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崛起的根本原因是铁木真的个人军事才能吗
一
而苍白无力的原因,就是脱离了情境。
人是复杂的、事是复杂的,偶然因素解释不了复杂的人、单一变量解释不了复杂的事。
甚至,我们都可以说:脱离情境的偶然且单一的变量,什么也解释不了。
解释任何问题,都必须
因此,根本原因,多是伪命题。
特别是那种偶然且单一变量的根本原因,往往称不上什么解释,而只是思考的惰性。
想得太多会累,索性不想了,找个所谓的根本原因。
军事才能,就是这种偶然且单一的变量。
它太偶然,偶然到一点火星就能把他掐死。
任凭军事才能再出众,成吉思汗也无法率领散兵游勇击败百战精兵。
所谓狮子和绵羊的故事,听听就好,千万别认真。
因为认真你就输了。
它也太单一,单一到撑不起一个故事。
成吉思汗军事才能出众,所以统一了草原、所以建立了蒙古帝国。
这种根本原因的叙事,都无法撑起一个新手村修行、不归路探险、胜利还故乡的成长型故事。
与其总结根本原因,还不如去听个故事。
故事都比根本原因更复杂、更有解释力。
那么,名将、战神,或者军事才能,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而且真得有用。
但是,它只是偶然且单一的变量。
因为偶然,所以国家崛起就不能指望名将出世。
因为单一,所以军事才能无法解释复杂历史事件。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总是名将引领风骚、军事才能最为耀眼?
原因是因果关系搞错了。
不是因为名将出世所以军队才能打,而是因为军队能打所以名将才出世。
同理,也不是因为军事才能熠熠生辉所以国家崛起,而是因为国家崛起所以军事才能熠熠生辉。
但事后总结的时候,我们却只是看到了军事才能熠熠生辉。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候,我们却把功劳全都归给一将,而忘记了枯死万骨。
成吉思汗和蒙古崛起,就是因为我们搞错了因果关系:以一种倒因为果的名将偏误解释了蒙古崛起的复杂历史事件。
因此,我们没必要关心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到底有多出众,而仅需让思考稍微复杂一点儿,透过成吉思汗看一下当时情境。
第一个情境:蒙古草原的气候变迁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就是一起不讲理的历史事件。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蒙古诸部共有129个千户。
按照每千户抽调一千士兵的标准计算,蒙古军队总共12.9万人。
如果加上伤病等偶发因素,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应该在10万到12.9万人之间。
就这么点儿人,怎么可能横扫欧亚大陆?
于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气候因素。
13世纪的蒙古草原,遭遇了平均气温降低、气候环境恶化的情况。
这严重影响到了蒙古人的生存问题。
所以,为了生存,蒙古人开始疯狂对外扩张。
虽然人数不多,但十几万饿疯了的蒙古人,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但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逻辑跳跃:因为饿疯了所以搞扩张,这没问题;
但怎么就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蒙古帝国了?
如果是这样,那草原崛起的必要前提就应该是先把自己饿个半死。
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的不合理之处:饿疯了的大概率结果,是饿死了,根本没力气出去搞扩张。
草原族群大批量饿死,直至腾出更多生存空间。
这种事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汉武帝之后,匈奴人也遭遇了气候异常的问题。
但匈奴人并没能杀遍欧亚大陆,而是饿没了草原帝国梦。
出去搞扩张,首先是自己兵强马壮。
兵饿死了、马饿瘦了,还怎么搞扩张?
所以,气候异常到“饿疯了”再到搞扩张,甚至再到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解释就是在偷换概念。
把蒙古人为何横扫欧亚、为何崛起的问题,换成了蒙古人为什么对外扩张,接着又换成了蒙古人为何对外战争,直至为何对外抢劫。
于是答案就出来了,因为饿疯了所以只能出去抢吃的。
实际情境,果然如此吗?
其实,恰恰相反,蒙古人不是兵死马瘦,而是兵强马壮。
《多雨、干旱、蒙古帝国和现代蒙古》这篇论文提出了与主流历史学家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不是恶劣气候迫使蒙古人对外扩张,而是气候湿润促成了蒙古帝国崛起。
13世纪的草原气候情况,没有详细的历史记录。
因为蒙古人太落后。
甚至,连相关的经济数据,比如牛羊的数量,也没有佐证记载。
但是,草原上的树木却能说话。
通过测量树木年轮的稀疏情况,就能推算草原不同时期的降水情况。
通过对草原古树的横截面取样分析,科学家还原了蒙古高原的气候历史:在1180年到1190年间,漠北草原的确经历了一场大旱。
但是,蒙古人在这时候还没有崛起,也没有对外扩张。
甚至,都可以认为他们还在女真人的奴役之下。
在1211年到1225年间,草原的气候不仅不是遍地干旱、气候异常,而是气温升高、降雨丰富。
这是蒙古高原难得的一段气候优越期。
而就是在这时候,蒙古人开始对外扩张了。
草原气候罕见优越,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放牧为生的牧民自然有了更多闲暇。
到这个时候,蒙古崛起就是必然趋势。
要多少游牧骑兵有多少游牧骑兵,要多少优良战马有多少优良战马。
你就是派一个傻瓜当大汗,他也知道要去干什么了。
游牧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王者,优良战马是冷兵器时代的稀缺资源。
两相配合,东亚草原瞬间“封神”:以前只能勉强糊口得猥琐发育,现在却是满级满装备。
蒙古人不是饿疯了才扩张,而是吃饱了才疯狂。
接下来的第一次西征,更能佐证这一发现。
1217年到1225年,成吉思汗领导了第一次西征。
西征灭西辽、灭花剌子模,一直干过高加索山、渡过伏尔加河。
大唐西征最远处,也就建了一个波斯都护府。
初创时期的蒙古人已经超越了鼎盛时期的大唐。
西征期间,蒙古人并没放过东边的大金。
木华黎在东方拼命扩张,不仅攻城略地,而且还在山西、山东以及陕西建立了政权。
蒙古大军冲出草原,立即就能在中原建立政权统治。
这也超过了女真大金。
但是,这一切都非常不合理。
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时间。
为什么匈奴人不行?
柔然人不行?
突厥人不行?
因为时间不允许。
1217年到1225年,仅蒙古西征就持续了9年时间。
在这9年里,成吉思汗带走了10到12万游牧骑兵。
游牧骑兵的确很能打,但不能连年累月地打。
精壮劳力都出去打仗了,草原上的老弱妇孺怎么办?
一场大旱、一场暴雪,甚至敌人的一场扫荡,都不知道要搞死多少牛羊、多少人口?
所以,匈奴人才会季节性出击,攒足了劲、挨到秋天,单于才能集结各部骑兵、出去干一仗。
其他草原雄主都不能做到的事情,成吉思汗竟然做到了。
这只能说明:在这段时间里,草原的气候是亘古未有得好,好到常年开出十几万大军都无所谓。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别说西征九年,就是西征一年,蒙古草原也扛不住。
非但蒙古草原扛不住,就是盛世大唐的华夏中原也扛不住。
第二个情境:蒙古草原的制度升级物质条件允许,所以成吉思汗才能从蒙古草原拉出10到12万游牧骑兵,而一拉出来就是九年时间。
但这只是物质条件允许。
除物质条件之外,我们还要看制度条件。
西汉的晁错在《言兵事疏》中,全面比较了汉匈军事优长,概括为“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其中“中国之长技五”,主要有轻车突骑、劲弩长戟、什伍俱前、材官驺发、下马地斗等五个方面。
这些你都不用记,只需记住一点,那就是汉朝军队的纪律性和协作性。
实际上,纪律和协作是一回事。
没有纪律就没有协作。
步兵硬刚、骑兵迂回,这是协作。
但没有纪律呢?
骑兵迂回了,但步兵跑掉了,这还怎么协作?
没有协作也不需纪律。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利就冲、无利就跑,这还需要什么协作?
旗鼓相当的情况下,中原军队硬刚草原军队,几乎没输过。
即便北宋VS契丹,大宋禁军也不怂。
这一点,你看北宋中前期的历次对辽、对夏作战就会更清楚。
但是,中原军队的最大劣势,是机动性。
因为战马这一稀缺资源控制在草原手中。
如果补足机动性短板呢?
也就是说中原也有骑兵,会是什么结果?
那就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中原立即出现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名将。
霍去病两次河西之战,打得匈奴人六畜不繁息、妇女无颜色。
而卫霍漠北总决战,则打得匈奴人“漠南无王庭”。
为什么卫青和霍去病能够如此彪悍?
一个关键因素是骑兵升级。
汉军骑兵从弓箭袭扰升级为正面冲撞。
步兵的长武器和骑兵的机动性,结合到了一起。
汉军骑兵对匈奴骑兵就是一种碾压级的存在。
但是,匈奴骑兵为什么不能升级?
因为纪律性不够,无法组织集团冲锋。
匈奴的部落兵只能各自为战地弓箭袭扰,利则进聚、不利则鸟兽散。
从李陵浚稽山之战中就能看出:李陵总共五千步兵,硬是能够缠斗十几万匈奴骑兵。
如果匈奴骑兵也能集团冲锋,那李陵的五千步兵根本扛不住一个回合。
关键是军队的纪律性怎么才能产生?
来自于制度情境。
草原只有形成中原性的王朝政权,才能打造有纪律的草原军队,而草原的部落兵才能升级为可汗的近卫兵。
在唐以后,草原大踏步升级。
第一个升级的,是契丹。
契丹的游牧骑兵,已经初具纪律性。
因为契丹大辽必须想办法统治幽云十六州,于是逐步中原化和王朝化。
翰鲁朵军制,实际就是唐朝的节度使加府兵制。
这伙人已经不再是部落兵。
第二个升级的,是女真。
女真的猛安谋克制,纪律性更胜一筹。
就是凭借这伙人,女真大金才能连灭辽、宋两大强国。
女真入主中原后,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建立了标准中原政权。
这种速度是难以想象的,中间只有短暂的磨合期。
中原在学习草原,草原也在学习中原。
而草原从中原学到的东西,就是制度。
草原大汗到底该怎么管理草原诸部落,大汗与诸部落酋长之间到底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逐渐有了答案。
在成吉思汗时期,这个答案就是千户制。
成吉思汗打碎了草原上的各个氏族部落,然后对草原世界实施重新编组,以一个又一个千户单位的军政治理单元,取代了大小不一的草原氏族部落。
这实际就是大颗粒地编户齐民。
有了千户制,成吉思汗才能把蒙古人的战斗力压榨到极限。
自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后,蒙古草原几乎没再出现过部落割据的情况。
中原王朝的惯用伎俩,如支持某个部落进攻其他部落,也难以再在草原奏效。
成吉思汗创制了千户制,而千户制也成就了成吉思汗。
打仗是要死人的。
蒙古人也怕死。
十几万游牧骑兵跟着成吉思汗搞西征,而且一搞就是九年。
这是多么强悍的组织力量?
而组织力量的源泉就是千户制。
设想一下,匈奴单于能做到吗?
匈奴单于只能把草原骑兵拉出去打一个季度,最多一个季度,时间长了,下面的部落王肯定造反。
这都不用汉朝出面挑唆。
第三个情境:中原无大国这一点,已经反复提及过了。
相比秦汉隋唐,两宋时期的东亚世界一直没有大国。
宋、辽,基本上已经平等了,名义上兄弟相称、实际上势均力敌。
另一个不死小强,党项西夏,虽然最弱,却一直在给北宋放血。
整个北宋时期,陕西一直是战区。
宋夏百年战争一直打到北宋灭亡。
所以,北宋时代的东亚世界,实际就是一个大号的三国,即宋、辽、西夏的明争暗斗。
这是两宋的前三国时期。
女真崛起之后,则变成了金、南宋和西夏,还是一个三国。
这是两宋的后三国时期。
而两宋的后三国时期,完全不如前三国时期的局面,更稳定。
前三国时期,北宋死命搞统一,即灭了西夏、收复定难五州;
契丹拼命搞草原,压制女真、震慑蒙古;
而北宋和大辽之间,竟和睦共处了。
也就是说,东亚世界的两个大老虎,他不打仗、不内耗,而是各玩各的。
同时,北宋对契丹的意识形态输出相当成功,甚至有望在战争之外搞出一种新的统一模式。
所以,北宋加契丹,就基本相当于一个秦汉帝国。
但,两宋的后三国时期,就彻底乱了。
南宋当然自认是中原正统,打不过女真大金也不服。
女真因为汉化程度太深,于是也争起了中原正统,非逼着南宋承认自己是宗主国。
所以,南宋与女真的关系就没法好,文也争、武也斗。
女真动不动就搞个南征,南宋也动不动就搞个北伐。
这种局面,谁最得利?
草原最得利。
北魏灭亡之后,南北朝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个三国时期,即北周、北齐和南朝。
这时候,北周和北齐是怎么解决草原问题的?
不是他们解决草原,而是草原解决他们。
北周和北齐集体向突厥可汗送礼、认干爹,和亲、当女婿。
在当时,突厥可汗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
所以,北周和北齐只要送礼磕头就行。
有北周和北齐两个干儿子或亲女婿给自己送礼,突厥可汗自得其乐。
但是,成吉思汗不是突厥可汗。
这家伙有横扫欧亚的冲天壮志,就不要说入主中原了。
而蒙古人的组织动员能力,更是甩出突厥人好几条街。
恰在此时,蒙古草原迎来了一波气候黄金期。
那么,之后会是什么结果?
有野心就够了。
蒙古草原只要出现一个有野心的家伙,草原崛起将便势不可当。
那么,军事才能呢?
军事才能只是偶然且单一的变量。
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汉武帝决战匈奴,他举国选将了吗?
卫青是自己小舅子,那卫青就是大汉大将军;
霍去病是自己的小外甥,那霍去病就是大汉骠骑将军。
后来,李广利这个小舅子也不错,那李广利就是大汉贰师将军。
李广利即便损兵折将,那也能封侯。
汉武帝一代雄主,但他是怎么选将军的?
怎么任性、怎么选。
那么,汉武帝的这些小舅子和小外甥,他们打仗打得怎么样?
汉军威武则大将军威武、骠骑将军威武、贰师将军也威武。
同理,成吉思汗也是如此。
蒙古崛起而蒙古骑兵威武,那么大汗威武、成吉思汗也威武。
在这个过程中,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重要吗?
也重要。
他不领导西征,蒙古人怎么吊打欧亚大陆?
他不誓师攻金,蒙古人怎么吊打女真?
他不侵略西夏,蒙古人又怎么灭国西夏?
但是,把具体的情境考虑进去,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还重要吗?
我们只能说成吉思汗的野心比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更重要。
参考:
毋庸置疑,铁木真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成吉思汗的崛起,固然跟他本人超强的组织能力、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有很大关系,但要说起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气候。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尼尔·佩德森和西弗吉尼亚大学的艾米·赫斯尔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在13世纪初常年寒冷干燥的中亚草原迎来了过去1000多年中最温和、最湿润的气候,有了丰沛的降雨和适合牧草生长的湿润的气候。
这种气候刺激让草原上的牧草大面积增长,为牛马羊等牲畜提供了充足的草料。
游牧民族以牲畜的肉和奶来生存,牛马羊的增多,自然也让游牧部落的人口增多。
有了人口,有了马匹,这就是成吉思汗发动扩张战争的雄厚资本,这是一个建立在马和其它牲畜基础上的帝国扩张的物质基础。
毕竟,打仗要靠的数量庞大的人口和辎重(如马匹、粮草), 而在成吉思汗之前,也有许多气候黄金时期,造就了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等强大草原帝国,成吉思汗又赶上了好时候。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以前,说道游牧民族时,史书上有一句话,叫“逐水草而居”。
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蒙古大草原上并非处处都有牧草,或者说到处都是水草丰美的地方,许多地方牧草稀少,甚至是戈壁滩和草原。
比如有个词叫大漠。
大漠指的是无边的沙漠。
大漠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
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抵阴山山脉,两面边缘地带分别被称为漠南漠北。
所以蒙古草原的牧民形成了随着季节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牛羊的习惯,这是游牧民族的生存之道。
而为了争夺有限的水草丰美的地方,各个部落经常会爆发战争。
随着温和的气候,丰沛的降雨,草原上长出牧草的增多,各部落人口增多,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成吉思汗脱颖而出,将众多部落收服,建立大蒙古国,开始了对外扩张之路。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往往认为,气候变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帝国的衰落有很大影响,但同样有益的气候对于一个帝国的的兴起也同样重要。
不过温暖的时间较为短暂,到13世纪末期,蒙古高原上的气温再次降低,这个时候的全球气温正好进入一个小冰期。
而成吉思汗的子孙也停止了的扩张之路,蒙古帝国也走向了衰亡。
参考:
小时候,铁木真生活可以用悲惨来形容。
铁木真的祖父在率领自己的族人反抗当时金人的黑暗统治,惨死在了金人的刑法上 ——被钉死在木驴上。
铁木真的父亲被他的敌人杀害,并在途中杀死他的家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死在敌人手中,铁木真在部落的生活也逐渐衰落,他没有灰心,怀着坚强的意志,以超龄的意志来支撑破碎的家园,他承担了父亲需要照顾他的母亲和弟弟的责任。
这应了那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不是穷人,也够惨了。
为了生活,他逐步恢复父亲时的工作,他接受了在最需要时离开他的下属,唯才是举,所有人得到铁木真的重用。
最终,在铁木真领导下,他渐渐恢复了父亲当年的部落规模,这时他的妻子被抢走。
铁木真打败了对手,夺回了妻子,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
这引起了草原上其他部落的不满。
于是铁木真开始了统一草原的战争。
铁木真开始向杀害父祖的敌人寻仇。
击败主儿乞部,进攻塔塔儿部,追击泰赤兀部,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
宋嘉泰二年(1202年)秋,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
宋嘉泰三年(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王汗父子被打败。
宋嘉泰四年(1204年),铁木真征服乃蛮部。
最后,他顺利地统一了蒙古。
宋开禧二年(1206年)春天,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诸王和群臣为铁木真上尊号“成吉思汗”。
为了巩固新生的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开始了对外扩张,继之攻灭西辽,歼灭西夏,鏖战中原,三败金朝,西功花刺子模等国,威慑欧亚。
纵观成吉思汗的一生,他一生中有多少胜利,打下了很多土地。
他把蒙古帝国的地
他擅长闪电战,因为他的许多下属都是骑兵,灵活性很强,他的蒙古骑兵令很多亚欧国家感到恐惧。
这
他没有按照任何一种打仗的方法去打仗,他可以适应任何环境。
在他的几十年的战役中,60多次打仗,没有失败,被后世赞为神。
有人称他耗尽了人类的军事天赋。
从
参考:
你打看开元史足足上百汉人军事豪强加入汉蒙联盟。
说到底就是无产阶级要求改变现状的乞活之战。
军阀门被退着走而已。
别扯甚么民族。
打着抢着,最后被又一拨活不下去的人打跑。
参考:
蒙古帝国的崛起,根本原因是南宋工商业异常繁荣发达,带动了金朝工商业也进入异常繁荣,南宋与金国战斗了十几年后,双方也打到筋疲力尽,终于双方都无吞噬对方的意愿了,双方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南宋更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当时的广东福建浙江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港,单广州一地聚集的外国商人几十万有多,比广州的本地人还占多数,贸易商业除了依靠水路,最重要的是马路,马匹是运载商品最重要工具,商业越繁荣,对马匹的需求量就越大,这时候另一处蒙古大草原,却开始行大运了,草原各部落接定单买卖马匹牧产品接到手软,整个中国差不多经历了一百年繁华景象,原先穷到生存都成问题的蒙古大草原,间接得益个个都富到流油,可惜首先金国朝庭腐败,皇帝缺钱用又打起向南宋抢钱的主意了,双方又打斗起来了,金国的衰弱就有战略空间令蒙古人有崛起的机会了,蒙古部落开始团结一致起来了,腰包有钱了,大量接收中原人工匠,打造强大的骑兵,更步步蚕食金国的北方大本营地盘,因为金国人野蛮不讲理,更令南宋人和蒙古人联手实行南北打击金国,金国终于被灭亡了,南宋人正在做着统一北方中原的土地春秋大梦时,经过多年养马业的超速发展,金国的衰败与南宋商业的退步,蒙古人的养马产业严重产能过剩,铁木真崛起的机会来了,庞大的马匹数量加中国北方战略实力真空,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后,有资源可以打造一支强大的骑兵,铁木真只是整合了蒙古的资源,真正有野心横扫千军征服世界的行动是他的儿子们和孙子们,可悲的是南宋人为他人强大作嫁衣而不知,惨作被灭国而成历史经验教训。
参考:
虽说蒙古帝国的天下,不是铁木真一
铁木真就是这群龙的首,没有铁木真就没有蒙古帝国的存在
参考:
铁木真以其雄才伟略,建立强大的蒙古帝国,根本原因是知人善任!从而善于带兵,用兵!如果众多部落不支持,铁木真也是凡夫俗子!伟人不可能脱离时代,伟人都善于利用时代!
参考:
军事上,蒙古跟之前的游牧民族没有太大的差别,我
据说铁木真一生基本没杀过一个功臣(印象里只有一个萨满想搞君授神权企
还有通过军事改组,重建了各个部落,类似后期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通过重组打乱各个部落的血缘亲缘关系,从此原部落称号逐渐演变成姓氏,再加上游牧民族同部落不婚(双方往上数七代不同部落,布里亚特和哈萨克还保留了这个风俗),原来部落的影子消磨殆尽。
另外就是近卫军制度,近卫军的成员都是各部落首领的亲儿子当质子,使各部投鼠忌器,相对的,军功提拔也是优先近卫军。
如此操作,时间长了,无论是毡帐百姓还是林中百姓都认可了蒙古,从此北方除了蒙古再没有其他民族出现。
参考:
不论什么年代,
在古代战马是一个很稀缺的资源,蒙古草原是优质的牧马场,能源源不断输送战马,还有全民皆兵的战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