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明明赵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为何六国却傻傻地硬攻函谷关
傻?
傻才从赵国北境路线打秦国!除了赵武灵王!我们先来看看赵武灵王是如何规划的赵武灵王的规划是:五国军队主力攻打函谷关,吸引秦军注意,赵国精锐军团从包头,云中,九原一带度过黄河,然后集结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像一把匕首一样直接从北面经过陕北高原在十几天内突袭秦国都城咸阳。
这个规划要成功得有两个前提,第一:要有强大迅速且有纪律的骑兵。
第二:秦国不能知道,或者说知道了也来不及作出应对。
为什么秦国不能知道呢?
因为这条路太难走了,不是赵武灵王这种天生冒险激进分子和赵国强大的精锐骑兵支持,谁都不敢这么玩。
这条路线上要经过的地方是陕北高原,现在的榆林市和延安市,还有关中与陕北的交界处铜川市。
陕北高原基本不用布防,沟壑遍地,戈壁纵横,气候非常干旱,基本走过来就够人受了,而且那地方当时还生活着诸多蛮族。
这种地形根本不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但是不用骑兵,两座肉眼能看见,对话能听见的山头你走一天都到不了,这种突袭情况下就别提后勤保障了。
而越过了陕北才是真正的考验,我手边正好有一本记载关中金锁关的书,从这部书上,可以看出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小城市在拱卫关中的作用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这座号称“榆塞秦关咽喉要地”的金锁关仅仅是从陕北通往西安咸阳等地的上诸多关隘的一个,仅像金锁关那样的峡谷路段在铜川市就有十几公里,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拱卫长安在后面的险地上修建了要塞仁智宫(后更名玉华宫),再往南,还有后世长安驻军的大本营耀州,可以说一路上尽是艰难险阻。
在这条路上玩突袭,只能成功,一旦失败,肯定全军覆没。
所以,这种大开脑洞的突袭,只有赵武灵王这种军事天才敢于规划,但后来,就算是赵武灵王,依然没敢实施,那么对比之下,其他人还是脸撞函谷关比较划算,最起码输了还能跑。
参考:
关东六国攻秦确实可以不经过函谷关,当时除了从函谷道入秦之外,至少还有三个选择,并且在历史上都有成功的案例。
第一、从运城盆地西渡黄河,进入关中;
第二、走蜀道翻越秦岭,从汉中入关中;
第三、走武关翻越秦岭,从南阳入关中;
逐个来分析可行性第一、从运城盆地西渡黄河,当年魏文侯就是这么干的!公元前409 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
随后吴起两度攻秦,将秦军打到洛水以西不敢迎战。
这条通道,表面看正面宽度很大,是最适合进攻关中的。
但是黄河在这一段的渡口是很有限的,秦军只需要守住几个渡口即可。
而且从这一通道进入关中的前提,是要控制整个山西高原,至少也要控制运城和临汾盆地才行。
魏文侯时期有这个条件,所以经此道数次进入关中平原。
后来河东被秦军攻陷,这条入关中的捷径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走蜀道翻越秦岭,从汉中入关中。
这个成功案例是刘邦。
即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
后来的诸葛亮也是此路数,只不过没有成功。
不过当时巴蜀之地已经被秦国攻陷,此路也不通。
第三、走武关翻越秦岭,从南阳入关中。
后来的刘邦就是这么干的!走武关道也是一个选择。
但是走这条路比较麻烦,因为行军路程太长了(比走函谷关要远很多)。
所以走此道,必须要有一定的兵力在函谷关牵制住秦军的主力部队。
否则关东六国很难攻克武关。
后来刘邦走武关先行入关中,也是借着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他捡了个便宜罢了。
所以这条道可以作为备选路线,供关东六国在函谷关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在此地佯攻分散秦军的兵力。
综上所述,入秦的四条道都很难走。
首先是函谷关,六国攻不破;
河东和巴蜀被秦所占,此两路不通。
仅存的一个选择就是走武关道,但是当时占据南阳盆地的楚国又不争气,单挑打不赢秦国(楚国是不可能同意五国从自己家里过的)。
因此等于六国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秦军养精蓄锐出函谷烧杀劫掠,打了败仗之后就退回去凭坚固守,拿它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后来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他的军事改革将赵军由传统的步兵和车兵变为骑兵。
经此一改,赵军有了远距离奔袭作战的能力。
于是赵武灵王破天荒的想出了一条绕过函谷关,从云中迂回灭秦的路线。
这个想法在当时来看是极具有想象力的。
如果赵武灵王不死的话,他的成功几率并不小。
备注:赵武灵王的策略是率骑兵由云中南下陕北,当时的陕北还不像现在这副模样,环境还不算太差。
由于骑兵行军速度快,可以做到速战速决,就算拿不下咸阳,撤退往回跑也能比较从容。
至于说后勤,不管打什么仗,后勤都是大问题。
从别的关隘进攻,一样有很大的后勤负担。
不过平心而论,赵武灵王这个想法也有几个问题。
首先是赵军的奇袭能力虽然不错,但是未必就能够杀伤秦军的有生力量。
因为战国后期的战争,其实并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关键是能不能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也就是能不能多杀敌的问题。
如果秦军保存实力,即使赵军偷袭了咸阳,也不可能把秦国连根拔起。
顶多就是让秦国人难受一段时间,缓解一下秦国对六国的压力。
(就像匈奴对汉朝的侵袭一样)因此就常理而言,赵武灵王的这种战术就类似于现在的斩首行动,偷袭秦国可取,但想灭掉秦国则很难。
后来燕国攻齐时,乐毅占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全境大部沦陷,仅存两座城池还在抵抗,结果还是让齐国顺利翻盘了。
这也说明在那个时代,想靠奇袭灭国,而且还是大国,成功率不高。
(并且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一个朝代或者大国因为被斩首了,然后整个政权就没了的案例)后来秦昭襄王还在陕北修了一道长城,等于把赵国从云中奇袭的路线给堵住了,断了赵国奇袭的可能性。
其次,长途奔袭的可变因素太多,对统帅的要求也很高。
赵武灵王是的能力自然没问题,但是赵国其它的将领未必就有这个水平了。
通观赵国历史,有长途奔袭能力的统帅级大将,也就是后来的李牧了。
如果赵武灵王去世,他的这个迂回包抄的想法肯定要被无限期搁置。
因为没有合适的统帅人选。
(后来也确实被搁置了)第三,最最关键的一点。
六国之间一点都不团结!站在我们后世角度来看,秦国是六国唯一的威胁。
但是以当时的角度看,其实六国之中的任意一国也把其它五国当作竞争对手。
这六国之间的关系,说句难听的,属于典型的狗咬狗,一嘴毛。
比如说赵国和秦国长平之战时,秦赵双方都打的要崩盘了。
最外行的战略家都明白,秦国和赵国互殴时,其它五国只要在秦国的补给线上捅一刀,秦军立马会全线崩盘。
但是五国就是没有一家去干这个事,因为五国君主都不希望赵国和秦国能完胜对方,都在翘首企盼秦、赵杀个两败俱伤,他们再去捡便宜。
这就说明在五国的眼里,秦国是一号威胁,赵国是二号威胁。
这一对大小魔王都不是好东西。
然而结果让所有人都傻眼了,大家都没有想到赵国会败的那么的惨。
后来秦国企
因此在信陵君的操作下,魏军首先赶到战场,紧接着楚国的援军赶到。
魏、楚联军乘秦军围攻邯郸之际,对着秦军的背后一顿猛攻,杀得秦军丢盔弃甲。
韩军和赵军的加入,这四国组成了四国联军对秦军一顿狂揍,将秦国在河南、河东的势力基本上扫清了。
秦军死伤三十万,退守函谷关,不敢迎战。
从秦惠文王开始侵蚀的六国领土,损失了一大半。
这个时候如果四国联军加把劲,秦国肯定更加的难受。
然而关东六国就是这么搞笑!四国联军在破秦后,迅速开始内讧。
首先是魏军临阵反水,从前线调回偷袭韩国;
楚国看到魏国反水,它也立马反水,派兵去打魏国,结果就是楚、魏联盟破裂,相互再也不信任。
而韩国和赵国对魏国也是很提防,不敢信任魏国。
(魏国在打退秦军后,在四年之内把齐国、燕国和韩国打了一个遍,小小的中兴了一把。
成功的把诸侯对秦国的仇恨吸引到它的身上了)由此也看得出来,秦能灭六国,除了秦国自身强大之外,六国之间那种狗咬狗,一嘴毛的塑料姐妹花关系也是秦国能吊打六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备注:六国之所以要齐集于函谷关,主要原因就是相互不信任。
与秦国接壤的赵国和楚国不会允许大批别国军队深入本国腹地。
所以关东六国想要集结起来合力抗秦,只能到周天子所在的洛阳集结,因为这是周天子的地盘。
然后从洛阳向西进发,先攻破函谷关后,再一步一步的来。
总的来说,关东六国在战果后期与秦死磕于函谷关,无非就是三个原因:第一、关中乃四塞之地,秦灭了巴蜀,并在陕北构筑长城,六国很难从别的地方绕道进入秦境。
函谷关是当时最近,也是最利于后勤供应的一条路。
走其它的路线,补给线太长,其实没有函谷关方便。
第二、六国之间不团结。
山东六国想要联合抗秦,大队人马不论是在河东突破黄河防线,还是转道楚国翻越秦岭,都要经过赵国和楚国的腹地。
赵和楚不信任其它四国,唯有函谷关东面的洛阳(周天子辖地)是一块中立区,比较好协调六国军队。
如果关东六国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吊打秦国,不需要死磕函谷关,但关键六国没有统一的指挥,那就只能在函谷关想办法了。
第三、归根到底,六国的实力不如秦国。
战国早期的魏国,实力强盛,直接从黄河就能西渡关中,打的秦军哭爹喊娘。
那个时候的函谷关毛用都没有。
战国后期,六国的实力都不如秦国。
所谓的六国合力伐秦,其实就是仗着人多壮胆子。
六国自己心里都很清楚,伐秦只是个幌子,为自己争取利益才是关键。
比如信陵君死后,五国伐秦不利(齐国没去),联军统帅立刻调转枪口对准齐国,把齐国杀的是莫名其妙。
这说明六国君主心里都很清楚,灭秦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联合伐秦只是一个幌子,为自己苟延残喘续命罢了。
尾声:其实在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时,关东联军就改变了战术,放弃攻打函谷关的计划,采用当年魏国的办法,就是西渡黄河,直接攻秦的河西之地。
结果联军中的楚国战败,其它四国瞬间瓦解,不战自溃。
因此所谓的秦国固守函谷关,六国拿它没办法,只是给失败找一个借口罢了。
伐秦不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六国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
这个关键问题不能解决掉,哪怕秦国没有函谷关,六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参考:
六国合纵攻秦,都走函谷关并不是六国傻乎乎的,而是攻破函谷关后六国大军可以长驱直入咸阳,沿途再无险关;
并且函谷关离各国都近,有利于粮草运输,有利于步骑车兵前进。
如果从赵国境内攻入秦国,那是走的北部的九原郡及云中郡,路途遥远不利长途行军,且要渡过黄河天险,攻破秦长城、再攻破离石要塞,最后穿越秦国北部广大的领土,才能直逼咸阳。
秦国四面环山,中间为关中平原,易守难攻,东来之敌首选就是攻破函谷关,然后穿过崤函古道进入关中平原。
秦国东南方向有武关,楚国可攻破此关,穿过姚林进入关中平原。
秦国南有秦岭,巴蜀二国可翻过秦岭攻击秦国。
秦国北有黄河天险加离石要塞,三晋可渡过黄河再从离石要塞进入秦国本土。
从秦国的地理形势看,六国合纵攻秦,只有走函谷关,才是距离最近,易于集结步骑车三军,并且后续粮草易入输送。
列国合纵攻秦,也是攻破过函谷关的,最后一次五国攻秦,由楚考烈王为约纵长,春申君为统帅,最终在距离咸阳百里的蕞地被吕不韦率秦军合围,战败而归。
如果各国联军从赵国境内进攻秦国:一是距离太远,各国粮草运输困难;
二是赵国不会让各国从赵国借道的,因为联军内部是不团结的;
三是渡过黄河不利步骑军三军的行动;
四是攻破秦长城、渡黄河、破离石要塞,在秦国境内才途行车,风险远大于直击函谷关。
其时六国合纵攻秦,最佳的办法是各国各从不同的方向进攻秦国,同时从西部策反戎人,再从北部策反匈奴,从西南方向策反巴蜀二国,如此九路大军齐攻,则秦人不战自败也。
但是六国内部矛盾重重,并不团结,又相互防备攻击,因此散六虽强,不敌混一之大秦!
参考:
能够进入秦国的路线一共有四条,第一就是函谷关。
其次是赵国境内的路线,再其次是楚国境内的武关,最后是翻越秦岭。
不是六国傻,而是没办法。
武关为什么不行?
武关按理来说是可以的,因为刘邦就是从武关进入的关中平原,先一步到达咸阳的。
那么为什么六国就不走武关呢?
第一点是因为楚国不让。
不要以为六国是很团结的,六国要是很团结秦国早完了。
在秦国灭六国这种时刻,齐国居然没有给其他五国一丝帮助。
齐国可是老牌强国了,富得流油。
但是齐国就是不帮眼睁睁的看着其他五国覆灭,然后自己投降。
所以就不用说秦国还不是最强大的时候六国去主动攻击秦国了。
其次就是在六国攻打秦国的时候,楚国最怕的不是秦国,而是齐国。
那个时候秦国虽然比较强大,但是楚国有自信秦国不敢主动攻打自己,自己也能击败秦国。
但是齐国不一样,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虽说不喜征伐,但是实力让人害怕。
齐国要是在路过楚国的时候突然攻打起楚国来,内外夹击,楚国可吃不消。
何况齐国要是和其他五国有密谋呢?
岂不是完蛋了。
这种事情又不是没发生过。
怎么能让并不是很可靠的队友深入自己的要害呢。
再者武关不能通过大批部队,只能轻装前行。
但是面对军事实力最强大的秦国,你派少量部队还轻装前行,这怎么可能是秦国的对手?
大部队楚国不让过,少量了梅勇。
所以武关走不成。
赵国境内的呢?
齐国是不会主动出击赵国的,因为赵国军事实力很有可能比自己还强大,其次就是齐国与赵国不相邻,攻打赵国自己没什么好处。
赵国也确实有可能让六国的部队从赵国路过,因为不怕。
但是过不去啊。
秦国在赵国的西南方向,但是赵国一直拼命的往北发展,甚至有点偏东北方向。
也就是说赵国要想从自己国境内南下攻打秦国就要路过长达一千多里的不熟悉地带,甚至没有人烟。
其次就是那条路也不好走,山地高原有点多。
赵国境内是平原,但是赵国也只要了平原,没要高原。
太远了,粮草运送不及时。
而且太费力了。
等到了秦国也是人困马乏,估计是打不过了。
就算是首战告捷,在全民皆兵的秦国几乎就是寸步难行,想要一路打到咸阳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翻越秦岭?
翻越秦岭是不可能的。
日本侵华期间也想翻越秦岭进攻重庆,但是失败了。
秦岭几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山。
李白的《蜀道难》里也提到过从西安到四川盆地有多难走。
就算真的过去了,没有内应,很快就会被秦国消灭掉。
所以六国并不是傻傻的进攻函谷关,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况且六国心怀鬼胎,是不可能真正走到一起去的。
历史上六国还真的仔细研究过为什么非要进攻函谷关,有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但是得出的结论是只能进攻函谷关。
况且齐国与秦国距离很远,两国之间没有什么仇恨,攻打秦国只是为了获得利益,所以出力并不是很大。
秦国的地理位置确实是得天独厚,与六国相接壤的地方几乎都是高山,不可逾越。
坐守函谷关,进可随意入侵他国,退可保自己安慰。
而且函谷关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地理条件非常好的一个地方,秦国自然会屯重兵把守自己的门户。
参考:
战国时期六国攻秦一般是两条通道:一条就是从借道韩国,攻打函谷关;
另一条是借道魏国,渡过黄河进入河西。
不论是函谷关还是黄河天险,都不容易突破,易守难攻,需要付出比秦军大几倍的代价,绝不划算。
那么六国为什么还要如此傻乎乎地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五六七八地硬攻函谷黄河天险呢?
其实
这倒是可以解释除赵国之外的五国为何始终强攻硬打函谷关的原因,那么赵国既然明明有其它路线入秦,为何没想到趁其余五国和秦国在函谷关下鏖战之机以一支奇兵突袭秦军后方呢?
其实赵国还真想到了这招:赵武灵王曾打算从九原郡或云中郡出发,南下通过陕北高原,快速抵达关中咸阳,绝对可起到奇兵的作用,让秦国防不胜防。
那为什么这个计划没能付诸实施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九原、云中等地在战国初期并不属于赵国,而是北方游牧民族聚居之地,直到赵武灵王兼并了林胡和娄烦之后在北方新开辟了五郡,这才获得了从北部直入关中平原的基地,所以在赵武灵王之前赵国同样也只能配合五国攻打函谷关而没其它入秦路线。
其二赵武灵王在赵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过早身死,其后赵国国力滑坡,不敢再主动伐秦。
尤其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无伐秦的实力,因此也只能将赵武灵王那看起来很美的计划束之高阁。
参考:
战国时期,赵国曾两次策划绕过函谷关,进攻秦国。
结果:一次试
回顾这两次策划,我们就能知道:为何大多数时候,合纵国都要“傻乎乎”走函谷关了。
第一次策划:赵武灵王的雄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攻灭中山,西略胡地,国力大增。
在攻取云中、九原,取得榆中地区后,赵武灵王做出了“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设想。
为此,赵武灵王甚至将君位传给了王子何,自号主父,以专心准备这个计划。
自云中、九原进关中,途中经过内蒙、甘肃、陕北等地,当时,这些地方游牧民族非常活跃。
此前,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身者胡服,率骑兵出遗遗之门(今陕西榆林西北),西略胡地,至榆中,已经打服了林胡王,并委人主持胡政并统帅其军队。
因此,赵武灵王在这些游牧民族中颇有威名。
前297年,赵武灵王又巡视边界,与楼烦王相会于西河(陕西与山西交界的黄河南段),招至其兵。
赵武灵王本身在胡服骑射后拥有了一支较强的骑兵,又统领了林胡王的军队,联合了楼烦王等部的游牧军队,具备了相当的长途奔袭能力。
此外,赵武灵王还冒充赵国使者出使秦国,以进一步了解秦国的山川形势和秦昭王的禀性才能,为攻秦作准备。
秦昭王得知“主父”亲自使赵后,大为震惊!然而,就在赵武灵王悉心准备时,发生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精心策划、准备的袭击计划,由此化为泡影。
路线探究:机会只此一次赵武灵王选择的进军道路,在后来也确实经常威胁关中。
西汉时,尽管完善了长城,但河南地的匈奴人仍然可以自此路在数日内威胁长安。
满清进攻试
采取这条路线,有两个问题。
1、这条路线迂回漫长,且沿途当时多为游牧区,传统的中原军队很难借此道制造危机,只有游牧化武装才可能制造杀机。
2、由于只能采取骑兵奔袭,攻坚能力有限、持续作战能力有限。
如果只是骚扰、掠夺,自然没有问题,但要攻城略地,他只能作为辅攻一路,难以单独成事。
赵武灵王时,他似乎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
赵武灵王的军队,是历史上少有的具备这种能力的中原诸侯军;
而赵武灵王也是唯一一位,能够“主胡政”,把相关地区游牧民族真正整合起来的诸侯王。
因此,长途迂回所需的军力问题,看起来可以解决。
而当时的外交环境,看起来第2点也不成问题。
赵武灵王一番风骚的外交操作,已使天下格局对自己空前有利!赵武灵王先是请求秦昭王驱逐孟尝君,导致秦齐交恶,又佯装与秦结盟,形成秦赵宋三国联合,抗拒齐韩魏联盟的局面。
一番操作后,赵武灵王似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时机!前297年,赵武灵王会楼烦王,招至其军,武力准备基本完成。
前296年,孟尝君主持齐、韩、魏三国伐秦,突破了函谷关!秦国被迫割地求和。
可以说,通过此路进攻的两个问题,赵武灵王都解决了。
然而···前295年,沙丘之变,赵武灵王死了。
此后,赵国尽管在中原地区依然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强势,但对西北游牧地区的控制却大为减弱。
后人,李牧也只能在雁门与匈奴作战,虽能防守,却再不能恢复赵武灵王的局面了!而在强齐衰落后,能够在正面给秦国制造足够压力的诸侯,也只剩下赵国自己了!无力可借!机会,从此不再有了。
第二次策划:庞煖的最后一搏赵国第二次策划绕过函谷关进攻,是在前241年,距离秦始皇一统天下只剩下20年了。
这是山东各国的最后一次合纵,最后一次挣扎。
这次合纵,由赵将庞煖为主帅,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合出兵。
庞煖认为:此前屡屡攻秦,都受挫于函谷关。
不如绕道蒲阪,迂回函谷关后。
这次迂回确实出乎秦国的意料,联军进到了今天陕西临潼地区,已经逼近了咸阳。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非常奇葩。
吕不韦率军迎战,判断楚军远来,最为疲惫,战斗力不强。
而楚又是大国,影响最大,如果楚先败,诸侯不战自溃!结果···楚军听说秦要袭击自己,自行撤军了。
随即,其他各国也自行撤军了···气愤不过的联军回头欺负齐国,打下了饶安。
这次迂回,就已未经一战的“折返跑”告终了。
路线探究:实力问题庞煖选择的道路,在后来也是山西方向攻入陕西常见的道路。
曹操与马超大战时,马超聚兵潼关,曹操就以徐晃为先,自蒲阪渡过黄河。
李渊起兵反隋时,也是自此渡河,直取长安,开创基业。
这条路线的特点是:对实力要求极高。
自蒲阪渡河,确实能迅速进入关中。
由此攻长安,侧后是河西,东面是函谷关(潼关),南面为临潼关、咸阳(长安)。
如果攻方有实力优势,渡河后能直取长安,或压制对手,那么,此路问题不大。
但是,如果实力不占优势,一旦后方渡口被袭,那就会全军覆灭于此了!曹操军力强于马超,李渊军力强于关中隋军,取此路自然没有问题。
但当时五国联军的实力已不占据优势了呀!当他们在临潼遇到吕不韦大军时,他们侧后方的河西地区、东面的函谷关地区都有大量秦军,随时可以切断他们补给,歼灭他们!如果联军是一支统一指挥的军队,或许还可能破釜沉舟、殊死一搏。
然而,联军来自五国!一旦有一国不敢冒险,各国就都不可能冒险了!因此,联军辛辛苦苦跑这么远,一仗不敢打,麻溜调头!总的来说,单纯从路线上看,入关中未必必走函谷关。
无论是南面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北面的蒲阪,乃至赵武灵王选择的云中方向,都是可能进入关中的。
而在后来的历史上,从武关、蒲阪等地攻入关中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但就战国时期的情况看,确实非走函谷关不可。
联军来自各国,战力不一,不可能大迂回,只能走好走的路。
联军各有心思,都想抗秦又都不愿为此承担大风险,只能走最安全的路。
如此,走函谷关,也就是最常见的操作了。
参考:
题目中所谓的【东方六国硬攻函谷关】(其实往往是五国)一共发生了三次,分别发生在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87年和公元前247年,为什么要强调这三次函谷关战役的时间呢?
因为在此之前东方六国并没有硬攻函谷关。
换言之,在整个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东方六国(五国)有且只有在战国后期才开始硬攻函谷关,在战国中前期并没有。
这是就需要结合商鞅变法来看了:商鞅变法改变战国中后期的东西格局在公元前350年-前330年,发生了持续整个商鞅变法时期的秦魏西河争夺战,最终秦夺魏之西河(关中平原洛水以东);
公元前328年,秦军进一步夺取魏之河东(晋西南)、上郡(陕北),从此彻底改变了秦与东方六国之间的割据形势,形成了一个由关中平原、晋西南平原、崤函古道构成的完整战略地形(见下
再加上秦惠文王时期吞并巴蜀,整个秦国的战略形势发生了相对于商鞅变法前天翻地覆的变化。
函谷关后的崤函道相对于上党、洛南的山地更容易通行在商鞅变法以前,楚国可以从武关道吊打秦国,魏国可以直接在关中平原吊打秦国。
但经过商鞅变法期间秦国的主动出击拓张,诸侯们想要打秦国,就必须掂量掂量究竟是通过韩赵领土走上党山地(太行山与太岳山包围起来的一片高原)划算呢?
还是通过韩魏领土走函谷关背后的崤函古道划算呢?
还是通过楚国领土走洛南山地(伏牛山、熊耳山、秦岭等构成的山区)划算呢。
显然都比当年魏国直接在关中平原与秦国开战要费劲地多。
而函谷关后面的崤函古道,虽然也很险要,但好歹是一条比上党、洛南的山地河谷更容易通行的河谷通道,往后过了桃林之塞(潼关前身)便能杀入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岂不美哉?
联军形式需要一个居中的集结地在商鞅变法以前,魏、齐、楚三强任何一家都可以与秦国一对一单打,但在商鞅变法以及秦国领土倍增以后,东方六国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斗得过秦国。
那么,联军的形式就必须考虑集合地距离各国腹地都不要太远,那么偏北的上党山地(韩赵领土)、太原盆地(赵国领土),偏南的洛南山地(楚国领土)显然很不适合联军集合,至少对于远来者是不公平的。
那么,如此看来,也便只有居中的函谷关更适合作为联军集合后向秦国腹地进发的第一站。
攻破函谷关可以直捣咸阳秦国的腹地位于关中平原,关中以北与以南的地块完完全全就是秦国半个世纪以来刚刚取得的新领地,一来没有关中平原开发程度好、二来不是秦国军政核心所在地,联军既然搞这么大的声势,自然是“直捣咸阳”的效果更为直接,带来的利益也最大。
那么,硬攻函谷关显然要比其他方式更为直接一些。
小结综上,在商鞅变法以前,魏楚等国攻击秦国确实不走函谷关。
但商鞅变法以后,一个秦国的国力逐渐等于东方两三国,并最终达到实力占据天下一半的水平。
秦与六国之间逐渐体现为秦国主动东出、东方被动防守的形式,东方六国也便只有以联军的形式才能抵抗秦军。
而联军的形式又决定了联军必须在函谷关以东集结、并以秦都咸阳为目标,才能最划算地实现联军的【弱秦】目标。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三次东方五国联军主动伐秦都发生在函谷关下的情形。
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转发支持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
以至于袁绍的10万大军只能够在两个小的渡口展开,如果袁绍的大军能够一下在平原地区展开的话,曹操纵有天纵奇才,都没办法阻挡这样的军队。
函谷关前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这个地方确实发生过多次大兵团之间的对决,并且多国进攻秦国首选函谷关,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关前那一块空旷的地方正好是一块儿屯兵之处。
并且可以得到韩国,魏国的粮草供给,可以说粮草兵马供应极其方便,在大秦帝国里面曾经有一段对话让我感到十分的意外,也就是在孟尝君攻下了函谷关以后,当时秦国的主将说我们筹集粮草的速度甚至比远道而来的多国联军还要慢,并且攻下函谷关天险,以后在此以后的就是秦国一马平原的800里秦川。
根据问
其他国家要派援军过来。
可以说没个半个月时间是到不了,在秦国攻下了楚国汉中等地以后可以说楚国完全丧失了进攻秦国的战术上和战略上的主动性。
赵国也有一条经典的进攻路线,并且这是赵武灵王亲自制定的,但是这条进攻路线是有一定的麻烦之处的,麻烦的什么地方,路线太长,只能选择骑兵入境太过于崎岖,只能够选择少量的军力随从,因为太过于漫长的补给线。
如果以兵力增加的话,那么增加的供给以及粮草,将会以几何倍的增长,并且人数太多,也会导致整个军队行踪暴露,使得秦国人早有防范,这样的话,秦国只要扼守著重要的关爱口,这支军队将会不战自溃,自动因为粮草没有了而溃散。
并且这一支军队在进入关中以后将会成为一只孤军如果此时此刻没有一只其他的部队来接应他们的话,这支军队迟早被秦国人给吃掉的,并且进入山地以后,整支部队就必须进行山地作战。
纵观天下,哪个国家的军队山地作战能力能比的过秦国,又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对于秦国土地的熟悉程度比得过秦国的士兵,因此还是得依靠函谷关,但是在战国中期开始,以后可以说当时的战国里面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单独的单挑秦国更何况是攻下千年难以攻克的天险函谷关呢,就必须得依靠其他的国家一起进攻才能够拿下函谷关,但是。
赵武灵王会把自己精锐的部队的命运压宝在了其他国家的部队上吗?
不说其他的,各个国家之间只要互相扯皮,就能够使得进攻延长一个月。
有人说这支进攻的部队难道就不能是多国军队组成的吗?
如此路线漫长,而且需要整秘计划才能够进行的奇袭计划,必须要做到,整支部队的成分统一,而且要服从号令,必须做到令行禁止,这样才能够奇袭成功。
并且当时中原其他国家很少有一支国家拥有像赵国一样,如此精锐的骑兵部队。
因此还必须得照过来亲自完成这样的任务。
赵武灵王在世的时候,至少赵武灵王是一代雄主还能有魄力做出这样的决定,但是自此以后,赵国可以说是越来越没有这样的力气去做这样的事情。
还不如多个国家部队一起聚在函谷关门下,互相打打麻将,搓搓牌,今天你去进攻。
明天我去进攻,这样大家都互相不吃亏不是吗?
所以说六国一直选择函谷关作为进攻的主要路线,其原因也是因为各个国家之间心里对于这件事情,太精明了。
谁愿意打个秦国把自己国力给消耗干净的,别忘了秦国一旦倒下了,其他国家就成你的敌人了。
所以一起去进攻函谷关,能够攻下来,皆大欢喜,攻不下来,大家互相之间也没有什么损失。
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
函谷关是关东入秦的重要关口,想要从这里进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函谷关是依托山势建成的险关,以当时各国的军力和装备条件,想要攻入这种险关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战国时期,关东六国曾经多次来攻打秦国,可怎么都没有办法打破函谷关,只有吴起等人曾攻破过这些关口。
从这里进入秦国,还真的是非常困难,六国多次倒在函谷关门口,始终也没有办法突破这里的防线。
那么六国为何就没有办法换别的路径呢?
其实进入秦国并不是只有函谷关这一条路子,当时要进入秦国,有很多的路子,其中从南部的楚国等地可以进入到秦国,这里一直是到武关,楚国当初曾经派军队打入到这里。
不过六国是不愿意从这里进军的,因为要想从这里行军,必然是要在楚国集结军队才行,从武关这条路子,对楚国的威胁也是非常大,要是六国军队随便在这里集结,有可能会对楚国造成危害,此外,在这里进军非常容易受到秦军的伏击。
武关等地也是秦军防守的重点,这里可以直接就威胁到秦国的都城,楚国当时就一度是要把武关攻破,差点就把秦给灭掉。
可从这里集结军队,更加适合来搞突袭,要是六国在这里集结,必然会让秦国有所准备,况且在这里进军,韩魏等国是不会愿意的,那样的话他们的国家会暴露在秦军的面前。
除了这条路之外,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在赵国境内,赵国的位置是现在的山西河北等地,和秦国有着很多的交集,不过他们两国交集的交汇的主要地方,都是大面积的山区。
没有什么路径可以行走,可在云中等地,还是有一条路径可以到秦国,从这里可以直接到达秦国的西北区域,赵国当初也曾经考察过这片区域,赵武灵王是有着很大的野心,想要把秦国给灭掉,于是他就制定一个大胆的计划,准备通过云中等地进入到秦国,从西北直接就攻击咸阳,秦国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就是他们的西北地区,在这里秦军没有什么兵力。
不过赵武灵王还没有实现这个计划,他就提前死在内乱中,可他会提出这个计划,也说明赵国确实是有路子能够突袭进入秦国。
他们没有走这里,主要是这个地方实在太难走,武灵王有这个想法,主要是他们的军队有很强的骑兵,要想完成这个计划,必须要依靠骑兵的机动能力,可在六国的军队里面,只有少数骑兵,要是没有足够的机动能力,他们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到云中等地。
那里有着大面积的山区和荒漠,想从这里过去确实很困难,古代军队的条件非常差,没有办法保障军队的后勤,尤其是在这种山区大漠的环境里面行军更是非常困难。
况且赵国境内的这些路径,根本没有办法容纳大量的军队,因此六国部队是没有办法在这里面集结,况且赵国也不会允许六国的军队在自己的要地集结,那样对他们也会产生威胁。
总得来看,六国要想攻秦,根本就没有办法找到其他的路径,否则,六国有不少顶级军事家,他们在攻秦的时候,也会考虑从哪些地方进军,这些人都没有想过要从其他地方进兵,就说明他们也清楚,只有函谷关一条路是能够攻秦。
此外,函谷关并非是不能攻破的,要是这里被拿下,咸阳也就没有险要可以守了。
六国的军队多次尝试过要攻打这里,之所以一直没有办法打下来,主要是六国军队自己不团结,他们各自有不少的小心思,使得自己在战场上无法打出更好的效果,再加上秦国长期处在巅峰的状态,想要攻破他们重兵把守的函谷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文/羽评郡主,
不要用雷锋的心态看他们,要用鸡贼的眼光看他们。
参考:
不是不想,不过这不是一个好的选项。
原因如下:1、任何时候打仗,后勤补给是重要的一环。
去过山西和陕西的人应该一下就明白了,且不说古代,就是现代都不好走。
在山西中部高速限速120迈,到了山西西北部高速就限速80了,而且有走不完的盘山隧道,更不用说还隔着黄河天险。
赵国地理交通不怎样,而且里其他国家太远,六国来赵国就跑死了,哪有力气再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运输物资啊。
2、古代赵国攻打秦国可以选三条路,不管哪里都要过黄河,关键是黄河没那么好渡的,不是哪里都可以渡。
看看现在解放前过黄河从哪里走?
一边是山西西北部柳林这块的军渡渡口,一边到了南边运城的风陵渡了。
或者是绕道内蒙包头南下,也需要过黄河,那里是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处更难走,前几年的拉煤车都头疼呢,更不要说古代了。
战国时期估计是挨着人家匈奴的地盘更近吧。
3、为什么选函谷关?
函谷地处河南、山西、陕西交界处,离六国都不远,关键是这里的背后就是洛阳。
交通环境好多了,大兵团作战容易展开,周边富庶,补给也方便。
最最重要的一点打函谷关的话不需要过黄河,打赢了函谷关,往西没多远就是长安地界了,可以直接威胁秦国最精华的地区,何必要累哼哼跑山路,然后渡黄河?
这样说来打函谷关就是最优选项了。
4、不得不说秦国的位置,实在太好了,简直是上天的礼物。
西边、北边历史上都是穷呵呵的游牧民族,被占据陕西中南部平原的秦国欺负的不要不要的。
东边北边是黄河天险,在北边秦国还修了长城防线。
南边是秦岭横在那里,看得敌人都想哭。
就剩下东南角这块还修了一座函谷关。
当年日本人肆虐华北大地,但也没在陕西这边讨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