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

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坦,仄就是曲折。
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其将四声进行二元简化,使其基本能满足诗词的声律要求。
平仄的划分非常简单,就四个字,非平则仄。
也就是说除了平声字外,其余上声、去声、入声字都属仄声。
而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分派各声。
所以依《中华新韵》规则,第一,第二声(上、下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庂声,就这么简单。
记得初习诗词时,半小时就能分清古音的平上去入四声了,当然,这有懂粤语的优势,但普语地区的,大不了就是多记几十个派入平声的入声常用字,能有多难?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这称为格律,这也不难,律句句式正格的也就四句(五律句去掉头两字)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然后,通过粘,对就可组成各种律绝格式,根本不用背记。
难点的就是在实际应用中,你能做到说出一个句子,就是基本合律的。
这点就一定要通过创作训练提升了,我说过,在
学诗词创作,我
从零开始学诗词,有兴趣的可

参考:
我曾经也对格律一头雾水,所以绕了很多弯路,但是现在我可以很确切地说,不用去背什么公式,只要掌握一条规律,格律就是轻而易举之事。
什么是平仄?
在掌握格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格律中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在古韵中,声有四调:平、上(读“赏”音)、去、入,除了平声之外,其余三调皆称仄;
而在新韵之中,没有入声,我们如今的拼音四声依次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因为可以这样认为,一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声就是仄声。
平仄的规律在了解平仄之后,我们接着了解平仄的规律。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格律中最难的一部分,其实都是被教材的公式误导了。
只要知道其原理,便不需要看书或者借助格律工具。
我们经常听到“平起平收”、“仄起仄收”句式这样的词,这里的“收”大家都知道是指首句的的最后一字。
但有不少人存在误区,以为“起”指的是首句的第一个字,其实是第二个字。
这是为什么呢?
自古平仄规律有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我们先来弄明白这句口诀的意思。
这是我之前做的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就决定了整首诗双数字的平仄。
而一般情况下,单数字都是可平可仄的。
但是这里有个条件:不能犯孤平和三平尾。
孤平和三平尾的定义孤平:如今有两种争议,一种以王力为代表,认为在韵句(押韵的句子)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
另一种是以启功为代表的,认为韵句中两仄夹一平即是孤平。
对于这两种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平尾:顾名思义,句末连续用三个平声。
不论孤平或是三平尾,都被认为是写近体诗的大忌,初学者在写诗时尤须注意这两点。
而与三平尾对应的三仄尾,历来也是颇有争议。
但我认为三仄尾在唐人写诗中并不少见,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说到底,格律只是赋予诗的韵律美,真正决定一首诗的水平只由文字组成的意境而非格律,可谓,律在言中,意在诗外。

参考:
爱好写古诗词,才用得着诗词平仄格律。
那么我首先要说明一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付出,特别快速的办法不存在,吃饭还要一口一口地吃是吧?
你莫看古人写的诗那么高超,实际上说到格律,那是看不见的功夫,杜甫有言‘老来渐于诗律细’。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他在讲究格律这点上,是不断地在学习,琢磨了几十年,人都到老年了,对诗歌格律的讲究才越来越精细了。
老杜都这样,还何况我们常人?
所以要想学好古诗格律,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你有耐心,看完我写的所有内容,并且善于运用,那学会写格律诗应不成问题。
诗词平仄格律,这是个笼统的说法。
我想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分类:中国古诗,有不讲格律的,如诗经的诗,楚辞,汉魏间的五言诗,都不讲格律,那样的诗今天也还可以写的。
如‘青青园中葵’,基本押韵,五个字一句,只要诗意精警,就堪称好诗。
格律诗是唐朝以来形成并且蔚为风气。
讲到格律诗,那就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当然还有排律,如《琵琶行》,就是用律诗手法写很长的诗。
我认为,学格律诗,不妨从七绝学起,对七绝格律写法掌握了,写其他律诗就容易了。
那么,怎样理解七绝的格律呢?
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至少熟记,甚至于背诵五十首古代七绝。
最起码的,这几首要晓得:李白《朝辞白帝》,王之涣《凉州词》,刘禹锡《石头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样,我讲起来你才有个基础。
我将从平仄,押韵等方面细致道来。
(一)平仄问题:主要掌握两类,一类叫仄起式,可以贺知章《回乡偶书》为代表;
一类叫平起式,可以李白《早发白帝城》为代表。
再直接说一点,你就记住这两首诗的平仄,甚至就按它们的格律写。
记住些古诗词,写的时候按它们的格律写,这其实是最简便的古诗写作诀窍之一。
既然讲到平仄,那你首先应该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吧?
我们的普通话是有四声的,这个知道吧?
知道这个就好办,因为平声,就是指普通话的一二声;
仄声,就是指普通话的三四声。
古代有所谓入声,先不管他,因为古代所谓入声字今天大都分别归于四声中了。
你就按普通话去套,总之普通话一二声的字就是平声字,三四声的字就是仄声字。
按这个办法,我们看看《回乡偶书》的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少小离家老大回),平平仄仄仄平平(乡音无改鬓毛衰);
平平平仄仄平仄(儿童相见不相识),仄仄仄平平仄平(笑问客从何处来)。
格式如此,个别字有出入,那是有变化的情况,先可以不深究。
因为首字是仄声,故叫‘仄起式’。
再看《早发白帝城》:平平仄仄仄平平(朝辞白帝彩云间),平仄平平仄仄平(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平仄仄(两岸猿声啼不住),平平仄仄仄平平(轻舟已过万重山)。
你就这样去经常推敲古代格律诗佳作的平仄格律关系,相信你很快就可以提高写作古代格律诗的水平。
(二)押韵问题平仄,其实就是讲的声韵,属于一句话中间的声韵,平仄相间,错落有致,读来就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当然也涉及到与下一句的配合,即律诗或绝句的上一句与下一句的相同位置,平仄声调应该刚好相反,上句此一二字是仄声,下句此一二字就用平声字。
这没别的什么深意,就是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假如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改为全部是平声,大约可以这么写,我们体会一下:‘渭城露珠浥轻尘,酒家青青柳芽新’。
好像意义也行,还读得通,但语气一直是平声,显得缺少变化,绝没有王维的原句那么动听。
所以讲究平仄,就是要调整好句子内部的字音关系,收到很好的听觉效果。
押韵,讲的是句子末尾,韵脚要相同。
每句诗句末都押韵,这样的诗古人也写过,但流传的名诗很少。
至于绝句,只要求一,二,四句末尾押韵,有的首句也可以不押韵,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只有二四句押韵,同样是绝句名作。
格律诗的写作,一般要严格遵守押韵规则,所以古人编了很多韵书,如《诗韵集成》,《佩文韵府》,《中原音韵》,这些写诗的爱好者都可以参看,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写的《诗韵新编》比较简明,书店容易买到。
当然,写诗以立意为上,不可照着字典写;
但在有了好诗底子以后,按照字典再推敲一下韵律问题,这叫加工润色,是可以提升诗词质量的,不可忽视。
这里再归纳讲几点:第一,绝句(含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人把平声韵分得较细,一共三十韵,上平声以十五个字代表,它们是:东,冬,江,支,微,鱼,虞,齐,隹,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也有十五个字,即: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每个字下还有若干同韵字。
看起来很繁琐,但要想精于此道,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
第二,押韵有宽窄之分,宽韵指字数多的韵,如阳,同韵字肯定比‘支’字的同韵字要多。
字数少的即窄韵,所以选择字韵也值得注意,除非你觉得字韵窄但够用,一般以选择宽韵为好。
第三,押韵也要与情感一致。
这个怎么讲呢?
有些字,韵律洪亮,适合表达豪迈之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用‘间,还,山’押韵,能很好表现那种在三峡行船之快,从而心中抑制不住的赞美,愉快,豪迈之情。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抒发历史兴亡感慨,用‘在,回,来’这样的韵字,体会得到感情很低沉,或很深沉,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这里的‘吟’,也应该包括吟诵韵脚的字,究竟一首诗用什么字做韵脚,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内心情感,那是要在写作时反复地‘吟’才能搞准确的,古人并非天生那么会写诗,而是在最后定稿之前不知经过几天几夜的推敲,才有流传千古的佳作的,要学习古诗词写作,要从这种精神上去学,才有可能成功!(三)平仄和押韵的几点讲究讲平仄和押韵,最终目的是使诗句音韵和谐。
有的人说,什么时代了,还讲平仄?
这个就看你自己对传统诗歌抱什么态度了。
我认为既然前人,主要是唐宋诗人,创造出了那么完善的格律诗形式,而且至今我们仍然公认他们的唐诗宋词写得好,还从中汲取文化营养,那为什么不可以更深入地向他们学习?
而亲自动手写,就必须按规则,不要认为那些规则束缚人的脑筋,任何规则都有个熟悉过程,没熟悉就觉得难,熟悉了就不难。
今天在这里再讲几个平仄声韵的小问题,会有助于深化格律诗的学习与写作。
所谓‘粘连’律绝诗一般把每两句称为一联,一联诗句内容比较独立。
下一联意义有转换,古人让第三句开头二字的平仄与第二句开头的平仄一样,这就叫粘连,我理解为从声音上起到连贯作用,诗歌内在似乎有一条感情的纽带,由声音将他们贯穿起来。
你可以试推敲那些绝句名作的二三句头两字,平仄大都相同。
这个小技巧很不起眼,但它绝对是格律诗的特别讲究之一。
我们看看王之涣《凉州词》二三句‘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注意‘笛’字古音是入声,所以是仄声。
一片(仄仄),羌笛(平仄),正好粘连。
(羌字平声无所谓,按古人说法,一三五不论)。
我只找到一个特例,就是二三句不粘连的,是陈毅《梅岭三章》之一:‘’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陈毅曾与毛泽东讨论过写古诗的问题,他是精于写诗的,另外二章都合律,但这一首不合,‘此头’是仄平,‘后死’是仄仄,不粘连。
那这是为何?
这就是当格律与意义表达有冲突时,可以不管格律,古人叫‘不以辞害意’。
我估计陈毅写到这里,肯定反复思考过,这是他有意安排的,你看,三四句平仄都有所调整: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么安排,也很协调!所谓‘孤平’与‘拗救’在绝句(含律诗)中,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字,按平仄规律,第一字也应该是平声;
但可能因为表达意思的关系,第一字又只能用仄声,这样可能前后都是仄声字,这个字就叫犯‘孤平’,有孤平的字,诗句读起来不顺口,所以必须避免。
怎么办?
古人指出,像这种情况就一定要把第三字用平声字补救,这就叫‘拗救’。
其他位置都有可能出现孤平情况。
出现孤平的诗句叫拗句,就要补救。
在律绝诗中,出现一两句拗句,也就是平仄不太合乎格式要求的句子,是允许的,但如果都不合格律,那就不是律绝诗,而是古风诗了。
贺知章《回乡偶书》后二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平仄(前面有提到),是不合乎正规的,但一个‘何’字,用得非常好,它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既‘救’了上句‘不’字,又救了本句中的‘客’字,因为那两个字都造成句子犯‘孤平’,何字一用,两句音韵都和谐了!总之,精于拗救之道,你就可算真正懂律绝诗的写作了,这个靠自己多留心,多实践,这里篇幅有限,难以对拗救作更详尽的解说,且按下不表。
首句究竟要不要入韵?
1.五律和五绝第一句不押韵为常见,如祖咏《望终南余雪》首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七律七绝第一句押韵为常见,如刘禹锡《乌衣巷》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这个熟悉古诗的话可以自行验证。
2.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二四两句必须押韵;
而且两句的韵脚是平声都是平声,是仄声就都是仄声。
3.绝句也可以用仄声韵,但很少,举个例子,柳宗元《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酒,牖,臼押韵,第三声,仄声韵,可能是为了收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吧,读罢的确感到比较新鲜。


有的转弯抹角,借物喻意,观点含蓄,让人深思。
喜欢阅览文章的只要一扫文字开篇的几字,就能明白是谁的文章,极易很精准的判别。
古体的格律诗词是有着极高的难度,没有相当的文采功底和对格律诗词的研究是不容易入门的,更别说能作出有着古体式的文思喻意丰富想象的格律诗词,还是以当今的现实散文自由体式让人喜欢和接受为佳。
古体诗只能偶尔欣赏一下,不是专行的不必潜心探索,还是以当今盛行的文体方式才是能被大众最易接受的。
能以散文式的诗体作些现代自由体式的诗文,也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欣赏和语言精美的享受。
毕竟时代在前行,艺术的方式也要同步,历史的艺术还是让少数人去研究和保存吧。

参考:
格律中的平仄问题,我们只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就非常简单了!平仄格律的核心就是“替”的原则!所谓“替”,就是两两交替,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为了深刻理解为什么是“两两交替”,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汉语的两个个特点。
一,汉语词多以双音节为主,或者说讲话时习惯于以双音节为一个节奏。
所以,以“两两交替”为原则,吟诵起来最大程度的体现了汉语可以达到的节奏与节奏间抑扬顿挫的特点!二,汉语词多以后一字为中心字,节奏以中心字为代表。
则节奏的平仄以偶位(2468位)为准。
比如一个双音节词音调是“平仄”,那么这个词可以理解为“仄”调,“仄平”可以理解为“平”调。
亦即:奇数位(1357)可以变化,不影响对节奏音调的定位。
理解这个核心问题后,我们就从这点出发,用具体的例子来演绎。
其它限制条件在演绎中逐渐运用,相信大家知道,为了演绎紧凑,不再一一作解释,仅列出以便演绎时用到。
其它限制条件:对(对句与出句的限制)、粘(下联与上联的限制)、韵、孤平、三平尾、三仄尾(非原则性,但应尽量避免)。
下面以五言为例进行演绎:首先第一句起首第一个节奏没谁限制你,无外乎平起或仄起两种。
一,平起:按两两交替原则,得:平平仄仄平!但如果你第一句不想平收,想仄收,则为:平平仄仄仄。
按前面提到的限制条件,应尽量避免三仄尾。
那么该是怎么才合律呢?
显然第4位的仄不能变,而第3位的仄可变,不影响该节奏的音调定性,故得出:平平平仄仄。
那么我们就得出了平起的两种基本格式,即: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因135可变,我们看看它们能变出哪些变化的句式:1,平平仄仄平。
1位可变,得“仄平仄仄平”,但同时得满足前面提到的限制条件。
显然,这一变,犯了孤平(除韵脚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且与韵脚不相连)!故,该变化不合律!3位可变得:平平平仄平。
1、3位可变得:仄平平仄平(这一句式,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孤平自救,即在“平平仄仄平”句式中首字用仄形成孤平,必须将第3字变为平声)。
那么变化后合律的就有: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2,平平平仄仄。
同理,我们可以得出合律的变化句式:仄平平仄仄。
(另,该格式有一种特例:平平仄平仄,合律!专家学者为了找依据说的拗救,
这样不破坏好不容易才理解的“格律”。
它就等价于“平平平仄仄”。
用此格式时必须注意一点,首字不能仄!“仄平仄平仄”不合律,只能是“平平仄平仄”)二,仄起: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韵)。
显然,后一种格式三平尾了,如何使之合律?
第4位的平不能变,第三位的平可变,不影响该节奏的音调定性。
故得:仄仄仄平平。
那么我们就得出了仄起的两种基本格式,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韵)变化句式:1,仄仄平平仄。
1位变得:平仄平平仄。
3位变得:仄仄仄平仄。
1、3位变得:平仄仄平仄。
注:对于“仄仄仄平仄”,有争议,一些人认为犯“孤平”(即不合律),一些人认为小拗,可救可不救。
用了此句式,一般对句用“平平平仄平”救!2,仄仄仄平平。
1位变:平仄仄平平。
3位变:仄仄平平平,三平尾,不合律。
三,演绎一完整五绝格式(以仄起仄收为例)首句仄起仄收为: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仄)。
根据“对”的原则结合“韵”(平),得第二句: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平,或平平平仄平!根据“粘”的原则(第三句与第二句格式相同,以节奏中心字即2、4位为准),加上本句不入韵的限制(尾仄),得第三句:平平平仄仄,或,仄平平仄仄。
根据“对”的原则,得第四句:仄仄仄平平,或,平仄仄平平。
完整如下(列标准格式,变化的略):仄仄平平仄(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对)(韵)平平平仄仄(粘)仄仄仄平平(对)(韵)完全是根据“替”“对”“粘”结合“韵”“孤平”“三平尾”等限制条件推导出来的!如果适应这种限制条件推导的方式,则很简单。
实际写作运用中,“替”的原则是关键。
135可变,246分明!很多人批评这一原则,那是因为他们把它完全割裂出来说事!所有的规则都是一个整体,熟知所有规则(对、粘、孤平、三平尾(三仄尾亦力避)、韵),同时满足的前提下,灵活运用“135可变,246分明”的原则,诗的平仄格律将变得很简单!技巧在于根据规则确定每一句的起首节奏的平仄后,即按“替”的原则进行下去。
不要想到整首诗的格式,也不要去想单句的格式,就根据
五律只有四个类型,其实是由下面两联变化而来的,记住它,很简单。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演化如下①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②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明白了吗?
七律不过在五律前加两个字,把握一个原则,即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即由下两句扩展而成,原理同五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看懂了,自己多体会吧,中间有很多么讲究,粘对、犯孤平等问题以及古风、绝句,有疑句,请
坦率地说,
自从去年秋季加入
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要想熟练掌握不是一件易事,必须不断深入学习,勤加练习。
刚开习作时,为了避免出错,我采取了笨办法,按照平仄格律四种格式,先写出原稿,然后再对照基本适合哪种形式进行修改。
这样费时费力,但对于加深对格律的认识,避免犯原则性错误,提高对格律诗的立意、意境,语言等方面的运用,都是有收获的。
通过学习师友们在
有时在火车上,旅游景点也能进行习作了,有的习作已经发布,可能有些朋友已经见到了。
关于韵律,我用的是中华新韵,对平水韵尚未及学习。
今天的回答,是向

参考:
问题: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
前言现代人学习古诗词,最好学习一些平仄格律的基本知识。
从南北朝齐梁时代开始,诗人作诗开始有意注意四声的变化。
到唐朝时,科举中加入了格律诗的写作,因此平仄格律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基本知识。
如果想真正体会古诗词的妙处,不懂格律是一个缺憾。
一、平仄齐梁时期,沈约等永明体诗人研究四声:平上入去。
并且把四声应用到了诗词创作中,还搞出了四声八病之说。
仄,就是不平。
上、去、入,就是仄,诗句中的平仄交替,产生了美妙的韵律。
但是对于现代人学习诗词创作,最麻烦就是古代四声与现在的四声不同。
所以,以普通话的平仄,来学习格律,是一个捷径。
搞明白基本的格律知识,再了解古韵与新韵的不同,渐渐学习使用古韵创作。
这样,就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
二、古韵与新韵的平仄不同1、新韵妈、麻、马、骂,是今天的四声。
妈是一声,阴平;
麻是二声,阳平。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都是平声。
马,是三声,骂,是四声。
普通话的三声四声都是仄声。
2、古韵天、子、万、福,是古韵的四声。
天,平声;
子,上声【shǎng 】 ;
万,去声;
福,入声。
例如,柳宗元的这首《江雪》,是押入声韵的绝句。
后面两句:千山鸟飞绝,平平上【shǎng 】 平入。
万径人踪灭,去去平平入。
孤舟蓑笠翁,平平平去平,独钓寒江雪,入去平平入。
3、新韵与古韵的对比从柳宗元的这首绝句可以看出,绝、独,在新韵中,是平声,在古韵中是入声(仄声),这就是古韵与新韵的不同,也是困扰现代人学诗词的一个问题。
另外,雪,在新韵中是三声,类似于上【shǎng 】声,但是在古韵中是入声,入声和上声都是仄声,这个字今古韵都作为仄声字用,还不算大问题,只要不用在韵脚上即可。
但是绝、独,影响就大了。
因此,老街建议,刚开始学习诗词创作,不妨从新韵开始入门。
三、格律诗,有古体和近体(近体就是格律诗),但是填词,必须依照词谱填词,因此所有的词都是格律词。
因此,不懂格律,是不能填词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习填词,不妨从格律诗开始学,会做五言近体绝句(四句,不要求必须对仗),就会做七绝(四句,不要求必须对仗)、五律(八句,中间四句要对仗)、七律(八句,中间四句要对仗),也就能看懂词谱,可以填词了。
因此,五绝是学习诗词的基础。
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每个句式作为第一句,按照相对,相粘的规则,可以形成四种组合,就是四种不同的绝句了。
除了上面那种,另外三种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基本句式中,有的字是平仄均可的,用“中”来表示,例如仄仄仄平平,可以:中仄仄平平;
其他三种句式:平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中仄平。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四、两种变格平平平仄仄,有两种变格:平平仄仄仄,叫做三仄尾;
平平仄平仄,就锦鲤翻波。
这两种变格都是律句,不算出律,。
在唐朝严格的科举考试中,试贴诗有不少使用这种两中变格的例子。
唐德宗贞元年间,徐牧有《省试临渊羡鱼》:惭无下钓处,平平仄仄仄,三仄尾:清泚濯缨处,今来喜一临。
惭无下钓处,空有羡鱼心。
退省时频改,谋身岁屡沉。
鬣成川上媚,网就水宁深。
赪尾临波里,朱须破浪浔。
此时倘不漏,江上免行吟。
中唐诗人张籍科举时,有《省试行不由径》:谁能达天道,平平仄平仄:田里有微径,贤人不复行。
孰知求捷步,又恐异端成。
从易众所欲,安邪患亦生。
谁能达天道,共此竞前程。
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
今逢大君子,士节自光明。
五、两种拗句与救拗救拗也不麻烦,记住这两种。
1、孤平,平平仄仄平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个字写成仄: 仄平仄仄平,这是孤平。
救拗方式是:仄平平仄平。
即把第三个字改“平”即可。
2、仄仄平平仄的变化1)、中仄仄仄仄对句用“中平平仄平”救拗,例如: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2)、中仄平仄仄还是,对句用“中平平仄平”救拗,例如,野火烧不尽,出风吹又生。
又如:流水如有意,平仄平仄仄,暮禽相与还。
仄平平仄平。
结束语
例如:仄仄仄平平,七言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句的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所以可以写作:中平中仄仄平平。
记住:中平平仄平,这个句式,几乎是救拗的万能公式。
@老街味道
参考:
诗  (一)五言绝句    (1)平起顺黏格: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2)仄起顺黏格: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3)平起偏格: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4)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二)七言绝句    (1)平起顺黏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仄起顺黏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偏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4)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一)五言律诗    (1)平起偏格: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2)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3)平起正格: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4)仄起正格: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二)七言律诗    (1)平起偏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4)仄起正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PS:五言律诗仄起为正格,平起为偏;
七言律诗平起为正格,仄起为偏(平起、仄起概以首句第二字论))    三字句:    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    ※※※※※※※※※※※※※※※※※※※※※※※※※※※※※※※※※※※※※※※※※※    念奴娇(一百字,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
(跟《水调歌头》一样,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而且用拗句。
这调一般用入声韵。
前阕后七句与后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
这里是按词谱断句)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
    (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里是按词谱断句)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    沁园春(一百十四字)    仄仄平平,(第一句可以用韵)    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调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应该了解为上一下四,即仄 +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这一句,依《词律》应分两句,即平平,仄仄平平。
但是, 一般都作六字句)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或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仄仄平平。
    (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
此调一般都用较多的 对仗。
)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轮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只识弯弓射大鵰。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浪淘沙(五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前后阕同。
)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蝶恋花(六十字,又名鹊踏枝)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前后阕同。
)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杳。
    多情却被无情恼。
    ※※※※※※※※※※※※※※※※※※※※※※※※※※※※※※※※※※※※※※※※※※※※    渔家傲(六十二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渔家傲(秋常)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    满江红(九十三字)    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此调常用入声韵,而且往往用一些对仗。
)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这里是按词谱断句。
)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    水调歌头(九十五字)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    平平仄,    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又或作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前阕后七句与后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
)    ※※※※※※※※※※※※※※※※※※※※※※※※※※※※※※※※※※※※※※※    卜算子(四十四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减字木兰花(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两句一换韵。
)    减字木兰花    [宋]秦观    天涯旧恨,    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    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    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    过尽飞鸿字字愁。
    ※※※※※※※※※※※※※※※※※※※※※※※※※※※※※※※※※※※※※※※※※※    忆秦娥(四十六字)    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迭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迭三字),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
    (此调多用入声韵。
前阕后三句与后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
)    忆秦娥    [ 唐] 李白(?
)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清平乐(四十六字)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后阕换平声韵。
)    ※※※※※※※※※※※※※※※※※※※※※※※※※※※※※※※※※※※※※※※※※※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峯,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    西江月(五十字)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双调用‖号表示前后阕同。
下同)    (前后阕同。
第一句无韵,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
这种平仄通押的调子,在词调中是很少见的。
但是, 《西江月》却是最流行的曲调. 前后阕头两句要用对仗。
)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    忆江南(廿七字,又作望江南,江南好)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斜体表示韵脚)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浣溪沙(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对仗    律诗的对仗,大致上有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
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
反义词也算工对。
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2)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
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
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
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
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
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
    (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
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
这叫流水对。
现在从上文所引过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
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
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慢慢领会。

参考:
诗词中为什么会有“平仄\"词语之规律,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呢?
首先,得理解诗中的字为何要分“平仄\"。
\"平仄\"主要体现在近体诗中,古代文人们将中华汉文化字典的字用四个声部来区分,即我们常说的用\"平、上、去、入\"四声定字的声调。
这其中除归纳在“平\"声声部字类的字外,其余的“上、去、入\"三声部字全归为“仄\"声字。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所谓近体诗中用字的“平仄\"划定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
当范围确定后,就看用字的技巧性是否能准确定义在诗中的合理位置上。
这样一来又扯上“平仄\"关系了。
近体诗的“平仄\"的标准格式无非就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平,又或是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等几种排列顺序而以。
在五言句前面加上两个“平\"声字或两个“仄\"声字就成了七言句式,照此方法可无限延伸。
其\"平\"声字为律诗中的韵脚。
而“仄\"声字多为诗中承上启下转折过度,从而体现出诗词寓意深厚的美感和达到韵律唱读的可操作性融为一体。
律诗,其中尤以五言、七言句律诗最多也最为突出。
也是“平仄\"格律规矩最为精典典范之一。
有人说写格律诗就是一种填字声部的文字游戏,照本宣科地套“平仄\"。
我认为为近体诗词这样盖棺论定,也未免太草率了吧。
近体诗的发展直到如今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某一地方的语言成了今天写作近体诗普遍使用的唯一标准。
而且诗人们欣然接受了这唯一的标准。
所以,不管怎样,既然有这规矩,作古诗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坚守规矩,小变也许尚可,大变就成了败笔之作。
当然,“平仄\"规律规矩也是人制定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怎么办?
喜欢就去钻研,懂了就一通百通。
不喜欢,就随兴而为,也许少了拘束反而成就了另一种文学体裁的发展。
若作诗,切记不能揠苗助长,这样反而容易失败。
其实,诗词对我们而言只是在坐享其成而以,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文化的有序传承,谁也说不清这里面的奥妙所在。
所以,若想懂得古代、近代及现代诗词,就得珍惜传统文化精髓的内涵所在。
当真的懂了,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扬和壮大中华文化了。
我也是半吊子,浅浅的说了那么多不着边际话,只当玩玩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