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鱼塘、稻田里的美食现在吃的人还多吗你怎么认为呢

小时候农村鱼塘、稻田里的美食,现在吃的人还多吗,你怎么认为呢?
小时候,花腰妹的家乡农村里鱼塘、稻田的美食很多,除了常规的水生植物外,还有许多美味可口的水生动物,不信,可随花腰妹一起来回味回味!花腰妹的家乡属于典型的山区稻米之乡,鱼塘、稻田相对要多些,于是从小就在鱼塘、小河里泡大,对鱼塘、稻田的美食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
除了主产的稻米、莲藕、茨菇、茭瓜、浮萍、海菜花等水生植物外,我们小孩子更对水生动物感兴趣,经常邀约几个小伙伴去鱼塘和稻田里抓泥鳅、黄鳝、田鸡、石蚌、鱼虾、螺蛳、水蜈蚣、虾巴虫、水蟑螂、水板凳等。
首先比较常见的就是泥鳅、黄鳝、田鸡、牛蛙、鱼虾、螺蛳,这些可以徒手抓,也可以借助撮箕、拉耙、抬网或者地笼网等捕获,一般就是炒吃、煮汤、油炸、红烧。
我们当地还喜欢把泥鳅、黄鳝用火塘里的柴灰烧死,除去内脏,然后用铁丝一条条串起来,挂在屋檐下晾晒干后,制作成干泥鳅或干黄鳝,也可以放佐料舂吃。
而螺蛳则喜欢用酸笋连壳一起煮,我们叫酸笋螺蛳,很具地方特色。
在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我们平日里最喜欢吃的水蜈蚣、虾巴虫、水蟑螂等水生昆虫。
水蜈蚣形似蜈蚣,身体偏长,一节一节的,两侧对称有许多脚,头部有钳子,一眼看上去有点吓人,但是油炸后脆香可口。
而虾巴虫是蜻蜓的幼虫,最初喜欢在水里生活,这种虫子最适合油炸吃,香、酥、脆、甜,很好吃。
水蟑螂我们叫水母鸡,有些地方叫野生龙虱,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农村人喜欢把它的硬翅掐掉后油炸,是难得的下酒菜。

二是当下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多人不屑吃这些东西了。
三是有些地方人打着野生的旗号,过度捕捞导致这些水生动物濒危灭绝。
因此,花腰妹认为,保护农村环境、减少污染迫在眉睫,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还水生动植物一个洁净的生存空间。

记得那时候的鱼塘叫藕塘,说是藕塘却不栽藕,很多人家都有自己的藕塘,种着很多的水芋头,然后屯水,养上几尾鲫鱼。
待天干时就把藕塘里的水沏干放到谷子田里,放水的时候我们小孩特别高兴,忙从家里用粪箕子,背箩支在水口,让鱼随水冲入里面。
主人家把水塘里的水放到稍见淤泥时就堵上水口了,然后我们在水塘里可以玩上一天,玩什么呢?
当然是捉鱼,捧泥鳅,捡歪锥,撮水板凳,逮水蜻蜓,摸田螺啦!这些生活在水里的小生物,那个时候可是我们这些农村人的美食,油炸出来那个香味连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以前这些东西在鱼塘,稻田里特别的多,特别是田螺,肥肥的一大坨爬在水田埂的淤泥上晒太阳,只要顺着田埂走一圈,就可以捡一大堆,然后敲得一大碗螺蛳肉。
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城会吃,村会卖,所以这些田里的水生物越来越少,加之喷洒农药的缘故。
现在的人别说是吃这些常见的虫子,就连以前我们不吃的水蛆(水蜈蚣),蝌蚪(田鸡儿)都吃上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吃,这些东西也越来越少,都很少见啦!我认为吃固然重要,会吃也是一种对美食的挖掘,但挖掘得太深也会影响到生物的繁衍,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只知道吃吃吃。
要知道再这样吃下去的话,就会命临着生物的绝种,到时候我们的子孙只能从

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纯真无邪的玩伴,回不去的从前,无尽的思念。
小时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办法见到外面的世界,只能在田间地头同伙伴们肆无忌惮的玩耍,那可称作是我们的游乐园。
捉迷藏,捣鸟窝,打水仗,玩得开心,愉快,纯真无邪的度过了整段童年时光。
每到春末夏初,秧苗疯长的季节,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做完作业,天刚擦黑,小伙伴们不约而同的带着竹篓,钩子去钓黄鳝,泥鳅了。
趁着月光,把钩一个一个的插进泥土里,过上一段时间就可以静待黄鳝上钩了。
所谓的钩,有用细铁丝弯曲的,有用竹签截取的,有用线直接穿上蚯蚓后打成结的,五花八门,各显身手,就地取材。
有性急的伙伴,时不时的就去提一下钩,看有没有黄鳝,一来二去,惊吓了它,也招来大孩子的责备。
但一晚上无论怎样,每人也能钓个两三斤黄鳝,大的攒多了卖钱,小的喂鸭子,人是不吃的,一是不稀奇,二是费油。
一个夏天结束,铅笔作业本的钱就解决了。
待到秋季,水稻成熟了,一片金黄的田野,层层叠叠,高低起伏,波浪一般。
伙伴们便用柳条编成一个圈,中间缠绕上一层又一层的蜘蛛网,用来粘蝗虫,蚂蚱,知了,用破旧的鱼网铺在稻穗上捕贪嘴的麻雀,到了晚上,集合到一齐的时候,战利品多的往往超出想象。
大伙分工明确,生火的,捡柴禾的,清洗战利品的,回家趁大人不注意偷拿油盐的,忙的不亦乐乎。
准备工作就绪,油盐涂抹上战利品,拿一些小树枝穿好,放在火上翻滚着烤,(这可能是最原始的烧烤方法),待闻到香味时,就馋得迫不及待的尝尝味道了,一顿大餐吃罢,大家都是灰头土脸的了。
清洗干净后,回家绝口不提,但大人肯定知道,装糊涂罢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一点一滴犹在眼前,曾经的欢乐园,无忧无虑的童年!
参考:
小时候农村鱼塘稻田能吃的除了鱼还有蚌、石螺、泥鳅、黄鳝、田螺、青蛙、石蛙。
现在还吃的人应该也挺多的。
鱼塘也会长福寿螺、蟾蜍,但在我这乡下我们不吃。
蚌我记得小时候姑姑家起鱼时,姑姑总会带几个蚌过来给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又疼他们的男孙――我哥哥,所以哥哥也能跟着尝肉。
而好几次开出来的珍珠,也全进了哥哥的肚子。
我当时应该在外公外婆家住,所以都是听我妈妈说的。
泥鳅泥鳅虽小那也是肉,小时候每到夏收秋收时,我爸爸也会趁月黑风高去田里挖泥鳅。
煮上一锅粥放上几条泥鳅打牙祭。
黄鳝我最喜欢蒸黄鳝了。
小时候我爸、叔叔去田地挖了黄鳝回来后,总愿意蒸上好几条给馋猫的我和哥哥吃。
当时我爸妈可能都没吃过,留着给孩子吃,现在想想都觉得父母真是疼孩子们啊。
田螺、石螺田螺的壳稍薄稍软,一敲就烂壳了。
石螺也是螺,但壳却硬硬的,需要剪尾才能吸着肉。
那个年代我鲜少吃田螺和石螺。
因为老人说吃了螺就容易不会说话。
现在这个年代,田螺炖汤可是美味佳肴。
爆炒石螺可是让我回味无穷。
青蛙、石蛙我小时候很瘦小。
我妈怕我养不大,总让我爸去捉些青蛙蒸给我和哥哥吃。
我哥哥知道那是青蛙不爱吃,于是乎肉全进了我的肚子。
石蛙外表看上去麻点,我妈自己都说丑,一直都不吃。
正好我外公外婆家靠山,也能捉到石蛙。
每次外婆拿着石蛙来,都是进了我的肚子。
玩具全是我哥的,吃的都让我捞着好处了。
福寿螺和蟾蜍,我家一家人都不吃,但也有人煮来吃。
至于那些稻田里的昆虫,我乡下的人都是不吃的。

参考:
感谢
金秋九月,在我们这里的早市上又看到稻田里养的小鱼在大量出售,还有鱼塘里养的河蟹,看到它们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些往事。
小时候,我家虽然不住农村,但离农村很近,乡下的人一有时间就把鱼塘里的各种小鱼,虾等拿到我们这里出售,那时没有任何污染,鱼,虾等吃的东西,买回来只要用清水一冲,放到锅中往上面撒上盐就可以了吃到它的美味,从来都不用担心吃后有什么危险的事。
可是,近几十年,人们为了追求高产,高收入给庄稼,鱼塘使用大量的农药致使水中的鱼类,各种生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天然的鱼,虾越来越少,即使有卖的也很少了,而且很贵,买回来再吃它时也没有以前那个味道了,这也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关。
我好怀念小时候的日子,蓝天白云下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可以毫无顾虑的想吃什么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吃,不用考虑任何食品安全性。
但愿以后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出更多绿色食品来。

参考:
七几年、八几年,物资比较匮乏,那个时候上小学,一年吃不几次猪肉、鸡肉什么的。
但是鱼肉却是经常可以吃到的,成了记忆中不可忘却的美食。
小时候家住在科尔沁草原东陲,离草原就十多里地,经常去大草原玩,那里水草丰茂,草原长得好,草原上遍布沼泽地和泡泽,泡泽里面野生鱼类非常多,夏秋季我们就使用挂子去捕鱼,鲫瓜子、鲤拐子、鲶鱼、鲢鱼嘎牙子,种类好多,一片30米的挂子,一天能捕十斤八斤的不成问题。
到了冬天捕鱼就比较方便了,拿上冰川子,选择在泡泽的最深处一点,凿冰窟窿,二三尺厚的冰层打开以后,里面有一些水,鱼全部集中在小水坑里面,下去捡就行了,那叫个过瘾啊!泥鳅、白漂子、,鲫瓜子、鲤拐子、鲶鱼、鲢鱼嘎牙等等多了去了,拿出水面放地上,分分钟都冻上了,之后装袋子就可以拿回家了,纯纯的绿色食品啊。
拿回家的杂鱼,大小不挑取三斤,放在盆子里加凉水缓上,换透了以后收拾干净,铁锅放油,加入大料、葱姜蒜,自家做的黄豆酱爆香,下入杂鱼,小火慢炖一小时,肉烂鱼香,配上二米饭,至少吃上两大碗,真香啊!现在还回味无穷啊!贫困年代的美味,不可多得,时常出现在梦境里。

参考:
不多了。
在我的周围是这样的。
不是不想说,而是很难再找到这样的美食了,也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很难找,土地还是那个土地,鱼塘还是那个鱼塘,但是人变了,就很难再吃到这些好吃的。
作为城市里的人,如果不回农村,很难在市面上买到小时候那么样品质的食品,因为现在如果还是采用以前的种植方法,市场上不会五花八门的菜品的,更多的是采用了大棚,选择了新的品种,可能有产量,但是品质上却真的不一定就有小时候的好。
五颜六色的西红柿
我曾经见到过这些上市产品背后的道道,拿不到台面上,往深了说,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触目惊心,这也就难怪我们吃不到小时候那么好吃的东西了。
也有按照常规方法种植的,但价格高得离谱,有的甚至翻了几倍几十倍,变成了暴利,我不知道是否应该这样,反正如果换成我可以这么挣钱,我也会红着眼睛冲上去,管他什么道德,这是不对的,是有悖常理的,但是却又是极度诱人的,就是这么矛盾的存在着。
现在真的不是不想吃到好东西,而是很少或是没有,我现在就在搞中药材和农产品,希望我自己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

参考:
小时候农村鱼塘稻田里的美食,现在吃的人还多吗?
这个问题
以前的时候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现在的生活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能吃饱肚子就可以了,不会像现在生活好了,人们的嘴巴也开始刁了,不吃这个不吃那个,所以说在那个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年代,除了吃粮食之外,鱼塘呀或者稻田之类里面的野味吃的人可以说是挺多的,大家就是有什么就吃什么,能吃什么就吃什么,填饱肚子而已。
现在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的粗茶淡饭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吃的欲望,人工种植的蔬菜和人工养殖的肉类都无法满足人们对吃的欲望,讲究的是吃土货,吃野味,而鱼塘和稻田里好多美食都是野生的,所以吃的人不少,即使会有污水农药等污染,但是吃的人还是不在少数,就因为是野味。
所以

参考:
少之又少了60年代至70年代,草民还是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那个时候的生活经历十分值得回忆。
那个时候还是真正的农村,那个时候的称呼是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董塘公社(乡镇)→新莲大队(村委会)→高坝生产队(村小组)(丹霞山景区“毛公山”最佳瞻仰地点)→社员(村民)。
社员都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种水稻多使用石灰粉(杀虫),使用家栏肥做肥料,没有化肥和农药使用,水稻产量是亩产300至600斤。
由于水质和水田没有遭到化肥农药破坏,经常能够在水田和沟渠抓到很多东西。
如,草鱼、鲫鱼、青蛙、泥鳅、黄膳、甲鱼、田螺等等。
那个年代物质不丰富,经济收入也不高,能够在水田和沟渠里弄点鱼回来,对解决家里的肉食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也很奇怪,那时并没有建农田水渠,也并没有缺水影响种田,反而是水沟的各种杂草有利于鱼类和青蛙的繁殖。
小时候,早晨6点多钟就去秧田或稻田边钓小青蛙了,待9点多钟已是满满一泥龙袋,拿回家里用来喂养小鸭。
多年来都如此,并没有看到青蛙绝种。
可以说那个年代的生态环境很好。

参考:

我爱家乡的山河水,以后要多植树,保护大自然树木,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树木能调节气候,树木吸入的是二氧化碳,吐出的是新鲜氧气,可以人为的改造气候环境,要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以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健康发展。

参考:
吃的人多。
现在是想吃找不到哪里有的卖,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口自家的小鱼塘,每到过年腊月二十八,就是家户户干塘的时候,那是我们小孩最高兴的日子,一大早吃了饭,就换上高筒靴,来到鱼塘边,看大人捞上一条条大草鱼,看着白肚子的鲢鱼蹦出水面,跌在干涸的塘泥里挣扎,那就是我们小孩出手的时候,在塘边的石头缝里去摸小鱼仔。
自从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以后,大多的鱼塘都废弃了,偶尔留下一两口鱼塘,也架不住现在在电鱼机。
鱼田中的美味就更不用说了,养殖的泥鳅12~15元一斤,但野生的泥鳅却30~40一斤,还买不到真正野生的,也都是电鱼机和各种化肥农药造成的,让水田里的泥鳅、黄鳝越来越少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