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能有多犀利

用俩个字,吃人,就道尽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社会的根本实质,令人极为震撼。
试问,有谁有如此有手术刀一般锋利无比的手中之笔,解剖过历史?
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就如一把倚天之剑,瞬间刺破无边的沉沉黑幕,把丑陋的愚弄者之伎俩用心,无情地抖落,大白于天下,众生尽皆愕然……先生,古今第一医人心病之大圣手,不复得,不可追啊。

参考:
从清朝中后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到许多列强侵略,开始积贫积弱,到鲁迅的年代,这种社会现状和大背景也没有改观多少。
在社会大背景下,形成了一个看似病态的社会价值观。
体现在国民性格中,就是许多人失去了信仰,麻木不仁,冷漠,自私,对什么事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可以说,面对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有良知的作家都不会置若罔闻,鲁迅就是那位有良知有担当的作家。
鲁迅被誉为“民主战士”和“文化斗士”,文风犀利、激烈、尖锐、泼辣,如投枪匕首,一生都在坚守批判立场,以改造国民思想为己任。
鲁迅的批判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二是对封建思想余毒的批判。
鲁迅在思想上拒绝中庸,从不左右逢源,他的杂文常常针对某个具体的人或事,这就使他的文章把所有的火力都射向了一处,显得非常强悍和霸道。
我举例说明。
如《“丧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鲁迅与梁实秋激烈论战,他直接把梁实秋称作“资本家的乏走狗”,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大凡做走狗的都是想讨主子的欢心因而得到一点恩惠。
《“友邦惊诧”论》中,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
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这一段,是鲁迅对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犯时,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强烈指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这句话尖刻地批评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
还有那篇著名小说《狂人日记》,同样是鲁迅的代表作,一针见血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毒害,如同给麻木不仁的世人头上浇了一盆盆凉水,对国民思想的认识具有极高矫正作用。

参考:

确让人感觉到是在嘲讽,在鞭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鲁迅的文章对敌人是光芒毕露的,深刻揭露其罪恶。
三、鲁迅的文章对揭示社会有警钟作用,促使人们猛抬头警世钟。

参考:
赎笔者冒昧,若猜的没错,
现在的年轻人,觉得鲁迅的作品,言语晦涩,多是隐语,很难读懂,确实很正常。
其实,这并不奇怪,先生所在的时代,刚刚普及白话文,那时的语言,还有些许文言文的痕迹,就如同现在看八股文,叫你读的懂也是不容易的。
另外,除去文体形式,我想,最让
若是不知道这些东西,自然,体味不到文章的犀利之处。
鲁迅先生,一生行文狂放而又阴郁,他的文章犀利之处,犹如蒙蒙雾气中,根根钢针刺骨般的扎人心肺。
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当时什么情况?
军阀混战,百姓罹难,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然而,这样的黑暗岁月中,大多数的老百姓,选择的只是逆来顺受。
单从先生笔下所描写的人物来说——孔乙己、阿Q、祥林嫂、闰土,范爱农、老夫子、尼姑,地主老爷,赵庄的狗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他们面对当时的社会,或忍受,或窃喜,或灰心,或麻木,或投机倒把,或悲天悯人,或唯唯诺诺。
在这样的一种麻木不仁的意识形态下,鲁迅先生用笔勾勒出一幅真实的社会百态
现在,不知
假如,当你知道,自己现在站着的那块土地上,曾经还发生过,那么多,令人唏嘘愤恨的悲情往事的时候。
或许,你就会理解一些,先生笔下那些犀利言辞的,前生今世。

参考:
鲁迅: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文章往往一针见血,针砭时弊,以古讽今,批评社会上一切不好的现象。
譬如:【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记念刘和珍君》再如:【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 ——《无声的中国》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敢说敢写,敢于以笔为武器,口诛笔伐。

参考:
1.如果你遇见社会上有不平事,万不可挺身而出,讲公道话,否则,事情倒会移到你头上来,甚至于会被指作反动分子的。
如果你遇见有人被冤枉,被诬陷的,即使明知道他是好人,也万不可挺身而出,去给他解释或分辩,否则,你就会被人说是他的亲戚,或得了他的贿路;
倘使那是女人,就要被疑为她的情人的;
如果他较有名,那便是党羽。
——《世故三昧》2.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3.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
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
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小杂感》4.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随感录廿五》一九一八年5.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祝<涛声>》6.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
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全惯了,很平常了。
不过,还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
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今天的两种感想》一九三二年7.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小杂感》8.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9.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
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10.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
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
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
————《春末闲谈》发表在《莽原》,收入文集《坟》11.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12.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
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13.即使艰难,也还要做;
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14.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15.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
——鲁迅《致台静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