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山塘和斜塘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吗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
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
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
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
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
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
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也把阊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是个水乡,河道多,桥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
它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
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真是朱栏层楼,柳絮笙歌。
山塘街又是一条典型的水巷,河上装载着茉莉花、白兰花及其它货物的船只来来往往,游船画舫款款而过。
\"斜塘\"地名最早出现在南宋苏州郡守郑霖写于淳佑九年(1249 年)的《重修昆山塘记略》一文中。
郑霖的文章中详尽地记述了淳熙六年(1179 年)发运使魏峻疏浚娄江、治理沙湖的过程,文中记疏浚前的航道时说:\"从新洋江出吴淞江、斜塘以至葑门\",其中提及\"斜塘\"的地理位置与今无异。
元末明初诗人高启隐居吴淞青丘(原属吴县甪直,今在胜浦境内)期间,曾写过一首诗,题为《舟归江上过斜塘》,诗云:\"漫漫春塘水没沙,清明初过已无花。
\"春寒欲雨归心急,懒驻扁舟问酒家。
\"从高启的经历来看,这首诗应写于1360 年-1370 年间,距今已有600 多年了。
因此可知,\"斜塘\"这一地名可追溯的历史应该是很长的。
\"斜塘\"之名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斜塘地处吴郡东侧,吴郡往东有两条水路必经斜塘。
一条是北路:出娄门,沿娄江往东经沙湖、唯亭、昆山至太仓浏河入长江,素为漕运要道。
另一条是南路:出葑门,过金鸡湖,沿斜塘河东行,过塘浦入鲇鱼口(吴淞江与斜塘河交汇处的俗称),进吴淞江,往东可到甪直、周庄,再往东可进入上海辖地,直至经吴淞口抵达江、海。
甪直、周庄古为长洲县境内名镇,亦归吴郡所辖,郡属之间的联系在当时的联系主要靠水路。
南北两条水路,正常天气航行没有问题,遇到恶劣天气,基本断航。
北路出娄门十多里,即有沙湖,航道原不安全,加上恶劣天气,更使人望而却步,直到公元1496 年沙湖塘堤筑成,此段航道才得以改善。
南路航道一出黄石桥,就入金鸡湖,金鸡湖南部,东西二湖面航道较长,南北茫茫一片,水势浩荡,一有风浪,其险恶比之北路有过之而无不及。
直到1889 年金鸡湖长堤筑成,此段航道才成为安全通道。
车坊一个镇,不及斜塘一个金,老街著名姓氏 / 在故事中讲述四大姓氏的兴衰史旧时,斜塘商家以\"金、张、马、陆\"四大姓氏称著,其中金姓最具实力,有谚云:\"车坊一个镇,不及斜塘一个金。
\"金姓家族原是明末清初为避战乱从江苏彭城(今徐州)迁徙来斜塘镇东市梢定居的大户,历经三百多年,繁衍成斜塘商界的大族。
金氏家族的祖先为汉武帝时的金日磾,刻印于清代光绪十年( 公元1884 年)的《彭城家谱》记载,金家正是秺(dù)侯的后裔。
定居斜塘的始祖叫金孟昭,明末清初从山东彭城( 今江苏徐州) 迁来,以后金氏子孙半耕半读,半儒半商,到修家谱时,金氏家族族繁人众,出现了金云樵、金襟江、金松坡等10 门金姓大户,在当地\"金张马陆\"四大家族中排在首位,当时民间甚至有\"车坊一个镇,勿及斜塘一个金\"的说法。
清末以来,斜塘金姓开设过金乾阳、致和堂等药店,以及金正大布号、金永盛糟坊、金德泰酒店、金晋泰南货、金正泰肉店等店铺。
南宋年间\"斜塘\"小镇就已形成水陆通道、河街并行的繁荣风貌。
据《斜塘镇志》记载,老镇区(斜塘老街)形成于清朝初年,时称南斜塘镇,由此可以说\"斜塘\"已由元明时期的一个古村,至清朝时已为一古镇了。
至清初经济渐盛时,南来北往的商户在小镇老街上落户经商,逐渐形成了商贾云集的繁华街市。
据介绍,斜塘老街曾经商号铺面林立,多属小本经营的\"夫妻老婆店\"。
据1928年《苏州明报》,时有商铺多达270家,如地货行、米行、布店、绸号、酱园、茶馆、酒楼、糖果店、寿器店、席草行之类。
据1949年刚解放时登记,街上仅铁匠铺之类手工作坊就有20多家。
此次改造重建方案提出,恢复众多斜塘老街老字号,包括魏记酒店、致和堂药店、永大祥绸布号、西陆轩茶馆等一系列老字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