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它们还会再出现吗

关于中国历史上四件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到底是哪四件,大家都众说纷纭,但其中较为集中的意见是
但是会不会重见天日,依然犹未可知。
不过作者推测,随着近年来的“古董热”持续发酵,它们依然没有现世。
所以,不管是就此埋没还是被人收藏,以后再出现的几率都不是很大了。
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这四件遗失的国宝。
第一个就是北京人的头盖骨。
1929年冬天,考古学家开始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挖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头盖骨,后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属旧石器时代。
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即将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同年12月5日,该部队所乘火车驶往秦皇岛,但由于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处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
2012年3月,“北京人头盖骨遗失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的某处土地下。
二战结束后,美国、中国、日本都开展了对北京人头盖骨的寻找工作,但至今没有这些珍贵化石的下落。
多年来,寻找“北京人”一直停留在民间操作和学者呼吁的层面。
1998年,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之一、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为首的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呼吁有关人士行动起来寻找“北京人”化石。
1999年,房山区有关部门也发出“世纪末的寻找”的呼吁。
但由于牵涉到日本、韩国等国外政府和相关人士,所以单纯靠民间的努力,很难取得进展。
 第二件是和氏璧。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
为天下奇宝。
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传说,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
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
代代相传。
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
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
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
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
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
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
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
《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
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
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
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
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
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
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
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
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一局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
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
 第三件就是《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篇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意境高远,读来朗朗上口,而更重要的是,它由书法大圣王羲之亲笔书写,是王羲之作品中的精品,从王羲之开始,就把他当做传家之宝,绝不外传。
传闻说,唐太宗死后本应按其遗嘱将《兰亭集序》放入他的棺中,但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个书法迷,他将《兰亭集序》扣了下来,到后来他死时也立下遗嘱要把他收藏的全部书画包括《兰亭集序》都放入他的棺中。
而他的老婆武则天“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又将《兰亭集序》扣了下来,因而后来《兰亭集序》就装入了武则天的棺材。
还有,另外据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调换,真迹仍留存人间。
至于真相到底如何,恐怕这个谜底目前是难以解开的。
尤其唐太宗当年命人临摹了诸多《兰亭集序》帖分赐给儿子及大臣们,这些摹本因此更增加了人们辨知真迹的难度。
不过,近来有人提议说,不妨发掘唐太宗等一干唐朝皇室所在的乾陵,鉴于乾陵从未被盗过,因而可能找到《兰亭集序》的希望还是较大的。
只是以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要想成功地发掘乾陵,还为时尚早。
那么,就将这个疑问继续留待后人来解决吧。
 第四件是《永乐大典》永乐三年(1403年)传奇帝王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 高僧姚广孝和翰林院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了这项工作,前后耗时四年,大典共辑录
《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 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永乐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见的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经过十来年的精心准备和大规模营建后,朱棣的新皇宫和未来的国都北京落成之后,《永乐大典》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南京搬迁到了这座神秘的皇宫里。
作为皇家藏书 秘不示人。
在整个明朝,别说一般读书人,就是高层官员,也没有机会接触和阅读《永乐大典》,成为了封建帝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烧杀抢掠,翰林院坐落在东交民巷 靠近使馆区,已经被沦为战场,那些价值连城,有些甚至从未在皇宫之外面世的古版书籍,正在被大火一点一点的吞没!一些没有被焚烧的书籍,被随意的抛在院子里 池塘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在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

参考: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官方说法中听说过有什么“失踪的四大顶级国宝”,这所谓的“四大顶级国宝”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随意排列的,并不具备太多的权威性。
我觉得几乎是
传国玉玺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和氏璧的名头是如雷贯耳一般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关于围绕着和氏璧发生的各种典故,随便一
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和氏璧是在秦朝之前的称呼,在秦朝建立、在秦始皇把和氏璧雕琢成玉玺之后,人们对和氏璧的称呼就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对和氏璧比较正确的称呼是传国玉玺。
秦始皇在把和氏璧雕成传国玉玺的过程中,他让人在上面刻下了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因为这枚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传国玉玺是秦王朝这个历史中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重要象征,所以在秦朝灭亡之后,传国玉玺就成为了历代皇帝眼中的热饽饽,将其当成了自己当皇帝的重要凭证。
后来的历史中,传国玉玺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王莽篡汉的时候,传国玉玺被西汉太后摔破了一个角,王莽成为皇帝后,为了修补传国玉玺,他就让人用黄金把传国玉玺镶嵌了起来。
在后来的历史流传中,传国玉玺又先后被曹魏、后赵刻上了不同的文字,直至流传到五代十国时期,随着天下局势的混乱,传国玉玺才失踪在了历史之中。
我觉得以传国玉玺在历史流传之中的重要性,其绝对是能排列到这个榜单中的。
北京人头盖骨1929年,民国考古学家在北京附近考古、挖掘出了60多万年前的北京人猿头盖骨。
在北京人头盖骨出土后,其化石一直被保留在协和医院中供外国人研究,即便1937年日本人的战争波及到了北京,也没能影响到北京人头盖骨。
而在日本和美国开战之后,随着日本和美国的交恶,这些北京人头盖骨的处境变得有些岌岌可危起来,为了保护这些头盖骨化石,美国人决定把这些化石转移到美国保管。
正当这些头盖骨化石准备被转移到美国的时候,这些美国人在国内遭受到了日本人的袭击。
这一抢夺,从此决定了北京人头盖骨未知的结局。
在被抢夺后,这些头盖骨化石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即便后来日本战败投降了,也没能找出这些头盖骨化石去向的丝毫踪迹。
慈禧夜明珠慈禧是一个非常穷奢极欲的女人,在她执掌清帝国大权的多年历史岁月中,她凭借权力从天下间获得了许多价值无可限量的珍宝,夜明珠就是她众多珍宝中最珍贵的一件。
在慈禧获得夜明珠后,她喜欢到了极点,时常把玩着这颗夜明珠,为了能让这颗夜明珠永远陪伴自己,她死前就让人把这颗夜明珠放到了自己的口里,随同自己一同埋葬进了陵墓中。
1928年,在孙殿英对慈禧陵墓的洗劫中,这颗夜明珠并没有得到幸免,在被孙殿英从慈禧的口中给撬出来后,和其他珍宝一起流落到了外界。
根据孙殿英的说法,这颗夜明珠被他委托戴笠送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
只不过这颗夜明珠在被孙殿英送出去后,就开始失踪了。
关于宋美龄有没有收到这颗夜明珠、这颗夜明珠最后又流落到了哪里,现在根本就没有人可以知道。
九鼎大禹定鼎江山之后,他曾让人把九州各地供奉上来的青铜铸造成了九个鼎,分别各代表着九州中的一州。
九鼎被铸造出来之后,成为了天下的象征,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分别被供奉于各自的都城之中。
最终在秦始皇灭掉了东周之后,九鼎落到了秦军的手中,只不过当九鼎从东周都城转移到秦朝都城咸阳的时候,却意外的失踪了,关于九鼎到底去了何处,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十二金人在秦始皇统一了江山之后,可能为了弥补没有九鼎的遗憾,所以他就让人收缴了天下百姓所持有的武器,将这些武器融化铸造成了十二个体型庞大的金人。
当然,金人的金并不是黄金的金,当时金人的金,指的其实是青铜。
在秦朝灭亡之后这些金人也随之失踪不见了身影,有人说,这些金人在秦始皇死后随同秦始皇一同埋葬进了秦皇陵地宫中,也有人说这些金人早在历史的动乱之中被融化掉了。
兰亭序兰亭序出自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因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从而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书。
在兰亭序流传的多年时间中,其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其珍爱有加,在死前,特意留下了让人把兰亭序和自己一同埋葬进陵墓中的遗言。
在历史记载中,兰亭序被李治按照李世民遗嘱埋葬进了李世民的陵墓中。
不过在温韬挖开李世民陵墓时,却不见兰亭序的丝毫踪影,因此关于兰亭序的去向,就有些扑朔迷离了起来。
有人说,兰亭序在李世民死后确实被埋进了李世民的陵墓中。
只不过因为温韬的手下不识货不小心把兰亭序给毁掉了,或者在温韬挖李世民陵墓的时候,他手下有人暗中把兰亭序隐藏了起来。
也有人说李治因为喜爱兰亭序,所以没有按照李世民的遗嘱行事,而是把兰亭序留在了身边,最终在李治死后,这兰亭序就被埋进了他和武则天的乾陵中,随着乾陵的保存完好,至今一直没有被挖掘出来。

参考:
在我国漫漫历史之中,经历过从青铜文明一步步的上升阶段。
中间也有很多祖先们智慧的结晶,这些文物经过岁月的洗礼更加的弥足珍贵,但是中间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有一些文物已经找回来了,历经种种磨难回到祖国的怀抱,它们对于研究人员研究当时的文明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有一些却遭到了\"失联\"。
第一个就是北京人的头盖骨。
我们都知道人类经历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而北京人所处的时期正是这一个转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所以他们留下的东西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科学家在周口发现了猿人的头盖骨。
这一发现立马震惊了全世界。
有人说他的价值超过百亿。
但是如果从研究历史价值来看,它简直就是无价的,而这么一个无价之宝却在最后抗日战争之中丢失了,至今没有再出现过。
二是《富春山居
他的绘画生涯是从自己四十岁开始的。
在前四十年他一直在仕途生涯中抑郁不得志。
好不容易当了一个小官,最后还被连累进牢了。
当他出狱之后就开始到处观察开始画世间万物,在古代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他和自己的师弟一起云游四方。

也正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幅画,但是在后来幅画就不知所踪了。
再一次出现就是在清朝的一个富人收藏家之中,这幅画简直就是他心中的最爱。
所以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一再的嘱咐自己的家人。
把画给烧了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也正是这样正在烧的时候他的侄子赶来,救了这幅画。
但是这幅画已经烧了一半了,但就是如此他的价值才更高。
这就是他的最后的出现,现在已被寻回,藏于博物馆之中。
三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和氏璧。
我们都知道这了故事,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在春秋时期。
距离今天已经非常的久远了。
当时秦昭王就已经垂涎已久了,但是当时毕竟还不是很强大。
在蔺相如的威胁一下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是后来还是到了秦国皇帝的手中。
秦始皇命人在上面刻字,并且还规定这个以后就成为传国玉玺了。
但是后来秦氏王朝仅仅两年就灭亡了,当然这个价值连城又象征着权利的宝物也在战争中丢失。
后来它曾经出现过很多次,但是时真时假,在清朝快结束的时候,末代皇帝被赶出宫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四 就是《兰亭集序》,这个我们都知道价值连城,对他的熟知程度也非常的高。
但是这第一行书却至今下落不明。
有人说它被武则天带到了墓中,也有人说它在火之中早就被毁了。
众说纷纭。
如今我们见到的都是后世的人模仿的。
但即使是模仿的,就连原作之中的写错改正的痕迹都在它也不是真迹,只能是神似,所以其原真迹价值多高可想而知了。
这些宝物有的已经被寻回,但是其余的还在某个地方,至于他们是否还会出现,可能是需要某个契机吧!
参考:
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国宝有很多,但若是算得上顶级国宝的,恐怕能出现的几率不大。
中国是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随着朝代的更迭,也诞生了为数不少的国宝,在这些代表着每个朝代独特文化的国宝中,有一些巧夺天工的宝物,可以说称得上是顶级国宝,随便一个拿出来,都是无法用价值估量的存在。
迄今为止,经过发掘整理,已经现世的国宝也有很多,但还有一些顶级国宝,目前仍存在与各类史料和记载当中,还没有人能一睹真容。
这些顶级国宝没能现世的原因有很多,有随着朝代更迭消失不见的,有随着战乱踪影全无的,还有一些是因为某个帝王的离世,从此失踪的。
在这其中,有;
两件公认的顶级国宝,迄今未能发现,即使是假以时日,相关技术有所发展,是否能够见到这些国宝也还是个未知数。
传国玉玺公元前228年,秦国大破赵国,得和氏璧一块,在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嬴政命丞相李斯将改和氏璧雕琢为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雕刻人为玉工孙寿。
自此之后,传国玉玺便成为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而“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这八个字,大意就是顺受天命,当了皇帝;
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但这块价值连城的传国玉玺,自打来到这个世上,就命运坎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乘龙舟视察,途径洞庭湖时,忽然间风浪大起,眼看龙舟就要倾覆,嬴政拿出传国玉玺扔到水中,希望借此宝物来祈求神灵,来平息水患,说来也奇怪,湖面上很快就风平浪静,但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而八年后,华阴有个农夫,在河边发现了这块传国玉玺,随即将宝物交给官府,传国玉玺再次回到秦国手中。
秦朝末年,刘邦攻破咸阳,秦三世子婴投降,在咸阳宫前,将该玉玺献给刘邦,自此,玉玺归属汉室,但根据部分史料记载,汉室的传国玉玺所刻的八个字与秦国时不同,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据传刘邦在得到传国玉玺后,曾命人将字抹平,重新雕刻而成。
到了西汉末年,这块玉玺更是颠沛流离,先是被王莽所得,因玉玺一角损坏,王莽还特意用黄金修补,而王莽被杀后,这块玉玺又回到了更始帝刘玄手中。
期间天下大乱,玉玺更是几易其手,最终东汉建立后,玉玺被光武帝刘秀所得。
到了东汉末年,也就是汉灵帝时期,各方诸侯蠢蠢欲动,外戚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汉灵帝被宦官段珪挟持而逃,玉玺也在逃亡中遗失。
玉玺再次出现,是在汉献帝时,当时天下已经是烽烟四起,诸侯孙坚率军打进洛阳后,某一日见洛阳城南一处井中彩云直冲入天,便派士兵前去查看,见里面有一投井而死的宫女,脖子上挂着一个小匣子,打开后里面正是丢失的玉玺。
孙坚得到后,没有声张,而是偷偷地将玉玺交给妻子吴氏,但不久后,吴氏便被袁术所拘,玉玺又到了袁术手中。
袁术死后,玉玺兜兜转转,被曹操所得,适逢曹操正“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玉玺就成为他的有力武器。
玉玺在汉朝灭亡前后,是一个正统皇帝的信物,包括汉献帝被迫禅让给曹魏政权后,曹丕还在玉玺的肩部刻下“大魏受汉传国玺”几个字,来以此证明自己并非“篡汉”,不管曹丕是不是欲盖弥彰,但至少证明,传国玉玺到了这个时候,依然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曹魏灭亡后,玉玺落到了司马家手中,而随着“五胡乱华”这个特殊时期的到来,玉玺再次几易其手,其中著名的“儿皇帝”石勒,咋得到玉玺后,还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隋朝结束了“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玉玺也被收进隋朝皇宫,但隋朝二世而亡,隋炀帝杨广被杀后,萧皇后带着玉玺逃往漠北突厥,以至于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后,没有传国玉玺,只得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来安慰自己。
不过,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大破突厥,玉玺也在此战中得以重返中原,李世民为此龙颜大悦。
就这样,玉玺一直被保存在长安城的皇宫里,一直到了唐朝末期,朱温灭唐,玉玺又被朱温夺了去,紧接着,又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
玉玺的第一次失踪,是后唐末帝李存珂兵败,被迫自焚,玉玺也就此消失,之后,五代十国的各个政权,均制作了属于各自的“受命宝”,但传国玉玺却没能被找到。
包括宋朝建立后,也制作了一批所谓的“受命宝”,如赵匡胤和赵光义分别制作了\"大宋受命之宝\"和\"承天受命之宝\",但这均不是曾经的传国玉玺。
一直到宋哲宗时,有一个名叫做段义的农夫,在地里耕田时,发现疑似传国玉玺,送往朝廷后,经过十几位大学士辨别,认定就是当年秦始皇所制作的那块传国玉玺,但也有人质疑其真伪,不过真伪与否已经不重要,曾经的传国玉玺,如今已经仅仅是一个艺术品。
宋徽宗在位时期,就命工匠仿照玉玺,刻了十几方类似的,以作观赏之用,说白了,北宋的官方,对于玉玺的态度也十分的暧昧,有意识的去淡化它的作用。
“靖康难”爆发后,徽钦二帝被掳往北方,这块传国玉玺也随着被一并带走,这是传国玉玺的最后一次现身,自此之后,就再没能现世,元朝建立后,曾经在元大都,有人当街叫卖“传国玉玺”,元朝官员将其买回,但究竟是不是没有定论,能当街叫卖的,估计赝品居多。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曾连番对漠北采取军事行动,除了清除蒙元残存势力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曾经的传国玉玺,但最终无功而返。
至于满清时期,曾经有人向皇太极进献“传国玉玺”,但之后考证,仍是赝品,一直到满清灭亡,冯玉祥驱赶溥仪,紫禁城内也没有传国玉玺的下落,也就是说,传国玉玺已经失踪。
《永乐大典》如果说传国玉玺因为是曾经皇权象征才显得弥足珍贵,那么《永乐大典》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一个璀璨的结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计划进行修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最终没能实施,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就命解缙等人继续这项工作。
按照朱棣的意思,是要修一部集百家之长,“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全部包含的旷世奇书,最初解缙并没有完全领会朱棣的意思,在永乐二年(1404年),便成书,定名为《文献大成》。
但朱棣对此十分不满意,认为内容较少,在永乐三年(1405年),又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协同解缙等人重修,动用2169人进行编写,最终在永乐五年定稿。
这次定稿,朱棣看过之后十分满意,亲自为该书题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之后,便开始了人工清抄,一直到永乐八年冬,方才抄写完毕。
具体清抄的人数,由于实在是太多,已经无法统计,但可以得知的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永乐大典最终成书,他们在汗水中,创造了一个奇迹。
《永乐大典》全书缮写成22,877卷,仅目录就有60卷,成书11,095册,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这部奇书,是曾被《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这一点毫不夸张。
《永乐大典》修成后,被置放在南京文渊阁,期间曾有人提议刊刻副本,但因为工程浩大,并未实施,到了嘉靖三十六年,南京三大殿失火,大典差点被付之一炬,因此,嘉靖帝便有了刊刻大典副本的想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帝命高拱、张居正等人负责刊刻《永乐大典》,共选拨出109位善书人,直到隆庆初年,副本方才修成。
但即便是副本,也是命运多舛,清朝对于永乐大典并不重视,乾隆时期,大典的副本已经遗失2422卷,期间还发生过四库书馆的人员私自将几册带回家中,被盗贼盗走的事情发生。
而大典副本的厄运,在道光之后来临,当时大典被放置于翰林院,无人过问,一些官员遍想办法偷盗,因此丢失的,差不多有上千册,而到了光绪年间重修翰林院时,清查大典仅剩五千余册,到了光绪后期,仅剩八百余册。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当时的英国使馆毗邻翰林院,冲突中翰林院被大火烧毁,存放大典的敬一亭同样被大火点燃,无数苍术被付之一炬,剩余的一部分被拿去修了工事,有的被垫了马槽,大典副本,就此被毁殆尽。
至于正本,早在嘉靖年间之后,就很少有记录,关于正本的下落,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在明末战乱时,已经被毁,另一说是在南京文渊阁时,被大火烧毁,但这两种经过考证,也有些站不住脚。
呼声最高的一个说法,就是随嘉靖帝被殉葬,其证据是嘉靖帝驾崩后,曾迟迟不下葬,就是为了等副本抄写完毕,好带着正本殉葬,但由于正本实在是太多,最终只抄写了八千册,便匆匆结束。
因此,目前《永乐大典》的正本,极有可能还在嘉靖帝的墓中,但也只有打开陵墓,才能确定是否属实。
传国玉玺和《永乐大典.》,是目前公认的两大顶级国宝,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两件宝物目前不知所踪,是否尚存于世也是未知,当然,除了传国玉玺和《永乐大典》,我们还有很多堪称顶级国宝的宝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各种原因消失不见,这些国宝,若是如果没有被毁掉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可能会出现的。

参考:
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失落的岂止是四件顶级国宝,从轩辕剑到传国玉玺,从九鼎到十二金人,从《兰亭序》到翡翠西瓜,任何一件宝物如果现世,必将引起万众瞩目。
轩辕剑。
这是一柄传说中的神兵利器,是当时众多的古代大能,共同采天下之铁(各种金属的代称),为皇帝炼制的神兵。
据说这柄剑除了锋利无比外,还能斩妖除魔,其功能十分强大。
剑身一面镌刻着日月星辰,一面刻着天下的山川草木,剑柄上更有统一天下的计谋和农耕畜牧的要旨。
当年黄帝带着这宝剑纵横天下,后来又分别落到了大禹和商汤手中,后来在朝代的动乱中不知所踪。
传国玉玺。
据说这块玉玺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加工而来。
据说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安徽蚌埠境内)发现有凤凰栖落,后来发现了一块璞玉。
卞和认定这石头里有绝世美玉,但楚厉王和楚武王都不信,还分别砍掉了卞和的两条腿,后来楚文王相信了卞和的话,在璞玉之中得到了冠绝天下的美玉和氏璧。
和氏璧辗转多人之手,最后被秦始皇做成了传国玉玺,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此后传国玉玺分别在汉、魏、晋、唐等朝代,始终是皇朝正统的象征,但最后在五代十国期间不知所踪。
九鼎。
据说当年大禹统一了天下后,把整个天下分为九州,然后命令九州的州牧都贡献青铜,铸造了九只大鼎。
这九只大鼎被认为是天下的象征,同时在祭祀天地的时候才能使用。
而根据礼仪,能用九鼎的,只有普天下的共主-----天子。
所以九鼎就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以致于后来把“问鼎”来说明人有不臣之心。
九鼎经过多番辗转,最后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失去了踪迹,据说被沉到了泗水(徐州附近的河流)之中,但秦始皇派人打捞也没有结果。
后来武则天等历代帝王,有的仿制过九鼎,但真品的下落却已经成谜。
十二金人。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消灭民间的反抗势力,收集了天下的青铜(当时制作武器的主要金属),铸造了十二尊高大的铜人,立在了秦王宫殿之前。
这十二尊铜人,轻的都有三十多吨重量,最重的已经达到了将近90吨。
居所铸造的时候暗地迎合了十二天干地支,或者是四面八方十二个方位,同样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可以考证的是,秦灭之后铜人也一直存在,直到董卓肇乱时,才将铜人熔化用来铸造钱币。
但十二个铜人没有全被熔化,还有剩余。
但在动乱之中,剩余的铜人也去向不明。
《兰亭序》。
这件大名鼎鼎的国宝,出自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据说王羲之和一群好友在兰亭聚会,酒喝的不多不少,精神亢奋之下挥毫泼墨写下了《兰亭序》,为众位好友的文章做了序。
这篇书法作品每个字都极尽书法艺术的极致,事后连王羲之本人也没办法再写出来。
《兰亭序》一直被视为珍宝,后来唐太宗打探到了这件宝物的下落,连蒙带骗地将其据为己有,并要求用这件宝物陪葬。
但后来军阀温韬挖开唐太宗的昭陵时,却并没有找到《兰亭序》,所以后人怀疑这件宝物在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之中。
具体真相如何,只能留待日后了。
翡翠西瓜。
顾名思义,这件国宝是天然翡翠雕刻成西瓜形状,据说与现实中的西瓜简直一模一样,瓜皮、瓜瓤、瓜籽皆同真的一般,实在是造物之奇迹。
这翡翠西瓜一共有两枚,被慈禧太后视若生命,据说还专门储之于密室,每天派人轮流看守,后来在死前命令将翡翠西瓜给她陪葬。
民国期间孙殿英东陵盗宝,翡翠西瓜落入了军阀手中,但此后辗转之中却下落不明,有人说孙殿英为了免祸,将翡翠西瓜送给了宋美龄,也有人说翡翠西瓜在乱世之中被卖到了海外,被人秘密收藏。
无论如何,翡翠西瓜在世间销声匿迹。
数千年来,中国人民所制造的绝世宝物何止千百,但很多顶级国宝却下落不明,让人痛心以极。
原创不易

参考:
一本书,一方印,一块骨!这三件中华顶级国宝,任何一样出世都必将引起天下震动,甚至还会导致某些历史的改写!它们分别是森罗万象无所不包的旷世奇书《永乐大典》;
掌至尊皇权传天下大位的传国玉玺;
伟大学说“进化论”的重要证据北京人头盖骨。
那么,这几件顶级国宝都有什么来历?
它们都去了哪里?
它们还有机会再出现吗?
如果出现,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意味着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这几段紧扣人心弦的国宝传奇。
影视剧中被四方争夺的传国玉玺一、森罗万象无所不包的旷世奇书——《永乐大典》。
1、永乐大典的来历。
公元1403年,刚做上皇帝的明成祖朱棣为了彰显大明国威,造福子孙后代,于是钦点了翰林学士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率领共3000多人修撰一部百科全书。
同时朱棣给出的修撰宗旨是:要将有史以来各种类别的书籍都重新编辑收录,要经史典籍、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担心经费!随后,数千人的修书团队共花了五年的时间,终于修撰成了一部总11095册、22937卷、共3.7亿字的百科全书。
朱棣看了后大为满意,亲笔作序,并将书命名为《永乐大典》。
同时这一部书也成了朱棣在位22年里在“文治”上最大的建树,也是解缙与姚广孝人生中最闪光的一大功绩。
明成祖朱棣2、古往今来最牛的一部旷世奇书。
《永乐大典》比世界最著名最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300多年。
而在《大英百科全书》里,都将永乐大典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内容堪称“万法皆可查”,包括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卜、释藏道经、小说戏剧、工农技艺...等等,森罗万象,无所不包。
中国古代有许多巧夺天工的工艺,但大多早已失传。
比如宋朝时射程达300米,能击穿铁制盾牌的神臂弓等。
除此外还有许多失传的乐谱、医书等等,都能在《永乐大典》里找到。
许多濒临失散的中华文明成果,全靠着这部典籍保存了下来。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曾感叹:许多本以为失传数百年的冷门医术,竟都能从《永乐大典》里找到原版。
3、永乐大典去了哪里?
永乐大典修撰完成后,当时全书仅得一部,称为“永乐正本”。
后来过了一百多年,到了嘉靖朝,嘉靖皇帝觉得此书太过珍贵,害怕损毁,于是让人抄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
就在嘉靖抄录完正本后,从此就再没有关于正本的记载,再无任何音讯,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此后关于正本的下落也成了明朝历史中的著名悬案之一。
正本到底去了哪里呢?
历史学家们结合嘉靖皇帝下葬的时间和正本消失的时间来推测,正本大可能是随嘉靖一起下葬到北京天寿山的永陵中去了。
既然找不到了,那副本呢?
副本在明末的战火中经历了一定损毁。
乾隆皇帝命纪晓岚辑抄副本中的部分资料修撰《四库全书》时,那时副本已缺失了大约10%。
到清朝末年时,皇室衰败,国力微弱,官吏趁机盗窃,副本又渐渐开始流失损坏。
到后来,便与它的祖国一起,迎来了一场最大的浩劫——帝国主义列强侵华。
列强几次入侵,大肆烧杀抢掠,副本也在这场浩劫中或被抢走,或被烧毁,最后仅剩800多卷留存于世,仅相当于原书的3%左右,并且还是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机构所珍藏,散落在世界各地。
这800多卷副本每一卷拿出来都是稀世之珍,更遑论全套正本。
那么全套正本还有可能找到吗?
很有可能!4、永乐大典正本还有可能出现吗?
如果出现意味着什么?
曾经,以郭沫若为首的一批史学家们认为正本陪葬在了万历皇帝的定陵中,于是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掘了定陵,当然结果是大失所望。
但是就是这次对定陵的发掘,造成大量文物在突然接触空气后立即被氧化、毁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毁,令人痛心疾首。
周总理闻讯后当即通讯全国,禁止主动挖掘任何皇陵。
所以即使有证据说正本在嘉靖皇帝的永陵中,但以目前的考古技术可能也是不会去发掘的吧。
如果有一天永乐正本重见天日,首先就意味着中国古代许多失传工艺和技艺会重见天日;
其次因为它对中国宋元时期的历史记载非常详实,可以更加完善我们目前掌握的历史信息,甚至很有可能会让某些信息重新改写。
更重要的是,永乐大典的面世,就意味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会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这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瑰宝。
郭沫若指导发掘定陵二、掌至尊皇权,传天下大位的——传国玉玺。
1、传国玉玺的传奇来历。
传国玉玺的前身,便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典故,一个叫“卞和泣玉”,一个叫“完璧归赵”。
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通相玉,有天他发现一块含有惊世美玉的璞石,于是便带去献给楚厉王。
但楚厉王不识货,认为卞和欺骗他,一怒之下便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楚厉王去世,楚武王登位,卞和又带着璞石去献给楚武王。
可楚武王同样不识货,认为卞和戏弄他,就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后来楚文王登位,卞和就捧着那块璞石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都哭出了血泪。
楚文王闻讯后派人细问原因,然后找人雕琢那块璞石,果然得出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遂以卞和之名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便被楚国当为国宝。
后来楚赵联姻,和氏璧便当被做国礼送到了赵国。
秦国昭襄王听说后便说愿以十五座城池来和赵国换这块和氏璧。
赵国知道秦国没安好心,但秦国势大,赵国不敢轻易得罪,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见机行事。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发现秦王果然打算强夺和氏璧,于是一番斗智斗勇后成功把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史称“完璧归赵”。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这块和氏璧便到了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为体现自己天命所归,便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制作一方玉玺,上刻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此后,中国历代皇帝也视玉玺为证凭,奉若奇珍,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2、传国玉玺去了哪里?
秦朝灭亡后,刘邦在咸阳皇宫得到了传国玉玺。
汉王朝之末,董卓作乱,各路诸侯群起而攻。
最后孙权的父亲孙坚当先攻入洛阳,意外之下得到传国玉玺,于是如获至宝,产生了争霸天下之念。
然后被袁术知悉,又从孙坚手上夺走了玉玺。
后来晋朝建立,玉玺又传到了司马家。
随后五胡乱华,玉玺又在各国间几度流转,最终随着隋朝统一流入了隋都。
隋灭后,萧皇后带着玉玺跑到了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因没有得到玉玺而常感遗憾。
后来李婧灭东突厥,将萧皇后迎回长安,萧皇后遂将玉玺献与李世民以作安身之道,李世民得玉玺后果然龙颜大悦,对萧皇后相当礼遇。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乱世,玉玺在各王朝几度流转后最后流入到了五代中的后唐,后来后唐将领石敬瑭反叛,并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求契丹人发兵攻打后唐。
后唐最后一任皇帝李从珂被大军重重围困,走投无路之下带着传国玉玺举族自焚而死,从此玉玺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下落不明。
被称作契丹人“儿皇帝”的石敬瑭3、传国玉玺还会再出现吗?
如果出现意味着什么?
传国玉玺自从被李从珂带着自焚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后面诸多王朝只能自己印制一方印玺聊以自慰。
据传在北宋哲宗年间,有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然后敬献给朝廷,结果朝野有识之士大多都认为玉玺可能是假的。
后来宋徽宗索性一下子就印了十几方玉玺,以淡化传国玉玺的影响力。
后来又历经数个朝代,偶尔有听闻传国玉玺现身,但都经不起考究。
直到清朝灭亡,皇权就此终止,传国玉玺也失去了皇权传承的价值,随着皇权的消失也慢慢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还能再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果有天传国玉玺现世,它对我们的价值便是其身上承载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厚重,见证了古中国王朝间的兴衰更迭,目睹了皇权交替里的腥风血雨。
其传承价值更大于实用价值。
三、“进化论”的重要证据——北京人头盖骨。
1、北京人头盖骨的来历。
北宋年间,北京周口店一带有出产“龙骨”的流传,当时人们把龙骨当成天赐良药,据说将其研成粉末后涂抹在伤口上,可以止痛并愈合得快。
因为盛产“龙骨”,所以人们便把这里的一座山命名为“龙骨山”。
到了近代,经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认为所谓“龙骨”不过是古生物的骨骼化石。
于是不少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来到周口店地区,进行发掘和考察。
1926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两颗动物牙齿,经过分析发现这两颗几十万年前的牙齿是属于早期人类的,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国内外,后来科学家便把这两颗牙齿的主人命名为“北京人”,而所谓的“龙骨”就是早期的人类和同时代动物的化石。
于是我国迅速展开了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大规模发掘。
到了1929年冬天,一个震撼世界学术界的奇迹终于发生了: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随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5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和200多块骨化石,还有大量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
这便是“北京人头盖骨”的来历。
2、北京人头盖骨到底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在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之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十几万年前生活在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这时已知的人类历史也就只有十几万年。
但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之后,也就是发现了6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的痕迹,使人类的历史直接推进到了60万年前。
而因为北京人化石的存在,中国作为人类起源地之一的地位也因此而变得不容置疑!中国人的祖先就是在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曾说:“(北京人头盖骨)不仅对人类的起源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而且使得人类学学科体系进一步牢牢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之上。
”所以,北京人头盖骨对整个中国,对整
北京人生活场景3、北京人头盖骨是怎么消失的?
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一直都被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做学术研究。
而协和医院则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资创办的。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了北京。
考虑到北京人头盖骨的安全,国民党中央便与协和医学院院长协调,准备将头盖骨送往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暂存。
1941年12月8日,在一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护卫下,运送北京人头盖骨的专列从北京抵达了秦皇岛,并准备从秦皇岛登船运往美国。
不料就在几个小时前,日本人派军机偷袭美国珍珠港,然后对美国宣战,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美两国当时已处于战争状态。
于是,驻秦皇岛的日军突然袭击了这支美国海军陆战队,运送北京人头盖骨的人员尽被俘虏,包括北京人在内的物资和行李全部成了日本人的战利品。
从此,北京人头盖骨便销声匿迹,在各界人士广泛而深入的追寻中,始终不见踪影,至今已近一个世纪。
4、北京人头盖骨去了哪里?
它还会再出现吗?
二战结束后,中国、美国、日本都开始了对北京人头盖骨的寻找工作,但经历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辛苦寻找后依旧毫无下落。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最终只得出几个最有可能的推测:可能也遭当初的侵华日军毁坏;
可能被日军带回日本后流失在了日本民间;
可能与遭美军击沉的日本“阿波丸”号邮轮一起沉没在了福建省牛山岛以东海域;
可能已经被带到了美国。
在2012年3月,北京人头盖骨又出现新的线索,当初有可能是被日军埋在了秦皇岛的某个地方,但现在那个地方已是一处闹市停车场。
这应该是最美好的一条线索吧,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北京人头盖骨依然完好无损,并静静躺在中国的土地上,总有一天它会重见天日。
结语。
除了这三件国宝之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里,还有不计其数的惊世之宝,比如兰亭序、明堂火珠、后母戊鼎...等等。
它们对于我们来说,是历史、是传承;
是文化、是信仰;
是象征,更是骄傲。

参考:
秦始皇十二金人,很可能还在!这是堪比传国玉玺的镇国重器。
秦皇金人是考古学上的大热点,主要是十二金人身上有太多无法解释的地方。
并且由于有关金人之事太过离奇,一度让人以为是传说,但偏偏有关它们的史料记载极多且非常详尽,证明了秦皇十二金人并非传言,而是确有其事。
由于史料翔实,秦皇金人又如此神秘,因此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截至目前为止,涉及到十二金人的相关论文,恐怕不下数十篇。
秦始皇剧照历史上有关十二金人的记载,世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贾谊《过秦论》。
《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专门提到过此事。
《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此外,汉初《淮南子》、汉末《三辅黄
由此可见,秦始皇的确铸造了十二尊金人,这点毋庸置疑。
真正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为何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这些金人,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驱使百万民夫修建万里长城,又“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建阿房宫和秦陵。
秦皇不惜民力大肆建造,但无论长城还是秦陵,都有具体的功能和用处,长城是为防范匈奴,秦陵是为他自己驾崩后使用,但这十二金人,造出来也不过是十二个摆设,建造它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意,秦始皇的十二金人并非奥斯卡金像奖上的“小金人”,据现代考证,那是十二座高3-5层楼,重达30-90吨不等的庞然大物!十二金人示意司马迁讲金人“各重千石”,《三辅旧事》中讲得更细致一些“各重二十四万斤”,按秦度量衡换算后可知,每尊金人都重达数十吨。
以当时的生产力,铸造此等巨物并非易事,所耗费的人力就不说了,关键是铸造金人的材料,是铜!铜在秦代直接等同于钱,秦始皇建此十二金人可谓代价极其巨大,不仅如此,每个金人胸口之上,还有当时秦丞相李斯亲笔篆书、蒙恬亲自书写的铭文。
《三辅旧事》:鑄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坐高三丈,銘其後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爲郡縣,一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其大五丈,足迹六尺。
”銘李斯篆,蒙恬書。
秦王制造,再加李斯亲笔,能享受这等待遇的只有另外一个至宝——传国玉玺!不仅如此,十二金人比传国玉玺更多了一个环节,蒙恬亲写。
蒙恬剧照李斯和蒙恬,一为大秦丞相,一为秦朝大将军,两人各为秦王朝文武之首,再加上始皇帝,十二金人规格之高,有秦一代无出其右者。
由此可见,十二金人除了是秦皇收缴天下之兵的由头外,必定还对秦王朝有着无比重要的象征意义,否则嬴政李斯等人不会如此重视,至于建此金像的意义是什么,目前还是个谜团,因为这与金像原型人物的神秘来历有关。
这个谜团和刻在金人身上铭文中的一句话有关,至今学者们也没弄明白,“大人來見臨洮,其大五丈,足迹六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巨人‬来到‬临洮,身高五丈,脚印六尺。
以秦制换算过来,“大人”身高五丈大约10米左右,脚印有1.2米长。
这是什么“人”?
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两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们都对此记载疑惑不解,这段铭文究竟是什么意思,秦始皇二十六年临洮来了一群巨人?
关于这批“大人”的记载,历代史书上的记载多如牛毛。
《淮南子》将其称为“长人”,《汉书》上还进一步指出他们一共有十二人,穿的是“夷狄服”。
汉书古本《汉书》是东汉朝廷官修史书,由班固主持编撰,其内容记载在史学上可靠性极高。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对此事记录最为详细,并指出金人在秦亡之后的下落。
这段记载有点长,为表示严谨,我还是引用过来,读者可以忽略,直接看我后文讲解。
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于臨洮,長五丈餘,以爲善祥,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狄......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宮前,俗謂之翁仲矣......後董卓毀其九爲錢,其在者三......石虎取置鄴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爲錢,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于是金狄滅。
郦道元著《水经注》极为严谨,书中所写内容是出了名的可靠,毕竟《水经注》中大部分内容为论述天下地理,撰写此类著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
郦道元讲,秦始皇二十六年,此时始皇帝刚刚统一六国,在秦王朝的临洮地区,突然来了一群身高十米
秦始皇见之,认为是天降祥瑞,便命人收缴天下兵器,铸造十二尊铜像予以纪念。
秦皇此人,特别爱好写实风格,兵马俑即是按照真人比例来制作的,毫无疑问,这批铜人铸造也必定是同样的思路。
秦始皇陵兵马俑秦灭亡后,汉承大统,汉朝廷就将十二金人搬到未央宫里,称之为“铜翁仲”。
一直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由于缺少军费,就将其中九尊熔掉铸钱。
董卓此人,实是罪莫大焉!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符坚统一中国北方,将剩下的三尊从河北邺城搬到长安,由于金人太重,三尊被分别运送,其中先到长安的两尊也被符坚熔化铸造钱币。
最后一尊还在运往长安的路上时,前秦内乱,符坚兵败身死,此时谁也顾不上半路上这尊金人,百姓们怕始皇帝遗物被毁,就把这尊金人推到了陕北黄河里。

按此记载,金人虽被毁十一,但仍有一尊残存于世,就沉在陕西某段黄河下。
假若能探索到确切位置,打捞出来,金人便能重现于世间,而困扰历代学者两千年的“身高五丈长人”之谜,也能真正大白于天下。
蓝点为金人起运处,红色箭头为运送路线金人下落还有第二种说法,《三国志.董卓传》中记载,董卓“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讲董卓毁掉的不是九尊,而是十尊,加上后来符坚熔掉的两尊,所以十二金人已悉数全毁,不存于世。
除此之外,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郦道元及其他史书上所述,有可能是以讹传讹,秦始皇对金人如此重视,所以十二金人很可能作为陪葬品,完整地保存在秦始皇陵中。
此为金人下落的第三种说法。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驰望琅琊台!始皇之功,功在千秋。
文/梦醒锦官城特别说明:本文为科普性质文章,文中引用史料均有据可查,对金人下落的结论,也是如实反馈当前考古学界的研究观点,无任何

参考:
我国是世界上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我国的文明史从三皇五帝以来,从来没有中断过,一直延续到了今日,超过了5000年历史,这样的辉煌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国家都比不上。
漫长的5000年,中华民族先民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数以亿计的文化结晶和艺术臻品,称得上是国宝级的艺术品数量众多,公认的顶级国宝同样不在少数。
下面,我列出具有代表性的四件顶级国宝,它们都是有历史记载,要么至今下落不明,要么只发现了一部分。
(北京猿人头盖骨模型)第一件,北京猿人头盖骨众所周知,北京猿人是生活在距今70万年以前的原始人类,他们能直立行走,会用石头打磨工具,会钻木取火,会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进行交流,住在洞穴,主要以狩猎为生,初步具备了人类的智慧。
1926年,一些考古学家在北京市西南方的周口店考察时,无意中发现了北京猿人的两颗牙齿,这一发现,可以让现代人了解到几十万年前祖先的生活形态,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被誉为人类考古界最有说服力的发现之一。
(北京猿人雕塑)在1929年冬天,考古学家开始对北京猿人遗址大规模挖掘,总共挖掘出6件完整的头盖骨,以及大量头骨碎片、牙齿等其它骨头,还有许多北京猿人使用过的石器。
然而,自1937年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华夏大地危机四伏,为了避免这些极其珍贵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受到战争的破坏,我国相关部门把它们移交给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保护。
在1941年冬季,日军发动了“偷袭珍珠港”的行动,这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跟日军的激烈交火中,伤亡惨重,这些北京猿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
是毁于战火?
还是沉入海底?
到现在60多年过去了,谜底一直没有揭开。
(轩辕剑)第二个,轩辕剑轩辕剑是一把著名的神兵利器,非常锋利,据说毛发掉落到剑锋上,立马会断成两截,劈山砍石如同切菜。
此剑是轩辕大帝命令众人采集首山上的铜后,精心锻造而成,具有斩妖除魔的功能。
轩辕大帝跟蚩尤在“逐鹿之战”中用的就是此剑,为打败蚩尤立下了大功。
轩辕大帝后来把此剑传给了治水的大禹,大禹后来又传给了商汤。
到商汤之后,此剑下落不明,没有任何关于它的记载。
(兰亭集序前半段)第三个,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东晋书法大师王羲之于353年在会稽山旁边,
此作品集文学和书法为一体,神采斐然,气韵生动,在用笔上以侧锋为主,故称“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诞生后,一直是艺术界的香饽饽,被许多王孙贵族花高价收藏,并且在上边了盖了许多印章,更增加了它的艺术价值。
(兰亭集序后半段)到唐代时,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件书法喜欢得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他甚至在睡觉时,都要把它压在枕头底下。
为便于流传和学习,李世民就命令当时许多书法名家临摹《兰亭集序》,其中,以冯承素临摹得最近接原作。
一些野史记载,李世民过于喜欢《兰亭集序》,滋生了把它永远占有的想法,在去世后,他就用《兰亭集序》真迹陪了葬,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只是唐代书法名家冯承素的临摹本,真迹可能永远看不到了。
(圆明园12生肖兽首复制品)第四个,圆明园12生肖兽首1709年,清朝康熙48年,康熙大帝准备耗巨资在京城建造一座高大上的皇家园林,它就是圆明园。
经过清代几位皇帝的不断扩建,在150年之后,圆明园终于全部竣工,成为东方园林最杰出的代表,里边搜罗了数以万计的奇珍异宝,奢华程度不敢想象。
西方人把圆明园称作“夏宫”。
乾隆年间,乾隆命令当时的著名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给圆明园海晏堂前的水池设计一组喷泉设施,喷泉的喷嘴造型采用中国12生肖的动物形状。
郎世宁不负众望,不久就设计并建造成功,成为圆明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乾隆非常满意。
(圆明园遗址)然而,在1860年,圆明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他们在圆明园内烧杀抢掠三天三夜,让这座拥有辉煌文化价值的皇家园林毁于一旦。
据记载,从圆明园内流失出去的文物达到了令人咂舌的1700多万件,里边包括12生肖兽首。
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时,12生肖中有8个已经从国外回归到祖国,其中,龙首保存在台湾,鼠首,牛首,虎首,兔首,马首,猴首,猪首7件珍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蛇首,羊首,鸡首,狗首目前还下落不明。
如果这四件没有被毁坏,假以时日,它们齐聚中国是很有可能的事。

参考: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说起来,消失在历史踪迹中的国宝,可不止仅有四件,题目有些预设立场的嫌疑,不会是哪位收藏专家要炒作他的宝贝吧?
既然没有公认的四大国宝,那么价值上百亿这之说也不会很准确,国宝既然称其为国宝,一般还会加上“无价”二字,通过这些国宝,可以看到当年的历史和那个时代的工艺,这样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也不会有流通的可能性。
如果今人真的找到了这些失踪已久的国宝,倒绝对是大功德一件呢,接下来进入正题,说一说这些失踪了的来自遥远历史长河的珍贵礼物。
为了应景,也凑上四件。

早在北宋,就有传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有“龙骨”的存在,将它碾成粉末均匀的洒在伤口上,可以加快伤口的愈合,是一种难得的药用臻品。
这个传闻自然并不可信,毕竟这样的奇效实在是太匪夷所思,超过现代医药学的认知,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北京人头盖骨的存在,应该就是这些被巧合的称为“龙骨”的东西。
北京人头盖骨的正式发掘是在1929年的民国时期,当时欧洲学界放言国人是他们的后代分支,是从欧洲办理移民过来的,而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干净利落的回击了这种观点。
不过当时正值国内国际形势动荡,虽说是中国人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头盖骨,但还是被摆在北京一所医院里专供外国人研究。
不久之后,美国和日本交恶,感于国际形势变化,美国专家学者想要把头盖骨运到美国妥善保存起来,以便后期继续深入研究,不料行程中遭遇到日本袭击,接下来头盖骨的去向就没有人能够说的清了。
有人说它们跟“阿波丸”号一起沉入到了茫茫海底;
有人说它已经被秘密运送到美利坚的土地;
还有人说它就在北京附近的某个不知名的地底沉睡……至于到底是真是假,已是难以辨别。
除了“北京人”头盖骨,传国玉玺也是中国人关于绝世珍宝的集体回忆的滥觞,说起它的故事,不能不提及其前身和氏璧,也许大家不清楚和氏璧到底长什么样子,但是它的故事却没有人不知道,“完璧归赵”的主角正是它。
历史上它的出现,也总是伴随着血腥的味道,卞和想要把包裹在石头中的它献给君王,但楚国的两代君王却一点也看不出来其中的璀璨,认为这家伙是在骗自己,就分别让人砍下了献玉人卞和的两条腿,总算第三任君王看他可怜的面子上,解了这块石头,才让震惊天下的和氏璧从此面世。
和氏璧和它加工而成的传国玉玺,从战国到唐代,一直是最高皇权的象征,直到唐代末位皇帝抱着它自焚,才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再也没有了消息。
「受命於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再也无人能让它重见天日。
第三件宝贝就是《永乐大典》,是永乐大帝在位期间主导编撰的一部百科全书,其珍贵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后来三大殿和午门起火,它也被烧了一部分,于是皇帝令人重新抄录,不过很神奇的是,抄录完成后,正本就此不知所踪,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线索。
最后一件,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比起前三者,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但同样自带神秘属性,那就是陪伴乾隆地宫里安眠的九龙宝剑。
这把宝剑华丽至极,上有黄金雕刻的五只龙,还有鲨鱼皮制成的剑鞘,镶满了红宝石蓝宝石和金刚石。
华贵有余,内涵不足。
同样是审美风格内涵明显不足的乾隆本人倒是很喜欢这把宝剑,否则也不会指定让这把宝剑陪葬。
这把宝剑的神秘之处在于,江湖流传他落到了军阀孙殿英的手上,在那次举世皆惊的士兵“考古”活动后,孙殿英为求自保,不得不舍财求命,把它敬献给了高层大人物。
据说这把宝剑的新持有者是戴笠。
但是1946年,戴笠带着这把宝剑坐飞机,刚好遇上恶劣天气,飞机在南京岱山坠毁并燃起了熊熊大火……打那之后,九龙宝剑的踪迹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四件吸睛宝贝,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可能性无限趋零。
非要比个概率,九龙宝剑再度出山的可能性当然更大一些。
或许它现在正在美国某个不知名的乡村老房子的阁楼里安静的躺着呢。

参考:
中华上下五千年,淹没在长长历史横流中的顶级国宝数不胜数,如果单纯用价值去衡量国宝,这种说法真正意义上来说是不可的,中国瑰宝,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见证国宝,更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
下落不明的国宝更是数不胜数,太多太多。
如果非要说四件,
不久后,珍珠港事件爆发,该部队在北平去往秦皇岛的途中被日军俘虏,从此,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不明。
二战结束之后,在多国多方的努力寻找下,推测可能埋藏于秦皇岛地下。
《二》、传国玉玺传国玉玺。
是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
据传说此处有神兽凤凰栖落,卞和也认定这石头里面是绝世好玉,但楚王不信,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双腿,后楚文王相信了卞和的话,命人破开,果然是璞玉,琢磨成器,冠绝于天下的美玉和氏璧才得以问世,成传世之宝。
其中还有蔺相如奉璧使秦的故事,后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归于秦,由始皇帝嬴政命人制成玉玺,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于二世而亡,玉玺归于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后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这就是金镶玉的由来。
时间线到了五代后唐亡国,后唐末帝抱着玉玺自焚,自此这枚传国玉玺失传,后世也曾发现传世之宝出世,在台北故宫有一枚传国玉玺,但是其余种种真假值得后世商榷。
《三》、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全书22937卷,约3.7亿字,《永乐大典》的功绩不亚于现在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
但就是这么一部集大成者的文化巨著,在嘉靖四十一年,发生火灾,虽然没有被烧毁,但后来在重新抄写《永乐大典》时,抄完发现正本消失了,无影无踪(也有说法是在明朝灭亡之际,正本被焚烧)。
副本传于清乾隆已缺2000余卷至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大部分焚毁,到新中国成立陆续收集到215册(原著11095册)至1965年,馆藏永乐大典才到达220册,此外,美国、德国、越南、韩国等国家
《永乐大典》零本在国外,特别是英国还不断有所发现。
虽有幸部分得已保存下来,但却在异邦。
《四》、圆明园十二生肖兽兽铜像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这种神像造型奇特,既符合东方建筑美学原理,也具有艺术品的精致,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开始流失海外,截止到19年11月,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在内的七尊流失的兽首才通过不同途径回归祖国。
文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一个伫立在东方的大国,必将繁荣昌盛。
也愿流失海外的国宝,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有专家估计它的价值超过上百亿,但其真正的学术价值则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1927年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②和氏璧“完璧归赵”大家都听过,而事件的主角就是和氏璧。
和氏璧本是赵国国宝,而秦昭王听后便想把和氏璧占为己有,于是“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怕献了和氏璧又不能得城,左右为难。
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而当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和氏璧就到了秦始皇手里。
后来,秦始皇命人在璧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并规定此玉乃是传国国玺,要留传千秋万代。
但秦灭亡后,和氏璧的去向,也已不得而知。
只留下“完璧归赵”之一故事流传下来③《兰亭序》 (唐冯承素临摹《兰亭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而《兰亭序》可谓是其巅峰之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王羲之去世后,《兰亭序》几经辗转落到了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而不久后便被酷爱书法的李世民派人给盗走了。
而李世民去世后据说把《兰亭序》带入了陵墓中,也有人说它在女皇武则天的乾陵中,还有人说他被时任耀州节度使的温韬所盗,后来毁于战火。
但由于李世民命当时的书法大家虞世南、褚遂良和欧阳询等人临摹《兰亭序》,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多是当年流传下来的摹本④十二生肖铜兽首总共耗时151年才建完的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中被毁于一旦,其中无数国宝被掠夺烧毁。
其中掠夺的就包括十二生肖铜兽首。
十二生肖铜兽首是由宫廷画家郎世宁主持设计的,它不仅造型精巧,还能昼夜十二个时辰轮流喷水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目前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鼠首和兔首铜像都已回归中国大陆,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
但是蛇首、鸡首、狗首、羊首仍然下落不明还有其他许多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如慈禧夜明珠(据说在慈禧陵墓内)、《永乐大典》(大部分下落不明)、乾隆皇帝九龙宝剑(被孙殿英盗走下落不明)等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