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宣宗的皇帝有哪些

宣宗是庙号,所谓的“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除了三国时代魏明帝曹叡在活着时候就给自己预定了一个“烈祖”的庙号之外,皇帝在世之时并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庙号。
一般来说,庙号“宣宗”的皇帝都是有所作为,使王朝中兴,甚至达到盛世的皇帝。
今天笔者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几位宣宗,看看他们的功绩能不能配得上这个庙号。
唐宣宗李忱李忱,生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六月二十二日,原名李怡,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生母郑氏,唐朝第十六任皇帝。
李忱所处的年代早已不是辉煌的大唐盛世,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
为了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活下来,多年来李忱一直靠着装傻来自保。
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
幼时宫中以为不慧。
—《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唐宪宗在大明宫中和殿被宦官陈弘志杀害,年仅43岁。
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杀害宪宗次子澧王李恽及其支持者宦官吐突承璀,拥立皇太子李恒登基,是为穆宗。
次年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三月,弟弟李忱被封为光王。
唐宣宗剧照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服食金丹过量的唐穆宗驾崩,年仅29岁。
皇太子李湛即位,是为敬宗。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年仅17岁。
刘克明随即伪造圣旨,打算立唐宪宗第六子绛王李悟为帝。
但此时当年拥立唐穆宗的梁守谦、王守澄再次出手,将刘克明和李悟一起杀掉,随即立唐穆宗次子江王李昂为帝,是为文宗。
此后梁守谦去世,唐文宗利用王守澄的手下仇士良逼死了王守澄。
可惜仇士良又发动“甘露之变”,彻底清洗了朝中支持唐文宗的大臣。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重,遗诏立唐敬宗幼子李成美为太子,并让其继位。
然而仇士良等人却连夜伪造遗诏,将李成美废为陈王,立唐穆宗第五子颍王李炎为“皇太弟”。
此时唐文宗尚未咽气,但对仇士良的所作所为也无可奈何。
正月初四日,唐文宗在长安宫太和殿驾崩,年仅31岁。
皇太弟李炎在灵前即位,是为武宗。
唐武宗颇有才干,和宰相李德裕一起成功逼迫仇士良退休,其统治期间也被称为“会昌中兴”。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同样因为服食金丹过量的唐武宗驾崩,年仅33岁。
唐宪宗诸子世系
但是李忱即位之后立即撕下伪装,所有人这才大惊失色。
及监国之日,哀毁满容,接待群僚,决断庶务,人方见其隐德焉。
—《旧唐书卷十八下·本纪第十八下》登基之后的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
为了保证皇权,他将宰相李德裕清除出庙堂,结束了”牛李党争“。
唐宣宗不但整顿吏治,也对宦官和宗室的权力进行了限制。
此前死于”甘露之变“中的百官,除了郑注、李训之外都得到了平反昭雪。
而在对外战争方面,唐军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
在唐宣宗的治理之下,大唐国势渐有起色,其统治期间也被誉为“大中之治”。
可惜如此一位唐代后期英明神武,有“小太宗”之称的“中兴之主”,也逃不过金石的毒害。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唐宣宗服用了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随即“病渴且中燥”,身体状态急转直下。
当年八月,唐宣宗在大明宫驾崩,享年50岁。
长子郓王李漼即位,是为懿宗。
唐懿宗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大中之治”所取得的成果被消耗殆尽。
在其晚年爆发的黄巢起义更是敲响了大唐王朝的丧钟。
金宣宗完颜珣完颜珣,生于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宣孝太子完颜允恭庶长子,金世宗完颜雍之孙,生母刘昭华,金朝第八任皇帝。
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正月,有“小尧舜”之称的金世宗在中都(今北京)福安殿驾崩,享年67岁。
由于宣孝太子完颜允恭早逝,故而由其嫡长子、金世宗嫡长孙完颜璟即位,是为金章宗。
完颜璟在位期间尊崇儒家,金朝在文化水平极大发展的同时,军事实力却大踏步退化。
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在福安殿驾崩,享年41岁。
因其无嗣,由其叔父,即金世宗第七子卫王完颜永济即位,是为卫绍王。
完颜永济很倒霉,因为他碰上了统一蒙古的铁木真。
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蒙古大军逼近中都。
此时负责中都北面防守的右副元帅胡沙虎却不理防务。
在遭到完颜永济斥责之后,胡沙虎怀恨在心,竟然率军发动政变,攻占了皇宫,劫持了皇帝。
次日,胡沙虎将完颜永济带出皇宫,派宦官将其毒死,随即立完颜珣为帝。
胡沙虎因受斥责而造反,天道循环,他此后之所以被部下术虎高琪所杀,也是因为斥责了对方。
金世宗诸子世系
在铁木真撤军之后,金宣宗随即在当年五月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完颜珣此举极大了动摇了军心,也让铁木真看清了金朝的外强中干。
次年五月,蒙古人再次南下,中都失陷。
金宣宗自己惹不起蒙古人,却在河北、山东一带将九位势力最大的汉人武装头目封为国公,期望他们能成为金朝和蒙古之间的缓冲势力,史称“封建九公”,名单如下:沧海公王福,河间公移剌众家奴,恒山公武仙,高阳公张甫,易水公靖安民,晋阳公郭文振,平阳公故天作,上党公张开,东营公燕宁。
《金史》对金宣宗的评价是“勤政忧民”,但由于个性猜忌,最终未能中兴金朝。
其实金宣宗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虽然不敢与蒙古军队正面对决,但却不懂得联络盟友。
面对南宋和西夏,完颜珣放不下昔日的老大架子,结果导致金朝在两条战线上和南宋以及西夏展开激战。
不但彻底断送了金夏、金宋结盟的可能性,还白白损失了大量的精兵强将,进一步消耗了国力。
迁汴之后,北顾大元之朝日益隆盛,智识之士孰不先知?
方且狃于余威,牵制群议,南开宋衅,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
曾未数年,昔也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里,其能济乎?
再迁遂至失国,岂不重可叹哉!—《金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铁木真画像元光二年(公元1224年)十二月,金宣宗在汴京皇宫宁德殿驾崩,享年61岁,遗诏太子完颜守绪即位,是为哀宗。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金宣宗非但没有中兴,反而中衰了金朝,那他为何还能得到“宣宗”这个庙号呢?
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当时河北一带尚有屏障,金宣宗晚年起用名将北伐,在西北战场上也有所成就。
此外大金朝的内政也还算过得去,相信当时没有人认为大金朝会被蒙古人迅速灭亡。
可惜仅仅十年之后,哀宗完颜守绪就在蔡州(今河南汝南)自杀殉国,立国一百二十年的金朝宣告灭亡。
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初九日,明仁宗朱高炽嫡长子,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朱瞻基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朱高炽、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都在南京做人质。
换句话说,正因为朱瞻基的降世,坚定了朱棣起兵靖难的决心。
不然朝廷把他三个儿子一咔嚓,他还折腾个什么劲。
靖难战争结束后,朱棣让三个儿子继续留在老巢北平,却把朱瞻基第一时间接来南京,可见当时便已经将其认定为第三代接班人。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朱瞻基出阁就学,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到了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淇国公丘福、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翰林院学士胡广、右春坊大学士黄淮、右春坊右庶子杨荣、左春坊左谕德杨士奇、右春坊右谕德金幼孜等太子东宫属官都被一股脑儿派去教导皇长孙。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率军亲征鞑靼大汗本雅失里,皇长孙朱瞻基奉旨留守北京。
甲申,上以皇长孙居守北京,民安政理。
赐尚书夏原吉钞一千贯、彩币四表里,及鞍马羊酒。
—《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六》朱棣与朱瞻基剧照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朱棣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正式确立其第三代接班人的地位。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皇太孙朱瞻基随行。
朱棣之所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驾崩之后,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册朱瞻基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炽突然驾崩,当时身在南京的朱瞻基紧急赶往北京继位,路上还躲过了二叔汉王朱高煦的暗杀。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手腕高超的政治家,朱瞻基在其任内完成了堂伯朱允炆、祖父朱棣都没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削藩。
当时实力雄厚的几位藩王中,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朱元璋之孙晋王朱济熿都被朱瞻基以谋反的罪名废为庶人。
朱棣第三子赵王朱高燧,以及太祖系藩王中的秦王、楚王、蜀王、肃王全都乖乖上交护卫。
困扰几代皇帝的藩王问题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
然而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朱瞻基受到了文官集团过多的影响,以至于在其任内出现了多个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故:1、撤军安南。
朱棣在永乐年间发兵安南,消灭了胡朝统治者,将独立数百年的交趾故地重新收入中国版
但是朱瞻基因为由黎利率领的叛军始终难以消灭,安南战役消耗了明廷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最终撤军安南,承认安南仍为藩属国。
2、放弃开平。
开平卫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朱棣五征漠北时有四次经过开平,可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但是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在阳武侯薛禄的建议下,明朝撤去开平卫,将守军南迁至独石堡(今河北省赤城县)一带。
开平卫的放弃,使得原本处于二线防御的大同、宣府一带必须直面蒙古军队,明廷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当然也有研究说宣德时期气候愈发寒冷,明朝无法继续支撑开平卫的粮食开销。
此外明军在漠南、哈密、麓川等地均呈现全线收缩态势,客观上恶化了明朝的生存空间。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明宣宗驾崩,享年37岁,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登基,是为英宗。
实际上面对父皇留下的局面,明英宗三征麓川,乃至御驾亲征瓦剌,其实还是想有所作为。
可惜“土木堡”一败,靖难武勋集团彻底报销,整个明朝落入文官集团掌握,再也没有了开疆拓土的雄心。
明宣宗剧照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爱新觉罗·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八月初十日,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嫡长子,生母喜塔腊氏。
爱新觉罗·旻宁有一个更为人熟悉的称号:“道光帝”。
道光帝是个颇想有所作为的人,他精于骑射,胆略过人。
在他十岁那年,随皇祖父乾隆帝到威逊格尔皇家围场行猎时,曾亲手发箭射杀过一头鹿。
乾隆帝为之大喜,亲赐黄马褂、花翎。
看着眼前的大孙子,乾隆帝眼中满满的都是当年的自己,为此还特地赋诗一首: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
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威逊格尔行围志事》太和殿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
当时身为皇储的旻宁临危不乱,不但沉着指挥禁军平乱,还亲自使用鸟枪击毙了两名教徒。
事后嘉庆帝进封其为和硕智亲王,其御枪也被赐名为“威烈”。
十八年九月,从幸秋狝木兰,上先还京师,而教匪林清党犯阙之变作。
是月,戊寅,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欲北窜。
上御枪毙二贼,馀贼溃散,乱始平。
飞章上闻。
仁宗欣慰,封上为智亲王,号所御枪曰“威烈”。
—《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嘉庆帝在热河行宫驾崩,旻宁护丧回京之后,随即于八月在紫禁城太和殿登基,改明年年号为“道光”。
“道光”一词,出自《晋书》:“有晋郁兴,载崇藩翰,分茅锡瑞,道光桓典”。
说明道光帝极度渴望自己能像历代祖先一样建功立业,让大清再创辉煌。
很可惜,道光帝面对的是世界亘古未有的大变局。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五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在英军的兵锋压力之下,道光帝罢免了主战的两广总督林则徐,而新任琦善和英国人签订了《穿鼻草约》,割让了香港。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二月,英军进犯虎门,水师提督关天培壮烈殉国。
当年五月,卖国条约《广州和约》缔结。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五月,英军攻陷长江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殉国。
当年七月,英国军舰开入南京段长江江面,清廷被迫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九月,《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道光帝慕陵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在圆明园慎德堂驾崩,享年69岁。
旻宁在世界大变局面前手足无措,既不知如何应对,又苟安姑息、拒绝变革。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道光帝“宣宗”的这个庙号,真是充满了水分。
更可怕的是清朝统治阶层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危机,我们摘抄一段《清实录》对道光帝的评价,看看清人有多无耻。
就凭旻宁也配和唐宣宗和明宣宗相比吗?
尧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汤,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
微特汉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万一。
即车攻吉日,作为诗歌,号曰中兴。
结语:宣宗这个庙号,有“中兴国家、能布令德”的含义。
然而通过我们的盘点,历史上的几位宣宗,唐宣宗勉强称得上中兴,明宣宗只是守成,金宣宗和清宣宗实际上都开启了王朝崩溃的局面,称他们两个为宣宗,实在是有辱庙号。
其实在辽金之际还有一位辽宣宗,只不过连其本国人都不承认。
秦晋国王耶律淳,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孙,辽道宗耶律洪基之侄,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堂叔。
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金军连续攻陷辽国的上京和中京,天祚帝逃入夹山。
群臣拥立耶律淳为帝,号天锡皇帝,建立北辽政权。
但是耶律淳在当年六月驾崩,天祚帝随即将其降为庶人,并从宗室谱籍中除名。
可见“宣宗”这个庙号,寄托了后人对于中兴的渴望。
可惜中国历史上的四位正牌宣宗,他们所留下的江山都在短期内迅速直走下坡路,可惜可叹。

参考:
在唐朝以前,谥号和庙号是分开的,多以“帝”结尾,之后谥号庙号合二为一,采用“宗”字来结尾。
因此,历史上的宣帝其实也可以归结到“宣宗”这里面。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谥号为“宣”的皇帝为汉宣帝刘询,最后一个谥号为“宣”的皇帝是清宣帝塔克世。
其他以“宣”为谥号的皇帝如下:晋宣帝司马懿、后赵宣帝石邪、前秦宣昭帝苻坚、后凉宣帝、北燕宣帝冯安、夏宣帝刘务桓、代宣帝拓跋推寅、南齐宣帝萧承之、西梁宣帝萧詧、陈宣帝陈顼、北周宣帝宇文赟、唐宣宗李忱、渤海宣帝大仁秀(《桓檀古记》尊称)、南吴宣帝杨渭、明宣帝朱器墭。
在中国的附庸国中,也有两个皇帝采用了“宣”字作为谥号,他们分别是朝鲜宣帝(朝鲜正祖)李算和阮宣帝(启定帝)阮福昶。
那么,什么样的皇帝能够以“宣”字作为谥号呢?
一般认为,以“宣”为庙号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很有才华的人,至少在当政期间作出了许多有益于社稷稳定的事情。
比如第一个以“宣”字为谥号的皇帝,汉宣帝刘询,就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他原名刘病已,是太子刘据的孙子,是汉武帝的曾孙子。
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一家被迫自杀。
刘询作为婴儿逃过一劫,被拘禁于郡国在长安的府邸中临时设置的官狱里。
长大成人之后,被霍光等人立为皇帝。
由于刘询自幼在民间长大,十分懂得民间的疾苦,所
因此,后世人称汉宣帝统治的这一段时间为“孝宣之治”,“孝宣中兴”。
从汉宣帝这段经历就可以看出,以这个谥号命名的皇帝大多数一生坎坷,颇为不顺,但是又很有作为,很有担当,在历史上口碑都比较好的人。

参考:
庙号是宣宗的皇帝编撰:史遇春一、谥法“宣”1、周公制谥圣善周闻曰宣。
(闻,谓所闻善事也。
)2、汲冢周书圣善周闻曰宣。
(闻谓所闻善事。
按《左传》杜注引作“善闻周达曰宣”)3、蔡邕《独断》帝谥圣善周闻曰宣4、苏洵释义宣:施而不私;
善闻周达;
诚意见外;
圣善周闻。
5、明代通用谥法释义宣:施而不私;
善闻周达;
诚意见外;
圣善周闻。
二、宣宗皇帝1、唐宣宗(810-859)即李忱,幼名怡。
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唐宪宗子。
会昌六年武宗卒后,由诸宦官拥立。
在位期间,复兴佛教。
贬斥李党,朋党之争以李党完全失败告平息。
大中八年(854)与宰相令狐绚策划尽诛宦官,事泄,南衙北司之争愈益深刻。
吐蕃内乱,其占领的秦、原、沙、瓜等州一度归附。
藩镇叛乱也出现短暂平静。
勤于为政,性格明察,史有“小太宗”之称。
在位十三年。
2、北辽宣宗(1063-1122)即耶律淳,小名涅里,辽兴宗孙。
天祚时,封秦晋王,拜都元帅,守南京。
保大二年(1122),天祚败,入夹山,回离保、耶律大石等立淳于燕京,号天锡帝,改元建福,遥降天祚为湘阴王。
以燕、云、平、上京、中京、辽西六路立国,史称“北辽”。
奉表乞为金国附庸,事未决而死。
谥为孝章皇帝。
3、金宣宗(1163-1224)女真完颜部人,本名吾睹补,改名珣。
金世宗孙。
本封昇王,至宁元年,为纥石烈执中所立,改元贞祐,后改兴定、元光。
在位时蒙古军深入,贞祐二年,自中都南迁于汴。
河北郡县,相继沦陷。
遣使向蒙古求和,不允。
又南开宋衅,西启夏侮,均无所得。
辖境之内,各族起义频繁,豪强割据自保,已成瓦解之局。
在位十二年。
4、明宣宗(1398—1435)即朱瞻基,明仁宗子。
洪熙元年,仁宗死后嗣位。
次年,改元宣德。
元年,汉王高煦(宣宗叔)反,帝从杨荣言,率师亲征,平定叛乱。
在位时,三杨(士奇、荣、溥)在位,阁臣始以“票拟”提出处理政事之意见,职权遂与宰相无异。
选郎中况钟等为知府,并专设巡抚,用于谦、周忱等任职。
屡下减少官田租额之诏,然户部常不执行。
定会试分南北卷取士之法,增加北方举子中式机会。
洪熙、宣德时,明朝建国已达六十余年,经济逐渐恢复,政治亦较清明,有“仁宣之治”之称。
然继续实行十三布政使司皆设镇守中官之制,又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对宦官擅权起有推波助澜之作用。
宣德十年正月病死。
5、清宣宗(1782-1850)即爱新觉罗·旻宁,清仁宗第二子。
嘉庆十八年,抵御攻入宫内之天理教徒,亲发火枪,封智亲王。
二十五年七月嗣位。
次年改元道光。
在位时农民起事不断,鸦片烟祸日甚。
十八年冬,遣林则徐赴广东查办海口事件。
及鸦片战争爆发,以昧于时势,罪林则徐偾事,革职遣戍。
对英忽和忽战,终于二十二年与英国订立不平等之《南京条约》。
继又与美、法订立《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在位三十年。
卒谥成皇帝。

参考:
宣宗作为庙号,可以指下列君主(按时间顺序):唐宣宗李忱,846年 - 859年在位;
辽宣宗耶律淳,1122年在位;
金宣宗完颜珣,1213年 - 1223年在位;
明宣宗朱瞻基,1425年 - 1435年在位;
清宣宗旻宁,1820年 - 1850年在位。
另外,中国藩属国还有

参考:
宣宗作为庙号,指定君王。
例如唐宣宗李忱、高丽宣宗王运等。
历史上,唐代之前有“宣帝”没有“宣宗”。
圣善周闻曰宣,庙号“宣宗”的皇帝,一般都是有所作为,使王朝中兴,达到盛世。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庙号宣宗的都有哪些皇帝,看看你熟悉的都有哪些。
1. 唐宣宗李忱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 -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
李忱于长庆元年(821年)获封光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
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
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
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
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
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2.高丽宣宗王运王运(1049年—1094年),高丽王朝第13任君主(1083年—1094年在位)。
初名蒸、祁(一作祈),字继天,是高丽文宗之次子、高丽顺宗之胞弟。
他早年受封国原侯、国原公,顺宗死后继承王位,守成十年,保持了太平盛世的局面。
死后庙号宣宗,谥号思孝,葬于仁陵。
他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词人。
3.辽宣宗耶律淳辽宣宗耶律淳(1063年—1122年),小字涅里,契丹族,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孙,南京留守、仁圣皇太叔耶律和鲁斡之子,辽道宗耶律洪基之侄,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堂叔,北辽第一任皇帝。
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连续攻陷辽国的上京和中京,天祚帝逃入夹山,群臣拥立耶律淳为帝,号天锡皇帝,建立北辽政权。
耶律淳继位后,降封天祚帝为湘阴王,并遣使奉表金国,乞为附庸。
但事情尚未完成,耶律淳便于同年六月病逝,终年六十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燕京西香山永安陵。
4. 大理宣宗段智兴段智兴(1149年—1200年),大理宣宗,是段正兴之子,段正严(又名段和誉,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的孙子,段正兴退位后继位,在位28年后去世。
5.金宣宗完颜珣完颜珣(1163年4月18日-1224年1月14日),本名完颜吾睹补,大兴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
金世宗完颜雍庶长孙,金显宗完颜允恭的庶长子,金章宗完颜璟异母兄,母为昭华刘氏。
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9月22日-1224年1月14日)。
6.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年号“宣德”。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
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
教导宦官读书参政。
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
停止用兵交趾;
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
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7.莫宣宗莫福源莫宣宗(越南语:Mạc Tuyên Tông,?
-1561年),名莫福源(Mạc Phúc Nguyên),越南莫朝第四代皇帝,莫宪宗子。
1547年至1561年在位。
曾用年号:永定(Vĩnh Định 1547年) 景历 (Cảnh Lịch 1548年-1553年)光宝( Quang Bảo 1554年-1561年)。
8.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
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
年号道光。
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道光帝任内的清朝日益衰弱,他也做了一些努力,但仍旧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水平,看不到当时西方的先进,没有一点学习西方、振兴国势的措施,只是自己厉行节约有什么用?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