綝给废了,孙綝改立孙休为皇帝。
第二次传位风波:孙休死后,他儿子没能继位,大臣们拥立孙和的儿子孙皓继承了皇位。
可以说这两次传位都不正常。
孙权传给儿子孙亮,这没毛病。
孙亮被废了,让弟弟孙休继位,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孙休有4个儿子,结果一个都没能称帝,反倒让侄子孙皓夺取了帝位,这就更加不正常了。
一、我们先来捋一捋孙吴家族体系。
孙权一共有7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孙登、次子孙虑,三子孙和,四子孙霸,五子孙奋,六子孙休,七子孙亮。
其中长子孙登早年被立为太子,结果早逝。
次子孙虑夭折。
这么一来孙和一度被立为太子。
但是孙和跟四子孙霸争宠,结果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孙霸的鲁王之位也被废,本人也被孙权赐死了。
这么一来就剩下3个儿子有继承资格了,分别是五子孙奋,六子孙休,七子孙亮。
这里面孙奋太不听话,总是犯错,所以被孙权排除了。
那么老六孙休和老七孙亮该选谁呢?
孙权最后选择了孙亮,为啥?
因为10岁的孙亮,号称神童,有点类似曹植。
孙权觉得孙亮做皇帝,大事可期。
不过大家也不要为孙休感到难过,因为7年后,孙亮就被孙綝给废了,老六孙休也就这么成为了东吴帝国的皇帝。
大家以为孙休就能安安心心把皇位传给儿子们吗?
那就想多了。
孙休去世的时候才30岁,最大的儿子不过10岁。
大家担心孙亮的悲剧再次出现,于是打算找个年长的人做皇帝。
因此孙皓就这么被推上了历史前台,孙皓是老三孙和的儿子。
孙和当年可是做过太子的,所以孙皓上台以后,就追封孙和为皇帝。
这么一来孙权的7个儿子里,就有3个皇帝。
而孙皓便是东吴帝国的亡国之君。
二、孙綝、孙峻和孙皓是什么关系?
我们都知道了,孙皓是孙休的儿子,是孙权的孙子。
那么权倾朝野的孙綝和孙峻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他们和孙皓也算亲戚,只不过不是孙权这一脉的。
相对来说,孙峻和孙綝的关系更加亲密一些,因为他们共用一个爷爷,都是孙暠的孙子。
孙峻是孙暠的大儿子孙绰的儿子,而孙綝则是孙暠的三儿子孙恭的儿子。
所以从亲密程度上来说,孙峻和孙綝是正儿八经的堂兄弟关系。
那么孙暠又是何人呢?
他跟孙权是什么关系呢?
准确来说,孙暠和孙权,也共用一个爷爷孙钟。
孙钟的二儿子是孙坚,孙坚便是孙权的父亲。
孙钟的三儿子叫孙静,孙静便是孙暠的父亲。
由此可见,孙权和孙暠是堂兄弟关系。
而他们的孙子属于隔了三代的堂兄弟,虽说算不上是远亲,却也没那么亲密了。
因此孙权在去世之前,将诸葛恪和孙峻立为辅政大臣,其实这种安排就跟曹丕的安排一样。
曹丕将司马懿和曹爽立为辅政大臣,主要就是因为曹爽虽然是曹家人,但属于远方亲戚,没有继承权。
同样的道理,孙峻也不是孙权的直系子孙,所以他也没有皇位的继承权,也就避免了他们造反的可能。
同时孙峻也是孙家的人,自然要维护孙家皇室的利益。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往往这样的人,才更加容易独掌朝政。
一方面他们是孙家的人,更加容易让大臣们屈服。
另一方面他们是辅政大臣,有名正言顺的执政权。
曹爽和孙峻几乎是一个类型的人,他们独霸朝纲。
曹爽不够狠,留了司马懿一条命,这才造成了后来的悲剧。
而孙峻就聪明多了,他直接把诸葛恪给灭了,在临终前顺利地把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堂弟孙綝。
三、孙綝属于尾大不掉,谁上台都要灭了他。
孙峻独掌朝纲的时候,皇帝孙亮还很年轻,所以这事儿也就罢了。
可是等到孙峻死了以后,他的堂弟孙綝执政的时候,孙亮已经长大成人了。
孙亮打算亲政,自然对孙綝独掌朝纲很不满意。
双方大战一触即发,孙亮联合了自己的姐姐全公主,结果被孙綝一网打尽。
孙綝废了孙亮以后,将孙休立为皇帝。
但是这事儿显然不靠谱,因为不管立谁为皇帝,只要你不夺位,那只有等死的份。
自古以来,权臣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夺取帝位。
如果司马家族没有建立新政权,他们早晚会被曹家给灭了。
当年霍光作为权臣,就是没自己取而代之,结果满门被灭。
权力问题不是道德问题,关键时刻不应该掉链子。
孙綝既然已经开始废立皇帝,就要做好被皇帝除掉的准备,除非你有夺取帝位的行为。
孙休上台以后,果然对孙綝各种防备,甚至连孙綝送来的食物都不敢吃一口。
等到孙綝防备松懈的时候,孙休果断将其抓获斩杀。
同时诛灭了孙綝三族,连同孙峻也被挖出来抽了一顿鞭子。
总结:孙家为何最乱呢?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孙权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接班人。
71岁的孙权,把皇位传给10岁的儿子,这事儿怎么想怎么觉得不靠谱。
难道就没有成年的儿子可以继承皇位吗?
让小儿子继位,势必就会出现权臣干政的行为。
刘禅17岁继位,这个时候他年纪已经不小了,但是没有执政能力。
不过他运气好,遇到的权臣是大公无私的诸葛亮,所以蜀汉才避免了这种危机。
曹丕、曹叡继位的时候,都成年了,所以不需要辅政大臣,因此也避免了这种问题。
唯独孙权的儿子才10岁,先有诸葛恪和孙峻专权互相争斗,后又有孙綝独霸超纲,废立皇帝。
所以说孙家不乱才怪。
参考资料:《三国志》
参考:
孙皓、孙峻、孙綝都是孙家同一辈序的人,可算远房兄弟。
溯源可
孙皓就是孙坚的曾孙,孙峻、孙綝是孙静的曾孙。
孙静在汉末带领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随孙坚东西征战,孙坚死后扶助侄子孙策,平定江东占领会稽时,孙策表奏朝廷要以他为奋武校尉,孙静心恋家乡,不愿出去征战,于是归隐乡里终老。
孙静有五位儿子“有五子,暠、瑜、皎、奂、谦。
暠三子:绰、超、恭。
超为偏将军。
恭生峻。
绰生綝”。
继续跟在孙策孙权旗下打江山,孙策被许贡门客刺杀,江东人心未定,孙暠以为机会来了,出兵打算夺位,被虞翻劝退。
他也有三个儿子,孙绰、孙超、孙恭。
孙绰官至东吴的安民都尉,有儿子孙綝。
孙超为偏将军。
孙恭为散骑侍郎,有儿子孙峻。
孙綝孙峻有同一位祖父就是孙暠,论辈份二人平辈,属堂兄弟。
(今日
先立太子孙登,不料早逝,再立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孙权非常宠爱孙霸,引发了“二宫之争”,不久孙和孙霸一被废一赐死。
(今日
253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孙峻也不是善人,一上位欺压幼主,内镇群臣,横行无忌,杀害了孙吴的重要将领吕据、朱异等人,引发东吴内争。
又怕自己死后被清算,临死前把大权交给堂弟孙綝。
(今日
并与兄弟五人,管理禁军部队,权力远远超过皇帝。
孙休心不自安,与张布丁奉合谋,设计除掉孙綝,至此东吴内乱才告一段落。
但三国分立已是尾声,待到263年司马昭伐蜀,孙休在蜀亡后也忧惧而死。
权臣濮阳兴和张布违背了景帝孙休的意愿,没有立他十岁的儿子为君,而是迎立其侄孙皓为帝。
孙皓就是二宫之争而被废掉的太子孙和的儿子,祖父孙权,曾祖孙坚,孙坚与孙峻、孙綝的曾祖孙静是亲兄弟。

参考:
先简单说说孙皓,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孙权第三子孙和的儿子。
交代孙皓的称帝需要交代一下东吴皇权的交接情况。
吴大帝孙权有七个儿子,长子是孙登,次子是孙虑。
这两个儿子生母不详,很可能是生母的身份太低,还有可能早死,所以史书没有记载。
二子生母出身虽然(可能)不高,但孙权非常器重这两个儿子,尤其是长子孙登。
孙权把这两个孩子交给正受宠的第二个夫人(也即自己亲姑姑的孙女)徐夫人抚养。
孙登本人很上进,孙权也打算把孙登当接班人抚养,并选了许多功勋子嗣做孙登的侍读(以后会成为孙登的左膀右臂),比如诸葛瑾之子诸葛恪、顾雍之孙顾谭、陈武之子陈表。
公元229年孙权登基当了皇帝,当年就立孙登当了太子。
按照正常的轨迹,孙权百年之后应该是孙登接班。
但很可惜孙登在公元241年就病逝了。
次子孙虑死得更早,死于公元232年。
因孙登和孙权第三子孙和的感情比较好,孙登临死之前向孙权建议让孙和接替太子之位。
孙和是孙权的另外一个夫人(琅琊)王夫人所生(注:孙权有两个王夫人,为了有所区别,故标注祖籍)。
王夫人给孙权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三子孙和和四子孙霸。
孙权虽然立了孙和当太子,但给孙霸的待遇和孙和等同,这就让孙霸有了想法,也想争太子之位。
朝中大臣也争相站队,史书称之为“南鲁之争”。
甚至功高有些镇主的陆逊也参与到其中。
陆逊给孙权上书,希望确定太子的稳固地位,嫡庶区别对待。
这本是好意,因陆逊的亲戚子弟大多站队太子一边,再加上全公主的诬陷(孙权第三个最受宠爱的夫人步夫人之女。
注:步夫人无子,只有两个女儿。
)最后陆逊被逼死,“南鲁之争”以太子孙和被废,四子孙霸被处死而结束。
另外孙权还有五子孙霸,袁夫人(也即袁术的女儿)所生,六子孙休,南阳王夫人所生。
(这两
孙权的小儿子孙亮就成了太子(孙亮是孙权的皇后潘夫人所生,潘夫人因对宫女太严苛,生病之际被宫女勒死)。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托孤东吴的大臣诸葛恪和孙峻,10岁的幼子孙亮就成了东吴的第二任皇帝。
诸葛恪当年是太子孙登的侍读,孙登和孙和关系不错,孙和和诸葛恪的关系想来也不会太差。
除了这层关系,诸葛恪还是孙和的正妃张妃的舅舅,诸葛恪在言语间曾流露出要拥立废太子孙和的意思。
再加上诸葛恪大权在握,引起了另外一个托孤大臣孙峻的猜忌,公元253年他利用吴主孙亮除掉了诸葛恪,废太子孙和也被逼自尽,张妃也追随之自尽。
孙峻除掉诸葛恪后升任丞相大将军。
孙峻也不是外人,他是孙坚从弟孙静的曾孙。
孙静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孙谦。
长子孙暠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孙绰、孙超、孙恭。
孙恭的儿子就是这个孙峻。
一会我们要提到的孙綝是孙绰的儿子。
孙峻掌权期间内部争斗不断,再加上魏吴两国时有战争,孙峻心力交瘁,不久(公元256年)病故,职位由堂弟孙綝接替。
孙綝掌权期间除掉了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孙綝本人嗜杀成性,已亲政的吴主孙亮(公元257年亲政)与孙綝矛盾逐渐激化。
公元258年孙綝发动政变废掉孙亮,将其贬为会稽王,立孙权的六子孙休继承皇位。
260年孙亮再次被贬为侯官侯,上任途中自杀(一说是被毒杀)。
孙休继位后,孙綝因拥立之功进位丞相,一时权倾朝野。
孙休不想当傀儡,在公元259年孙休与丁奉、张布合谋设计将孙綝捕杀。
孙峻和孙綝也因此被孙家除名,更名故峻、故綝。
吴帝孙休在蜀国灭亡(公元263年)第二年,因忧虑成疾,很快亡故。
十岁的太子孙wan(上雨下单,很遗憾打没找到这个字)继位,濮阳兴和张布成了托孤大臣。
二人考虑到晋国给予的压力太大,幼帝很难支撑,于是废掉孙wan,拥立孙休侄子也就是孙和的儿子孙皓为帝。
东吴皇位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孙和这一支。
孙皓一开始还算是个明君,也实施过一些明政。
也许是皇权稳固原形毕露,也许是觉得怎么努力也干不过西晋,他选择破罐破摔。
总之孙皓很快就堕落了,他开始沉溺酒色,专于杀戮。
濮阳兴和张布也被杀死(估计二人临死前肠子都要悔青了)。
公元270年,孙皓左夫人王氏去世,孙皓悲伤过度,数月不曾出门。
民间传言孙皓已死,孙奋(孙权五子)孙奉(孙策孙)有一人可能会当皇帝,孙皓听说后大怒,杀了孙奋和孙奉。

而要了解上述三人的关系,则得从东吴烈帝孙坚开始,慢慢来捋一捋了。
吴国孙家孙坚有兄弟两人:哥哥孙羌(早逝,有两子)、弟弟孙静。
有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
孙静有五子: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孙谦。
孙暠有三子:孙绰、孙超、孙恭。
孙绰有子孙綝、孙恭有子孙峻。
而孙峻的年纪比孙綝大,也就是说:孙峻是孙綝的堂哥。
至于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
三个女儿:孙鲁班、刘公主、孙鲁育。
一个养女:滕公主。
两个养子:凌烈、凌封。
其中因孙登、孙虑早逝,孙和、孙霸两人又陷入了“两宫之争”,所以孙权死前,立幼子孙亮为继位人,而孙皓乃孙和之子,也就是孙权的孙子,所以孙皓、孙峻、孙綝三人都是吴国宗室,三人同辈,孙皓最小,孙綝、孙峻是他的从兄。
(孙峻、孙綝因擅权弄政,被孙休开除出宗籍,称为故峻、故綝)。
吴国皇帝吴大帝孙权,在位二十四年。
吴废帝孙亮,在位七年,先后遭遇诸葛恪(诸葛瑾之子)、子侄辈的孙峻、孙綝三人所控制,之后被孙綝所废,另立孙休。
吴景帝孙休,在位七年,诛杀权臣孙綝。
吴末主孙皓,在位十七年,荒淫无度,好杀人。
最后吴国亡于晋,孙皓举家入洛阳,封违命侯。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参考:
说到吴郡孙家这个世系谱,还得是从武烈帝孙坚这边开始说起。
孙坚这一辈,见于史书中、比较出名的有两
至于题中说到的孙峻、孙綝,都是孙静这一支的后代,下面会详细说到。
先来说孙坚这一支。
孙坚有四子:策、权、翊、匡,孙权又有七子:登、虑、和、霸、奋、休、亮。
孙皓呢,就是孙权第三子孙和的儿子。
▲孙皓孙皓是吴帝国成立后的第四任皇帝,前三任分别为他爷爷孙权、他七叔孙亮,和他六叔孙休。
孙皓在位十七年,使用过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皇、天册、天玺、天纪八个年号,于公元280年(吴天纪四年,晋咸宁六年)投降晋帝国,受封归命侯。
然后是孙静这一支。
孙静有五子,其长子孙暠又有三子:绰、超、恭,其中孙峻是孙恭的儿子,孙綝是孙绰的儿子。
也就是说,孙峻、孙綝这两人,在辈分上管孙皓叫堂弟。
▲孙峻此二人是吴帝国中出了名的宗室权臣,可谓是心肠狠辣、手段凌厉。
其中孙峻曾席杀另一个权臣诸葛恪;
孙綝更狠,先后谋害大臣滕胤以及大将吕据、朱异,还把孙亮给拉下台来,让孙休继承皇位。
孙休即位后不久,设局除掉孙綝,而后为诸葛恪、滕胤等人平反,并去除了孙峻、孙綝二人的宗籍。
▲孙綝和孙休最后,话不多说,上
孙皓(孙晧),字元宗,东吴末帝,孙坚的直系后代,父亲孙和,聪明仁孝,曾被立为太子,但因为孙权年老昏聩,吴国陷入党争,最终被废黜,直到孙权去世前,才又被封南阳王,但孙权去世不久,就被诸葛恪找个借口杀掉,由母亲将他和三个异母兄弟养大。
孙权以后,东吴内宫多变,作为废太子的遗子,孙皓的地位自然很尴尬,可以说处境非常不好。
直到他六叔孙休即位,才被封为乌程侯。
所以他一方面养成了隐忍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因为幼时的遭遇,一朝得势就变得残暴荒淫、骄奢极欲。
最终,东吴亡于晋。
孙峻,字子远,少年时就精通弓马,精明能干,收到孙权喜爱,后来任武卫都尉、侍中,是孙权的近臣。
孙权去世时,因太子年幼,年仅32岁的孙峻成为辅政大臣之一,任武卫将军,掌管宿卫,封都乡侯。
一年后,诛杀权臣诸葛恪,升任丞相大将军(大概是两职同领),假节,封富春侯,把持了东吴内外权力。
但孙峻本身并没有什么名望,甚至连诸葛恪也不如,骤然掌权,自然肆意妄为,滥杀无辜,淫乱宫室。
掌权数年,没有什么建树,后来在征魏途中梦见诸葛恪,因恐惧而死(大概是身体有病不支,心理原因)。
孙綝字子通,与孙峻都是孙暠的孙子,正儿八经的堂兄弟,与孙峻的关系比较好。
父亲孙绰是安民都尉,自己发迹前是偏将军——大概也是因为孙峻的关系。
这家伙绝对运气爆棚,孙峻临死前,因为自己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嗣,所以把权力交给孙綝,让他接替自己。
于是孙綝以侍中、武卫将军主掌军政大权,甚至连丞相、大司马都由他举荐。
孙峻留下的班底还是不错的,加上孙綝又有大义在,所以很快平定了反对自己的朱据、滕胤等人,声势大涨,迁升大将军,假节,封永宁侯。
孙綝和孙峻一样,没有战功,不能服众,只能用杀戮来震慑,掌权仅年余,就把吴国第二任皇帝孙亮废黜,改立孙休,任丞相,荆州牧,食邑五县,权势滔天,孙休畏惧孙綝到了有人告密孙休都不敢隐瞒的地步。
不久后,在孙休的同意下,张布与丁奉诛杀孙綝,年仅28岁,夷三族,甚至连带孙峻也被发棺戮尸,追回临死时的印绶。
孙休更是耻于和二人同族,将他们开革宗籍。
所以,孙峻和孙綝除了和孙皓是同族兄弟外,基本不可能有太多交往。
孙和为太子时,孙皓年纪太小,想攀附也没机会;
孙和被废黜后,夺都来不及,更何况孙和还是被孙峻杀死的。
直到孙綝被诛杀,孙皓这才得以封侯,后来又当了东吴皇帝,但与孙峻、孙綝没什么关系了。

参考:
从辈分上来说,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孙峻、孙綝都是孙暠的孙子子,孙权是孙坚的儿子,孙暠是孙静的儿子,孙坚和孙静是亲兄弟,所以孙皓和孙峻、孙綝是同辈,堂兄弟的关系,从孙权和孙暠共同的爷爷孙钟算起,已是第五代,还未出五服,关系不远不近。
从职位上来看,孙皓是吴国皇帝,孙峻、孙綝相继为吴国丞相,但不是孙皓时期的丞相。
孙皓(孙晧),字元宗,东吴末帝,孙坚的直系后代,父亲孙和,聪明仁孝,曾被立为太子,但因为孙权年老昏聩,吴国陷入党争,最终被废黜,直到孙权去世前,才又被封南阳王,但孙权去世不久,就被诸葛恪找个借口杀掉,由母亲将他和三个异母兄弟养大。
孙权以后,东吴内宫多变,作为废太子的遗子,孙皓的地位自然很尴尬,可以说处境非常不好。
直到他六叔孙休即位,才被封为乌程侯。
所以他一方面养成了隐忍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因为幼时的遭遇,一朝得势就变得残暴荒淫、骄奢极欲。
最终,东吴亡于晋。
孙峻,字子远,少年时就精通弓马,精明能干,收到孙权喜爱,后来任武卫都尉、侍中,是孙权的近臣。
孙权去世时,因太子年幼,年仅32岁的孙峻成为辅政大臣之一,任武卫将军,掌管宿卫,封都乡侯。
一年后,诛杀权臣诸葛恪,升任丞相大将军(大概是两职同领),假节,封富春侯,把持了东吴内外权力。
但孙峻本身并没有什么名望,甚至连诸葛恪也不如,骤然掌权,自然肆意妄为,滥杀无辜,淫乱宫室。
掌权数年,没有什么建树,后来在征魏途中梦见诸葛恪,因恐惧而死(大概是身体有病不支,心理原因)。
孙綝字子通,与孙峻都是孙暠的孙子,正儿八经的堂兄弟,与孙峻的关系比较好。
父亲孙绰是安民都尉,自己发迹前是偏将军——大概也是因为孙峻的关系。
这家伙绝对运气爆棚,孙峻临死前,因为自己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嗣,所以把权力交给孙綝,让他接替自己。
于是孙綝以侍中、武卫将军主掌军政大权,甚至连丞相、大司马都由他举荐。
孙峻留下的班底还是不错的,加上孙綝又有大义在,所以很快平定了反对自己的朱据、滕胤等人,声势大涨,迁升大将军,假节,封永宁侯。
孙綝和孙峻一样,没有战功,不能服众,只能用杀戮来震慑,掌权仅年余,就把吴国第二任皇帝孙亮废黜,改立孙休,任丞相,荆州牧,食邑五县,权势滔天,孙休畏惧孙綝到了有人告密孙休都不敢隐瞒的地步。
不久后,在孙休的同意下,张布与丁奉诛杀孙綝,年仅28岁,夷三族,甚至连带孙峻也被发棺戮尸,追回临死时的印绶。
孙休更是耻于和二人同族,将他们开革宗籍。
所以,孙峻和孙綝除了和孙皓是同族兄弟外,基本不可能有太多交往。
孙和为太子时,孙皓年纪太小,想攀附也没机会;
孙和被废黜后,夺都来不及,更何况孙和还是被孙峻杀死的。
直到孙綝被诛杀,孙皓这才得以封侯,后来又当了东吴皇帝,但与孙峻、孙綝没什么关系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