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吕行动”中出现那么多有实力的王侯可为何非得等吕雉死后才动手

刘邦驾崩后,吕后第四天才发丧,前三天她一直密谋如何除掉元老大臣,但经深思熟虑,认为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打击面太大,牵扯的东西太复杂,盘根错节,并非吕后所能把控。
然而吕后之所以有这个念头,无非就是怕这帮人起来造反。
(吕后剧照)其实这帮人远没有吕后想像的那么“邪恶”,也不具备造反的实力,所以没有一
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平衡,双方谁都吃不掉对方,因为元老重臣看似庞大,其实是一盘散沙,而吕后的家族势力也不容小觑,所以没有人敢冒这个险。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所以吕后一直没有放松对元老重臣的警惕,为了确保政权稳固,吕后不停的壮大自己家族势力。
而这个过程只能以牺牲刘姓宗室为代价。
刘邦建汉后,一共分了七异姓诸侯王,即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韩王信、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
但是经多年“努力”,到他去世前,七大异姓诸侯王的六位改了刘姓。
即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恢、燕王刘建、代王刘恒、赵王刘如意,只有“老实巴交”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没变。
另外,刘邦又将刘濞封为吴王,刘友封为淮阳王,刘贾封为荆王,刘肥为齐王。
(代王刘恒剧照)其中刘交为刘邦的异母兄弟,刘濞为刘邦的侄子,刘贾为堂兄,其余几个均为刘邦的儿子。
而这些诸侯王有一个共同特点:非老即弱,根基太浅。
比如刘交、刘贾垂垂老矣;
而刘濞、刘肥刚才成年;
几个儿子还在少年;
重要的是,这些诸侯王全都刚被封王,还没来得及形成气候,所以只能沦为吕后摆布。
接下来,刘如意、刘友、刘恢直接或间接被吕后害死。
赵王成了吕禄,梁王成了吕禄。
当燕王刘建去世后,吕后又将其子嗣除尽,然后让自家人吕通坐上燕王之位。
为了不至于被人诟病,吕后先后将刘盈的几个年幼的儿子刘彊,刘武,刘不疑,刘义,刘朝,刘太封了王,最后又将刘泽(刘邦堂兄)封为琅琊王。
(刘盈剧照)但是,吕家三王全是货真价实,势力强大的诸侯王,而刘家几个王要弱小许多。
如此一来,吕家势力就凌驾于元老重臣及刘姓宗亲之上。
吕后晚年,又将侄子吕禄封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将吕产封为太傅兼将军,统领南军。
北军负责长安守卫,南军负责皇宫安全,二人一内一外,将长安牢牢控制。
然而吕禄、吕产二人太过无能,吕后刚去世就被元老重臣夺了军权,致使吕氏家族成了案板上的肉。
诸侯王中,齐王刘襄首先有起兵的意
没想到刘泽胆怯,以年老兵弱为由拒绝。
刘襄担心刘泽在后方捣乱,于是心生一计,遂派内史祝午传话刘泽说:我不懂军事,而您随随高皇帝久经沙场,干脆这样,您来齐国助我一臂之力,做我的统帅,率兵入京铲除诸吕。
刘襄是齐王刘肥长子,刘邦的长孙,刘泽是刘邦的堂弟,按辈分刘泽是刘襄的叔叔。
因此,刘泽直接来到临淄会见刘襄。
让刘泽没想到的是,来到临淄即被扣押。
为什么会如此呢?
归根结底,两
原来,刘泽娶了樊哙之女为妻,而樊哙的妻子又是吕后的妹妹吕媭。
所以,刘泽实际上是半个吕家人,而且平时对吕后也非常顺从。
如今吕后去世,面对刘襄的灭吕
而当刘襄提出让刘泽统领兵马时,刘泽没理由推辞,只能接受。
显然,刘泽是被逼上梁山。
而反过来讲,如果诸吕被灭,自然也有他一份儿功劳,不至于遭刘氏宗亲嫌弃。
何况,从另一方面讲,光是使用刘襄的兵马,也可保全自己的实力。
所以,不难看出刘泽老谋深算,求万全之策,非常狡猾。
但是,刘泽的小算盘早被刘襄识破。
最初刘襄也是为了防止他往后院放火,所以才将他骗到齐国。
而刘襄此行的目的表面上是灭诸吕,实际上为夺皇位。
既然为了皇位,自然要先扫清身边的障碍。
刘泽被软禁后,刘襄马上到琅琊国收编了他的军队,然后准备杀向长安。
刘泽被骗后,鼻子都气歪了,他太不甘心被刘襄捉弄,苦思冥想又生出一计。
于是他对刘泽说:“您是齐王长子,高帝长孙,按理说皇后位肯定非您莫属,而我在族人中年龄最长,有重要的发言权。
所以,我可以说服大臣们拥立您为皇帝,到时岂不是事半功倍,省去不少麻烦、周折。
”刘襄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刘泽去长安为自己谋位。
但是让刘襄没想到的是,刘泽不仅没有在朝臣面前替自己美言,而且直接投了反对票。
更让刘襄无奈的是,颍阴侯灌婴已经陈兵荥阳,拦住了西进长安之路。
所以,当诸吕被铲除后,刘襄只能眼睁睁看着众人拥代王刘恒登上皇位后,自己又退回齐国,做了一位安分守己的诸侯王。
综上所述,所谓“诸吕行动”中出现的王侯其实只有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其他的诸侯王并没有参与行动。
而剿灭诸吕的其实是以陈平、周勃、郦商、曹窋等人为首的一些元老重臣,也就是陪刘邦打天下的“军功集团”。
而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先骗吕禄放弃兵权,后又将吕产截杀,掌握南、北二军,最后消灭诸吕。
(汉文帝剧照)所以,不难看出,所谓参与“诸吕行动”的王侯们是为了利益的再次分配。
既元老重臣寻找可操控的利益代言人,而齐王刘襄直接为皇位而来。
于是最终博弈的结果是元老重臣获胜,代王刘恒被拥立为帝,齐王刘襄被淘汰。
但是纵观历史,显然是元老重臣被刘恒的外表所蒙蔽,他们想操控的人远不是一个“软柿子”。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
处死韩信、彭越的关键人物就是吕后,她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的克星。
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想立其子如意为太子。
为此,吕后动员了所有的力量,甚至把隐退已久的张良请出来献策,让名满天下的“商山四皓”四位长者辅佐太子刘盈。
刘邦见吕后的势力真太庞大了,自己也无法对付,遂放弃更立太子的想法。
刘邦死后,吕后垂帘听政,成为帝国实际统治者,她毒死赵王如意,以最残忍的手段对付情敌戚夫人,朝中大臣谁也没敢吭声。
大汉帝国的开国功臣们,对吕后的害怕,要远超对刘邦的害怕。
第二,吕后虽然残忍,但在治国上还是有一套本领大臣们对吕后的态度还是比较复杂的,又害怕同时也是有些佩服的。
在刘邦死后的十五年(公元前195年-前180年),吕后临朝听政,开启了“吕后时代”。
作为统治者的吕后,既是残忍的,也是能干的。
大汉帝国这艘超级巨舰仍然平稳地航行,这与吕后的领导力是分不开的。
刘邦去世前,吕后曾请示他说:“您百岁之后,萧何要是去世,谁能接替他呢?
”刘邦回答道:“曹参可以。
”吕后再问:“曹参之后呢?
”刘邦又答道:“王陵可以。
不过,王陵忠厚老实,陈平则精明过人,可补他的缺点。
陈平聪明有余,却不够厚重,难以独当重任。
周勃厚重,虽不善言辞,不过能肩负起安定社稷重任的,可担任太尉一职。
”吕后又问:“周勃之后呢?
”刘邦道:“以后的事,就不是你我所能知的。
”刘邦对诸臣的评判,可谓恰如其分,可见他在识人用人上的高超本领。
吕后虽然不如刘邦,但她能严遵刘邦的遗嘱,这是她的明智之处。
公元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吕后依刘邦之遗言,以曹参出任丞相。
由是,曹参开始了他无为而治的宰相生涯。
曹参当宰相后,却没有什么大动作,什么事都跟萧何在世时一样。
汉惠帝有点怪罪,责备他无所作为,有负朝廷重望。
曹参却认为:“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法令,如今陛下垂拱而治,我谨遵萧何制定的法令,避免有过失,这样做不就行了吗?
”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来历,实际上也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
曹参的做法,就是要各项制度平稳地执行,避免频频更换政令,以扰天下。
吕后对曹参的做法是赞赏的。
曹参死后,吕后又依刘邦的遗嘱,任命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出任太尉。
从某种程度上说,吕后也是在实施一种无为政治。
吕后时代是一个和平的时代,经历多年战争后,帝国的首要任务是让天下黎民得以休生养息。
这一点,吕后基本做到了。
这个时代,对于百姓来说,算是个好时代。
后来,司马迁高度评价吕后的功劳:“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第三,“反吕”反的不是吕后,而是吕氏外戚为什么倒吕行动是在吕后去世后,而非生前呢?
因为“反吕”反的不是吕后,而是吕氏外戚。
吕后妒忌心特别强,对于刘邦曾宠幸的女人以及她们的儿子,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敌意。
谁靠得住呢?
吕后想到自己的家族,与其让刘氏子孙来得到天下,不如让吕家来坐取天下。
吕氏外戚集团开始以火箭般的速度蹿起。
临朝称制后,吕后任命外戚吕台、吕产出任南军与北军的指挥官。
南、北两军是捍卫皇室的主要军事力量,南军职责为守卫宫廷,北军职责为守卫京城,这是两支王牌军,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是外戚集团崛起的开始。
公元前187年,吕后打算进一步扩张外戚集团的势力,分封吕姓子弟为王,然而这个做法,有违汉高帝刘邦的的遗令。
刘邦在扫灭诸王后,曾经与诸大臣刑白马作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如今刘邦手下的一班大臣多数还健在,吕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见。
忠厚老实的王陵原则性强,断然拒绝吕后的提议,反驳道:“吕氏封王,违背当年先帝与诸臣的约定。
”吕后听后非常不高兴,转而征求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的意见。
陈平与周勃两人深知吕后为人阴险毒辣,若公然反对,不仅他们自身难保,也难以保全刘氏皇族的命运。
两人权衡利弊后,决定以退为进,保全实力,便虚以委蛇,曲意阿承道:“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刘氏子弟;
如今太后称制,分封吕氏子弟,有何不可?
”陈平与周勃的表态令吕后喜出望外,王陵却埋怨二人拍马屁。
陈平与周勃对王陵说:“要说在朝廷上抗争,我们不如您,可是说到安定社稷、保全刘氏皇族,您就不如我们。
”王陵无话可说。
很快,直言不讳的王陵被架空,吕后给了他一个太傅的虚职,剥夺宰相的实权,由陈平接任右丞相。
吕后开始分封吕氏诸王。
她先封吕台为吕王,吕台死后,又分封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
吕氏其他子弟鸡犬升天,外戚势力气焰嚣张,大有盖过刘氏皇族之势。
第四,“诛吕行动”并非有众多实力王侯参与公元前180年,吕后终于走到人生的终点。
临死前,她让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统辖北军,梁王吕产统辖南军,并嘱咐他们一定要控制军队,守卫皇宫,以免大臣们作乱。
在封建社会,君臣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吕氏外戚架空刘氏皇室,吕后预料会引发激烈的斗争,这个预见是没错的。
对此,吕后是有准备的,把国家最重要的兵权、相权都交给吕氏兄弟。
如果吕氏兄弟有点能耐的话,不致于倒台,可是他们偏偏遇上的是陈平、周勃这样见惯大风大浪的开国元勋。
“诛吕行动”其实是非常侥幸成功的,当时参与倒吕的诸侯并不多,主要是齐王刘襄。
在朝廷上,靠的主要是周勃,周勃名为太尉,并无实际兵权。
京城内两大武装南军与北军全部掌握在吕禄、吕产手中,周勃并无胜算。
周勃能夺取兵权,实是吕禄太愚蠢。
周勃持皇帝符节,假传圣旨,要求接管北军。
吕禄稀里糊涂就把兵权交出去了,以致于让周勃的冒险计划得以成功。
得到将印后的周勃,马上召集军队,发令全军:“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
”士兵们估计也不在乎什么吕氏还是刘氏,关键看头儿的态度。
既然周勃要为刘氏集团拼命,士兵们也争先恐后露出左臂,以示效忠。
这样,周勃凭借自己的机敏与果敢,控制了北军这一重要的军事力量。
凭借这支北军,周勃最终消灭吕产的部队,氏集团在一天之内,从极盛走向毁灭。
我们对“诛吕行动”做个复盘,实际上并非反吕的力量有多强大。
在这次政变中,多数诸侯王是袖手旁观的,多数朝臣也只是吃瓜群众罢了。

参考:
诛除诸吕,为何在吕后死后动手?
首先,为什么要诛除诸吕?
自刘邦死后,当时朝中存在的五种势力。
第一种,皇室。
第二种,沛县功臣。
第三种,吕姓外戚。
第四种,文官。
第五种,刘姓藩王子弟。
不言而喻,刘盈是皇室的代表,是五方势力予以承认的正统继承人。
而刘盈的继位,众所周知是得自于吕后的坚持和沛县功臣共同努力的结果。
也就是说,在刘盈当政的期间,各方势力处于一个相对融洽的环境之中。
这个环境就是后世常说的“萧规曹随”。
这种局面,可以说是多方势力认同而且愿意继续维持的局面。
各方势力只需按部就班,即可获得大量的收益。
这从曹参接掌相国之位,每日置酒高会,便可看出。
但是,随着皇室的势力或者权利的退缩,即吕后特意让刘盈观看以戚姬制成的“人彘”之后,各方势力的均衡被打破。
此时的均衡点在于相国,相国就是丞相,即日后的被一分为二的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主。
曹参死后由王陵和陈平接替。
王陵的功劳和才能应当说是可以胜任的,问题出在王陵的性格上。
就一点,眼里揉不得沙子。
吕后在刘盈纵情声色,荒废国事以至于暴崩,从后宫之中来到了朝臣面前,管理国事。
吕后的手段在刘邦在世时,已经显露无遗。
沛县功臣,虽然不是很适应,但是出于畏惧的心理,并未强烈的反对。
而畏惧来自于吕氏子弟及樊哙的军权。
吕后在维持住初步的局面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保持现有局面继续发展,而是出于巩固既有权利对抗王陵及其身后功臣系,开始大肆扶植吕氏子弟,攥取军权。
这就侵犯到了功臣的权益。
王陵作为沛县功臣一系,性格上又忠贞不二,直接在朝堂上“炮轰”吕后,使得皇室势力衰退之下,便形成了吕氏子弟与沛县功臣直接的冲突,王陵因此直接被免职。
这仅仅是冲突而已,并未形成刻骨的矛盾。
这个冲突在吕后拿掉王陵右丞相,转而任命陈平为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后开始尖锐起来。
诸多事物办理的程序是由审食其转呈于吕后,而后将吕后的意见传达出来,众臣只有听命的份,无形之中又剥夺了功臣的权利,这就使得冲突向矛盾的方向发展。
随后,吕后一再出手,将沛县功臣逐步驱除出军队,由吕氏子弟接管。
期间,不断逼迫刘邦的子嗣,甚至多数致死除国。
功臣一系倍感吕后的毒辣,各自惶惶不可终日。
矛盾由此生成。
也就是说,矛盾是由于刘盈的退出,使得多方势力的均衡打破而逐渐产生。
并不是单独将责任的归罪于某一个或某一方势力上。
其次,吕后死之前为什么没人动手,为什么诸侯不联合起来反对?
吕后蚕食了沛县功臣的权利和权益,她最终目的自然是为了巩固吕氏子弟的权势,从而稳固自身的权利。
吕氏子弟的水涨船高,是以侵夺功臣及藩王的利益得来的。
关于这一点,精明的吕后不是不清楚,她知晓这样下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她采用“掺沙子”的办法缓解这一矛盾,将藩王子弟悉数召来,提拔任用,期望将功臣与吕氏子弟之间的矛盾稀释,甚至转嫁到刘氏子弟身上。
这还有个好处,牵制各个藩国。
刘氏子弟如此受人摆布,日不保夕,也是心生怨气。
吕后又为了遏制被当替罪羊的刘氏子弟的愤怒,吕后将吕氏女儿悉数嫁与刘氏子弟。
这样做的结果是,生下的子嗣含有双方的血脉,数代之后,会因亲缘关系,双方矛盾会降至最低。
但因是强行进行,加上吕后对于刘氏子嗣和吕氏女儿采取偏听偏信的做法,刘氏子嗣因此相继凋谢。
事实上,并没有起到什么良好效果。
矛盾已然累积成为仇恨的程度。
而除刘邦子嗣之外的藩王不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吕后内心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将打击面扩大,夺取藩王的权利仅限于刘邦子嗣,侵夺功臣的权利仅限于兵权,对于文官和沛县功臣之外的派别,自然是拉拢提拔重用,如一直不受刘邦喜欢的季布。
这一原则,使得吕后在世期间,又保持成一定范围之内的均衡。
这也是吕后过世之后,沛县功臣和刘邦子嗣藩王起兵,其他刘姓藩王没有立刻动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功臣和藩王面对的不仅仅是诸吕,还有文官一些新提升的武官。
最后,藩王和功臣为什么在吕后之后起兵诛诸吕?
吕后之前保持的平衡很是脆弱的,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各方势力被强行削弱和提拔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重新树立了新的矛盾,使得一锅清汤变成了浑水。
矛盾以及仇恨也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刻意隐藏了。
吕后死后,吕氏子弟最先面对的是如何在吕后建立的基础之上保证吕氏子弟现有的权利。
他们的做法不是协调与各方的势力,而是采取认为既行之有效,又方便易行的方法----继续辅政,守住现有的权益,期望一家独大。
这使得功臣和藩王没有了获得更大利益的途径以及没有了人身安全保证,隐藏的矛盾便在此时开花结果。
最先挑起诸吕事件的是刘氏子孙。
当然,这里面自然有功臣的影子。
齐王刘肥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和被吕后封为朱虚侯、东牟侯入宫当侍卫。
吕后死后,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
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玉,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欲从中与大臣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当时,为了聚拢人心一致对付诸吕,抛出的诱饵不可谓不大,也反衬出两者之间的矛盾之深。
待到时任齐王的刘襄骗取琅邪王刘泽的兵马而后举兵之时,使得吕氏子弟开始慌乱,惧怕各藩王响应,昏招迭出。
先任命灌婴统领军队迎战刘襄,而刘襄和灌婴在齐地边界相遇,就此驻扎下来,根本没有对攻的意
可是长安的兵力却为之大减,周勃陈平等人又挟持郦商,威逼与掌管长安北军的吕禄关系融洽的郦商之子郦寄多次劝说吕禄放弃兵权,吕禄竟然意外的答应下来,掌管南军的吕产虽然没有做这种蠢事,但是和吕禄竟然不相互联合,坐看吕禄兵权被夺。
吕氏由此被功臣和藩王一一诛杀。
齐王刘襄随之,退兵。
事后,齐王刘襄三兄弟没有入主帝位,功臣系给出的理由是齐王母家太过厉害,害怕重蹈吕后的覆辙。
随后,周勃等人推选刘邦的三子代王刘恒为帝。
而刘恒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刘恒自幼在代地成长,与长安很少有联系,根基薄弱,非常容易控制,功臣一系可以高枕无忧的享受到当世最大的权益。

参考: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中国封建帝制时期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强人,第一个执政的女姓政治家,临政一十二年,因此被司马迁列入《帝王本纪》,班固著汉書也承认此事,由此可見吕雉的政治地位是得到汉朝皇家认可的,于是她开启了外戚干政专权的第一人。
说她临朝称制,倒不如说她是无冕女皇。
吕雉只所以能执政这么多年,与她在群臣中的声望和地位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还有被她按插在各重要职位,手握兵权的吕氏官员的支持有密切的关系。
吕雉虽然是女儿身,却有一颗男儿的心,她杀伐果断,绝无妇人之心。
另外她爱恨赏罰分明,对于曾经得罪过她的人,毫不手软,比如说对待和她争宠的戚夫人,竟然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真是惨不忍睹,可怜这位戚姬呀!再比如对待开国功臣彭越,更是凶狠加残暴。
原来彭越被人污陷要造反,被刘邦处以斩刑并诛三族,这应该是杀鸡儆猴吧!谁能料到,这吕雉建议刘邦将彭越处醢刑,这是从奴隶制到封建制最殘酷的一种刑罰,就是人被处斩后或.活着以快刀剁成肉酱,结果刘邦还真的照做了。
这还不算殘酷,到最后还将肉酱分发给各位大臣吃,令诸臣胆战心惊!对于吕雉的这些狠毒的手段,朝野内外,众人皆知。
光是想想,就令众臣不寒而栗了,有谁还敢和她做对呢。
面对这樣的女人,身为刘室江山的大臣们又能做什么呢?
因为就是刘邦在这位吕雉面前也得矮三分呀,你哪个功臣想要擺老资历、抖个威风也得敢!刘邦死后,当时的汉朝有两大势力,第一股是强大的汉室皇室集团,第二股势力是功勋集团。
这两股势力有分岐,是矛盾大过统一,这吕雉不愧为是个政治家,她利用这两股势力的不和,让他们相互制约,这同时好发展壮大自己的吕氏力量,继而控制朝政。
但由于地方诸侯势力庞大,尤其是在自己儿子汉惠帝驾崩以后,聪明的吕后已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敌人是汉室宗亲势力集团,于是就开始重用陈平、周勃等元老级的功勋集/团人员,开始了她的诛刘行动,大肆屠杀刘氏宗亲及同姓王。
t改变地方诸侯封国,随之而来的是大幅度的加封吕姓王,立郦俣吕台为″吕王\",后来吕产、吕禄相繼封王,且手握重兵。
吕雉的所作所为严重地违背了刘帮的遗言,同时也较乱了良好的政局,同时又得罪了两大集团。
这也为日后的诸吕行动留下借口。
公元前180年,吕雉死后,虽然吕党的势力仍然很强大,但也有一些看清局势的的吕氏人员加入到反吕的阵营中来,此时的吕氏集团再有势力,也没有吕雉在时那样强大了,这样一来诛吕行动也没有什么可怕、担心和忌惮的了。
所以面对日渐成孰和强大的诸吕行动,这些刘氏宗亲及开国元老一直等到吕雉死才开始行动,可以说才敢行动。
这吕家的辉煌可以说:成也吕雉,败也吕雉!
参考:
这件事只有在吕雉死了以后,因为吕雉在,诸侯和功臣集团的行为就是造反和
而在吕雉死后,那就是平叛,诛杀乱臣贼子。
也就是一个“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诛吕行动必须符合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也就是说要在“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执政的女政治家,临朝听政十二年,因此被司马迁列入帝王本纪,班固作汉书也承认此事,可见吕雉的地位是得到汉代的皇家认可。
吕雉也就此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先列。
刘邦死后,留下了两大政治集团,一个是以宗室和地方诸侯王国为主的汉室宗亲集团,第二个就是以开国功勋集团以及其子弟为首的功勋集团,两大集团分歧大于合作,矛盾大于统一,所以刘邦为了平衡双方利益才有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
但吕雉听政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必然要重用本家人、而宗亲和功勋两大集团都得不到吕雉的信任。
但吕雉的政治行为严重地侵害他们的政治和实际利益。
《史记》记载:”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四日不发丧。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显然吕雉把功勋集团作为第一防范对象,也就是说,在防范功勋集团这个问题上,刘邦和吕雉是一致的。
但由于地方诸侯实力庞大。
尤其是自己唯一的儿子汉惠帝驾崩以后。
吕雉认为她的最大威胁已经转化为汉室宗亲集团。
所以吕雉开始提拔陈平周勃等功勋集团。
开始大肆屠杀宗室集团。
打击同姓王。
改变地方诸侯封国,随后开始大肆封吕氏为王,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其后吕产、吕禄先后封王。
吕后的行为不仅严重地违背了刘邦的遗言,也打破了政治平衡,也就是说同时得罪了宗亲诸侯集团和功勋集团,但如果吕雉姓刘且是个男性的话,他的行为就是合理的,这叫加强皇权,日后文景二帝都是和吕雉一个路子,要不然也不会激起七国之乱,可惜。
由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失败、吕雉在世之日。
凭借着吕雉高超的政治平衡术,以及吕雉的政治地位,使得两大集团投鼠忌器。
也不敢“造反抗上”。
但吕雉一死平衡彻底打破。
公元前180年。
吕雉刚刚薨世,宗室刘襄、刘章、与军功集团周勃,两大政治集团入宫发动政变,斩杀吕产、吕禄,结束了吕雉统治,史称“诸吕之乱”。
真正意义上发动政变的并非诸吕,而是宗室和功勋两大集团,这段历史不在于忠与奸,也不在于刘氏和吕氏,而是吕雉的行为夺取了宗室和功勋集团的实际利益,因而皇权必然受到清算,是对皇权的反击。
这是一个贵族政治最后一次表演。
但随着汉武帝上台,贵族永远退出了华夏政治舞台,再也没有贵族之说。
尚未退场的时代,对于皇权势力的必然反击,而吕氏与刘氏的矛盾,只不过是最表相而已。

期待你的

参考: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陈平、周勃等元勋迅速诛灭了吕姓诸侯王,并秘密迎奉刘邦四子代王刘恒入京,废黜了少帝,把刘恒推上了皇位。
这一系列举措,可谓干净利落,令人拍手称快。
显而易见,即便是吕后在世,以陈平、周勃等人之力,要废掉吕后及一班外戚,倒也并不费事。
那么,这些诛杀吕姓诸侯王元老们,为何非要把吕后熬死才动手呢?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吕雉作为刘邦的明媒正娶的妻子,也是汉王朝建立的功勋,她的临朝称制合情合理,没人能说三道四。
刘邦死后,继位的汉惠帝刘盈生性怯懦,又忌惮于母亲的毒辣,故而心灰意冷,沉迷酒色,竟先吕后而去。
在汉惠帝尚在时,吕后已然是大权独揽。
当然,甚至刘邦在世时,吕雉也常常动用生杀大权,她连韩信都敢并且能够诛杀,这足见其在汉王朝中的地位与影响。
事实上,即便是刘邦,也对吕雉存有几丝敬畏,不得不佩服她的手段。
汉朝的建立是一群人浴血厮杀出来的,而领头的便是刘邦,女主人便是吕雉。
刘邦死后,其儿子刘盈懦弱,由吕后把持朝政,倒也无可厚非。
可以说,即便陈平、周勃具有诛杀吕后的实力,却也没有理由这么做,否则便会招致天下人的声讨,无异于自寻死路。
试问,大哥刘邦死了,小弟们把大嫂废了,这事儿好说却不好听!不过,吕后任用外戚,大封吕姓诸侯王,着实引发了老臣的不满。
所以,到吕后病逝后,她的那些亲戚也就失去了靠山,自然成为了刀俎上的鱼肉。
吕姓诸侯是异姓王,非刘氏子孙,就凭这一点,他们便不可能长久下去。
毕竟,刘邦曾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个借口算是硬到不能再硬了。
所以,当吕后一死,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大臣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吕产、吕禄等吕姓诸侯斩杀,将试
陈平、周勃这伙人的做法可谓狠毒。
然而,由于喊着汉高祖刘邦的口号,这群老臣们的做法,倒也名正言顺,让人说不出什么来。
事实上,真正导致这场血案的,倒也不是什么姓刘还是姓吕的问题,而是不同政治势力间的博弈。
作为军功集团的老臣,汉王朝建立的股肱之臣,主持诛杀吕姓外戚,实则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
毕竟,打天下的时候自己在卖命,如今社会安稳了,却要看着一帮无功而受禄的人坐享其成,又怎会安心呢?

参考:
汉初大臣和刘姓诸王们,在吕后去世后,发动了诛吕行动。
在诛吕行动中,他们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等到吕后去世才发动这种行动呢?
为什么在吕后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这样做呢?
(吕后剧照)是因为吕后的
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虽然是皇后,但刘邦并没有把吕后放在眼里。
不但对她毫无宠爱,而且还多次打击她。
为了戚夫人,差点就废了吕后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
在这场风波中,虽然很多大臣都反对刘邦这样做,但这并不是因为吕后的威望高,而是大臣们在维护“嫡长子制”这种制度。
与吕后有没有威望没有任何关系。
有人可能会说,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也许并没有什么威望。
但是刘邦去世以后,吕后是太后,而皇帝刘盈实际上并不管事,权力掌控在吕后手里。
再加上吕后诛杀戚夫人,诛杀刘邦的那些儿子们后,这样,吕后的威望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吕后确实利用太后的身份,在不断残杀中,建立了自己的威望。
不过问题还不在这里,问题是,吕后为什么在诛杀戚夫人,诛杀刘邦那些儿子们的时候,他们竟然毫无还手之力呢?
尤其是吕后诛杀刘邦的那些儿子们,基本上都是命令他们进京城,然后把他们控制起来,然后采用下毒的方式,轻松就把他们搞定了。
吕后在让他们进京的时候,他们为什么就乖乖地进京,为什么却不反抗呢?
显然,吕后在当太后的时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威望,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权力,还在于别的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吕后手里掌控着兵权。
(陈平剧照)说起来,吕后手里掌控的这个兵权,其实两次都是陈平送给她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次,刘邦临死前,因为有人说樊哙要造反,刘邦大为生气,于是派陈平和周勃前去杀掉樊哙,并且夺取樊哙的兵权。
可是,陈平却对周勃说,刘邦眼看就要去世了,如果杀掉樊哙,一定会遭到吕后的打击。
最好的办法,是把樊哙抓起来,送到京城,等刘邦自己处置。
结果在半路上的时候,刘邦就去世了。
刘邦去世后,吕后立刻把樊哙给放了,兵权又回到樊哙的手里,相当于回到吕后手里。
可以说,吕后手中的这个兵权,还真是陈平送她的。
第二次,樊哙在掌控了兵权六年后就去世了。
樊哙去世后,兵权由周勃、灌婴等人暂时掌控。
接着刘盈又去世。
刘盈去世的时候,吕后大哭,但是却一滴眼泪也没有。
这时候,陈平和张良儿子张辟疆讨论。
陈平说,太后为什么只是哭,没有眼泪呢?
张辟疆说,太后之所以不流泪,是因为兵权不在她手里,她心里很担心呢。
如果兵权在她手里,她就真情流露,肯定流泪了。
于是,陈平又去给吕后说,请她封吕后的侄儿吕禄和吕产为将,由他们来掌控兵权。
吕后听了张良的话,果然就封吕产和吕禄为将,由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
这样一来,吕后又重新把兵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了。
(灌婴剧照)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平第二次送兵权给了吕后。
由于兵权一直在吕后的手里,因此,这也才使得吕后具有那么大的权力。
事实上,吕后去世后,朝中大臣与诸王也并不是想杀诸吕就杀诸吕。
当时刘肥的儿子刘襄先造反。
但是他虽然造反了,只是夺取周边诸侯国的土地,并不敢往京城打,并不敢前来诛杀诸吕。
后来,吕禄和吕产想平定刘襄造反,可不学无术的他们,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
因此才把北军和南军的兵权交给了灌婴。
吕禄和吕产没有了兵权的时候,朝中大臣和诸王才有了机会。
如果吕禄和吕产严格执行吕后去世前对他们说的,绝对不能把兵权交给别人,那样的话,朝中大臣和诸王肯定也是没有机会诛杀诸吕的。
所以说,并非是吕后有多么大的威信,而是吕后手里掌控着兵权。
(参考资料:《史记》)
参考:
参加“诛吕行动”的王侯大臣主要有以周勃、陈平、灌婴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和以刘襄、刘章、刘兴居为代表的刘氏宗亲集团,事实上这些王侯大臣全都没有实力。
当时周勃的官职是太尉,有名无权,只是个虚职,当时的兵权都掌握在吕雉的两个侄子吕䘵与吕产手中,吕䘵是赵王,担任上将军,掌握京城的北军,吕产是吕王,担任丞相,掌握京城的南军,整个京城的所有兵权都在诸吕的控制之中。
陈平、灌婴、刘章、刘兴居全部在朝为官,并无兵权,而刘襄是齐王,但是齐国的兵权都是掌握在相国召平手中,就连刘襄起兵的兵权,都是杀了召平才夺回的,可见在诛吕行动前,所有的王侯都没有实权。
任何政变或者军事行动都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出师有名,二是有兵权。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同时也是大汉王朝的坚定支持者,不过吕雉只是支持自已的儿子这一系,而对刘邦的其他儿子进行残酷的镇压,包括杀死刘邦最喜欢的三子刘如意,逼死了刘邦的五子刘恢,活活饿死了刘邦的六子刘长,可见吕雉之狠毒。
除此之外,吕布还诱杀韩信,把彭越剁成肉酱,王侯们再厉害,也比不上韩信和彭越吧,吕雉轻松就搞定了韩信和彭越,哪个不怕死的敢在吕雉生前挑战?
吕雉在刘邦去世后,就掌握了汉朝的政权,哪怕是自已的儿子汉惠帝在位期间,仍是吕雉手握大权,吕雉虽是女人,但是执政水平、治国能力绝不比刘邦低多少。
吕雉整个家族,都曾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其家族势力在汉朝一直不低,吕雉有2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都在刘邦的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吕雉的妹夫是樊哙,既是刘邦的同乡,又是刘邦的心腹大臣,以吕雉为首的外戚一族,在汉朝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吕雉在世时,既有能力,又有势力,谁敢反她?
哪怕是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那帮功臣集团,对吕雉也是害怕得不得了,生怕哪一天得罪吕雉或吕氏一族而被杀,哪怕是像周勃、陈平这样的人,在吕雉主政期间,也只能当孙子,而不敢有丝毫的不敬。
西汉初期的政治势力主要是由三大系列组成,分别是以吕雉为首的外戚势力,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功臣势力,再加上刘邦的刘氏宗亲势力,吕雉执政时,大力打压另外两个势力,将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已手中,并且大力重用吕氏族人,并且吕雉还打破了刘邦定下的白马盟誓:非刘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
吕雉不死,这些人虽有怨气,也不敢去挑动吕雉的权威,吕雉是刘邦名正言顺的正妻,又是西汉王朝正统的皇后,是西汉掌握最高政治权力的人,同时也是西汉初期的实际统治者,吕雉不死,任何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吕雉一死,周勃、陈平、灌婴、刘襄、刘章、刘兴居等人才觉得机会来了,因为吕氏一族,除了吕雉之外,活在世上的,没有一个有能力的人,吕氏一族掌握政权的人,都是一帮平庸之辈,才给了周勃等人敢于行动的胆气。
虽然周勃与刘襄的政治诉求没有共同点,但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双方还是有所联合,周勃反对诸吕的目的是为自已拿回权力,而刘襄起兵反对诸吕的目的就是直接想当皇帝,两大系列目的是不同的。
所以即使他们没有实权,也敢于利用一些手段夺回实权,再参与对诸吕的诛杀行动。
同时也找到行动的借口:维护白马盟誓。
刘襄是干掉了自已封国的国相,拿回了封国的兵权,再发兵一路向西攻打诸吕的。
周勃等人是用计策忽悠吕䘵,让吕䘵交出兵权,再利用北军的兵权,诛杀诸吕,最终才成功的,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吕雉去世的基础上,他们才敢这么干,如果吕雉在世的话,周勃等人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而吕䘵和吕产虽然手握大权,但都是无能平庸之辈,蠢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这也是周勃等人敢于起兵的原因之一。

参考:
我们先看一下是谁在诛吕。
吕雉死后,梁王吕产为相国,领南军,掌管皇宫警卫部队。
赵王吕禄为上将军,领北军,掌管京城的保卫部队。
太尉周勃被削夺了兵权,丞相陈平也靠边站了。
军政大军在手,吕家人不免有点得意妄形,言谈中可能也有出格的地方。
而吕禄吕产的谈话让吕禄的女儿听到了。
吕禄的女儿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的老婆。
吕禄的女儿告诉自己老公刘章,说吕禄吕产他们“欲为乱”。
女生外向,此言不虚。
女儿把自己的老爹卖了。
刘章当时在京城居住,便派人快马通知自己的兄长,齐王刘襄,要其带兵进京,而自己则留在京城,联络太尉周勃,陈平等人为内应。
吕产吕禄命令大将军灌婴带兵去镇压刘襄。
灌婴是很早就跟随刘帮的功臣,他将大军开到荥阳驻扎下来,便没有去攻打刘襄,而是派人叫刘襄暂时按兵不动,约定待诸吕乱时,两军联合进京平乱。
刘章找到太尉周勃时,周勃为手中无兵权而烦恼。
周勃便找到玩阴谋的高手陈平商议。
陈平不愧是玩阴谋的高手,要搞掂吕家,对他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他让周勃挟持吕禄的好友郦寄的老爹。
威协郦寄出面说服吕禄交出北军的军权。
郦寄对吕禄说,高皇帝与吕后共定天下,立刘氏九人为王,吕氏三人为王,都是大臣们议定的,已布告诸侯,诸侯都认为是适宜的。
而今太后崩,皇帝年纪小,而足下佩的是赵王印,还不赶紧去赵国就任,为国藩篱,反而为上将,带兵留守在京城,必为大臣和诸侯怀疑。
足下何不归还将印给太尉周勃,请梁王归还相国印,刘襄必然罢兵,这样足下可以高枕无忧做千里之地的赵王,这对你来说是万世之利呀。
这番话当然是陈平教郦寄讲的,陈平的目的明确,就是想要兵不血刅地解决诸吕问题。
吕禄非常相信好友郦寄,认为他说的很对,回去和吕家主事人商量,有的说可,有的说不可,犹豫未决。
这事被吕雉的妹妹吕媭(樊哙老婆)知道了,她大为震怒,说为将者放弃兵权,吕氏将死无葬身之地了。
吕家的男人真是一群蠢猪,反倒不如一个女子有见识。
周勃矫骗到进入北军的符节,进入北军驻地,让郦寄,典客刘揭再度忽悠吕禄,说现在少帝让太尉周勃驻守北军,你还不赶快交出将军印,大祸就要临头了。
吕禄拱手交出上将军印。
周勃拿到将军印后,对北军士兵大声说,帮吕氏的袒露右臂,帮刘氏的坦露左臂。
士兵见将军印已在周勃手中,自然纷纷坦露左臂。
周勃轻而易举控制了北军。
周勃便派人命令卫央宫的卫尉不要让吕产进入宫门。
此刻,吕产便不知道吕禄已交出北军的军权,史书上说他还要进入未央宫“欲为乱”。
却在门前被卫尉拦下,进不去,在宫门前徘徊。
这个卫尉这样听周勃的话,应该是周勃埋在宫中的棋子。
周勃人老成精,他对旁边的朱虚侯刘章说,皇帝现在有危险,急需人进宫保护。
刘章自告奋勇,请求周勃拔一千军给他,从侧门冲进未央宫。
刘章见到吕产在殿门前绯徊,就挥兵攻打吕产,吕产匆忙逃跑,刘章追上,在一个厕所中将吕产杀了。
刘章杀了吕产后,少帝派谒者持节出来慰劳刘章。
刘章便上去抢夺谒者的符节。
谒者不肯给,刘章将谒者拉上车,驰往长乐宫,将长乐宫的卫尉吕更始斩杀。
周勃派人将吕禄抓回来杀了。
将吕氏家人全部抓捕,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斩杀。
这个周勃真是个狠人,下手一点不留余地。
从整个“诛吕行动看”,刘章完全被人当枪使了。
周勃让刘章带兵进宫,如果在混战中,皇帝被杀了,那是他们刘家内部的事,与他本人无关,祸不至己。
如果刘章被吕产杀了,他可以名正言顺打着为刘氏子弟报仇的旗号带大军冲进皇宫,将吕产杀了,自己照样有平乱之功。
真是一个不动声色的老孤狸,怪不得刘邦曾对吕雉说,将来安刘氏天下者,周勃也。
这不,大局以定,他便支开刘章,让他去通知刘襄以诛吕氏,罢兵回齐国。
然后再让灌婴从荥阳带兵回长安。

他们也没有叛乱的理由。
吕产吕禄等吕家人已掌握朝政,皇帝年幼,政令皆由诸吕定夺,已是利益既得者,杀了小皇帝,对他们海有任何好处。
他们叛谁的乱呢?
叛自己吗?
整个诛吕行动,陈平是幕后操盘手,周勃居中协调指挥,刘章为急先锋,用刘襄作为棋子威压诸吕。
而真正想铲除诸吕的是以陈平,周勃,灌婴为核心的军功集团而非刘氏诸侯王,因为诸吕动了军功集团的奶酪。
他们之所以选择在吕雉死后动手,因为吕雉是大汉合法的皇后。
刘邦重病时,对于大汉的重要人事安排,人家两公婆早就商量好了的。
因为刘邦知道太子刘盈生性儒弱,即使当了皇帝,无法驾驭这帮军功大臣和分封的诸侯王。
于是,将国政托付给了吕雉。
刘邦死后,吕雉也做得非常出色,重要人事安排都是按刘邦的要求执行的。
她对跟随刘邦起兵的功臣依然重用。
而且她临朝称制,也是得到大臣拥护的,当时也是合付符法统的。
所谓临朝称制,就是代理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孝惠帝被“人彘”吓病了,不理政事。
孝惠帝早逝,两个年幼的儿子虽然先后被吕雉立为皇帝,但都是小屁孩,屁臭不懂。
作为皇后代理国政,大家都无法可说。
就像一对夫妻合伙开的公司,男人死了,儿子还小,不能理事,女人当仁不让地挑起了公司的重担。
关健是吕雉能挑得起这副重担。
她临朝称制时,处理国家大事井井有条,有章有法,“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法罕用,罪名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用一句来说就是让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她的治国本事让军功大臣佩服得五体投体,他们还凭啥去动吕氏呢?
她还比较民主,在封诸吕为王前,还开了大会,征求各位大臣的意见,得到大多大臣的同意才封吕家的人为王的。
她有权力直接下诏封王,但她并没有这做。
这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手腕。
而她能洞察人性,做到一碗水端平。
在封吕家的人为王时,吕雉先封刘氏一个子弟为。
在封吕家的人为侯时,也先封一个刘氏子弟为侯。
她这一手做得漂亮,让刘氏子弟无话可说。
可惜她临终前,却下了一步臭棋。
她让吕产为国相,将军功大臣的行政权抢去了。
让吕禄统领北军,将军功大臣的军权夺去了。
这帮跟随刘邦拼死拼活才打下的江山的军功大臣,大权旁落,利益全被吕家人占去了,一旦有机会自然是要抢回来的。
而吕雉也清楚军功大臣在她死后,会对吕氏不利,临终前特地告诫吕产吕禄: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
我即崩,大臣恐为变。
必据兵卫宫,慎勿送丧,毋为人所制。
吕雉的临终告诫,关健有两点。
一是他们没有提刘氏诸侯王。
因为她认为她在封吕家的人为王时,也顾及到刘家,只要是刘家人当皇帝,刘家人是不会无端闹事的。
二是对吕家人不满的是那些大臣,要防这些大臣为难,叮嘱吕产吕禄千万别放弃兵权。
可惜,吕禄将吕雉的话当成了耳边风,这边进,那边出。
人家三言两语,就使他拱手让出了兵权。
德不配位,能力也不配位哈。
故,吕后一死,这帮军功大臣就等待机会出手,铲出诸吕,夺回属于自己的果实。
瞌睡遇到了枕头。
吕禄生下了个“好女儿”,不帮父亲帮丈夫,把父亲不检点的谈话泄露了出去,引发了刘襄举兵,给吕氏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以陈平,周勃等为首的军功集团利用刘襄刘章,定下计谋,巧妙安排,三下五除二就搞掂了吕氏集团。
如果光凭诸侯王那点实力,即使血流成河也未必能拿下吕氏集团。
吕氏既灭,到分享胜利果实的时侯了。
这帮大臣撇开刘章等刘氏子弟,开了个秘密会议,讨论让谁当皇帝才让他们得利最大。
在位的少帝是吕雉立的,他们担心他长大亲政后会为吕氏报仇,那么到时大家只有哭的份了。
必须换掉!而带头举兵的齐王刘襄是高祖皇帝长子刘肥的儿子,而且在“诛吕行动”中也立下大功,于法于理,是最适合立为皇帝的。
但齐王刘襄母族的驷钧是个恶人,如果立了齐王为帝,就会重现吕氏之乱。
想立淮南王为帝,而年纪又太小了,且母族很凶恶。
选来选去,最终大臣们看中了代王刘恒。
认为刘恒是刘邦在世的儿子中,年纪是最大的,且仁慈孝顺。
而刘恒的母亲薄姬谨慎善良。
于是代王刘恒捡了个大漏,被大臣接会长安当了皇帝。
这帮大臣立皇帝主要是考虑皇帝母亲势力较弱,为人善良,皇帝就容易掌控,这样就保证了他们的利益不会失去。
意想不到的是,大臣们阴差阳错,却为西汉帝国立了一个好皇帝。
西汉帝国在汉文帝刘恒的治理下,国力日渐恢复,百姓安居乐业,开启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参考:
就算吕后死了,哪些有实力的王侯和刘邦的嫡系大臣们,都不一定可以把吕家彻底干掉!何况是吕后还活着呢!吕后这个女人不简单,她的权力欲望大得很!大汉开国的时候,刘邦曾经与功臣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但是,吕后等刘邦死后几年,就想方设法的追封自己的父亲吕公为王。
事实上,她这样做就是想让吕氏与刘氏一样成为天下最显赫的家族,吕氏享受皇族才可以封王的待遇,其意
想干掉吕后和她的家族,风险大得很呀!吕后和吕家又不是傻子!人家也是诸侯世家,后来,吕家子弟被封为王侯的一大堆,他们兵权在手,也是蠢蠢欲动,早就想取代刘氏的江山!只是吕后还在,他们不好意思发动“诛刘行动”!周勃对吕后违反刘邦的盟誓非常担心,他就与陈平商量对策。
陈平若无其事地对周勃说:“吕氏就是朝廷的“疖子”,疖子这种疾病不好弄,只有让疖子壮大,然后发脓、肿胀,最后才能戳破脓疮。
”其实,意思就是想要一
这样周勃就开始装聋作哑,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了。
事实上,吕后活着对刘氏不但无害,反而有利,起码可以为刘氏的支持者争取必要的准备时间!吕家势力强大,很多实力部门已经长期被吕氏子弟占据,清除他们就是要搞流血的“宫廷政变”,也就是“诛吕行动”为什么吕后家族势力那么强大?
就在于吕后事实上是天下的主宰!其实,吕雉表面上是太后,但是她善于抓权,善于“称制”,也就是作为太后来直接治理国家。
她几乎是绕过皇帝,来对天下发号施令。
想当年,吕后家族的人因为吕雉的权势,早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在他们吕家,吕雉就是真正的大汉皇帝!只不过吕雉太后是在当刘家的皇帝,吕氏子弟则经常痴迷妄想,他们想要做吕家的皇帝。
吕后老了,江山易姓已经是箭在弦上!只是吕后还在,吕家子弟不便于称王称霸,看起来还算老实!一旦吕雉去世,他们必然兴风作浪,要把刘家的天下据为己有。
吕产与吕禄也不是饭桶!他们正紧锣密鼓地联合吕氏家族,时刻准备诛灭朝中全部大臣,来个宫廷政变,但终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动手。
可见,吕后活着,暂时对刘家皇族是有利的,而且有利于刘氏皇族和忠臣们争取必要的准备时间。
“诛吕行动”不包括吕雉,等吕雉死后在动手,可以争取中间力量,争取时间,更加有胜利的把握!吕后不死,搞“诛吕行动”就是犯上作乱,不利于争取中间力量,吕后死了,“诛吕行动”就是名正言顺,就是为刘家皇帝锄奸杀贼吕后死后,吕家就是一盘散沙了!朝廷表面上相安无事,私底下,正酝酿一场激烈的行动。
参与密谋的包括陈平、周勃等主要朝中重臣,这个密谋关系大汉朝廷的命运,被后人称之为“诛吕行动”。
他们的暗号就是“袒露左臂”!在行动的过程中,他们要求支持吕氏的袒露右臂,愿意效忠刘氏的袒露左臂。
很多底层士兵也早就对吕氏不满了,此时自然呼啦啦地袒露左臂!加入到“扶刘灭吕”的行动中来了。
要想消灭吕氏,只要搞定掌握南北禁军头领的吕禄和吕产就行了,吕禄最先就被搞掉了,那么接下来就只剩下吕产了。
只要吕产被搞掉,诛吕行动就再无悬念了。
而吕产听到贾寿的汇报后,马上意识到了情况非常不妙了。
特别是贾寿的那句:“怕是现在交了将印去封地,也为时已晚”!此言更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他决定到皇宫去找皇帝“评评理”,皇帝还只有几岁,什么都不懂,找他评个啥理啊!其实,他就是找个借口要搞宫廷政变了!然而,在皇宫四周,很多士兵冲上街头大声叫道:这是上天要灭吕氏啊!大伙杀啊!事实上,吕家的数万禁军也吓得云里雾里,说实话,他们虽然是吕产的部下,但也都早已对吕产不满了。
此时此刻,又见很多士兵都站在了正统的刘氏家族一方,一时间再无斗志可言,一些人逃命去了,一些人反戈一击,反而加入了诛吕行动中。
总之,在一瞬间,吕家掌管的数万禁军竟然突然间烟消云散了。
吕产见自己大势已去,只好使出吃奶的力气逃命了。
现在,对于他来说,什么都可以不要了,只要能留下一条性命就行了。
然而,此时周勃派来支援的队伍也到了,吕产已被包围了,他能往哪里逃呢?
还不是死路一条。
由此可见,吕后死了,吕家就是一盘散沙了!他们虽然还掌管强大的禁军,可是吕后死了,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多少人愿意永远追随他们去与刘氏皇族打战了。
刘恒在诛吕行动中,虽然寸功未立,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刘邦众子孙中无人能望其项背。
因此,“老好人”刘恒一经提名,众人齐刷刷举手全票通过。
这样子,刘氏皇族又掌管了天下大权!可见,“诛吕行动”不是针对吕雉的,而是针对吕雉去世后的朝廷格局:是刘氏皇族的天下,还是吕氏的天下?
也只有吕雉去世了,刘氏皇族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诛杀吕氏的实力派权臣。
这样子!即可以让吕家变成一盘散沙,刘氏实力王侯们也可以做充足的准备,准备越充分,刘家皇族胜算越大呀!所以,尽管刘氏的王侯有实力,也要等吕后死了,再来搞“诛吕行动”。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
专权期间,吕后打压功臣、削弱刘姓诸侯王,甚至打破“非刘姓不得为王”的约定,擅封诸吕为王。
可是,吕后在时,这些受到打压的诸侯王、功臣列侯,除了“积极配合”外,什么也不敢作。
直到吕后去世,他们才敢开始行动。
他们怎么就这么忌惮吕后这个女人呢?
嚣张的吕后刘邦去世后,吕后没有发丧,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大规模诛杀功臣!她对“相好”审食其说:诸将当年和先帝同为老百姓。
先帝做了皇帝后,他们心中就怏怏不乐了。
如今先帝去世,他们自然更不会安心作幼主的臣子!不把他们全部除掉,天下不安!不过,4天后,刘邦驾崩的消息还是传了出来,在郦商的劝说下,吕后意识到风险太大,放弃了诛杀功臣的计划,大赦天下,安葬高祖,以太子继位。
随后,吕后专权开始了。
吕后专权期间,开始残害刘姓诸侯王。
当年险些影响自己地位的赵王如意及戚夫人被首先打击。
戚夫人被作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死。
后来,又因新立的赵幽王刘友与吕后赏赐的王后关系不睦,把刘友召来,活活饿死!赵幽王死,吕后又把梁王迁去作了赵王的位子腾出来给了吕家人吕产。
新迁去的赵王又受不了压制,死了。
吕后干脆让吕禄作了赵王。
对于实力最雄厚的齐国,吕后的也是试
吕后曾设计企
刘肥比较精明,察觉不对,主动献出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吕后之女),并尊公主为鲁王太后,这才幸免于难。
随后,吕后又两次分割齐国。
她先是把济南郡改为吕股,由吕台为吕王,随后,又把琅琊郡割出来,另立了琅琊国,交给了吕须的女婿刘泽。
同时,齐王刘襄的儿子刘章以宿卫的名义入宫,与吕lu除此之外,吕后还在燕王去世后,杀了燕王后嗣,以吕通为燕王。
用后来齐王的话说,吕后专权时期,“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
除此之外,吕后对功臣也压制极深。
前面说到,高祖驾崩之初,吕后险些尽杀功臣。
风险太大,没有干之后,吕后开始对功臣集团看似“温和”的限制。
惠帝在世时,萧规曹随,彼此关系还算过得去。
惠帝去世后,吕后令吕产、吕禄掌握了兵权,并开始对朝堂行政权下手。
刘邦去世前曾指定:萧何、曹参之后,应该是王陵和陈平的搭档辅政。
可是,王陵因为反对吕后分封诸吕,被罢免回家。
陈平虽进为右丞,但不得实权。
吕后以自己的“相好”审食其为左丞相,决断天下大事。
随即,又以自己的亲信任敖入朝,为御史大夫。
可以说,吕后专权期间,重用吕家及其亲信,对诸侯、功臣利益多有侵犯。
那么,诸侯、功臣们,是如何对待吕后的呢?
诸侯、列侯的“积极配合”吕后在世时,无论是陈平、周勃这样的功臣,还是齐王、赵王这样的诸侯,不管心中怎么不平,表面上都是积极配合的。
前面提到,齐王主动割城阳给鲁元公主,以求活命。
惠帝去世后,吕后哭而无泪,张良的儿子找到陈平:新君幼小,太后不安!现在只有主动让吕产等人掌握兵权,让吕家人入朝担任大官,太后才能心安,我们才能活命!随即,他们主动提出由吕产、吕禄等人掌握兵权。
吕后要违背“白马之盟”,分封吕氏为王,询问周勃、陈平意见。
周勃等人回答: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此后,以诸吕为王,让齐割济南郡为吕国等各种政策,全部是功臣们主动提出的!而诸侯王们呢?
他们直到接到陈平、刘章等人的信后,才敢于开始行动,在此之前,也无不是唯唯诺诺、主动配合。
这是为什么呢?
名正言顺的吕后吕后专权,是名正言顺的。
汉承秦制。
尽管汉朝人一口一个“暴秦”,但在汉武帝改革前,其中央制度基本上袭承秦制。
所以,与秦国宣太后、赵太后时期一样,“后即小君”,太后不但可以临朝称制,还可以以“朕”自称!而诸大臣、王,甚至天子(无论是否已经亲政),在太后面前都要以“臣”自称。
同时,汉以“孝”治天下,除了两位开国之君刘邦、刘秀外,所有天子的谥号都有“孝”字。
吕后只有太子一个亲生儿子,但吕后在宗法上是所有王的嫡母!所以,吕后专权,是名正言顺的。
反对吕后,是以臣反君,以子逆母,是说不通的。
令人畏惧的吕后吕后,也不是一般的太后。
刘邦是平头百姓时,吕雉就是他的妻子了。
所以,早在民间时,吕雉就是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的嫂子了,甚至是樊哙的妻姐,关系紧密。
而在后来,吕后“佐高帝定天下”,又在高祖外出期间留镇长安,其间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所以,刘邦想换太子时,“为群劝止”,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在稳定江山过程中,吕后的手段令人畏惧。
韩信、彭越,都死在她手上。
即便是功成名就,处于半归隐状态的张良,也在她的威逼下,献“商山四皓”之计,助刘盈保全太子之位。
所以,刘邦在放弃改立太子的的想法时,悲伤地对戚夫人唱到:(太子)羽翼已丰,没办法了!刘邦尚且畏惧,何况功臣、诸侯们呢?
所以,陈平等人侍奉吕后都极为小心翼翼。
他们知道:吕后一旦不安,举手就是杀招,连个招呼都不会打。
功臣、诸侯王,不但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还要想在太后前头,替太后消除疑虑,才可能保全自己!齐王主动让出琅琊,周勃等人请让吕家掌握兵权,群臣请诸吕为王,无不是在这种威胁下,“凡事想在领导前头”,主动做出让步。
以擅长阴谋著称的陈平,直到高后七年,也就是吕雉快去世时,才敢与周勃“交欢”!注意,只是“交欢”哦!吕后病前,这些功臣们都只能静居独思,连彼此交道都不敢多打!他们对吕后的畏惧,由此可见一斑!气候未成的诸侯王们而当时的诸侯王们,实力也未成气候。
刘邦去世前,异姓王们已经被铲除得差不多了(剩长沙吴芮),只剩下刘姓诸侯王。
后来七国之乱时挑头的吴、楚两国,在几年前英布叛乱时,遭到完虐,在英布门前不堪一击。
而梁、赵、代、燕等国,在几年前还是异姓王彭越(梁王)、陈郗(代相,自称代王)、卢绾(与藏荼先后为燕王)等人所据,刚被平叛一次不说,刘姓诸侯王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有坐稳。
只有齐王的实力比较强大。
事实上,在“诛吕”中,真正起兵的诸侯王,还就是齐王的军队,其他代王(后来的汉文帝)等人的军队都是打酱油的。
而齐军要单独起兵,也是实力严重不足的,成不了事,后来还是在陈平、刘章等人的内外配合下才敢起兵!后来,“诛吕行动”后中起兵有大功的齐,内有刘章,外有齐军,却在选择新帝问题上毫无发言权,任凭陈平、周勃等人选择新帝,最后新帝不是齐王,他们也不敢造次。
以此足见:当时的诸侯王,尚没有与朝廷叫板的实力!严密的军制诸侯国军不敢单独造次,关键在忌惮南、北军。
可是,无论是陈平、周勃如何位居高位,其都无法调动南、北军。
要调兵,需玺、符、节三位一体。
玺、符为吕后所掌,无论你位置多高,都无法完成五十人
所以,只要吕雉不犯二,牢牢把握住军权,陈平等人闹不出什么花来。
完全依赖吕后的威望、能力然而,一旦吕雉不在场,吕氏的一切就都要灰飞烟灭。
首先是功臣、诸侯再无顾忌,开始大胆联络、策划。
陈平、周勃由“交欢”变成合谋,刘章与齐王开始联络,各诸侯王之间又开始联络,诸侯王与内部支持者之间开始谋划。
压在头顶的山倒了!其次是吕氏掌权的名分已失了!吕雉是刘姓诸侯的嫡母,你们后面这些吕家人总不是吧!齐王打出旗号:诛杀不配为王的王者!最后是魄力、能力的失去导致军权的失去。
吕雉去世前,已预感危机,再三交代吕产、吕禄:一定要拿好军权!可是···吕禄无此魄力、能力,在陈平等人的忽悠、压力下,居然交出了兵权!结果···灰飞烟灭!总的来说,刘邦去世后,无论是名分、实力,还是能力,吕雉都是最佳的执政人。
当时,无人能够挑战吕雉。
同时,吕氏一切荣光都以吕雉的名分、实力、能力为基础,一旦吕雉去世,诸吕也就迅速倒台了!客观来说,吕雉也确实是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她对匈奴隐忍,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汉王朝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应过度否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