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对阵作战时一般多少距离才开枪射击

我很多这方面的知识都是从村里的那个小个子国军机枪手那里得到的,他用的是国产二四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
他主要是负责进攻时打掩护或防守时提供火力支援。
一般步兵冲锋时他就开始射击,机枪阵地的位置一般在步兵侧后5、600米距离的隐蔽高地,远的时候接近千米,因为这款机枪的有效射程为2200米。
有时也会更近,就是随着步兵冲锋前进时,重机枪位置也会前移,但水冷重机枪太重一般移动较少。
毕竟距离越近时威力更大,不过据他说那样很危险,因为重机枪的克星就是迫击炮或掷弹筒(枪榴弹),距离过近会遭到这些武器的重点“照顾”。
防守战时,重机枪更是敌人重点要“敲掉”的目标,他说有时候敌方进攻遇到重机枪阻挡时,会派出狙击手干掉机枪手,或者派出“敢死队”悄悄接近机枪阵地,用集束手榴弹炸毁重机枪。
他的副射手和弹药手换过好几个,他的手臂、臀部和腰部也都受过伤,里面还有弹片一直没取出来,可能是他个子小目标也小的原因吧,才幸存下来。
他说,防守时他开枪很早,基本上敌方攻到射程内就开始短点射,越靠近打的越猛,有时还要压低枪管防止偷偷摸上来“敲”机枪的敌人,弹药手和副射手以及负责给水冷套加水的战友都会帮自己观察,一旦发现有企
而双方一般步兵都是在相距200米左右的距离开始射击,有时候也可能更近,比如伏击时要到手榴弹的投掷距离,也就是大概60米左右才开始攻击,虽然步枪射程也可以达到6、700米甚至更远,但威力已经小了很多。
对于重机枪连续射击时枪管发热的问题,当时我们都很感兴趣,问他是不是像传说的没水时往上面撒尿,他笑着说那才是憨子呢!他说自己当时用的是水冷枪,就那打的时间长了水都会沸腾耗干,风冷型的机枪他也用过,连续打上2分钟枪管就会发红,如果一直这样打下去枪管就融化报废了。
所以风冷重机枪一般不会一直射击,都是打一会停一下,打上200发左右会更换枪管,如果真是到了需要连续射击又来不及更换或无枪管可换的关键时刻,也会不惜一切打下去,毕竟机枪报废了可以再补充,阵地一旦丢了就没命了。
枪管发红时情急之下的确会用尿浇,但不是你们想的站着撒上去,那一个是撒不准,再一个没等撒呢可能就没命了,一般是拿个容器(饭盒或头盔)接着,然后浇上去。
我们听后都笑了,看来打起仗来是什么都不会在乎的,这个机枪手姓董,1米6多一点的身高,身体结实有力,百十斤(枪架60斤,枪身40斤)的二四式重机枪他一
他的经历很传奇,死里逃生后回乡务农,他说如果一直在队伍上,早晚肯定也“报销”了,因为重机枪手的危险性和敢死队差不多。
关于他的战场故事还有很多,以后有机会继续分享给大家。

如果拉开架势正面攻守的话,人数稍稍多些的红军并不占优势。
若想达成伏击战的突然性,必须等到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近距离开火才成,然而走火事件却使伏击战演变成为了遭遇战,进而形成了强攻拉锯战。
敌人凭借装备和火力优势,占据603高地死守,使仰攻的红19师伤亡惨重,师长寻维洲重伤,不得不退出战斗,随着更多敌军闻迅赶来,红十军团的局面因此更加被动。
决定两军交战时开火距离的,其实只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部队所装备主要枪械的有效射程,否则无法对敌人进行有效杀伤;
第二就是部队采取的具体作战方式,伏击战、遭遇战和阵地战各有讲究,需要指挥员在实战中根据情况具体掌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在抗日战争以及之前的时期,三种主要步枪的有效射程分别是:三八大盖约600米,中正式大约400米,汉阳造和老套筒也是400米,但是汉阳造多为早期生产的步枪已经略显陈旧,有效射程大打折扣,在200到300米上能有准头就算不错了。
尤其是红军手中的步枪大多缴自敌人手中,枪龄更长,有的膛线都磨没了。
所以谭家桥伏击战中,红军的最佳开火距离是150米到100米之内,太近了也不成,敌人的尖兵会发现隐蔽起来的伏击部队。
然而那名过于紧张的红军战士意外走火,破坏了整个部队的预定开火时机,战斗没有达成突然性,也说明红20师的日常训练和战场经验都存在问题,如果用主力红19师埋伏,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受有效射程的限制,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开火距离就比较吃亏,有经验的部队一般会把鬼子放进200米甚至100米以内才开火,要不然射击没有准头,不能有效杀伤敌人,完全是浪费子弹。
而鬼子的三八大盖枪身修长,再加上射击训练有素,在300米以外就可以开火,再配合有效射程更远的歪把子和九二式,在中等距离上对射时抗日军队非常吃亏。
军迷们大多看过《永不磨灭的番号》,李大本事率领九纵独立团的最后一战,是阻击日军主力部队的阵地战,把其它可能是神剧的故事情节抛开,他下令开火的距离倒是经过考究的。
当鬼子最初以散兵队形推进时,李大本事一直用望远镜测距和冷静通报:200米、150米、100米、80米,而当鬼子接近到50米时,才下令全团一起开火。
为什么是50米开枪呢?
因为这个距离足够近,战士们射击准头较高,同时还没有达到日军跃起冲锋的30米距离,这是鬼子的战术教程所规定的。
而一旦鬼子兵进入最后30米的快速冲锋,八路军的射击效果并不会太好,同时也有被敌人迅速接近和突破防线的危险,近战和拼刺刀,咱们不占便宜,这是事实。
至于遭遇战,那可就没有一定之规了,兹要在枪械的有效射程之内,先敌开火一准是正确的。
《亮剑》李云龙华野二师在夜里与大批敌人遭遇,摆脱已无可能,那就抢先在近距离开火,当时解放军的冲锋枪配备数量已经很多,速射武器可以在短时间和近距离上恣意倾泄子弹,完全可以把敌人瞬间打懵圈。

参考:
关于两军打仗,文学作品描写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100米、90、80米、70米、60米、50米,“打!”,只听连长一胜大喊,战士们手中的轻重机枪、步枪等一齐开火,打得鬼子或国民党军屁滚尿流。
本文作者描述的文字,不一定和哪部具体的文学作品对上号,但意思却大同小异,一直在脑海中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概念,以为打仗一般都是50米距离开火,无处不在的影视剧也强化了读者和观众的这般认识。
其实,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之所以称为艺术作品,毕竟和现实相差甚远,源自生活又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发挥光大了我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贬低了日军的战斗力,这是作者的阶级立场使然,也是能够理解的,但与真实的战场是有距离的,这个必须很清楚。
年少时,曾与一位不得志的抗战老兵成了莫逆之交,常将小人书(连环画我有成百上千本)拿去给他看,当然,他也讲一些打仗的事,包括用过什么枪械之类的,长大以后本文作者对军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应该与这位抗战老兵不无关系。
他说许多战友都死了(这个说法看来国军和共军没什么区别),真实打仗的时候,实际上大都是遭遇战,一里路光景(原话如此,大概也就500米距离)能看到人影都开枪了,因为日军火力猛,小钢炮厉害(原话如此,长大后丰富了战时日军装备知识,
战友大多数是被小钢炮炸死的,被子弹打死的反倒不多(非常符合军事书上所说死于炮弹、航弹、地雷、手榴弹的人,要远超死于枪弹的人),与日军打了数不清的仗,但确实没看到日军长得什么样,因为还没看清楚日军的脸,基本上都撤了没打什么阵地战。
还是举抗战的例子,除了国军组织的大规模的会战,基本上都有阵地战,打到后面会有短兵相接的战斗,也即投掷手榴弹的距离,如果是遭遇战,有时打不光弹仓内的5发子弹,大都逃之夭夭了,所以那位不得志的抗战老兵,确实没看到了日军的脸,日军长什么模样真的不清楚,所在部队也没有参与对日军的受降。
那位不得志的抗战老兵,老年时落实了政策,生活基本无虞,非常感谢党和人民政府,学校也请其去对学生讲话,进行爱国主义较育,他感到非常惭愧也非常不好意思,问他有没有打死过日军,他真的不好回答。
抗战数年下来,打了不到上百发子弹,都是远距离开的枪,至于他本人有没有打死过侵华日军他真的不知道,只有天晓得,学生们很热情,甚至要求他讲讲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英雄壮举。
看来学生对当年的战争真的不知情,侵华日军枪法很准,装备精良,战车、炮弹、子弹能解决的问题,怎么会和对手拼刺刀呢;
战场上,日军300-400米内跪姿射击,几乎都能击中对方,所以抗战老兵眼中,影视剧中无处不在的拼刺刀都是扯淡。
综上,两军对垒,什么距离开枪,真实的战场上,往往400-500百米距离就开枪了,那是步机枪的作战距离,打到近了,防守方除非不跑路,100-200米的距离,有冲锋枪的 话,冲锋枪都开火了。
非要等到50米,有的文学作品更扯淡,30米时,连排长才喊“打!”,实际上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近了,是非常危险的,对方一个军刺冲锋,或一顿手榴弹投来,防御方的人大都报销了,只能说写这些小说的人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

参考:
两军对阵主要有几种,双方都趴在工事里不进攻,放放冷枪,这个距离应该在千米开外,只有狙击步枪可以射击到目标。
一方冲锋,一方守阵,这个射击距离就要根据手中的武器来决定了,守阵一方一色的机枪,冲锋枪,弹药充足,那就可以放敌近一点打了,一百米、八十米、五十米、甚至三十米,因为可以连续密集发射,射面宽,越近杀伤越大。
如果是步枪据多,像老式七九,打一枪扳一下枪栓,推弹上膛,那就得两百米外就要射击,太近了开个几枪,人家已经冲入阵地了。
还有一种情况,战士们杀红了眼,弹药又不多,也可以将敌人放近了打,最后白刃拼刺刀。
巷战是有距离没距离的拼杀,突然敌我双方从墙边杀出,十米五米一米都有可能,谁反应快,武器优,谁就基本抢的先机,招招毙敌。
进入现代化战争,高科技武器上场,距离没有界线了,几千米,几万米……,面都不见就一命呜呼,前不久,叙利亚某一派头头在地下室开会,一颗白磷弹钻了进来,不死也埋葬了。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别!但愿大家是一家人。

参考:
两军对阵作战时,距离多少才会开枪?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开枪时依据士兵的直觉与经验来判断,并没有硬性的规定。
只不过士兵开枪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中武器的射程。
例如在二战期间,士兵们手中的武器,无论是栓动步枪还是半自动步枪,射程基本上都会在800米~1200米左右,凭借如此远的射界,许多时候只要发现了敌人就会开枪,当然这只限于遭遇战。
由于遭遇战的偶然性与突发性,所以作战并不是精心策划的,这个时候只要能比敌人早一步开枪,自己活下来的几率就会大一些,所以这时距离就成了不重要的考虑范畴。
可如果是伏击战就完全不一样了,伏击战讲究的是精准杀敌,利用己方发起进攻的突然性打的敌人凑手不及,而这时敌人距离越近,伏击的效果也就越好,毕竟敌人在500米的位置时,你只能依靠步枪,如果敌人凑到了50米的距离,那么就可以步枪加手雷了。
但这只限于二战期间的正规战,在现如今的城市反恐作战,距离敌人多近开枪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城市作战当中,假设当你发现敌人的时候,此时敌人与你的距离已经是非常的近了。
根据美军在中东治安战的经验来总结,与敌人在城市交火的距离通常最远不会超过150米,距离近的时候甚至达到了20米。
这种距离下作战,快速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交战的距离过近,以至于美军手中的M16A4已经不在适用于城市作战,大量美军都换装了短枪管的M4卡宾。
综上所述:一般士兵距离多少会开枪?
只要有信心打死对方,随时随地都可以开枪,距离什么的不重要,交给自己手中的武器去操心就可以了,而士兵本身要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干掉想要干掉自己的敌人。

参考:
这个

参考:
两军对阵作战时,一般多少距离才开枪射击?
不同的时期作战,要求也不一样。
有的是所处地形地貌、环境的制约,也受到枪的有效射程的制约。
二战时期所用的半自动步枪有效射程距离为800米一1000来米,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有效射程是300多米。
所以指挥员在全面考虑自己队伍的武器装备后,才能决定与对方对阵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山地作战,山上的一方居高临下,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等敌人进入阵地500多米处,就会命令自己的战士开枪,向敌人射击。
如果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武器装备落后,大部分是缴获敌人的三八大盖,因射程近,提倡近战。
估计敌人离我方阵地50来米才能开枪射击,因为我军当时都是土八路,还准备用手榴弹杀伤敌人。
所以说不同时期、不同地形,两军对阵开战射击的距离也不一样,没有统一规定,只能因枪、因地、因人而宜。
综合上述是我对两军对阵作战时,一般多少距离才开枪射击的认识。

参考:
两军对阵作战,多少距离开枪射击,这种情况没有既定的规律,平原,沙漠在视线宽阔没有遮挡物的地形作战,临敌射击的距离应该在500到700米,山地丛林作战200到400,城市巷战随机选择,见机行事,防御作战,进攻战,突袭战,遭遇战,任何作战任务都是根据地形和敌情变化情况,选择开枪射击的时机,纸上谈兵就是扯犊子。

参考:

如果你问的是当代军事作战,我可以回答一下。
首先当代战争模式各国采用的都是最大化减少本国士兵伤亡的0接触作战模式。
第一波次的打击是以以导弹,火炮为主远程打击。
取得制空权后,第二波次打击是空军配合炮兵进行空中火力打击。
第三波次是坦克兵机械化部队占领阵地,构筑防线。
第四波次才是陆军登陆进行地面攻击,城市清理,建立前哨基地,打扫战场等后继工作。
在我从军八年中,经历过几次战斗,但都不是阵地战,
开枪的范围有所不同。
在实弹训练中,要求攻击范围为600米。
实战中500米几乎就看不到人了。
各国制式步枪能精准打击的距离基本是在400米左右。
所以在执行红色级别任务中(最高级别战时任务,士兵拥有无限反击权),一般开火距离是400米。
当敌人进入你400米范围之内,先是对天鸣枪警告,如果敌人不停止前进,则立即开火攻击,当代战争中两军交锋,几乎全部是打火力压制,不打精准射击。
这个距离给双方都留下了战略缓冲空间,在遭遇战的时候,核心任务不是歼敌而是阻敌,同时呼叫支援。
一般地面支援和空中支援可在十分钟内赶到,到时候施行空中打击还是人工制导或者地面合围就看情况而定了。

但似乎跟本题无关,在以后的篇幅里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吧。

参考:

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诚然,目前单兵自动步枪射程都不超过400米,实际射击距离一般是200米内,但这不代表轻武器射击就只能是这么距离。
这是因为,营连一级还有大量的压制性武器,常见的就是大口径机枪,包括一些车载的大口径机枪。
因为现在包括解放军在内,已经高度摩托化、机械化,这些压制性火力在实战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作用。
大家记得中越战争初期,越军将大口径高射机枪平射,以射程的优势压制我军的7.62毫米机枪。
当时我军吃了很多亏,一说血染的风采 歌手徐良,就是被这种大口径子弹击中大腿,导致截肢。
道理也是一样的。
比如我军的89式重机枪,12.7毫米口径,是我军步兵分队远层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
目前,89式重机枪编制在解放军摩托化步兵营的机枪连,有效射程高达1500米。
虽然89式重机枪的精度不好,但压制性还是很强的。
而解放军的QJG02高射机枪,口径为14.5毫米,有效射程增加到2000米。
虽然实战中这两种机枪不可能达到有效射程的射击距离,但维持600米到1000米的压制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两军作战开枪的距离,没有大家想的那么近。
而现代 作战由于战场侦查能力增强,比如无人机24小时在部队上空侦查,所以敌我双方位置大多是暴露的。
双方往往在很远距离就开火进行压制,即便是阿富汗或者伊拉克这种治安战环境,美军其实也依赖悍马车上的12.7毫米机枪的压制能力。
谁都希望尽量在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将敌人消灭。
如果进入400米射程,即便你的训练和装备占优绝对优势,也不能保证对方不会射中你。
最好的可以看《黑鹰坠落》摩加迪沙之战,黑人民兵胡乱扫射,也能给美军最精锐的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游骑兵造成很大威胁。

参考:
战斗只发生在步枪射程内。
两军对垒,进攻的一方,侦察好了地形后,将部队隐蔽机动至敌人想像不到的地点,原则只有一条,离对方核心阵地越近越好,或100米,或50米,一般不会超过300米,即可开枪发起攻击了,太远了形不成稳准狠的火力优势。
打防御的一方,枪声即是命令,够得着,当即开火,够不着,呼吸支援火力。
进攻的一方,有主攻,有助攻,当助攻开火后,作战区域内的敌火力配系便会暴露,这时主攻部队再投入战斗;
当然,主攻与助攻亦可同时开火,也有主攻部队先开火的,总之根据侦察好的地形与敌情来决定。
防御的一方,为了防止火力配系过早暴露,兵力与火力,亦要按照战斗部署严格执行,以达成隐蔽的火力点有效歼敌的目的。
怎么样?
这么讲您是否觉得太绕口,下面我们拿战例来说。
烈火中永生抗美援朝,有这样一名志愿军战士,为了不过早暴露我军位置,敌人投下了燃烧弹,草丛中有名英雄的衣服被烧着了,他强忍巨痛,一动不动,直至牺牲。
几十年了,国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是场战斗达成了突然性,他的牺牲也鼓舞了部队杀敌立功的斗志。
多好的战士呀,以
所以开枪射击,要以指挥员的号令为准,不是见了敌人就开枪。
尤其我军,有严明的战场纪律,如要视变化了战场形势,而要更改指挥员的战斗决心,必须及时报告在得到批准后,才能重新组织战斗。
以优势兵力歼敌这一条,是我军用兵之原则,早就写进了战斗条令。
战场的变换战斗样式各种各样,遭遇战,袭击战,城市战,平原战,阻击战,穿插战等等,使用步枪战斗的老战士,经验只有一条,离得近才能发挥火力优势,连发射击可以形成远距离压制,放近放远都能打,手握钢枪,随时都能以战斗之姿发起战斗。
视敌人多少,是远了攻,还是放近了打,总以步枪火力而定。
兰州战役中,我军在南部诸岭攻坚战斗中,第一次组织进攻,使敌人兵力与火力配系来了一个大暴露,虽然我方付出了不少牺牲,但也值得。
经过精心准备和研究,积极调整兵力与火力,再次发起进攻,反复搏杀之后,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最后关头,敌人不支,发生动摇,我军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是场战役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扬火力的精典战例,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多找点资料学习一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