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著并没有标点符号现在断句后的内容是否误人子弟

五千言一字万言难解释。
章节,标点,减写,都给悟道增添了很多麻烦。
由其是现代用惯了白话文,基本上对古文来说就是断代了。
一道一德一经可以说万言难解,五千言本是解释道德经三个字的,人们都把功夫浪废在五千言上,纲目混乱,谁看谁上当,各说各的理,各执其词,专家胡说八道,人人都说自己超出了圣人。
可笑之极,误人误己。

参考:
三脚猫的功夫也来出牛!中国文字本来就是一个字一幅画的,何需标点和断句?
再说古代文人、学者大多数是闲得蛋疼有的是时间,是穷经皓首去做学问滴。
他们对每部经书不仅要逐字逐句的断句,还使用通假,假借,假音,近似,引申等等手法去研究,做到每字每句皆有出处。
你这样移动一两个标点符号不算什么本事,古人早就移动过了。
目前古人还未使用过的研究方法,我顺便告诉你一声,那就是拆字!只要你想怎样表达,都可以拆到你满意为主!如果说《道德经》被儒家阉割过,我想这是肯定的,不然的话汉武帝也不会听董仲舒的建议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何也?
君命天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我们对《道德经》的研究 ,不在乎于标点、断句,而在乎于对字义本身,在乎于《道德经》最原始面目或含义的研究!至于你的解答会不会误人子弟?
我感觉是不会的,因为你的意断,我想是不会有多少人去看的!注:感觉
名可名,非常名。
\"断句就断得非常好了!你却来个“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简直是在颠倒黑白,背道而驰!你颠三倒四,一时道可,一时道非,尤其还说“常道”!哪种东西能常恒久住不灭?
还说常名,所有的名相都是假相虚设,它能常吗?
!连地球都有毁灭的一天,还有什么名相可常恒?

参考:
首先得搞清一个问题,即祖国的古文,无论是先秦古文,还是先秦之后的古文,几千年来,都是从来没有什么标点符号的。
因此古文的基本学素就是在阅读中自然断句,这也是古人阅文的最起码的基本功,文字含意的入门学功基础,使得他们能很自然流畅而得心应手地阅文断句了,这也当然是得益于古人们扎实的古文基础素养了。
至于标点符号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椐我所知是随着清末洋务运动之扩展,也因在西方文化上的西风东渐,及一九一九年国内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兴起,而创新催生的辅助推广新白话文之表意符号,当然也是借鉴汲取西方文化之标点符号了。
[玫瑰]
参考:
“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立基之作,无标点之经是道文化的最初原味,也是真正道文化的夲质所在。
后人为了学习方便就各抒己见地进行了解读,这很正常,就象学校老师对同一个题目根据他们的水平高下进行辅导一样,被大多数人认可了就成了名师,但名师之间的见解也不一定相同,于是就出现了各种流派,各派宗师应运而生,道家的正一,全真,龙门等等就是在大道理下的小道理现象,对于初学道者由浅入深的了解学习是必须的。
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去接触原夲的理论就不容易迷失方向。

参考: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但,用语言(文字)讲出来就不是那个真正的“道”了。
“道”是宇宙的“本源”。
能演化出宇宙万物。
太玄妙了!很难给它起个准确的名字。
权且叫“道”吧!
科学界叫“能量”。
哲学叫“真理”。
“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与规则”。
对于人而言,“道”就是人的“自性(空性,般若)”。
这些都是无形,无状的。
是用语言说不清楚的。
只能亲身实修实证才能得到真正的“道”!其实,老子说这话也不难理解。
譬如,我写了一篇散文【香山的晚秋】。
把香山的秋天说的很美。
如果您真到实地去看景。
你会感到和我说的出入就很大了!在光影的渲染下,再加上自己的阅历。
会感受到不同的美景。
老子把“道”用文字说出来。
是指引你进入生命的实修。
最终“观照”出真正的“道”。
《道德经》不是哲学著作。
是生命科学著作。
一家之言。
请斧正!
比如开篇,道可道,非常道。
又可以断成,道可,道非,常道。
你看看,这就是两种断句,主要是理解,各成其道。
再说了,这种书经过几千年的流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多少历史人物都再解读。
当然有不同的理解了。
说到误人子弟,我不敢苟同。
只要对社会有正能量,各种理解都应该被认为是正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书能流传到现在,应该有着时代的痕迹。
我们后来人应该从这种书中读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是得道了,就没有白读。
这就是这部书的价值了。
这是个历史著作,应该把它放在产生它的时代里,结合这那个环境,才能正确理解它的本身的含义。
现在,研究它的有很多,有说它是修道的、养生的、等等。
具体也不太清楚。
各种断句都有,所以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能太武断。
用《道德经》中的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它是一个门户,让我们都来研究研究怎样进入这个神奇之门吧。

参考:
肯定误人子弟!同样一行没有标点符号的字,不同认知方向的人去加标点符号,内容含义肯定也不同,甚至会截然相反:例一:下雨天留人天留人不留主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人,天留,人不留!言下之意,天想留你,我不留你,你滚吧!客人可不这么理解,客人理解为:下雨天,留人天,留人不?
留!结果,客人心安理得地赖在主人家不走。
例二,古时候有个媒婆给个穷秀才介绍对象,形容女生长相的话是这样写的:“麻子没有头发黑脸大脚不大俊”。
单身多年的穷秀才,正面思维由然而生,读成:麻子没有,头发黑,脸大,脚不大,俊!古代脸大是旺夫相,脚越小越好,七寸金莲吗!穷秀才以为自己大器晚成捡了个漏。
入洞房时一看,根本不是媒婆写的那么回事,新娘长反了,穷秀才找媒婆讨说法,媒婆说,打开始我就写的清清楚楚,你也看了,不信你再看一遍,穷秀才接过来一看,确实是他看过的一段文字:“麻子没有头发黑脸大脚不大俊”。
不过,已被媒婆点过标点符号,变成:麻子、没有头发、黑脸、大脚,不大俊。
媒婆说,一开始就告诉你“不大俊”,你现在赚又麻又秃又黑,你早干啥去了?
你不能不守规矩,乖乖地把中介费尾款打给我。
说完上面两个案例,再回过头来看《道德经》,现在公元后2021年,老子是公元前五六百年,在这样一个历史长河中,没有标点符号的《道德经》,我

参考:
不光《道德经》原著没有标点符号,是原先的经文史书类都没有标点符号。
我父母是念经的,家里有大经,小经,经书无数。
《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心经》……经书上不光没标点,还特别多生僻字,开始我帮不上啥忙,后来到初中之后便经常帮他们把一些难认的字查字典用同音字标注好。
但那个时候念经的话他们就是按着自己怎么念顺畅怎么来,也没有具体理解意思按着对的断章读。
几十遍,几百遍,甚至上千遍之后就完全是自己的断句节奏了,现在是读万遍都有了,彻底无法改变了。
后来因为家里的原因,我就比较
后来再去了解一些经文的释义,发现我老妈把那个《心经》的句子好多地方都是读破的,这些小经她是背得滚瓜烂熟的,她是这样背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后面的六根,六尘也读破,
通篇长文无标点无明显断句也的确是考读者的功底,但有些句子标点怎么加意思可大变样。
比如:王叔星期天来家玩看我作业做完后表扬了我还抱了我妈妈也抱了我。
由于爸爸本来就有点怀疑隔壁老王,看了儿子日记后第一感觉就是儿子写的表扬了我,还抱了我妈妈,也抱了我。
结果闹起了家庭矛盾。
我们一看就是表扬了我,还抱了我,妈妈也抱了我。
所以《道德经》怎么加标点就会导致不同的翻译。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便让好多不同见解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标点符号版本。
这里的非常二字肯定是分开的,道~可道~非~常道,
出现多种版本主要是这一章没有语气助词断句,也没明显的对仗。
后面的好多章节就没有异议了,如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就算不全明白意思但基本断句都还是一致的。
由于没有唯一标准,所以谁够专家就听谁的。

参考:
提出这个问题的网友,赶紧先去学学中国古文的基本理论再来发表看法,不然只能自取其辱。

参考:
道德经五千多字,包含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精深博大,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只有切身体会,深入体验,并付诸实践方可体会其中奥妙!而现在的所谓道德经的注解者,本身孤陋寡闻,闭门造车,还振振有词,自以为是,着实误人子弟不浅。
以我之见,道德经应该保持原文,不加标点,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