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而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

因为对于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而言,新疆的战略价值要远高于东南亚。
就拿清朝来说。
乾隆时期,清军与缅甸爆发过四次战争。
三败一平。
与越南爆发过一次战争。
先胜后败。
表面上看,清朝无法征服缅甸、越南,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东南亚气候恶劣,导致战事不顺,令乾隆皇帝打了退堂鼓。
但实际上,翻一下乾隆时期历次战争开支就知道了:四征缅甸,清军耗费军饷900万两。
平准、平回,清军耗费军饷3000余万两。
两征大小金川,清军耗费军饷7000万两。
清军在东南亚的数次用兵,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
乾隆看起来好像很重视与缅、越的战争,恨不得“不破仰光终不还”,“不破占城终不还”。
咬牙切齿也要拿下缅、越。
但其实,清廷用于东南亚的军费开支,少得可怜,比起征讨大小金川(两个县城)所用的开支,连零头都不到。
众所周知,开疆扩土等于要打仗。
打仗又等于要花钱。
归到底,能否成功开疆扩土,首要因素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舍得花银子。
皇帝老儿舍不得掏钱,还谈什么开疆扩土?
梦中开疆吗?

为了消灭金川土司和准噶尔汗国,清军当年也是没少吃亏。
动辄就是千里行军,后勤压力极大。
出兵五万都算大规模用兵了。
面临的敌人也是极为强悍。
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从京城调往新疆前线的4800名京营八旗,战死了4583人。
其中,有18人是正二品
战后,京城八旗几乎家家戴孝。
这样惨败,清军在对缅、越的战争中,何曾遇到过?
你要说东南亚有疟疾,有瘟疫。
那新疆也有茫茫千里的大沙漠。
瘟疫能要人命,干渴也一样能要人命。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战事不顺,并是清朝无法征服东南亚的关键原因。
真正的关键原因,其实就是东南亚在乾隆眼里不重要。
在乾隆看来,自己犯不着掏光腰包去征服东南亚。
而新疆就不同了。
那是自己砸锅卖铁也一定要拿下的。
那么为什么在乾隆看来,新疆的重要性要远高于东南亚呢?
这是因为,乾隆的地缘思想,是基于民族与文化层面的。
在这种思想层面下,新疆的各大势力都要被纳入清朝的统治秩序中。
换言之,有金国的前车之鉴,清朝对蒙古有深深的恐惧感。
蒙古,那是必须吞并的!要么接受统治,要么被铲除。
蒙古没有向清朝称藩,与清廷共生的可能。
准噶尔属于蒙古人,且又盘踞于新疆,那新疆就必须要拿下。
而东南亚国家,历史上从来就未威胁过中原王朝的统治根基。
它们对中原王朝的伤害,仅仅只限于边境上的小打小闹罢了。
因此在乾隆的地缘战略中,东南亚就没有一定要征服的必要。
如果能一战搞定,以极小代价征服,乾隆当然不会拒绝到口的肥肉。
但如果不能一战征服,要掏空腰包了,乾隆就会掂量掂量。
这么干,到底值不值?
以清朝入关的历史背景不变来说,要想让乾隆砸锅卖铁,征服部分东南亚地区,并让这些地区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部分。
那东南亚地区就必须要存在一个类似准噶尔,让乾隆不得不去征服的政权。
比如,南明。
这就跟康熙收复台湾的性质一样。
清初的台湾岛,对于康熙而言,未必有什么很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但对于康熙而言,消灭岛上的明郑政权,很重要。
因为这涉及到清朝的正统地位。
我们把历史线拉长了再看,其它王朝,其实也是一样的。
中原王朝统治西域,始于西汉。
西汉王朝为什么要对西域用兵?
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打击匈奴,巩固汉廷在中原的统治。
赞曰:孝武之世,
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汉书·西域传》要不是为了斩断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汉武帝会不会去西域开疆扩土,很难说。
如果,
如果历史上没有匈奴,当时对汉廷最大的威胁来自印度。
可能西藏被纳入中原王朝版
中原王朝将势力延伸至东南亚地区,也是始于西汉。
其实,要论实际统治,东南亚部分地区被纳入中原王朝的时间比新疆还要早。
公元前214年,秦军占领岭南。
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分设为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
其中的象郡,其辖境北达今贵州南部,南至越南中部。
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将势力范围延伸至东南亚地区。
当然,象郡的实际管辖范围到底有多大,现在仍然存疑。
秦朝是不是真正管理过越南中部地区,也有待研究。
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交趾郡,中部地区设立九真郡和日南郡,这是实实在在的,连越南人都没有否认的一段历史。
而中原王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那已经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的事了。
也就是说,汉朝统治越南中北部的时间,比新疆早了50年。
但是,统治时间更早,不能代表重要性。
在西汉统治者看来,控制新疆很重要。
属于不能动摇的国策。
否则,北界不能安宁。
而东南亚地区,那里有什么?
有类似匈奴一样的强大外患吗?
没有。
既然没有,那何必要劳民伤财。
后来的唐朝也是如此。
不控制西域,就无法遏制突厥和吐蕃。
你不去遏制他们,他们就该来长安城烧杀劫掠了。
至于交趾,貌似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

如果站在古代老百姓,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南方沿海老百姓的角度。
其实东南亚的重要性要远高于新疆。
因为,新疆离中原太远了。
即便是与新疆毗邻的甘肃人去到新疆,也很远。
指望中原人自发的去新疆生活、定居,是不可能的。
(中亚国家虽然与我国相邻,但他们去到欧洲的距离,其实比来我国还更近)但东南亚就不同了。
东南亚距离我国的东南沿海很近。
不夸张的说,只要明朝、清朝统治者什么都不做,只要别搞禁海,禁止福建和广东人下南洋,现在马来亚(马来半岛加新加坡)的主体民族,绝对是华人。
华人在菲律宾、越南的影响也不会低。
但是,由于清朝的禁海政策,中国民间往东南亚的迁徙被打断了。
这导致华人往东南亚的迁徙,有一个两百年的空窗期。
(即便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华人在马来亚的人口比例也高达44%)不难想象,如果历史上没有这个近两百年的空窗期,汉文化绝对会是现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主体文化。
闽南语和广府话,也绝对是现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第一语言。

参考:
这是古代定都长安的性质决定的,长安是古代中国定都的最佳位置,可是长安的地处西北,主要威胁也来自西北,因此必须控制住西北,就象定都北京必须控制东北一样。
西汉的主要威胁是匈奴,匈奴的疆域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秦山,横贯整个蒙古高原绵延数千里。
而西域地区与匈奴连结,一旦被匈奴控制住对长就形成了半包围之势。
因此汉武帝要想击败匈奴,单从云州、幽州一个方向出击是不够的,必须还要从另一个方向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这时候他听说西域的大月氏国经常受到匈奴的侵略,于是便派张张骞出使西域,去联络大月氏国建立同盟,共同出击匈奴。
刚开始汉武帝是没准备占领西域的,毕竟管理成本太高了,结果看到西域各国是一盘散沙,很难对西域作出有效抵抗,为不便西域各国落入匈奴手中,汉武帝只好派汉军直接将西域各国整合在一起,这样才对匈奴形成真正威胁。
匈奴的威胁贯穿了整个两汉,所以对西域的控制也两汉的重大战略,而最好的控制就是直接将西域变成汉朝的领土,因此汉朝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唐朝的性质同汉朝一样,国都也在长安,面临的主要威胁同样主要在西北,对手只不过由匈奴变成突厥。
因此唐朝也象汉朝一样,积极向西域进军,控制西域,好对突厥形成钳形攻势。
而元、明、清的国都定在北京,威胁则主要来自东北,所以元明清三朝都极力控制东北。
其实东南亚在古代并富饶,而是十分荒凉,广泛的热带雨林和炎热的气候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也不适合农业生产,所以中原政权最远只扩张到红河平原,即交趾郡,再往南已经没有力量了。
而且中越、中老、中缅边境线是,都是大山和原始森林,根本不好逾越进军。
西南又主要是苗、壮、白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对中原政权的认同度不高,时不时的搞割剧,因此也很难集中力量进攻东南亚。
汉、唐、元、明不是不想占领东南亚,都曾经大举进兵,特别是元朝和明朝,一度将缅甸纳入进版
新疆对中国十分重要,控制新疆则中国兴,控制不住则不兴,反现那些没有占领新疆的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混乱时期。

参考:
古代中国,能对中国产生威胁的是北方地域的政权。
不控制新疆,有很大的风险。
解除北方危险后,必然会开拓东南亚。
这是古中国的生存发展繁荣之路,今日中国依然如此。
纵览古中国的威胁,无论秦汉朝的匈奴,隋唐朝的吐蕃高丽突厥,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还是明清时俄罗斯、蒙古、日本、缅、越等,显而易见,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以及东北和西域,是威胁古代中国的主要地域。
地缘上,蒙古高原居中,东为东北,西为西域,西南为青藏。
西域是不多的对外交流通道,不控制西域后果就是古中国被北部政权封锁控制,只能是侧底的自守。
参考宋朝的灭亡,明前期曾下西洋,后主动放弃这一对外交流通道。
不难明白,古中国不控西域,是自我封闭,更是自我放弃!东南亚富饶,中南半岛物产丰富。
中国人性格的中庸内敛,极为鄙视唾弃殖民和强盗思维。
因此,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古中国,和东南亚友好往来,不会控制东南亚。
总结一下,古中国时,北方威胁大于东南亚。
因此,控制西域,是必选题。
东南亚?
那是附加题,可不答。
雄才大略者,秦皇汉武,唐宗天骄也!必答题是高分通过,附加题是景上添花。
洪武,永乐,康乾,一声叹息了!惜借天五百年,叹落国两百载!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南疆盎然,山川锦绣,碧海蓝天。

参考:
中国古代人,特别是春秋战国之后的领导国家的精英层,比现在的欧美精英的战略思维上,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更高明。
像大英帝国,靠工业革命建立起海洋霸权,全球300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日不落帝国。
但海洋霸权有个致命缺陷,就是必须一直是老大,老二叫什么霸权,老大答应吗?
所以等美国海军崛起,成为世界老大了,英国那些海外殖民地的结局,就必然是丢了。
美国老大能容忍英国比它还霸道吗?
但俄罗斯征服西伯利亚,因为俄罗斯是陆军强国,西伯利亚又和它东欧领土是连着的,再加上铁路的快速运兵,大量运战争物资。
所以陆地上的土地,俄罗斯很难丟,丢了也能再抢回来,比如波兰,历史上反复被俄罗斯吞下,又反复吐出。
这个道理,中国古代的精英早想明白了,如果要殖民东南亚,哪天水军弱了就丢了,还不如往西开拓。
汉朝,唐朝的都这么干的,连蒙古人都是从东往西打。

参考:
感谢
首先来谈谈,古代中国为什么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呢?
第一,古代中国,占有着幅员辽阔又相对独立的宜居陆地板块,内部统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周边及世界的影响力异常强大。
因此,她对家门口的东南亚、北亚等地区的扩张征服,动力是很不足的。
第二,古代中国,视东南亚地区为蛮荒之地,即便占有,也是弊大于利。
按,在空调发明之前,炎热多雨的东南亚,是非常不利于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
天气太热,人在太阳下生产劳作,很快就会中暑虚脱。
人们只能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人口流动严重受限,对经济贸易活动,也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东南亚地区,长期发展落后,气候条件,也是重要原因。
再加上,东南亚地区疫病毒虫横行,外来者,很难适应。
仅这两条,就足以让古代中国,不想征服东南亚。
第三,古代中国,长期面临来自北方的游牧或渔猎(例如:满族)民族的严重威胁,因此,她的军事重心,始终是在北方的。
来自东南亚方向的军事威胁,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她对东南亚方向,也是不可能投送过多的军力的。
第四,古代中国,在征服东南亚的过程中,遭遇过重大失败。
例如,元与越南,清与缅甸战争,都没捞到什么便宜。
中国,名义上是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宗主国,实际上,他们自己是独立发展的。
现在说说,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

第一,早在西汉时期,新疆就正式归纳中国版
第二,控制住新疆,就可以有力地钳制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南下中原,并且可以以新疆作为反击的基地。
第三,新疆也并非完全都是沙漠。
即便在沙漠里,只要有水的地方,也会形成一片又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新疆,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战略屏障,失去新疆等内陆地区,中国就只能是一个被挤压到大陆边缘的沿海国家。

参考:
在古代中国,有一块非常重要的地方,历朝历代都想控制住他,一旦他失去控制,对中原王朝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这块地方,就是西域(今新疆一带)。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人经常南下侵扰中原,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同样被匈奴欺负的大月氏。
没想到,大月氏受不了匈奴的欺负,已经举国搬走了,而且走的还很远,一直跑到了里海附近,张骞一路辛苦,期间还被匈奴人关押了几年,最后终于联系上了大月氏,可惜,他们已经远离匈奴,过上了太平日子,没有报仇的想法了。
不过,张骞这一趟可没白跑,他发现了一条“河西走廊”,通过这个走廊,可以连接西域36国,经西域可以到达西方欧洲。
随后的几十年里,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进攻,最终把匈奴打到了大漠以北,再也不敢来犯中原,汉武帝也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和西域36国。
他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归属凉州管辖。
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纳入中原的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直到唐朝才恢复统治,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再次失去西域,清朝康熙平定准葛尔后,西域重新回到中原,康熙给他改名叫“新疆”。
有人说,新疆那个地方,大部分都是沙漠,荒无人烟,历代王朝为什么要不惜血本的去控制他,他就那么香吗?
为什么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去控制东南亚?
其实,不仅你这样想,就连李鸿章也这样想过。
当年阿古伯在新疆搞事情,左宗棠主张出兵,李鸿章就反对,还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地,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左宗棠可不这么觉得,他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可以说,左宗棠已经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新疆的重要性,他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还有什么事情,能比他更重要的。
尤其是长长的河西走廊,就像一根骨头一样,如果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就会死死地卡住中原王朝的咽喉!军事战略要地,东西方交流要塞古代的中原王朝,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原2000年,从来就没有断过。
从春秋时代开始,北方的狄戎就跟中原有摩擦,所以,与狄戎接壤的秦,赵,燕三国都在自己的北方修筑了长城,目的就是阻止游牧民族南下。
秦汉时期有匈奴,魏晋时期有鲜卑,隋唐时期有突厥,两宋时期有蒙,辽,金,明朝时期有瓦剌和鞑靼,清朝用打拉结合的方式,征服了蒙古,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有三个入口,一个是河西走廊,一个是河套地区,一个是幽云十六州。
因此,汉武帝特意修建了一条超级长的长城,西起河西走廊的玉门关,向东穿过河套地区,穿过辽东地区,一直到平壤的南部,长达1万里。
在汉代,这条长城被称为“塞”,所谓的“塞外”,就是指这条长城以北。
从此以后,河西走廊和整个西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谁夺取了这里,就可以长驱直入的进入中原。
东汉末年,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匈奴人刘渊干掉了西晋,北方开始乱成一锅粥,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六个政权,就是我们熟知的“五胡乱华”。
南宋末年,蒙古为了消灭南宋,就是从河西走廊南下,绕道四川,不过,在那里,他们碰到了钓鱼城,打了50年才打下来,蒙古大汗蒙哥就是死在钓鱼城。
因此,西域,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控制了他,就能摆脱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另外,张骞出使西域后,也发现了西域巨大的经济价值。
首先,西域本身就物产丰富,当年左宗棠驳斥李鸿章的时候就说: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
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其丰富,所谓千里沙漠,实为聚宝盆。
这一点,我们现在是有目共睹的,新疆大枣,新疆核桃,新疆羊肉,新疆哈密瓜,新疆和田玉,早已融入我们现在的生活。
另外,当时西域还有一个大宝贝,那就是大宛的“汗血宝马”,这玩意儿对汉武帝来说,可是稀罕货, 中原养不出这种血统。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的目的是去笼络乌孙,不过正好碰上乌孙内乱,没有成功,但是,和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从此以后,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不过,“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是德国人首先提出来的,后来被国际上广发采用,当时中原主要通过河西走廊,进口新疆的玉。
所以,有了“玉门关”。
有了西域做中转站,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源源不断的向西方出口,最远到达罗马。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西域,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一个桥头堡,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海上贸易也存在,但是,仅限于在南洋一带。
东南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中原王朝染指东南亚,其实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就发动了统一南方的“百越之战”,五路大军,分别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进发。
统一之后,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其中,象郡,就包括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
但是,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就对东南亚没有再发生过兴趣,从来没有主动去控制过那里。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时那里不发达,无利可
在东晋之前,别说东南亚,整个岭南地区,都被视为蛮夷之地。
古代攻城略地,无非是为了获取资源,在农业社会,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口和粮食。
但是,当时那片地区远远落后于中原,没啥好掠夺的,弄不好还得在那里教他们种地。
第二,没威胁,不担心。
整个东南亚,有一种绝世独立的感觉,他们自给自足,完全没有北上入侵的野心,当然,也没有那个能力。
正因为对中原王朝没有威胁,所以,也没有去控制的必要。
第三,特殊地理环境,不好打。
东南亚有崇山峻岭,有原始森林,有毒蛇猛兽,有杀人于无形的瘴气,这些自然条件,也是阻碍了中原南下的原因。
比如强悍的蒙古帝国,不是没有打过东南亚,而是确实不好打,在找到敌人之前,光这些自然环境,就能干掉一半的兵力。
因此,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命门,这种思维根深蒂固。
这也是从汉武帝到康熙皇帝,都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西域的原因。
国家战略,是高于一切的!
参考:

一、从地理上看,中国长期生活的中原基本处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幅员辽阔,北部和西北有崇山峻岭和戈壁阻挡,相对封闭独立,宜居宜发展,人口也不多,没有必要去扩大发展环境。
另外,新疆一带历史上也曾经有大片宜居环境,并不是一开始就都是沙漠,比如消失的楼兰。
二、从历史上看,中原的主要威胁来自西北游牧民族。
征服西北肇时于汉武帝,为了消灭对中原的威胁而出兵征伐匈奴,将甘肃及以西纳入汉朝版
唐朝更是扩大了西北的管辖范围。
类似例子比如宋初一直想夺回幽云十六州,就是为了消除来自北方的直接威胁。
三、从民族上看,华夏民族长期生活在农耕社会,安土重迁,很少有侵略其他民族的强大欲望和野心。
如果不是为了解除威胁,很少主动征伐其他地区。
更别说上古和中古时期,东南亚相对落后,又隔着茫茫大海,朝廷控制力弱。
将台湾纳入有效管辖也是明清时期,更何况大海深处的东南亚。

参考:
古代的新疆可不是沙漠遍布,至少在汉朝时期,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还有很多绿洲。
唐朝时期,现在的敦煌一带也是绿洲,河西走廊还是繁华富庶之地。
但古代的东南亚,多雨潮湿,蚊虫遍地,是烟瘴之地,不宜居的。

参考:
在古代,控制新疆的价值要远高于征服东南亚,因为控制新疆起到了两个实在作用,一是贸易,一是防御,而当时的东南亚并不具备这样的商业与战略价值。
我国真正控制新疆开始于汉武帝时期,那时候远没有形成“新疆”这个地域名词,而是笼统地称作“西域”一个地理概念。
如今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管辖范围,而在古代包括新疆在内以及再往西延生的大片土地都被称为西域。
汉朝初年的时候,西域对中原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朦胧的地方,分布着月氏、乌孙、龟兹、焉耆、若羌、楼兰、且末、小宛、车师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王国,所以又被称为“西域三十六国”。
秦末匈奴崛起,逐渐将武力渗透到西域,先是驱离大月氏,后武力压制住这些小王国,并让他们提供物资供应,以满足自身的战略需求。
因此,匈奴以此为基点,到汉朝建立后,他们在西南的势力范围重新(在秦朝时曾占据于此)拓展到了河套平原一带。
汉武帝继位后,不再延续之前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打算用武力解除匈奴对边境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才派张骞出使西域,去联络之前被匈奴击败的月氏国,与其结成“断匈奴右臂”的同盟。
但是,当时的月氏国已经离开了匈奴武力触及的范围,也不想招惹麻烦,所以拒绝了张骞。
其实张骞此行花了十三年时间,所以等他返回汉朝时,汉朝已经同匈奴全面开战。
虽然张骞没有完成汉武帝的预定目标,但他却摸清了西域的底,用司马迁的话就是“凿空了西域”,成为了中原认识了解西域的一双眼睛。
同时,由于张骞对于西域地理的熟悉,也为汉武帝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帮助。
之后,汉武帝发动河南、河西之战,成功将匈奴主力驱逐到漠北草原,打通河西走廊,并与寻求与乌孙国结盟,剔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
到了汉宣帝时期,成功与乌孙建立联盟,并在西域设置都护府,正式将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纳入汉朝版
由上可见,中原控制西域的初衷是出于军事目的,但是张骞在西域之行的过程中,却意外地开辟出了贸易价值。
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汉朝派出大量使者探访了位于中亚、西亚、南亚,甚至欧洲边缘的国家,并将它们的使者带回汉朝。
在目睹了汉朝的强盛之后,这些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贸易往来,而这条贸易通道正好途经西域,于是近代一位德国学者称这条通道为“丝绸之路”。
在汉朝之前,中原与西域也存在零星的贸易往来,比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技术以及玉器,都是通过西域传入,但在那个时候,这条通道影影绰绰,似有似无,远没有在张骞之后丰富与体量大,而且一直到唐朝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朝时期,由于对西夏失去控制,“丝绸之路”被阻隔,所以不得不开辟海上贸易通道,因此也促成了宋朝海上贸易的发达。
元朝时期,蒙古铁骑纵横欧亚,丝绸之路的通道再次被打开,所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才可以顺着丝绸之路悠哉游哉地探访中国。
明朝时期,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外在帖木尔帝国在中亚的阻隔影响,所以中国与欧洲交流的那条“丝绸之路”又被中断。
明朝内敛保守,虽然有郑和的七下西洋,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与西方建立贸易往来。
郑和之后,明朝实行海禁,不允许片木出海,所以中国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却不是开辟者。
然而,奉行自给自足政策的明朝虽然不愿意与西方进行贸易往来,但对东方的神秘富庶的向往却在欧洲人的心目中有增无减,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欧洲人乘风破浪,驶向东方,欧洲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到来。
回到西域,尽管明朝对西域似乎是一副漫不经心的姿态,但清朝对于西域却一直割舍不下。
清朝建立后,先后花70年时间才将西域从准噶尔汗国手里夺回,并正式改称新疆。
1878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之乱”,再次将新疆牢牢控制在中国手里。
纵观历史,中国控制新疆一是出于贸易,一是战略防御。
就拿清朝来说,任由准噶尔汗国存在,必然会对自身产生重大威胁,因为准噶尔汗国的祖上曾经在元朝时统治过中国,所以他们极有可能卷土重来,进攻中原,争夺统治权。
另外,清朝控制住新疆,就会对沙俄形成战略防备。
再则,在古代,新疆地区一直是多个文明的交汇点,比如早些的雅利安人,之后的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以及我们中华文明等,都在这里汇集碰撞。
自不必说,我们中华文明要在这片土地上取得主导地位,必须要取得控制权。
最后再说一下中国不征服东南亚的原因。
一、东南亚并不对中国产生安全威胁纵观古代历史,中国的威胁一直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没有一次受到过东南亚小国的攻击。
所以也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战略重心在北方,而不是南方。
五胡十六国时期,胡人南侵,汉人为躲避战乱才开始向江南转移,由此才为南方的开发与发展提供动力。
但是历史上的南方政权并不具备统一北方的战略纵深,最终还是由北方力量统一全国,而在东南亚国家的眼里,中国的王朝更迭就像是演电视剧,他们只有观看的资格,没有参与实力。
二、东南亚小国对中国有很深的文化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与东南小国一直保持着一种“朝贡”关系,也就是说他们一直承认中国的宗祖国地位。
因此,也代表了他们在文化上对中国的认同,而文化认同本身也是一种征服。
况且“朝贡”本身就是一种不对等的贸易,因为朝贡方往往用很少的贡品换回得是高出无数倍的馈赠。
既然东西亚小国能在“朝贡”过程中获取丰厚的利益,因此也就对中国无比的毕恭毕敬。
而此时中国皇帝的虚荣就被无限放大,很是享受,于是从不会想起用武力去吞并对方。
三、古代的东南亚并不富饶东南亚的富饶始于近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香港、澳门在一百多年前还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与之毗邻的东南亚小国怎么会一枝独秀。
实际上,东南亚的发展均是开始于大航海时代之后的近代。
而且,东南亚国家的命运发展与中国息息相关,没有中国的带动,就不可能有他们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施行海禁政策,东南亚国家很安逸,也很清贫,后来海上贸易繁荣起来,它们才会跟着沾光。
特别是当代,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更离不中国。

参考: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张,向北驱逐匈奴七百里,占据黄河河套地区,并修建万里长城,阻挡匈奴于关外,同时还动用五十万大军,向南征服百越地区,将百越正式纳入秦朝疆域,这是华夏中原政权第一次大规模向南开疆拓土,当时秦朝最西边的疆域是陇西郡。
一、华夏与西域的渊源汉朝建立后,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对匈奴用兵,经过几十年的战争,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汉朝将领击败了匈奴,将匈奴从河套、河西、漠南、漠北相继驱逐,汉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中原政权第一次打通了河西走廊,并在张骞的出使之下,创建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攻占河西走廊打通西域汉武帝时期,派遣李广利远征大宛,这也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对西域用兵,之后,汉朝开始在西域屯田,汉宣帝时期,首开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将西域纳入华夏的统治之下。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以中原战乱为由,放弃了经营西域,到汉明帝时期,开始对西域用兵,到汉章帝时期,班超重开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东汉正式开始经营西域,直到东汉末期衰弱后,其势力才退出西域。
三国时期,曹真打败了据守河西的胡人军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第二年,西域的鄯善、龟兹、于阗三国派遣使者朝拜魏文帝曹丕,曹魏于是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管理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陷入混乱,东晋政权蜗居长江以南,前秦君主苻坚派出大将吕光率领7万大军攻打西域,吕光大破以龟兹为首的西域诸国联军,攻破了龟兹国,威震西域,之后吕光以凉州为基地,建立了后凉政权。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先派兵攻灭了割据凉州的北凉政权,打通了河西走廊,十余年后,拓跋焘派出大将万度归率军越过沙漠,攻打西域,大破鄯善、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使得西域臣服鲜卑政权北魏,并在西域设置西戎校尉管理西域。
隋炀帝时期,派遣大将薛世雄远征西域,薛世雄出玉门关,西渡沙漠,攻破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地区),随后隋军在伊吾建立了一座新城,并在当地屯田,作为隋朝进入西域的跳板。
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唐朝时期,对西域用兵无数,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与安北都护府,对西域进行实际管控,并与吐蕃在西域发生了近百年的争夺,巅峰时期,唐朝的控制力到达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地区,是除了清朝之外,控制西域实力最强的朝代。
元朝以及之前的大蒙古国就更不用说,数次西征一直打到欧洲,而西域及整个中亚地区都控制在蒙古人之手,元朝建立后,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张,北境直达北冰洋,向南扩张到今缅甸、越南,最远到达印度尼西亚,向东吞并了整个朝鲜半岛,向西消灭了窝阔台汗国,其疆土一直到达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清朝时期,与元朝类似,同样是四处扩张,但是对于西域方向的扩张是最为重要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任皇帝,用了将近70年的时间,平定了准噶尔部,将整个西域以及中亚部分地区纳入清朝疆域,即使是到了清朝晚期势力极度衰弱之时,以左宗棠为首的清朝官员,仍然平定了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对新疆的入侵,保住了新疆在清朝的疆域之内,这是清朝对西域的重视。
二、为何华夏政权控制西域的战略比其他战略更为重要?
从秦朝到清朝,除了秦朝、宋朝、明朝因为国力、战略等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向西扩张之外,其他几乎所有朝代,尤其是大一统的朝代,都把控制西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方向,相比较之下,向其他方向发展都不如向西重要,这是为什么呢?
清朝疆域有
五千年华夏政权,外敌入侵最重要的有两个方向:一是北方,二是西方,很少有听到从东方或者南方入侵华夏的,几乎没有,明朝时期有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入侵,最多只能骚扰,与北方的敌人相比,不值一提。
西汉时期,最大的敌人是匈奴,匈奴在汉朝的北方及西北方向,东汉时期除了北匈奴是敌人之外,还有西北的羌人与东汉进行了长达上百年的战争,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北方的鲜卑、乌桓相继崛起,西晋时期,最大的敌人还是来自北方及西北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鲜卑族的北魏入主中原后,北方草原又兴起了柔然,花木兰从军讲的就是北魏抗击柔然的故事,北魏最大的敌人仍然是来自北方的柔然,北魏之后的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然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隋朝统一了中原,隋朝最大的敌人同样是来自于北方的突厥。
汉朝最大敌人是北方的匈奴人唐朝时期同样如此,最大的敌人也是来自北方的突厥,从北宋开始,最大的敌人仍然是来自北方的辽朝、西夏、金朝,直到南宋时期,最大的敌人突然变成了北方的蒙古,元朝统一中原后,没有了北方的敌人,因为就是华夏北方的敌人-蒙古人南下建立了元朝。
明朝建立后,初期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蒙古,还包括北元的残余蒙古势力,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合计十余次北伐蒙古,为的就是打击明朝最大的敌人,为明朝建立和平的外部环境,明朝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北方过境的安全上。
明朝晚期,最大的敌人变成了后金(清朝),因为内忧外患,明朝被李自成农民军所灭亡,而清朝坐收渔翁之利进入北京建立政权,入主中原,成为华夏最后一个封建政权。
北魏时期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柔然人从这些历史就能看出,华夏政权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从南方入侵的强大敌人,所以在历朝历代都把北方的防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投入最多的精力,西汉与匈奴进行了上百年的战争,消耗了三四代人的积蓄,为的就是消除北方强大的威胁。
北方与西方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汉武帝时期,曾派出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一起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匈奴,也足以说明这一点,汉武帝时期打败匈奴,匈奴在漠南、漠北都没有王庭,匈奴去哪了?
当然是逃到了西边的西域或者中亚一带,中原政权控制西域,就能继续打败匈奴。
到了东汉时期,东汉与北匈奴作战基本上是在西域以及中亚一带,因为漠南、漠北已经被臣服于东汉的其他游牧民族占据了,北匈奴已经被压缩到了西北一带,控制了西域就方便打击北匈奴,这是后世朝代要控制西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对付北边最为强大的敌人,而这种敌人南方没有。
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前期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突厥人2、地缘政治原因。
从秦朝一直到清朝,中原政权一直是陆地扩张,很少从海上对外扩张,就算是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是贸易、外交为主,并没有进行疆域扩张,既然是在陆地上扩张,从华夏的地缘来看,西边是最好的扩张的方向,西域是一定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
因为失西域,就会影响河西走廊,失河西,就会影响关中,失关中,就会影响中原政权,这是地缘政治的基础,但凡中原统治者英明的,都能看到这一点。
以唐朝为例,虽然灭亡了东突厥,但是西突厥又在中亚一带崛起,并控制了西域,与唐朝为敌,唐朝想要攻打西突厥,一定要先拿下西域,而西突厥控制西域后,会以西域为基地,骚扰唐朝的边境敦煌及玉门关,玉门前一失,西突厥就能进入河西,一步步蚕食唐朝的土地。
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华夏政权控制正北方的游牧民族后,其残余势力也可能从西北方向或者西方进犯华夏,这样一定会经过西域,所以西域的位置变得空前重要,吐蕃曾与唐朝争夺西域控制权数十年,为的是什么?
吐蕃从川藏线进犯唐朝不是更容易吗?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域重要的战略地位,谁控制了西域,谁就能肘制中亚与河西,西域西接中亚,东临河西走廊,南边是青藏高原,北边是蒙古高原,地理位置重要,战略地位突出,所以就是历朝历代需要重点控制的地区。
3、外交及对外贸易原因。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一条路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中国,途径河西走廊、西域,再经中亚到达欧洲,或者翻越帕米尔高原向南到达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而西域是连接当时的东西方最重要的战略通道,这个通道如果不在华夏政权手中,那么华夏的对外贸易就会中断。
丝绸之路必经西域中国用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向中亚及西方换来了马匹、棉花、玻璃、宝石、葡萄、胡瓜等等,贸易会产生大量的利润,对于东西方都是有好处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财富与经济之路,而西域就是控制丝绸之路的关键,所以华夏政权才会不惜一切也要控制西域。
除了对外贸易还有外交,东西方之间派出使者进行交流,一定要经过西域,西域没有控制在华夏政权手中,就一定会被华夏的敌人控制,那这种交往就有可能中断,比如张骞出使西域时,就被匈奴人抓住十年左右,就是因为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与西域,所以为了保证外交与贸易通道的畅通无阻,华夏政权只要有实力,就会控制西域。

参考:
从古至今,中国的威胁一直来自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北方你攻我守,你来我往玩弄拉锯游戏,看看我们的长城就修建在草原边境,南方也有长城,但都是小打小闹可有可无的那种。
因此控制了北方乃至新疆,对中国的威胁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再说东南亚,在古代的中国,东南亚远远算不上富饶,东夷西狄北戎南蛮是对周边民族的概念,尤其南方是烟障密布的蛮荒之地,皇帝不屑于用兵或者没有那个眼光。
若不然老祖先拿下缅甸的话,我们的港口就修在孟加拉弯了,石油天然气都从那里运回内地,就没有新加坡马六甲什么事儿了。

标签